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起来诗也是不平等的,说诗不平等不是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说同样好的诗或同样坏的诗却有绝对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诗除了内在的本值以外还有外在的附加值,这附加值往往还成了诗的主要价值。附加的价值自然来自附加的意义,而附加的意义则来自两件事物:一是时间,一是阅读。时间和阅读常常是比原作者更重要的创作者。我们读《诗经》就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诗经》已同当年孔子面前的《诗经》不是一回事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两千年的存放已大大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时间首先就唤起了你的尊敬,远古的诗比当代的诗更能吸引你凝神关注,这就像是人们重视异乡情调而轻视本地风光,甚至与“远来和尚会念经”这些粗鄙的谚语也有几分理通之处,源于一种很难解释但又毋庸置疑的心理规律。比如说同样是说大话,身边侃爷的豪言壮语,你常常也不过就是那么一听,但《卫风·河广》中说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这大话你听着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了。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人们对古代人的感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带着子孙对宗祖的敬畏,带着生不满百年的过客在无法克服的时间面前必有的自谦,另一方面也带着几分现代人的优越感。敬畏和自谦使人们觉得古人深不可测,连举手投足都大有深意;而那种不能自禁的优越感则又使人们对古人的短处心怀宽容,对古人的一颦一笑都感到惊喜。当然,时间为古诗增添魅力还由于古今语言的奇妙差异。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演变,古今的语言同中有异,这相似的影影绰绰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这种掘土见泉、登山望景一样的过程使你有一种创造的喜悦,使你对自己终于获得的理解与欣赏备加珍惜,你无意之中变成了作者的同谋,你会从哪怕是平白无奇的句子中体味出无限深长的意味。阅读在作品增值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说仅次于时间。这两种因素还常常纠结在一起,作品存在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阅读机会当然就越多,作品所积累的理解和意义也就越深厚。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又反过来改变着作品自身的状态。比如说一束光如果它没有为人照明它仅仅是一束光,而一旦它在黑暗中照亮了人们它就成为一盏灯;一束光和一盏灯的意义是不同的。《诗》本来不过是田野的民谣、宴饮和祭祀的侑曲,《诗》最初是诗,在长期充当了经的角色之后就成了《诗经》。“诗”是它的本来面目,而“经”则是它的后来面目。《诗经》作为经所经历的阅读是一种神圣阅读,神圣阅读赋予它一种庄严性和绝对性,因而那些本来是偷情幽会的诗也就神圣起来了。对于《诗经》,明代以后有一种思想解放运动,说要把《诗》就当成诗来读,现代批评家更是主张剥去了它作为经的光环。这种阅读立场非常正确,也非常益人心智;但这主张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诗经》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它确实还同其他诗不一样。就因为它曾经充当过经,它的存在就已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与心理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的精神已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它的赋予;甚至它还是我们一个重要语源,我们今天许多日常的成语就来自《诗经》。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摘编自李书磊《〈诗经〉辨》)材料二: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因此,《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摘编自黄玉顺《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诗经〉美学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具有不平等性,并非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指不同的诗距离今天的时间、受阅读量不可能相等。B.时间赋予诗以历史感和神秘感,增加了诗的魅力,但也使人们对诗的理解分歧会越来越大,最终无法统一。C.两千年的存放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改变,实际上是指读者对古诗的感知和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D.文章提出了阅读《诗经》的两种不同视角: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诗经》这样的作品来说,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相较而言,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更为关键。B.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让作品不断地生长和演变,使得作品拥有了更多的面貌和可能性。C.没有为人照明,它是一束光;为人们照亮,它就是一盏灯。作者使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作品在阅读中的地位和其所产生的功能之间的关系。D.在《易经》和《尚书》等传世文献中,并没有“美”字的出现,这意味着审美意识开始从道德伦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原本是配合音乐和舞蹈来演唱的,《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就被改编成了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B.杜甫《佳人》一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修竹”二字就化用了《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意象。C.许多古代和现代的书画家都以《诗经》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南宋画家马和之的《诗经图》等作品,就生动地描绘了《诗经》中的诗意场景。D.《诗经》中的许多词句,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成语和谚语。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关雎》。4.你所在的读书小组要为《诗经·邶风·静女》写一则评论,请你结合材料二,列出评论要点。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5.请结合材料一,就如何阅读《诗经·氓》给同学提些建议。【答案】1.C2.D3.A4.①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静女》作为《诗经》的一部分,展现了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通过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它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追求情感的解放和自由表达。②人的美学:《静女》完全聚焦于人的描绘,符合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是“人的美学”的观点。诗歌通过静女的形象,展现了人的情感、性格和美感。③美学意识在民众中的体现:《静女》属于《国风》部分,这证明了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在民众中出现,而非后儒所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状态和审美观念。④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诗经》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也有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静女》中,诗人通过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对爱情进行了美的追求和表达,展现了中国美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初步探索。5.示例:①尊重时间赋予的附加值:认识到《诗经·氓》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来自诗歌本身,也来自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淀。②深入探索语言的魅力:仔细品味《诗经·氓》中的语言,体会古今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赋予诗歌以独特的韵味和美感。③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多重解读:认识到《诗经·氓》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其意义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它。④结合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在阅读《诗经·氓》时,尝试结合现代视角进行反思,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有何启示和影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而是指不同的诗……”错误,原文信息是“说诗不平等不是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说同样好的诗或同样坏的诗却有绝对不同的价值”,选项把同样质量偷换成“不同”。B.“但也使人们对诗的理解分歧会越来越大,最终无法统一”错误,是可以越来越小,直至达成共鸣的,选项表述绝对。D.“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错误,两种不同视角应该是“诗”和“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D.“这意味着审美意识开始从道德伦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错误,原文信息是“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可见选项杂糅信息曲解文意,“这意味着审美意识开始从道德伦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无中生有,强加逻辑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重点谈的是《诗经》的历史和文学地位,而A是从艺术美方面说明,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BCD都从文学的视角而言,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拟写文学评论的能力。①由原文可知,“《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静女》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通过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它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追求情感的解放和自由表达。②由原文可知,“《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静女》完全聚焦于人的描绘,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活泼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符合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是“人的美学”的观点。诗歌通过静女的形象,展现了人的情感、性格和美感。③由原文可知“《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静女》属于《国风》部分,这证明了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在民众中出现,而非后儒所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状态和审美观念。④由原文可知“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诗经》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也有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静女》中,诗人通过诗歌的“赋”艺术手法和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对爱情进行了美的追求和表达,展现了中国美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初步探索。【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进行个性化思考的能力。①由“时间首先就唤起了你的尊敬,远古的诗比当代的诗更能吸引你凝神关注,这就像是人们重视异乡情调而轻视本地风光”“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概括出:尊重时间赋予的附加值:认识到《诗经·氓》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来自诗歌本身,也来自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淀。②由“当然,时间为古诗增添魅力还由于古今语言的奇妙差异。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演变,古今的语言同中有异,这相似的影影绰绰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你会从哪怕是平白无奇的句子中体味出无限深长的意味”概括出:深入探索语言的魅力:仔细品味《诗经·氓》中的语言,体会古今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赋予诗歌以独特的韵味和美感。③由“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概括出: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多重解读:认识到《诗经·氓》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其意义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它。④由“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诗经》已同当年孔子面前的《诗经》不是一回事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两千年的存放已大大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概括出:结合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在阅读《诗经·氓》时,尝试结合现代视角进行反思,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有何启示和影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落地生根陶灵一罗志军家住在钢厂的平房宿舍,旁边有一棵又老又大的黄桷树,他大概两三岁时,工人师傅把树连根挖起来,说是做钢炉用的扒渣板。挖走的黄桷树根系发达,最远窜到前面岩石缝里钻出来,有二三十米的距离。母树挖走后,从石缝钻出来的根又生出一棵儿树,巴在岩石上长大。罗志军十来岁时,儿黄桷树已有大瓷碗口粗了,它的许多条根又盘根错节地紧紧扎进石缝里。有一天,罗志军放学回来,父亲下班拢屋,喊道:“罗罗,去砍几根树丫巴来栽起。”罗志军像只小猴几下子就爬上了黄桷树,砍了三根一米多长的枝丫。他家住端头,房前屋后和侧墙边各栽了一根。栽之前他把枝丫底部划破成十字口,卡上一颗小石子。树丫活了,几年后,长得比大人手臂还粗。平房的厨房都在后屋,罗志军的父亲把后门外的空地平整了出来,夏天傍晚时,相邻的几户人都在黄桷树下摆上小桌凳,边吃饭边歇凉。夜晚又在树下搭起凉床睡觉。这三棵黄桷树长到合围粗的时候,罗志军已大学毕业当了两年老师,家也搬进了楼房。原先的平房宿舍拆除,建起钢厂职工医院的新门诊部,三棵黄桷树留在了门诊部门前,如今树干粗到两人拉手才可合抱。我去过嘉陵江中游的武胜县老城,江边解放街旁有一坡石梯,与新城相连。县城完全往外发展后,老街逐渐冷清下来,石梯上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上下。梯道中间挺立一棵粗壮的黄桷树,枝叶扶疏,给四周带来了灵动,看上去这里不但不显荒凉,反而透露出一份时光积淀后的成熟与淡然。二“落地生根,黄桷树肯定长得很。”小时候听姑爷这么说。姑爷家门前有一条山沟流过,左边人户院坝沟边生长着一棵大黄桷树,树冠几乎遮盖了整个坝子。清道光时的一年,春夏大旱无雨,入冬前,姑爷祖上两个老辈子背一包税盐去山里换粮食。第三天回来时,豌豆、胡豆、苞谷、米等一大挑,在路上砍了根黄桷树棒当打杵,天黑到家,顺手插在院坝边边上,没再管它。第二年树棒发了芽……姑爷说,这故事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传到他这代时,黄桷树仍在,更大更老了,但树前的房子却已改了姓。姑爷的爷爷和爹妈都抽大烟,败了家,搬到旁边的“偏偏房”住,买房的是罗家。“这树是‘活’的,它每天都把我们盯到起的。”陆陆续续听到姑爷摆过很多这树的故事。姑爷的爷爷把房子卖给罗家前,想把黄桷树先卖给铁厂,他们生产熬盐的大铁锅。化铁水时,须用木棒搅拌,捞出渣滓,其他木棒一入铁水马上就要燃起来,唯用黄桷树棒不燃。砍树前,按规矩请了一位私塾先生代写契约。先生磨好墨、铺开纸,正准备动笔,突然眼镜掉在地上,镜片摔得粉碎。先生受到惊吓,认为是老天在警告自己,这个契约不能写。黄桷树保存了下来。我感冒咳嗽时,如果是初夏,姑姑会从这棵黄桷树干上扯下一些白须须,熬了水给我喝。没白须须的季节,就剥点根或树皮熬水,喝一两天就好。有一天大人们坐在黄桷树下摆龙门阵。罗家小儿子说,从前的从前,有一年,这棵黄桷树的叶子掉光了,枝丫也枯了,大家都说老死了。腊月里的一天,有一户儿在院坝杀年猪,地灶锅里炖着猪骨、猪下水翻开,不知哪儿来的一个叫花子讨骨头啃。年关叫花子特别多,正忙着的杀猪匠见他连讨饭碗都不拿一个,没好气地“杵”了一句:“骨头没得!汤要不要?”这叫花子当真:“要!”便提起脏兮兮的衣襟接汤。杀猪匠也缺德,硬是舀了一瓢汤倒在他衣襟里,可汤竟一滴不漏。杀猪匠目瞪口呆地看着叫花子一步一步走到枯黄桷树下,把汤倒在树根脚。“轰”地一声,黄桷树着了火,火苗从下到上舔了个遍,就熄了。第二年开春,被烤得皴黑的枝丫发出嫩芽,黄桷树活了过来。三漫步重庆城,随处可见一棵棵苍劲的黄桷树,根系紧紧扎进石缝,屹然挺立在城墙、堡坎、石壁上。初春时,一片新绿悦目;盛夏,如一把把遮阳的巨伞;秋冬,他树凋零,黄桷树依然郁郁葱葱地昂扬。这是重庆人特别引以为自豪的一道风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重庆城行道树中已有黄桷树两千多棵,1985年底,近万棵。1986年7月,黄桷树被确定为重庆市市树。重庆城建在山上,山又在城中,道路两旁,过去建有很多挡土石堡坎,或在岩石上敷一层三合土护面,夏天辐射热大,平时看上去也不美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园林绿化部门在朝天门城墙和北区路岩壁上进行垂直绿化试点。园林工人从几公里外运来新土,腰上拴绳子,吊在石壁、堡坎上打洞、填土、垒石做窝子,再次栽种迎春花、爬壁虎、七姊妹等藤蔓植物十来万株,并栽种三千二百多棵黄桷树。三年中,藤蔓植物因各种原因损坏、死亡殆尽,唯有大量的黄桷树成活下来。四初中时,我读了《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后,对满城的黄桷树心存好奇,希望也能找到伟岸的故事。那时候阅读物有限,便依靠《现代汉语词典》查找。结果没有黄桷树,只是“黄葛树”,注解:“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平滑有光泽,花托球形。木材暗灰色,质地轻软。”虽然有些失望,但想来应该是它了:黄桷树的叶子也是卵形的,球形花托可能就是我们俗称的“黄桷泡儿”。有一次写作文,我把“黄桷树”写成“黄葛树”。老师在“葛”字处画了叉,写上“桷”。后来我查证,植物学里也没有黄桷树,就是黄葛树。重庆方言中,“角”与“葛”读音相同,重庆人想当然地认为树木名称应加“木”旁,于是就有了“黄桷树”的叫法和写法,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叫“黄桷”的地名也比比皆是。错判“黄葛树”的周老师是山东人,七年后我们竟然成为同事。我被抽去写县志,他是县志主编。周老师肯定不记得错判“黄葛树”的事,他家乡没有这种树,入乡随俗认定了“黄桷树”。可他并没有“落地生根”,县志没写完就远走了,不是回家乡山东,而是去了富裕而陌生的成都平原。很快,我也离开县志办,到了市里工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通过描述罗志军家、嘉陵江中游武胜县老城以及姑爷家门前等不同地方的黄桷树,展现了黄桷树在重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B.姑爷家的黄桷树因为被一位私塾先生认为有灵性,所以被保留下来,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C.文本中提到的黄桷树棒在化铁水时不会燃烧的特性,既体现了黄桷树的实用价值,也暗示了黄桷树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D.重庆人在城墙、堡坎、石壁上种植黄桷树的做法,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体现了黄桷树在重庆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大人们的聊天,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更多关于黄桷树的故事。这些故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深化了黄桷树这一意象在读者心中的印象。B.文章结尾,周老师未能“落地生根”隐喻了他在追求个人发展或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可能失去了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和追求。C.在文章内容的呈现上,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等多种手法,叙述中穿插了“我”的亲身经历和听闻的故事,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彩。D.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桷树的形态和生长环境。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方言和口语。8.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黄桷树的象征意义在文中逐渐深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形散:叙述内容多样,文章不仅描述了黄桷树在罗志军家的生长过程,还穿插了姑爷家的黄桷树传说、黄桷树的药用价值以及作者与黄桷树相关的个人经历等,叙述视角多变,这些丰富多变使得文章结构看似松散。②神聚:文章始终围绕着黄桷树这一线索展开,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罗志军家的黄桷树带来的夏日清凉,还是姑爷家的黄桷树见证的家族变迁,亦或是作者与黄桷树相关的个人经历等等。都体现了人们对黄桷树的深厚情感。9.①黄桷树象征着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文章开头就通过罗志军家旁的黄桷树被移植并成功成活,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极端条件下甚至在被火烧后也能重新发芽,这些描述都强调了黄桷树坚韧不拔的生命力。②黄桷树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文章中通过姑爷家的黄桷树,讲述了家族的历史变迁和传本。黄桷树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如钢厂宿舍的拆除和新建门诊部,以及重庆城市建设中黄桷树的保留和种植,都体现了黄树黄桷树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价值。③黄桷树象征着重庆人民的坚韧和乐观。重庆道路两旁多有黄桷树,这些树根系紧紧扎进石缝,屹然挺立,展现了重庆人民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黄桷树在四季中都能保持郁郁葱的状态,也象征着重庆人民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因为被一位私塾先生认为有灵性……”错误,原文信息是“砍树前,按规矩请了一位私塾先生代写契约。先生磨好墨、铺开纸,正准备动笔,突然眼镜掉在地上,镜片摔得粉碎。先生受到惊吓,认为是老天在警告自己,这个契约不能写。黄桷树保存了下来”,可见选项“认为有灵性”“尊重”等表述曲解文意,树保留下的原因提取错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隐喻了他在追求个人发展或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可能失去了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和追求”错误,从结尾段看,对于周老师其人的解读无中生有,物质利益的追求体现不出来,也看不出失去了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和追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特点的能力。①形散体现在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文章不仅在开头段描述了黄桷树在罗志军家的生长过程,“罗志军家……旁边有一棵又老又大的黄桷树,……工人师傅把树连根挖起来……挖走的黄桷树根系发达,最远窜到前面岩石缝里钻出来,有二三十米的距离。母树挖走后,从石缝钻出来的根又生出一棵儿树,巴在岩石上长大。罗志军十来岁时,儿黄桷树已有大瓷碗口粗了,它的许多条根又盘根错节地紧紧扎进石缝里”,还穿插了姑爷家的黄桷树传说,“姑爷家……左边人户院坝沟边生长着一棵大黄桷树,树冠几乎遮盖了整个坝子。清道光时的一年,春夏大旱无雨,入冬前,姑爷祖上两个老辈子背一包税盐去山里换粮食。第三天回来时,豌豆、胡豆、苞谷、米等一大挑,在路上砍了根黄桷树棒当打杵,天黑到家,顺手插在院坝边边上,没再管它”“第二年树棒发了芽……”,黄桷树的药用价值,“我感冒咳嗽时,如果是初夏,姑姑会从这棵黄桷树干上扯下一些白须须,熬了水给我喝。没白须须的季节,就剥点根或树皮熬水,喝一两天就好”,以及作者与黄桷树相关的个人经历等,“这三棵黄桷树长到合围粗的时候,罗志军已大学毕业当了两年老师,家也搬进了楼房”,叙述视角多变,有罗志军,有姑爷,有周老师,这些丰富多变使得文章结构看似松散。②神聚体现于主旨思想统一:文章虽然写了很多人、事,但始终围绕着黄桷树这一线索展开,情感贯穿始终,表达了对落地生根,旺盛的生命力的惊叹。无论是罗志军家的黄桷树带来的夏日清凉,“夏天傍晚时,相邻的几户人都在黄桷树下摆上小桌凳,边吃饭边歇凉。夜晚又在树下搭起凉床睡觉”,还是姑爷家的黄桷树见证的家族变迁,“姑爷说,这故事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传到他这代时,黄桷树仍在,更大更老了,但树前的房子却已改了姓。姑爷的爷爷和爹妈都抽大烟,败了家”,亦或是作者与黄桷树相关的个人经历等等。都体现了人们对黄桷树的深厚情感,赐予阴凉,药用价值,给人生活的启示和人生的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物象内涵,分析作者思情感情的能力。①黄桷树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文章开头就通过罗志军家旁的黄桷树被移植并成功成活,“树丫活了,几年后,长得比大人手臂还粗”,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黄桷树着了火,火苗从下到上舔了个遍,就熄了。第二年开春,被烤得皴黑的枝丫发出嫩芽,黄桷树活了过来”,在极端条件下甚至在被火烧后也能重新发芽,“在路上砍了根黄桷树棒当打杵,天黑到家,顺手插在院坝边边上,没再管它”“第二年树棒发了芽……”“落地生根,黄桷树肯定长得很”,这些描述都强调了黄桷树坚韧不拔的生命力。②黄桷树象征着历史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姑爷说,这故事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传到他这代时,黄桷树仍在,更大更老了,但树前的房子却已改了姓”,文章中通过姑爷家的黄桷树,讲述了家族的历史变迁和传承。黄桷树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如钢厂宿舍的拆除和新建门诊部,以及重庆城市建设中黄桷树的保留和种植,“县城完全往外发展后,老街逐渐冷清下来,石梯上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上下。梯道中间挺立一棵粗壮的黄桷树,枝叶扶疏,给四周带来了灵动,看上去这里不但不显荒凉,反而透露出一份时光积淀后的成熟与淡然”“但树前的房子却已改了姓。姑爷的爷爷和爹妈都抽大烟,败了家,搬到旁边的‘偏偏房’住,买房的是罗家”,都体现了黄桷树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价值。“这三棵黄桷树长到合围粗的时候,罗志军已大学毕业当了两年老师,家也搬进了楼房。原先的平房宿舍拆除,建起钢厂职工医院的新门诊部,三棵黄桷树留在了门诊部门前,如今树干粗到两人拉手才可合抱”。③黄桷树象征着故乡情结和昂扬的生活态度:“母树挖走后,从石缝钻出来的根又生出一棵儿树,巴在岩石上长大。罗志军十来岁时,儿黄桷树已有大瓷碗口粗了,它的许多条根又盘根错节地紧紧扎进石缝里”,黄桷树象征着重庆人民的坚韧和乐观。“重庆道路两旁多有黄桷树,这些树根系紧紧扎进石缝,屹然挺立,展现了重庆人民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黄桷树在四季中都能保持郁郁葱的状态,也象征着重庆人民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初春时,一片新绿悦目;盛夏,如一把把遮阳的巨伞;秋冬,他树凋零,黄桷树依然郁郁葱葱地昂扬。这是重庆人特别引以为自豪的一道风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箔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弃之而与更始。”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二:文帝崩年四十有六,阅三年而吴王濞反。濞之令曰:“寡人年六十有二。”则其长于文帝也,十有三年。当文帝崩,濞年五十有九,亦几老矣。诈病不观,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文帝岂不知濞之不可销弭哉?赐以几杖而启衅无端,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赵、楚、四齐,庸劣无大志,濞不先举,弗能自动。故文帝筹之已熟,而持之已定。文帝幸不即崩,坐待七国之瓦解,而折篝以收之。是谊与错之忧,文帝已忧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谊与错所能测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吴王:吴王刘濞,西汉“七国之乱”的发动者。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是天子乃赦A吴B使者C归D之E而赐吴王F几杖G老H不朝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法不同。B.闾里,指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平民聚居之处,文中与“茂材”相对,借指平民。C.启衅,指挑起事端,其中的“启”与成语“不愤不启”中的“启”意思不同。D.举,指兴起、发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帝时,吴太子前往长安朝见,却被皇太子杀害,面对送回的吴太子尸体,吴王十分生气,派人将尸体送回长安安葬。B.面对孝文帝的质问,吴王的使者坦然承认吴王是在装病,但他同时希望孝文帝不要继续深究此事,吴王只是担心被诛杀。C.因为吴国境内有铜矿和盐矿,所以吴王并不向百姓征收赋税,遇到服徭役的事情,也总是要求平民出身的商人前往代替。D.王夫之认为孝文帝深谋远虑,他对刘濞叛乱早有预料,并且想好了应对策略,但贾谊和晁错却未能揣测出孝文帝的想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2)诈病不观,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14.司马迁和王夫之在文帝不诛吴王刘濞这件事上的看法有何不同?【答案】10.EGH11.D12.C13.(1)朝廷知道吴王因为儿子的事情称病不来朝见,查验询问之后发现其实吴王没病,于是吴国使者来总会被扣留问责。(2)假装有病不前来朝见,造反的迹象已经显现,贾谊、晁错每日为此筹划计策,忧心忡忡。14.司马迁认为文帝是因为宽仁不诛杀刘,而王夫之则认为文帝占有年龄优势,故意不诛杀刘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文帝释放了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于是”引出结果,“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之”后断开,“而”表并列的连词,引出下一句,E处停顿;“赐”宾语是“吴王几杖”(双宾语),G处停顿;“老”独词句,交代原因,“不朝”是结果,之间断开,H处停顿。故选EG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表被动;/偏指“我”。句意:被严厉地责问。/府吏一再嘱咐我。B.正确。句意:每年在一定时候去慰问有才能的人,给平民赏赐。C.正确。挑起事端;/启发。句意:赐给他几案和拐杖而让刘濞没有理由挑起事端。/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D.错误。动词,兴起、发动;/副词,尽。句意:吴王刘濞不先举事。/杀人唯恐杀不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也总是要求平民出身的商人前往代替”错误,文中说的是“卒践更,辄与平贾”,意思是戍卒中有为得到钱代应征者服役的,政府收取应征者的代役金时,总是给予平价的优惠(支付给代征者时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实”,实际,真实情况;“诸”,各位;“辄”,总是;“系”,拘留;“责治”,追究并惩处。(2)“诈”,假装、谎称;“著”,显现;“日”,每日;“画”,筹划。【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能力。由“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可知司马迁认为文帝是因为宽仁不诛杀刘;由“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可知王夫之则认为文帝占有年龄优势,故意不诛杀刘濞。参考译文:材料一:孝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得以陪伴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平素骄纵,与皇太子下棋时,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掷击吴太子,打死了他,事后把他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怒地说:“天下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来吴国下葬呢!”又送遗体到长安下葬。吴王自此逐渐违背藩臣所应遵守的礼节,称病不肯入朝。朝廷知道吴王因为儿子的事情称病不来朝见,查验询问之后发现其实吴王没病,于是吴国使者来总会被扣留问责。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现今吴王开始假称生病,等到被朝廷察觉,被严厉地责问,就更想隐瞒自己的行为,害怕皇帝杀他,称病的计谋出于无可奈何。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平价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在一定时候去慰问有才能的人,给平民赏赐。其他封国官吏要追捕的逃犯,吴王就收容他们而不交出,这样做了四十多年,吴王就能支使利用他的百姓了。晁错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宠幸,多次怂恿太子说吴王有罪应削减他的封地。也多次上书劝说文帝。文帝宽厚,不忍处罚他。因此吴王更加骄横。(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二:汉文帝去世时四十六岁。过了三年,吴王刘濞就反叛了。刘濞的诏令上说:“我六十二岁了。”那么他比文帝年长十三年。当文帝去世时,刘濞五十九岁,也接近老年了。假装有病不前来朝见,造反的迹象已经显现,贾谊、晁错每日为此筹划计策,忧心忡忡。文帝难道不知道刘濞的叛乱不能消除吗?赐给他几案和拐杖而让刘濞没有理由挑起事端,再过十年刘濞即使不死,也已经衰老了。赵王、楚王、四个齐王,都平庸无能没有远大志向,刘濞不先发动叛乱,他们也不能自行叛乱。所以文帝对刘濞反叛的情况筹划已经成熟,而且心中早有主见。文帝不立即驾崩,就可以坐等七国叛乱瓦解,而轻易地收拾了他们。贾谊和晁错的忧虑,文帝已经忧虑过了。而文帝的打算,不是贾谊和晁错所能推测到的。(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蓦山溪朱敦儒元来尘世,放著希奇事。行到路穷时,果别有、真山真水。登临任意,随步白云生。三秀草,九花藤,满袖琼瑶蕊。何须麴老,浩荡心常醉。唱个快活歌,更说甚、黄粱梦里。苍颜华发,只是旧时人。不动步,却还家,处处新桃李。【注】①朱敦儒:南宋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今浙江嘉兴)。②三秀草:灵芝的别名,据说一年三次开花,故名三秀草。③麴(qū)老:指酒。鞠,酿酒的酵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感慨,原来世间竟有这样的稀奇事,表现出内心的复杂心绪,笔力苍健。B.“真山真水”,富有哲理意味,是词眼所在,同时也是词人追求的理想境界。C.出游路上,词人采撷奇花异卉,归来时更是满袖花香,因而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仙境。D.这首词以议论为主,词人不仅感叹生活百味,还阐释了自己顿悟道理与对应做法。16.词人在下片流露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于并不顺利的人生洒脱达观的态度。②词人不须醉酒,心中也能常常满足陶醉,更不为现实所烦恼,遗恨人生终成“黄梁一梦”,反倒高唱快乐歌,可见其乐观洒脱之情。③词人不以自己是一个韶华已逝,不合时宜的“旧人”为憾,反而说自己即使不动步不出行,也能随时像回家一样,内心开满“新桃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技巧的能力。C.“出游路上……”错误,“行到路穷时,果别有、真山真水。登临任意,随步白云生。三秀草,九花藤,满袖琼瑶蕊”,这里是想象,并非出游路上所见实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①结合注释“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及第一段“行到路穷时”分析,词人仕途不顺,人生多坎坷,“果别有、真山真水。登临任意,随步白云生。三秀草,九花藤,满袖琼瑶蕊”,但笑对人生,丰满理想,心有美好,乐观洒脱。②“何须麴老,浩荡心常醉。唱个快活歌,更说甚、黄粱梦里”,“何须”是不必的意思,表达词人的态度,不须借酒消愁,心胸坦荡宽广,能常常满足自我陶醉,更不用说为现实所烦恼,也不为“黄梁一梦”而遗憾终生,高唱快乐歌中可见其乐观洒脱豁达的个性。③“苍颜华发,只是旧时人。不动步,却还家,处处新桃李”,词人不嗟叹时光流逝之快,怅然岁月蹉跎,也不抱怨今日非彼日,今人非“旧人”,只管珍惜当下的一切,不动步不出行,也能随时像回家一样,内心开满“新桃李”,即现实不顺,心装美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语言清新隽永,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小楼一夜听春雨④.深巷明朝卖杏花⑤.扪参历井仰胁息⑥.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僮、扪、胁、抚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儿两岁多的那个春节,她对汉字的兴趣很高,有一日,我无意间指着单元楼的对联:“瑞气盈庭一元复始,春风拂面A_。”女儿大概能认得一半的字,剩下的那七八个字,我用手慢慢地在她那柔软的小手里一笔一划地写,有点痒,她格格地笑,但她没有光顾玩,而是问我:“新”字好像应该是两个字组成的,应该是“qīn”和“jīn”,我赶忙夸她:“记性真好!”可是她的问题又来了,为啥我刚刚教她读“xīn”,我告诉她,原来的这个字为一个“辛”字加“斤”字,古代大概是取木的意思,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她眨眨眼,小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点着,脑袋跟着一上一下地停顿着……她不知疲倦地跑去下一个单位楼门接着读、挨着问,时不时地口里还高声地、有节奏地背着“B春常驻,时来运转福永存”“春风春雨春色灿烂,喜酒喜歌C”……妈妈,①您名字里的这个“春”,在对联里可真多呀!是的,②你看,外面长得快与咱家窗台齐平的树木,已经泛绿了。③春来,春老,莫道春风远。④只需把春联带回,春天就到家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春色满园关不住。”这一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汉字。请从下列三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借鉴选段中“我”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50字。斩案破【答案】18.示例:A万象更新B风和日丽C喜气洋洋19.B20.示例一:斩:车和斤;原意为伐木做车;左右结构。示例二:案:安和木;原意木制托盘;上下结构。示例三:破:石和皮;原意石头碎裂;左右结构。【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A处与临近成语“春风拂面”和上文“一元复始”照应,表达春天的特点,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填“万象更新”,“万象更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B处与下句“时来运转”对应,需要填四字成语,临近词是“春常驻”空处需要表明春天的特点,可用“风和日丽”“惠风和畅”等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的成语。C处也是一则对联,借助对仗的特点确定与“春色灿烂”结构相同,需要主谓结构(名词+形容词)的四字短语,上句突出“春”下句突出“喜”,可填“喜气洋洋”。“喜气洋洋”,意思是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①处“妈妈”和“您”关联紧密,不能填入;②处上句引出“对联”,用“是的”表达肯定,也就是说此处需要填入对联,然后由对联引出“你看,外面长得快与咱家窗台齐平的树木,已经泛绿了”,内容上恰好与“春色满园关不住”契合;③写春光易逝,④写春联带来了春天,而所填诗句是写春天景色的,均不适合。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可参考的内容是:原来的这个字为一个“辛”字加“斤”字,古代大概是取木的意思,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分析相关句子,得出先拆解该字,然后指明意思,最后点出结构特点。“斩”“破”均为左右结构,分别拆分出:车、斤,石、皮。“案”上下结构,拆成:安、木。再结合拆分的字组合出该字的意思,比如“斩”中的“斤”是斧子,可以理解成伐木为车。“案”,把木材“安”装成几案、桌子之类的托盘。“破”结合本字的意思来断定为石头碎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大部分候鸟迁徙结束,①。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观鸟,不畏寒暑、废寝忘食呢?疯狂的观鸟迷听到一声鸟叫,马上会停下车,循声去找鸟在何处。睡觉时如果突然听到窗外有鸟鸣,顾不得穿好衣服就会起身冲出去看。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②,而是作为背景音的鸟鸣与情节是否相匹配。③,而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好与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学历背景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个人的选择,只要喜欢,你就可以成为合格的观鸟者。城市化进程中,人如何与鸟类和谐相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惊飞距离。鹬、鸻等涉禽类的惊飞距离较远,约一两百米,城市中常见的喜鹊、麻雀、乌鸦等的惊飞距离较近,约为1米。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塞舌尔、肯尼亚等原始生境,土著鸟类不怕人,惊飞距离都是零,有些甚至是负数,它就停留在你的镜头上。而很多飞到那里越冬的欧洲鸟类,惊飞距离却很远,这自然让人联想到欧洲猎杀鸟类的严峻状况。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根据文中信息,给“惊飞距离”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30字。【答案】21.示例:①集中观鸟季随之到来②他们关注的不是情节本身③观鸟并非一种怪癖22.惊飞距离是指当人接近一只鸟时,鸟飞走时与人的距离。【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该空总领下文,结合“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观鸟,不畏寒暑、废寝忘食呢?”确定空处填写的事件为观鸟,而且要有“开始”“来临”之类的词语照应“结束”,可填:集中观鸟季随之到来。②此处要有“不是”,与“而是”照应,上句说“看电影”下句有“情节”,上文谈的是鸟鸣话题,结合“而是作为背景音的鸟鸣与情节是否相匹配”确定答案为:他们关注的不是情节本身。③第一段提出了令人惊讶的事件“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观鸟,不畏寒暑、废寝忘食呢”,后文有“而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空处需要有“不是”“并非”这类的词语,确定答案为:观鸟并非一种怪癖。【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下定义的能力。概念相关的信息有: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惊飞距离。鹬、鸻等涉禽类的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盐城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试题和答案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精美课件
- 吉首大学《机器学习及其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比较文学导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小型乐队编配》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媒体应用与品牌战略》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偷偷藏了离婚协议书范本小说
- 2024年公租房便利店转让协议书模板
- 吉林师范大学《油画人像表现技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美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文
- 个人简历求职简历课件.ppt
- 副神经节瘤图文.ppt
- 业务流程绘制方法IDEF和IDEFPPT课件
- (完整版)垃圾自动分拣机构PLC控制毕业设计.doc
-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 双向细目表和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
- 工业厂房中英文对照施工组织设计(土建、水电安装)范本
- PCR仪使用手册
- 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
- 水蒸汽热力性质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