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 信息化应用系统 15.1.1. 施工准备 15.1.2. 施工操作工艺 25.1.3. 系统检测 65.2. 智能化集成系统 75.2.1. 施工准备 75.2.2. 硬件和软件安装 105.2.3. 质量控制 115.2.4. 系统调试 115.2.5. 自检自验 125.3. 信息设施系统 125.3.1. 计算机网络系统 135.3.2. 综合布线系统 195.3.3. 无线对讲系统 405.3.4. 公共广播系统 415.3.5. 有线电视系统 475.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505.4.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505.4.2. 智能能耗管理系统 625.4.3. 智能照明系统 645.4.4. 电梯五方通话系统 665.5. 公共安全系统 675.5.1. 视频监控系统 685.5.2. 门禁系统 715.5.3. 入侵紧急报警系统 735.5.4. 电子巡更系统 755.5.5. 停车场管理及引导系统 775.6. 机房工程 795.6.1. 施工准备 795.6.2. 施工工艺 805.6.3. 质量控制 855.7. 冬、雨季施工方案 855.7.1. 冬季施工方案 855.7.2. 雨季施工方案 855.1. 信息化应用系统5.1.1. 施工准备① 技术准备 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 施工前应识别原材料、仓库、加工场地、施工过程及其辅助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进行控制策划;并辨识上述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进行控制策划。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应编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 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和环境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健康安全等控制措施。② 主要机具准备万用表、便携式计算机、网络分析仪(网络测试仪)、对讲机、专用工具等。③ 作业条件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完毕,己通过系统检测并具备工程验收的条件。 设备机房施工完毕,机房环境、电源及接地安装已完成,具备安装条件。5.1.2. 施工操作工艺① 施工工艺流程安装机柜→系统配置→连通性测试→网络管理软件测试→系统安全性测试→设备容错测试② 安装机柜 设备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标准机柜内或独立放置。除注意机械尺寸空间外,还应满足水平度和垂直度的要求,螺钉安装应紧固,设备本身及机架外壳的接地线符合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 网络设备应安装整齐,固定牢靠,便于维护和管理;高端设备的信息模块和相关部件应正确安装,空余槽位应安装空板;设备上的卷标应标明设备的名称和网络地址,跳线连接应稳固,走向清楚明确,线缆上应有卷标。 安装质量检查:机房环境是否满足要求;设备器材清点检查;设备机柜加固检查;设备模块配置检查;设备间及机架内缆线布放;电源检查;设备至各类配线设备间缆线布放;缆线导通检查;各种卷标检查;接地电阻值检查;接地引入线及接地装置检查;机房内防火措施;机房内安全措施等。③ 系统配置 根据用户的功能需求和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编写相关配置表。通过控制台或仿真终端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保存配置结果。 系统配置时,应按以下要求进行网络安全保护: 防火墙的设置。 应阻挡外部网络的非授权访问和窥探,控制内部用户的不合理的流量,同时可屏蔽内部网络的拓扑细节,便于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 代理服务器的装置。 应保证局域网用户可以安全地访问Internet提供的各种服务而局域网无需承担任何风险。 网络中要有备份与容错。 对网络安全防御的其它手段,加密与网络防护等均应一一检查。 应检查“系统安全策略”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对于信息系统管理还应包括安全协议、E-mail系统维护协议和网络管理协议等,确保所有的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报告问题和防止超越权限。④ 连通性测试 通电测试前设备检查:按施工图设计要求检查设备安装情况;设备接地应良好;供电电源电压及极性符合要求。 设备通电测试:设备供电正常;报警指示工作正常;设备通电后工作正常及故障检查。 连接相关的广域网接入线路,观察接入设备运行状态及IP地址,确认连接正常、路由配置正确。进行网络集线器端口IP地址分配,检测网络集线器端口的连通性,连通性检测测试应符合如下要求: 根据网络设备的连通图,网管工作站应能够和任何一台网络设备通信。 各子网(虚拟专网)内用户之间的通信功能检测:根据网络配置方案的要求,允许通信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不允许通信的计算机之间应无法通信;保证网络节点符合设计规定的通讯协议和适用标准。 根据配置方案的要求,检测局域网内的用户与公用网之间的通信能力。 连通性检测方法可采用相关测试命令进行测试;或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网络测试仪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路由检测方法可采用相关测试命令进行测试;或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网络测试仪测试网络路由设置的正确性。路由器的路由表配置出错,漏配或错配远程路由器的IP地址,都会导致找不到远程的路由器(或是路由循环),使得IP包在两个路由器之间循环传递而找不到线路远程的主机。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和软件,诊断出路由循环故障的位置,及时排除。⑤ 网络管理软件测试 软件的版本及对应的操作系统平台与设计(或合同)相符。 配置一台网络管理软件所需的计算机,并安装好网络管理软件所需的操作系统。 按照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手册和随机文件,安装网络管理软件,并符合设计要求。网络管理软件应具备如下管理功能: 网管系统应能够搜索到整个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和网络设备连接图。 网络系统应具备自诊断功能,当某台网络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后,网管系统应能够及时报警和定位故障点。 应能够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配置,检测网络的性能,提供网络节点的流量、广播率和错误率等参数。 网络管理软件功能测试,应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确认网络管理软件能够监测所需管理的设备的状态和动态地显示网络流量,并据此设置这些设备的属性,使网络系统得到优化。⑥ 系统安全性测试 信息安全性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办公网络应能抵御来自防火墙以外的网络攻击,使用流行的攻击手段进行仿真攻击,不能攻破的判为合格。 办公网络能够根据需求控制内部终端机的互联网(Internet)连接请求和内容,可使终端机用不同身份访问Internet的不同资源,符合设计要求判为合格。 办公网络与控制网络必须实施安全隔离,测试方法可采用相关测试命令进行测试,保证做到未经授权,从办公网络不能进入控制网络。 检测防病毒系统的有效性,将一个含有当前已知流行病毒的文件(病毒样本)通过文件传输、邮件附件、网上邻居等方式传播,各个位置的防病毒软件应能正确地检测到该含病毒的文件,并执行杀毒操作。 安装了入侵检测的系统,使用流行的攻击手段进行仿真攻击,这些攻击应被入侵检测软件发现和阻断。 互联网行为管理系统,应尝试访问若干受限网址,测试系统的访问控制功能。 应用系统安全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身份认证:管理用户帐号,要求用户必须使用满足安全要求的口令。 访问控制: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及资源对象实施访问控制;用户能正确访问其获得授权的对象资源,同时不能访问未获得授权的资源。防止未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保护应用系统资料的安全。 资料安全应符合: 资料完整性:保证资料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无丢失、损坏、修改、乱码产生。 数据保密性:保证资料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被非法用户获得。 资料在网上传输时,根据设计要求应使用必要的加密措施,并采用会话密钥、数字签名、时间戳等安全技术,保证传输资料的完整性和保密性;通过截取传输的资料包,发现密文传输漏洞。 安全审计:用户对应用系统的访问,应有必要的审计记录。 操作系统安全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使用符合安全强度要求的操作系统。 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文件系统。 管理操作系统的用户帐号,用户必须使用满足安全要求的口令。 服务器应只提供必需的服务,其它无关的服务应关闭,对可能存在漏洞的服务或操作系统,应更换或升级。 设置并正确利用审计系统,对一些非法的侵入尝试必须有记录。模拟非法尝试,审计日志中应有正确记录。⑦ 设备容错测试 容错功能的检测采用人为设置网络故障的方法,检测系统正确判断故障及自动恢复的功能,切换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具备容错能力的网络系统,应具有错误恢复和隔离功能,主要部件应有备份,并在出现故障时可自动切换。 有链路冗余配置的网络系统,当其中的某条链路断开或有故障发生时,整个系统仍应保持正常工作,并在故障恢复后应能自动切换回主系统运行。 信息网络系统在安装、调试完成后,应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试运行,系统承包商在安装调试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自检。自检时要求对检测项目逐项检测。根据各系统的不同要求,应按规定的合理周期对系统进行连续不中断试运行。应填写试运行记录并提供试运行报告。5.1.3. 系统检测 信息化应用系统可包括专业业务系统、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通用业务系统、公众信息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检测和验收的范围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信息化应用系统按构成要素分为设备和软件,系统检测应先检查设备,后检测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测试应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制测试大纲,并确定测试内容和测试用例,且宜采用黑盒法进行。 信息化应用系统检测时,应检查设备的性能指标,结果符合设计要求的应判定为合格。对于智能卡设备还应检测下列内容: 智能卡与读写设备间的有效作用距离; 智能卡与读写设备间的通信传输速率和读写验证处理时间; 智能卡序号的唯一性。 信息化应用系统检测时,应测试业务功能和业务流程,结果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应判定为合格。 信息化应用系统检测时,应用软件的重要功能和性能测试应包括下列内容,结果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应判定为合格:重要数据删除的警告和确认提示;输人非法值的处理;密钥存储方式;对用户操作进行记录并保存的功能;各种权限用户的分配;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响应时间。 应用软件修改后,应进行回归测试,修改后的应用软件能满足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应判定为合格。 应用软件的一般功能和性能测试应包括下列内容,结果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应判定为合格: 用户界面采用的语言; 提示信息; 可扩展性。 信息化应用系统检测时,应检查运行软件产品的设备中安装的软件,没有安装与业务应用无关的软件的应判定为合格。5.2. 智能化集成系统5.2.1. 施工准备技术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和功能需求,施工单位应完成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集成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文件及系统联动功能需求表,并应经会审批准;智能化集成系统实现下列功能: 能集成子系统数据的采集、转换、存储、条件判断、数值运算、图形化实时显示、综合查询等; 当集成子系统可以进行控制时,实现对集成子系统手动控制及自动的运行优化控制、定时控制和节能控制; 能多个集成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权限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 能集成子系统和集成系统的运行故障及报警提示和处理; 实现各集成子系统的信息数据共享; 智能化集成系统不得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控制,不得影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独立运行; 宜具有建筑物能耗统计、分析、报告功能,并通过国际规范标准接口向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提供能耗统计数据功能。施工前必须进行的技术准备工作:规定了智能化集成系统施工前,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就集成系统的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进行协商,并取得一致。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根据集成系统设备和子系统设备的安装情况进行编制,满足与子系统建立通信连接的要求和方便用户使用为原则,并兼顾网络安全等问题。集成系统网络规划时要同时编制集成系统网络拓扑图、设备布置平面图、网络布线连接图等图纸,并且按照规定填写智能化集成系统网络规划和配置表。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跨子系统联动策略,既不能忽视跨子系统联动功能的重要意义,也不能盲目设置联动策略。设计好的联动策略要按照规定填写联动功能需求表,施工单位在系统调试时严格依据此表进行联动策略的设置。 智能化集成系统能实现的一些功能。这些功能是系统必备的。特别是子系统的联动功能和信息数据的共享是必须实现的。 集成系统要有用户权限的管理,要可单独对每个系统配置访问权限和控制权限。 对于集成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要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不得影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独立运行。 在节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后,国家相继进行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因此,可以通过智能化集成系统向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提供接口和数据。 集成子系统的通信接口和通信协议应满足集成功能和性能要求,物理接口宜采用RS232、RS485、以太网和国际规范标准接口; 需要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子系统,提供符合OPC数据访问规范的OPC服务器通信接口,以及子系统OPC服务器参数说明和OPC服务器软件的测试版等资料; 需要进行历史运行记录采集的子系统,提供符合ODBC规范的多用户数据库访问接口,以及子系统 数据库访问接口说明和数据库样例(含测试数据); 要进行视频图像采集和监控的子系统,符合下列规定: 数字视频系统要提供ActiveX控件形式的软件开发包,包括显示实时视频、录像回放、录像检索、输入/输出切换、镜头控制、云台控制、预置位控制、拍照、录像等功能;数字视频系统的设备和软件具有多用户同时访问功能。集成子系统的通信协议符合下列规定: 通信协议包含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身份验证方式、控制字符定义、功能等内容的说明,并包含样例; 串口通信协议包含对连接方式、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等参数的说明; 以太网通信协议包含对传输层协议、工作方式、端口号等参数的说明。 通信接口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 集成系统涉及到两个以上子系统的连接时,避免系统之间的互相干扰。对于要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子系统,提供符合OPC数据访问规范的的OPC服务器通信接口。OPC数据访问规范是行业内通用的接口标准,是保证集成系统与子系统顺利建立通信连接的重要条件。子系统提供OPC服务器通信接口的技术资料和文件,集成系统按照其技术资料的规定完成与子系统的通信连接对于要进行历史运行记录采集的子系统,提供符合ODBC规范的多用户数据库访问接口。ODBC数据库访问接口是获取子系统历史运行记录数据的最通用技术手段。如实填写通过ODBC数据库访问接口与子系统建立通信连接的必备参数。其中的数据库结构说明和字段说明部分是数据库访问接口的重要参数,字段说明中的字段名称、类型、说明都是关系到集成系统采集其数据是否完整准确的重要参数。每个数据表中都包含着测试数据的数据库样例,一般为子系统在工程现场调试时备份数据库生成的备份文件。集成系统要在施工前利用子系统提供的数据库样例进行实际数据读取测试,避免因数据格式对应关系不正确而造成的数据库读取失败等问题。子系统提供的通信协议必须提供实际的通信样例,作为对通信协议的补充说明,以便集成系统可以按照样例的说明及时准确的开发通信接口转换软件。要对子系统提供的通信接口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测试前,子系统提供其通信接口的性能参数表。测试工作可以在子系统厂家、施工单位或者工程现场进行,子系统厂家和施工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通信接口的测试工作。测试工作能有效的发现集成系统与子系统建立通信连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尽早解决,防止影响集成系统的施工进度。材料与设备准备符合下列规定: 设备和软件必须按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第3.2节的规定进行产品质量检查,符合进场验收要求; 集成子系统提供的技术文件符合下列规定: 包括系统图、网络拓扑图、原理图、平面图、设备参数表、组态监控界面文件及编辑软件; 为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文件内容应与工程现场安装的设备和软件一致; 文件内容与通信接口的设备参数标识应一致。 集成子系统的产品资料应包含下列内容: 系统结构说明、使用手册、安装配置手册; 供测试用的集成子系统服务器、工作站软件; 集成子系统通信接口的使用手册、安装配置手册、开发参考手册、接线说明。 集成子系统具备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有关规定的验收条件。5.2.2. 硬件和软件安装 应依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集成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文件,绘制系统图、网络拓扑图、设备布置接线图。 应依据集成子系统技术文件进行图形界面绘制和通信参数配置,并应进行子系统权限管理配置。 应依据集成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文件、集成子系统通信接口,开发通信接口转换软件,并应按GB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第3.5.4条的规定进行应用软件的质量检查。 服务器、工作站、通信接口转换器、视频编解码器等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第6.2.1条的规定。 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软件安装应符合GB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第6.2.2条的规定。 通信接口软件调试和修改工作应在专用计算机上进行,并应进行版本控制。 应将集成系统的服务端软件配置为开机自动运行方式。5.2.3. 质量控制主控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集成子系统的硬线连接和设备接口连接应符合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的规定; 软件和设备在启动、运行和关闭过程中不应出现运行时错误; 通信接口软件修改后,应通过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 应根据集成子系统的通信接口、工程资料和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运行数据进行核对; 系统应能正确实现经会审批准的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联动功能。一般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依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配置服务器、工作站、通信接口转换器、视频编解码器等设备的网络地址;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平台软件、防病毒软件应具有正式软件使用(授权)可证; 服务器、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应设置为自动更新的运行方式; 服务器、工作站上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应设置为自动更新的运行方式; 应记录服务器、工作站、通信接口转换器、视频编解码器等设备的配置参数。5.2.4. 系统调试 调试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集成子系统通信接口应安装完成; 集成系统的设备和软件应安装完成; 集成系统的图形界面、参数应配置完成。 网络参数配置完成后,集成系统和子系统的设备和软件之间应能相互连通。 系统调试过程中,要求不间断运行的软件应始终处于运行状态。 应每天检查软件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日志,并应修改错误。 系统调试运行后,应进行下列检查并修改错误: 应将集成系统采集的运行数据与实际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 应在集成系统的运行控制界面上进行操作,并与实际设备执行的动作进行对比; 应在集成系统使用多种查询条件进行历史数据查询,并与集成子系统的相应历史数据进行对比; 数据核对完成后,应按照经会审批准的集成系统功能文件逐条进行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完成后,应按照经会审批准的集成系统性能文件逐条进行性能测试。 调试过程中出现运行错误、系统功能或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完整记录,并应修改错误和完善功能。 系统调试结束前应对所有问题报告进行处理,并应作记录。 在集成系统正常运行后应进行数据核对。如发现集成系统界面上存在与子系统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不一致的数据或参数,应判定数据不一致出现的错误原因。如不一致错误系由集成系统内部造成的,则应对集成系统进行修改。如不一致错误是由子系统内部的错误或其通信接口的错误造成的,则应对子系统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应对不一致的数据项进行重新核对,并再次填写数据核对表,直至数据的准确性达到了设计或验收要求为止。 系统调试中发现运行错误或者发现功能、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应填写集成系统问题报告,以便详细记录错误出现的情况,即可以避免解决时遗漏,又可以让系统开发人员在修改时有更多信息参考从而更快解决问题。5.2.5. 自检自验应按照经会审批准的集成系统功能和性能文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系统应能达到文件要求。应按照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对系统进行网络安全检测,系统应能达到文件要求。设备及软件的配置方案和配置说明文档应齐全。5.3. 信息设施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移动通信覆盖系统、无线WIFI系统、无线对讲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转播系统。5.3.1. 计算机网络系统① 施工准备技术准备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主要机具万用表、调试笔记本、计算机、网络分析仪(网络测试仪)、对讲机、专用工具等。作业条件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完毕,己通过系统检测并具备子分部验收的条件;设备机房施工完毕,机房环境、电源及接地安装已完成,具备安装条件。② 材料质量控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备、材料进场验收要求,还应执行下列规定: 有序列号的设备必须登记设备的序列号; 网络设备开箱后通电自检,查看设备状态指示灯应正常,设备启动应正常; 资料存储设备、防火墙、交换机等产品按本标准产品质量检查的规定执行。软件应符合下列内容检查: 商业化的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网管软件等应做好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 由系统承包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用户组态软件及接口软件等应用软件,除进行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之外,还应根据需要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兼容性、自诊断等多项功能测试,并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 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等产品必须通过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并具有公安部公共信息安全监察局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特殊行业有其它规定时,还应遵守行业的相关规定。③ 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技术资料复核→设备安装→系统配置→连通性测试→网络管理软件测试→系统安全性测试→设备容错测试在设备安装前,需要仔细阅读厂商说明书和安装规范要求,了解外观和特性。 保证设备安全的措施:保持交换机安装点的洁净。安装时请妥善安放交换机配件和工具。安装时穿戴合适的衣服、眼镜等。安装时请切断电源。如要打开交换机,请正确使用静电护腕。 环境准备:维持交换机的运行温度。防止静电对交换机的破坏。保证交换机上的通风孔不被堵。 静电保护: 图5.3.1-1安装的时候要带上静电手套,和设备共地。图5.3.1-2上架图5.3.1-3安装电源(模块化设备)图5.3.1-4安装快速以太网模块 图5.3.1-5局域模块的连接 图5.3.1-6连接跳线安装质量检查:设备机柜加固检查;设备模块配置检查;设备间及机架内缆线布放;电源检查;设备至各类配线设备间缆线布放;缆线导通检查;各种卷标检查;接地电阻值检查;接地引入线及接地装置检查;机房内防火措施;机房内安全措施等。 系统配置根据用户的功能需求和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编写相关配置表;通过控制台或仿真终端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保存配置结果。系统配置时,应按以下要求进行网络安全保护: 防火墙的设置应阻挡外部网络的非授权访问和窥探,控制内部用户的不合理的流量,同时可屏蔽内部网络的拓扑细节,便于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 代理服务器的装置应保证局域网用户可以安全地访问Internet提供的各种服务而局域网无需承担任何风险。网络中要有备份与容错对网络安全防御的其它手段,加密与网络防护等均应一一检查。应检查“系统安全策略”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对于信息系统管理还应包括安全协议,E-mail系统维护协议和网络管理协议等,确保所有的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报告问题和防止超越权限。 连通性测试通电测试前设备检查:按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检查设备安装情况;设备接地应良好;供电电源电压及极性符合要求。设备通电测试:设备供电正常;报警指示工作正常;设备通电后工作正常及故障检查。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安装、调试完成后,应进行不少于120h的连续试运行,连接相关的广域网接入线路,观察接入设备运行状态及IP地址,确认连接正常、路由配置正确。进行网络集线器端口IP地址分配,检测网络集线器端口的连通性,连通性检测应符合如下要求:根据网络设备的连通图,网管工作站应能够和任何一台网络设备通信。各子网(虚拟专网)内用户之间的通信功能检测:根据网络配置方案的要求,允许通信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不允许通信的计算机之间应无法通信;保证网络节点符合设计规定的通讯协议和适用标准。根据配置方案的要求,检测局域网内的用户与公用网之间的通信功能连通性检测方法可采用相关测试命令进行测试;或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网络测试仪测试网络的连通性。路由检测方法可采用相关测试命令进行测试;或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网络测试仪测试网络路由设置的正确性。路由器的路由表配置出错,漏配或错配远程路由器的IP地址,导致找不到远程的路由器(或是路由循环),使得IP包在两个路由器之间循环传递而找不到线路远程的主机。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和软件,诊断出路由循环故障的位置,及时排除。 网络管理软件测试软件的版本及对应的操作系统平台与设计相符。配置一台网络管理软件所需的计算机,并安装好网络管理软件所需的操作系统。按照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手册和随机文件,安装网络管理软件,并符合设计要求。网络管理软件应具备如下管理功能:网管系统应能够搜索到整个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和网络设备连接图。网络系统应具备自诊断功能,当某台网络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后,网管系统应能够及时报警和定位故障点。应能够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配置,检测网络的性能,提供网络节点的流量、广播率和错误率等参数。网络管理软件功能测试,应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确认网络管理软件能够监测所需管理的设备的状态和动态地显示网络流量,并据此设置这些设备的属性,使网络系统得到优化。 安全性检测信息安全性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办公网络应能抵御来自防火墙以外的网络攻击,使用流行的攻击手段进行仿真攻击,不能攻破的判为合格。办公网络能够根据需求控制内部终端机的互联网(Internet)连接请求和内容,可使终端机用不同身份访问Internet的不同资源,符合设计要求判为合格。办公网络与控制网络必须实施安全隔离,测试方法可采用相关测试命令进行测试,保证做到未经授权,从办公网络不能进入控制网络。检测防病毒系统的有效性,将一个含有当前已知流行病毒的文件(病毒样本)通过文件传输、邮件附件、网上邻居等方式传播,各个位置的防病毒软件应能正确地检测到该含病毒的文件,并执行杀毒操作。安装了入侵检测的系统,使用流行的攻击手段进行仿真攻击,这些攻击应被入侵检测软件发现和阻断。互联网行为管理系统,应尝试访问若干受限网址,测试系统的访问控制功能。应用系统安全性应满足以下要求:身份认证:管理用户帐号,要求用户必须使用满足安全要求的口令。访问控制: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及资源对象实施访问控制;用户能正确访问其获得授权的对象资源,同时不能访问未获得授权的资源。防止未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保护应用系统资料的安全。资料安全应符合:资料完整性:保证资料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无丢失、损坏、修改、乱码产生。数据保密性:保证资料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被非法用户获得。资料在网上传输时,根据设计要求应使用必要的加密措施,并采用会话密钥、数字签名、时间戳等安全技术,保证传输资料的完整性和保密性;通过截取传输的资料包,发现密文传输漏洞。安全审计:用户对应用系统的访问,应有必要的审计记录。操作系统安全性应满足以下要求:使用符合安全强度要求的操作系统。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文件系统。管理操作系统的用户帐号,用户必须使用满足安全要求的口令。服务器应只提供必需的服务,其它无关的服务应关闭,对可能存在漏洞的服务或操作系统,应更换或升级。设置并正确利用审计系统,对一些非法的侵入尝试必须有记录;模拟非法尝试,审计日志中应有正确记录。 设备容错测试容错功能的检测采用人为设置网络故障的方法,检测系统正确判断故障及自动恢复的功能,切换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具备容错能力的网络系统,应具有错误恢复和隔离功能,主要部件应有备份,并在出现故障时可自动切换。有链路冗余配置的网络系统,当其中的某条链路断开或有故障发生时,整个系统仍应保持正常工作,并在故障恢复后应能自动切换回主系统运行。5.3.2. 综合布线系统① 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施工前应完成智能化图纸深化设计,并进行图纸会审;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施工前应配合机电施工单位完成管线综合排布工作。 主要机具施工机具:电焊机、切割机、电锤、电钻、弯管器、剥线钳、打线钳、光纤熔接机、对讲机、专用工具等。测试机具:FLUKE、网络线缆测试仪、数字万用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光时域反射计、光波网络分析仪等。 作业条件在建筑工程和室内装修施工的同时或稍后的适当时间安排施工,应避免彼此脱节,必要时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合理调整施工计划,以求密切配合,协作施工,有利保证工程质量。调查现场,复核设计的缆线敷设路由和设备安装位置应正确。事先预留的暗管、洞孔的数量、位置、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中的规定要求并组织相关方进行正式工序交接。有漏缺、不妥之处应形成书面记录交有关方面确认,施工整改后再交接。配线间和进线间等专用房间,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土建工程必须全部完工,墙壁和地面均平整,室内通风、干燥、光洁,门窗齐全,门锁性能良好,钥匙齐全,以保证房间安全可靠。房间内按设计要求预先设置的暗敷管路和洞孔位置、数量和尺寸均正确无误,满足安装施工需要。配线间内应设置可靠的220V,50Hz的施工电源,并有良好的接地装置,以便施工和维修使用。房间的面积大小、环境温湿度条件、防尘和防火措施等都符合工艺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的有关规定。配管、桥架施工前相应施工区域的主干风管、消防管等应施工完成。② 材料质量控制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勘察记录,编制线缆使用计划,包括各种规格、型号的信号线、电源线等。选用的国内外产品均应以我国发布的标准为准则,进行检测和鉴定,未经国家或有关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和器材,不得在工程中使用。清点、检验和抽样测试的主要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缆线和器材,应单独存放,不应混淆,以备核查与处理,并不允许在工程中使用。 缆线的检验要求。工程中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的型号、规格及数量应符合设计中的规定和合同要求。根据材料运单对照检查对绞电缆和光缆的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内容应齐全,字迹应清晰。外包装应注明电缆或光缆的型号、规格、线径或芯数、端别、盘号和盘长等情况,并要与出厂产品质量合格证一致。电缆和光缆的外包装应无外部破损,对缆身应检查外护套是否完整无损,有无压扁或裂纹等现象,如发现有上述现象,应做记录,以便抽样测试。电缆和光缆均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还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电气性能检验报告和测试记录,供查阅检查。对于电缆的电气性能测试,应从本批量电缆的任意3盘中截出100m的长度进行抽样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工程验收基本连接要求。使用6类以上电缆测试仪,对电缆的衰减和近端串扰等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对于电缆或光缆有端别要求时,应剥开缆头,分清A,B端别,并在电缆或光缆的两端外部标记出端别和序号,以便敷设时予以识别。根据光缆出厂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测试记录,审核光纤的几何、光学和传输特性及机械物理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光缆开盘后,同时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检测光纤衰减和光纤长度。具体测试要求如下:衰减测试。一般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测试。如测试结果超出标准,出现异常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很大时,应查找分析原因,可用光功率计测试,并加以比较,以便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本身衰减过大。光纤测试时,应两个方向分别测试,性能参数较差方向的数据为准。长度测试。要求对每根光纤进行测试对比,测试结果应一致。如在同一盘光缆中,发现光纤的长度差异较大等现象,应从另一端进行复测或作通光检查,以判定是否有断纤现象。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光缆检查测试完毕后,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以便保护。光纤跳线检验应符合如下要求:光纤跳线外面应有经过防火处理的光纤保护外皮,以增强其保护性能,跳线的两端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用)的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每根光纤跳线应标有该光纤的类型等明显标记,以便选用。 型材、管材和铁件的检验要求。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如显着扭曲)、无断裂、破损现象。线管要检验其管身是否光滑、均匀、无伤痕和变形,管内壁光滑、孔径和壁厚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种铁件的材质和规格均应符合标准中规定的质量要求,满足安装施工要求,不得有歪斜、扭曲、断裂、飞刺和破损等缺陷。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锌层应均匀完整、光洁,牢固地附着在铁件表面,不应有气泡、脱落、砂眼、裂纹、针孔和锈蚀斑痕,其安装部位与其它接合处也不应有锌渣或锌瘤残存,以免影响安装施工质量。 接插件的检验要求。配线模块和信息插座及其他接插件的部件应完整,检查塑料材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光纤插座的连接器使用型式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电缆插座面板和光纤插座面板应有明显标志(如颜色、图形和文字符号),光纤标明发射(Tx)和接收(Rx),以示区别而便于安装使用。连接件的性能参数应与6类布线系统相匹配。 机柜、机架、配线架检验要求。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标志名称应统一,其位置应正确、清晰。发现有缺省,数量不符者,应作好记录。箱体(柜架)外壳表面应平整、不变形、无裂损、发翘、发潮、锈蚀现象。箱体(柜架)表面涂层应完整无损,无挂流、裂纹、起泡、脱落和划伤等缺陷,箱门开启、关闭或外罩装卸灵活。整体应密封防尘和防潮。箱内的接续模块或接线端子及零部件(配件)应装配齐全。配线接续设备的各项电气性能指标,包括机架外壳接地装置等,均应符合国家标准。 仪表和工具的检验要求。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仪表应能测试六类对绞电缆的各种电气性能。施工工具如电缆或光缆的接续工具:剥线器、光缆切断器、光纤磨光机、光纤熔接机、各种手动剪等必须检验合格,切实有效,方能在工程中使用。③ 施工工艺工艺流程桥架安装→配管施工→线缆敷设→设备安装→线缆端接→线缆测试桥架的施工工艺确定弱电桥架的位置依照设计图纸,结合相关专业放线定位弱电桥架位置。 桥架支撑件安装:自制支架与吊架所用镀锌角钢规格必须按设计要求并进行防腐处理。支架与吊架在安装时应挂线或弹线找直,用水平尺找平,以保证安装后横平竖直。 弱电桥架的安装图5.3.2-1弱电桥架沿墙敷设桥架水平敷设时,固定跨距为2m,垂直敷设时,固定点间距为2m。桥架弯曲半径小于300mm时,应在距弯曲段与直线段接合处300~600mm的直线段侧设一个支撑,当弯曲半径大于300mm时,还应在弯曲段中部增设一个支吊架。在进出箱、柜和变形缝及水平三通的三端500mm内设置吊架。直线段钢制电缆桥架超过30m,应有伸缩节,其连接宜采用伸缩连接板。电缆桥架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应设置伸缩缝或伸缩板。 图5.3.2-2桥架伸缩连接板安装桥架如果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下方,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电缆在桥架内的填充率,电力电缆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不应大于50%。电缆或导线在桥架内不应有接头,接头应设置在接线箱内。桥架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时,桥架本身应断开,槽内用内连接板搭接,一端不需固定。桥架内的线缆敷设完毕后,及时在穿过防火墙及防火楼板时按设计要求采取防火隔离措施。施工方法有:施工前将要封堵部位清理干净。钢丝网刷防火涂料。防火枕按顺序依次摆放整齐,防火枕与电缆之间空隙不大于1厘米平方。防火枕摆放厚度不小于24厘米。在封堵线缆孔洞时,封堵应严密可靠,不无明显的列缝和可见的孔隙,孔洞较大时上下加防火板,填充防火包,外用防火胶泥密封。 图5.3.2-3桥架过墙防火封堵施工注意事项:当桥架与风管交叉时,桥架宜从风管的下方通过,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工程中电缆桥架、电话线槽、弱电线槽及电脑线槽多处并列敷设,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顺序及间距排列;建议施工中统一安装支吊架。桥架的接地保护所有金属桥架、线槽及支架全长不少于两处与接地干线连接。 暗配管敷设与土建等其它专业进行图纸会签,确认它们的走向、路由、位置、管径和线槽规格。从整体和系统来统盘考虑,做到互相衔接,配合协调,不应产生脱节和矛盾等现象。暗敷管路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或拉线盒。 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20m(有1个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15m(有2个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8m(有3个弯曲)。 管弯曲时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暗敷管路管径大小除考虑管路长度,弯曲角度,弯曲次数外,还需考虑穿放电缆的管径利用率。水平管路施工要求。 地面敷设的电线管应尽量避免与其它管线的交叉,管径不宜超过32mm。 将管材砌埋在墙壁内,应与建筑的墙壁同步施工,不得先后脱节;在墙壁内必须可靠固定,相隔一定距离(小于1m)用木塞和木螺钉等把管路固定在墙上;在管路的外面应采用水泥砂浆或灰浆抹面层保护。 图5.3.2-4砌体墙配管暗敷管路在设备或技术夹层中应注意尽量远离对信息网络不利的环境。 明配管敷设弯管、支架、吊架预制加工:明配管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两个接线盒之间只有一个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加工方法可采用冷煨法和定型弯管。测定箱、盒及固定点位置:根据设计首先测出箱、盒与出线口等的准确位置;根据测定的箱、盒位置,把管路的垂直、水平走向弹出线来,按照安装标准规定的固定点间距的尺寸要求,计算确定支架、吊架的具体位置。固定点的距离应均匀,管卡与终端、转弯中点、电气器具或接线盒边缘的距离为150~300mm。固定方法:胀管法、预埋铁件焊接法、抱箍法。箱、盒固定:采用定型箱、盒,需在箱、盒下侧100~150mm处加稳固支架,将管固定在支架上。箱、盒安装应牢固平整,开孔整齐,并与管径相吻合,不得开长孔。铁制箱、盒严禁电气焊开孔。管路敷设 图5.3.2-5配管整齐有序管路两个接线点之间的距离在下列长度范围内,应加装接线盒。接线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和检修: 管路无弯时,不超过30m; 管路有一个转弯时,不超过20m; 管路有两个转弯时,不超过15m; 管路有三个转弯时,不超过8m。JDG管管路,经过建筑物的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应装设补偿装置。JDG管管路水平或垂直安装的允许偏差为15%,全长偏差不应大于管内径的1/2。JDG管管路弯曲敷设时,弯曲管材弧度应均匀。管材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JDG管管路垂直敷设时,管内绝缘电线截面应不大于50mm²,长度每超过30米,应增设固定导线用的拉线盒。JDG管管路与其他管路间最小距离不小于50mm。 管路连接:JDG管管路连接的紧定螺钉,应采用专用工具操作。不应敲打、切断、折断螺帽。严禁熔焊连接。JDG管管路连接处,两侧连接的管口应平整、光滑、无毛刺、无变形。管材插入连接套管接触应紧密,且应符合下列规定:直管连接时,两管口分别插入管接头中间,紧贴凹槽处两端,用紧定螺钉定位,用专用工具旋紧至螺钉帽脱落,不准使用手钳旋紧固定,紧定螺钉处于可视部位,以便于检查。弯管连接时,弯曲管两管口分别插入管接头中间,紧贴凹槽处,用紧定螺钉定位后,进行旋紧至螺钉帽脱落。 JDG管管路,当管径为Φ32mm及以上时连接套管紧定螺钉不少于2个。 JDG管管路与盒(箱)连接时,应一孔一管,管径与盒(箱)敲落孔应吻合。管与盒(箱)连接处,应采用爪型螺纹帽和螺纹管接头锁紧。根及以上管路与盒(箱)连接时,排列应整齐、间距均匀应不小于20~30mm。JDG管管路进入落地式箱(柜)时,排列应整齐,管口高出配电箱(柜)基础面宜为50~80mm。 采用直管接头连接,其长度应为管外径的2.0~3.0倍,管的接口应在直管接头内中心即1/2处。根据配管线路的要求采用90°直角弯管接头时,管的接口应插入直角弯管的承插口处,并应到位,再使用压接器压接,其扣压点应不少于两点。压接后,在联接口处涂抹铅油,使其整个线路形成完整的统一接地体。 JDG管及其金属附件组成的电线管路,当管与管、管与盒(箱)按规定正确连接时,连接处可不设置跨接接地线。管路外壳应有可靠接地。 JDG管管路与接地线不应熔焊连接。 JDG管管路不应作为电气设备接地线。 管出线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金属软管长度不宜超过2m。 图5.3.2-6金属软管与桥架连接 管路固定:砖墙或砌体墙剔槽敷设的管路每隔不大1000mm距离,用细钢丝、铁钉固定。吊顶内及护墙板内管路,每隔不大于1000mm的距离,采用专用卡子固定。在与接线箱、盒连接处,固定点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电缆敷设。电缆敷设前检查主干路由中所采用的缆线型号、规格、数量、起讫段落以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和文件的要求。将需要布放的缆线两端贴有标签,标签内容有缆线的用途和名称(可用代号代替)、型号、规格、长度、起始端和终端地点等,标签字迹应清晰、端正。电缆敷设布放缆线的牵引力不宜过大,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 图5.3.2-7线缆牵引示意图布放线缆,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线缆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在垂直线槽内缆线应每隔1.5m将缆线固定绑扎在线槽内的支架上。缆线不应产生扭绞或打圈等现象,也不应有可能受到外界挤压或遭受损伤而产生障碍的隐患。在敞开式线槽或桥架内敷设电缆,水平敷设时,应在电缆的首端、尾端、转弯及每间隔3~5m处进行固定;垂直敷设时,应在电缆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进行固定。 图5.3.2-8桥架内线缆敷设在封闭式的线槽内敷设电缆,缆线均应平齐顺直,排列有序,互相不重迭、不交叉,缆线在线槽内不应溢出,影响线槽盖盖合。在缆线进出线槽的部位或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图5.3.2-9竖向桥架内线缆敷设在桥架或线槽内缆线绑扎固定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的间距不宜大于1.5m,且应均匀一致,绑扎松紧适度。吊顶内布置缆线,应分束绑扎,其选用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图5.3.2-10竖向桥架内线缆敷设缆线分隔要求及与其它管线的间距。各种系统的信号线、控制线及电源线等,在敷设时,按系统分层布放,金属桥架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各个系统缆线间的最小间距及接地装置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以免互相干扰。水平布线子系统电缆敷设。 布放电缆应有冗余,弱电间或配线间的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为3~6m,工作区为0.3~0.6m。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长度或按设计规定预留长度。 非屏蔽的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缆线敷设时,要求牵引拉力适宜,牵引的节奏缓和。4对对绞电缆时的牵引拉力不应超过100N。 布放主干电缆和双护套缆线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布放4对对绞电缆时,暗管管径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任何段落暗敷管路内一般布放的缆线不宜超过3根。 水平布线系统中缆线支撑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执行。 活动地板下敷设缆线,要求活动地板内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50mm,如活动地板内作为通风系统的风道使用时,其净空高度不应小于300mm。光缆敷设一般规定光纤熔接机等贵重仪器和设备,应有专人负责使用、搬运和保管。光缆弯曲时不能超过最小曲率半径。施工时一般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光缆敷设时应控制光缆的敷设张力,避免使光纤受到过度的外力(弯曲、侧压、牵拉、冲击等)。要求布放光缆的牵引力应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80%,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构件上,光纤不应直接承受拉力。最大安装张力及最小安装半径如下表所示。表5.3.2-1光缆的最大安装张力及最小安装半径光纤根数张力/kg半径/cm4455.086567.601267.57.62应避免光缆受到外界的冲击力和重物碾压,不得使光缆变形或光纤受损,应对光缆护套进行检查,必要时要对光缆的密封性能和光纤衰减特性等进行测试,如不符合要求,光缆不应在工程中使用。光缆如采用机械牵引时,牵引力应用拉力计监视,不得大于规定值。光缆盘转动速度应与光缆布放速度同步,牵引的最大速度为15m/min,并保持恒定。光缆不应出现背扣扭转和小圈。光缆敷设应单独占用管道管孔。即使合用管道,也应在管孔中穿放塑料子管,其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与其它弱电系统的缆线平行敷设时,应有一定间距分开敷设,并固定绑扎。光缆及其接续应有识别标志。标志内容有编号、光缆型号和规格等。严寒地区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冻措施,以防光缆受冻损伤。综合布线系统接地及防护要求 采用联合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lΩ,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 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电缆屏蔽层连至每层的配线柜上。 金属线槽或钢管应保持电气连接连续,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干线电缆应避免安排在外墙,特别是墙角。因这些地方,雷电的电流最大。 其它接地要求:有源设备外壳,电缆屏蔽层及连通接地线均应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与避雷带与均压网联通。 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络,应防止由射频产生的电磁污染。信息插座模块安装 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面应与地面齐平。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多用户信息插座或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底盒的固定方法按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预置扩张螺钉固定等方式。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配线架(机柜)安装 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机柜、机架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光缆接续(连接)和缆线终接。 图5.3.2-11光缆熔接示意图光缆的接续应符合如下规定: 在光纤接续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要求,以确保光纤接续质量。 使用光纤熔接机时必须严格遵守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及要求,每次熔接作业前,应将光纤熔接机的有关部位清洁干净。光纤熔接前,必须将光纤端面按要求切割,务必合格,才能将光纤进行熔接。在光纤接续时,应按两端光纤的排列顺序,一一对应接续,不得接错。 在光纤接续的全过程中,应使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监测,务必使光纤接续损耗符合下表要求。必要时在每道工序完成后应测量接续损耗。 表5.3.2-2光纤损耗光纤连接损耗(dB)连接类别单模平均值最大值熔接0.150.3 熔接完成并测试合格后的光纤接续部位,应立即做增强保护措施(热可缩管法、套管法和V型槽法)。 光纤护套、涂层的去除,光纤端面切割制备,光纤熔接,热可缩管的加强保护等施工作业应连续完成,不得任意中断。 光纤全部连接完成后,应按下列要求将光纤接头固定和光纤余长收容盘放。光纤接续应按顺序排列整齐,布置合理,并应将光纤接头固定,光纤接头部位应平直安排不应受力。根据光缆接头套管(盒)的不同结构,按工艺要求将接续后的光纤余长收容盘放,光纤的盘绕方向应一致,松紧适度。余长光纤盘绕弯曲时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40mm,应大于厂家规定的要求。光纤收容余长的长度不应小于1.2m。光纤盘留后,按顺序收容,不应有扭绞受压现象。应用海绵等缓冲材料压住光纤形成保护层,并移放入接头套管中。光纤接续的两侧余长应贴上光纤芯的标记,以便今后检测时备查。缆线的终接应包括缆线的终端和连接,而缆线的终端和连接有两种,一种是配线接续设备,另一种是通信出端和其它附件。配线接续设备包括配线架(建筑群配线架(CD),建筑物配线架(BD),楼层配线架(FD)等)、配线柜(交接箱等)。连接硬件包括通信引出端(信息插座)和其它附件(如插头或连接块),其核心部件都是模块化插座和内部连接件。主要有RJ45的信息插座和RJ45插头。缆线的终端和连接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的有关技术标准以及生产厂家的要求执行。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缆线中间不应有接头,必须通过配线接续设备或连接硬件进行终端和连接。施工安装质量应符合产品安装手册及其技术特性要求。缆线的终端和连接必须按照规定的连接区域(也称连接场)顺序进行,电缆两端的色标和数字(或代号、符号)应与连接端含义一致,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严防发生颠倒或错接等现象。在配线接续设备或连接硬件进行缆线终端连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要求缆线必须捆扎妥善,松紧适宜,布置有序,并固定在设备中的走线架或线槽内,不应混乱无章,缆线的曲率半径符合规定。如采用卡接方式,必须牢固可靠,接触良好,不应有松动等现象。按照缆线终端顺序,剥除每条缆线的外护套,必须符合以下规定:剥除缆线外护套必须采用专用工具施工操作,不得采用一般刀剪,以免操作不当损伤缆线的绝缘层,影响缆线的电气特性而使传输质量下降。应按规定剥除缆线的外护套长度,为了保持每对对绞线的扭绞状态不致变化,剥除外护套的长度不宜过长,根据缆线类别的不同有所区别,要求六类线的非扭绞长度不应大于30mm。剥除缆线外护套的长度也不宜过短,应有足够的非扭绞长度,以便终端连接;同时,在线缆端接点,应使电缆中的每个线对的绞距尽可能靠近IDC,六类线对绞距由电缆制造商计算,改变电缆绞距将给电缆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当缆线剥除外护套后,要立即对非扭绞的导线进行整理,成对分组捆扎,以防线对分散错乱,尽量保持线对与未除去外护套前的状态一致,保证缆线的电气特性不变。进行缆线终端连接时,必须按照规定要求施工操作。在采用卡接方法时应符合如下规定:必须采用专用卡接工具进行卡接,卡接用力要适宜,不宜过猛,以免造成接续模块受损。应按照缆线的色标进行终端,不得混乱而产生线对颠倒或错接。如有错接,应用专用工具将导线从接线缝中拉出,再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卡接。拆除过程中拉力要适当,以免损伤导线而形成断线。卡接导线后,应立即清除多余线头,不得在接续模块中留存,并要检查导线有无变形及放置准确与否。在缆线终端连接后,必须对配线接续设备等进行全程测试,以便准确判定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有故障,应正确迅速地排除,随工检查再测试并作好记录,以保证综合布线系统正常运行。通信引出端(信息插座)和其它附件应符合如下规定: 对插座的内部连接件检查,保证电气连接完整无缺。 对RJ45系列的连接硬件按色标线对组成及排列顺序进行端接。端结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六类线不应大于13mm。 图5.3.2.12RJ45端接示意图对绞线对称电缆与RJ45信息插座采取卡接接续方式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接续顺序进行卡接。如与接线模块卡接时,应按设计规定或生产厂家要求进行施工操作。采用屏蔽电缆时,应将电缆屏蔽层与连接硬件终端处的屏蔽罩有可靠接触。一般缆线屏蔽层与连接硬件的屏蔽罩形成360°圆周的接触,它们之间的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跳线端接应符合如下规定: 各类跳线(包括电缆)和接插硬件间必须接触良好,连接正确,标志清楚齐全。跳线(电缆)选用的类型和品种均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各类跳线(电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10m。系统测试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按如下进行: 图5.3.2-13永久链路连接 图5.3.2-14信道连接测试内容:插入损耗(IL)、近端串音、衰减串音比(ACR)、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衰减串音比功率和(PSACR)、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ELEFXT)、回波损耗(RL)、时延、时延偏差等,具体要求详见《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16。所有记录的结果应有记录,并纳入文档管理。光纤链路测试按如下进行:测试前应对所有的光连接进行清洗,并将测试接收器校准至零位。测试包括以下内容:对整个光纤链路(包括光纤和连接器)的衰减进行测试;进行光纤链路的反射测量以确定链路长度及故障点位置。测试按光纤测试图进行连接在两端对光纤逐根进行测试在一端对2根光纤进行环回测试光纤链路系统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结果应有记录,并纳入文档管理。 图5.3.2-15光纤测试图光缆布线链路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量出的最大光衰减(介入损耗)应不超过表的规定,该指标已包括链路接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表5.3.2-3光缆布线链路最大光衰减布线链路长度(m)衰减(dB)单模光缆1310nm1550nm水平1002.22.2建筑物主干5002.72.7建筑群主干15003.63.6光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测出的光回波损耗应大于表给出的值。表5.3.2-4光缆布线链路光回波损耗类别单模光缆波长1310nm1550nm光回波损耗26dB26dB电气性能测试仪应达到二级精度。测试仪表应有输出接口,以将所有存储的测试数据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进行维护和文档管理。电、光缆测试仪表应具有合格证及计量证书。系统检测与质量标准 图5.3.2-16布线效果图单项合格判定如下: 对绞电缆布线,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该信息点判为不合格; 光缆布线测试结果不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则该光纤链路判为不合格; 综合合格判定如下: 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验。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大于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如果不合格比例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的要求进行判定;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有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时则判为不合格; 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数目超过信息点总数的1%; 不合格线对数目超过线对总数的l%;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系统检测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主控项目 缆线的弯曲半径 预埋线槽和暗管的线缆敷设 电源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它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 光纤连接损耗值 机柜、机架、配线架安装的检测卡入配线架连接模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进行排序;端接于RJ45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有关国际标准规定的两种端接标准(T568A或T568B)之一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信息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时,接线盒应严密防水、防尘;系统监测应包括工程电气性能检测和光纤特性检测;一般项目 缆线终接; 各类跳线的终接; 机柜、机架、配线架安装机柜不应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应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应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然后铺设活动地板,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有800m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背板式跳线架应经配套的金属背板及接线管理架安装在墙壁上,金属背板与墙壁应紧固;桥架或线槽应直接进入机架或机柜内;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信息插座的安装;光缆芯线终端的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5.3.3. 无线对讲系统① 施工准备5.3.3-1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内容技术准备1)施工前进行深化设计洽商及提出目前图纸问题。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3)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材料准备1)无线对讲系统:对讲机、中基站、矩阵控制组件、放大器、天线、分配器、储存架、蓄电池等。主要机具施工机具:电焊机、切割机、套丝机、弯管器、砂轮机、对讲机、光纤熔接机、电工专用工具等。测试仪器:数字万用表、场强仪(用于射频传输系统)、示波器、逻辑笔、彩色信号发生器、噪声测量仪、波形监视器、扫频仪、对讲机、便携式计算机等。作业条件无线对讲系统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已完成机房、弱电竖井的建筑施工;2)预埋管及预留孔符合设计要求;3)具备各信息采集点的施工安装条件。② 材料质量的控制基站、放大器、天线、分配器等设备及传输线缆应符合设计要求,必须具备产品技术说明书、产品合格证等质保资料,数量和备件符合图纸或合同要求。产品外观应完整,无损伤和任何变形。有源设备到场后应通电检查各项功能,且应符合产品技术标准要求和设计要求。产品满足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提交国家强制性产品的CCC认证有效文件。③ 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线缆敷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施工工艺线缆敷设①缆线布放前应核对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②所有电缆须有识别,所有电缆种类须经建筑师认可。③用作连接传送器及天线的电缆须安装在线槽/套管内,电缆的安装方法须经监理师同意,用作射频传送/接受的泄露电缆则为明敷,提供电缆夹,安装间距最大1.5m。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前,应对图纸、现场情况、材料设备得到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安装设计图纸单位施工,施工中应做好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并做好记录。④ 成品保护监控机房应有专人值班,对安防控制主机等设备应设置密码,以免被外人进行操作,机房的门应加锁,未经许可非安装人员不准入内。在机房内施工时,必须采取保护和防尘措施,以免碰撞损伤设备。室内保持清洁干净、走道畅通、通风良好,室温保持在18—28℃,相对湿度30%—75%,室内严禁烟火。⑤ 系统检测及验收无线对讲系统检测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设计变更说明和洽商记录、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无线对讲系统进行系统检测时应提供: 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 隐蔽工程和过程检查验收记录; 工程安装质量和观感质量验收记录; 设备及系统自检测记录。5.3.4. 公共广播系统① 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施工前进行深化设计及提出目前图纸问题。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 主要机具施工机具:脚手架、电钻、砂轮机、专用工具、电焊机、切割机、弯管器、电钻等。测试仪器:数字万用表、声源、声级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对讲机等。 作业条件公共广播与紧急广播系统系统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已完成机房、弱电竖井的建筑施工;预埋管及预留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机房施工完毕,机房环境、电源及接地安装已完成,具备安装条件; 材料质量控制公共广播设备、材料进场验收要求除遵照下列规定:必须按照合同技术文件和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对设备,材料和软件进行进场验收。进场验收应有书面记录和参加人签字,并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验收人员签字。未经进场验收合格的设备、材料和软件不得在工程上使用和安装。经进场验收的设备和材料应按产品的技术要求妥善保管。设备及材料的进场验收应填写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表,具体要求如下: 保证外观完好,产品无损伤、无暇疵,品种、数量、产地符合要求; 设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检查应执行产品质量检查的规定; 依规定程序获得批准使用的新材料和新产品除符合本条规定外,尚应提供主管部门规定的相关证明文档; 进口产品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为中文文本(或附中文译文)。 扬声器(箱)、功放、广播机柜、电源的各项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要求,均应提供生产厂的生产营业执照及相关测试证明。 各类线缆具有出厂合格证等质保资料。② 施工工艺③ 施工工艺流程线路敷设→扬声器安装→机房设备安装→系统测试④ 施工做法 管路敷设管路敷设参照安全防范系统要求进行,同时要遵守以下要求: 管路敷设按设计要求正确选用管材,敷设时采用JDG管,顶板预留盒至桥架时采用普利卡管。 顶板下的配管其管路、走向、支架固定按明配管要求施工。 顶板下敷设的管路应有单独的角钢支架或支撑装置,距离不大于1米。 顶板下装设的接线盒必须单独固定,其朝向应便于检修和接线。 顶板下管路敷设对其周围的易燃物做好防火隔热处理,中间接线盒应加盖板封闭,盖板涂刷与墙壁面或顶棚相同颜色的油漆两遍。 顶板下敷设的管路在进入接线盒时,其内外应装有锁母固定。 顶板下管路敷设应保持与其他专业管线的最小距离:当管路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为0.2m,上面时为0.3m。电线管路与其他管路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O.lm。当与水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水管的上面。管路敷设应尽量减少接线盒,只有在管路较长或有弯曲时(管入盒处弯曲除外)才允许加装接线盒或放大管径。管路水平敷设时接线盒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无弯管路,不超过30m;两个接线盒之间有一个弯时,不超过20m;两个接线盒之间有两个弯时,不超过15m;两个接线盒之间有三个弯时,不超过8m。 机房内机柜安装暗装箱体面板应与建筑装饰面配合严密。严禁采用电焊或气焊将箱体与预埋管口焊在一起。明装分线箱安装高度为底边距地1.8m。明装壁挂式分线箱、端子箱或声柱箱时,先将引线与盒内导线用端子作过渡压接,然后将端子放回接线盒。找准标高进行钻孔,埋入胀管螺栓进行固定。要求箱底与墙面平齐。线管不便于直接敷设到位时,线管出线终端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不得将线缆直接裸露,必须采用普利卡管连接。 线路敷设布放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尽量减少交叉,交叉处粗线在下,细线在上。管内穿线不应有接头,接头必须在线盒(箱)处接续。进入机柜后的线缆应分别进入机架内分防火桥架或分别绑扎固定。所敷设的线缆两端必须做标记。终端设备配线扬声器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角度根据现场实际空间及建筑结构进行调整,必要时增加防尘罩。音量控制器安装保持垂直,并且安装在房间房门所在墙面,与照明开关并排安装。柱子上利用建筑结构固定扬声器箱支架或吊杆等附件,须在结构上钻孔、电焊等,必须检查建筑结构的承重能力,征得设计同意后方可安装。具有不同功率和阻抗的成套扬声器,事先按设计要求将所需接用的线间变压器的端头焊出引线,剥去10~15mm绝缘外皮待用。 机房设备安装当大型机柜采用槽钢基础时,应先检查槽钢基础是否平直,其尺寸是否满足机柜尺寸。根据机柜内固定孔距,在基础槽钢上或地面钻孔,多台排列时,应从一端开始安装,逐台对准孔位,用镀锌螺栓固定。然后拉线找平直、再将各种地脚螺栓及柜体用螺栓拧紧、牢固,连成整体机柜。机柜单个独立安装或多个并列安装应达到横平、竖直;机柜上设备安装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面板排列整齐,带轨道的设备应推拉灵活。安装控制台要摆放整齐,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供电与接地所有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应进行测量,经测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在接地极回填土中加入无腐蚀性长效降阻剂;当仍达不到要求时,应经过设计单位的同意,采取更换接地装置的措施。控制室内接地母线的路由、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接地母线的表面应完整,无明显损伤和残余焊剂渣,铜带母线光滑无毛刺,绝缘线的绝缘层不得有老化龟裂现象;接地母线应铺放在地槽或电缆走道中央,并固定在架槽的外侧,母线应平整,不得有歪斜、弯曲。母线与机架或机顶的连接应牢固端正。扩声系统的功放单元应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符合以下规定:对前级分频控制的扩声系统,其分频功率输出馈送线路应分别单独分路配线。同一供声范围的不同分路扬声器(或扬声器系统)不应接至同一功放单元,避免功放设备故障时造成大范围失声。或采用功放备份。系统设备之间的连接按以下要求: 所有设备连接均采用四芯绞线,对角线对并接连接。 系统设备均使用平衡式信号传输,接插件端点焊接。 所有信号连接线均按系统图流程要求编制编号,并做永久性标记。 设备调试调试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广播系统设备与第三方联动系统设备接口应完成并符合设计要求; 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指定位置; 设备通电前,检查所有供电电源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均应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要求; 各级硬件设备按设备说明书的操作程序,应逐级通电、自检正常; 包括系统网络结构图、设备接线图和设备操作、安装、维护说明书等调试资料应齐全。设备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通电调试时,应先将所有设备的旋钮旋到最小位置,并应按由前级到后级的次序,逐级通电开机。 将所有音源的输入均应调节到适当的大小,并应对各个广播分区进行音质试听,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调试; 广播扬声器安装完毕后,应逐个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大润发活动方案策划书3篇
- 安全演讲稿模板锦集五篇
- 关于动物的英语
-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职高一下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
- 颈椎病术后护理诊断及措施
- 汽车维修临时工聘用协议模板
- 医院合作协议范本
- 老年健康捐赠实施准则
- 环保企业技术人员合同样本
- 旅游景点配奶服务准则
- DL-T5508-2015燃气分布式供能站设计规范
- 年产40000吨一次性竹筷子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真实报告
- 药罐疗法在心理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服务类验收单
- MOOC 生活中的运筹学-河海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电力机车运用与操纵 课件 项目5、6 电力机车乘务员一次标准化、非正常行车
- 信创安全培训
-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非常实用)课件
- 医疗机构执业管理
- 基于STM32的智能风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