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规范训练(山东卷)_第1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规范训练(山东卷)_第2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规范训练(山东卷)_第3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规范训练(山东卷)_第4页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规范训练(山东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规范训练(山东卷)06

本试卷共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对中国古代立法有如下见地: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

《管子•七法》

也,谓之‘法'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

《韩非子•有度》

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法之功其大于使私不行……令立法而行私,是私与

《慎子•逸文》

法争,其害甚于无法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

《韩非子-诡使》

者,所以乱法也

据此,可推知先秦立法

A.取向公平公正B.强调因势制宜

C.追求礼法结合D.重视社会和谐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法不阿贵”“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夫立法令者,

以废私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均主张立法应当追求公平公正,故答案为A

项;材料没有反映重视时势对立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排除C项;材

料没有反映先秦立法重视社会和谐,排除D项。

2.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

并大量移民徙居。徙入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

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赞三百万以上的;宣帝时是郡国吏、民费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

千石.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皇室独尊地位B.笼络各地豪强势力

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D.保持统治集团稳定

【答案】c

【解析】

据题意可知,汉代将地方豪强大族迁入陵县,这削弱了这些豪强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和影响力,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这一举措防范了地方割据势力,而非为了强化皇室独尊

的地位和笼络各地豪强势力,更非是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排除ABD。

3.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

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这些举措

A.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唐代中央重视对基层官员的考核,并允许地方地方乡族势力反馈对地方官员去留的意见,这

些都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地方

官员权力的缩小,排除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4.有学者指出,宋代造物设计更加强调器物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性美,且更加讲究器物

造型上的简洁美,因此宋人所设计制造的器物不会出现大面积装饰,特别是在家具设计上多

流行单色漆的运用。由此可知,宋代造物设计

A.体现了器物形态的变化B.推动了务实精神的出现

C.蕴含了理学价值的追求D.丰富了日常家具的风格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宋代器物设计更加强调器物的理性美“并结合当时理学盛行可知宋代造物设计蕴

含了理学价值追求,理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

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宋代器物的装饰,没

有提到器物形态的变化,故A错误;题干体现了宋朝器物设计的简洁性,务实精神是指坚持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知行合一的行为要求,所以题干与务实精神无关,故B错误;题

干主要侧重理性对宋代器物设计的影响,宋代的简洁设计可以丰富日常家具风格,但这不是

题干的核心表达,故D不选。

5.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

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

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A.消除了民族差异B.推动了当地社会进步

C.改变了夷夏观念D.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通过改土归流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

进行了更加强有力的统治,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当地社会的

进步,故选B;改土归流主要是推动了社会进步,并不代表能够消除民族差异和改变夷夏观

念,排除AC;明清时期实现民族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6.中国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书数量急剧增长,英文、法文、德文等西方译书不再是输入西

学的主要部分。译书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为社会科学一自然科学一应用科学,与此前儿十年的

译书顺序正好相反。这种西学传播状况应存在于

A.1811-1842年B.1843-1860年

C.1861-1900年D.1901-1911年

【答案】D

【解析】

根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应用科学''的顺序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更加关注社会

制度的内容,而且多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故选D;

⑻1—1842年间中国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向西方学习,排除A;1843—1860年开始关注西方,

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没有进入实践阶段,排除B;1861—1900年间向西方学习主要集中于

应用科学,排除C。

7.如图为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刊登在1926年10月100《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D.国民革命运动影响巨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26年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刊登“孙文牌香烟”广告,联系所学可知,该

时期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革命,D项正确;图中“提倡国货”,

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新

的营销方式,排除C。

8.某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北伐的时候,军阀的裂变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

步,就是说重新崛起的吴佩孚统领的所谓十四省联军,实际上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体系……裂

变达到这个程度,军阀实际上已经没有力量了。”这一观点

A.揭示了军阀覆灭的必然B.突出了北伐战争的意义

C.说明了社会动荡的根源D.强调了军阀裂变的价值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北伐的时候,军阀的裂变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实际上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体系……裂变达到这个程度,军阀实际上已经没有力量了”,可得

出,国共合作北伐时,以吴佩孚为代表的军阀们已经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说明该学者认为

军阀覆灭是必然的,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北伐战争的意义,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动

荡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与政治的腐败,不是军阀的混战,故C项错误:军阀裂变的价值应

该是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故D项错误。

9.2008年,中国政府提出:“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进

一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以加强同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精英、智库和

专家学者的交流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

A.外交开始向全方位外交发展B.人文外交助力全方位外交

C.从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D.重视开展人民外交的理念

【答案】B

【解析】

据题意可知,中国通过“孔子学院”扩大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说明新时期的中国通过人文外

交助力全方位的外交,故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人文外交”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不能体现外

交方向的转变,排除AC;孔子学院的设立说明重视人文外交,而非人民外交,排除D。

10.新中国面临四大课题,也是四大任务。一是巩固新政权,刷新旧国风;二是按既定目标,

让新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长期以

来“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四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寻找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四大

课题环环相扣,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稳定物价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一是巩固新政权,刷新旧国风;二是按既定目标,让新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是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四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寻找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政权刷新旧国

风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施,而三大改造解决了这些问题,故C正确;稳定物价是是为了恢复经济,为社会主义

建设做准备,A错误;土地改革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不符题

意;一五计划是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局面,促进工业发展,故D错误。

11.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到“促进共同经济繁

荣"的”经济外交"战略,还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

方针。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基于

A.美苏两极格局结束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邓小平理论的指导D.推动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材料”与邻为善、与邻为伴”“1^邻、安邻、富邻'’体现的是十四大以来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利

益和命运共同体,D正确;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A排除;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B排除;邓小平理论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

12.1624年英国出台法案规定,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是财政署

普通法庭起诉,如果在诉讼中获得成功,胜诉方可获得高额补偿。该法案

A.反映了当时英国技术的先进B.成为了工业革命的直接动力

C.鼓励了民众技术革新的热情D.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加速传播

【答案】C

【解析】

根据“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是财政署普通法庭起诉,如果在诉讼

中获得成功,胜诉方可获得高额补偿''可得出英国政府通过保护专利发明的政策来鼓励民众

技术革新的热情,C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保护专利,并不能体现技术先进,排除A;工业革

命的直接推动了是市场的不断扩大,排除B;材料主旨与“传播”的速度无关,排除D。

13.从1835年到1870年,德国铁路干线总长由6.1公里飙升至2.1万多公里。四通八达的

铁路线“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以至于诗人卡尔・贝克曾如

此赞道:条条闪光的铁轨,是婚姻的纽带和证婚的戒指,它柔情地将各邦沟通,良缘就此缔

结。这表明德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A.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进步B.加速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C.加快了融入欧洲的步伐D.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等信息可以看出,德国铁

路建设促进了各邦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

铁路建设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铁路建设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材料没有反映

铁路建设对工业革命的反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铁路建设对德国融入欧洲进程的

影响,当时的德国也不存在融入欧洲的问题,排除C项。

14.以下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变化统计,(单位:万人)。据此可知

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1914年

俄国79.167.7116.2128.5135.2

法国54.354.271.576.991.0

德国42.650.452.469.489.1

奥匈帝国24.634.638.542.544.4

意大利21.628.425.532.234.5

A.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D.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巨大

【答案】C

【解析】

由表格信息看出,188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故选C;仅仅从法德两国的陆海

军人数数据无法得出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结合所学可知,--战前,英德竞争是主要矛盾,

排除A;表格无法体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排除B;从表格数据看,俄国、法国、英国家陆

海军人数一直超过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D。

15.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

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导致此时期欧盟总人口不降反

升的主要原因是

A.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确立B.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不平衡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欧洲一体化的负面效应凸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15年欧盟人口出生率出现负增长,但是欧盟总人口却增加了,只能有一种

解释就是外来人口抵消了负增长,即外来移民涌进欧盟,而人口的移动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

的表现之一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导致外来人口减少,表述错误,排

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开云贵督府设置之

端,拉开全面治理云南的帷幕。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占领昆明,平定南明政权;康

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为开化府“,并下设永平、东安等八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

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

制。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

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

—摘编自聂迅《清代滇东南边强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

材料二1952年9月,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党对边疆民族聚居区统

一领导的决定》,从1953年中期开始,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

府。20世纪50年代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

1952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

开展“做好事,交朋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唉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

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瑞丽市边境贸易额达7.5亿

元,货物吞吐量超过80万吨,瑞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

——摘编自李邦伟《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模式的变迁及重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云南边疆地区的措施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治理的特点。

【答案】(1)措施:进行军事平叛,稳定边疆局势;设置督抚机构,规划行政建制;构筑军

事体系,明确边界范围;签订专门条约,收回部分失地.

作用:稳定了云南边疆局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规

范了边疆治理模式,填补了边境管理的制度空缺;为后世边疆管理奠定了基础。

(2)特点:突出地方各族人民的政治地位;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坚持党的统一领

导,注重群众参与;治理模式与时俱进,正确科学;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解析】

(1)措施:根据“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制”得

出进行军事平叛,稳定边疆局势;根据“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云南的督、

抚同城体制”得出设置督抚机构,规划行政建制:根据“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

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

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得出构筑军事体系,明确边界范围;签订专门条约,收回部分失地。

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稳定了云南边疆局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规范了边疆治理模式,填补了边境管理的制度空缺;为后世边疆管理奠

定了基础。

(2)特点:根据“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府。20世纪50年代

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得出突出地方各族人

民的政治地位;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根据“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

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得出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注重:群众参与;根据“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魄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

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得出治理模式与时俱进,正确科学;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17.图1、图2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新式学校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艮teo

AitOtt«K

WOX21903

上工大望1908

用I反$馆忖引

WK?

61便超大

gvs

手6・大学休国人右中国开办的XNl人在中61早力>5*

16MO«?eaxff/>K<<

图11862—1895年建立的新式学校图21896—1919年建立的新式学校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整理

(1)指出图1新式学校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比较两幅图,说明图2新式学校的变化,分析新式学校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征:重视实用技术:分布于通商日岸(沿海、沿江);多为洋务派创办;随

时间推移不断增多。

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兴

起,近代工业出现、

(2)变化:分布范围扩大,向内地扩展(沿海向内地延仲):教会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增多。

影响:近代学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改良和革命运动,

有利于社会的近代化;但近代学堂伴随着西方的文化侵略,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影响有限。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设立的这些新式学堂多重视实用技术;主要分布于通商口岸;

创办者主要是洋务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多。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列强侵略,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以及清政府统治危机;还与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工业

出现紧密相关。

(2)比较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与图示1相比,图示2中的新式学校分布范围扩大,向内地

扩展;教会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增多。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

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改良和革命运动,有利于社会的近代化;但近代学堂伴随着西方的文化

侵略,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影响有限。

18.托波尔斯基认为历史解释可分为五种,其中:“定义性解释”,给现象提供定义,回答“是

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结构性解释“,说明某一现象在给定结构中的位置,如某一事件

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下列地图:(14分)

材料

图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分布示意图图2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任选一种解释的角度,解释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答案】示例1:定义性解释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

获得重大发展,出现“黄金时期”:两类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空间分布不平

衡。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

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6()、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于西方冲击和自然经

济解体程度的不平衡,导致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的不平衡。

示例2:选择结构性解释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在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

步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经过甲午战后的发展、民国初期的快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民主

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图示内容可以从定义性解释和结构性解释两个角度

进行阐述。从定义性解释的角度来看,19世纪60、70年代初,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产生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出现“黄金时代''的时期。

可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因和特点进行作答;从结构性解释的角度来

看,洋务运动的开展对近代工业的产生起到了诱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

的经济侵略。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则推动了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动的出现,推动

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6〜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迂移示意图

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