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_第1页
初中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_第2页
初中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_第3页
初中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_第4页
初中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1.桃花源记陶渊明第1教时

课时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文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

教学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中语言简洁而含蓄丰富的特点,并积累

常用文言词语。

目标4.发趣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圈点勾画出重音,并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四、学生与学生对话

1.小组自由练习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疏通文章。

2.全班齐读,要读出感情,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与老师对话

把你们小组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语句、词语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

解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六、师生与教材对话

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逢源一访源一辞源、复寻

七、课文内容再现

假如有一个人问你“世外桃源”的故事,你应该怎样向他讲述?

八、背诵比赛

1.老师指导背诵方法。

2.学生自由背诵。

3.比赛擂台。

4.全班齐背。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1.桃花源记陶渊明第2教时

1理解本文所寄杆的社会理相

课时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罚.感知文章文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

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中语言简洁而含蓄丰富的特点,并积累

教学常用文言词语。

目标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复习导入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全班齐背课文。

3.导入语: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

《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

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

二、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

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

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板书: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矛盾。

教学程序与策略

二、课堂总结

、今天信布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明领略了桃花

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

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逢源访源辞源、复寻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第1教时

课时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

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目标

教学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

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

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

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

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

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

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教学程序与策略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

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

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

“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

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

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2.短文两篇《爱莲说》周敦颐第2教时

课时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目标

教学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

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

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

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

喻人的用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

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

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

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

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

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

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一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

——莲一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一一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一

一莲一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

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

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一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一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3.核舟记魏学沙第1教时

课时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目标

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

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

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

不“各具情态”。

2.学习第二段。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

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教学程序与策略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

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

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

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

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

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学习第四段:

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

左者”。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

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学习第五、六段: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

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4.大道之行也《礼记》第1教时

课时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教学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目标

教学

熟读成诵,把握字词,探究大同思想。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

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

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

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教学程序与策略

3、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

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

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

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

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

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5.杜甫诗三首第1教时

课时

1、反复诵读增体味诗歌的意境。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望岳》

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

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

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

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

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

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

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

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

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

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教学程序与策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

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

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

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

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

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

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

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

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

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

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

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

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

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

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

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

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25.杜甫诗三首第2教时

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教学

3.同情人民的苦难

目标

教学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看图理解课文:

1、图画找出对应句。

2、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

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3、课文——“走进石壕村”

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教学程序与策略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综合性学习五莲文化的魅力第1教时

课时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诵读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教学

3、讨论莲的象征品质,了解莲文化的内涵和健康人格。

目标

教学

1、有关的诗词的理解与诵读。

2、文化的探究了解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学习:

由与“莲”有关的三个谜语导入:

①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莲花)

②池里一只船,大水盛不满,小雨纷纷落上头,好似珍珠一串串。(荷叶)

③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都能尝。(莲藕)

进入学习:

1)成善学习:那同学们又知道其他的哪些与莲有关的成语呢?

舌灿莲花一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藕断丝连一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三寸金莲一形容人的脚很小。柳腰莲脸一形容女性之美。

2)歇后语学习:那同学们又知道其他的哪些与莲有关的成语呢?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荷叶包鳍鱼一溜之大吉

莲知识介绍:

1)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在地球上已存了多长时间?属于什么科?

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它以其独特的习性在地球上已存活

了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了。荷花属睡莲科,莲属。

教学程序与策略

2)荷花的别称有哪些?

正名:荷花、莲花

别名:荷华,芙蕖,芙蓉,夫容,朱华,泽芝,水芝,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水芙蕖,

水华、芟荷,水云、水旦,六月春,静客、净友,玉环,草芙蓉,水芙蓉,菌茗等。

3)说说看莲的用途有哪些?

莲瓣能治暑热消渴,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荷花更能绿化美化净化我们的环境。

4)我国著名赏荷胜地有哪些?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湖南洞庭湖、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扬州瘦西湖、承

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白河镇等。

5)许多名山大川里都有“莲花峰”,你能举出两个例子来吗?

黄山莲花峰、庐山莲花峰、华山莲花峰、衡山莲花峰、五夷山莲花峰、莲花峰、莲荷山。

咏莲诗的学习:

在赏析完同学们自己写的之后,来看看古人对莲是怎么看的?有哪些诗词呢?

1)先同学们背诵熟悉的《爱莲说》。

2)接着学习课外的咏莲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李白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杨万里

莲文化的内涵:

1)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住)莲舍(坐)莲台(穿)莲服

2)莲的象征。(高洁、洁身自好、坚贞、坚韧[澳门的区花就是荷花,也被称为莲花宝地卜美

好和美好的生活、美丽[许多艺术品和建筑物的图案就是莲花卜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讨论:

周敦颐因为不慕富贵而流芳百世;比尔・盖茨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受到现代人的追捧,而作为

传承古代文明的现代人的你,会追寻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同时拥有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但是物质追求有三个原则:第一个要有度,

第二个要有法,第三个要有用。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综合性学习五莲文化的魅力第2教时

课时1、对性地培养学生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

精神。

教学2、导学生以学习莲文化为例子,主动挖掘传统文学殿堂中物象的象征意义,

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目标

教学

1、有关的诗词的理解与诵读。

2、文化的探究了解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题目分析:莲是一种很普通很常见的植物,如果你对它的生长特点以及功能用途等非常了解,

那就可以写一篇说明文,从几个方面或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进行介绍,让人读后有所知。莲立于荷塘

之中,亭亭玉立,又是一种极美的风景,因此,你又可以就此写一篇写景散文,抒发对莲的喜爱之

情。更值得挖掘的是莲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人当像莲花,追求君子风度,生

活中自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写的东西。

另外,莲叶、莲藕等也均有可挖掘之处,不妨独辟蹊径!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源自对“莲”真

正深刻的了解。

教学程序与策略

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

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

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她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

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

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

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百花争艳,牡丹芍药,艳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夏II炎炎,紫

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

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

一芋

o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也常常是不公

正。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人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畏惧,便

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

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

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

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应抛开自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

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

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莲。爱生活,应该做个公正的裁判。

课后

反思

修改

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高水洁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课后古诗词《黄鹤楼》崔颖第1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设想

教学程序与策略

崔颍,(?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

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

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

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

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

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颍此作,为之敛

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颍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

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1》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

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

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融《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

崔颖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

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

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

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

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

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教学程序与策略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

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

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

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

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颍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

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

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

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

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

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

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

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