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砺志国际学校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莆田砺志国际学校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莆田砺志国际学校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莆田砺志国际学校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莆田砺志国际学校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砺志国际学校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量如图所示(图中正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增加量,负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减少量,0表示物质质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B.戊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48∶23D.该反应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44∶272.从安全、节能、环保和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A.过氧化氢水+氧气 B.氯酸钾氯化钾+氧气C.水氧气+氢气 D.氧化汞汞+氧气3.下表为“XX”钙片商品标签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XX儿童钙片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功能补钙规格2g/片每片中含碳酸钙75%食用方法嚼食,每日一片A.该钙片为混合物B.该钙片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30%C.每天食用该钙片它能为人体提供钙元素1克D.钙片中的维生素D可增强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4.氧元素和硫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电子层数不同5.下列有关物质变化或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酒精挥发一化学变化 B.汽油易燃烧一化学性质C.铁片生锈一物理性质 D.冰雪能融化一物理变化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铁锅是有推广价值的一种烹饪工具.因为使用铁锅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A.贫血 B.甲状腺肿大 C.龋齿 D.佝偻病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从图中获得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In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C.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9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8.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重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原子排列方式不同9.如图为小科与妈妈在牛排馆用餐的对话:小科叙述中的“?”可能是A.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B.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C.加热到发红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D.向灼热的氧化铜通入氢气10.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列现象或变化与氧气无直接关系的是()A.春季潮湿环境中金属锈蚀 B.夏季食物腐败C.秋季山林着火 D.冬季河水结冰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某些易碎、易潮的松脆食品,通常在其包装袋中充入一种气体,有的还放入一小袋干燥剂。从食品卫生、食品安全和经济角度综合考虑,回答下列问题。(1)对充入气体的基本要求是(写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气体中,最适宜用来作充入的气体是____(填序号)。A.空气B.氮气C.氧气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某兴趣小组对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编号KClO3质量/g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实验15--171实验25MnO20.549实验35Fe2O30.558实验45KCl0.5154(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_____;(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3)写出实验3中KCl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_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_____;(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____;(6)用图装置测量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分解后产生O2的体积,实验时应_____(选填“气泡连续均匀”或“刚有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①以下是用该装置测量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A调整量筒内外液面使之相平B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C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请填写步骤代号)。②若实验结束时,量筒内的液面高于水槽中的液面,要使量筒内外液面的高度相同可采用的操作是_____(填操作方法)。③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实验(氯酸钾未完全分解),他测得剩余物质中两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锰元素质量分数11.0%,钾元素的质量分数39.0%,请问剩余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A10.5%B14.5%C25.5%D50%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请回答下列水的相关问题。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图2为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2与图1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______检验由图1所获得的水是否为硬水,常用的试剂是______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______能。通电一段时间后,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可用______检验A管中的气体。、B管内生成的气体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______。若A管中收集2L的气体,则B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约为______L如图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的微观过程: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的模型变化过程请写出化学式表达式______;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图2和图3中的发生变化的本质不同是______;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取决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说明水是化合物的实验事实:______写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水和过氧化氢含有相同的元素,但是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地球表面约有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

量却不足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请你说出一条节约用水行为______。14.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___(填字母),该发生装置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氧气收集完毕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可多选)。a.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b.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c.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d.加热前就将导管伸入集气瓶若用C装置收集,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用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得到4.8g氧气。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计算(写出计算过程):(1)CO2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16.某品牌矿泉水的净含量是1000g,其成分如图所示。(1)此矿泉水中至少含有___种元素;(2)在偏硅酸(H2SiO3)中,氢、氧元索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3)在偏硅酸(H2SiO3)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精确到0.1%).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

A、根据图示有增加量的是甲、丁两种物质,即生成物是甲、丁两种物质,因此反应不可能是化合反应,错误。B、从图示可以看出戊质量不变,无法验证戊的催化作用,所以戊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错误。C、从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是乙、丙两种物质,反应的乙的物质的量为48,反应的丙的物质的量为23,因此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为48∶23,正确。D、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中甲、丁是生成物,生成的甲的物质的量为44,生成的丁的物质的量为27,因此反应生成的甲、丁的质量比为44∶27,不能说明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44∶27,需要考虑化学计量数,错误。故选C。2、A【解析】

A、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常温即可进行,节能,简便,生成水,无污染,故选项正确;

B、氯酸钾加热分解,需要加热,消耗能源,不简便,不安全,故选项错误;

C、通电使水分解,要消耗电能,不节能,且生成两种气体使收集的气体不纯,故选项错误;

D、氧化汞加热分解,需要加热,消耗能源,不简便,不安全,故选项错误;

故选:A。3、C【解析】

A、该钙片中含有碳酸钙、维生素D,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题意,每片的质量为2g,每片中含碳酸钙75%,其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2g×75%×=0.6g,则该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至少为×100%=30%,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题意,每日1片,每片含碳酸钙2g×75%=1.5g,其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1.5g××100%=0.6g,故选项说法错误。

D、钙片中的维生素D可增强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4、A【解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故不同种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选:A。5、B【解析】

本题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分析。【详解】A、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汽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C、铁片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冰雪能融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6、A【解析】试题分析:使用铁锅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贫血,因为缺少铁元素会使人贫血。故选A.考点:化学与健康7、D【解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In,故A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故B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49,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9,故C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铟,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D错误。故选D。8、B【解析】

A、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B、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点睛】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9、B【解析】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该题中的“?”指的是催化剂。

A.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中无催化剂,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此选项符合题意;C.加热到发红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该反应中无催化剂,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向灼热的氧化铜通入氢气,该反应中无催化剂,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0、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很多物质,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金属生锈是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而生锈;食物腐败是食物中的有机物(细菌)有氧呼吸的结果;秋季山林着火则是山林中干燥的树木与氧气反应;河水冬季结冰则是水的物理变化,与氧气无关。考点:本题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现象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关系,熟记氧气的化学性质即可轻松作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廉价易得等)B【解析】

(1)充入的气体应该是无毒,对人体没有危害;化学性质稳定;原料易得;价格便宜等,故填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原料易得,价格便宜)等。(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对人体没有危害,原料易得,价格便宜,故填B。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对比实验MnO22KClO32KCl+3O2↑有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收集气体的体积气泡连续均匀BAC慢慢将量筒下移B【解析】

(1)通过对比才能知道实验2、3、4中加入药品后有无催化作用;

(2)除了加入药品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对比可知,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实验2所用时间最短,即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有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的氯化钾对反应起了催化作用;

(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6)用图装置测量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分解后产生O2的体积,实验时应气泡连续均匀时开始收集气体。①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肯定是最后一步,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否则装置中的气体处于受热膨胀状态,体积会偏大,接下来为了能够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要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所以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B.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A.调整量筒内外液面使之相平;C.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②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后,量筒内的液面一定高于量筒外的液面,慢慢将量筒下移,量筒上方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当量筒内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时,量筒内液面和水槽内液面相平;③由题意可知,剩余物的成分是KClO3、KCl、MnO2,其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39.0%,由化学式可知,钾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是39:35.5,则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5.5%,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1.0%-39.0%-35.5%=14.5%.所以选择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对比实验;

(2)MnO2;

(3)2KClO32KCl+3O2↑;

(4)有;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

(5)收集气体的体积;(6)气泡连续均匀;BAC;慢慢将量筒下移;B。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吸附色素、异味等图2得到纯净物,图1得到的仍然是混合物肥皂水化学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不溶于水4氢原子、氧原子2H2O2H2+O2图2中水分子不变,图3中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22H2O+O2分子不同利用洗菜水浇花【解析】

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异味等。故填:吸附色素、异味等。海水分别经图2与图1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图2得到纯净物水,图1得到的仍然是混合物,这是因为净化后不能除去溶于水的物质。故填:图2得到纯净物,图1得到的仍然是混合物。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可以用肥皂水检验由图1所获得的水是否为硬水。故填:肥皂水。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通电一段时间后,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A管中的气体,这是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氧气;带火星的木条。、B管内生成的气体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不溶于水;A管和B管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2,若A管中收集2L的气体,则B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约为4L。故填: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不溶于水;4。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故填:氢原子、氧原子。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图2和图3中的发生变化的本质不同是图2中水分子不变,图3中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填:图2中水分子不变,图3中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取决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的实验现象是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填: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化合物的实验事实是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填: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水和过氧化氢含有相同的元素,但是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不同。故填:;分子不同。节约用水行为:利用洗菜水浇花、用完水后即使关闭开关等。故填:利用洗菜水浇花。14、酒精灯集气瓶AE试管口没有堵棉花bd将带火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