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主存数据库的内存管理策略第一部分主存数据库内存管理目标 2第二部分内存分配策略:动态与静态 3第三部分内存替换算法:LRU、FIFO、Clock 6第四部分内存池管理技术 8第五部分BufferPool管理策略 10第六部分内存压缩与去重复技术 12第七部分锁机制与内存管理 15第八部分并行内存管理技术 18
第一部分主存数据库内存管理目标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存取延迟最小化
1.针对不同数据访问模式优化内存布局,减少数据访问时序开销。
2.采用预取机制,提前将相关数据加载到主存,降低访问延迟。
3.利用数据压缩技术,减少数据在主存中占用的空间,提高访问效率。
主题名称:内存利用率最大化
主存数据库内存管理目标
主存数据库内存管理策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提高性能
*减少对磁盘的访问次数,从而降低I/O延迟。
*将频繁访问的数据保存在内存中,提高查询速度。
*利用内存的并行处理能力,提升查询并发性。
2.减少内存开销
*优化数据布局和存储结构,消除冗余,减少内存占用。
*使用高效的数据压缩技术,进一步减少内存消耗。
*根据数据访问模式动态调整内存分配,释放未使用的内存块。
3.确保数据完整性
*防止数据在内存中损坏或丢失。
*实施适当的故障恢复机制,以在系统故障时恢复数据。
*确保数据对并发访问的一致性,防止脏写和丢失更新。
4.提高可伸缩性
*支持数据库在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用户负载下扩展。
*动态分配和释放内存,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负载。
*确保内存管理策略在不同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平台上可移植。
5.优化资源利用
*在内存和磁盘存储之间分配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成本平衡。
*监控内存使用情况,识别热点数据并优化其存储策略。
*与操作系统合作,管理内存页面分配和回收,以提高内存效率。
6.降低成本
*通过减少对昂贵磁盘I/O的需求,降低存储成本。
*通过提高性能,减少硬件需求,从而降低资本支出。
*通过优化内存使用,减少服务器许可和维护费用。
7.提高可靠性
*通过在内存中存储关键数据,减少单点故障风险。
*实施容错机制,例如数据镜像和冗余,以增强数据可用性。
*监控内存错误并采取措施防止数据损坏。
总之,主存数据库内存管理策略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内存分配和使用,最大程度地提高性能、降低内存开销、确保数据完整性、提高可伸缩性、优化资源利用、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从而为应用程序和用户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第二部分内存分配策略:动态与静态关键词关键要点内存分配策略:动态与静态
主题名称:动态内存分配
1.动态内存分配是一种分配方法,它在运行时根据需要从操作系统动态获取内存。
2.通过调用分配函数(例如malloc())分配内存,释放函数(例如free())释放内存。
3.提供灵活性,允许程序在执行期间根据需要调整其内存使用情况。
主题名称:静态内存分配
内存分配策略:动态与静态
在内存管理中,内存分配策略决定了如何将内存分配给主存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主要有两种内存分配策略:动态分配和静态分配。
动态分配
动态分配是一种按需分配内存的策略。当需要内存时,系统会从内存池中分配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并将其分配给请求的进程。当不再需要时,系统会将内存空间归还给内存池。
动态分配的优点:
*灵活:动态分配允许进程在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内存,从而提高内存利用率。
*支持可变大小的数据结构:动态分配适合于管理可变大小的数据结构,例如链表和散列表,因为它们的内存需求在运行时是未知的。
*通过垃圾回收避免内存泄漏:当不再需要分配的内存时,垃圾回收机制会自动释放它,从而防止内存泄漏。
动态分配的缺点:
*碎片化:动态分配可能导致内存碎片化,其中内存空间被分配成小块,并且这些小块之间有未使用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内存的有效利用率。
*开销:动态分配涉及额外的开销,例如分配和释放内存空间以及维护内存池。
*可能出现性能问题:在高并发环境中,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
静态分配
静态分配是一种在编译时分配内存的策略。编译器根据程序的数据结构和变量的大小预先计算所需内存量,并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块。该内存块在程序运行期间一直保持分配状态。
静态分配的优点:
*避免碎片化:静态分配消除了内存碎片化,因为内存空间在编译时就已经分配完毕。
*低开销:静态分配不需要动态分配的开销,例如分配和释放内存空间以及维护内存池。
*可预测的性能:由于内存分配在编译时就已经完成,因此消除了在运行时分配内存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性能的可预测性。
静态分配的缺点:
*不灵活:静态分配无法动态地调整内存需求,因此对于管理可变大小的数据结构并不合适。
*浪费空间:在某些情况下,静态分配可能会浪费内存空间,例如当某些数据结构未完全使用时。
*可能导致内存耗尽:如果在编译时低估了内存需求,可能会在运行时导致内存耗尽错误。
选择内存分配策略
选择合适的内存分配策略取决于应用程序的特性和性能要求。对于管理可变大小的数据结构、需要内存灵活性和支持垃圾回收的应用程序,动态分配更为合适。对于需要可预测性能、避免碎片化和低开销的应用程序,静态分配更为合适。
在实践中,许多应用程序采用混合分配策略,将动态分配和静态分配相结合,以平衡灵活性、性能和内存利用率。第三部分内存替换算法:LRU、FIFO、Clock关键词关键要点【LRU算法】
1.根据最近使用时间排序,最近使用的页面处于队尾,最久未使用的页面处于队首。
2.当需要替换页面时,淘汰队首最久未使用的页面。
3.优势:简单易用,性能稳定,命中率较高。
【FIFO算法】
内存替换算法
1.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
*维护一个最近使用过的内存页面的列表。
*当需要替换页面时,替换列表中最早使用的页面。
*优点:简单有效,可模拟实际内存页面的访问模式。
*缺点:需要维护访问记录,增加开销;无法区分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内存使用情况。
2.先进先出算法(FIFO)
*维护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
*当需要替换页面时,替换队列中的第一个页面。
*优点:简单易于实现。
*缺点:不能区分页面使用的频率,可能会替换最近频繁使用的页面。
3.Clock算法
*维护一个循环链表,每个页面对应一个指针。
*每个页面具有一个引用位,表示该页面是否最近被引用过。
*算法使用一个时钟指针不断扫描链表:
*如果页面被引用,则重置其引用位。
*如果页面未被引用,则将指针移动到下一个页面。
*当需要替换页面时,替换指针指向的第一个引用位为0的页面。
*优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比LRU算法更有效,因为可以根据页面访问频率动态调整替换顺序。
*缺点:需要维护引用位,增加开销。
算法比较
|算法|优点|缺点|
||||
|LRU|简单有效,模拟实际访问模式|维护访问记录开销高|
|FIFO|简单易于实现|不能区分页面使用频率|
|Clock|结合LRU和FIFO的优点|开销高于FIFO|
选择算法
选择合适的内存替换算法取决于特定系统的特点:
*访问模式:系统中页面访问的频率分布和规律性。
*内存大小:内存大小影响算法的有效性。
*系统负载:系统负载会影响内存页面的使用模式。
*实现开销:不同算法的实现开销不同,需要考虑系统资源限制。
附加说明
除了上述基本算法之外,还有一些变体和改进算法,如:
*改进LRU算法(ILRU):考虑页面访问的频率和时间因素。
*二次机会算法(SecondChance):在FIFO算法中引入随机元素。
*工作集算法(WorkingSet):考虑页面访问的时间局部性。
内存替换算法的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页面替换频率、命中率和平均访问时间。对于不同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最佳的算法可能不同。第四部分内存池管理技术关键词关键要点【内存池管理技术】:
1.内存池是一种预先分配和管理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特定类型或大小的对象。它可以提高内存分配的效率,减少内存碎片。
2.内存池通常采用链表或哈希表等数据结构进行组织,以便快速访问和释放对象。
3.内存池管理技术包括对象分配、释放、重用和压缩,旨在优化内存利用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内存开销。
【可扩展内存池】:
内存池管理技术
内存池管理是一种计算机科学技术,用于优化对物理内存中可用内存空间的分配和管理。它通过将可用内存划分为称为内存池的固定大小块来实现。每个内存池仅包含特定大小的对象,从而提高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效率。
内存池管理的优势
*提高性能:内存池管理通过减少内存碎片和避免动态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开销,提高了内存管理的性能。
*减少内存使用:通过将对象分组到特定大小的内存池中,内存池管理可以减少内存浪费,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可用内存。
*简化内存管理:内存池管理提供了对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抽象,简化了内存管理任务。
*提高可扩展性:通过允许对内存池大小和数量进行自定义,内存池管理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轻松进行扩展。
内存池管理的类型
根据具体实现,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内存池管理:
*单级内存池:使用单一内存池来管理所有对象。此方法简单且易于实现,但缺乏灵活性。
*分级内存池:使用多个内存池,每个内存池用于特定大小的对象。此方法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根据对象大小对其进行优化。
内存池管理的实施
内存池管理通常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初始化:创建内存池并将其划分为固定大小块。
2.分配:当需要对象时,从适当的内存池中分配一个块。
3.释放:当不再需要对象时,将其释放回适当的内存池。
4.维护:定期监视和维护内存池,以确保它们不会过度碎片化或耗尽。
高级内存池管理策略
除了基本内存池管理外,还可以使用以下高级策略来进一步优化性能:
*局部性感知:将经常一起访问的对象分组到同一个内存池中。
*预分配:预先分配内存池中的块,以避免动态分配的开销。
*实时调整:根据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动态调整内存池大小。
*使用slab分配器:slab分配器是一种高级内存池管理技术,可减少碎片和提高缓存局部性。
内存池管理的应用
内存池管理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中,包括:
*数据库管理系统
*虚拟机管理程序
*操作系统
*嵌入式系统
*游戏引擎
通过应用内存池管理策略,开发人员可以显着提高应用程序的内存管理性能、可伸缩性和效率。第五部分BufferPool管理策略缓冲池管理策略
缓冲池管理策略涉及在主存数据库系统中管理缓冲池的方式,以优化查询性能和降低内存使用率。
缓冲池替换算法
缓冲池替换算法决定了当缓冲池已满并且需要替换页时,应从缓冲池中删除哪个页。常见算法包括:
*最近最少使用(LRU):删除最近最少使用的页。
*最不经常使用(LFU):删除最不经常使用的页。
*最老最先删除(FIFO):删除缓冲池中最早装入的页。
*时钟置换:使用指针环绕缓冲池,将指针指向的页替换为新的页。
缓冲池分配算法
缓冲池分配算法决定了将新读入的页放置在缓冲池中的位置。常见算法包括:
*顺序分配:将页顺序放置在缓冲池中。
*哈希分配:使用哈希函数将页映射到缓冲池中的特定位置。
*随机分配:随机选择缓冲池中的位置放置页。
缓冲池分区
缓冲池分区将缓冲池划分为不同大小或用途的区域。常见分区策略包括:
*冷热分区:将经常访问的页(热页)与不经常访问的页(冷页)分离开来。
*大小分区:为不同大小的页指定不同的缓冲池区域。
*专用分区:为特定类型的查询或事务保留专用缓冲池区域。
缓冲池大小调整
动态调整缓冲池大小以优化性能至关重要。常见调整方法包括:
*自适应调整:监视系统活动并根据需要自动调整缓冲池大小。
*手动调整:根据经验或性能分析手动调整缓冲池大小。
*多级缓冲池:使用多个缓冲池层,其中较大且速度较慢的层用于存储冷页。
其他管理策略
除了上述策略之外,还有其他管理策略可用于优化缓冲池性能,包括:
*预读:预先将相关页读入缓冲池,以减少查询延迟。
*预热:在系统启动时或加载操作期间将缓冲池填充常用页。
*锁管理:实现高效的锁机制,以防止多个会话同时访问同一页。
*内存管理集成:将缓冲池管理与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策略集成,以优化整体内存使用率。
通过精心调整缓冲池管理策略,主存数据库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查询性能,降低内存使用率,并增强系统的整体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第六部分内存压缩与去重复技术关键词关键要点内存压缩技术
1.压缩算法:采用不同的压缩算法(如算术编码、哈夫曼编码)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压缩,从而节省内存空间。
2.增量更新:对数据进行增量更新时,仅对修改部分进行压缩,避免对整个内存空间进行重复压缩,提高效率。
3.透明化实现:为应用程序提供透明化的内存压缩,不需要应用程序感知和参与压缩过程,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内存去重复技术
1.哈希算法:利用哈希算法(如布隆过滤器、字典编码)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哈希值计算,识别和消除重复数据。
2.标记清除:使用标记清除算法对重复数据进行标记,并在合适时机将其清除释放内存空间。
3.内存分配优化:与内存分配算法相结合,优先分配给未重复的内存块,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数据占用内存。内存压缩与去重复技术
#内存压缩
内存压缩是一种通过减少存储在主存储器中的数据量来提高内存利用率的技术。它通过应用算法来识别和消除重复或冗余的数据,从而缩小数据的大小。
内存压缩算法可以分为两类:
*无损压缩:不会丢失任何数据,但通常具有较低的压缩比。
*有损压缩:可能会丢失一些数据,但通常具有较高的压缩比。
在主存储数据库中,可以使用无损压缩算法来压缩数据页。通过删除重复的数据,可以显著减少内存占用,从而腾出空间容纳更多的活动数据。
#内存去重复
内存去重复是一种消除重复数据副本的技术。它通过将多个数据副本替换为一个共享副本来提高内存利用率。
内存去重复算法可以分为两类:
*基于哈希:使用哈希表来跟踪数据项,并只存储唯一项。
*基于指纹:使用称为指纹的小型二进制字符串来唯一标识数据项,并只存储唯一指纹。
在主存储数据库中,可以使用基于指纹的内存去重复算法来消除重复的数据行。通过只存储每个唯一行的指纹,可以节省大量内存空间。
#内存压缩与去重复的优点
*提高内存利用率:通过减少数据量,提高主存储器中的可用空间。
*降低内存成本:通过提高内存利用率,可能减少购买或租赁额外内存的需要。
*提高查询性能:更少的内存使用量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因为数据页可以更快地加载到内存中。
*减少数据传输成本:压缩后的数据占用更小的空间,从而降低了从磁盘到内存和内存到内存的数据传输成本。
#内存压缩与去重复的缺点
*增加CPU开销:压缩和解压缩需要CPU处理能力,这可能会降低某些操作的性能。
*延迟访问:访问压缩数据时,需要先解压缩,这可能会增加数据访问的延迟。
*可能丢失数据:有损压缩算法可能会丢失一些数据,这在某些应用程序中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适用场景
内存压缩和去重复技术适用于以下场景:
*大数据应用程序:具有大量数据集合的应用程序,需要优化内存利用率以提高性能。
*内存密集型应用程序:需要处理大量活动数据的应用程序,如在线交易处理(OLTP)系统。
*具有大量重复数据的应用程序:例如,包含大量相同客户记录或产品信息的应用程序。
#结论
内存压缩和去重复技术是提高主存储数据库内存利用率的有效方法。通过减少数据量,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查询性能、降低内存成本并优化数据传输。但是,在选择和实施这些技术时,需要仔细权衡优点和缺点。第七部分锁机制与内存管理关键词关键要点【锁机制与内存管理】:
1.锁的类型:包括互斥锁、读写锁、自旋锁、RCU锁等,每种类型的锁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场景。
2.锁粒度:锁的粒度决定了它保护的内存区域大小,粒度越细,并发性越好,但开销也更大。
3.锁争用:当多个线程并发访问同一块受保护的内存时,就会发生锁争用,导致性能下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锁争用,如优化锁粒度、使用无锁算法等。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锁机制与内存管理
引言
锁机制在数据库内存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协调对共享内存资源的并发访问,防止数据不一致。
锁类型
排他锁(X锁):授予持有者对数据的独占访问权限,禁止其他事务并发访问。
共享锁(S锁):授予持有者对数据的共享访问权限,允许其他事务同时读取数据。
其他锁类型:根据具体数据库实现,还可能有其他类型的锁,如意向锁和间隙锁。
锁粒度
锁的粒度是指锁保护数据资源的范围。锁粒度可以是:
*行锁:只锁定被访问的行。
*页锁:锁定包含被访问行的整个页。
*表锁:锁定整个表。
粒度越细,并发性越高,但开销也越大。
锁机制的优点
*数据完整性:锁机制确保不同事务对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不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并发性:通过合理使用锁机制,可以最大化并发性,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数据。
*资源利用:锁机制有助于协调对内存资源的访问,减少争用和死锁。
锁机制的缺点
*可扩展性: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和并发事务数量的增加,锁机制可能成为系统瓶颈。
*死锁:如果事务之间相互等待释放锁,就会发生死锁。
*性能开销:获取和释放锁会产生性能开销,尤其是在争用激烈的环境中。
解决锁争用
为了解决锁争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锁优化:通过使用合适的锁粒度、锁类型和锁策略来最小化锁争用。
*并发控制:采用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等并发控制机制。
*查询优化:通过优化查询计划来减少锁争用。
*数据库分片:将数据库划分为多个分片,并在不同分片上分布数据,以降低锁争用。
内存管理策略
内存管理策略是管理数据库内存资源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方法。
缓冲池
缓冲池是驻留在主存中的数据缓冲区,它缓存了从磁盘读取的数据页。当一个事务请求一个数据页时,它首先从缓冲池中查找,如果找到,则直接返回;否则,从磁盘加载数据页并将其放入缓冲池中。
缓冲池管理策略
*LRU(最近最少使用):替换最长时间未被使用的页。
*MRU(最近最常使用):替换最近最频繁使用的页。
*ARC(自适应替换缓存):将页分组并根据其访问模式进行替换。
内存分配
内存分配策略决定如何将内存分配给不同的数据库组件,如缓冲池、共享池和重做日志缓冲区。
内存监控
内存监控跟踪内存使用情况并识别潜在问题。这有助于管理员调整内存管理策略以优化性能。
结论
锁机制和内存管理策略是数据库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件。它们共同作用,确保数据完整性、并发性和性能,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库体验。通过仔细设计和实现,可以最大化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第八部分并行内存管理技术关键词关键要点基于锁的并行内存管理
1.使用互斥锁或自旋锁同步对共享内存的访问,避免并发写入导致数据不一致。
2.锁粒度影响并发性能和开销,更细粒度的锁可提高并发性但增加锁管理开销。
3.锁争用问题可能导致性能下降,需要通过锁消除、优化锁粒度等技术缓解。
基于非锁的并行内存管理
1.利用原子操作或非阻塞数据结构,避免锁开销,提高并发性。
2.原子操作可确保单个操作的原子性,但对复杂操作的支持有限。
3.非阻塞数据结构通过无锁算法实现并发访问,但需要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
分代内存管理
1.将内存分为不同代,如年轻代和老年代,根据对象的生存周期管理内存。
2.年轻代对象存活时间短,通过垃圾回收频繁清理;老年代对象存活时间长,仅在需要时清理。
3.分代管理可提高内存利用率,减少垃圾回收开销,提升整体性能。
复制内存管理
1.将对象复制到新内存区域,避免直接修改已有对象,消除并发写入问题。
2.复制完成后,将旧内存区域丢弃,保证内存一致性。
3.复制开销较高,适用于频繁写入或对象存活时间短的场景。
页面调度
1.将内存划分成固定大小的页面,对页面进行调度管理,提高内存利用率。
2.页面调度算法考虑内存访问模式,将经常使用的页面保留在内存中。
3.页面调度可减少页面错误,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虚拟内存
1.使用虚拟地址空间,将一部分内存数据存储在磁盘上,扩展物理内存容量。
2.通过页面错误处理机制,在需要时将磁盘数据调入内存,实现透明的内存扩展。
3.虚拟内存可支持大型数据集处理,但可能引入额外的性能开销。并行内存管理技术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是一种用于在多核处理器系统中提高内存管理效率的技术。它通过利用多个处理器核同时执行内存管理任务,从而缩短内存访问时间和提高系统性能。
并行内存管理策略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采用多种策略来实现并行,包括:
*并行垃圾收集:传统垃圾收集算法是串行的,这会导致在多核系统中出现性能瓶颈。并行垃圾收集算法并行执行垃圾收集任务,从而减少垃圾收集时间。
*并行页面分配:页面分配是内存管理的一项关键任务,涉及分配和管理内存页面。并行页面分配算法并行执行页面分配任务,提高了页面分配的效率。
*并行TLB管理:TLB(转换后备缓冲区)是CPU中用于缓存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映射的组件。并行TLB管理算法并行执行TLB管理任务,提高了TLB命中率。
*并行内存请求处理:内存请求处理涉及响应来自不同处理器核的内存请求。并行内存请求处理算法并行执行内存请求,减少了内存访问延迟。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的优势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提供了以下优势:
*提高性能:缩短内存访问时间和提高内存管理效率。
*可扩展性:随着处理器核数的增加,可以扩展并行内存管理技术,从而在多核系统中保持高性能。
*减少延迟:并行执行内存管理任务,减少了内存访问延迟和系统开销。
*提高吞吐量:处理更多同时进行的内存请求,提高了系统吞吐量。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的挑战
实施并行内存管理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
*并发控制:需要仔细处理并发访问共享数据结构,以避免数据损坏或死锁。
*负载平衡:确保并行内存管理任务在处理器核之间均匀分配,以避免性能瓶颈。
*硬件支持:实现并行内存管理技术需要对底层硬件的支持,例如TLB硬件并行访问。
应用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中,包括:
*大型数据库系统
*云计算平台
*高性能计算系统
*实时嵌入式系统
总结
并行内存管理技术通过利用多个处理器核同时执行内存管理任务,提高了内存管理效率和系统性能。它通过并行垃圾收集、页面分配、TLB管理和内存请求处理来实现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让小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策略
- 设备维修保养合作
- 语文要素教学的方法探讨
- 货源稳定质量保证
- 质量保证书在购房过程中的作用
- 购买虚拟现实服务合同
- 购销合同与采购合同的合同范本
- 购销合同签订中的合同风险控制问题
- 购销奶粉合同范本
- 资产评估服务合同价值
- 初中地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教学课件设计
- 山西祁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建1600吨-年废包装桶处置利用项目环评报告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及服务规范
- 助产相关法律法规
- GB/T 4857.7-2005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7部分:正弦定频振动试验方法
- GB/T 16927.1-2011高电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
- 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复习指导(含答案)
- 拔河(作文指导)课件
- 最新最全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 装配关键工序明细表(新)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格式已排好)任务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