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滨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滨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滨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滨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温馨提示:(一)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二)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考号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四)其他试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下列语段中加点字词的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凌带穿了,挂在它颈(jìng)下。B.“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hòng)堂大笑。C.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旁边还有一个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D.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lì)临人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字的读音和字形。A.红凌——绫,颈——jǐng;B.哄——hōng;D.化了装——妆;故选C。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既想报山东大学,又想报海洋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B.看到老朋友来了,本来一脸沮丧的他马上眉开眼笑了。C.杞人忧天的人需要安全感和鼓励,以便帮助他们克服恐惧。D.节日期间,这里的庙会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与熟语的含义。A.见异思迁,指见到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属于贬义。这里形容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犹豫,不恰当;B.眉开眼笑,意思是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这里形容看到好友的惊喜,恰当;C.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这里形容没有安全感的人,恰当;D.人声鼎沸,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这里形容庙会的热闹场景,恰当;故选A。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B.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C.市政府倡导“日行一万步”的生活方式,主要是解决人民膳食不平衡和运动不足的问题。D.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地区的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主语残缺,删去“由于”或“使”;B.搭配不当,将“发生”改为“产生”;D.语序不当,“不是……就是……”句中的主语不一致,主语应该是“这些产品”,故将“质量”移到“不是”之后;故选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很神圣。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③②⑥①⑤ D.④①③②⑤⑥【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通读语段,所给的六个句子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结”历史悠久④③,“中国结”与日常生活的关系②⑥,“中国结”与美学的关系①,“中国结”与服饰的关系⑤。通过比较选项,我们只要确定最后一句就可以得出答案,语段最后的语境是“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放在它前面的应该是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所陈述内容一致,有因果关系,故⑤放在最后,所以排列顺序为④③②⑥①⑤。通读排列后的语段,符合语感和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故选C。5.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A.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B.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D.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感情色彩。A.满腔热情:形容一个人热血沸腾,充满激情。褒义词;B.嘲笑:用话语取笑他人。贬义词;C.安静:没有声息;平静;安稳。这里是“安稳”的意思,褒义词;D.诱惑:引诱,迷惑;吸引,招引。本是贬义词,这里是贬义褒用,形容空气的味道吸引人;故选B。6.近期,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城市文明程度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列是某社团学生调查过程遇到的现象,你认为语言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A.某超市的电梯口张贴了一张宣传标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B.刚出地铁的小明随手将纸团扔到绿化带里,被制止后说:“扔到绿化带里又看不到,不用捡了。”C.两个初中生横穿没有斑马线的马路,被志愿者拦住后说:“这会儿马路上有没有车,不要紧的。”D.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刚要穿过草坪,看到志愿者挥动的旗子后说:“谢谢你的提醒,刚才着急坐车,差点给孩子做了不好的表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A.“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语气不够委婉;且该标语出自陈毅《七古·手莫伸》,意在强调要自觉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作为从政做人的第一准则;B.“‘扔到绿化带里又看不到,不用捡了’”没有意识到随手扔垃圾的行为是不对的;C.“‘这会儿马路上有没有车,不要紧的’”没有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故选D。7.根据提示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②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诫子书》诸葛亮)④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十二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作者高扬气概和豪迈诗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纪念白求恩》毛泽东)【答案】①.我寄愁心与明月②.尚思为国戍轮台③.险躁则不能治性④.择其善者而从之⑤.其不善者而改之⑥.晴空一鹤排云上⑦.便引诗情到碧霄⑧.一个纯粹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戍、险躁、鹤、碧霄、纯粹”。名著阅读(5分)8.阅读《西游记》的节选文字,完成各题。(选段一)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选段二)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选段三)行者道:“……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人,他以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为原始素材创作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B.《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历程既惊险又曲折,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C.“他虽年劫修长”中的“虽”是连词,“只教他搬出去”的“出去”是形容词。D.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可以换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同义词,“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中“搅攘”我们可以用“扰乱”来替换,“清平”我们可以用“太平”来替换。(2)结合三个节选文段的相关语句,简要概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选段一:________选段二:_________选段三:____________【答案】(1)C(2)①.蔑视权贵,具有反抗精神②.任性急躁,急躁率性③.忠诚不二,有情有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性。C.“只教他搬出去”的“出去”是动词,不是副词,C错误;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选段一)可知,这是《西游记》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后,玉帝请来了佛祖,孙悟空和佛祖之间的对话,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知,孙悟空要让天帝搬出天宫,把天宫让出来给他自己,孙悟空对于天帝并没有畏惧,并没有等级观念,表现出他蔑视权贵,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特点。结合(选段二)可知,这是《西游记》第十四回,唐僧到达五行山下,听见孙悟空的呼救声,到山顶揭开了镇压孙悟空的金字压贴,救出了孙悟空。随后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专心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唐僧和孙悟空一路西行,路边突然冒出六个半路抢劫的强盗,要挟唐僧留下马匹,放下行李给他们,孙悟空上前与他们理论一番后,拿出金箍棒将他们全部打死。唐僧怪他杀生,将他责骂了一番,孙悟空听到唐僧说话,非常不耐烦,没等唐僧继续说或答应,自己自顾自地就决定离开,丝毫不考虑曾经答应观世音菩萨要保唐僧去西天的承诺,表现出他任性急躁,急躁率性的形象特点。结合(选段三)可知,这是《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孙悟空因为被唐僧赶走,回到水帘洞,但是心里却一直想着唐僧,猪八戒来了,他一直问是否唐僧有难,看出他忠诚不二,有情有义的形象特点。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材料二】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有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沐春风。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材料三】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1)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哪个主题展开?请你再写出两句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古诗词名句。(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答案】(1)主题:友情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示例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①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子期去世,伯牙摔琴。②郑少谷与王子衡彼此仰慕,互有赠答,王子衡为郑少谷办理丧事。③白居易和元稹文人相亲。【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问: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材料二中的“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有赠答”,材料三中的“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可知三则材料都围绕着“友情”展开。第二问:考查名句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如: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小问2详解】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和“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可概括为: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子期去世,伯牙摔琴。根据材料二中的“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有赠答”“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可得:郑少谷与王子衡彼此仰慕,互有赠答,王子衡为郑少谷办理丧事。根据材料三中的“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可得:白居易和元稹文人相亲。二、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①。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注释】①川:河岸,河边。10.请你描绘一下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1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答案】10.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鲜花、柳树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1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快乐、愉悦的心情。从“时人不识余心乐”这一句中可以看出来。【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作答时,需正确理解指定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适当的理解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适当扩写即可。示例: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看到美丽的景色不禁即景生情,从而写下此诗。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轻松愉快心情。“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意思是当时的人不理解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从“乐”中可以看出作者春日郊游,面对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内心很是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1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13.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方法参照解释加点词根据造字方法推测瞑,古字形为,翕目也。翕,合也。目,人眼也。(1)目似瞑_____________根据语境选择“暴”字的常用词义有:①凶恶残酷的;②鼓起来;③突然;④过分急躁的。(2)屠暴起____________(填序号)根据课文迁移骨已尽矣(3)鼠尽而鸡亦尽_________根据成语推断鼠窃狗盗(4)窃吾食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15.参照甲文语句示例,赏析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结合加点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和情感。【示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哉”,表示反诘语气。“耳”,相当于“罢了”。这两个语气词表现了作者对狼“顷刻两毙”结局嘲讽和对屠户勇敢机智的赞扬。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16.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甲文告诉我们,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乙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故事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2.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13.①.闭上眼睛②.③③.完,没有④.偷14.(1)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2)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善于捉老鼠和鸡。15.“乎”,表示反问语气,表现了赵人被老鼠折磨的痛苦之大和对老鼠的憎恶之深。16.赵人因为鼠患,而养猫。儿子因为猫吃掉鸡,而要除掉猫。父亲告诉儿子养猫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分清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可因小失大(或者看多看别人的好处,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意思接近也可)【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为: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无鸡者”偏正结构,“者”表提顿,应在“者”后停顿;“弗食鸡则已耳”主谓结构,“耳”表限制语气,应在“耳”后停顿。【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根据“瞑,古字形为瞑,翕目也。翕,合也。目,人眼也”推测,瞑是闭上眼睛的意思。句意为: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2)根据“‘暴’字的常用词义有:①凶恶残酷的;②鼓起来;③突然;④过分急躁的”推测,暴是突然的意思,才能讲得通,故选③。句意为:屠夫突然跳起。(3)根据“骨已尽矣”中“尽”为“完,没有”的意思,推断,“鼠尽而鸡亦尽”的“尽”也应是“完,没有”。“鼠尽而鸡亦尽”意思是老鼠没了,鸡也没了。(4)根据“鼠窃狗盗”中“窃”是“偷”的意思,推断“窃吾食”中的“窃”也是偷的意思。句意为:偷吃我的粮食。【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乃:才。悟:醒悟、明白。假寐:假装睡觉。盖:原来。以:来。敌:敌方。(2)重点词语:予:给。之:代赵人。善:擅长。及:和。【15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语气和情感。“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意思是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根据意义理解结合示例分析即可。“乎”,句末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语气,结合“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可知,这个词表现了赵人对老鼠对危害之大有清晰的认识,表达了对老鼠深深的憎恶之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文“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可知,赵人告诉儿子,老鼠之害是“吾将饥寒”,猫的害处是“无鸡”吃而已,距离“饥寒犹远”,孰大孰小让儿子思考。因此,本文的寓意是不能因小失大,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蔷薇几度花丁立梅①喜欢那丛蔷薇。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⑪“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⑫“以前我在别处卖的。”⑬“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⑭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选自《丁立梅散文精选》,有删减)17.文章第①段“喜欢那丛蔷薇”语言简洁,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18.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19.如何理解第⑭段划线句子的含义?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案】17.“喜欢”点明全文感情基调,点出“蔷薇”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出下文关于蔷薇往事的记叙或引出下文挑糖担的老人。18.动作描写,“飞奔”、“追去”生动地写出了我买灶糖的急切,“慢慢吃”写出了我享受灶糖甜蜜的惬意,表现了我对卖糖人带来甜美心情的喜爱。19.写花正是写人,以花喻人,这正是老人的性格,朴实真诚,率性自然,不刻意、不强求,这也正是作者所欣赏的人生最好的生活状态或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状态的赞美。【解析】【17题详解】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第①段中“喜欢那丛蔷薇”中,“喜欢”点明自己对蔷薇的喜爱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文中“蔷薇”反复出现且贯穿于文章始末,将文章情节串联起来,因此“蔷薇”首先具有线索的作用;文中作者是因为看蔷薇才顺带看路过的人,从而与后文挑糖担的老人相识,因此“蔷薇”有引出挑担老人的作用;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蔷薇的描述来赞美挑糖担老人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美好品性,所以有比喻(象征)了老人的品格,也烘托了老人形象的作用;文章最后借蔷薇点出“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从这里看得出蔷薇也比喻了人生最好的状态。【18题详解】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的内容可知,“飞奔”、“追去”是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买灶糖的急切;“慢慢吃”写出了我享受灶糖甜蜜的惬意,表现了我对卖糖人带来甜美心情的喜爱或赞美老人手工给人带来了甜美和快乐。【1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文中的老人一辈子都以卖灶糖为生,过着不富裕的生活,但因为灶糖他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人生态度使他能够安于现状,不抱怨不绝望,乐观地生活。联系“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的内容可知,这里写花正是写人,以花喻人,表现出老人的性格:朴实真诚,率性自然,不刻意、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许正是如此,进入如陶潜所言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之境界。据此总结作答即可。新年怀旧丰子恺(1)①童年新年的欢乐,始于新年的前夕。②大年夜的夜饭,我故意不吃饱,留些肚皮,用以享受夜间游乐中的小食,从黄昏至黎明,街上携着灯笼收账的人络续不绝。收账的人,最初来在黄昏时,第二次来在半夜,第三次来在后半夜。收不上时放弃不收,说道“带点老亲”,很客气地相别。平日天一黑就关门,这一天通夜开放,灯火满街。我常常跟了我们店里的收账员,向各店收账。访问各店,在我是一种趣味。他们有的请年菩萨,有的准备过新年,还有的在掷骰子,认识我的,还拿本店的食物送给我吃。③我吃饱了东西回到家里,里面别是一番热闹:灶间里拥着大批人看放谷花。放的人一手把糯米谷撒进镬子里去,一手拿着一把稻草不绝地在镬子(2)底下撩动。那些糯米谷得了热气,起初“啪,啪”地爆响,后来米脱出了谷皮,渐渐膨胀起来,终于放得像朵朵梅花一样。这些梅花在环视者的欢呼声中出了镬子,就被拿到厅上的桌子上去挑选。八仙桌中央堆了一大堆谷花,张开笑口的男女老幼,你一堆,我一堆,大家竟把砻糠(3)剔去,拣出纯白的谷花来,放在一只竹篮里,预备新年里泡糖茶请客人吃。我也参加在这人丛中,但我的任务不是拣而是吃。那白而肥的谷花又香又燥,比炒米更松,比蛋片更脆,是一年中难得尝到的异味。④元旦的下午,大街小巷,鼓乐之声遥遥相应。现在回想,这种鼓乐最宜用为太平盛世的点缀,丝竹管弦之音固然幽雅,最富有大众性的乐器,莫如打乐(打击乐器)。俗语云:“锣鼓响,脚底痒。”打击乐器是对大众最有号召力的乐器。除大锣鼓外,还有小锣、班鼓、檀板、大铙钹、小铙钹等,都不能演奏旋律,只是同样的节奏的反复,不过在轻重缓急之中加以变化。像我,十来岁的孩子,略略受人指导也能自由地参加新年的鼓乐演奏。其音节浩荡,是华丽盛大的。在近处听时,心会忙着和它共鸣,无暇顾到他事。从远处听时,似觉远方举行着热闹的盛会,不由心生向往。试想:我们一个数百户的小镇同时响出好几处的浩荡的鼓乐来,云中的仙人听到了,也会羡慕盛世黎民的欢乐呢。⑤新年的晚上,我们又可从花炮享受眼福。最好看的是放万花筒。大人们一到新年,似乎袋里有的都是闲钱。斥两百文购大万花筒三个,摆在河岸一齐放起来。河水反照着,映成六株开满银花的火树,这般光景真像美丽的梦境。东岸上放万花筒,西岸上的豪侠少年岂肯袖手旁观呢,势必在对岸上也放起一套来,或者高高地放几十个流星到天空中,更引起远处的响应;或者放无数雪炮,隔河作战。闪光满目,欢呼之声盈耳,火药的香气弥漫在夜天的空气中。当这时候,全镇的男女老幼似乎都以游戏为职业。⑥新年里孩子们每天总要访问爆竹店一次,而我特别热心。我曾把鞭炮拆散来,改制成无数的小万花筒,其法将底下的泥挖出,将头上的引火线拔下来插入泥孔中,倒置在水槽边上燃放起来,宛如新年夜河岸上的光景。虽然简陋,但神游其中,想象得比河岸上的光景更加壮丽。这种游戏只限于新年内,平日是不被许可的。到现在,偶尔闻到火药气时,我还能立刻联想到新年及儿时的欢乐呢。⑦二十多年来,我或为负笈,或为糊口,频频离开故乡。上述种种,在这二十多年间渐渐消灭。但希望每年有个像“新年”的新年,以调剂一年来工作的辛苦。我想这像“新年”的新年一定存在着,将来总有一天会来到的。(此文作于1935年,节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助读资料卡(1)丰子恺(1898-1975年),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今桐乡市)。(2)镬子,读音为huòzi,意思是锅。(3)砻糠,指稻谷经过砻磨脱下的壳。20.文中回忆了新年的那些趣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河水反照着,映成六株开满银花的火树,这般光景真像美丽的梦境。22.综合全文来看,下面的描述与尾段作者认为“像‘新年’”的新年记忆不完全符合的一项是()A.收账时双方一团和气,宛如主客,收账者不咄咄逼人,反而能与人为善。B.即使是乡间小镇也能有数台热闹的鼓乐表演,参与者众多,酬谢仙人赐福。C.大人比平时舍得花钱,竞相用花炮欢庆新年,常常引得全镇人围观欢呼。D.儿童比平时自由快乐,能吃到各处美食,各处玩耍,受到大人们的优待。2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答案】20.访问各店(看收欠账),看放谷花(吃谷花),听鼓乐之声,放万花筒(看花炮、制作万花筒都可)。21.比喻,将万花筒的烟花比作开满银花的火树,花炮燃放的光景比作美丽的梦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万花筒燃放时绚烂壮丽的景象、热闹的场景,表达了我们看到花炮时的欢乐、喜悦或对放万花筒的喜爱。22.B23.最后段交代了怀旧的原因,表达了对童年时年俗年味的喜爱与怀念,表达了对渐行渐远的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消逝的年俗年味的遗憾、失落,对像“新年”的新年的热切期盼。【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第②段“我常常跟了我们店里的收账员,向各店收账。访问各店,在我是一种趣味”可概括:访问各店;结合第③段“我吃饱了东西回到家里,里面别是一番热闹:灶间里拥着大批人看放谷花”可概括:看放谷花;结合第④段“元旦的下午,大街小巷,鼓乐之声遥遥相应”可概括:听鼓乐之声;结合第⑤段、第⑥段“新年晚上,我们又可从花炮享受眼福。最好看的是放万花筒”“新年里孩子们每天总要访问爆竹店一次,而我特别热心。我曾把鞭炮拆散来,改制成无数的小万花筒”可概括:放万花筒。【2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注意从修辞的角度。“映成六株开满银花的火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万花筒的烟花比作开满银花的火树;“这般光景真像美丽的梦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炮燃放的光景比作美丽的梦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万花筒燃放时绚烂与热闹,结合后文“闪光满目,欢呼之声盈耳”可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以及对万花筒的喜爱。【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错误。正文第④段“试想:我们一个数百户的小镇同时响出好几处的浩荡的鼓乐来,云中的仙人听到了,也会羡慕盛世黎民的欢乐呢”,并非“酬谢仙人赐福”;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结构: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幼时过年的快乐往事,结尾段“二十多年来,我或为负笈,或为糊口,频频离开故乡”则交代了今时今日的自己的生活,对全文是一个总结作用;结合“但希望每年有个像‘新年’的新年”可看出照应题目;内容:结合“频频离开故乡”“上述种种,在这二十多年间渐渐消灭”写自己离开故乡,过去的那种新年快乐渐渐消失了,表明了怀旧的原因,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那段新年快乐时光的留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