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学问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用“重瓣花朵”加以形容,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这一说法()A.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象解读B.旨在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C.开拓了早期国家政治形态探讨的视野D.主要基于原始部落分布格局2.我国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觉简表如下。名称地域成就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制作彩绘陶器,培植出粟等主要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制作红陶并运用磨制石器,会建红烧土排房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居民种植水稻,并驾驭养蚕缫丝技术据此说明当时我国境内原始文化的特点是()①分布广泛,多姿多彩②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状态③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④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里,社会贫富与不同等出现,大汶口文化等考古发觉表明,这时私有制也已经产生。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出现这些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国家制度的完善B.生产力的发展C.思想文化的进步D.阶级分化明显学问点二从部落到国家4.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闻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闻反映出中国()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5.(改编)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A.使夏代历史成为信史B.标记部落国家初步建立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学问点三商和西周6.如图是中国古代闻名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铸文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意为“我要在国家的中心管理天下”。下列对何尊的解读正确的是()A.内底文字主要反映了西周奴隶的活动B.当时“中国”的区域大致在长江流域C.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D.为探讨东周的历史供应了重要的实物资料7.(改编)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推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A.内外服制、原始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原始经济选考高分练进阶训练其次层8.考古学者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觉墓地有一千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沟通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9.尽管与中原、北方和东方新石器文化有干脆继承关系的华夏文明成为以后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中华文明仍应当被视为多起源而并非单一起源的文明。这说明各处新石器文化区域()A.各具特色、趋向融合B.自成一体、差异明显C.数量众多、分布广泛D.各自封闭、相对稳定10.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状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中国历代帝王》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绽开斗争,最终启胜而夺得权位。《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斗争导致启夺得权位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缘由11.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状况:帝禹崩,其子“启遂即天子之位”“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夏朝禹开创了世袭制B.夏朝的宗法制已较为成熟C.夏朝的世袭制以血缘为纽带D.夏朝的王位传承都是传子12.(改编)周代分封齐、鲁是为了扼制东夷,分封燕、晋是为了限制北狄,分封南部多个姬姓诸侯国是为了抵挡南淮蛮夷。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现了分封制的目的B.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沟通与认同C.有助于了解诸侯的义务D.阻碍了民族交融13.商代有专业神职人员,卜辞中称“巫”“贞人”。然而王不但亲贞,而且亲卜,贞、卜全由商王一人主持。这反映出()A.商代占卜与祭祀职位形同虚设B.商代神权政治色调渐渐淡化C.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D.商代专制王权为神权所束缚14.(改编)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内外服制度到宗法政治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15.(改编)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探讨历史的重要来源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状况简表特色文物彩陶盆玉龙玉琮蛋壳黑陶杯铜镜分布范围黄河中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上游材料二何尊(如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确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排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的内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考达标练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由中原文明为核心的众多文明构成,这是对“多元一体”的详细说明,故选A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可知,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没有凹凸之分,解除B项;材料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一种看法,不是探讨早期国家的政治形态,解除C项;原始部落只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部分,解除D项。2.答案:A解析:由我国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觉简表中的地域一栏可知,考古发觉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一带,说明分布广泛,不同考古遗址的成就都有不同,说明多姿多彩,故①正确;仰韶文化遗址已经培植出粟等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已经种植水稻,而大汶口文化会建红烧土排房,说明这些文化遗址都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状态,故②正确;仰韶文化可以制作彩绘陶器、大汶口文化已经制作红陶并运用磨制石器、河姆渡文化已经驾驭养蚕缫丝技术,说明它们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③正确;上述表格说明人类社会还处于氏族公社时期,尚未进入国家状态,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与不同等出现……私有制也已经产生”,说明产品出现了剩余,其根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是氏族社会时期,还没有国家,“完善”一词不妥,解除A项;思想文化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且不是“主要缘由”,解除C项;阶级分化明显是变更的结果,不是缘由,解除D项。4.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伏羲氏的主要贡献是“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的主要贡献是“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的主要贡献是“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的主要贡献是“教人播种五谷”,诸多贡献使得人类摆脱了“蒙昧”和“野蛮”的状态,从而进入了“文明”的状态,即题干所列“三皇”的传闻可以反映出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概况,故选C项;题干主要述及这些“三皇”的传闻对人类的贡献,属于中国远古文明,但是题干并没有将这些贡献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也就不能得出“中国的远古文明领先于世界”的结论,解除A项;题干中的“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女娲”等确属“传闻”,即具有肯定历史性的故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早期文明或许会找到相应实证,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发觉而已,也就是说,“中国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B项;国家产生的两大标记是阶级的出现和公共权力的设立,而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两个方面,解除D项。5.答案:C解析:“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这种理念是管理国家的理念,由此可以推断国家可能已经产生,故选C项;“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这里指遗址体现的思想,是一种历史推想,不能作为信史,解除A项;“部落国家”的说法错误,解除B项;“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体现阶级阶层分化,可以推断是一种国家形态,但无法决断里面社会制度、等级制度的状况,解除D项。6.答案:C解析:由材料“宅兹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在世时确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见证,起到了证明补史的作用,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故选C项;何尊是奴隶主祭祀时的礼器,反映了奴隶主的活动,解除A项;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当时的“中国”在黄河流域,解除B项;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为探讨西周历史供应重要实物资料,解除D项。7.答案:C解析:西周通过对贵族的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安排,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故选C项;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对权力进行安排,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经济,解除ABD项。选考高分练8.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原始社会出土的墓葬的状况,从中无法看出社会生产与分工状况如何,解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所出土墓葬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关系,无法体现不同文明区域的沟通,解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青铜器的出现,无法体现黄河流域是否已进入青铜文明,解除D项。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中国已发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2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与题干的继承“中原、北方和东方新石器文化的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相吻合,故选A项;“差异明显”不符合史实,题干强调继承融合,解除B项;题干只提及“中原、北方和东方新石器文化”三大区域文化,未提及数量状况,解除C项;“有干脆继承关系”可知各文明有沟通,解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益继位后……启胜而夺得权位”“本应由伯益……启为王”可知,三种史籍中都有禹死后,益继位,启取而代之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故选A项;仅是在《中国历代帝王》有记载,须要进一步找寻证据才可认定,解除B项;材料信息均没有涉及启的贤能品德,解除C项;启和益发生争斗违反了民主传统,解除D项。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可知,夏朝的世袭制以血缘为纽带,故选C项;夏启开创世袭制,解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除B项;依据材料“传弟二”可知,王位有兄弟间的传承,解除D项。12.答案:D解析:西周分封齐、鲁和多个姬姓诸侯国抵挡东夷、北狄和南淮蛮夷的做法,一方面加强了防卫力气,所以A项说法正确,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从而推动文化沟通与认同,故B项说法正确;“扼制东夷、限制北狄、抵挡南淮蛮夷”可知,C项说法正确;周的措施有助于维护自身统治,阻碍了民族交融一说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且分封制下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3.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商王“亲贞,而且亲卜,贞、卜全由商王一人主持”,即商王亲自进行神职活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让政权披上神奇色调,故选C项;“形同虚设”不符合史实,占卜与祭祀在商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解除A项;“渐渐淡化”不符合史实,商王既是政治领袖,又是群巫之长,神权政治色调深厚,解除B项;“为神权所束缚”不符合史实,神权是为王权服务的一种手段,解除D项。14.答案:B解析:“殷、周之际”即商周之际,西周变更了殷商时期的内外服制,而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此相关的还形成了礼乐文化,所以政治领域的变革指的是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故选B项;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王位世袭制,使得我国从“公天下”实现了到“家天下”的转变,所以不是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解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宗法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且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方式,C项的说法存在逻辑错误,解除;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不是发生在殷周之际,解除D项。15.答案:(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言之成理即可)(2)内涵:①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②洛阳及京畿地区;③“天下中心”;④相对西周四夷而言。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