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基础落实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虚词不虚,表情达意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一、虚词辨识7方法掌握虚词一般有以下方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即练即悟】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余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节选自《虞初广志》,有删改)(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译文:(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译文:(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译文:(二)代入检验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即练即悟】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1)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译文:(2)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译文:(3)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译文:(4)《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译文:(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即练即悟】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1)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译文:(2)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译文:(3)“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译文:(4)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译文:(四)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即练即悟】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译文:(2)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译文:(五)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做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做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表祈使语气)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即练即悟】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1)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译文:(2)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译文:(3)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译文:(六)语法切入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即练即悟】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译文:(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译文:(3)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译文:(4)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译文:(5)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译文:(6)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译文:(七)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即练即悟】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及用法)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1)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译文:(2)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译文:(3)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译文:(4)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译文:二、高频、易混虚词辨析(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1.表修饰VS表递进“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2.表顺承VS表并列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3.表修饰VS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即练即悟】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4)人非生而知之者()(5)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6)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介词表原因VS连词表原因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提示]“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前一部分往往是后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提示]“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即练即悟】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臣以供养无主()(4)但以刘日薄西山()(5)相濡以沫()(三)与“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1.介词表“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与”译为“和、跟、同”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2.实词“与”VS虚词“与”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2)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即练即悟】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孰与君少长。()(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则与一生彘肩。()(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吾与徐公孰美?()(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四)焉表代词或兼词VS表语气助词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为陈述语气。(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即练即悟】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且焉置土石?()(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盘盘焉,囷囷焉。()(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犹且从师而问焉。()
基础落实三一、虚词辨识7方法[即练即悟]1.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以,因为。(2)“与其……孰若……”属于固定句式,应翻译成“与其……不如……”。“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此处可译为“赶紧、赶快”等。(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的标志。“以”,介词,译为“用、拿”;“何难之有”,宾语前置,译为“有何难”。“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1)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时间近了,到京城去没有资金路费,想借助亲朋好友的集会来筹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2)与其让鱼肉腐烂坏掉,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大家赶紧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参考译文】这时有一群乞丐路过他家,看见先生家里摆列着杯盘,认为一定有喜事。于是都聚集在门外,争着想得到吃剩的饭菜。这时候,先生饥饿和愤恨交织,于是出门对这群乞丐说:“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时间近了,到京城去没有资金路费,想借助亲朋好友的集会来筹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怎知亲朋好友都辜负我,今天都食言了,以至于我的酒菜都成了摆设。既然如此,与其让鱼肉腐烂坏掉,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大家赶紧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一群乞丐进屋喝酒吃肉,酒足饭饱,对先生说:“我们是地位低微的人,承蒙先生赏赐给酒和食物,这本来已经是非分之想了,我们今天想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师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路上不挨饿,能平安顺利抵达京师就行了。”群丐应声回答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侠义行为,对他们的事感到惊异,常常多送给他们食物。到了京师以后,群丐分头乞讨,用乞讨所得的钱财供给先生作为应试的费用。考试结束后,来懋斋先生果然考中了礼部的进士。出京做某地的县令,按照惯例回乡省亲。群丐也催促他回去。2.解析:(1)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句子,分析是否恰当即可。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2)是:这个。与:同“欤”,语气助词。“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表示不同意别人所说的话。句中“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代入读通即可。(3)句中“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以”,介词,可以译为“用”。(4)句中“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句中可译为“这样”。答案:(1)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2)这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3)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用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4)《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参考译文】《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这个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大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用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3.解析:(1)句意为“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可确定“以”为目的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永其人”是前一行动“辑其梗概”的目的。(2)句意为“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可确定“之”为助词,“的”。(3)句意为“一瓢先生他大概是理学家吗?”可确定“其”为副词,“大概”。(4)句意为“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可确定“于”为介词,“到、在”。答案:(1)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2)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3)“一瓢先生他大概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4)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参考译文】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磨灭了!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大概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缺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缺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4.解析:(1)句中“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句中“之”为助词,的。(2)“者”为代词,……的人。“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答案:(1)士大夫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志向,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2)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参考译文】士大夫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志向,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5.解析:(1)句中的“于”,介词,译为“向”。“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益”,副词,“更加”。(2)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3)句中的“且”,可译为“并且”。“以”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为连词,译为“来”。答案:(1)何基则是向黄榦从师学习,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2)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3)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则是向黄榦从师学习,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6.解析:(1)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4)句中的“之”为助词,的。(5)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6)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2)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3)卞和就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4)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怎么)哭得这么悲痛呢?(5)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6)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就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怎么)哭得这么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7.解析:(1)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2)“乃”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可译为“才”。(3)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4)“若”,如,像。自若:像自己以前一样。答案:(1)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2)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3)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4)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着像自己以前一样。【参考译文】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着像自己以前一样。二、高频、易混虚词辨析[即练即悟]1.答案:(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因果(3)连词,表转折(4)连词,表顺承(5)连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2.答案:(1)介词,因为(2)连词,译为“以致”(3)介词,因为(4)连词,因为(5)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相当于“用”“拿”“把”3.答案:(1)介词,和、跟、同(2)介词,跟、同(3)连词,和、同(4)动词,给予(5)介词,和、同(6)动词,赞成(7)介词,和、跟(8)连词,和、跟4.答案:(1)表陈述语气的助词(2)兼词,于何,到哪里,哪里(3)兼词,于此,在这里(4)用于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5)兼词,于何,到哪里(6)代词,代指老师基础落实四牢记文言句式5类型——文必相辅,气不孤申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在高考命题中,句式通常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类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见下表:类型例句A者,B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A者,B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A,B也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AB④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为”字句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用“乃、即、则、皆、必”等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⑧失败乃成功之母。⑨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是”字句⑩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即练即悟】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2.翻译下列句子。(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3)天下者,高祖天下。(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类型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分类形式例句有标志句“于”字句:谓语+于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②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受”字句:受+谓语+于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④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⑤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为……所”“为所”句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⑧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无固定格式⑨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⑩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这个句子并不是被动句。
【即练即悟】5.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6.翻译下面句子。(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3)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8.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类型三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类型例句省略主语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谓语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承前省略谓语)省略宾语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⑦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⑧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即练即悟】9.下列各句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10.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11.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类型四倒装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成常式句(一)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例句备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奚、曷、安、恶(wū)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常见否定词:不、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④唯利是图(成语)“之”“是”结构助词,无实义介词“以”的宾语前置⑤一言以蔽之(成语)⑥夜以继日(成语)以:用【即练即悟】12.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复驾言兮焉求B.凌万顷之茫然C.尔无我虞,我无尔诈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13.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14.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2)太师谁撞?(二)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需查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例句中心语+(之或而)+后置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中心语+之+后置定语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心语+数(量)词⑤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即练即悟】15.下列各项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A.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6.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三)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把状语调整到动词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形式例句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①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②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即练即悟】17.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词结构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8.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四)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做主谓倒装句,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即练即悟】19.下列不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大哉,尧之为君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20.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类型五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类型示例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表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莫不是、该不会)表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是……(宾语前置句,“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表反问语气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表假设关系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表选择关系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其……耶(是……呢,还是……呢?)【即练即悟】2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3.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1)蚤救孰与晚救?(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基础落实四类型一[即练即悟]1.解析:A项,“……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无标志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是”表判断的判断句。答案:C【参考译文】2.答案:(1)国君,是舟;百姓,是水。(2)富和贵,这是人想要的。(3)天下是高祖的天下。(4)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5)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3.答案:(1)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2)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招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4.答案:(1)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2)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参考译文】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类型二5.解析:A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答案:D6.答案:(1)君子(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外物所奴役。(2)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3)所以有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就要被别人制服。(4)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5)那偷盗了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被杀,而窃取国家、颠覆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7.答案: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被宋国人嘲笑。【参考译文】宋国有个耕田的农夫。他田中有一段树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上了树桩,脖子折断而死。于是,农夫放下锄头,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次拾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被宋国人嘲笑。8.答案: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参考译文】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类型三9.解析:应该是“(草木)尽死”。答案:D10.答案: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11.答案: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参考译文】东安有一个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土地租赁合同:乡村赛车场
- 河北省工商局聘用合同指南
- 体育赛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标准
- 商务中心办公室租赁协议范本
- 2024版高速公路运输合同书
- 艺术品鉴定师聘任合同证书
- 文化设施石材施工合同
- 2024租赁物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
- 2024甲方乙方关于房地产开发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钢板租赁及运输服务合同3篇
- 家居保洁课件
- 换电站(充电桩)安全风险告知
- 经营性房屋租赁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入户调查合同范本
- 七年级道法上册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2024年秋)
- 上海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工作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标杆地产五星级酒店精装修标准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正式版)
- 商业空间设计(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室内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名校联盟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现状调查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