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叙述类作品长于情节铺陈,需要大量细节来充实和支撑,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文体就不需要细节。在抒情性文体中,细节同样大量存在。不过,这种存在不是将细节融入情节之中,而是把细节作为抒情手段。比如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以带有动作意味的细节来表达诗人的人格追求。议论性作品中也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过秦论》“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前两句陈述背景,后两句是其效应,这里就是用细节性话语来说明。细节的存在常常会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丰富、更鲜活、更具有典型性与启迪意义,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从而也可能会因为细节经典使作品具有走向经典的可能,人们往往会因一个人物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它来展开作品。徐怀中的《牵风记》写的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军旅生活,但书中基本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作品一开始就讲女学生汪可逾参加八路军,带来了一把古琴。这把琴,在叙述中被携带,再被埋藏,后被丢失,最终失而复得,贯穿了整部小说。而那个被汪可逾弹拨的“空弦音”,就成为一种象征。空弦,源于无箭之弓,象征箭之迅疾、凌厉。古琴中的空弦只用右手指弹弦,就能形成一种“太古之声”,类似于“无箭之弓”的效果。这种细节设计正暗合了小说表达的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是对历史必然趋势的一种更具深刻性的表达。在很多情况下,好的细节会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积极变化。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准确运用细节的卓越能力。作家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作家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诗篇。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作家要有表达的准确度。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材料二: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这方面展露出努力和尝试。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概念,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也有一些作家通过巨量的细节让叙事时间和小说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贾平凹的《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这种细节设置与其书写的“泼烦日子”是相得益彰的。这样的细节被称为“细节的洪流”。评论家南帆指出,“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小说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这种高频次细节除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增强故事性外,更多的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连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劳作、永不停息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短篇小说则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测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文体的文学作品都会存在大量的细节描写,只不过,这些细节描写所起的作用可能并不相同。B.成为文章线索的细节描写,贯穿了文章内容,影响了文章结构,这种细节往往还会突出文章的中心内涵。C.优秀的作家在运用细节方面形成了共识,在作品中都重视并长于运用细节,具有准确运用细节的卓越能力。D.近年来的一些长篇小说作家在创作时尝试平衡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并为之付出努力。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类文体与议论性文体的细节运用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将其作为抒情手段,后者主要是将其作为说明手段。B.细节要从生活中来,一个作家只要熟悉并且理解现实生活,就可以写出点石成金的准确细节,让作品锦上添花。C.“细节的洪流”是作家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的,也是我们理解此类小说艺术的关键所在。D.当下,我们渴望高密度、高频次细节,这源于人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需求,而科技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能力保障。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中,描写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挑掉一茎,他才把手垂下,没了气。B.《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了二诸葛“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不过还得请区长恩典恩典”这些最滑稽的语言。C.《边城》中,文章开头描写了“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的场景。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楼梯上滚下来,然后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眼镜碎了没有。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经典作品就是凭着细节经典而诞生,这些经典细节也常常让读者记忆犹新。B.细节会影响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品格,适合的细节就一定能使其朝积极方向变化。C.“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准确性。D.赵树理常年下乡,他准确的细节使用体现了作家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的道理。5.语文活动小组正在举行“小说‘细节的洪流’之作用”探究活动,语文老师为他们选择了以下研究对象。请任选一个,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①刘备“三顾茅庐”。(《三国演义》)②“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黛玉方告了座,坐了。”(《林黛玉进贾府》)③“她们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荷花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老高卖马田承友马贩子一眼就看中了老高家圈里的那匹枣红马。这是一匹身形健硕的枣红马,腰肥体壮,暗红色的毛就像涂了一层油脂,泛着耀眼的光。马贩子伸出一个巴掌,说:“兄弟,就这价,给足了!”老高摸了摸马头,眼睛里盈起泪光。身边的女人拽了一下老高的衣角,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下来。马贩子拉开系在腰间的钱包,抽出一沓钱,数了五千,递给老高,说:“数一下吧。”老高接过钱,转手就给了身旁的女人,说:“数啥数!你还能少给了不成?”然后又摸了摸马头,有些不舍地说:“走吧,我送送你。”此时正是盛夏时节,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松花江江面又拓宽了数十米,那条摆渡的小船停靠在码头上,在江水的涌动下此起彼伏,远远看去,就像一枚遗失在大海上的落叶,显得那么孤单而落寞。老高牵着马走上那条小船,然后熟练地解下了系在马嚼子上的缰绳,老高看着马贩子,寓意深长地说:“这匹马跟了我十二年,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一定要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就拜托兄弟给寻个好人家吧。”马贩子从包里掏出一条缰绳系在了马嚼子上,又拍了拍马的身子,说:“放心吧兄弟,这么好的马,一定能遇到伯乐的。”小船驶离码头向对岸漂去,老高站在江堤上目视着那团枣红色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在薄雾里。少顷,远处的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长串马的嘶鸣,那凄厉的声音穿透雾气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直撞得他一阵阵心痛。这天夜里,狂风夹杂着暴雨再一次袭来。三更时分,风停了,雨住了,老高披了一件衣服习惯性地走出屋门。他端起门旁的簸箕,舀了两瓢碎苞谷,径直走进了院旁的马圈。点亮门口的马蹄灯,空空如也的马圈呈现在他的眼前,老高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叹了口气,倚在拴马桩上卷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他揉了揉昏花的老眼,枣红马不见了,而那盏吊在门框上的油灯,微弱的火苗忽明忽暗地跳动,就像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一枚枯叶,摇曳着余生那一点儿最后的时光。老高转回屋摸着黑爬上了炕。黑暗中,睡在炕梢的女人说话了:“心里放不下那匹马是吧?”老高叹了口气,说:“十二年了,能一下子就放下吗?”女人说:“都答应给寻个好人家了,咱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老高不再言语,扯过被子盖在身上。这时,窗外的雨又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天快亮的时候,雨又停了。一夜没睡好觉的老高披上衣服卷了支烟,眯着眼睛坐在炕沿上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此时,外面的鸡叫了,马也打起了响鼻。老高愣了一下,不对啊,怎么会有马的响鼻?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又一声马的响鼻真真切切地传进屋里,老高掐灭烟头儿,拉着拖鞋就跑了出去。随后,外面传来了老高惊奇的叫喊声。女人也起来了,推开房门后就愣在了原地。她看见,那匹枣红马浑身湿漉漉地卧在马圈旁边,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还时不时抽搐一下身子打个响鼻。“快,撮一簸箕苞谷来。”老高吩咐了女人一句就蹲下身子搂住了枣红马的脖颈。老高说:“夜里黑咕隆咚的,还下着那么大的雨,你是怎么从那么宽的江面上游过来的啊!”听见主人的声音,枣红马努力几次后挣扎着站立起来。它伸过头来把脸贴在了老高的脸上,那可怜的样子就像一个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女人端着一簸箕苞谷站在旁边,一边掉眼泪一边说:“造孽啊,黑灯瞎火的,江水那么大,这是遭了多大的罪啊!”老高把马嚼子上的缰绳解下来,重新换上了自家的缰绳,然后牵着枣红马进了马圈,一边走一边说:“不走了,咱不走了。”又转过脸对一旁的女人说:“把那五千块钱拿出来,一会儿找马的肯定会过来。”早饭过后,天晴了,那个马贩子果然找来了,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满脸长着浓密胡须的车轴汉子。这个汉子老高认得,是江南闫家屯专门宰杀大牲畜的闫老六。马贩子看到拴在马圈里的枣红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老马识途,我猜得没错。”身旁的闫老六搭话:“就怕老高反悔。”“不是反悔,是规矩。”老高拿着五千块钱和那根缰绳从屋里走了出来,说:“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马贩子显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说:“老高咱们再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从价钱上找。”老高说:“你是牛马贩子,应该懂得规矩,这不是钱的事儿。”马贩子和闫老六悻悻地走了。看着两个人离去的背影,女人叹了口气说:“闺女把车票都买好了。”老高说:“这有什么难的?退掉一张。”然后又撮了一簸箕苞谷,头也不回地进了马圈。(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1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枣红马的身形健硕,膘肥体壮,鬃毛发亮,这是马贩子一眼就挑中了枣红马和老高夫妻二人舍不得卖马的主要原因。B.马贩子花五千元钱买走了枣红马,老高数也没数就将钱转手给了妻子,这说明老高在家中的地位不高,没有话语权。C.马贩子在买马时答应老高要为马寻个好人家,但他将马卖给了屠户闫老六,这足以说明马贩子言而无信,唯利是图。D.老高以“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为由拒绝了马贩子加价买马,从中可看出老高规矩至上,情感第二的做人准则。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老高卖马”是小说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线索,贯穿了卖马前后的情节,使得文章条理分明、层次很清晰。B.文中写“连续的几场大雨”,将“摆渡的小船”喻为“在大海上的落叶”,突出江面的宽阔,为枣红马艰难渡江埋下伏笔。C.文中对吊在门框上的油灯所发出的微弱火苗的细致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老高在枣红马被卖之后伤感难过的心理感受。D.用“疲惫的老人”和“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两个相对弱小的形象写归来的枣红马,富有特色,引发读者怜悯心。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9.在读书小组会上,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不能删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节选自《汉书·张骞传》)材料二: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苏武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留A匈奴凡B十九岁C始以D强壮出E及还F须发G尽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意思是“经过”,《庖丁解牛》中的“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是更换,两者意思不同。B.传,指传递、传送,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传”词义不相同。C.让,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论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意思相同。D.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王被杀,余部逃跑了,虽然怨恨匈奴,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B.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就派人去联络大月氏,要经过匈奴,有难度,于是皇上招募有能力出使的人。C.张骞出使大月氏,被匈奴截留,十多年后才有机会逃到大宛,得到帮助,张骞才得以到达大月氏。D.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张骞和苏武有哪些相同点?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论诗十绝戴复古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妥安。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①?【注】①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才能“眼处心生”,激发真情,才能产生有“神”的诗句,画出逼真的图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复古认为写出诗来很容易,但是要把诗歌改好却很难。B.戴诗的第三句运用比喻手法,论述写诗反复打磨的道理。C.戴复古认为诗句要丰满好看,用词要妥帖恰当才是好诗。D.元诗尾句“亲到长安有几人”是反问句,表达否定含义。16.梁朝萧纲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说,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请你谈谈元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的“
,
”两句与大家熟悉的歌词“挡住太阳神的山巅,排空曲折迂回的川”异曲同工。(2)柳宗元强调种树的态度发人深思,用“
”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用“
”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3)陶渊明、苏轼等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活着就要经历失败、经受压力,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你将用“
,
”的诗句来鼓励自己。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说起“魔鬼城”,很多人都会想到新疆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那里是风蚀地貌,而且产出了大量的翼龙化石,如今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实河北也有一座“魔鬼城”,它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镇,原名“尧山”。
①
,a据清朝《畿辅通志》显示,b著名的赵州桥所用的石料就多来自于尧山。c到了20世纪,为了发展工业,人们在这里开山采石,d建起上百家采石场、水泥厂、石灰窑和石料厂、e将整个山体基本上都挖掉了,f只留下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矿坑。因为悬崖与沟壑纵横,怪石嶙峋,行走其间如同身处
A
的魔鬼宫殿,所以人们把它说成所谓的“魔鬼城”。②
,2008年以来山口镇关停了约200家采石场、石灰厂和石料加工厂等,并对这里进行了治理与修复,修建了道路,
③
。如今,除开采石料的地方没有土壤无法种植树木外,其他地方已经树木
B
了。这里有采石后留下来的巨大矿坑,还有开山后人为制造的悬崖,在华北平原地区,这样的奇观让魔鬼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很多人
C
,欢快的嬉闹声代替了机器的轰鸣,绿水青山足以让人们忘记这里曾经是烟尘滚滚的采石场。18.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病句的序号并予以修改。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色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干子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来”字的用法与文中“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的“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B.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别人打剩的枣子。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D.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代词“她”和“他”,请结合文意分析这样写的用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否定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是生活中却有不需要目见耳闻而需要推理想象的事。请你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B
3.C
4.B
5.选择刘备“三顾茅庐”。①“三顾茅庐”属于高频次细节,为“细节的洪流”。②这里的“三顾茅庐”的情景同中有异,使得故事的叙述曲折跌宕,增强了故事性;③也用刘备多次邀请诸葛亮的细节刻画,既可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持之以恒、谦虚有礼的形象特征,也衬托出诸葛亮的满腹经纶、智计超群、三思而后行等形象特征。选择《林黛玉进贾府》。①这里写林黛玉让坐的动作多次出现,属于高频次细节,为“细节的洪流”。②林黛玉的让坐虽然是面对不同的对象,但这些对象都是其长辈,且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说是全然陌生的环境,因此林黛玉察言观色,注重礼数,怕做错弄错“被人耻笑了去”,表现了她具有良好的教养;③同时也体现出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十分谨慎的形象特点。选择《荷花淀》。①这里妇女们“捞”“丢”的动作多次出现,属于高频次细节,为“细节的洪流”。②两句中的“捞”与“丢”动作相同,但作用不同。第一句的“捞”与“丢”既传神地表现了妇女们没有找到丈夫的失望、伤心、焦虑心理,又与后面菱角的细节描写相映成趣,体现了她们对家乡草木的热爱。③第二句的“捞”和“丢”写她们将小包裹给丈夫们,既写出了夫妻之间的牵挂、不舍、思念、担忧等复杂情感,又将夫妻之情与家国之爱相融于一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优秀的作家在运用细节方面形成了共识,在作品中都重视并长于运用细节”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可知,优秀的作家在运用细节方面没有达成共识,不是每位优秀作家都重视并长于细节描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只要熟悉并且理解现实生活,就可以写出点石成金的准确细节”错误,以偏概全,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内容可知,要写出“点石成金的准确的细节”,作家还需要“有艺术的敏感度”“有表达的准确度”。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的场景”错误。是场景细节描写,突出的是边城优美、宁静、平和的诗意图画。“看”,为引出下文女主人公的心理波澜做铺垫。没有突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适合的细节就一定能使其朝积极方向变化”错误,表述绝对。根据文中“在很多情况下,好的细节会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积极变化”的信息可知,题干中丢掉了限制语“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一定”表述绝对,范围扩大。6.C7.B
8.①本句写老高的幻觉,似乎看见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强化了老高对枣红马的那份牢不可破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高不舍枣红马的心理状态,突出了对老高形象的塑造。②在结构上,暗示了下面枣红马回来的情节。③虚实结合,富有梦幻美,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9.同意第一种观点:不能删去。理由:①交代了老高留下来养马的决定,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进一步丰富了老高为枣红马而坚定留在老家的感人形象,使其更加鲜明。③与“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一定要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以删去。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小说这里写到不卖马,呼应了文章开头“马贩子一眼就看中了老高家圈里的那匹枣红马”,行文脉络贯通,故事已经叙述完整。②删去后,可使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更简洁,不拖泥带水。③留下悬念,让读者去想象老高最后如何解决留下来养马与去城里照护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枣红马的身形健硕,膘肥体壮,鬃毛发亮,这是……老高夫妻二人舍不得卖马的主要原因”错误。“老高夫妻二人舍不得卖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枣红马与他们相伴十二年,情感深厚,而不是枣红马外形漂亮。B.“这说明老高在家中的地位不高,没有话语权”错误,从文中相关内容来看,老高在家中有话语权。D.“从中可看出老高规矩至上,情感第二的做人准则”错误。正是因为老高对枣红马情感浓厚,所以才以“规矩”为借口不卖枣红马。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为枣红马艰难渡江埋下伏笔”错误。应是“为枣红马艰难渡江作铺垫”,而不是埋下伏笔。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是老高的幻觉,老高因为思念马,晚上睡不着觉,习惯性的来到马圈喂马,可是马已经不在了,老高伤心不已,此时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强化了老高对枣红马的那份牢不可破的深情,表现了老高不舍枣红马的心理状态,突出了对老高形象的塑造。在结构上,下文写“那匹枣红马浑身湿漉漉地卧在马圈旁边,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还时不时抽搐一下身子打个响鼻”,暗示了下面枣红马回来的情节。“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是虚写,“那盏吊在门框上的油灯,微弱的火苗忽明忽暗地跳动”是实写,虚实结合,富有梦幻美,有力地烘托了老高在枣红马被卖之后伤感难过的心情,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同意第一种观点:不能删去。理由:老高说“这有什么难的?退掉一张”,老高让老婆退一张票,说明老高决定留下来养马,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描写老高“头也不回地进了马圈”,表现了老高坚决留下来养马,进一步丰富了老高的感人形象,使其更加鲜明。结尾“闺女把车票都买好了”与“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一定要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以删去。理由:从情节结构看,“马贩子和闫老六悻悻地走了”小说这里写到不卖马,呼应了文章开头马贩子,行文脉络贯通,故事已经叙述完整。从表达效果看,删去后,可使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读者去想象老高最后去没去城里,老马有没有再次被卖给马贩子。10.CEF11.C
12.A
13.(1)如果能够达到(大月氏),(等我)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您的钱财宝物多的不能够数得清。(2)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来到汉使者处),才能够在夜里见到了汉朝使者,把全部的情况(向使者)亲自陈述。
14.①都为汉朝出使他国;②都忠诚汉朝。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绝不改变节操;③都历经磨难最终回到汉朝。【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凡十九岁”是“武留匈奴”的具体时间,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所以C处断句;“出”与“还”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E处断句;“须发”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F处断句。故选CE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经过;/更换。句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B.正确。传递、传送;/流传。句意:押送到单于那里。/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C.错误。意思不同。责备;/谦让、谦逊。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治理国家要以礼,他说话不谦让。D.正确。道歉;/告诉、告诫。句意:向汉使道歉说。/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错误。原文是“无与共击之”,没有一起攻打匈奴的国家。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如果;“反”,通“返”,返回;“赂遗”,赠送。(2)“得”,能够;“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具”,全部。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都为汉朝出使他国;都忠诚汉朝。根据“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可知,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绝不改变节操;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根据“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可知,都历经磨难回最终到汉朝。参考译文:材料一: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把他的头当作饮酒的器皿,月氏余部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配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余部拥立老月氏王的夫人为王。新月氏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没有侵扰,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节选自《汉书·张骞传》)材料二:汉昭帝(武帝之子,名弗陵)登位几年后,匈奴与汉朝议和,缔结婚姻关系。汉廷索求苏武等人,匈奴欺诈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见汉朝使者),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把这些年的经历)全部加以陈述,教导使者告诉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当时皇帝游玩射猎的园林)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著一封用丝绢写的信,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水草汇集的地方。”汉使者非常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进献一份祭品(一牛、一豕、一羊为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园。任命苏武做典属国,官吏俸禄的等级中二千石(二千石官秩分三等,最高为中二千石,其次为二千石,再次为比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及赋税。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另外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节选自《汉书·苏武传》)15.C16.①“眼处心生”是说把眼里看到再从心里反映出来才能写出好诗;②“暗中摸索总非真”直接否定暗中摸索,闭门造车的行为;③最后运用议论的手法,运用杜甫的典故,亮明观点,诗歌来源于生活。【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戴复古认为诗句要丰满好看”错误,原文是“句要丰腴字妥安”是说句子含义要丰富,不是句子好看的意思。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眼处心生句自神”写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创作出传神的作品,把眼里看到再从心里反映出来才能写出好诗;“暗中摸索总非真”写单凭主观臆测、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好作品来的,直接否定暗中摸索,闭门造车的行为。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最后运用议论的手法,杜甫在长安题咏秦川景物,每首诗都很传神,很真切。但是像杜甫这样亲到长安,身历其境,写作的人,古来又能有几个?运用杜甫的典故,亮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形象策划与推广补充合同
- 二零二四年林地租赁协议样本
- 大学员工入职合同(2篇)
- 医药公司合同(2篇)
- 反三违目标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地质勘查项目实施及管理合同
- 员工合同及保密条款解析
- 补充服务协议样本
- 设备维护与升级改造合同
- 高强度铝型材购销协议
- 祖国不会忘记合唱谱(1)
- 小学二年级家长课堂-动物的世界(课堂PPT)
- (整理版)圆的参数方程及应用
- 色彩搭配-颜色搭配PPT课件
- 员工竞业限制管理PPT课件
- 2022年地壳运动与变化教案与学案
- 上海市单位退工证明退工单(四联)
- NRC2012营养标准(中文版)
- 宝鸡市某办公楼空调用制冷机房设计
- 能量机动理论和飞行包线图
- 六年级环境教育备课(青岛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