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回忆《师说》和《劝学》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不拘于时,学于余B.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位卑则足羞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D.①蛟龙生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圣心备焉C.师不必贤于弟子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比喻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劝学》中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师说》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5.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1.C2.B3.D4.D5.(1)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抛弃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分析】1.此题考查古诗文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C项,“臂非加长也”中的“加”是副词,“更”之意。译文“胳臂并没有更加长”。故选C。2.此题考查古诗文中常见问虚词的用法和含义的能力。A项,从/被。B项,就/就。C项,表修饰/表承接。D项,兼词,于之/语气词。故选B。3.此题考查把握古诗文中常见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A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是“用来”之意,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今含义不同。B项,“圣心备焉”中“圣心”是“圣人的心境,今义是“神圣的心”之意,古今含义不同。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是“不一定”之意,今义是“没有必要”,古今含义不同。D项,“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须臾”是“片刻”之意。古今同义。故选D。4.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理解有误。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即“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故选D。5.此题考查翻译古文中重要文句的能力。(1)采分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而”,转折连词,“却”;“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明”,明智。(2)采分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译时要还原现代汉语语序,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二、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各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B.而耻学于师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劝学》选自于《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C.“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师说”就是说说老师的作用。D.韩愈的《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6.D7.B8.D9.D10.D11.B12.(1)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关键字:假、利足、水、绝)(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关键字:圣、愚,所以、其)【分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惑:糊涂。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是糊涂啊!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受”通“授”,传授。C项,“不”通“否”,不从师。D项,“知”通“智”,智慧。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B项,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ABC三项都是意动用法,D是形容词作名词。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项,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D项,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故选D。10.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故选D。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注重积累”错误,文中并未提到积累的重要性。故选B。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假”,借助;“利足”,脚走得快;“水”,游泳;“绝”,横渡。(2)“是故”,所以;“圣”,第一个解释为“圣人”,第二个解释为“圣明”;“愚”,第一个解释为“愚笨的人”,第二个解释为“愚笨”;“所以”,……的原因;“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师说》)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闻者彰彰:清楚B.非能水也水:游泳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全面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古之圣人士大夫之族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D.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1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6.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形成合力造车的样子。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为人治病。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1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段中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的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B.《师说》中作者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荀子认为,君子能超越一般人,不仅在于他们先天素质高,更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1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3.C14.D15.B16.C17.B18.C19.(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分析】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惑”,应译作“糊涂”。故选C。14.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A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作“的”;后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作“这”。B项,前一个“焉”是兼词,可译作“于之”;后一个“焉”是语气词,表停顿。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前文的“木”;后一个“其”是副词,可译作“大概、也许”。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15.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B项,“须臾”,古义和今义都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古今义相同。C项,“寄托”,古义:托身、安身;今义: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古今义不同。D项,“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古今义不同。故选B。16.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A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知”“解”是动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是“不知句读,不解惑”。B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是“冰,水为之,而于水寒”。C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定语后置句。“之”和“者”都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正常语序应是“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D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故选C。17.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说法错误。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故选B。18.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不仅在于他们先天素质高”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君子生非异也”,这是说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可见,并非“先天素质高”。故选C。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形容词,锋利的;“强”,形容词,坚强的;“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知”,动词,通晓;“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遗”,动词,放弃;“明”,形容词,明智。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B.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C.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D.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和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小人”都是这个意思。B.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中的“河”皆指黄河;而《祭妹文》“先莹在杭,江广河深”中,“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C.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D.“谏争”同“谏诤”。在古代,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从政权层面来讲,很多朝代也都设置了专事谏诤的官员,以提醒君主正确行事,或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如秦代设“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D.腐腿的鳖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痛腿的鳖一样,贵在行动。2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24.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请阅读上文,并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答案】20.B21.A22.C23.(1)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2)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腿的鳖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24.主要讲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的对称句式“志意修”和“道义重”都做主语,所以“富贵”后面断开,“王公”后面断开,所以排除A、C;“矣”是一个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所以排除D。这句话翻译为: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故选B。2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无耻的人。例句中的小人都是这个意思。故选B。22.此题考察内容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可使用定位区间法,将选项回归原文相应位置。C项,应回到原文第三段这句话“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修”是“美好”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故选C。23.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得分点为:是,肯定;非,批评;整个句子为判断句式。翻译为: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第二句得分点为:相,同“悬”,悬殊;岂,哪里,怎么;足,大。翻译为: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腿的鳖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24.此题是综合能力的考查,既是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考查,也是对手法的考查。解答此类题型,首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再联系课本中的《劝学》的思想内容,找到共同点,然后抓手法。本文和《劝学》主要讲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肃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答案】25.B26.D27.D28.(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分析】文言文阅读文一般选择人物传记类文本,主要从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文句这四方面设题。这类阅读题,必须要先整体阅读,掌握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再讲究做题的技巧和遵循的原则。2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B。26.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苏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以闻。轼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宋史·苏轼传》,有删改)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B.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C.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D.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30.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②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答案】29.D30.①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②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分析】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句意: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都说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玩物,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皇帝立即下诏停止买灯。“陛下岂以灯为悦”中,主语为“陛下”,事件“用灯取乐”,句意完整,且“言”为“说”之意,因此在“言”和“陛下”之间断开,排除AC。“然百姓不可户晓”中,主语是“百姓”,谓语是“户晓”,本句省略了宾语“陛下的心意”,句意完整,且“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主语为“百姓”,因此在“户晓”后断开,排除B。故选D。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今”,现在;“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哪里;“虽”,即使;“指陈”,指明陈述。②“会”,恰逢;“敕”,命令;“市”,购买;“损价”,压低价格。【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熙宁二年(1069),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他的议论与自己不同,让他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两制、三馆讨论。苏轼上疏使皇帝知道。苏轼的奏疏呈上之后,神宗醒悟说:“我本来怀疑这件事,读了苏轼的奏议,思想上的疑虑消失了。”当天召见苏轼,问道:“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担心陛下不明察,不担心陛下不勤奋,不担心陛下不果断,但是担心陛下求治太急迫,听他人的话太广,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静来镇住局面,待事情发生,然后再应付它。”神宗吃惊地说:“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治乱问题,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出后,把召见的情况向同僚们说了。王安石不高兴,任命苏轼权开封府推官,想用事务来困住苏轼。苏轼决狱断案精审敏捷,名声越传越远。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都说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玩物,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皇帝立即下诏停止买灯。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请托,嘱咐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往,去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围绕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七月既望”即指农历七月十七日。B.“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舒窈纠兮”之句。C.文中的“蜉蝣”和《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的“朝露”均意指生命短暂。D.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问答往往就是作者内心矛盾的独白。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答案】31.A32.A33.C【分析】3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属:请托,嘱咐”错误,应改为“属:通‘嘱’,劝酒”。故选A。32.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错误,“望”指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七月既望”意思是“七月过了望日”,就是农历七月十七日。故选A。3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项,“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错误,从文章客人的回答来看,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劝人饮酒、劝请)羽化而登仙(飞升成仙)B.倚歌而和之(和谐)山川相缪(“缭”,盘绕)C.知不可乎骤得(急速,快)而卒莫消长也(终究)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洗盏更酌(更替)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归而谋诸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曾日月之几何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挟飞仙以遨游D.状如松江之鲈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歌窈窕之章②舞幽壑之潜蛟③泣孤舟之嫠妇④西望夏口⑤东望武昌⑥顺流而东也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不知东方之既白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3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或对时方的尊称。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D.蜉蝣,一种水生植物,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38.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C.乙文前三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答案】34.A35.D36.C37.D38.D39.(1)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2)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3)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分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的能力。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解释的对错。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的对错。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骤”,一下子、很轻易地;D项,“相”,互相;“更”,再。故选A。3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A项,“而”,“归而谋诸妇”,连词,表顺承;“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曾日月之几何”,“曾”,céng,曾经;“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zēng副词,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或竟然;C项,“以待子不时之需”,“以,连词,表目的,来;“挟飞仙以遨游”连词,表修饰;D项,“之”前后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②“舞”,使动用法,“使…起舞”③“泣”,使动用法,“使……落泪”④“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⑤“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⑥“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航行”。⑦“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⑧“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白”①⑥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③均为使动用法,④⑤均为名词作状语,⑦为意动用法,⑧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故选C。37.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水生植物”“春夏之交”是错误的。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故选D。3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是错误的。《前赤壁赋》虽然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而是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故选D。3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在江边捕鱼砍柴;“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适”,享受。(3)“是”,这;“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步”,步行;“自”,从;“坂”,斜坡。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4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4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4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4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答案】40.D41.B42.D43.(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44.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批量瓷砖购销合同模板
- 2024年香港读书租房合同范本大全
- 烤房租赁合同范本房东版
- 2024年农村租地建设园林协议书模板
- 2024个人租车协议
- 2024年出让协议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新能源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甘肃省靖远县四中2024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数学试题(2020眉山二诊)
- 暖通供热工程课程设计
- ISO 37000:2021《 组织治理指南》专业解读和应用培训指导材料之1:“引言、范围、术语”部分
- 视频剪辑课件
- 大米食品安全培训
- 七年级上历史半期测试题
- 膀胱肿瘤电切术护理查房
- 宫角妊娠教学查房课件
- 外卖运营培训手册
- 一年级上册语文声调练习题7套
- 销售个人绩效申请模板
- 《茶馆(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冷库有限空间预案演练
- 变电站设备验收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