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章。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转氨酶可以催化转氨基作用:将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一种酮酸上产生另一种氨基酸和另一种酮酸。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以肝脏中含量最高。当由于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细胞破裂、死亡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转氨基作用发生于细胞内B.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的氨基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C.转氨酶可以被运出细胞进入血浆,故其属于分泌蛋白D.检测血浆中转氨酶含量是判断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答案〗C〖祥解〗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适应机体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详析】A、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所以正常情况下,转氨基作用发生于细胞内,A正确;B、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的氨基酸是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B正确;C、正常情况下转氨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细胞破裂后才可能存在于细胞外,所以转氨酶不是分泌蛋白,C错误;D、转氨酶在肝脏中含量最高,当由于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细胞破裂、死亡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所以检测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是判断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B.反射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望梅止渴”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属于条件反射D.所有反射弧都由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组成〖答案〗D〖祥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2、反射正常进行必需的两个条件:(1)完整的反射弧;(2)适宜的刺激。3、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详析】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容易建立也能消失,A正确;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所以必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的参与,B正确;C、“望梅止渴”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D、有的反射弧只包含两种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D错误。故选D。3.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的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d区域也能正常产生动作电位B.图中c区域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C.正常情况下,在体内轴突处的兴奋传导都是双向进行的D.钾离子流出神经元和钠离子流入神经元都需要消耗ATP〖答案〗B〖祥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详析】A、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因此不能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B、图中c区域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正确;C、在体内轴突处的兴奋传导都是单向进行的,C错误;D、钾离子流出神经元和钠离子流入神经元都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故选B。4.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分泌物是雄性激素,则分泌细胞是下丘脑B.若分泌物是生长激素,则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则靶细胞可能是肾上腺皮质细胞D.若某人长时间未进食,体内的分泌物可能是胰高血糖素〖答案〗A〖祥解〗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详析】A、雄性激素是睾丸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产生的,A错误;B、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B正确;C、垂体可以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靶细胞是肾上腺皮质细胞,C正确;D、若某人长时间未进食,血糖较低,体内的分泌物可能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D正确。故选A。5.如图为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胺在皮肤过敏反应中也属于信息分子B.过敏反应通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后,即引发皮肤过敏反应D.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答案〗C〖祥解〗1、过敏反应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2、过敏反应特点: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详析】A、组胺是在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中释放的一种信息分子,A正确;B、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确;C、过敏原进入机体引起浆细胞产生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肥大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D、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故找到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D正确。故选C。6.如图为生长素的相关研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④组实验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和④B.①与②对比,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C.③与④对比,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D.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引起向光弯曲生长〖答案〗D〖祥解〗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详析】A、①~④组实验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和④,②是不生长,③是直立生长,A正确;B、①与②对比,自变量是有无尖端,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故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B正确;C、③与④对比,遮住尖端的③是直立生长,遮住尖端下部的④是向光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C正确;D、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引起向光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D。7.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描述,错误的是()A.当外界环境条件被破坏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B.同一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存在差异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不变D.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祥解〗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详析】A、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K值会下降,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不同,则同一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存在差异,B正确;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和出生率通常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D、在“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K/2),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故选C。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小于乙种群和丙种群C.甲、乙、丙三个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答案〗C〖祥解〗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和植株高度等。【详析】A、生物群落应包括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A错误;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大于乙种群和丙种群,B错误;C、据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在食物选择上有所不同,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C正确;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D错误。故选C。9.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10月间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未来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B.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年龄结构来影响田鼠种群的数量C.雌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雄性成年布氏田鼠D.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都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A〖祥解〗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析】A、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种群密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正确;B、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田鼠种群的数量,B错误;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布氏田鼠,C错误;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故选A。10.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因生存环境相同而出现重叠B.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差异越大,二者种间竞争的强度越大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D.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选择压力越强,进化的速度越快〖答案〗B〖祥解〗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析】A、根据题中生态位的含义,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会因生存环境相同可能出现重叠,A正确;B、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差异越大,则不会由于食物或其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二者种间竞争强度越小,B错误;C、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各种资源的利用越充分,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C正确;D、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种间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进化越快,D正确。故选B11.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的,含大量营养物质,为生存在贫瘠海底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鲸落、热液、冷泉中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B.鲸落的形成及演化不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种群的分布C.鲸落形成之初鲸鱼尸体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但对贫瘠的深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答案〗B〖祥解〗贫瘠海底没有光照,在这一环境生存的生物,其能量来源是现成的有机物,或者是无机物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详析】A、鲸落、热液、冷泉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群落不同,物种组成存在差异,A正确;B、环境决定生物定居的种类,鲸落的形成及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种群的分布,B错误;C、鲸落形成之初鲸鱼尸体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含大量营养物质,为生存在贫瘠海底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对贫瘠的深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B。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B.在群落演替的每个阶段中,各个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增长C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湿地中原优势物种被取代后,群落演替停止D.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A〖祥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围湖造田、植树造林等,A正确;B、在群落演替的每个阶段中,各个种群数量变化可能有“J”形和“S”形等增长方式,也有的种群在竞争中数量越来越少,B错误;C、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湿地中原优势种被取代后,演替仍会不断进行,C错误;D、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A。13.科学家进行了切除蝌蚪甲状腺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组别第一步:手术处理第二步:饲料种类发育结果甲摘除甲状腺正常饲料不能发育成青蛙,成为大型蝌蚪乙摘除甲状腺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丙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正常饲料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丁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发育加速,成为小型青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丙组实验说明甲状腺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B.丙、丁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推测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青蛙的体型D.四组实验中的蝌蚪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培养〖答案〗D〖祥解〗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析】A、甲组摘除甲状腺,不能发育成青蛙,成为大型蝌蚪,丙组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说明甲状腺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A正确;B、甲、乙两组进行了手术摘除甲状腺,丙、丁两组进行了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C、用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饲喂蝌蚪,蝌蚪发育加速,成为小型青蛙,推测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影响青蛙体型,C正确;D、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四组实验中的蝌蚪需要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培养,D错误。故选D。14.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抗体(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D-L1蛋白和新药物PD-1抗体属于两种蛋白质B.在制备新药物PD-1抗体的过程中,PD-1蛋白属于抗原C.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失活,则可能会患自身免疫病D.新药物PD-1抗体可破坏T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降低T细胞的功能〖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由图2可知,药物PD-1抗体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能重新识别癌细胞并增强其免疫能力。【详析】A、PD-L1蛋白是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某种蛋白质,新药物PD-1抗体是以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为抗原制备得到的抗体,属于两种蛋白质,A正确;B、在制备新药物PD-1抗体的过程中,PD-1蛋白属于抗原,B正确;C、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后,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失活,会使T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从而可能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D、新药物PD-1抗体特异性与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而不是与T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使其破坏,D错误。故选D。15.“种群存活力分析”是分析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灭绝风险的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研究人员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减小B.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J”形增长C.由图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减小D.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该地大熊猫存活力均有影响〖答案〗D〖祥解〗题图分析:据图可知,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大熊猫存活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增大。【详析】A、据图可知,当环境阻力为0、0.01、0.02时,大熊猫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分别接近40只、60只和160只,因此环境阻力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增大,A错误;B、由环境阻力为0时的曲线可知,初始种群数量过少时,灭绝概率较大,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B错误;C、在相同初始种群规模下,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C错误;D、据图可知,当初始种群规模不同时,种群灭绝概率不同;当环境阻力的大小不同时,种群灭绝概率也不同。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该地大熊猫存活力均有影响,D正确。故选D。16.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一段时间后逐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恢复过程中的各阶段,所有植物的数量均逐渐增加B.在I~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退耕还湖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D.若在恢复过程中人为种植一些乔木,则改变了演替的方向〖答案〗B〖祥解〗1、根据图示可知,柱形图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Ⅰ阶段代表草丛→Ⅱ阶段代表针叶林→Ⅲ阶段代表针、阔叶混交林→Ⅳ阶段代表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过程,说明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2、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详析】A、恢复过程中,植物种类数增加,但不是所有植物的数量均逐渐增加,A错误;B、在I~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C、退耕还湖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人为种植乔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并未改变该群落演替的方向,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回答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1)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据图可知,胰岛素具有降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促进了_________,同时抑制了_________。实验结果还证明了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效果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2)图乙表示科研人员测定的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当温度从38℃降低到28℃时冷觉感受器产生更强的兴奋,此时机体中的_________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能提高机体产热量的生理过程还有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鼠的正常体温大约为_________。〖答案〗(1)①.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或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转化葡萄糖)②.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③.相反(2)①.不相同②.减小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④.骨骼肌战栗⑤.37℃〖祥解〗据图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在环境温度为28℃、42℃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1)胰岛素是唯一的一种降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机理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肌肉细胞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或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依据图甲所示,注射胰岛素后,血糖含量降低,折射肾上腺素后,血糖含量升高,说明了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效果相反。(2)根据图乙所示,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大致为11-38℃,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大致为35-46℃,所以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不相同,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当温度从38℃降低到28℃时冷觉感受器产生更强的兴奋,此时机体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多,除此之外,机体还可以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根据图示信息,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即37℃。18.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图2为在不同时期测得的抗体效价(浓度)表现。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细胞既属于第二道防线又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_________(填字母)。物质甲是________,在图中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鉴定物质乙的化学本质可选用________试剂。(2)图2中甲和丁时刻注射的疫苗种类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丙时期没有注射疫苗,但抗体效价迅速提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抗体效价迅速提高主要与图1中的细胞_________(填字母)的大量增殖分化有关。〖答案〗(1)①.a②.细胞因子③.促进(细胞)c的增殖和分化④.双缩脲(2)①.不相同②.丁时刻注射疫苗后戊时期分泌的抗体没有明显高于乙时期③.感染了和甲时刻注射疫苗中所含的相同抗原④.d〖祥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图1中a为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又属于第三道防线,物质甲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c(B细胞)增殖分化。物质乙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本质为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2)由图可知,丁时刻注射疫苗后戊时期分泌的抗体没有明显高于乙时期,甲和丁时刻注射的疫苗种类不相同,注射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当机体感染了和甲时刻注射疫苗中所含的相同抗原,抗体效价迅速提高。抗体效价迅速提高主要与图1中的细胞d(记忆细胞)的大量增殖分化有关。19.某些植物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即“顶端弯钩”(如图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外侧的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部分调控机制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1)顶端弯钩现象_________(填“能”“不能”或“不一定”)体现出生长素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特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如果以胚芽鞘、空白琼脂块、转移了弯钩内侧生长素的琼脂块等为材料,通过实验探究这一问题,请简述实验思路和结果结论。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2可知,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赤霉素和乙烯具有__________关系,乙烯和水杨酸的作用效果_________(填“相似”或“相反”)。MYC2转录因子对EIN3/EIL1转录因子起抑制作用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负反馈调节。(3)顶端弯钩处的细胞除了表达图中基因外,还会表达很多其他基因,但在顶端弯钩形成过程中至少有WAG2基因和HLS1基因表达,说明顶端弯钩的形成是_________的结果。〖答案〗(1)①.不一定②.外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内侧,外侧生长速度大于内侧,两侧生长素的浓度可能位于最适浓度两侧,其中内侧的生长素仍发挥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弱于外侧③.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去尖端的胚芽鞘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切面放置空白琼脂块,乙组切面放置转移了弯钩内侧生长素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伸长长度④.如果乙组的伸长长度大于甲组,则说明弯钩内侧和外侧的生长素都是促进作用,否则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是促进作用,内侧生长素为抑制作用(2)①.协同②.相反③.不是(3)基因选择性表达##多基因共同控制〖祥解〗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1)若外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内侧,外侧生长速度大于内侧,两处的浓度可能位于最适浓度两侧,其中内侧的生长素仍发挥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弱于外侧,故顶端弯钩现象不一定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特性;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弯钩内侧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的生长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所以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切面放置空白琼脂块,乙组切面放置转移了弯钩内侧生长素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伸长长度;如果乙组的伸长长度大于甲组,则说明弯钩内侧和外侧的生长素都是促进作用,否则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是促进作用,内侧生长素是抑制作用。(2)结合图2可知,赤霉素和乙烯都分别通过促进相关基因的作用,进而促进了顶端弯钩的形成,因此具有协同关系;乙烯(对相应的转录因子表现为促进作用)和水杨酸(对相应的转录因子表现为抑制作用)的作用效果相反,乙烯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水杨酸抑制;负反馈调节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MYC2转录因子抑制EIN3/EIL1转录因子,抑制顶端弯钩的形成,反过来没有抑制MYC2转录因子的形成,故不是负反馈调节。(3)基因选择性表达使得细胞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功能,顶端弯钩处的细胞除了表达图中的基因外还会表达很多其他基因,说明顶端弯钩的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0.调查法是生态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2个兴趣小组对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第1小组调查了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对三裂叶豚草进行计数。图1是其中的一个样方(注:图中黑点表示该植物)。对样方中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量是_________株。他们还调查获得某地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如图2所示,该图显示0~S2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应选取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m2。(2)第2小组调查了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图是土壤小动物收集装置示意图。土壤与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_________。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弹跳灵活的小动物如跳虫等钻出土壤样品后用镊子夹取收集即可,这一建议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____。〖答案〗(1)①.8②.物种数先增大,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稳定③.S₀(2)①.使空气流通②.不合理③.弹跳灵活的小动物用镊子不容易夹取④.杀死并保存动物〖祥解〗土壤小动物因为身体微小难以标记,所以不能用标记重捕法;有些土壤小动物因为活动能力强,所以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1)样方法压线情况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根据这个原则统计压上和左边的共3个,加上样方内的数量5个,一共为8个。如图2所示,该图显示0~S2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先增大,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稳定,当样方面积达到S0的时候调查的物种数已经达到最大,则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应选取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2)土壤小动物收集装置示意图中土壤与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使空气流通,有利于收集小动物。弹跳灵活的小动物用镊子不容易夹取,所以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弹跳灵活的小动物如跳虫等钻出土壤样品后用镊子夹取收集的建议不合理。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杀死并保存动物。21.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变化是________增大,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森林中不同地段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的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2)与小林窗相比,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所以大林窗区域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3)对一些鸟兽来说,与林内相比,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被捕食的危险,这种变化对动物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林窗种子库,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4)“林窗”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会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5)林窗的形成与发育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林窗区域发展到草本、灌木逐渐消失只剩下乔木时,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________。〖答案〗(1)①.光照强度②.水平(2)①.小②.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特性,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干燥,不利于小动物的生存(3)①.增大②.林窗内动物活动减少,既减少了对林窗种子的摄食,同时也减少了将其他地方种子输入林窗的机会(4)①.大于②.优势个体死亡后,为其他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5)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祥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林窗是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出现空隙的现象,形似小窗,这些小窗是由于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导致的。(1)林窗是森林群落的林冠一出现空陶的现象会导致进入群落的光照强度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森林中不同地段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2)与小林窗相比,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所以大林窗区域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小,原因是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特性,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干燥,不利于小动物的生存。(3)对一些鸟兽来说,与林内相比,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增大被捕食的危险,这种变化对动物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林窗种子库,推测可能的原因是林窗内动物活动减少,既减少了对林窗种子的摄食,同时也减少了将其他地方种子输入林窗的机会。(4)“林窗”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会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原因是优势个体死亡后,为其他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5)林窗的形成与发育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林窗区域发展到草本、灌木逐渐消失只剩下乔木时,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章。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转氨酶可以催化转氨基作用:将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一种酮酸上产生另一种氨基酸和另一种酮酸。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以肝脏中含量最高。当由于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细胞破裂、死亡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转氨基作用发生于细胞内B.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的氨基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C.转氨酶可以被运出细胞进入血浆,故其属于分泌蛋白D.检测血浆中转氨酶含量是判断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答案〗C〖祥解〗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适应机体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详析】A、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所以正常情况下,转氨基作用发生于细胞内,A正确;B、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的氨基酸是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B正确;C、正常情况下转氨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细胞破裂后才可能存在于细胞外,所以转氨酶不是分泌蛋白,C错误;D、转氨酶在肝脏中含量最高,当由于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或细胞破裂、死亡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所以检测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是判断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B.反射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望梅止渴”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属于条件反射D.所有反射弧都由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组成〖答案〗D〖祥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2、反射正常进行必需的两个条件:(1)完整的反射弧;(2)适宜的刺激。3、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详析】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容易建立也能消失,A正确;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所以必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的参与,B正确;C、“望梅止渴”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D、有的反射弧只包含两种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D错误。故选D。3.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的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d区域也能正常产生动作电位B.图中c区域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C.正常情况下,在体内轴突处的兴奋传导都是双向进行的D.钾离子流出神经元和钠离子流入神经元都需要消耗ATP〖答案〗B〖祥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详析】A、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因此不能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B、图中c区域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正确;C、在体内轴突处的兴奋传导都是单向进行的,C错误;D、钾离子流出神经元和钠离子流入神经元都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故选B。4.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分泌物是雄性激素,则分泌细胞是下丘脑B.若分泌物是生长激素,则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则靶细胞可能是肾上腺皮质细胞D.若某人长时间未进食,体内的分泌物可能是胰高血糖素〖答案〗A〖祥解〗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详析】A、雄性激素是睾丸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产生的,A错误;B、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B正确;C、垂体可以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靶细胞是肾上腺皮质细胞,C正确;D、若某人长时间未进食,血糖较低,体内的分泌物可能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D正确。故选A。5.如图为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胺在皮肤过敏反应中也属于信息分子B.过敏反应通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后,即引发皮肤过敏反应D.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答案〗C〖祥解〗1、过敏反应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2、过敏反应特点: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详析】A、组胺是在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中释放的一种信息分子,A正确;B、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确;C、过敏原进入机体引起浆细胞产生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肥大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D、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故找到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D正确。故选C。6.如图为生长素的相关研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④组实验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和④B.①与②对比,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C.③与④对比,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D.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引起向光弯曲生长〖答案〗D〖祥解〗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详析】A、①~④组实验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和④,②是不生长,③是直立生长,A正确;B、①与②对比,自变量是有无尖端,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故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B正确;C、③与④对比,遮住尖端的③是直立生长,遮住尖端下部的④是向光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C正确;D、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引起向光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D。7.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描述,错误的是()A.当外界环境条件被破坏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B.同一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存在差异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不变D.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祥解〗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详析】A、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K值会下降,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不同,则同一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存在差异,B正确;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和出生率通常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D、在“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K/2),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故选C。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小于乙种群和丙种群C.甲、乙、丙三个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答案〗C〖祥解〗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和植株高度等。【详析】A、生物群落应包括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A错误;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大于乙种群和丙种群,B错误;C、据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在食物选择上有所不同,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C正确;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D错误。故选C。9.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10月间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未来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B.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年龄结构来影响田鼠种群的数量C.雌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雄性成年布氏田鼠D.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都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A〖祥解〗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析】A、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种群密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正确;B、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田鼠种群的数量,B错误;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布氏田鼠,C错误;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故选A。10.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因生存环境相同而出现重叠B.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差异越大,二者种间竞争的强度越大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D.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选择压力越强,进化的速度越快〖答案〗B〖祥解〗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析】A、根据题中生态位的含义,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会因生存环境相同可能出现重叠,A正确;B、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差异越大,则不会由于食物或其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二者种间竞争强度越小,B错误;C、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各种资源的利用越充分,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C正确;D、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种间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进化越快,D正确。故选B11.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的,含大量营养物质,为生存在贫瘠海底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鲸落、热液、冷泉中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B.鲸落的形成及演化不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种群的分布C.鲸落形成之初鲸鱼尸体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但对贫瘠的深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答案〗B〖祥解〗贫瘠海底没有光照,在这一环境生存的生物,其能量来源是现成的有机物,或者是无机物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详析】A、鲸落、热液、冷泉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群落不同,物种组成存在差异,A正确;B、环境决定生物定居的种类,鲸落的形成及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种群的分布,B错误;C、鲸落形成之初鲸鱼尸体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D、自然鲸落数量稀少,含大量营养物质,为生存在贫瘠海底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对贫瘠的深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B。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B.在群落演替的每个阶段中,各个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增长C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湿地中原优势物种被取代后,群落演替停止D.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A〖祥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围湖造田、植树造林等,A正确;B、在群落演替的每个阶段中,各个种群数量变化可能有“J”形和“S”形等增长方式,也有的种群在竞争中数量越来越少,B错误;C、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湿地中原优势种被取代后,演替仍会不断进行,C错误;D、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A。13.科学家进行了切除蝌蚪甲状腺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组别第一步:手术处理第二步:饲料种类发育结果甲摘除甲状腺正常饲料不能发育成青蛙,成为大型蝌蚪乙摘除甲状腺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丙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正常饲料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丁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发育加速,成为小型青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丙组实验说明甲状腺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B.丙、丁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推测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青蛙的体型D.四组实验中的蝌蚪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培养〖答案〗D〖祥解〗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析】A、甲组摘除甲状腺,不能发育成青蛙,成为大型蝌蚪,丙组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说明甲状腺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A正确;B、甲、乙两组进行了手术摘除甲状腺,丙、丁两组进行了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C、用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饲喂蝌蚪,蝌蚪发育加速,成为小型青蛙,推测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影响青蛙体型,C正确;D、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四组实验中的蝌蚪需要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培养,D错误。故选D。14.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抗体(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D-L1蛋白和新药物PD-1抗体属于两种蛋白质B.在制备新药物PD-1抗体的过程中,PD-1蛋白属于抗原C.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失活,则可能会患自身免疫病D.新药物PD-1抗体可破坏T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降低T细胞的功能〖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由图2可知,药物PD-1抗体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能重新识别癌细胞并增强其免疫能力。【详析】A、PD-L1蛋白是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某种蛋白质,新药物PD-1抗体是以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为抗原制备得到的抗体,属于两种蛋白质,A正确;B、在制备新药物PD-1抗体的过程中,PD-1蛋白属于抗原,B正确;C、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后,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失活,会使T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从而可能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D、新药物PD-1抗体特异性与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而不是与T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使其破坏,D错误。故选D。15.“种群存活力分析”是分析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灭绝风险的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研究人员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减小B.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J”形增长C.由图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减小D.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该地大熊猫存活力均有影响〖答案〗D〖祥解〗题图分析:据图可知,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大熊猫存活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增大。【详析】A、据图可知,当环境阻力为0、0.01、0.02时,大熊猫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分别接近40只、60只和160只,因此环境阻力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增大,A错误;B、由环境阻力为0时的曲线可知,初始种群数量过少时,灭绝概率较大,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B错误;C、在相同初始种群规模下,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C错误;D、据图可知,当初始种群规模不同时,种群灭绝概率不同;当环境阻力的大小不同时,种群灭绝概率也不同。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该地大熊猫存活力均有影响,D正确。故选D。16.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一段时间后逐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恢复过程中的各阶段,所有植物的数量均逐渐增加B.在I~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退耕还湖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D.若在恢复过程中人为种植一些乔木,则改变了演替的方向〖答案〗B〖祥解〗1、根据图示可知,柱形图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Ⅰ阶段代表草丛→Ⅱ阶段代表针叶林→Ⅲ阶段代表针、阔叶混交林→Ⅳ阶段代表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过程,说明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2、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详析】A、恢复过程中,植物种类数增加,但不是所有植物的数量均逐渐增加,A错误;B、在I~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C、退耕还湖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人为种植乔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并未改变该群落演替的方向,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回答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1)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据图可知,胰岛素具有降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促进了_________,同时抑制了_________。实验结果还证明了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效果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2)图乙表示科研人员测定的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当温度从38℃降低到28℃时冷觉感受器产生更强的兴奋,此时机体中的_________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能提高机体产热量的生理过程还有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鼠的正常体温大约为_________。〖答案〗(1)①.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或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转化葡萄糖)②.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③.相反(2)①.不相同②.减小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④.骨骼肌战栗⑤.37℃〖祥解〗据图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在环境温度为28℃、42℃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1)胰岛素是唯一的一种降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机理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肌肉细胞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或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依据图甲所示,注射胰岛素后,血糖含量降低,折射肾上腺素后,血糖含量升高,说明了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效果相反。(2)根据图乙所示,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大致为11-38℃,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大致为35-46℃,所以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不相同,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当温度从38℃降低到28℃时冷觉感受器产生更强的兴奋,此时机体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多,除此之外,机体还可以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根据图示信息,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即37℃。18.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图2为在不同时期测得的抗体效价(浓度)表现。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细胞既属于第二道防线又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_________(填字母)。物质甲是________,在图中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鉴定物质乙的化学本质可选用________试剂。(2)图2中甲和丁时刻注射的疫苗种类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丙时期没有注射疫苗,但抗体效价迅速提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抗体效价迅速提高主要与图1中的细胞_________(填字母)的大量增殖分化有关。〖答案〗(1)①.a②.细胞因子③.促进(细胞)c的增殖和分化④.双缩脲(2)①.不相同②.丁时刻注射疫苗后戊时期分泌的抗体没有明显高于乙时期③.感染了和甲时刻注射疫苗中所含的相同抗原④.d〖祥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图1中a为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又属于第三道防线,物质甲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c(B细胞)增殖分化。物质乙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本质为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2)由图可知,丁时刻注射疫苗后戊时期分泌的抗体没有明显高于乙时期,甲和丁时刻注射的疫苗种类不相同,注射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当机体感染了和甲时刻注射疫苗中所含的相同抗原,抗体效价迅速提高。抗体效价迅速提高主要与图1中的细胞d(记忆细胞)的大量增殖分化有关。19.某些植物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即“顶端弯钩”(如图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外侧的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部分调控机制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1)顶端弯钩现象_________(填“能”“不能”或“不一定”)体现出生长素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特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如果以胚芽鞘、空白琼脂块、转移了弯钩内侧生长素的琼脂块等为材料,通过实验探究这一问题,请简述实验思路和结果结论。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2可知,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赤霉素和乙烯具有__________关系,乙烯和水杨酸的作用效果_________(填“相似”或“相反”)。MYC2转录因子对EIN3/EIL1转录因子起抑制作用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负反馈调节。(3)顶端弯钩处的细胞除了表达图中基因外,还会表达很多其他基因,但在顶端弯钩形成过程中至少有WAG2基因和HLS1基因表达,说明顶端弯钩的形成是_________的结果。〖答案〗(1)①.不一定②.外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内侧,外侧生长速度大于内侧,两侧生长素的浓度可能位于最适浓度两侧,其中内侧的生长素仍发挥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弱于外侧③.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去尖端的胚芽鞘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切面放置空白琼脂块,乙组切面放置转移了弯钩内侧生长素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伸长长度④.如果乙组的伸长长度大于甲组,则说明弯钩内侧和外侧的生长素都是促进作用,否则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是促进作用,内侧生长素为抑制作用(2)①.协同②.相反③.不是(3)基因选择性表达##多基因共同控制〖祥解〗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培训住宿指南
- 2019版广西师范版 高中体育与健康 必修 10~12年级中篇 运动实践《第一章 球类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呼吸球囊》课件
-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培训
- 大学生涯规划
- 小组工作的原则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 国庆假前安全培训
- 社会保险的功能与内涵
- 《江春水向东流》课件
- 大班语言活动快乐的纽扣
-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函数的单调性》课件
- 积极应对媒体正确舆情引导培训讲义课件
- 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PEP)课件【全册】
- 运维开发人员KPI绩效考核方案
- 起重机日常维护保养方案
- 民法典讲座-继承篇
- 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 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课件
- 教科版六年级英语上册(广州版)课件【全册】
- 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性教育教学课件
- 医学-心脏骤停急救培训-心脏骤停急救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