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北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沙北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沙北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沙北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北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S-DL-00第页道路工程设计说明工程概况本项目为农村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本设计为配合排水工程而进行。由于管网施工需要破除现状路,因此针对破路部分进行了相应的修复设计。本项目设计所涉及管网主要位于村内主道、巷道,交通量小。根据排水专业及相关的结构图,本次路面修复设计范围为管线开挖范围内的车行道、人行道、巷道、种植地等路面修复。修复宽度根据管道埋设深度、管道沟槽开挖及回填断面图及实际破坏的道路宽度而定。路面修复设计标准道路等级/交通等级:主干路/重交通;次干路/中交通;支路/轻交通。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主干路/重交通(沥青路面)15年;次干路/中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10年;支路/轻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10年。本项目设计范围内通海鸥公路为主干路/中交通(沥青路面),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二级公路标准执行;村内主道为次干路/中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巷道支路/轻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按《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JGBT51224-2017)四级公路(I类)标准执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按《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JGBT51224-2017)执行。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20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4部分:作业区》(GB5768.4-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本工程管网设计图1:1000电子版地形图本院收集的其他资料道路横断面按现状横断面修复,路拱服从现状路拱,原则上与原有路面结构形式基本相同。道路平面由管道平面图、相关结构图并结合现状板块划分确定,线形服从现状线形;道路纵断面纵断面以现状路面标高为控制标高进行接顺。路基工程路基为管道沟槽开挖后的回填部分,按管道沟槽回填、填方路基进行控制;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路基压实度标准路床顶以下深度范围(m)路基压实度(%)(重击实标准)备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零填及挖方0~0.30——≥94≥94需结合管道回要求,并取其较高标准实填的压实度施。0~0.80≥95≥94≥940.80~1.50——≥93≥93>1.50——≥90≥90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值:主干路不应低于40MPa,次干路、支路不应小于30MPa。路面结构根据现场情况,本次设计涉及管网位于主干道、村内主道、巷道、人行道、耕种地上,现状道路主要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砖路面。管网实施过程中涉及道路的开挖及修复,路面修复结构原则上与现状结构保持一致,机动车道修复宽度按整板宽度修复。本次涉及道路等级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人行道,永久路面修复结构设计如下:沥青混凝土路面修复结构:主干路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厚4cmPC-3粘层油0.6L/m+中粒式沥青砼(AC-20C),厚8cm玻璃纤维土工格栅PC-3粘层油0.6L/m2ES-3稀浆封层,厚0.8cmPC-2透层油1.56L/m25%水泥稳定碎石,厚30cm4%水泥稳定碎石,厚15cm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结构:次干路(村主道)C35水泥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4.5MPa,厚18cm5%水泥稳定碎石,厚18cm支路(巷道)C25水泥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3.0MPa,厚15cm5%水泥稳定碎石,厚20cm人行道砖路面修复结构:人行道透水砖,厚5cm1:3干硬性水泥砂浆,厚2cm4%水泥稳定碎石,厚15cm施工便道修复结构:C20素混凝土,厚8cm碎石垫层,厚12cm加固设计水泥路面板块划分及接缝加固板块划分服从现状路面;缩缝:缩缝间距服从现状;除在胀缝前后各三道缩缝设置传力杆外,余均不设置传力杆;胀缝:在施工起终端及现状胀缝位置设置胀缝;缝内设传力杆,不能设传力杆时设横向边缘钢筋;混凝土面层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板的角隅及小于85°锐角的板角设置角隅钢筋;相邻混凝土板应对齐,若出现错缝应加防裂钢筋;混凝土面层自由边缘下基础薄弱或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时、在面层边缘的下部设置钢筋。其它加固检查井周边水泥混凝土板设置补强钢筋。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要求沥青改性沥青选用的基质沥青为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除长期不使用的沥青可放在自然温度下存储外,沥青在储罐中的储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得高于170℃。道路石油沥青在储存,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气进入沥青中。基质沥青的质量要求见下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7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4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SBS改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J052-2000)针入度(25℃,100g、5s)(0.1mm)最小40~60T0604-2000针入度指数PI最小0T0604-2000延度5℃,5cm/min(cm)最小20T0605-1993软化点TR&B最小70T0606-2000运动粘度135℃Pa.s最大3T0625-2000闪点(℃)最小230T0611-1993溶解点(%)最小99T0607-1993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5T0661-2000弹性恢复25℃(%)最小75T0662-2000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1.0T0610-1993针入度比25℃(%)最小65T0604-2000延度5℃(cm)最小15T0605-1993粗集料粗集料必须采用石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近正方体、有棱角优质石料颗粒,必须严格限制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足够的耐磨耗性和抗冲击性,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上面层的粗集料优先采用符合要求的玄武岩、辉绿岩和闪长岩等,中面层、下面层的粗集料采用石灰岩、花岗岩或石英砂岩等。沥青面层粗集料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8.2条之规定,其各项指标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指标参数试验方法上面层下面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0304吸水率,不大于%2.0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T0312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215T0312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雨量气候区1(潮湿区)试验方法粗集料的磨光值PSV,不小于表面层42T0321粗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表面层5T0616其他层次4T0663附注:对沥青的粘附性,可为采取掺抗剥落剂后的技术要求。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9.2条之规定,各项指标要求详见下表。细集料的洁净程度,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附注: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矿粉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10.1条之规定,技术指标要求详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指标参数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本项目车行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面层采用AC-13C,下面层采用AC-20C,本次修复设计推荐采用下表的级配范围作为各沥青混合料施工配合比设计时控制的依据。各类型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推进如下: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混合类型下列筛孔(mm)通过率(%)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上限1001007558443223168下限9045302013964AC-20C上限1001009280724544332417137下限907862502616128543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指标表试验项目指标要求AC-13CAC-120C备注击实次数(次)双面各75空隙率VV(%)深度90mm以内4~6,深度90mm以下3~6稳定度MS(KN)不小于8流值FL(mm)1.5~4.0沥青饱和度VFA65~7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指标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上面层下面层高温稳定性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不小于次/mm32002800T0719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8075T0729渗水系数渗水系数要求ml/min12080T0730矿料间隙率技术要求最大集料粒径(mm)方孔筛设计孔隙率26.519.01613.29.54.75VMA不小于(%)2101111.51213153111212.51314164121313.51415175131414.51516186141515.5161719玻纤土工格栅路面修复骑缝铺设玻纤土工格栅,其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的规定。玻璃纤维格栅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原材料无碱玻璃纤维,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应不大于0.8%网孔形状与尺寸矩形,孔径宜为其上铺筑的沥青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0.5-1.0倍极限抗拉强度≥50kN/m极限伸长率≤4%热老化后断裂强度经170℃、1h热处理后,其经向和纬向拉伸断裂强度应不小于原强度的90%水泥混凝土施工要求主要材料要求水泥: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R42.5级。水泥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要求质地坚硬、洁净,具有良好级配,细度模数在2.5以上。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应低于25%;粗集料:粗集料采用碎石,要求质地坚硬、洁净,并具有良好级配;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颗粒范围及技术标准项目通过质量百分比(%)基层底基层砾石砾石砂砾筛孔尺寸(mm)5310010037.510090~10080~10031.590~10091~9419.073~8863~819.549~6945~6640~1004.7529~5427~5125~852.3617~3716~350.68~208~208~450.0750~7②0~7②0~15液限(%)<28<28<28塑性指数<6(或9①)<6(或9①)<9注:1.表中①示潮湿多雨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6,其他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9;表中②示对于无塑性的混合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接近高限。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油、酸、碱、盐类、有机物等,宜采用饮用水,使用非饮用水时须经过化验,并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PH值宜为6~8。道路修复的原则遵循原状修复,本图内容及工程量仅为预算进行参考,实际修复内容、路面结构做法及所产生的工程量以现场三方确认为准。接缝设计面层板块划分普通混凝土面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互通错位,必须缝对缝。纵向施工缝间距(即板宽)按路面宽度和行车道宽度综合而定,变化范围一般为3.5~4.0m,纵缝应避开轮迹部位。横向缩缝间距(板长)一般为4.0~6m,最大不超过6m,最小不小于板宽。板宽和板长的比例应控制在1:1.35以内,面板最小边长应不小于1.5m。本项目标准段横缝间距为4.5m。接缝设置纵缝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施工缝隔开。纵缝当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设拉杆的平缝形式。当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设拉杆的假缝形式。纵缝上部锯切槽口灌塞填缝料。横缝横向缩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假缝型式,上部锯切槽口灌塞填缝料。每天摊铺结束或摊铺中断时间超过30min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与胀缝或缩缝重合。横向施工缝应与路线中心线垂直。横向施工缝在缩缝处采用平缝加传力杆型,在胀缝处其与胀缝构造相同。传力杆、拉杆拉杆采用直径14螺纹钢筋,传力杆采用直径28光圆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规定。新旧板接缝设计为保证维修面板的质量,更换面板中板端增设传立杆,单块板中的两端的传力杆,拉杆植入老板中;连续换板的新板传力杆、拉杆直接设置;与新板相邻的两块老板中的传力杆、拉杆采用植筋的方法。具体做法在板厚1/2处钻出比传力杆、拉杆直径大6mm的孔,钻具应安装在硬框架上,以确保钻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能对齐。为保证传力杆、拉杆牢牢固定在规定位置,先将植筋胶填入孔的后部,然后插入传力杆。浇筑混凝土前光面传力杆的伸出端要涂少许润滑油,纵缝拉杆(螺纹钢筋)直径为14mm,长度为70cm,嵌入相邻保留板内35cm,横缝传力杆(光圆钢筋)直径为28mm,嵌入相邻板块内30cm。化学粘着植筋胶选择:化学粘着植筋胶必须通过长期性能测试,能满足50年长期使用要求。植筋胶应具有抗腐蚀、耐火、抗震动、抗疲劳(疲劳测试不小于2x106次)、抗冲击、抗老化性能,并通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和测试(如ETA)。植筋工程质量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检查。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同部位的组成一个检验批,抽取数量按每批总数的1‰计算,且不少于3根。植筋施工前应对植筋胶进行现场抗拔破坏试验,数量不少6根,但施工前应报请设计方同意。执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及《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技术要求:应在全面施工前做植筋锚固强度试验,植筋胶材料除满足轴向拉拔测试以外,还应具备抗震性能、室温下的长期性能、高温下的长期性能、孔中湿度的影响等报告。钢筋植入深度以设计值控制值。植筋施工应控制时机,一般宜在连接部位施工之前进行,避免植入钢筋长期暴露锈蚀,否则要采取防锈措施。钢筋位置应控制实际值与理论设计值小于1cm。施工步骤准备:检查被植筋混凝土表面是否完好,钢筋探测核对标记植筋部位。钻孔:要求钻孔水平并保证设计的孔深,孔径比植入钢筋直径大4~6mm。清孔:利用压缩空气清孔,用毛刷刷三遍,吹三遍,确保孔壁无尘是植筋的关键工艺;注胶:首先将植筋胶直接放入胶枪中,将搅拌头旋到胶的头部,扣动胶枪直到胶流出为止,前两次打的胶不用。注胶时,将搅拌头插入孔的底部开始注胶,逐渐向外移动,直至注满孔体积的2/3即可。应利用专用设备注胶。注意事项:施工中为避免对砼工作面产生过大震动,钻孔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依靠凸轮传动原理工作的电锤,应使用电动——气锤原理工作的电锤;在固化期内禁止扰动钢筋;清孔时不仅要采用吹气筒或气泵等工具,同时也必须采用毛刷等设备清除附着在孔壁上的灰尘;尽量避免雨天施工。植筋:将备好的钢筋旋转着缓缓插入孔底,使得植筋胶均匀地附着在钢筋的表面及缝隙中。面层防滑、平整度及弯拉强度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竣工时的表面抗滑构造深度应均匀、不损坏构造边棱、耐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