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__________》)(2)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礼记·大学之道》)(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评价《离骚》文辞精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登高(2)先致其知(3)其文约其辞微2.按要求选择。(1)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下列存在立场自相矛盾的一项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C.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D.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种“服礼”特征的一项是()A.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B.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D.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红楼梦·第三回》)〖答案〗(1)A(2)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A.首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说“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克思主义”不属于实践,故选项表述自相矛盾。(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服礼”指的是“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由内而外控制人,而人服“礼”是主动的。A.意为“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克己复礼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其中,“克己复礼”体现出人的主动“服礼”。B.意为“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朝见天子,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小小的司仪官”,其中“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体现出人的主动“服礼”。C.意为“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了”。本项侧重论述“不忍人之心”,与“礼”无关。D.根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知本项体现了林黛玉“懂礼”“服礼”的特点。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荣国府的经济账》前言陈大康①捧读《红楼梦》,各人关注的重点会互不相同。有人感兴趣的是贾氏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发展史,有人为波澜起伏的情节进展而兴奋,有人津津乐道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情感经历及其归宿,也有人着眼于书中小人物的命运遭际。各种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不知凡几,其中也有涉及经济的内容,但多为就事论事式的议论,基本上未分析书中已有交代的经济细节,并未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也未从各人物所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交叉点上做审视。②《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经济利益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位置,它是各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以及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王熙凤愿出面帮张家退亲,就是因为可坐享三千两银的谢礼,而此事引发的后续效应,是“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赵姨娘央求马道婆作法魔魇王熙凤与贾宝玉,原因就是“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荣国府的一场风波就是因这原因而被引发,而且它作为一条伏线贯穿于许多情节。③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恰到好处地加入经济内容的烘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贾母将李纨的月钱提升到二十两银子,王夫人在金钏儿死后决定让玉钏儿拿双份月钱,都是她们为平衡府内矛盾与人物关系的深思熟虑的谋略。【A】要付医生一两诊金时,作者让宝玉吩咐麝月:“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作买卖,算这些做什么!”这正是宝钗所批评的“膏粱纨绔”的形象注脚。曹雪芹也运用这一方法刻画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纠正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她同样不通俗务的错觉。庆贺宝玉生日那天,林黛玉与宝玉说了番体己话:“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在读者的心目中,黛玉的形象是清高孤介,超凡脱俗,可是由这段描写却可以知道,她居然在估算荣国府的收支状况,这并非是偶尔为之,而是已成“每常闲了”时的重要功课。黛玉每日价不是只在谈诗论文,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显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④有的经济问题作者是安排了明线描写,最典型的如“月钱”,它在书中引发的风波可真不少,上自王夫人,下至普通丫鬟,大小人等都卷了进去。【B】有关经济的描写,不仅是某些情节进展或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其中有些已被作者处理为全局性的结构安排。⑤【C】使人佩服的是,《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而且它们虽散见于各情节中,却非孤立状态式的存在,而是附着于作者描写的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D】尽管它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只是断断续续地无斧凿痕迹地点滴显示,但我们阅读《红楼梦》时会时常体会到这个经济体系的客观存在。⑥《红楼梦》的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就在于曹雪芹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过,昔日繁华的大家族生活的积累,使他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刻。他创作《红楼梦》写到有关经济生活的内容时,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自然妥帖,不像有些作品是靠临时杜撰拼凑,无法根据它们构建经济体系,因为那些数据互不匹配,破绽百出。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论及巴尔扎克作品时曾写道:“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红楼梦》在经济描写方面的成功,也同样可使读者获得类似的收益。⑦本书以逐步显化《红楼梦》中的经济生活体系为旨归,侧重点是经济,并按其逻辑顺序展开叙述,同时也注意这些经济内容的描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有删节)3.第⑥段中“类似的收益”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本文内容,推测《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中最不可能分析的《红楼梦》中的情节是()A.刘姥姥进府 B.元妃省亲 C.香菱学诗 D.探春理家5.下列文字应放在原文中的哪个位置?()提及“月钱”,人们就会想到王熙凤挪用众人月钱放债的故事,其数目是三百两银。荣国府二门内从主子到丫鬟的月钱数都有“定例”,各位主子能使唤不同等级丫鬟的数目也有明确规定,根据这些基数略做计算,可发现其总数也正是三百两左右,这说明曹雪芹关于王熙凤放债的数目并非随手填写。A.【A】处 B.【B】处 C.【C】处 D.【D】处6.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本书涉及《红楼梦》中经济的内容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式的议论。B.经济利益关系是《红楼梦》中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C.读者往往认为,林黛玉是不知经济、不通俗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富。D.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他在小说中构建经济体系。7.本篇前言既介绍该书的特色,又给读者阅读《红楼梦》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答案〗3.〖答案〗示例:关注《红楼梦》中的经济细节,比学习理论文章或向历史学、经济学专家请教,更能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风貌。4.C5.C6.C7.〖答案〗示例:本前言先指出其他作品的不足,暗示本书的独特价值:通过分析经济细节,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审视各人物的经济利益关系,指引读者从经济角度解读《红楼梦》;接着指出经济利益关系对情节推进、形象刻画、全局构思有重要作用,构成了整个经济管理体系,既介绍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又引导读者从微观与宏观层面了解书中的经济内容;随后指这与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提示〗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指引读者阅读《红楼梦》也要注意经济描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的能力。“类似”说明与前文所述的内容有相似性。前文中,根据“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知,恩格斯指的是他在巴尔扎克作品中所学到的经济知识,比通过常规方法,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而本段的写作重点是《红楼梦》。再结合原文“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由此可推知,作者认为通过关注《红楼梦》的经济细节,比类似“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即比学习理论文章或向历史学、经济学专家请教,更能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风貌。【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识记并了解名著的相关情节的能力。A.“刘姥姥进府”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深入贾府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这其中,自然有对经济账的体现。B.“元妃省亲”中,因这一事件而有了大观园的建造,其中由此引发诸多建造费用问题,有对经济账的体现。C.“香菱学诗”的重点人物是香菱和黛玉,重点内容则是对香菱学诗经历的叙述与诗歌学习与鉴赏相关问题的引申,与经济账无直接关联。D.“探春理家”,由“理家”自然会引出对经济问题的描写。【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该段文字,根据“这说明曹雪芹关于王熙凤放债的数目并非随手填写”可知,语段主旨是为了说明曹雪芹对书中的经济问题都有严格依据,逻辑严密。C.根据后文“使人佩服的是,《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可知,此处正是强调《红楼梦》中的经济数据之严密性与体系性。【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人物形象不够丰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曹雪芹也运用这一方法刻画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纠正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她同样不通俗务的错觉”可知,读者确实可能会认为林黛玉是不知经济、不通俗务的。但原文中只是说“黛玉每日价不是只在谈诗论文,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显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不能表明不谈经济问题,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就不够丰富了。【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文章开头中,原文“各种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不知凡几,其中也有涉及经济的内容,但多为就事论事式的议论,基本上未分析书中已有交代的经济细节,并未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也未从各人物所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交叉点上做审视”在比较中,指出指出其他作品的不足,从而暗示本书通过分析经济细节,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审视各人物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价值。读懂了这一点,读者也就意识到,我们能从经济角度去解读《红楼梦》。此后,根据第②—④段各段段首总起或总结句“《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经济利益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位置,它是各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以及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恰到好处地加入经济内容的烘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有关经济的描写,不仅是某些情节进展或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其中有些已被作者处理为全局性的结构安排”,可看出指出经济利益关系对情节推进、形象刻画、全局构思有重要作用。而根据第⑤段“《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而是附着于作者描写的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则可知,作者说明的是《红楼梦》构成了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从这一内容而言,作者由此介绍了本书的基本观点“《红楼梦》是一部有着严密完整经济体系的书”,情节推进、形象刻画、全局构思等各细节部分的具体描写和最后的整体体系,又引导读者从微观与宏观层面了解书中的经济内容。在第⑥段中,根据原文“《红楼梦》的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就在于曹雪芹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过,昔日繁华的大家族生活的积累,使他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刻”可知,作者由此指出曹雪芹能构建严密经济体系的原因,即这与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而借助“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同时也注意这些经济内容的描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等语句,作者也〖提示〗了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指引读者阅读《红楼梦》也要注意经济描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看护孙犁①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那一二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刚刚开完纪念会,就在会场上整理好队伍。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趟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我因为动作迟缓,拉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登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②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③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④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⑤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的一个伙伴把她也叫了来。”⑥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行军越来越急迫,我成为队伍的累赘,心里很烦恼。第二天,黎明站队,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⑦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⑧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有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我发觉她一同吞下了枣核和叶子,枣刺划破了她的手掌。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⑨进村以后,刘兰打扫了房子,接着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有感觉不安。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那病人是谁呀?”“我们队上一个干部。”“你是干什么的?”“我是看护。”下面的话,我就听不清。可是接着我就听见,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一个小孩。刘兰说:“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⑩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们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⑪下了大雪,消息闭塞。我写了一封信叫刘兰交给村长,派一个人送到区上去。刘兰回来说,这样大雪,村长派不动人,要等踏开道了才能送去。我的伤口正因为下雪发痛,一听就火了,我说:“你再去把村长叫来,我教育教育他!”刘兰说:“下了这样大雪,人家是有困难!”⑫“有困难就得克服!”我大声说,“我们跑到这山顶顶上来,挨饿受冻为的谁呀?”刘兰冷笑着:“挨饿受冻?我们每天两顿饱饭,一天要烧六十斤毛柴,是谁供给的呀?”我欠起身来,“是我领导你,还是你领导我?”“咱们是工作关系,你是病人,我是看护,谁也不能压迫谁!”刘兰硬邦邦地说。我抓起在火盆里烤着的一个山药,装作要向她脸上打去,她一闪,气得脸发白,就转身出去了。我很懊悔,在炕上翻来覆去,伤口更痛得厉害。我在心里检讨着自己的过错。⑬这一晚上,她没到我屋里来。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有删节)8.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9.分析文中“‘我’与刘兰吵嘴”这一情节的作用。10.孙犁的小说常被称为“诗化小说”,结合以下两组句子,对这一特点进行赏析。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看护》)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11.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本文,以“战争中的女性群像”为主题,写一则100字左右的人物短评。〖答案〗8.句子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通过“脱”“卷”“跑”“举起”等表示动作的词,让我们仿佛看见人物反应迅速,动作麻利,这些细节写出了人物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机敏的反应能力,表达了作者对女孩欣赏的赞叹之情。9.①使情节更加曲折,丰富内容;②在矛盾冲突中,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通过我衬托出刘兰正直、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高尚品质。10.语言清新朴素,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虽然环境恶劣,但两段景物描写的构图、意境以及诗一样凝练生动的语言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11.战争中的女性群像

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她们也是战争中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的身上体现了勤劳、体贴、善解人意的中国女性传统优秀品质;她们又展现了热爱学习,追求进步,高涨的革命激情及献身革命理想的时代风貌。〖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魅力的能力。“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举起了药包”等处生动刻画了人物机敏飒利的可爱模样。“脱”“卷”“跑”“举起”等动词,生动形象,这些细节描写,颇具画面感,让女孩形象如在目前,活灵活现,刻画出人物果敢、敏捷、勇敢、坚定、无畏无惧,从中可见人物经历丰富,在战火中久经历练,富有战斗经验和超常的反应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我”由衷的赞美感叹敬仰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更加曲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饱满了人物形象,“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虽然刘兰和“我”吵了架,但不记仇,仍然细心的为我换药,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地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在矛盾冲突中,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大公无私的可爱形象。通过我衬托出刘兰正直、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高尚品质,比如刘兰说“下了这样大雪,人家是有困难!”“咱们是工作关系,你是病人,我是看护,谁也不能压迫谁!”等语言都传达出她优秀的品质和朴实无私的人格魅力。【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在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吃了酸枣就有精神和力量了,一方面表达了环境条件的恶劣,一方面更说明了革命者的意志战胜了物质;“苍茫的夜色”“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衬托出革命者心存伟大高尚的理想,对眼前的景色抱着诗意的审美的态度,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语言洗去纤尘,清新朴素,“银白世界”“薄薄透明的雾”“荷叶荷花香”都是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景物描绘。孙犁的“诗化小说”,小说中环境虽然恶劣,但景物描写有山有水,绘声绘色,构图、意境以及诗一样凝练生动的语言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人物短评的能力。依据孙犁“白洋淀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再结合本文中刘兰女性的身份和在战争中的表现,即女性女儿、妻子、母亲的性别角色和在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两方面对人物进行总体性的评价。文中刘兰给“我”包扎、换药;“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刘兰吵架后第二天“还是笑着”“挨饿受冻?我们每天两顿饱饭,一天要烧六十斤毛柴,是谁供给的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勤劳、体贴、善解人意的中国女性传统的优秀品质。文中刘兰积极参军,说:“你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们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她们又展现了热爱学习,追求进步,高涨的革命激情及献身革命理想的时代风貌。(三)(8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甲_________·送王缄①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乙_________·送钱穆父②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备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熙宁七年(1074)秋冬,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第二年正月,作者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本词是元祐六年(1091)春,作者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徙知瀛洲途经杭州的好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作者也将要离开杭州。③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也专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别的官妓。颦:皱眉。12.两首词的词牌名相同,应是()A.临江仙 B.念奴娇 C.永遇乐 D.桂枝香13.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均感慨时光流逝,表现人事之变。B.结尾都以“旅舍”为喻,抒发人生之叹。C.都善于描摹神态,一“泪”一“笑”各具神韵。D.均描写别后场景,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物之中。14.两词相比,有人觉得甲词“更为伤感”,你是否赞同?请阐述你的观点。〖答案〗12.A13.D14.赞同。

甲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而乙词是一首赠别词,并且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所以甲词“更伤感”。〖解析〗【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牌的把握能力。词的曲调又叫做词牌,做这种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这些词牌的词,然后进行比照。如,我们可以选择《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进行比照,《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分为上下片,并且每片分别为五句。第一句为七言,第二句为六言,第三句为七言,第四句为五言,第五句为无言。【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D.“寓情于景物之中”错误。甲词没有对景物的描写,所以没有寓情于景物之中。【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甲词: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乙词: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所以,甲词“更伤感”。(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②梁、晋争天下为劲敌,独彦章心常轻晋王。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③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④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⑤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东路。彦章至递坊,以兵少战败,退保中都;又败,与其牙兵百余骑死战。彦章伤重,马踣,被擒。庄宗见之,曰:“今日服乎?”彦章对曰:“大事已去,非人力可为!”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节选自《新五代史》)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沿河以趋德胜()(2)使人慰谕彦章()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跣足履棘行百步()A.穿鞋B.踩踏C.登上D.实行(2)赵岩、张汉杰等用事()A.办事B.掌管C.篡位D.专权17.第⑤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18.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19.《旧五代史》中未记载“敬翔引绳自经”与“彦章三日破敌”之事。结合本文第③段、第④段及《王彦章画像记》的相关文字,分析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详述两事的原因。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即王彦章)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答案〗15.(1)奔赴(2)劝告16.(1)B(2)D17.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18.晋军攻破了澶州,抓住彦章的妻儿把他们送到太原,赐给他们居住的宅第,供给的物资非常周全,(然后晋人)暗中派遣使者招降彦章,彦章将使者斩首而断绝了自己的退路。19.①记载“敬翔引绳自经”之事是为了说明梁末帝昏乱,小人专权,王彦章不被重用,并且从侧面说明王彦章有勇有谋。

②记载“彦章三日破敌”之事,是为了说明王彦章足智多谋。

③表达了对王彦章不被重用的愤慨和惋惜。〖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趋”,奔赴;句意:沿河奔赴德胜口。(2)“谕”,劝告;句意:派人安慰劝告彦章。【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履”,踩踏;句意:能光着脚在荆棘上行走百余步。(2)“用事”,专权;句意:奸邪的小人赵岩、张汉杰等当权。【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我深受梁国的恩惠,不死就无法报答,哪有早上为梁效力而晚上又为晋效力的道理,这样我活着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呢?“受”的宾语为“梁恩”,所以在“恩”后面断开;“不能”修饰动词“报”,并且“岂”为句首语气词,所以应在“报”后面断开;“朝事梁”和“暮事晋”句子结构一致,并且用“而”连接,主语都是“彦章”,所以应在“晋”后面断开。【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妻子”,妻子儿女;“赐以第宅”,介词结构后置句,把居住的宅第赐给他们;“间”,暗中;“自绝”,宾语前置句,断绝了自己的退路。【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可知,记载“敬翔引绳自经”之事是为了说明梁末帝昏乱,小人专权,王彦章不被重用,并且从侧面说明王彦章有勇有谋。由原文“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可知,记载“彦章三日破敌”之事,是为了说明王彦章足智多谋。由原文“至于公(即王彦章)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可知,表达了对王彦章不被重用的愤慨和惋惜。参考译文:①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少小从军,隶属于梁太祖手下。他勇猛很有力气,能光着脚在荆棘上行走百余步。手持铁枪,骑马奔驰,矫健如飞,而没有别的人能举起他的铁枪,军中号称“王铁枪”。②梁、晋争夺天下,成为强劲的对手,只有王彦章内心常常轻视晋王。晋军攻破了澶州,抓住彦章的妻儿把他们送到太原,赐给他们居住的宅第,供给的物资非常周全,(然后晋人)暗中派遣使者招降彦章,彦章将使者斩首而断绝了自己的退路。但是晋人惧怕彦章在梁国,决心招他归顺,(因此)更加厚待他的妻儿。③梁末帝昏庸无能,奸邪的小人赵岩、张汉杰等当权,彦章虽然担任招讨副使,但是计谋却不被采用。龙德三年夏,晋攻取郓州,梁举国惊恐。宰相敬翔看事态紧急,入朝见末帝,哭泣说:“先帝攻取天下,不认为我不才,我的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而如今强敌还没有被消灭,陛下如果不听我的话,我这身老骨头也没什么用了,不如死了算了!”于是拿起绳子想要上吊自杀。末帝让人制止了他,问他想说什么话。敬翔说:“事情很紧急了,非用彦章不可!”末帝于是征召彦章担任招讨使。末帝文彦章破敌的日期,彦章回答说:“三天。”周围的人都哑然失笑。④王彦章接受任命出征,飞驰两天赶到滑州,摆酒大宴,暗中派人在杨村准备战船,命令六百身穿铠甲的士兵都手持大斧,顺水而下。王彦章聚集众人饮酒,酒喝到一半,假装起身更衣,率领几千精兵,沿河奔赴德胜口。船中的士兵挑起铁锁把它烧断,趁势用大斧砍断浮桥,而王彦章率兵猛攻南城。浮桥已断,南城于是被攻破,大概用了三天。⑤唐兵攻打兖州,末帝征召彦章命他驻守住东路。彦章到了递坊,因兵少而战败,后退保中都;又战败,和他的部下一百多骑兵拼死作战。彦章伤重,马倒,被擒拿。庄宗见到他,问到:“现在臣服吗?”彦章回答到:“大势已去,并不是人力可以办到的!”庄宗敬爱他骁勇善战,想保全他的性命,派人安慰劝告彦章,彦章推辞说:“我与陛下血战了十多年,如今兵败被俘走投无路,不处死我还等什么?况且我深受梁国的恩惠,不死就无法报答,哪有早上为梁效力而晚上又为晋效力的道理,这样我活着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呢?”于是彦章被杀,享年六十一岁。(节选自《新五代史》)(五)(12分)阅读两文,完成各题。甲过秦论(节选)〔汉〕贾谊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六国论(节选)〔清〕李桢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②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20.乙文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A.也 B.者 C.矣 D.焉21.下列有关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认为,六国有不少有利条件,破灭的主要原因在于赂秦。B.甲文认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而非陈涉才能出众。C.乙文认为,六国崇尚武力和权谋,和秦国没有本质差别。D.乙文认为,秦灭六国的原因除了有利的形势,还有“天命”之助。22.钱钟书《管锥编》评《过秦论》,认为“贾谊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你是否认同?请结合甲文两处画线句阐释你的理由。23.两文都围绕“仁义”论国家兴亡之事,但观点有所差异,请分别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加以分析。〖答案〗20.B21.D22.①第一处划线句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极写陈涉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无钱无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从陈涉的身份、才能、地位、士兵、武器等多角度进行渲染;但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陈涉的弱小与强大的秦王朝不可同日而语。②第二处也采用铺陈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意思也只有一个,陈涉与诸侯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打败了强大的秦朝。23.贾谊认为不施行仁义导致进攻和防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落得身死人手的下场;李桢认为统治者根本不采用仁义的治理方法,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意思是,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此处需要一个放在复句中上句末尾,表示提顿或者〖提示〗有关情况、原因的词语,四个选项中只有“者”有这种用法。【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乙文认为,秦灭六国的原因除了有利的形势,还有‘天命’之助”错,原文表述是“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这是假设六国有有利的形势,加上上天的帮助,可能会得到秦国统一天下那样的功业。不是说秦国。【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观点的能力。“词肥意瘠”的意思是堆砌辞藻而意义单薄。第一处划线句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极写陈涉穷困平庸“瓮牖绳枢之子”,出身卑贱“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平平“才能不及中人”,无钱无势“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士卒稀少而疲弊,“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更无装备可言“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从陈涉的身份、才能、地位、士兵、武器等多角度进行渲染,是为“词肥”;而大量铺排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陈涉的弱小与强大的秦王朝不可同日而语,但最终却能达到“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结果,以引起统治者反思,是为“意瘠”。第二处划线句也采用铺陈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武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也”,四比人才。意思也只有一个,陈涉与诸侯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打败了强大的秦朝。【2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贾谊的《过秦论》中心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认为不施行仁义导致进攻和防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落得身死人手的下场;李桢在文章结尾论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认为统治者根本不采用仁义的治理方法,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参考译文:甲过秦论(节选)①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②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乙六国论(节选)①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②(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三、写作(70分)24.有人认为,比起广博的兴趣,我们或许更需要专注力。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__________》)(2)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礼记·大学之道》)(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评价《离骚》文辞精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登高(2)先致其知(3)其文约其辞微2.按要求选择。(1)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下列存在立场自相矛盾的一项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C.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D.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种“服礼”特征的一项是()A.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B.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D.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红楼梦·第三回》)〖答案〗(1)A(2)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A.首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说“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克思主义”不属于实践,故选项表述自相矛盾。(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服礼”指的是“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由内而外控制人,而人服“礼”是主动的。A.意为“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克己复礼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其中,“克己复礼”体现出人的主动“服礼”。B.意为“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朝见天子,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小小的司仪官”,其中“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体现出人的主动“服礼”。C.意为“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了”。本项侧重论述“不忍人之心”,与“礼”无关。D.根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知本项体现了林黛玉“懂礼”“服礼”的特点。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荣国府的经济账》前言陈大康①捧读《红楼梦》,各人关注的重点会互不相同。有人感兴趣的是贾氏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发展史,有人为波澜起伏的情节进展而兴奋,有人津津乐道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情感经历及其归宿,也有人着眼于书中小人物的命运遭际。各种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不知凡几,其中也有涉及经济的内容,但多为就事论事式的议论,基本上未分析书中已有交代的经济细节,并未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也未从各人物所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交叉点上做审视。②《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经济利益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位置,它是各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以及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王熙凤愿出面帮张家退亲,就是因为可坐享三千两银的谢礼,而此事引发的后续效应,是“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赵姨娘央求马道婆作法魔魇王熙凤与贾宝玉,原因就是“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荣国府的一场风波就是因这原因而被引发,而且它作为一条伏线贯穿于许多情节。③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恰到好处地加入经济内容的烘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贾母将李纨的月钱提升到二十两银子,王夫人在金钏儿死后决定让玉钏儿拿双份月钱,都是她们为平衡府内矛盾与人物关系的深思熟虑的谋略。【A】要付医生一两诊金时,作者让宝玉吩咐麝月:“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作买卖,算这些做什么!”这正是宝钗所批评的“膏粱纨绔”的形象注脚。曹雪芹也运用这一方法刻画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纠正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她同样不通俗务的错觉。庆贺宝玉生日那天,林黛玉与宝玉说了番体己话:“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在读者的心目中,黛玉的形象是清高孤介,超凡脱俗,可是由这段描写却可以知道,她居然在估算荣国府的收支状况,这并非是偶尔为之,而是已成“每常闲了”时的重要功课。黛玉每日价不是只在谈诗论文,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显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④有的经济问题作者是安排了明线描写,最典型的如“月钱”,它在书中引发的风波可真不少,上自王夫人,下至普通丫鬟,大小人等都卷了进去。【B】有关经济的描写,不仅是某些情节进展或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其中有些已被作者处理为全局性的结构安排。⑤【C】使人佩服的是,《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而且它们虽散见于各情节中,却非孤立状态式的存在,而是附着于作者描写的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D】尽管它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只是断断续续地无斧凿痕迹地点滴显示,但我们阅读《红楼梦》时会时常体会到这个经济体系的客观存在。⑥《红楼梦》的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就在于曹雪芹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过,昔日繁华的大家族生活的积累,使他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刻。他创作《红楼梦》写到有关经济生活的内容时,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自然妥帖,不像有些作品是靠临时杜撰拼凑,无法根据它们构建经济体系,因为那些数据互不匹配,破绽百出。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论及巴尔扎克作品时曾写道:“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红楼梦》在经济描写方面的成功,也同样可使读者获得类似的收益。⑦本书以逐步显化《红楼梦》中的经济生活体系为旨归,侧重点是经济,并按其逻辑顺序展开叙述,同时也注意这些经济内容的描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有删节)3.第⑥段中“类似的收益”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本文内容,推测《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中最不可能分析的《红楼梦》中的情节是()A.刘姥姥进府 B.元妃省亲 C.香菱学诗 D.探春理家5.下列文字应放在原文中的哪个位置?()提及“月钱”,人们就会想到王熙凤挪用众人月钱放债的故事,其数目是三百两银。荣国府二门内从主子到丫鬟的月钱数都有“定例”,各位主子能使唤不同等级丫鬟的数目也有明确规定,根据这些基数略做计算,可发现其总数也正是三百两左右,这说明曹雪芹关于王熙凤放债的数目并非随手填写。A.【A】处 B.【B】处 C.【C】处 D.【D】处6.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本书涉及《红楼梦》中经济的内容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式的议论。B.经济利益关系是《红楼梦》中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C.读者往往认为,林黛玉是不知经济、不通俗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富。D.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他在小说中构建经济体系。7.本篇前言既介绍该书的特色,又给读者阅读《红楼梦》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答案〗3.〖答案〗示例:关注《红楼梦》中的经济细节,比学习理论文章或向历史学、经济学专家请教,更能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风貌。4.C5.C6.C7.〖答案〗示例:本前言先指出其他作品的不足,暗示本书的独特价值:通过分析经济细节,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审视各人物的经济利益关系,指引读者从经济角度解读《红楼梦》;接着指出经济利益关系对情节推进、形象刻画、全局构思有重要作用,构成了整个经济管理体系,既介绍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又引导读者从微观与宏观层面了解书中的经济内容;随后指这与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提示〗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指引读者阅读《红楼梦》也要注意经济描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的能力。“类似”说明与前文所述的内容有相似性。前文中,根据“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知,恩格斯指的是他在巴尔扎克作品中所学到的经济知识,比通过常规方法,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而本段的写作重点是《红楼梦》。再结合原文“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由此可推知,作者认为通过关注《红楼梦》的经济细节,比类似“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即比学习理论文章或向历史学、经济学专家请教,更能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风貌。【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识记并了解名著的相关情节的能力。A.“刘姥姥进府”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深入贾府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这其中,自然有对经济账的体现。B.“元妃省亲”中,因这一事件而有了大观园的建造,其中由此引发诸多建造费用问题,有对经济账的体现。C.“香菱学诗”的重点人物是香菱和黛玉,重点内容则是对香菱学诗经历的叙述与诗歌学习与鉴赏相关问题的引申,与经济账无直接关联。D.“探春理家”,由“理家”自然会引出对经济问题的描写。【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该段文字,根据“这说明曹雪芹关于王熙凤放债的数目并非随手填写”可知,语段主旨是为了说明曹雪芹对书中的经济问题都有严格依据,逻辑严密。C.根据后文“使人佩服的是,《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可知,此处正是强调《红楼梦》中的经济数据之严密性与体系性。【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人物形象不够丰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曹雪芹也运用这一方法刻画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纠正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她同样不通俗务的错觉”可知,读者确实可能会认为林黛玉是不知经济、不通俗务的。但原文中只是说“黛玉每日价不是只在谈诗论文,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显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不能表明不谈经济问题,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就不够丰富了。【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文章开头中,原文“各种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不知凡几,其中也有涉及经济的内容,但多为就事论事式的议论,基本上未分析书中已有交代的经济细节,并未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也未从各人物所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交叉点上做审视”在比较中,指出指出其他作品的不足,从而暗示本书通过分析经济细节,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审视各人物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价值。读懂了这一点,读者也就意识到,我们能从经济角度去解读《红楼梦》。此后,根据第②—④段各段段首总起或总结句“《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经济利益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位置,它是各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以及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恰到好处地加入经济内容的烘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有关经济的描写,不仅是某些情节进展或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其中有些已被作者处理为全局性的结构安排”,可看出指出经济利益关系对情节推进、形象刻画、全局构思有重要作用。而根据第⑤段“《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而是附着于作者描写的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则可知,作者说明的是《红楼梦》构成了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从这一内容而言,作者由此介绍了本书的基本观点“《红楼梦》是一部有着严密完整经济体系的书”,情节推进、形象刻画、全局构思等各细节部分的具体描写和最后的整体体系,又引导读者从微观与宏观层面了解书中的经济内容。在第⑥段中,根据原文“《红楼梦》的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就在于曹雪芹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过,昔日繁华的大家族生活的积累,使他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刻”可知,作者由此指出曹雪芹能构建严密经济体系的原因,即这与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而借助“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同时也注意这些经济内容的描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等语句,作者也〖提示〗了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指引读者阅读《红楼梦》也要注意经济描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看护孙犁①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那一二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刚刚开完纪念会,就在会场上整理好队伍。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趟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我因为动作迟缓,拉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登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②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③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④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⑤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的一个伙伴把她也叫了来。”⑥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行军越来越急迫,我成为队伍的累赘,心里很烦恼。第二天,黎明站队,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⑦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⑧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有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我发觉她一同吞下了枣核和叶子,枣刺划破了她的手掌。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⑨进村以后,刘兰打扫了房子,接着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有感觉不安。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那病人是谁呀?”“我们队上一个干部。”“你是干什么的?”“我是看护。”下面的话,我就听不清。可是接着我就听见,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一个小孩。刘兰说:“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⑩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们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⑪下了大雪,消息闭塞。我写了一封信叫刘兰交给村长,派一个人送到区上去。刘兰回来说,这样大雪,村长派不动人,要等踏开道了才能送去。我的伤口正因为下雪发痛,一听就火了,我说:“你再去把村长叫来,我教育教育他!”刘兰说:“下了这样大雪,人家是有困难!”⑫“有困难就得克服!”我大声说,“我们跑到这山顶顶上来,挨饿受冻为的谁呀?”刘兰冷笑着:“挨饿受冻?我们每天两顿饱饭,一天要烧六十斤毛柴,是谁供给的呀?”我欠起身来,“是我领导你,还是你领导我?”“咱们是工作关系,你是病人,我是看护,谁也不能压迫谁!”刘兰硬邦邦地说。我抓起在火盆里烤着的一个山药,装作要向她脸上打去,她一闪,气得脸发白,就转身出去了。我很懊悔,在炕上翻来覆去,伤口更痛得厉害。我在心里检讨着自己的过错。⑬这一晚上,她没到我屋里来。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有删节)8.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9.分析文中“‘我’与刘兰吵嘴”这一情节的作用。10.孙犁的小说常被称为“诗化小说”,结合以下两组句子,对这一特点进行赏析。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看护》)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11.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本文,以“战争中的女性群像”为主题,写一则100字左右的人物短评。〖答案〗8.句子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通过“脱”“卷”“跑”“举起”等表示动作的词,让我们仿佛看见人物反应迅速,动作麻利,这些细节写出了人物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机敏的反应能力,表达了作者对女孩欣赏的赞叹之情。9.①使情节更加曲折,丰富内容;②在矛盾冲突中,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通过我衬托出刘兰正直、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高尚品质。10.语言清新朴素,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虽然环境恶劣,但两段景物描写的构图、意境以及诗一样凝练生动的语言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11.战争中的女性群像

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她们也是战争中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的身上体现了勤劳、体贴、善解人意的中国女性传统优秀品质;她们又展现了热爱学习,追求进步,高涨的革命激情及献身革命理想的时代风貌。〖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魅力的能力。“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举起了药包”等处生动刻画了人物机敏飒利的可爱模样。“脱”“卷”“跑”“举起”等动词,生动形象,这些细节描写,颇具画面感,让女孩形象如在目前,活灵活现,刻画出人物果敢、敏捷、勇敢、坚定、无畏无惧,从中可见人物经历丰富,在战火中久经历练,富有战斗经验和超常的反应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我”由衷的赞美感叹敬仰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更加曲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饱满了人物形象,“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虽然刘兰和“我”吵了架,但不记仇,仍然细心的为我换药,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地拿起那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