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4526-2023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_第1页
YDT 4526-2023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_第2页
YDT 4526-2023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_第3页
YDT 4526-2023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_第4页
YDT 4526-2023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220

CCSK82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代替YD/T]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

测试方法

Technical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sforon-linemonitoringoflead-acid

batteriesforcommunication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1年12月28日)

[××××]-[××]-[××]发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正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柏特瑞电子有限公

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

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华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赛尔通信服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华数据股份

有限公司、维谛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普天信息工程设计

服务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方云天科技(北京)有限

公司,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宝星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通维易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圣阳电源

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文波、杜民、宗凌、宋国喜、杨静云、付培良、王殿魁、刘强、王平、梁芹、

李丙涛、傅克文、张登科、周传凌、曹涛、刘清东、孙昊、武希洲、李宁、张孝俊、张弛、姜忠隆、李

强、李山、崔兵、王金生。

III

YD/T×××××—××××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铅酸蓄电池系统及单体在线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技

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通信局站、数据中心内-48V直流供电系统、240V/336V直流供电系统、

UPS系统、EPS、直流操作电源配置的铅酸蓄电池组及2V、6V、12V单体电池在线监测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387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7626.2-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1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2017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YD/T1173-2016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

YD/T1363.3通信局站(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第三部分:前端

智能设备协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on-linemonitoringoflead-acidbatteries

对铅酸蓄电池组及单体进行在线监测,可实时采集蓄电池组电压、总(组)电流,单体

电压、极柱温度、单体内阻以及环境温度等数据,并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蓄电池运行状况,

对异常数据可发出告警。

3.2

单体cell

1

YD/T×××××—××××

单个完整的蓄电池。

3.3

单体监测模块cellmonitoringmodule

对蓄电池单体进行监测及数据采集的最小单元,可实时采集蓄电池单体的电压、内阻及

极柱温度等。

3.4

采集单元acquisitionunit

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单体监测模块连接,对单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处理,

上报给监控单元。

3.5

监控单元supervisionunit

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单体监测模块或采集单元连接,对单体监测模块或采集单元采集

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存储,并可通过接口协议与动环平台进行连接,实现告警及数据上

报。

3.6

现场显示终端displayterminal

现场负责系统数据呈现及人机交互的装置。

4系统组成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一般由监控单元、采集单元、单体监测模块、传感器、连接电缆等

组成。系统常见组网方式示意图见附录A,单体监测模块对单体电池的采集可以是一对一,

也可以是一对多。

5技术要求

5.1环境条件

5.1.1工作环境温度

工作环境温度:-5℃~+40℃。

5.1.2贮运温度

贮运温度:-40℃~+70℃。

5.1.3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工作相对湿度:≤90%(40℃±2℃)。

——贮运相对湿度:≤95%(40℃±2℃)。

5.2数据采集要求

5.2.1在线监测

系统应能对蓄电池组电流、电压,蓄电池单体电压、单体内阻、正极(或负极)的极柱

温度,环境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2

YD/T×××××—××××

5.2.2数据存储

系统对监测的数据应能按预设的变化阈值或者存储周期进行存储。

5.2.3变化阈值

变化阈值应能按和上一次存储的数值相比变化的百分比或者是绝对值进行设置。

5.2.4存储周期

采集的数据可按设置的存储周期进行存储,存储周期1-24小时可设(默认1小时)。

5.2.5采集周期

系统应定期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周期应满足存储数据设置的变化阈值及存储周

期要求,采样周期应≤5秒。

5.2.6蓄电池充放电曲线记录要求

系统应能判断蓄电池的运行状态,准确记录蓄电池组放电及充电的电压、电流曲线。数

据记录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

应能自动采集并记录放电电压变化曲线,同一组蓄电池内的各单体电压采样周期应≤5

秒,并按预设阈值条件进行存储。

5.2.7内阻测试

内阻测试应满足以下要求:

——用于检测1000AH以下的内阻测试电流峰值应不大于2A,测试时间应不大于3s;

——用于检测1000AH以上的内阻测试电流峰值应不大于3A,测试时间应不大于3s;

——在充放电过程中(浮充除外)不测内阻;

——测试周期7-99天可设。

5.3状态分析功能

系统应能判断蓄电池运行的状态(浮充、充电、放电等)。

5.4测量范围与精度

5.4.1蓄电池组电压

蓄电池组电压测量范围及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直流48V系统:蓄电池组电压测量范围0V~60V,分辨率0.01V,误差≤0.2%;

——直流240V系统:蓄电池组电压测量范围0V~300V,分辨率0.01V,误差≤0.2%;

——直流336V系统:蓄电池组电压测量范围0V~400V,分辨率0.01V,误差≤0.2%;

——UPS系统:蓄电池组电压测量范围0V~800V,分辨率0.01V,误差≤0.2%。

5.4.2蓄电池单体电压

蓄电池单体电压测量范围及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2V单体:测量范围0V~3V,分辨率0.001V,误差≤5mV;

——6V单体:测量范围0V~8V,分辨率0.001V,误差≤10mV;

——12V单体:测量范围0V~16V,分辨率0.01V,误差≤20mV;

5.4.3蓄电池组电流

3

YD/T×××××—××××

电流传感器精度误差≤1%。

5.4.4蓄电池单体内阻

单体内阻测量范围:

——2V单体:测量0.01mΩ~10mΩ,分辨率0.01mΩ,误差≤5.0%,重复测量误差≤2.0%;

——6V单体:测量0.05mΩ~65mΩ,分辨率0.01mΩ,误差≤5.0%,重复测量误差≤2.0%;

——12V单体:测量0.05mΩ~65mΩ,分辨率0.01mΩ,误差≤5.0%,重复测量误差≤

2.0%;

5.4.5温度传感器

温度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蓄电池极柱:-10℃~+125℃,误差±1℃;

——环境:-20℃~+50℃,误差±1℃。

5.5供电方式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应支持通信局站内各类基础电源供电,并具备来电自复功能,不应

从蓄电池单体直接取电。

5.6单体监测模块

5.6.1反接保护

单体监测模块正负极应具备反接保护。

5.6.2过压保护

单体监测模块应具有过压保护,耐压值应≥60V。

5.6.3过流保护

单体监测模块应安装过流保护器件(一次性)进行保护,宜设置在靠近蓄电池端正负极

连接处。

5.6.4过温保护

单体监测模块内部元器件工作时温度不应超过70℃,应具有过温保护功能,在故障未排

除前不应自动恢复。

5.7监控单元

监控单元应满足以下功能及要求:

a)监控单元应配置显示屏或具备外接显示终端接口;

b)具备对采集数据和事件信息的显示、存储和查询功能,内存应能满足储存连续采集

7天数据的要求,掉电后数据应能保存不丢失;

c)具备本地和远程参数设置、远程程序升级功能(可选);

d)监控单元性能应满足监测的所有单体监测模块采样存储的要求,蓄电池单体数量不

宜超过300节;

e)监控单元应具有RS485及TCP/IP通信接口,接口协议满足YD/T1363.3的要求;

f)单体监测模块采用有线通信方式的,应与监控单元形成环网通信模式。

4

YD/T×××××—××××

5.8绝缘电阻

系统电源输入对地绝缘电阻:>2MΩ。

5.9阻燃性能

所有监控单元、单体监测模块、传感器外壳及连接的各类电缆应采用阻燃材料。监控单

元、单体监测模块、传感器外壳的防火性能应符合GB4943.1-20114.7的要求;连接的各类

电缆应符合YD/T1173-20164.11.1.1的规定。

5.10告警性能

系统应在各种保护动作时或采集数据达到告警阈值时,应能发出告警,应能通过通信接

口将告警信号传送到近端、远程监控设备上。系统应具有告警记录和查询功能,告警记录可

随时刷新;告警记录在系统掉电后不得丢失。

告警阈值可通过本地或监控平台远程配置。

5.11电磁兼容

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在被监测设备、系统处于任何工作状态下都能正常工作。

能承受以下抗干扰试验,试验中及试验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

a)静电放电,等级2级,执行标准GB/T17626.2-2018;

b)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等级2级,执行标准GB/T17626.3-2016;

c)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振荡波,等级2级,执行标准GB/T17626.4-2018;

d)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等级2级,执行标准GB/T17626.6-2017。

5.12现场显示终端(可选)

应有足够的数据处理能力,采集数据、告警信息及操作日志应在现场保存;系统功能应

符合附录C要求。

5.13结构与安装

所有硬件安装应安固、可靠,同时充分考虑安装、维护和扩充的灵活性;现场安装及布

线不能影响蓄电池的线上线下维护与更换,布线结构上要充分考虑蓄电池更换后的本装置再

利用的便捷性。

6测试方法

6.1试验条件

6.1.1环境条件要求

除非另有规定,各项试验均应在下述环境条件下进行:

——环境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6.1.2测试接线要求

根据系统组成将各部件连接好,监测电池不少于24只。

6.1.3仪表精度要求

5

YD/T×××××—××××

试验用到的仪表精度要求见表1.

表1仪表精度要求

序号仪表精度

1电压表0.2‰

2电流表2‰

3直流源1%

4内阻仪1%

5温度仪±0.2℃

6热成像仪在25℃环境温度下±2℃或2%

6.2数据采集要求

6.2.1在线监测

检查系统是否能对蓄电池组电流、电压,蓄电池单体电压、单体内阻、正极(或负极)

柱温度,环境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应符合5.2.1的要求。

6.2.2数据存储

检查系统对监测的数据能否按预设的变化阈值或者存储周期进行存储,应符合5.2.2的

要求

6.2.3变化阈值

对单体电压和温度设定变化的百分比(如10%),调整单体电压及温度,检查是否能按

变化的值进行存储。

对单体电压和温度设定变化的绝对值(如0.1V或1℃),调整单体电压及温度,检查是

否能按变化的值进行存储。

6.2.4存储周期

检查采集的数据是否可按设置的存储周期进行存储,存储周期1小时-24小时可设(默认

1小时)。

6.2.5采集周期

检查系统的采集周期是否满足存储数据设置的变化阈值及存储周期要求。

6.2.6蓄电池充放电曲线记录要求

对蓄电池组进行充放电,检查系统能否准确判断蓄电池的运行状态,准确记录蓄电池组

放电及充电的电压、电流曲线。数据记录是否满足附录A的要求。

检查单体监测模块能否自动判断蓄电池充放电状态,自动记录放电曲线,检查各单体监

测模块电压采样的输出存储周期是否≤5秒。

6.2.7内阻测试

测试电流:用高精度钳表测量单体监测模块的内阻测试回路,设置系统对电池进行内阻

测试,钳表测试值应满足5.2.7的要求。

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检查单体监测模块是否能进行内阻测试;

检查内阻的测试设置周期,是否满足5.2.7的要求。

6

YD/T×××××—××××

6.3状态分析功能

对蓄电池组进行充放电,检查系统能否准确判断蓄电池运行的状态(浮充、均充、放电)。

6.4测量范围与精度

6.4.1蓄电池组电压

将系统测量值和电压表进行比对,检查测量范围、精度、分别率是否满足5.4.1要求。

6.4.2蓄电池单体电压

采用标准直流源分别设置单体电压2V/6V/12V(或者在蓄电池单体上测),将系统测量

值和电压表进行比对,检查测量范围、精度、分辨率是否满足5.4.2要求。

6.4.3蓄电池组电流

当电池进行充放电时,用高精度钳表进行测量,检查电流值是否满足5.4.3要求。

6.4.4蓄电池单体内阻

内阻精度测量应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放电法采用方法二)测试:

方法一:采用标准电阻1mΩ及10mΩ进行测量,分别测量三次,平均值应和标准值误

差应满足5.4.4要求。

方法二:在真实铅酸蓄电池(蓄电池应充满电)进行测试,首先采用校准后的内阻测试

仪表进行测试,测量三次,取平均值,确定该蓄电池内阻的基准值r0,然后单体监测模块进

行测试,测量三次取取平均值,计算出测量值r,按公式(1)进行计算得出精度误差。

−0×100%.................................................................................(1)

0

式中:

r0——基准值;

r——测量值。

在蓄电池充满电的情况下,对单体进行内阻测试,测量三次,计算平均值,重复精度按

公式(2)进行计算,应满足满足5.4.4要求的要求。

×100%.............................................................................(2)

式中:

rmax——三次测试中最大值;

rmin——三次测试中最小值;

ravg——三次测试的平均值。

6.4.5温度传感器

现场安装好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测试蓄电池极柱温度,对比温度检测仪的温度,误差

值应满足5.4.5的要求。

6.5供电方式

检查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供电方式,应满足5.5的要求。

6.6单体监测模块

7

YD/T×××××—××××

6.6.1反接保护

将单体监测模块正负极在蓄电池上反接,检查单体监测模块是否能保护,测试结果应满

足5.6.1的要求。

6.6.2过压保护

将单体监测模块接在直流可调电源上,调整电源电压至60V,观察单体监测模块是否有异

常,稳定5分钟后,断开电源,将单体模块接入系统,检查是否能正常工作,应满足5.6.2

的要求。

6.6.3过流保护

检查单体监测模块过流保护器件的设计安装情况,应满足5.6.3的要求。

6.6.4过温保护

用热成像仪监测单体监测模块内部元器件工作时温度,检查是否有过温保护设计,应满

足5.6.4的要求。

6.7监控单元

检查监控单元是否配置显示屏或具备外接显示终端接口。

检查是否具备对采集数据和事件信息的显示、存储和查询功能,检查内存是否满足储存

连续采集7天数据的要求,掉电后数据是否能保存不丢失。

检查是否具备本地和远程参数设置、远程程序升级功能。

检查监控单元性能是否满足监测的所有单体监测模块采样存储的要求,检查蓄电池单体

监测数量能力。

检查监控单元是否具有RS485及TCP/IP通信接口,检查通讯协议是否符合1363.3的要求。

6.8绝缘电阻

采用试验电压为直流500V进行测试,输入直流正负极或交流LN电路对地的绝缘电阻应>

2MΩ。

6.9阻燃性能

阻燃性能测试按以下方法进行测试:

a)监控单元、单体监测模块、传感器外壳的防火性能的试验按GB4943.1-2011附录

A.2的方法进行,试验后样品应符合GB4943.1-2011附录A.2.6的要求;

b)连接的各类电缆的阻燃性能按YD/T1173-20165.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后样品应

符合5.9的要求。

6.10告警性能

将系统安装好,模拟告警(如蓄电池低压或单体温度高),检查告警上报及告警记录情

况,是否满足5.10的要求;

检查告警阈值配置方式,是否满足5.10的要求。

6.11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按以下要求进行测试:

a)静电放电试验按照GB/T17626.2-2018规定的要求进行;

8

YD/T×××××—××××

b)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3-2016规定的要求进行;

c)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4-2018规定的要求进行;

d)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试验GB/T17626.6-2017规定的要求进行。

能承受以上抗干扰试验,试验中及试验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满足5.11的要求。

6.12现场显示终端(可选)

检查软硬件配置是否满足5.12的要求,检查系统功能是否符合附录C的要求。

6.13结构与安装

检查硬件结构与安装是否符合5.13的要求。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试验。

7.2出厂检验

7.2.1每台设备均应做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和判定见表1。出厂检验可分为全检和抽检两

种,可根据情况任选一种。

7.2.2检验中出现任一故障,应停止检验,待查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后,做出标记并重新进行

出厂检验。如仍出现故障,则判该产品为不合格。

7.3型式检验

7.3.1连续生产的产品,一般2年进行一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需做型式检验:

a)产品停产一个周期以上又恢复生产;

b)转厂生产再试制定型;

c)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

d)产品投产前签定或质量监督机构提出。

7.3.2型式检验的试验项目及判定见表3。

7.3.3型式检验按GB/T2829-2002中表2判别水平Ⅰ的一次抽样方案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

品中抽取,数量为2台。产品质量以不合格数表示,不合格质量水平(RQL)应符合表3规

定。

表2RQL及判定数值表

不合格分类B类C类

RQL及判定数值40〔2;0,1〕120〔2;2,3〕

9

YD/T×××××—××××

表3检验项目及判定表

不合格

序出厂检验型式试验

项目名称判定要求

号检验方法

B类C类100%抽样

在线监测○√√5.2.16.2.1

数据存储○√√5.2.26.2.2

变化阈值○√√5.2.36.2.3

1存储周期○√√5.2.46.2.4

6.2.5

集采样周期○√√5.2.5

蓄电池充放电曲线记录要求○√√5.2.66.2.6

内阻测试○√√5.2.76.2.7

2状态分析功能○√√5.36.3

测蓄电池组电压○√√5.4.16.4.1

蓄电池单体电压○√√5.4.26.4.2

3围蓄电池组电流○√√5.4.36.4.3

蓄电池单体内阻○√√5.4.46.4.4

度温度传感器○√√5.4.56.4.5

4供电方式○√√5.56.5

单反接保护○√√5.6.16.6.1

监过压保护○√√5.6.26.6.2

5

测过流保护○√√5.6.36.6.3

块过温保护○√√5.6.46.6.4

6监控单元○√√5.76.7

7绝缘电阻○√√5.86.8

8阻燃性能○√√5.96.9

9告警性能○√√5.106.10

10电磁兼容○√√5.116.11

11现场显示终端○√5.126.12

12结构与安装○√√5.136.13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标志

10

YD/T×××××—××××

8.1.1产品表面应有耐久性铭牌标识,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编号、制造厂名、制

造日期、产品主要技术参数(额定风量、额定制冷量、消耗功率等)等。

8.1.2包装标志

产品包装上应有标志并符合GB191的规定。

8.2包装

产品包装应采取防潮、防振,并符合GB/T3873的规定。产品随带文件包括:

a)产品合格证;

b)产品说明书;

c)装箱清单;

d)其它技术资料。

8.3贮存运输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的通风良好的仓库中。贮存环境温度:-40℃~+50℃;环境湿度:5%~

85%无凝露。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有遮蓬,不应有剧烈振动、撞击、倾斜等。

11

YD/T×××××—××××

附录A

(资料性)

系统常⻅组⽹方式

A.1系统常⻅的组⽹方式示意

动环平台

B接口

现场显示终端监控单元

电流

传感器单体监测单体监测单体监测单体监测

模块模块模块模块环境温度

传感器

电池电池电池电池

图A.1系统组成示意图

动环平台

B接口

监控单元

采集单元1

采集单元n

单体监测单体监测单体监测单体监测

模块模块模块模块

电池电池电池电池

图A.2系统组成示意图(多个采集单元)

12

YD/T×××××—××××

动环平台

B接口

监控单元

单体监测模块单体监测模块

电池电池电池电池

图A.3系统组成示意图(单体监测模块1对多)

13

YD/T×××××—××××

附录B

(规范性)

放电数据记录逻辑说明

B.1放电数据记录触发条件

实时监控蓄电池组电压,以-48V蓄电池组为例,当蓄电池组电压低于51.5V(2V电池电

压转换值2.146V)时,开始进入记录准备状态,蓄电池放电记录原始文件第一个点为51V(2V

单体电压转换值2.125V)。其他类型蓄电池组触发条件如下:

a)240V直流系统蓄电池组:触发记录为51.5*5=257.5V,第一个记录点为51*5=255V。

b)UPS系统蓄电池组:按2V单体电池对应的电压进行换算,根据电池串接数量计算出

触发记录和第一个点:触发记录2.146V,第一个记录点2.125V。

B.2放电数据记录记录频率

蓄电池组电压每变化0.02V记录一个点(电压、电流),电流变化不作为触发记录条件。

当充电电压大于53V(2V电池电压转换值2.208V)后,增加存储条件,每1分钟记录1次电压、

电流(说明:当电压恒定时,记录电流的变化值)。

B.3放电数据记录结束条件

放电曲线记录结束条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结束:

a)当蓄电池组电压大于53V(2V电池电压转换值2.208V)且充电电流小于10A时结束记

录,充电电流触发值也可以根据蓄电池的容量及传感器精度进行配置,建议按容量

数值的1%以下进行设置。

b)当蓄电池组电压大于53V(2V电池电压转换值2.208V)后记录时间超过10小时,结束

记录,避免电流测量误差造成无法停止记录。

B.4放电数据记录数据要求

总电压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单体电压保留小数点后三位,电流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电流

放电时为负数,充电为正数。

14

YD/T×××××—××××

附录C

(规范性)

蓄电池监测分析软件功能

C.1蓄电池监测分析软件功能要求

系统应采用开源免费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系统应采用大数据并发处理技术,能在60秒内更新所有采集数据。

系统应采用可视化界面设计,绘制总电压、单体电压、充放电电流曲线图,容量柱状图、

内阻趋势图、电压平衡度△V趋势图、柱状图等直观的展示出任何时间段的数据变化趋势,

应能完整的记录放电事件及整组与每节的放电曲线。

系统能对多个电池数据曲线显示在同一图上进行相互比较。

有告警时应能自动产生告警记录并保存告警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所有告警记录应可以

查询。

后台软件应至少能生成以下曲线:电池组的总电压电流变化曲线、电池组电流差异率曲

线、所有电池的单体电压充放电曲线、电池内阻的相对变化曲线、电池负极温度与环境温度

变化曲线。

应能根据设定的告警门限显示各蓄电池系统的健康状况,对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隐患给

予明显的提示。

所有历史数据及报表可以按时间、类型等分类查询,数据及报告应可以直接打印或以

EXCEL的方式导出。

应能远程对设备进行运行参数的修改与同步。

15

YD/T×××××—××××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系统组成..................................................................................................................................................................................2

5技术要求..................................................................................................................................................................................2

5.1环境条件..........................................................................................................................................................................2

5.2数据采集要求.................................................................................................................................................................2

5.3状态分析功能.................................................................................................................................................................3

5.4测量范围与精度............................................................................................................................................................3

5.5供电方式..........................................................................................................................................................................4

5.6单体监测模块.................................................................................................................................................................4

5.7监控单元..........................................................................................................................................................................4

5.8绝缘电阻..........................................................................................................................................................................5

5.9阻燃性能..........................................................................................................................................................................5

5.10告警性能........................................................................................................................................................................5

5.11电磁兼容........................................................................................................................................................................5

5.12现场显示终端(可选)............................................................................................................................................5

5.13结构与安装...................................................................................................................................................................5

6测试方法..................................................................................................................................................................................5

6.1试验条件..........................................................................................................................................................................5

6.2数据采集要求.................................................................................................................................................................6

6.3状态分析功能.................................................................................................................................................................7

6.4测量范围与精度............................................................................................................................................................7

6.5供电方式..........................................................................................................................................................................7

6.6单体监测模块.................................................................................................................................................................7

6.7监控单元..........................................................................................................................................................................8

6.8绝缘电阻..........................................................................................................................................................................8

6.9阻燃性能..........................................................................................................................................................................8

6.10告警性能........................................................................................................................................................................8

6.11电磁兼容........................................................................................................................................................................8

6.12现场显示终端(可选)............................................................................................................................................9

6.13结构与安装...................................................................................................................................................................9

7检验规则..................................................................................................................................................................................9

7.1检验分类..........................................................................................................................................................................9

7.2出厂检验..........................................................................................................................................................................9

7.3型式检验..........................................................................................................................................................................9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10

I

YD/T×××××—××××

8.1标志.................................................................................................................................................................................10

8.2包装.................................................................................................................................................................................11

8.3贮存运输........................................................................................................................................................................11

附录A(资料性)系统常⻅组⽹方式.............................................................................................................................12

附录B(规范性)放电数据记录逻辑说明....................................................................................................................14

附录C(规范性)蓄电池监测分析软件功能...............................................................................................................15

II

YD/T×××××—××××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控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铅酸蓄电池系统及单体在线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技

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通信局站、数据中心内-48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