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形象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形象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形象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形象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象知识点总结第1篇形象知识点总结第1篇关键词:提炼;小学生;抽象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表象思维与抽象思想。”抽象思想作为学生的基础之一,在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研究的问题。在课题的引领下,我深感进行有效提炼,对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想很有帮助。那么何为提炼?当解决一类数学问题后,在掌握共同属性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用准确、完整、简洁、严密的语言或公式来表达,即为提炼。

一、通过有效的提问,进行准确提炼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提问,往往可以准确地提炼出本课的知识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根据新拼成的图形来试着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把手中的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可是却有极少数的学生推导出公式,巡视了一圈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清楚应该如何下手去研究,这时,我赶紧对学生进行提问:原来三角形的边和你拼好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一条边和这条边上的高和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找到了思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一条边,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

在我的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生茅塞顿开,准确地提炼出本课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了面积公式推导的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利用结论的合并,简洁地提炼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不少学生对于公式、定理等都能倒背如流,但一做题就不知如何下手,这主要是他们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只停留在结论,没有掌握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运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过六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正比例”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没有让学生学会学透,不但对于反比例的教学会造成影响,而且在后续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时也会出现困难,所以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正比例,课堂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首先,我出示了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表,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是周长与边长的比值相等,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接着我又出示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情况表,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也就是速度相等,并用关系式表示出来: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我又出示了圆珠笔销售的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表,在填完表后,也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最后,我利用课件同时出示刚才的两张表格引导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此时我马上总结:像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它们成正比例关系。接着我让学生根据结论来判断开课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两个情境的基础上找到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从变化中看到“不变”,引导学生总结共同点,利用结论的合并,简洁地提炼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我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提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想,虽然找到了几种方法,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反复的训练中,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去透视事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形象知识点总结第2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

4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Brian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

【2】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形象知识点总结第3篇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结构力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结构力学》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结构力学》为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高层结构设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分析方法,因此《结构力学》在整个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力学》课程内容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会影响到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甚至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课程的一名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还应引导并帮助学生学好这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学生主体来讲,只有从思想认识上对《结构力学》这门课程感兴趣了,他们才愿意主动去花时间学习、理解、掌握课程要点。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首先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在绪论中可结合工程实例讲述“结构力学”在工程设计中的广泛用途,指出“结构力学”的概念来源于工程实际,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和定位,以此明确学习目的。其次,教师讲课要生动、活泼、有趣,避免照本宣科。在讲解一些重要定义和基本概念时,例如结构形式的种类包括梁、刚架、桁架等,要注重与实际工程结构相结合,在演示文稿中适当引入实物图片,通过实物对比明确什么样的结构可以简化成为上述常用的结构形式,实践表明,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第三,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清楚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系统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水平。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概念,再加上科学的思维方法,多数情况下对遇到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教师只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注意归纳总结

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是学习《结构力学》及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只有将基本概念理解透彻了,将基本方法掌握了,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受之前所学材料力学的影响,弯矩还总是以下端受拉为正,材料力学的规定是因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梁,而《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梁,也包括刚架结构,如果还是简单套用材料力学的规定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讲清楚,在《结构力学》中弯矩一般是不区分正负的,其图形画在受拉侧。类似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符号规定,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上课时须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身练习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拿到一个问题后总是感觉无从下手,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总结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不会取研究对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讲解透彻如何取研究对象,重点讲解清楚取研究对象就是取出包括欲求解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画出其所有受力,包括内力和外力,然后进行受力分析,使其保持受力平衡,从而求出未知内力。很多同学反映学到矩阵位移法和结构动力学等章节的内容时,学习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就是前面力法和位移法没学好,因为这些章节的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力法和位移法并综合运用。可见,《结构力学》的内容都是前后衔接、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时紧时松、厚此薄彼,更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三、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板书教学有机结合

运用多媒体可以十分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工程实例,创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例如,在学习结构动力学时,给学生播放一段美国华盛顿州塔科玛大桥在风速作用下引起扭转振动而倒塌的视频,就会使学生对于结构振动而引起的危害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其对学习结构动力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教师课堂板书的内容和时间,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这一矛盾。但同时也应看到,多媒体教学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结构力学》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需要,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对于概念的文字表述、例题的题干、分析方法的总结和比较复杂的图表,应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表现;而对于公式推导、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如力法、位移法等)、典型例题求解过程的讲解,则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采用板书的形式,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减轻跟学压力。只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就能达到课堂氛围张弛有度、教学过程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开设习题课,坚持课后答疑

《结构力学》不仅理论概念性强,而且方法技巧性要求高。理论概念需要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方法技巧则需要通过多做习题来熟练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定期开设习题课,以强化学生对解题和运算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弄懂概念、掌握理论、熟练方法技巧的目的。例如,在习题课上,教师应当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对学生进行简单提示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练习,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检查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最后由教师结合实际有所侧重地讲述关键的解题步骤和结果,并就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课堂练习,教授不仅给了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纠正。

《结构力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上课人数比较多,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进度和难度的把握上,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平均水平而定,而不能面面俱到,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因此,教师在课后要拿出专门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朱伯钦,周竞欧,许哲明.结构力学(上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形象知识点总结第4篇【关键词】专业教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惯性技术是惯性敏感器件、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惯性测量及惯性稳定技术的统称[1]。惯性技术是航空航天控制领域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基于惯性技术的仪表,如MEMS陀螺仪、MEMS加速度计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如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各种智能手机[2],其内部绝大多数都装有MEMS陀螺仪芯片模块,而许多软件也应运而生,如典型的神庙逃生,就是基于MEMS陀螺仪的姿态角量测功能。这些应用使得惯性技术的普及面越来越广,惯性技术课程为越来越多的院校所开设。惯性技术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初学者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如何高效的上好惯性技术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下面结合多年授课经验,探讨惯性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上课前要充分准备

俗话说,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同样如此。上课前必须充分准备,才有可能上好课,而不充分准备,是很难上好课的。上课前的准备包括: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对象的分析和总体教学思路及具体授课内容设计等内容。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教学后,要使学员能达到什么能力水平,或者具备什么能力素养等。这是开课前必须明确的,只有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后续准备工作。

2.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就是要分析授课对象的层次特点,是本科生、专科生,还是拓展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其知识结构与基础是不同的,这必然要求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与授课节奏。采用本科生的教学方式给拓展培训学员上课,显然学员学起来很吃力,甚至听不懂;采用拓展培训的教学方式给本科生学员上课,显然内容相对简单,会导致学员学得浅而不精,无法掌握知识的精髓。教学对象分析就好比裁缝的量体,只有量体准确了,才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因此,教学对象分析必须落到实处,认真开展。3.总体教学思路及内容设计。总体教学思路及内容设计是在前面准备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体系的全面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

二、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简析

教学实施简单的讲就是上课。要上好每堂课也都应该有相应的准备,包括教学准备、学生座谈和课堂教学等。教学准备是指每堂课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要求编写高质量的教案;制作适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标准,特色鲜明。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要在开课前,与学生代表进行座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掌握授课对象层次和专业特点;在课程进行中,开展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活动,倾听他们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这里主要探讨下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教学的方法有许多,而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3]、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试验教学法等,都可以采用,但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合理采用。典型的如将陀螺仪进动原理时,为了生动形象,可采用部分试验教学的方法;为了使学员加深理解,可以设计案例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可采用项目型教学方法等等。

三、教学效果评价与总结

完成课程教学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目前通用的形式是考试,考核主要包括笔试和论文两种形式。考试成绩既是学员知识掌握程度的度量,又是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考试命题必须依据科学化的原则,笔试考题应能够基本覆盖课程知识点、能力点,真实反映教学质量,避免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另外,试题也应有一定比例的自由发挥题目,以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要上好惯性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前要有准备,要了解授课对象特点,教学设计要符合学员学习知识的渐进规律;教学中,对抽象内容尽量采用形象化的方法帮助学员理解,要将多媒体动画、演示试验和案例分析等适当的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惯性技术这门课。

参考文献:

[1]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自动化学报[J].:723-730.

[2]赵正平.典型MEMS和可穿戴传感技术的新发展[J].微纳电子技术.:1-13.

[3]王洪敏.案例教学法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54.

形象知识点总结第5篇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教学质量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长期以来,工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通常开设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课程和计算机硬件课程。其中“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建设要求变化,学生对硬件课的期望值逐渐上升,“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课程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80x86系列的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典型接口电路和接口技术。课程大纲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完善,课程在形式上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学生仍然感觉课程很抽象,难于理解;概念很多,不容易掌握;需要记的内容很多,内容之间的关联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学习深度不够,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解决方法多是在课程的形式上下工夫,比如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的选择、互动式教学和实验方式的改革等等,缺乏对课程内在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等深层次问题的考虑。笔者通过更深入地思考找到了一些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内容讲授形象化

课程内容讲授的直接目的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知识成为课程时,内容逻辑上更加严密、准确,同时也更加抽象。人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没有任何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情况下,抽象的内容会难于理解。

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比喻是传递语意的重要方法,任何复杂问题都是可以被简单比喻的。合理利用比喻能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和容易理解的内容。

在讲授硬件中存储器内容和地址区别时,可以将存储器比喻成一个大楼,楼里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就是一个存储单元,房间的号码就是地址,房间内的东西则是存储的内容。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加深记忆和理解。

存储器分段是计算机硬件中的难点,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比喻。计算机等级考试时,每个考生的考号是唯一的,这个考号很长,例如2000104000010017等等,这个考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通常是考点号加考场号加座位号的组合。对于某一个监考人员,一般只监考很少教室的考试,具体到某一个教室,也就确定了前面的考场号和考点号组合,在这个前提下,监考人员关心的就是后两位,除非换教室,否则前面是固定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监考人员在不换教室的前提下,关心两位号码,而不是例如2000104000010017长的号码,在某个考场内,通过两位号码就可以对应到某个考生。对应到存储器分段,例如2000104000010017就类似于物理地址,一个考场可以看作一个逻辑段,教室中考生号码前面考点号加考场号就是段地址,后面两位座位号就是偏移,一个考场内的考生前面考号是固定的。

通过对教学中的难点用形象的例子进行解释,学生不仅对知识的要点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也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学习的兴趣。恰当运用比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形象化的前提是必须把握内容的核心关键所在,不恰当的比喻不仅不会使问题简单化,还可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误解。

三、递进式的引入概念

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微积分在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的一百年的时间里,虽然已经在运用,可是逻辑推理并不严密,后来在加入极限的概念后才完善起来。可见,概念实际上是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

计算机硬件课程一大特色就是概念多,对概念的引入需要讲求方法和时机。一个严密准确的概念并不一定适合于初学者。比如,学习汇编语言时用到INT指令,这是一条中断指令,在课程体系安排中,中断章节比较靠后,而现在学生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断,如果现在将中断的定义告诉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但是现在又要用到这个指令,可以将简化的定义告诉学生,中断可以暂时理解为一个函数调用,这个定义是不严密,不准确的,但是,对于当前学习程度的学生却是适用的。等到学到中断章节时,再将准确定义给出,学生在以前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就更容易接受这个新概念。

通过递进式的多次解释同一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原来普遍反映计算机硬件课概念多、不好理解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而且考试结果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

同样,总结性的内容因为其高度抽象性,不适宜过早教给学生。总结性的内容是教师多年对课程理解的精华,但同时也更加抽象,对于初学硬件的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这就好比给儿童上哲学课一样。因此,对于总结性的内容,都安排在课程的后期讲解,前期更多的是具体的示例和实验。

四、合理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计算机硬件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硬件课程内容多,讲授时则必须把课程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章节,但由于学生对其他知识上相互关联的章节并不了解,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现有的内容顺序编排虽然概念准确,逻辑严密,其顺序适合对计算机硬件有所了解的人,并不适合初学者学习。针对学生而言,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不是说明书式的教学。学生对硬件的认识是整体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不是分部分清晰的过程。

计算机硬件课程涵盖两大部分,软件和硬件。这两部分各有各的特点,软件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时不仅局限于指令的使用,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把问题转化成程序的能力上。硬件重点是讲解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的设计框架,软件和硬件彼此紧密联系。原有课程顺序如表1所示:

表1原课程内容安排

序号章节

一概述

二系统结构

三汇编语言

四存储器

五I/O接口和总线

六典型接口应用

上述课程编排比较明显的问题是:

第二章系统结构知识高度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第二章没有学明白,缺乏对重点的把握,汇编语言学起来也很吃力;学习接口应用的时候,由于弄不清楚和前面知识的关联性,学生感到更加迷惑。

这样的讲授方式试图把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教给学生,本质上是违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总体教学效率很低。很多学生往往在课程最后才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把整个体系结构大致搞清楚。

针对上述不足,对整个教学顺序做了小幅度调整,调整后顺序如表2所示:

表2调整后课程内容安排

序号章节

一概述

二汇编语言

三典型接口应用

四系统结构

五存储器

六I/O接口和总线

建立合理课程顺序的原则是要符合学生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