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一年级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羊一小一年级国学经典

2018-2019第一学期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

绝佳教材。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

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施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

熏陶,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

知识面,力求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二、创建目的

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

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

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

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

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三、创建实施步骤

1、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国学班级理念。

每一课都附上了相关古诗,并配以图画,分册学习,由浅入深,

突出鲜明的主题: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深入学生的心灵,师生形成

共识,启迪学生心智,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

为这个特色而努力奋斗。

2、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班里的一墙一角,晨读和上课预

备,都突显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班级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3、每学期有计划有选择地完成国学经典诵读任务。

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增强语感,感受国学经典精华,奠定语文

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

底。本期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认真拣择,使入选的典籍和诗文都含

有积极意义,除了儒家典籍,也包括道家和释家的部分论述。经、史、

子、集也都有涉及。

4、每天晨读抽出二十分钟背诵国学经典,定期进行经典解读,

每天中午的课前预备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将背诵国学经典规定为学生

作业的一项,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把活动落到实处。

5、适时举行国学经典特色班级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国学经典特

色班级升旗仪式汇报表演等等活动。

一年级4班经典诵读计划表

通羊一小时间:晨读时间8:15—8:35年级:一年级4班

周次诵读内容完成情况

1第一课:天地开辟日月照耀

2第二课:艰难磨砺创造历史

3第三课:春夏秋冬气节流转

4第四课:相思子

5第五课:父母之年优喜交集

6第六课:孝爱父母事无大小

7第七课: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8第八课:游子吟

9附录一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

10附录二百家姓

第一课:天地开辟日月照耀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片段,背诵经典。

2、能感受经典中营造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经典、说意思、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

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全文的意思是,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轻清的

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二、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指名读题目,释题,介绍盘古

2、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3、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四、阅读简要评述,讨论: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生交流,汇报感受。

2、师总结:盘古是伟大的

五、指导诵读,尝试背诵。

练习背诵一一指名背一一齐背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艰难磨砺创造历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课,引入第二课,齐读课题

2、解释“艰难磨砺”的意思。

二、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2、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四、阅读简要评述,讨论:

对照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1、生交流,汇报感受。

2、师总结: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

是明代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自皇古以乞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

小目,俾读者开卷了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震扬一堂;更可喜者,句调叶律,

有类诗歌,与人可诵可读,一部二十一史之要领也。”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

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

扼要的总述和概括。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它是与《三

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

五、拓展:

1、看故事神农尝百草,讨论:为什么神农为什么要尝遍百草?

2、交流:你看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六、指导诵读,尝试背诵

练习背诵一一指名背一一齐背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春夏秋冬气节流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而编的二十四节气歌,共八句。每

个节气各取其中一字,形成前四句。后四句则讲解了各节气的日期分布.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指名读题目,释题

2、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3、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四、阅读简要评述,讨论: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生交流,汇报感受。

2、师总结:只要用心刻苦地学习,没什么不能做好。

五、拓展:

1、看故事《寒食节的来历》,进一步理解节气的故事。

2、交流:同学们现在知道节气怎么来的,还有了解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了吗

六、指导诵读,尝试背诵。练习背诵一一指名背一一齐背

六、作业:

背诵经典片段

第四课:相思子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师讲红豆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

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节奏.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个.

组词识记.

师进行指导识记.

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

生书写.

朗读诗歌《相思》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

1,、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

出来.(春来发几枝)

3、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4、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

美读出来么

5、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6、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

东西(泥土,水,树叶,红豆)

(9)师: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大家齐读.

背诵古诗.

六,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五课:父母之年优喜交集

教学重点: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常回家看看》(音频)

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

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

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

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

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二、学生阅读《论语》,找出关于阐述孝道的相关内容。

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第四》)

三、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指名读题目,释题

2、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3、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五、阅读简要评述,讨论: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生交流,汇报感受。

2、师总结:只要用心刻苦地学习,没什么不能做好。

五、拓展:

1、看故事《怀橘为亲》

2、交流:同学们现在知道节气怎么来的,还有了解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了吗

六、指导诵读,尝试背诵。练习背诵一一指名背一一齐背

六、作业:

背诵经典片段

第六课:孝爱父母事无大小

活动目标:

1.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并能初步诵读。

2.能用〃哎〃及时回答他人的呼唤,知道大人吩咐的事情不偷懒。

3.在生活中,懂得尊重父母和身边的人。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孩子们今天薛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听音乐进场。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叫想想。她在干什么?搭积木玩得可开

心啦。这时候,谁在喊她?

(二)出示视频1,理解语句〃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并会用〃哎〃答应

别人。

教师:咦,想想答应妈妈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想想,妈妈喊你,你会怎

么答应。

3.游戏:我喊你答。

教师:我现在做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喊你名字的时候要赶快答应?

教师小结:集体喊、过度到个别喊。(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回答的真快啊

等等)教师: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赶快回答〃哎〃,想想听到

了吗?

呀想想也答应得很快,我们一起表扬一下。你们也很能干,真是妈妈的好孩

子。

4.练习诵读〃父母呼,应勿缓。〃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子他们也明

白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件1,放慢速度)教师:你们听到了

什么?请个别同学回答。幼儿回答出一句,及时提炼句子,还有谁来会所说听到

了什么?(并出示字卡)分角色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男孩子们(唉)你来读

一读。女孩子们,你们也来读一读。

(三)播放视频2,理解语句〃父母命,行勿懒。〃师: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

的时候要马上答应,那爸爸妈妈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来看看想想是怎么做的。

教师:妈妈喊想想干什么?她是怎么做的?妈妈喊了想想做事情的时候,马

上去做,不偷懒。想想做得真不错,我们表扬一下她吧。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

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吧?幼儿讨论教师:你在家

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谁来说一说。

情景表演:幼儿:妈妈喊我洗手,我马上就去洗手。你知道了妈妈喊你做事

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那我们试一试。**孩子,到妈妈这里来,要吃饭了,

把手洗洗干净吧。(要下命令式,让孩子去做事情)3.诵读句子教师小结:孩

子们都明白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做的事情,都知道马上去做,不偷懒。弟子规中有

一句好听的话也是说得这件事情。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课件2放慢速度)教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出示相应字卡)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读4.幼儿体验。

教师:爸爸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你能马上去做不偷懒,那老师喊你们做事

情,你们愿意吗?孩子们(哎)请你们把这句好听的话告诉客人老师吧。(播放

课件2)(四)诵读,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学了弟子规里两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跟着电脑里的老师

读一读吧?(一起诵读)让我们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好吗?

教师:刚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了读,那现在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吧。(完整

欣赏,轻声跟读)分角色诵读:男孩子们,你们读下好吗?女孩子们,你们再读

一次听听好吗?孩子们,立正,我们一起读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师总结:今天好开心,孩子们都会读弟子规中的两句话,明白了话的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告诉别的班级的小伙伴吧?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角色游戏:将录音放在游戏区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进一步巩固认

识。

日常生活:家园合作,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懂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应勿懒

第七课: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课

课题《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1课时备课人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方法

教学过程备注

师讲述,

入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营造学

境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生氛围,

生创设学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趣习情境。

导入新

课。

朗读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自由读

选文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个人读

集体读

自学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点名读

生疑不足以事父母。”

【文意】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

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

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

原文,了

理解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

解文意,

文意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

理解内

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

涵,用自

学习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

己的话

释疑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

解释全

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文。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

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

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

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

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

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

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

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

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

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

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

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

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

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

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

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

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

“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

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

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

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

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

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

灵犀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希

--占互动

八'、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

学习,心

们美好的心灵。

得交流。

师生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交流

镜头一: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

直面地注视着,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人生镜头二: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他向行人投去哀

听圣人

求的目光,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之言,修

共同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身养性。

研讨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第八课:游子吟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

喻义。

3、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

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母爱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母亲而感到骄傲、

自豪与幸福。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诗客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数母爱

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解诗题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游子吟孟郊)

注意:“吟”右半部是“今”不是“令”,你觉得“吟”和哪些字很容易

混淆写错。(“怜”

齐读课题,提醒“吟”是前鼻韵。再读一遍。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游子”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称为游子?“吟”又是什么意思?

“游子吟”是什么意思?)

3、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有谁能帮助他们?给你的同学以满意

的回答。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游子吟:就是出门

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相似,指轻轻地哼唱。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三、知诗人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

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40多岁才做了一个县官,诗人想到

自己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儿时的苦读历历在目,母亲油灯下的身影又浮现在眼

前,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一一《游子吟》。

这首诗相信大家早已会读了,现在就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四、明诗义

1、请大家仔细观察插图,听朗读(播放课键录音出示课键插图)

2、同学们,你们读着这首诗,听着这首诗,看着这幅插图的时候,眼前会

浮现怎样的情景呢?

学习一、二句慈母:母亲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指儿子。母亲

拿着针线在昏暗的油灯下,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

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灯,用的是油灯,灯光非常昏暗,而母亲却在油灯下

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缝衣的艰辛、母亲对儿子的

爱)

学习三、四句:临行:临走之前。意恐:担心。迟迟:很久。归:

回来。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

耐穿一些。

古代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

一定要缝得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会早早归来。

母亲为什么要把衣服缝得密密的,她担心什么呢?(迟迟归)从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爱)

齐读1—4句,你体会到了什么?(母爱板书:母亲爱儿子)

从哪些词更能体现出这种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

孟郊听了母亲的担心,又是怎样写的呢?(生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学习五、六句。

言:说。寸草:小草,指游子,象征子女。心:心意。晖:阳光。

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意: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

母爱。小草不能报答阳光的恩情,儿子也难以报答母亲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板书:难报)

五、悟诗情

1、、齐%:这首诗诗人描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答)

2、我们已经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你还有什

么不明白的吗?

3、朗读指导。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你会背这首《游子吟》的吗?

指名背、男女背:看能不能有感情地背出母亲对儿子的爱。。

4、学习古诗,不仅要求会背,而且还要会写。指名一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其余的自己在本子上写。写完后批改。

六、拓展延伸

1、请你试着说几句或一段有关母爱的话,把它献给你的妈妈。

2、展示学生写作

3、总结:同学们,如果你们将这些优美的话语说给你的妈妈听听,相信你

的妈妈一定会非常感动的。

4、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们通过今天

的学习,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不忘母亲的爱,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

敬妈妈的好孩子。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这首《游子吟》。播放课键(古诗吟诵)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

鹿柴

作者:王维年代:唐体裁:五

绝类别:山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析】:

〈唐诗三百首〉首二句见辆川中花木幽深,静中寓动.后二名有一派天机,动中喻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

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

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

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

几点夕阳

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作者小传】: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

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

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

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

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

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柳川

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

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竹里馆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⑴竹里馆:柳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a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do):嗫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

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

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柳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

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

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

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

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山中送别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给小朋友讲家里来客人的故事,并教育学生学会招待客人,

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2、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

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学生自由回答);

3、在草房子门前你们看见了什么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画上

有一位大诗人王维,他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走了,大诗人王维非常想念他。)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

5、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教师讲解诗的大意:在山中送走了

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呀你能不能回归?)

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6、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小朋友你们都知道

这首诗叫什么啊?(山中送别)

7、请学生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8、教师朗诵,学生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9、教师指导学生读古诗的方法,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

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10、老师可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分组朗诵等。

板书设计: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

(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

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

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注释】:

江南曲:乐府《相和歌》曲名。

瞿塘贾:在长江上游一带作买卖的商人。

【赏析】:

写妇女候夫不归的怨,从潮水的升落有期和瞿塘贾的重利轻别离,联想到当初不

如嫁给一个弄潮儿还会按时回家。怨恨发得很奇,也可见怨之深。

杂事

王维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

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

“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译文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

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赏析

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终南望余雪

祖咏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

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

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赏析

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

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

彩照人。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并: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

府:“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

也,,

O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

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

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

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赏析

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

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

地,解诗人可以自解。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

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

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苍苍竹林寺,杳杳(yd。)钟声晚。

荷(he)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

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

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d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e)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i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风入松》的调名。

译文

七弦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静静地听着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即使我是那么喜爱这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再弹唱了。

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

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送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

福地。

译文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赏析

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

译文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

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

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赏析

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

写此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

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

季节即想起对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

意长。全诗以其古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鸣筝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

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

动。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

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新嫁娘词三首(其一)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三首(其一)》鉴赏

“新媳妇难当”一一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

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

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

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

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

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

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

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

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

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

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一一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

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

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

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

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

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

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

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

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

合。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

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

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

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段中等情事联系

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权德舆

【作品介绍】

《玉台体十二首》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组诗作品。这十二首诗写的是闺情,

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其中第十一首诗,更是历来脍

炙人口。

【原文】

玉台体十二首

其H^一■

昨夜裙带解⑴,今朝嬉子飞⑵。

铅华不可弃⑶,莫是藁砧归⑷。

【注释】

⑴裙带解:古人认为裙带自解是夫妇之兆。

⑵嬉子飞:据刘勰《新论》:''野人见嬉子飞,以为有喜乐之瑞。”

⑶铅华:脂粉。

⑷莫是:莫不是。藁砧:即稿砧板,是丈夫的隐称。

【赏析】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玉台新咏》。严羽说:''或者

但谓纤艳者玉台体,其实则不然。”(《沧浪诗话》)可知这一诗集,香艳者居

多。权德舆此首,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

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江雪柳宗元

【原文】

《江雪》

作者:柳宗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

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舟:小船。

8.蓑笠(suOli):(蓑笠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解

⑴寥落:寂寞冷落。

⑵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译文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

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

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赏析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据白

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742-756)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

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

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酷: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赏析

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

心俱醉。

宫词二首(其一)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

译文

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

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

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断肠。

注释

⑴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

⑵深宫:指皇宫。

⑶何满子: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载白居易语:“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

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竞不得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