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市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莆田市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莆田市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莆田市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莆田市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莆田市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是某饮料瓶上标签的部分说明,这里的“钙、镁、钠”指的是()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2.图1为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3.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A. B. C. D.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我们对水的组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B.实验结束时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5.201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为增加节日氛围,节日期间提倡大量燃放烟花炮竹B.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C.建筑工地安装降尘装置D.市区尽量开车出行6.通常在白炽灯泡里的玻璃柱上涂有一层物质,消耗氧气,保护灯丝,该物质是()A.氯酸钾 B.氧化汞 C.二氧化锰 D.红磷7.下列化学符号中关于数字“2”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2CO-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B.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2个氧原子C.Ca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D.-表示氧化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8.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下图中最合理的是A. B.C. D.9.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10.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A.加碘食盐B.无磷洗衣粉C.无铅汽油.D.无氯冰箱11.化学就在生活中,下列过程均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空气净化、煤炭燃烧B.火药爆炸、氧气供给病人呼吸C.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面包发霉D.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海水淡化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木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C.点燃氢气前应该先验纯D.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实验室现有氯酸钾、稀盐酸、大理石、火柴、药匙、镊子、升降台及以下仪器,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或回答问题。(1)若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要的仪器编号是①__________,写出仪器b的名称是②__________,在此实验中的用途是③__________;(2)制取气体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如下,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将导气管一段浸没水中,最后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观察到②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3)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制备并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请将其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4)若补充一种药品①__________,还可以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A、B两个方案。(1)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案是________(填“A”或“B”)。(2)方案B中,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根据下列三个实验回答问题。(1)图1中在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2)图2中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b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3)图3中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约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如图两个实验:实验一:实验二:组合序号①②③组合的溶液(实验一):把试管①②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最后只得到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1)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试管①中一定反应完全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后得到蓝色沉淀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2)混合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3)在组合①、②、③中,组合_________无明显现象,但它们的实质不同,为了证明实质不同,小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试液。(4)实验结束后把3个组合反应后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也显无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溶质的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结论):(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康泰克"等以前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因含PPA(苯丙醇胺)对人体有较大副作用而被禁用,PPA的化学式为C9H13NO,求:(1)C9H13NO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所需相对原子质量见试卷第一页说明,下同)(2)C9H13NO中的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3)C9H13NO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4)在151gC9H13NO中碳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_____18.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1)C3H7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2)丙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N:O=______。(3)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保留0.1%)(4)8.9gC3H7NO2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是______g。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KCl、K2SO4、K2CO3、Cu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做如下实验:(1)根据以下实验操作及现象,请回答:操作现象结论实验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原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实验②:取①所得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看不到明显现象原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实验③:取①所得溶液少许,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原粉末中一定有_____或_____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④:将实验③所得混合物过滤后,在沉淀中加入稀硝酸_____原粉末中一定有K2SO4、K2CO3两种物质(2)据上述实验现象,可推知原粉末中可能有_____,为了进一步验证原粉末中可能含有的成分是否存在,请你设计实验证明:操作现象结论_______________(3)写出实验③中可能发生的任意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A【解析】

物质,属于宏观概念,元素也属于宏观概念,所以该物质中含有的钙、镁、钠指的是含这种元素。故选A。2、D【解析】密闭容器中,温度升高或气体增多,容器内的压强均变大。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正确;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正确;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正确;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气体没有减少,所以若用木炭代替红磷无法完成此实验,错误。故选D。点睛:要顺利解答此题,就要掌握导致容器内压强变化的因素,密闭容器中,温度升高容器内的压强均变大;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也能使压强变大。3、C【解析】

CO2和O2的密度都大于空气,故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选C。4、C【解析】

A、电解水实验中负极得到的是氢气,正极得到的是氧气,说法错误;B、实验结束时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1:8,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法错误;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说法错误。故选C。5、C【解析】

A、大量燃放烟花炮竹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B、就地焚烧秸秆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C、建筑工地安装降尘装置可以减少烟尘的产生,故正确;D、较多的开车出行会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故选C。6、D【解析】

A、氯酸钾不与氧气反应,受热时还容易产生氧气,灯丝更易氧化,故A错误;B、氧化汞与氧气不反应,故B错误;C、二氧化锰与氧气不反应,故C错误;D、红磷可以与氧气反应,常做白炽灯泡内的除氧剂,来保护灯丝,故D正确。故选D。7、B【解析】

A、2CO中的数字“2”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该A正确;B、NO2中的数字“2”表示1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B错误;C、Ca2+中的数字“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C正确;D、中的数字“2”表示氧化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正确。故选B。【点睛】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该化合物里该元素或原子团所显的化合价。8、C【解析】

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1:4,则氧分子与氮分子的个数比约为1:4,空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故选C。9、B【解析】

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正确.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错误.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正确.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正确.故选B。10、A【解析】

A、加碘食盐是为了给人体补充碘元素,与环境问题无关,故A不正确;B、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赤潮和水华,保护水源,与环境保护有关,故B正确;C、无铅汽油不会引起重金属污染,能减少空气污染,故C正确;D、无氯冰箱不会引起臭氧层空洞,保护环境,故D正确。故选A。11、B【解析】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空气净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煤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气供给病人呼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C.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面包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海水淡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A【解析】

A.木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此选项错误;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此选项正确;C.任何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应该先验纯,此选项正确;D.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选项正确。故选A。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abdg长颈漏斗随时添加液体药品稀盐酸连接装置有气泡冒出MnO22H2O22H2O+O2↑【解析】(1)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下制取气体,故选择仪器abdg组装仪器,仪器b是长颈漏斗,其作用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稀盐酸;(2)连接好仪器,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当水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时,松开手,若观察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故填:连接装置;有气泡冒出;(3)根根据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画图的过程要注意A装置中实线画液面,虚线画液体,液体不超过容积的二分之一;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A、B中都要画出气泡;导管末端要伸入试管中液面以下,;(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氧气,属于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可以用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并选择双孔导管和集气瓶;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14、A③中产生气泡,②中无现象【解析】方案A:实验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①中无明显变化,②中铁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由实验现象可知,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方案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①②中均无明显变化,③中有气泡冒出,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由实验现象可知,铁比铜、银活泼,但是不能证明铜和银的活泼性;由此可推知:(1)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案是:A;方案B中,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现象是:③中产生气泡,②中无现象。15、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造成集气瓶炸裂Fe+O2Fe3O4氧气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不足、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解析】

(1)图1中在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造成集气瓶炸裂;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Fe+O2Fe3O4。(2)图2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电源负极试管a产生氢气,电源正极试管b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该实验反应原理为:2H2O2H2↑+O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图3中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约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不足、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16、NaCl、NaOH①②NaCl和或、NaCl和水或气体或沉淀【解析】

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验一:试管①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试管②中氯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把试管①②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最后只得到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原试管①中氢氧化钠过量,试管②中氯化钡完全反应,试管①②上层清液混合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铜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可能有剩余。(1)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试管①中剩余有氢氧化钠,则试管①中一定反应完全的是;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混合后得到蓝色沉淀一定发生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混合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NaOH。实验二:组合①:溶液和溶液,二者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钠,无明显现象;组合②:溶液和溶液,二者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组合③:溶液和溶液,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3)在组合①、②、③中,组合①②无明显现象,但它们的实质不同,为了证明实质不同,小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试液。(4)实验结束后把3个组合反应后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也显无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则说明混合后所得溶液显中性或酸性,故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溶质的组成可能是:①NaCl和;②、NaCl和。结论:(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151108:13:14:1671.5%108g【解析】

(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中的各元素的质量比为:。(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在151g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8、8936:7:32:1415.7%0.7【解析】

(1)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7+16×2+14=89,故填:89(2)丙氨酸中C、H、O、N元素间的质量比为:(12×3):(7×1):(16×2):14=36:7:32:14;故填:36:7:32:14(3)根据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则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故填:15.7%(4)8.9gC3H7NO2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是。故填:0.7【点睛】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利用,即可求得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丙氨酸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氢元素的质量。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CuCl2MgCl2K2SO4K2CO3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