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例题讲解】阅读材料: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果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A(x1,y1)、B(x2,y2),那么A、B两点的距离AB=.则AB2=(x1﹣x2)2+(y1﹣y2)2.例如:若点A(4,1),B(2,3),则AB=根据上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若点A(﹣2,3),B(1,﹣3),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2)若点A(﹣2,3),点B在坐标轴上,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求B点坐标.(3)若点A(x,3),B(3,x+1),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求x的值.(1)解:点A(﹣2,3),B(1,﹣3),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故答案为:(2)解:点B在坐标轴上,设或当时,点A(﹣2,3),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或或当时,点A(﹣2,3),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或解得:或(3)解:点A(x,3),B(3,x+1),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整理得:解得:【综合解答】1.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数学兴使小组在江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正方形网格和勾股定理运用构图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1)在中,、、三边的长分别为、、,求的面积.如图1,在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中,画出格点(即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不需要求的高,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种方法叫做构图法.则的面积为___________.(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若点A为,点B为,则线段的长为___________;②若点A为,点B为,则线段的长可表示为__________∶(3)在图2中运用构图法画出图形,比较大小:_______(填“>”或“<”);(4)若三边的长分别为、、(,.且),请在如图3的长方形网格中(设每个小长方形的长为m,宽为n),运用构图法画出,并求出它的面积(结果用m,n表示).2.阅读材料: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果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A(x1,y1)、B(x2,y2),那么A、B两点的距离AB=.则AB2=(x1﹣x2)2+(y1﹣y2)2.例如:若点A(4,1),B(2,3),则AB=根据上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若点A(﹣2,3),B(1,﹣3),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2)若点A(﹣2,3),点B在坐标轴上,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求B点坐标.(3)若点A(x,3),B(3,x+1),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求x的值.3.(一)问题提出(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A、B是x轴上的点,他们对应的横坐标分别是xA,xB,C、D是y轴上的两点,它们对应的纵坐标分别是yC,yD,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C、D两点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3)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P1,P2的距离|P1P2|(二)问题探究(1)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两点E(5,0)、F(-2,0)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绝对值表示|EF|=|5-(-2)|=7,对于y轴上两点,M(0,-3)、N(0,5)之间的距离|MN|=|3-5|=2.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A、B是x轴上两点,它们对应的横坐标分别是xA,xB,则A、B两点间的距离|AB|=;C、D是y轴上的两点,它们对应的纵坐标分别是yC,yD,那么C、D两点间的距离|CD|=:(2)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B(3,4),过B向x轴上作垂线,垂足为M,由勾股定理得|OB|=;结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到原点的距离|OP|=;(3)如图2,要求AB或DE的长度,可以转化为求RtABC或RtDEF的斜边长.例如:从坐标系中发现:D(-7,5),E(4,-3),所|以|DF|=|5-(-3)|=8,|EF|=|4-(-7)|=11,所以由勾股定理得:|DE|=.在图2中请用上面的方法求线段AB的长:AB=;在图3中:设P1(x1,y1),P2(x2,y2),试用x1,x2,y1,y2表示:|P1C|=,|P2C|=,|P1P2|=.(三)拓展应用试用以上所得结论解决如下问题:已知A(0,1),B(4,3).(1)直线AB与x轴交于点D,求线段BD的长.(2)C为坐标轴上的点,且使得三角形ABC是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则C点的坐标为(不必写解答过程,直接写出即可).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在平面内两点,,其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或.(1)已知,,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请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已知,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5.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由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方法在解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探究一:求方程|x﹣1|=5的解(1)探究|x﹣1|的几何意义如图①,在以O为原点的数轴上,设点A′对应点的数为x﹣1,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点A′与O的距离为|x﹣1|,可记为:A′O=|x﹣1|.将线段A′O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点A对应的数为x,点B的对应数是1,因为AB=A′O,所以AB=|x﹣1|.因此,|x﹣1|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数轴上x所对应的点A与1所对应的点B之间的距离AB.(2)求方程|x﹣1|=5的解因为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都为5,所以方程的解为.探究二:探究的几何意义(1)探究的几何意义如图②,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M的坐标为(x,y),过M作MP⊥x轴于P,作MQ⊥y轴于Q,则点P点坐标(x,0),Q点坐标(0,y),|OP|=x,|OQ|=y,在Rt△OPM中,PM=OQ=y,则MO===因此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M(x,y)与原点O(0,0)之间的距离MO.(2)探究的几何意义如图③,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A′的坐标为(x﹣1,y﹣5),由探究(二)(1)可知,A′O=,将线段A′O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A的坐标为(x,y),点B的坐标为(1,5).因为AB=A′O,所以AB=,因此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B(1,5)之间的距离AB.(3)探究的几何意义请仿照探究二(2)的方法,在图④中画出图形,并写出探究过程.(4)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拓展应用:(5)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E(2,﹣1)的距离与点A(x,y)与点F(填写坐标)的距离之和.(6)的最小值为.(直接写出结果)6.先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再回答后面的问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P1(x1,y1),P2(x2,y2),其两点间的距离P1P2=,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x2﹣x1|或|y2﹣y1|.(1)已知A(1,3),B(﹣3,﹣5),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MN∥y轴,MN=4,若点M的坐标为(2,﹣1),试求点N的坐标;(3)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D(0,6),E(﹣3,2),F(3,2),你能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吗?说明理由.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是,,则,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公式.计算,阅读以上内容并解答下列问题:(1)已知点,,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2)若点,,,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8.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同学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小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下面的文字材料:在x轴上有两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0)和(c,0),则这两点所成线段的长为|a﹣c|;同样的,若在y轴上的两点坐标分别为(0,b)和(0,d),则这两点所成线段的长为|b﹣d|.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P2,其坐标分别是(a,b)和(c,d),分别过这两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P1Q=|a﹣c|,PQ=|b﹣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线段P1P2的长为.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7,﹣2),B(7,7),则线段AB的长为_____.(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M(﹣4,3),N(8,﹣2),则线段MN的长为______.(3)若点C在y轴上,点D的坐标是(﹣3,1),且CD=5,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4)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是y轴上的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求△ABC周长的最小值.9.如图①,我们在“格点”直角坐标系上可以清楚看到:要找或的长度,显然是转化为求或的斜边长.下面:以求为例来说明如何解决:从坐标系中发现:,.所以,,所以由勾股定理可得:.下面请你参与:(1)在图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②中:设,,试用,,,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中得出的结论被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距离公式”,请用此公式解决如下题目:已知:,,为坐标轴上的点,且使得是以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请求出点的坐标.10.先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再解答问题.已知在平面内有两点P1(,),P2(,),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上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或.(l)已知点A(7,3),B(2,),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点A,B在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点A的横坐标为6,点B的横坐标为,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3)应用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代数式的最小值.11.热爱学习的小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下面的文字材料:在x轴上有两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0)和(c,0).则这两个点所成的线段的长为|a﹣c|;同样,若在y轴上的两点坐标分别为(0,b)和(0,d),则这两个点所成的线段的长为|b﹣d|.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P2,其坐标分别为(a,b)和(c,d),分别过这两个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P1Q=|a﹣c|,P2Q=|b﹣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线段P1P2的长为.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1),B(6,5),则线段AB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2)若点C在y轴上,点D的坐标是(﹣3,0),且CD=6,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3)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3)和(3,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求△ABC周长的最小值.12.阅读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形;①如果轴,则,②如果轴,则,③如果与轴、轴均不平行,如图,过点作与轴的平行线与过点作与轴的平行线相交于点,则点坐标为,由①得;由②得;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的距离公式小试牛刀:(1)若点坐标为,点坐标为则;(2)若点坐标为,点坐标为则;(3)若点坐标为,点坐标为则;学以致用:若点坐标为,点坐标为,点是轴上的动点,当取得最小值时点的坐标为并求出最小值=13.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但可以用数来解决图形问题,同样也可以用借助图形来解决数量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数轴和勾股定理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数轴上的两点A和B所表示的数分别是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坐标平面内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如点,,则.表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点与点和的距离之和.(1)已知点,,________;(2)表示点和点之间的距离;(3)请借助图形,求的最小值.专题14已知两点坐标求两点距离【例题讲解】阅读材料: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果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A(x1,y1)、B(x2,y2),那么A、B两点的距离AB=.则AB2=(x1﹣x2)2+(y1﹣y2)2.例如:若点A(4,1),B(2,3),则AB=根据上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若点A(﹣2,3),B(1,﹣3),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2)若点A(﹣2,3),点B在坐标轴上,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求B点坐标.(3)若点A(x,3),B(3,x+1),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求x的值.(1)解:点A(﹣2,3),B(1,﹣3),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故答案为:(2)解:点B在坐标轴上,设或当时,点A(﹣2,3),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或或当时,点A(﹣2,3),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或解得:或(3)解:点A(x,3),B(3,x+1),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5,整理得:解得:【综合解答】1.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数学兴使小组在江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正方形网格和勾股定理运用构图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1)在中,、、三边的长分别为、、,求的面积.如图1,在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中,画出格点(即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不需要求的高,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种方法叫做构图法.则的面积为___________.(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若点A为,点B为,则线段的长为___________;②若点A为,点B为,则线段的长可表示为__________∶(3)在图2中运用构图法画出图形,比较大小:_______(填“>”或“<”);(4)若三边的长分别为、、(,.且),请在如图3的长方形网格中(设每个小长方形的长为m,宽为n),运用构图法画出,并求出它的面积(结果用m,n表示).答案:(1)(2)①5;②(3)<(4)【解析】分析:(1)利用构图法求出的面积,即可求解;(2)①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②类比①的方法,即可求解;(3)构造出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即可求解;(4)先画出三边长分别为、、的,再利用构图法求解,即可求解.(1)解:的面积为;故答案为:(2)解:①;故答案为:5;②线段的长可表示为;故答案为:(3)解:如图,根据题意得:,,,∴,∵,∴;故答案为:<(4)解:解:如图,,,,【点睛】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见题,3.(一)问题提出(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A、B是x轴上的点,他们对应的横坐标分别是xA,xB,C、D是y轴上的两点,它们对应的纵坐标分别是yC,yD,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C、D两点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3)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P1,P2的距离|P1P2|(二)问题探究(1)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两点E(5,0)、F(-2,0)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绝对值表示|EF|=|5-(-2)|=7,对于y轴上两点,M(0,-3)、N(0,5)之间的距离|MN|=|3-5|=2.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A、B是x轴上两点,它们对应的横坐标分别是xA,xB,则A、B两点间的距离|AB|=;C、D是y轴上的两点,它们对应的纵坐标分别是yC,yD,那么C、D两点间的距离|CD|=:(2)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B(3,4),过B向x轴上作垂线,垂足为M,由勾股定理得|OB|=;结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到原点的距离|OP|=;(3)如图2,要求AB或DE的长度,可以转化为求RtABC或RtDEF的斜边长.例如:从坐标系中发现:D(-7,5),E(4,-3),所|以|DF|=|5-(-3)|=8,|EF|=|4-(-7)|=11,所以由勾股定理得:|DE|=.在图2中请用上面的方法求线段AB的长:AB=;在图3中:设P1(x1,y1),P2(x2,y2),试用x1,x2,y1,y2表示:|P1C|=,|P2C|=,|P1P2|=.(三)拓展应用试用以上所得结论解决如下问题:已知A(0,1),B(4,3).(1)直线AB与x轴交于点D,求线段BD的长.(2)C为坐标轴上的点,且使得三角形ABC是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则C点的坐标为(不必写解答过程,直接写出即可).答案:(二)问题探究:(1)|xA-xB|,|yC-yD|;(2)5,;(3)5,y1-y2,x1-x2,;(三)拓展应用:(1)BD;(2)(3,0)或(0,6)【解析】分析:(二)问题探究:(1)根据两点间距离的定义,利用两点的坐标差的绝对值表示即可;(2)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3)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三)拓展应用:(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求得点D坐标,利用(3)中结论即可解决问题;(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C,交y轴于C′.△ABC,△ABC′是等腰三角形,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二)问题探究:(1)|AB|=|xA-xB|,|CD|=|yC-yD|,故答案为:|xA-xB|,|yC-yD|;(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B(3,4),过B向x轴上作垂线,垂足为M,|OM|=3,|BM|=4,由勾股定理得|OB|==5:结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到原点的距离|OP|=,故答案为:5,;(3)∵A(4,5),B(1,1),∴BC=3,AC=4,∴AB==5.在图3中:设P1(x1,y1),P2(x2,y2),试用x1,x2,y1,y2表示:|P1C|=y1-y2,|P2C|=x1-x2,|P1P2|=,故答案为:5,y1-y2,x1-x2,;(三)拓展应用:(1)如图4中,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把B(4,3)代入得:,解得:k=,∴直线AB的解析式为,令y=0,则x=-2,∴D(-2,0),∵B(4,3),∴BD=;(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C,交y轴于C′,△ABC,△ABC′是等腰三角形.设C(m,0),C′(0,n),由题意有:AC=BC,AC′=BC′,则,,解得:m=3,n=6,∴C(3,0),C′(0,6);故答案为:(3,0)或(0,6).【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解析式、两点间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创新题型.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在平面内两点,,其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或.(1)已知,,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请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已知,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10;(2)△ABC是直角三角形;(3)点P的坐标为(,0)或(-,0)或(4,0)或(,0).【解析】分析:(1)利用公式代入计算即可;(2)利用公式求出AB、AC、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解答.【详解】解:(1)A、B两点间的距离为;(2)∵,,,∴,∴△ABC是直角三角形;(3)∵,∴,当OA=OP=时,∴P(,0)或(-,0);当AO=AP时,OP=4,∴P(4,0);当PA=PO时,过点A作AD⊥x轴于D,设PA=PO=x,则PD=2-x,∵,∴,解得,∴P(,0).综上,点P的坐标为(,0)或(-,0)或(4,0)或(,0).【点睛】此题考查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系是正确掌握各部分知识并熟练应用,解题中注意分类思想的应用.5.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由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方法在解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探究一:求方程|x﹣1|=5的解(1)探究|x﹣1|的几何意义如图①,在以O为原点的数轴上,设点A′对应点的数为x﹣1,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点A′与O的距离为|x﹣1|,可记为:A′O=|x﹣1|.将线段A′O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点A对应的数为x,点B的对应数是1,因为AB=A′O,所以AB=|x﹣1|.因此,|x﹣1|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数轴上x所对应的点A与1所对应的点B之间的距离AB.(2)求方程|x﹣1|=5的解因为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都为5,所以方程的解为.探究二:探究的几何意义(1)探究的几何意义如图②,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M的坐标为(x,y),过M作MP⊥x轴于P,作MQ⊥y轴于Q,则点P点坐标(x,0),Q点坐标(0,y),|OP|=x,|OQ|=y,在Rt△OPM中,PM=OQ=y,则MO===因此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M(x,y)与原点O(0,0)之间的距离MO.(2)探究的几何意义如图③,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A′的坐标为(x﹣1,y﹣5),由探究(二)(1)可知,A′O=,将线段A′O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A的坐标为(x,y),点B的坐标为(1,5).因为AB=A′O,所以AB=,因此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B(1,5)之间的距离AB.(3)探究的几何意义请仿照探究二(2)的方法,在图④中画出图形,并写出探究过程.(4)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拓展应用:(5)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E(2,﹣1)的距离与点A(x,y)与点F(填写坐标)的距离之和.(6)的最小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探究一:(2)﹣4或6,x=﹣4或6;探究二:(3)见解析;(4)点(x,y)与点(a,b)之间的距离;(5)(﹣1,5);(6)3【解析】分析:探究一:(2)因为数轴上的-4或6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都为5,即可求解;探究二:(3)参考(1)的过程画出函数图象即可求解;(4)根据前面的探究可知几何意义是表示点(x,y)与点(a,b)之间的距离,即可求解;拓展应用:(5)由探究二(4)可知:+表示点A(x,y)与点F(-1,5)的距离之和;(6)当点A位置线段EF之间时,此时EF=AF+AE,进而求解.【详解】解:探究一:(2)因为数轴上的﹣4或6所对应的点与1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都为5,所以方程的解为x=﹣4或6,故答案为:﹣4或6,x=﹣4或6;探究二:(3)如图④,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A′的坐标为(x+3,y+4),由探究二(1)可知,A′O=,将线段A′O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点A的坐标为(x,y),点B的坐标为(﹣3,﹣4),因为AB=A′O,所以AB=,因此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B(﹣3,﹣4)之间的距离AB;(4)根据前面的探究可知的几何意义是表示点(x,y)与点(a,b)之间的距离,故答案为点(x,y)与点(a,b)之间的距离;拓展应用:(5)由探究二(4)可知:+表示点A(x,y)与点E(2,﹣1)的距离和点A(x,y)与点F(﹣1,5)的距离之和,故答案为(﹣1,5);(6)当A(x,y)位于直线EF外时,此时点A、E、F三点组成△AEF,∴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EF<AF+AE,当点A位置线段EF之间时,此时EF=AF+AE,∴+的最小值为EF的距离,∴EF=,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仿照题意求出答案,本题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属于中等题型.6.先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再回答后面的问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P1(x1,y1),P2(x2,y2),其两点间的距离P1P2=,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x2﹣x1|或|y2﹣y1|.(1)已知A(1,3),B(﹣3,﹣5),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MN∥y轴,MN=4,若点M的坐标为(2,﹣1),试求点N的坐标;(3)已知一个三角形各顶点坐标为D(0,6),E(﹣3,2),F(3,2),你能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吗?说明理由.答案:(1)4;(2)(2,3)或(2,﹣5);(3)等腰三角形,见解析【解析】分析:(1)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2)利用MN∥y轴得到M、N的横坐标相同,设N(2,t),利用两点间的距离为4得到|t+1|=4,然后求出t即可;(3)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DE、DF、EF,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进行判断.【详解】解:(1)A,B两点间的距离==4;(2)∵线段MN∥y轴,∴M、N的横坐标相同,设N(2,t),∴|t+1|=4,解得t=3或﹣5,∴N点坐标为(2,3)或(2,﹣5);(3)△DEF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D(0,6),E(﹣3,2),F(3,2),∴DE==5,DF==5,EF==6,∴DE=DF,∴△DEF为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该题时,先弄清两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然后选取合适的公式来求两点间的距离.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是,,则,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公式.计算,阅读以上内容并解答下列问题:(1)已知点,,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2)若点,,,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13;(2)为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公式即可;(2)分别算出三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详解】解:(1)∵,∴.(2)为直角三角形.理由:;;,∴.∴为直角三角形.【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和三角形类型的判断,掌握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同学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小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下面的文字材料:在x轴上有两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0)和(c,0),则这两点所成线段的长为|a﹣c|;同样的,若在y轴上的两点坐标分别为(0,b)和(0,d),则这两点所成线段的长为|b﹣d|.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P2,其坐标分别是(a,b)和(c,d),分别过这两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P1Q=|a﹣c|,PQ=|b﹣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线段P1P2的长为.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7,﹣2),B(7,7),则线段AB的长为_____.(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M(﹣4,3),N(8,﹣2),则线段MN的长为______.(3)若点C在y轴上,点D的坐标是(﹣3,1),且CD=5,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4)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是y轴上的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求△ABC周长的最小值.答案:(1)9;(2)13;(3)(0,5)或(0,-3);(4)△ABC周长的最小值为.【解析】分析:(1)由线段的公式得:,即可求解;(2)由线段的公式得:,即可求解;(3)设点C(0,m),则,解得m=5或-3,即可求解;(4)作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D(-1,4),连接BD交y轴于点C,则此时△ABC周长最小,进而求解.【详解】解:(1)由线段的公式得:,故答案为:9;(2)由线段的公式得:,故答案为:13;(3)设点C(0,m),则,解得m=5或-3,故点C的坐标为(0,5)或(0,-3),故答案为:(0,5)或(0,-3);(4)作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D(-1,4),连接BD交y轴于点C,则此时△ABC周长最小,∵CA=CD,AB为定长,∴△ABC周长=AB+AC+BC=AB+CD+BC=AB+BD为最小,则,同理可得:,故△ABC周长的最小值=AB+AC+BC=AB+CD+BC=AB+B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点的对称性等,这种阅读性题目,通常按照题设的顺序求解,一般容易解答.9.如图①,我们在“格点”直角坐标系上可以清楚看到:要找或的长度,显然是转化为求或的斜边长.下面:以求为例来说明如何解决:从坐标系中发现:,.所以,,所以由勾股定理可得:.下面请你参与:(1)在图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②中:设,,试用,,,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中得出的结论被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距离公式”,请用此公式解决如下题目:已知:,,为坐标轴上的点,且使得是以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请求出点的坐标.答案:(1)4;3;5;(2);;;(3)或.【解析】分析:(1)结合坐标系即可得出AC、BC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AB的长度;(2)结合坐标系及各点坐标即可得出各线段的长度;(3)设点C的坐标为(x,0)或(y,0),依次求出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结合坐标系可得出:,,.(2)结合图形可得:,,.(3)若点在轴上,设点的坐标为,则,即,解得:.即点的坐标为;若点在轴上,设点的坐标为.则,即,解得:,即点的坐标为.综上可得点的坐标为或.【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看似难度较大,其实不然,注意仔细审题,领悟题意.10.先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再解答问题.已知在平面内有两点P1(,),P2(,),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同时,当两点所在的直线在坐标轴上或平行于坐标轴或垂直于坐标轴时,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简化为或.(l)已知点A(7,3),B(2,),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2)已知点A,B在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点A的横坐标为6,点B的横坐标为,试求A,B两点间的距离;(3)应用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代数式的最小值.答案:(1)13;(2)8;(3)10.【解析】分析:(1)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将两点的坐标代入公式计算即可;(2)根据点A,B在平行于轴的直线上,可利用公式求出AB;(3)原式表示点(x,y)到(0,−1)和(−6,7)的距离之和.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x,y)在以(0,−1)和(−6,7)为端点的线段上时,原式值最小.【详解】解:(1)∵点A(7,3),B(2,),∴AB=.(2)∵点A,B在平行于轴的直线上,∴AB==8.(3)∵原式=,∴原式表示点(x,y)到(0,−1)和(−6,7)的距离之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x,y)在以(0,−1)和(−6,7)为端点的线段上时,原式值最小.∴最小值==1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公式的含义,结合平面内点的坐标特点求解.11.热爱学习的小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下面的文字材料:在x轴上有两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0)和(c,0).则这两个点所成的线段的长为|a﹣c|;同样,若在y轴上的两点坐标分别为(0,b)和(0,d),则这两个点所成的线段的长为|b﹣d|.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P2,其坐标分别为(a,b)和(c,d),分别过这两个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P1Q=|a﹣c|,P2Q=|b﹣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线段P1P2的长为.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1),B(6,5),则线段AB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2)若点C在y轴上,点D的坐标是(﹣3,0),且CD=6,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3)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3)和(3,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求△ABC周长的最小值.答案:(1)5;(2)(,)或(,);(3)△ABC周长的最小值为【解析】分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