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J 32-J195-2015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_第1页
DGJ 32-J195-2015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_第2页
DGJ 32-J195-2015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_第3页
DGJ 32-J195-2015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_第4页
DGJ 32-J195-2015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DGJ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最新标准定期更新丨资源共享有求必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定发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mea实施日期:2016年3月1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第47号建设强制性标准,编号为DGJ32/J195—2015,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1、3.1.6、11.1.4、11.1.5条为强制性2015年12月21日最新标准定期更新|资源共享有求必应1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4〕256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本规程共15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变形监测控制网;5明(盖)挖法监测;6盾构法隧道监测;7矿山法监测;8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和房建工程监测;9周边环境监测;10监测方法及要求;11监测项目控制值、预警及消警;12建设期结构稳定性监测;13运营期结构稳定性监测;14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15监测工作管理;附录A~附录F。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第3.1.1、3.1.6、11.1.4、11.1.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其中第11.1.5条与《城市轨的解释,由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南京市建邺区创意路88号;邮政编码:210019;电话负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B座4楼;邮政编码:210036)。2主要起草人:石平府储征伟郭文章于百勇陶建岳许诚权熊祥斌杜伟吉主要审查人:胡伍生张大春高俊强j黄腾王源1 12术语和符号 2 2 53基本规定 7 73.2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 3.3工程监测等级划分 4变形监测控制网 4.1一般规定 4.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 4.3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 4.4数据处理 5.1一般规定 5.2监测项目 5.3工程本体监测点布设技术及要求 5.4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技术及要求 5.5现场安全巡视 5.6监测频率及巡视频率 6盾构法隧道监测 6.1一般规定 356.2监测项目 6.3工程本体监测点布设技术及要求 6.4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技术及要求 26.5现场安全巡视 386.6监测频率及巡视频率 397矿山法监测 427.1一般规定 7.2监测项目 7.3工程本体监测点布设技术及要求 7.4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技术及要求 7.5现场安全巡视 7.6监测频率及巡视频率 8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和房建工程监测 8.1一般规定 8.2高架线路工程监测项目、监测点布设及监测频率 8.3地面线路工程监测项目、监测点布设及监测频率 8.4房建工程监测项目、监测点布设及监测频率 9周边环境监测 9.1一般规定 9.2监测项目 9.3建(构)筑物 9.4地下管线 9.5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 9.6桥梁(涵洞) 649.7既有城市轨道交通 9.8既有铁路 9.9既有公路隧道 9.10现场安全巡视 10监测方法及要求 10.2水平位移监测 310.3竖向位移监测 10.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0.10孔隙水压力监测 10.12岩土压力监测 10.13锚杆和土钉拉力监测 10.14结构应力监测 10.15挠度监测 11监测项目控制值、预警及消警 11.1一般规定 11.3周边环境监测项目控制值 11.5消警 12.1一般规定 13.1一般规定 13.2全线结构变形监测 4 15监测工作管理 15.1一般规定 15.2施工监测工作管理 15.3第三方监测工作管理 15.4监理单位监测工作管理 附录A现场安全巡视记录表 附录B监测方案审批及流程 附录C消警流程图 附录E监测日报表 附录F监测工作警情报送通知单 1最新标准定期更新|资源共享有求必应1.0.1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工作,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工程地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新建、改建、扩建工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应针对不同的施工方法和要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所用仪器设备应检定合格,1.0.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应具有动态性、规范性、长1.0.6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除应符合本规程外,22.1.1工程监测monitoringmeasurement使用测量仪器、设备或现场巡视对监测对象的特征点(面、体)进行现场量测,获取监测对象的特征点(面、体)变形量、2.1.2周边环境surroundingenvironment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建(构)筑2.1.3工程本体engineeringontology工程自身结构及施工期间为保障施工安全的坑支护结构、隧道支护结构、围护结构)的统称。2.1.4周围岩土体surroundingrockandsoil2.1.5工程影响分区influencedzoneduetoconstruction2.1.6主要影响区maininfluencearea2.1.7一般影响区generalinfluencearea32.1.9风险risk2.1.10工程监测等级moni2.1.11变形监测deformationmonitoring由地面开挖岩土修筑基坑的施工方法。由地畜井挖堡一定操度新修筑结构损及真盛向支撑结2.1.15矿山法miningmethod2.1.16基准点benchmark2.1.17工作基点workingreferencepoint2.1.18监测点observationpoint42.1.19监测项目控制值controlledvaluefor安全状态,针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变化量(或累计变化量)2.1.20保护区protectionarea2.1.21爆破振动blastingvibration2.1.22自动化监测automaticmonitoring2.1.23轨道平顺度trackregularity两根钢轨既有状态与设计空间位置(尺寸)的偏差。2.1.24建设期constructionperiod2.1.25运营期operationperiod2.1.26第三方监测单位thethirdpartymonitoringunit2.1.27施工监测单位constructionmonitoringunit2.1.28竣工验收check52.2符号D′——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f——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l-—相邻基础的中心距离;Lg——地下管线管节长度;Ls一—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ms——变形量测定中误差;QH——最弱点观测量协因数;Qh——待求点间观测量协因数;6最新标准定期更新|资源共享有求必应7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在建设期对工程本体、周围岩土体3.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间除应对建设工程进行施工监3.1.3监测工作应采用测量仪器(设备)监测和现场安全巡视3.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间对工程本体、周围岩土体及3.1.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的结构稳定性监测是评判轨道交通3.1.6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采用爆破法施工时,对《爆破安全规程》GB6722规定的D级以上爆破工程应进行爆破振动86布设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视需要)和监测点。7仪器设备校验和元器件调试,监测点初始值采集,监测3.1.8工程监测方案编制前,应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零状态普查,对建(构)筑物的外观(包括开裂、混凝土剥落、房屋破损等)、周边道路或地表的裂缝、沉陷以及河堤堤坝的开裂、渗漏3.1.9工程监测实施前,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2监测区域地质条件、周围环境(重要建构筑物应注明)和工程风险特点、周围环境总体平面布置图(工程施工影响区)。99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值控制标准及异常状态应工的要求综合确定,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趋势及规轨道交通、铁路、重要的建(构)筑物等安全风险较大的周边环互联动。监测成果应结合现场的不同工况与设计计算结果相比2工程穿越重要的建(构)筑物、交通[高速公路、桥梁6其他对周边环境有重要影响需要编制专项监测方案的测项取秘要时可采用自动花监测手段进行实时监测。表3.2.2基坑工程影响分区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范围主要影响区基坑周边0.7H或范围内一般影响区(2.0~3.0)H范围内可能影响区基坑周边(2.0~3.0)H范围外注:1H为基坑设计深度(m);φ为岩土体内摩擦角(),对于成层土,取厚度加3.2.3土质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宜参照表3.2.3划分。表3.2.3土质隧道工程影响分区隧道工程影响分区范围主要影响区隧道正上方及沉降曲线反弯点i范围内一般影响区隧道沉降曲线反弯点i至沉降曲线边缘3i内可能影响区隧道沉降曲线边缘3i外3.2.4基坑及隧道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应根据工程具体情1基坑及隧道周围岩土体以淤泥、淤泥质土或软—流塑状2工程施工采用降水措施时,应根据降水影响范围和预计3施工期间出现严重的涌砂、涌土或管涌以及较严重的渗4在基坑、隧道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有特殊要求时,应3.2.5基坑与隧道工程监测范围应根据工程影响分区,结合设3.2.6矿山法、盾构法区间工程联络通道施工时,工程本体的监测范围不应小于联络通道两侧隧道直径的5倍,且不小于30m;周边环境监测范围应以联络通道为中心,向地面竖向投影两侧不小于2~3倍隧道底板埋深,且不小于30m。3.2.7地下工程采用钻眼爆破法施工时,爆破振动的监测范围3.2.8当遇岩溶或土洞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周围环境监测范围1依据地质资料提供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岩溶发3依据调查的地面塌陷史以及可溶岩地区的上覆土层发生4地质资料提供的岩溶地段的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的分3.3.1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等级的划分宜根据车站基坑、盾构隧系及对工程的危害性等参照表3.3.2划分。环境设施类别重要性分类重要设施一般设施地面和地下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铁路既有地面建(构)筑物县级以上的保护古建筑、高度超过15施、重要的广播电视塔、烟囱、水塔、油库、加油站、气罐等房、车库、高压铁塔等构筑物既有地下构筑物地下交通盾构隧道、地下商业街及重要民防工程等地下交通矩形隧道、地下人行过街通道既有市政桥梁高架桥、立交桥的主桥、文物保护古桥等一般市政桥梁、匝道桥、人行天桥等既有管线雨污水管(φ1000mm以上)、中压以上煤气罐(φ600mm以上)、直径较大的自来水管(φ800mm以上)、中水管、军用电缆、其他使用较长年限的铸铁管、承插式接口混凝土管及工业管线等小直径雨污水管、低压煤气管、电信、通信电力管沟等水体(河道、湖泊)、堤坝江、河、湖、堤坝等一般水塘、小河沟等绿化、植物受保护古树其他树木3.3.3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可根据建设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参照表3.3.3划分。表3.3.3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复杂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复杂地形、地貌单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特殊性岩土需要专门处理;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差;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专门治理中等地形、地貌单元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处理;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一般;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简单坡的岩土性质较好;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3.3.4明(盖)挖法车站基坑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应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来确定,其等级宜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参照表3.3.4划分。风险等级开挖深度(m)级别调整一级不宜调整二级对基坑平面复杂、偏压严重且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承压水降水深度超过7m或软弱土层、粉砂层厚度超过5m)且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三级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承压水降水深度超过7m)且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3.3.5明(盖)挖法车站基坑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应根据基风险等级环境风险划分标准接近程度工程与周边环境空间位置一级非常接近重要设施主要影响区二级一般影响区非常接近一般设施主要影响区三级较近重要设施可能影响区一般影响区四级可能影响区较接近一般设施可能影响区风险等级一级超浅埋隧道;超大断面隧道;盾构隧道轴线状态(近距离)或上下交叠二级浅埋隧道;大断面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区段;盾构区间的联络通道三级2近距离隧道是指两隧道间距在一倍开挖宽度(或直径)范围以内。3隧道深埋、浅埋和超浅埋的划分应根据施工工法、围岩等级、隧道覆土厚度与开挖宽度(或直径),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3.3.7盾构隧道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和工程的危害性参照表3.3.7划分。风险等级环境风险划分标准接近程度工程与周边环境空间位置关系一级下穿既有轨道交通线路、铁路下穿非常接近重要设施位于主要影响区内二级上穿既有轨道交通线路上穿位于一般影响区非常接近一般设施位于主要影响区内下穿重要的江、河、湖、堤坝下穿下穿重要的市政管线下穿三级位于可能影响区位于一般影响区下穿填土路基、高速公路下穿四级不接近重要设施位于可能影响区位于可能影响区注:盾构法下穿铁路、堤坝等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物,应参照相关部门的规定。3.3.8工程监测等级可参照表3.3.8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并应根据当地经验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周边环境工程监测等级风险等级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水平、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可共用于2√m²+m²(m₁、m₂为两次观测中误差),可直接利用,否3)离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2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3用基线法测定偏差值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点位4采用导线网、边角网、混合网和GNSS网时,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2.3-1、表4.2.3-2的规定。等级全站仪标称精度水平角观测测回数测回较差距离观测往测测回数返测测回数一级±1”,士(1mm+1×10-6D)9544二级±2”,士(2mm+2×10-6D)9533三级±2”,士(2mm+2×106D)68222测距1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等级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一级士1.5士1.0二级土3.0士1.8三级士6.0士2.55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设计为GNSS网时,必须满足表4.2.3-3中相应等级的相邻基准点点位中误差的精度要求,控制网边长的设计必须与观测精度相匹配;三级以上的GNSS网监测控制网,宜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其各项精度应满足相应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边相对中误差一级二级士3.0三级4.3.1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应采用不低于表4.3.1二级水准测等级仪器型号水准尺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前后视距累计差面最低高度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数字级铟瓦且3≥3次级钢瓦且34≥3次级铟瓦50且≥2次2竖向位移监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点。有特殊要4.3.2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基准点和工宜布设为基岩水准点或布设在稳固建筑的墙基上。受条件限制2工作基点应布设在靠近监测目标且便于联测的较稳定位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3m,直径不应小于20mm,并应2)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工作基点,应选择在地铁施工影响区以外、建成时间较长且稳定的建筑物承重结构上。3)设置在隧道中的工作基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宜布设在易于长期保存且稳定的位置。当隧道长度大于表4.3.3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测站高差中误差或环线闭合差差的较差一级士0.3士0.07二级士0.5士0.15三级士0.30基准点精度的要求下,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表4.4.3变形监测控制网监测点观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按照设计的变形监测控制网,计算出最弱点观测量协因数QH,待求点间观测量协因数Qh。2单位权中误差即测站观测量中误差μ,应按下式估算:5明(盖)挖法监测5.1.1明(盖)挖法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围护结构各边中间、阳角、地质条件复杂、结构受力较大、受力复杂、基坑深度变化、邻近建(构)筑物、设施及地下管线等重要部位及其他代表5.1.2明(盖)挖法各个测项的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设位置5.1.3明(盖)挖法两个端头处的监测断面及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区间施工的影响,应能反映明(盖)挖法施工5.2.1明(盖)挖法工程本体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宜参照表5.2.1选择。表5.2.1明(盖)挖法工程本体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l围护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2围护结构(边坡)顶部竖向位移√√√3围护结构体水平位移(桩、墙体测斜)√√O4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土体测斜)OOO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5围护桩(墙)结构应力OOO6立柱结构竖向位移√O7立柱结构水平位移√OO8立柱结构应力OOO9支撑轴力√√√顶板应力OOO锚杆拉力√√√土钉拉力OOO地表沉降√√√竖井井壁围护结构净空收敛√√√土体分层沉降OOO坑底隆起(回弹)ODO围护结构侧向土压力OOO√√√孔隙水压力OOO底板沉降√√5.3.1围护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布设间距宜为10~2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2出入口等附属工程的基坑,每侧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3竖井、中间风井工程的基坑,边长小于20m的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边长大于20m的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4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应布设在围5设计单位对围护结构有特殊要求时,监测点的布设应满5.3.2围护结构体水平位移(桩、墙体测斜)监测点布设应符2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的围护结构桩(墙)体内布设。监3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围护结构桩(墙)顶部水平位移5.3.3围护结构桩(墙)应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1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围护结构桩(墙)水平位移监测2监测点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监测断面监测点的竖向间距应根据围护结构桩(墙)体的弯矩大小及土层分布情况确定,监测点竖向间距宜为2~4m,竖向间距不应大于5m,在弯5.3.4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结构应力监测点布设应1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立柱总数量的5%,且不应少于32宜选择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4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在立柱结构顶部,必要时可在中部增5竖向位移监测点一般布置在与立柱刚性连接的顶板表6结构应力监测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受力较大的立柱,监测点宜布设在各层支撑立柱的中间部位或立柱下部的1/3部位,可沿立柱外壁均匀对称布设4个监测点。1各层支撑均应布设监测点,并沿竖向形成监测断面,且2每层支撑轴力监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每层支撑总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根。3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相近的围护结构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以及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宜共同组成监测4采用轴力计监测时(对于钢支撑),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点间1/3部位,并应避开节点位置。1应选择结构受力复杂部位或具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顶板2顶板应力监测点宜布设在两根立柱(或边桩与立柱)的跨中部位、立柱(或边桩)与顶板的刚性连接部位,每个监测点1锚杆各层均应布设监测点,并沿竖向形成监测断面,且2锚杆拉力监测时每层监测点的监测数量应为该层总数的3%,且不应少于3根。4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围护结构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各边中间、阳角、深度变化及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宜布置监2各层均应布设监测点,并沿竖向形成监测断面,且监测4土钉拉力监测点与土钉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5.3.9竖井井壁围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1监测点宜设在长边、短边的中间部位,各边的监测点位2监测断面原则上沿竖向每3~5m布设一组断面,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条测线。5.3.10明(盖)挖法车站底板、明挖区间底板沉降监测点布设1明(盖)挖法车站底板、明挖区间底板沉降监测点在底2明(盖)挖法车站底板、明挖区间底板沉降监测点的布2每个监测断面的间距宜为10~20m,每个监测断面测点间距宜为3~8m,沿基坑方向第一排监测点距基坑边缘不宜大于2个,其间距宜为2~5m。4地表沉降的监测断面可以与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5每个监测断面监测点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应满足对基坑工程主要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的控制,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1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3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50m,每边监于1个。4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围护结构桩(墙)顶部水平位移1基坑内降水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3当降水深度内存在2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布设地下4水位监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处。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5降水区靠近地表水体时,应在其附近增设地下水位监测1围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在土体中沿竖向布置,间距宜为2~5m,下部宜加密。2侧向土压力沿竖向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个土层应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且宜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1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的特殊地质地段以及周围有重要建(构)筑物处。2土体分层沉降的监测宜采用钻孔埋设分层沉降标;沉降标的设置间距为1~2m。3沉降标在竖向位置上主要布置在各土层的分界面,当土1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地质条件复杂、受力较2在竖向布置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5m,数量不宜少于3个。5.4.7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数量不应少于2个。3同一监测剖面上监测点纵向或横向间距宜为10~30m,数量不应少于3个。5.5.1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安全巡视宜遵循从上到下、从长边到短边、基坑工程本体及周边环境(影响区内)全方位巡5.5.2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安全巡视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施工工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工程本体(围护结构、支撑结构、锚拉结构)以及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巡视内容分类巡视主要内容施工工况基坑开挖深度、长度、分层高度及坡度,开挖面暴露时间围护结构施工进展情况、支撑结构架设进展情况基坑底积水情况、坑底有无涌土、流砂、管涌围护桩(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桩间土有无坍塌工程本体围护桩(墙)有无裂缝、侵限情况,桩有无缩颈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支撑是否及时架设盖挖法顶板有无明显变形和开裂,顶板与立柱、墙体的连接情况锚杆、土钉垫板有无松动止水帷幕有无严重渗漏水5.5.3明(盖)挖法基坑周边环境及道路地表等安全巡视参照本规程第9.10.1条。5.5.4现场安全巡视宜安排专人负责,巡视信息应及时按附录A进行填写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若发现异5.6.1明(盖)挖法施工中工程本体、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的监测频率宜参照表5.6.1确定。基坑开挖深度基坑设计深度H(m)1次/天1次/天1次/天1次/2天1次/天1次/天1次/天1~2次/天1~2次/天2次/天5.6.2基坑工程开挖前,在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周围环境及地表沉降监测宜1次/3天;在降水阶段,根据周边沉降变形情况宜1次/(1~2)天。底板浇筑后,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可调整监测频率,但降水时宜1次/天。围护结构的支撑从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天内,监测频率应适当增加。明(盖)挖法车站、明挖区间整体结构完成后,明(盖)挖车站底板、明挖区间底板的沉降监测频率可参照本规程第12.2.6条。5.6.3对竖井井壁围护结构净空收敛及其他项目监测,在竖井开挖及井壁围护结构施工期间应1次/天,竖井井壁围护结构整体完成7天后宜1次/2天,30天后宜1次/7天,经数据分析确认井壁净空收敛达到稳定后可1次/(15~30)天。5.6.4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安全巡视每天不宜少于1次,并做5.6.5工程停工期间,应根据现场具体工况情况,当风险较大5.6.6当遇到下列异常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及现场巡视频2场地内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影响工程3建(构)筑物、道路、地表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5.6.7明(盖)挖法车站、明挖区间主体结构全部完成、附属5.6.8明(盖)挖法主体结构的沉降监测应考虑铺轨前后其监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6.2.1盾构法隧道工程本体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宜参照表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隧道结构拱顶(底)沉降√√√2隧道结构水平位移√OO3隧道结构净空收敛√√√续表6.2.1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4管片结构应力OOO5管片连接螺栓应力OOO6√√√7土体深层水平位移OOO8土体分层沉降OOO9围岩压力OOO孔隙水压力OO联络通道拱顶(底)沉降√√√√√√联络通道地面沉降√√√隧道结构拱顶(底)工后沉降√√√6.3.1盾构法隧道结构拱顶(底)沉降、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1盾构法隧道施工阶段,结构拱顶(底)沉降、水平位移3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土岩交界部位、围岩4盾构下穿或侧穿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江、河3每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或每环管片置监测横断面,断面间距宜5~10m,监测点布设在拱顶和两侧3在距始发井和接收井大于50环且小于100环范围内,宜每隔10~20m布设监测横断面;100环以外,宜每隔30~40m布设监测横断面;隧道轴线投影地面线宜每隔10~15m布设14盾构法隧道在土岩交界处、隧道断面变化处,其相应的地面应设有监测横断面控制,且监测点适当加密。5横向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11个,在主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3~5m,一般影响区间距宜为5~10m。6.4.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分层沉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1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宜布置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层疏松、土洞、溶洞、破碎带、软土等特殊性岩土地段,工程施工对岩土体扰动较大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地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的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并避免管片外侧注浆对监测孔的影响。3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宜布设在各层土分界面上。当土层厚度较大时,应在该土层的中部增加监测点。4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宜根据工程需要和设计要求确定。6.4.3盾构法隧道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布设可参照本规程第5.4.6条的相关规定执行。6.4.4盾构法隧道区间联络通道地表沉降监测点在通道轴线正上方宜每5m布设一个横断面,每3m布设1个监测点。6.5现场安全巡视6.5.1盾构法隧道施工现场安全巡视主要内容为洞内巡视和周边环境巡视,包括现场施工工况及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巡视内容宜参照表6.5.1。分类巡视内容联络通道冷冻法冷冻情况盾构施工的环号联络通道开洞口情况洞内围护结构隧道管片变形、开裂、错台、拼装缝、掉块情况管片渗漏水情况管片注浆情况洞外周边环境可参照本规程第9.10.1条6.5.2现场安全巡视信息的填写及整理参照本规程附录A。6.6.1盾构法隧道施工中工程本体、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的监测频率宜参照表6.6.1确定。监测部位监测对象掘进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1次/(3~5)天1次/2天1次/天监测部位监测对象掘进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工程本体、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1~2次/天5D十Lo<L≤10D+L₀1次/天1次/(3~7)天注:1D为盾构法隧道开挖直径(m);L为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期间,1次/天;盾构进出洞期间,3次/天;融沉控制期间,1少于1次/天。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监测频率为1次/(15~30)天。隧道结构完成后,沉降监测频率可参照本规程第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7.1.1采用矿山法施工时,应实时掌握开挖面地层的工程地质7.1.2应根据开挖面预探孔的地质描述,明确不良地质条件或点监测和安全巡视。同时,应将洞内与洞外周边环境信息相结7.1.3通过联系测量,将地面控制网传递至地下控制网。联系测量可参照本规程第6.1.3条的规定。7.2监测项目7.2.1矿山法隧道工程本体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宜参照表7.2.1选择。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2√OO3√√√4隧道结构拱脚沉降OOO5中柱结构沉降√√O续表7.2.1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6中柱结构倾斜OO7中柱结构应力OO8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应力OOO9√√√土体深层水平位移OOO土体分层沉降OOO围岩压力、支护间接触应力OOO√√√联络通道拱顶(底)沉降√√√√√联络通道地面沉降√√√隧道拱顶(底)工后沉降√√√2对裂隙水,应测定水的流速及流量,判断水的流向;对渗漏水,应判断水的岩压力、支护间接触应力、联络通道拱顶(底)沉降及联络通道脚处(全断面开挖时)或拱腰处(半断面开挖时),拱顶的沉降4净空收敛测线宜为1~3条。3拱底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拱顶沉降监测点宜对应2隧道结构拱脚沉降监测点与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监测3隧道结构拱脚沉降监测点的间距宜为10~15m。7.3.5对矿山法施工的车站,其中柱结构沉降、中柱结构倾斜1监测点应选择地质条件复杂、受力较大或有代表性部位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代表性的中柱进行监测,监测数量不应少于中柱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每柱宜布设4个监测点,并在同一水平面内均7.3.6矿山法初期支护结构应力、二次衬砌应力、围岩压力、1初期支护结构应力、二次衬砌应力、围岩压力及支护间2监测横断面及监测点的布设应选择在地质条件复杂、应力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宜布设1~2个横断面。3监测横断面与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宜处于同一4监测点宜布设在拱顶、拱脚、墙中、墙脚、仰拱中部等部位,每一监测断面可布设5~11个监测点。5当拆除竖向初期支护结构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布设相应7.3.7矿山法联络通道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可参照本规程第6.3.3条的规定。7.3.8矿山法隧道结构完成后,其拱顶(底)的沉降监测点布设可参照本规程第12.2.1条的规定。1周边地表隆沉监测点应沿隧道、分部开挖导洞的轴线和宜为5~1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10~15m。2对于多导洞施工的大断面,应在每一导洞中线和整体结3周边地表隆沉监测横断面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确定。监测等级为一级时,监测断面间距宜为10~3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间距宜为30~60m。5地表隆沉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11个,横断距宜为3~5m,一般影响区间距宜为5~10m。7.4.2矿山法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的监测可参照本规1矿山法地下水位监测孔布设应依据水文地质条件、降水2监测孔数量应满足降水区域和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动态7.4.4矿山法联络通道地表沉降监测可参照本规程6.4.4条。7.5.1矿山法施工现场安全巡视主要内容为洞内巡视和洞外周巡视内容宜参照表7.5.1。分类巡视内容开挖面进尺、开挖步序、核心土尺寸开挖面岩土体的特征、类型、自稳性情况开挖面的地下水类型、渗漏水状况、涌水量大小、水质及颜色开挖面的稳定状态、岩土体的坍塌情况工程降水或止水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地下水抽排情况开挖面的及时支护情况、二次衬砌情况洞内围护结构初期支护结构壁后回填注浆的及时性及注浆效果二衬结构施作时临时支撑结构分段拆除情况洞外周边环境可参照本规程第9.10.1条7.5.2现场安全巡视信息的填写及整理参照本规程附录A。监测对象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1次/2天1次/天工程本体、周围1~2次/天1次/天1次/2天1次/(3~7)天监测频率为1次/(15~30)天。矿山法隧道结构完成后,其拱顶(底)沉降监测频率可参照本规程第12.2.6条的规定。开挖时,宜为1次/天;结构施工时,宜为1次/3天。度以及周围环境保护要求等确定,监测频率宜为1次/(1~2)天。的建(构)筑物、桥梁及设施等进行爆破振动监测。重要建7.6.6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安全巡视包括周边环境巡视和1监测数据异常或变化速率较大,巡视时有异常或地面出2隧道内的渗水区域及不良地质条件易产生开挖面坍塌和3地表、建(构)筑物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6当出现本规程第11.1.5条规定的警情时。7.6.8矿山法隧道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后,可结束初期支护结构的监测工作。隧道施工完成,地表隆沉监测数据连续30d稳定且7.6.9矿山法隧道拱顶(底)工后沉降监测作业,当最后100d8.1.2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对相关区段的结构进行变形监测,1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断裂带、地裂缝)对结构的3地震、堆载、卸载、列车振动等外力作用对结构产生较8.2.1高架线路工程监测项目宜参照表8.2.1选择。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墩台沉降√√√2梁体挠度√OO3梁体应力√OO4影响区内地表沉降√OO续表8.2.1序号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5影响区内建(构)筑物沉降√OO6OOO7OOO2桥台监测点原则上应布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20孔选择1孔布设监测点,且每个区间不少于3孔。当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布设监测点。当实测弹4简支梁的一孔梁布设6个监测点,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5钢结构桥梁梁部,每孔布设6个监测点,分布在支点及1梁体徐变沉降监测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体徐变沉降监测频率可参照表8.2.3-1确定。监测频率备注监测期限监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布设监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无砟轨道铺设期间≥3个月第一周1次/2天,第二周后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监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2墩台基础沉降监测频率可参照表8.2.3-2确定。监测频率备注监测期限监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一—布设监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架梁前1次/周预制梁架设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1次或1次/周监测频率备注监测期限监测周期施工桥梁制梁前1次/周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1次或1次/周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监测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监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1监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监测,其后1次/天,连续2次;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5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不宜大于1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监测断面,以确保3)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2监测点一般按下列原则布设,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的1)为有利于监测点保护、集中监测、统一2)一般路堤地段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布设1每断面布设3个,布置于双线路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监(1)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的地(4)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5)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监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监测以及基底沉降监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6)路堑地段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监测路基面的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监测;路堑地段从级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监测和调整期。监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2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路基处沉降监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d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d、竖向位移大于10mm/d时,应及3路基沉降监测频率不宜低于表8.3.3的规定。监测频率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监测频率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1个月以后1次/2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注:1架桥机通过时监测要求:开始1次/天,连续3次;然后1次/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3当连续两次监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大监测频率;当出现沉降突8.4.2监测方法参照本规程第10.2、10.3、10.6节的相关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监测一次。施工过程中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可在第一年监测3~4次,第3在监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监测次对一级监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21d)监测中每周期沉降量的监测工程,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9.1.1工程周边环境监测前,宜根据初期的环境调查报告或零状态普查报告以及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现场校对、核准,详细了解现场周边环境的特征、状态,同时应现场核对地下管线图,重点掌握重要地下管线(尤其是有压管线)的实际状况。9.1.2周边环境监测宜根据周边环境的风险等级、周边环境所处工程影响分区,结合周边环境自身的类型、特点等综合确定。9.1.3周边环境监测点应结合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布设在9.1.4周边环境监测控制网应根据工程要求在测区内布设,必9.2.1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宜参照表9.2.1选择。表9.2.1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工程影响分区主要影响区一般影响区1沉降√√水平位移√O√O√O2地下管线沉降√O差异沉降√O3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O挡墙沉降√O√O4桥梁(涵洞)墩台沉降√√墩台差异沉降√√√√梁板应力OO√O5既有城市隧道结构沉降√√隧道结构水平位移√O隧道结构净空收敛OO隧道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隧道断面变形√轨道结构(道床)沉降√√(轨距、轨向、高低、水平)√√隧道、轨道结构裂缝√O6既有铁路(包通地面线)路基沉降√√(轨距、轨向、高低、水平)√√续表9.2.1序号监测项目工程影响分区主要影响区一般影响区7既有公路隧道隧道结构沉降√√隧道结构水平位移√O隧道结构水平收敛OO隧道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隧道结构裂缝√O9.2.3桥梁自身安全状态差、墩台差异沉降大或设计要求时,9.2.6当工程周边有铁路、隧道(涵洞)或存在有特殊要求的9.3建(构)筑物9.3.1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0~15m处或每隔2~3根承重柱布设监测点,且每侧不少于32在建(构)筑物变形缝、抗震缝、高低悬殊或新旧建3在建(构)筑物裂缝、后浇带、不同结构分界、不同基6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高压电塔等高耸建(构)筑8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能满足该建(构)筑3水平位移监测点可与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同9.3.3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3每栋建(构)筑物倾斜监测数量不宜少于2组,每组监4采用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构)筑物倾斜时,监测点2裂缝监测应测定建(构)筑物上的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9.4.6对于临近基坑或下穿、侧穿隧道的供水、燃气、热力等9.4.7地下管线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地下管线特点和9.5.1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反映路基9.5.2临近基坑的道路沉降监测按本规程第5.4.1条地表沉降9.5.3盾构隧道下穿或侧穿高速公路、城市重要道路时,道路沉降监测点按本规程第6.4.1条相关要求布设,监测断面宜垂直9.5.4道路挡墙沉降监测点宜沿挡墙走向布设。挡墙位于主要影响区时,布设间距宜为5~10m;位于次要影响区时,布设间距宜为10~15m。9.5.5道路挡墙应在沉降缝的两侧有沉降监测点控制,以满足9.5.6道路挡墙倾斜监测点应根据挡墙的结构形式选择监测断面布设,每段挡墙监测断面的布设数量不应少于1个,每个监测9.6桥梁(涵洞)1组,每组监测点的布设数量不宜少于2个;采用倾斜仪监测9.6.4桥梁(涵洞)裂缝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本规程第9.3.49.8.2既有普通铁路隧道结构沉降、水平位移和水平收敛监测宜参照本规程第9.7.1条的规定。9.8.3既有普通铁路高架线路的监测宜参照本规程第9.6节的9.8.4既有高速铁路地面线路、高架线路及隧道结构等的监测9.9.1既有公路隧道结构沉降、水平位移和水平收敛监测应按间距宜为5m;位于一般影响区时,监测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m。每个监测断面宜在隧道结构两边侧墙底部、侧墙中部布设监9.9.2既有公路隧道结构缝差异沉降监测点应布置在结构缝的9.9.3既有公路隧道结构的裂缝监测宜参照本规程第9.3.4条9.10.1周边环境安全巡视内容宜参照表9.10.1。9.10.2现场安全巡视信息的填写及整理可参照本规程附录A。巡视对象巡视内容周边环境隧道结构、挡墙等的开裂情况,裂缝位置、数量和宽度,墙面剥落情况,剥落位置及数量,高低悬殊、新旧建筑物连接处的错台等情况周边道路、地表、散水等的裂缝情况,裂缝的位置、宽度、范围,建筑物地下室的积水、冒浆、管道的漏水等情况周边地下管线的沉陷、漏水或喷水、漏气等情况情况或裂缝的发展情况河流、湖泊的水位变化情况,水面是否出现气泡或漩涡等情况,出现气泡或漩涡的大小及其位置,堤坝是否开裂,裂缝位置、深度、长度等情况工程周边进行土方开挖施工或爆破、堆载等对本工程的影响情况9.10.5周边建(构)筑物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根据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10.1.8监测过程中应做好监测点和传感器的保护工作。测斜10.1.10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适用范围宜参照等级垂直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适用范围中误差(mm)差中误差(mm)中误差(mm)一级士0.3士0.1士1.5的超高层、高耸建筑物、精密工程设施、重要古建筑和地下管线等二级士0.5士0.3士3.0线路沿线高层、高大建筑物;地铁施工中的支护、结构、管线,隧道拱顶下沉、结构收敛和运营中结构、线路变形等级垂直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适用范围中误差(mm)差中误差(mm)中误差(mm)三级士1.0士0.5士6.0线路沿线多层建筑、地表沉降及施工运营中的次要结构投点法、激光准直法、方向线偏移法等方法,并应符合下列1采用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2采用基于后方边角交会的自由设站法测量时,应选择至少3个基准点。10.2.6测角、测边水平位移监测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的边角网,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当场地受限或其他条件受限时,度与控制值应符合表10.2.7的相关要求。表10.2.7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与控制值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D′(mm)变化速率vd(mm/d)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士0.6士0.8士1.2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1监测精度应与相应等级的竖向位移监测网监测精度相2竖向位移监测点的精度应符合表10.3.2的要求。等级高程中误差差中误差或环线闭合差一级士0.3士0.1采用DS05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其观测限差宜为上述规定的二级士0.5士0.3采用DS05水准仪,按国家一三级士1.0士0.5采用DS1水准仪,按国家二3监测点应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构成闭合线路或附合4使用的光学水准仪i角应符合:监测等级为一级时,不5采用钻孔等方法埋设坑底隆起(回弹)监测标志时,孔口高程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量,高程中误差为±1mm,沉降6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时,设备的性能应满足监测精度的8采用电子水平尺测量时,设备的性能应满足监测精度的1竖向位移监测网宜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基准,也2采用几何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附合水准路线,每次应联测2个以上水准基满足表10.3.4的规定。表10.3.4竖向位移监测精度与控制值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竖向位移士0.6士1.510.4.1支护桩(墙)体和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在桩(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采用测斜仪监测各深度处的水平10.4.2测斜仪系统精度应优于±0.25mm/m,分辨率应优于10.4.4支护桩(墙)体的水平位移测斜管长度可参照本规程第1支护桩(墙)体测斜管埋设宜采用与钢筋笼绑扎一同下斜管底,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逐段量测,应每0.5m或宜为45~90mm。10.5.4分层沉降标(磁环)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磁环可定后量测,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应采集稳定后的初始值。采用分层沉降仪量测时,应以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初始值,读数较差应在±1.5mm范围内。10.6.3垂准法应在下部监测点安置光学垂准仪、激光垂准仪、10.6.7当采用全站仪固定设站极坐标法测量时,应在建(构)筑物延长线方向设固定点,架设全站仪,测量上下标志的坐标,10.6.8当建(构)筑物、桥梁等立面上监测点数量众多或倾斜10.7.1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等结构的裂缝监测内容应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量测裂缝的1裂缝宽度监测宜采用裂缝监测仪进行,也可在裂缝两侧布设标志,使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或使用裂缝计、10.7.6裂缝监测中,裂缝宽度量测精度宜优于±0.1mm,裂张开速率快速变大时,应及时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应实时2监测时,应将拉力施加到收敛尺标定时的拉力,监测结果应取3次独立监测读数的平均值。2应在收敛测线两端设置对中与瞄准标志,隧道侧壁粗糙3设置对中与瞄准标志后,应进行实测精度符合性检查,并进行3次独立监测,且3次独立监测较差应小于测距标称精度4监测结果应为3次独立监测读数的平均值。1采用全站仪进行收敛监测时,宜采用自由设站法进行,2监测不应少于1测回,并计算测线两端点的水平距离。1爆破振动监测工作应由具备爆破施工资质或具备包含动3爆破振动监测应根据工程性质、爆破规模、地形、水文1)监测点应针对工程爆破动力响应条件,结合周边环境2)应选择适合爆破振动信号特点的监测设备;3)监测设备的安装应满足设计要求。5承担爆破振动监测的单位,应在项目实施前编制爆破振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方案审批及流程可参照本规程附录B)。6在部分敏感地区附近爆破施工时,应对重点部位加强监7监测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校准,并有质检部门出具8监测仪器设备应满足抗高(低)温、防潮以及防水等测1)收集工程爆破设计、施工、爆区及监测对象所处的地2)依据工程爆破施工具体情况,明确监测目的及监测3)进行必要的实地勘察。2爆破振动监测设计主要内容: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仪器设备数量及性能、监测实施进度、数据分3钻爆法施工首次爆破时,对所需监测的周边环境对象均并结合环境对象特点确定监测点位置和监测点数量。重要建4爆破振动监测包括爆破振动速度或加速度监测,通过其大小、分布规律的监测,判断爆破振动对结构和周边重要建(构)筑物、桥梁等的振动影响,为调整爆破参数、优化爆破设1对爆破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零状态普查,对建(构)筑物的外观(包括开裂、混凝土剥落、房屋破损等)、1)保护对象的外观在爆破前后有无变化;2)邻近爆区的岩土裂隙、层面及需保护建筑物上原有裂3)爆破产生的振动、冲击波等对人员、生物及相关设施3应根据零状态普查与巡视检查结果,并对照监测数据,5巡视检查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受影响情况、工程周边是否存在开挖、堆载、打桩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生产活动。1应按监测设计要求布置监测点,统一编号并绘制监测点3需获取爆破振动传播规律时,测点至爆源的距离按近密4对于历史悠久的重要建筑、内置重要仪器设备的建筑、1爆破振动监测可采用振速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及相2爆破振动监测传感器应固定在预埋件上,通过爆破振动3振动监测每组测点应在径向、切向及垂直方向设置三个传感器,传感器布置不宜离测量面太远,以防止产生相对运动,5仪器安装和连接后应进行监测系统的测试工作。监测期6当工程周边存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及设施时,监测项1在对不同类型建(构)筑物、设施、设备和其他保护对2地面建筑物、电站(厂)中心控制室设备、隧道与巷道、所在地基础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安全允许标准如表10.9.6所示。序号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质点振动速度v(cm/s)1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2一般民用建筑物序号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质点振动速度v(cm/s)3工业和商业建筑物45运行中的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6水工隧洞7交通隧道89新浇大体积混凝土(C20):地下管线注:1表中质点振动速度为三个分量中的最大值,振动频率为主振频2频率范围根据现场实测波形确定或按如下数据选取:硐室爆破,f<20Hz;1对爆破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宜逐炮监测。在距2对穿越既有轨道交通和重要建(构)筑物等周边环境风10.10.1孔隙水压力应根据工程测试的目的、土层的渗透性和10.10.2孔隙水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孔隙水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精度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0.5%,分辨率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士0.2%。10.10.3孔隙水压力计的埋设方法一般有钻孔埋设法、压入埋1孔隙水压力计应进行稳定性、密封性检验和压力标定,2埋设前,传感器透水石应在清水中浸泡饱和,并排除透3传感器的导线长度应大于设计深度,导线中间不宜有接4在孔内埋设多个孔隙水压力计监测不同含水层的渗透压5孔隙水压力计在安装过程中,其透水石始终要与空气隔6埋设后,应记录探头编号、位置,并测读初始读数,且钻孔直径宜为110~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孔隙水压10.10.6在监测孔隙水压力的同时,应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10.11.2地下水位应分层监测,水位监测管的滤管位置和长度10.11.3水位监测管埋设稳定后应测定孔口高程并计算水位高程。人工监测地下水位的测量精度应优于±10mm,仪器监测精1水位监测管的导管段应顺直,内壁应光滑无阻,接头应3监测孔完成后应进行清洗。监测孔内水位应与地层水位10.11.5水位监测管宜至少在工程开始降水前7d埋设,且宜逐10.12.1基坑支护桩(墙)侧向土压力、盾构法及矿山法隧道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1.2倍,精度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士0.5%,分辨率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0.2%。10.12.3土压力计的埋设可采用埋入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10.13.3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1.2倍,量测精度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士0.5%,分辨率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士0.2%。10.13.5锚杆或土钉施工完成后,应对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进行检查测试,并将下一层土方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10.14.1结构应力可通过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10.14.2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混凝土应变计、光纤10.14.3结构应力监测应排除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且钢筋10.14.4结构应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标定和编号,埋设10.14.5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1.2倍,精度应优于满刻度量程的士0.25%。10.15.1建(构)筑基础和主体以及墙、柱、梁板等独立构筑10.15.2挠度监测的周期应根据荷载情况并考虑设计、施工要10.15.3建(构)筑基础挠度监测可与建(构)筑物沉降监测上不得少于3点。10.15.4建(构)筑主体挠度监测,监测点应按结构类型在各10.15.5独立建筑物的挠度监测,除可采用建筑主体挠度监测10.16.1轨道几何形位监测包括轨道轨矩、轨顶水平、轨道平顺度(轨向)等内容,按工务维修轨道检测方法进行量测。10.16.2轨距为两钢轨头部内侧间与轨道中线相垂直的距离,10.16.3轨道平顺度是指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轨1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不同施工方法特点、周围岩土体2工程本体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工程监测等级、工程本5周围岩土体变形控制值应根据岩土体的特性,结合支护6监测等级高、工况条件复杂的工程,宜针对不同的工况7监测项目控制值应广泛汲取类似工程经验值,与设计、11.2.1基坑工程本体和周围岩土体的监测项目控制值地工程经验等确定。当无地方经验时,可参照表11.2.1-1、表监测支护结构类型、岩土类型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d)累计值(mm/d)累计值(mm/d)绝对值坑深度绝对值坑深度绝对值坑深度支护桩(墙顶部竖向位移)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34钢板桩、型钢水泥土墙234灌注桩、咬合桩、233监测支护结构类型、岩土类型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d)累计值(mm/d)累计值/d)绝对值坑深度绝对值坑深度绝对值坑深度支护桩(墙顶部水平位移)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34钢板桩、型钢水泥土墙234灌注桩、咬合桩、233深层水平位移水泥土墙坚硬-中硬土4中软-软弱土4坚硬-中硬土34中软-软弱土234续墙坚硬-中硬土0U234中软-软弱土345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明挖法233233表竖向位移坚硬-中硬土234中软-软弱土345坑底隆起(回弹)334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支护结构类型、岩土类型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支护墙结构应力立柱结构应力支撑轴力最大值:最大值:锚杆、锚索拉力最小值:最小值:3支护桩(墙)隆起控制值宜为20mm。表11.2.1-2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项目控制值监测项目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坚硬-中硬土2中软-软弱土5监测等级及当地工程经验等确定。当无地方经验时,可参照表表11.2.2-1盾构法隧道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净空收敛监测项目控制值监测项目及岩土类型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管片结构沉降坚硬-中硬土2中软-软弱土3监测项目及岩土类型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管片结构差异沉降管片结构净空收敛3注:Ls为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D为隧道开挖直监测项目及岩土类型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联络通道拱顶沉降坚硬-中硬土3中软-软弱土3底板竖向位移2净空收敛坚硬-中硬土2中软-软弱土2监测项目及岩土类型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累计值变化速率累计值变化速率地表沉降坚硬-中硬土234中软-软弱土235233变化速率(mm/d)拱顶沉降区间3中软-软弱土车站中软-软弱土2底板竖向位移2净空收敛2中软-软弱土2中柱竖向位移2变化速率(mm/d)一级区间3中软-软弱土车站4中软-软弱土二级区间3中软-软弱土车站4中软-软弱土三级区间4中软-软弱土1有砟轨道线路,沉降量不应大于200mm;路桥过渡段,11.2.5跨度小于等于40m的简支梁和跨度小于等于40m的连1有砟桥面,不应超过20mm;无砟桥面,不应超11.2.6跨度大于40m的连续梁相邻桥墩差异沉降量容许值根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的梁体跨中徐变11.3.1地下水位监测值应根据水位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施工定。地下水位变化累计值按100cm控制,变化速率按50cm/d1建(构)筑物监测项目控制值应在调查分析建(构)筑2对风险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建(构)筑物,宜通过结构建(构)筑物沉降控制值可参照表11.3.2确定。表11.3.2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监测对象累计值变化速率备注绝对值邻近建(构)筑物最大沉降2差异沉降注:1H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构)筑物累计值取10mm,乙级的建(构)筑物累计值取20mm,丙级的建(构)筑物累计值取30mm。1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工程控制指标应包括桥梁墩台等级降控制值(mm)纵向相邻桥梁墩台间差异沉降控制值(mm)横向相邻桥梁墩台间差异沉降控制值(mm)I3232Ⅲ431地下管线控制指标应包括管线允许位移控制值和倾斜2地下管线控制指标的确定主要受工作压力情况、功能、管线类型沉降差异沉降累计值变化速率刚性管道压力煤气、供水干管2供水支管2无压管雨水、污水干管2雨水、污水支管2管沟10kV以上高压电缆210kV及以下电缆、通信2柔性管线供水支管3通信、电力4注:Lg为管节长度。1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监测项目控制值应在调查分析道路等级、路基路面材料、道路现状情况和养护周期等的基础上,结合其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并符合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的相关规定。2对风险等级较高或有特殊要求的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3当无地方工程经验时,对风险等级较低且无特殊要求的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路基沉降控制值可参照表11.3.5表11.3.5道路路基沉降控制值监测项目累计值变化速率道路路基沉降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2一般城市道路3注:1设计时速120km/h的高速公路非软土路基沉降控制值取102设计时速60km/h的一般城市道路路基沉降控制值取20mm,设计时速1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监测项目控制值应在调查分析地质条件、线路结构形式、轨道结构形式、线路现状情况等的基础2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结构监测及轨道几何形位监测项目控制值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相关规定,并满3当无地方工程经验时,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隧道结构变形控制值宜参照表11.3.6确定。表11.3.6城市轨道交通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