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和建议_第1页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和建议_第2页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和建议_第3页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和建议_第4页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和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二00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二00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目录TOC\o"1-1"\h\z\u一、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现状2二、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开展现状11三、高等财经教育的问题与缺乏28四、中国高等财经教育中长期开展的政策建议36附件2: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主持人:许德昌许德昌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开展规划处处长,课题参与人员还有开展规划处副处长黄韬副教授、开展规划处陈益刚副教授等。2000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启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形成了新世纪经济学类、法学、管理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开展战略研究报告,其中,以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持的《中国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之一、之二》两项研究成果,对中国高等财经院校50年的历程进展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多视角、多层面探讨了高等财经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开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校内管理体制、学科专业布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问题,总结了高等财经院校的开展规律,并站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开展的建言: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大多数财经院校应往多学科方向拓展,以经济学、管理学科为主业,大力开展新兴学科;③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教学内容、实施双语教学和主动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措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管理人才;④大多数财经院校应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政府在进展宏观调控时应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经济等手段,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上述研究成果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和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综合改革问题与实践研究之一》,王裕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进入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进一步向群众性和普及性的方向开展、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将转向更多地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日益国际化、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的人的六大开展趋势《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开展的六大基本趋势》,陈学飞,《教育研究》,1996.12,以及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一、精英教育与群众教育的统一、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的统一、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统一的十大特点《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特点》,刘尧,《江苏高教》,1997.4。在21世纪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态势若何,特别是高等财经教育和独立设置的高等财经院校开展状态若何,是本研究报告的着力点。《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开展的六大基本趋势》,陈学飞,《教育研究》,1996.12《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特点》,刘尧,《江苏高教》,1997.4一、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现状1.全国高等学校数量从略有减少转向平缓增长据全国教育事业开展统计公报〔2000~2007年〕整理,下同。。1992年,由扬州工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和国家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等7个单位合并组建了扬州大学,作为我国高校合并的第一例,标志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启动。1994年、1995年、1996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3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标准地提出五种改革形式,即“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和“划转〞。1998年,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0多个部委参与改革,涉及高校640余所。1999年,对原国防科工委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其中普通高校25所进展了合并、划转、保存的改革。2000年,由62个国务院部门管理367所普通高校变为由10余个部门管理120所左右,其中,由教育部直接收理71所,其他部门管理50所左右。经历1998年、1999年、2000年的三次大的调整,基本上解决了部门办学体制问题,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据全国教育事业开展统计公报〔2000~2007年〕整理,下同。200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的一个转折点,全国高等学校由1999年的1942所降至1813所,减少129所。2000年之后,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又开场了逐步增加,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增加趋势大于总体增加趋势,而成人高等学校则是平缓下滑。图一反映了这一增长变化趋势。图一:2000~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变化2.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情况略有起伏、平衡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构造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图二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平衡开展态势,其中,高等学校研究生单位数量略有起伏,而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单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图二: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变化3.研究生招生、毕业和在校研究生数量较快增长。图三、图四、图五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招生、在读和毕业的情况。自2000年以后,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呈较快增长,而博士研究生增长呈现平衡增长态势。2006年在读研究生规模超过100万人。图三: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变化图四:2000~2007年我国在读研究生变化图五: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毕业变化4.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在读生、毕业生数呈上升趋势。图六: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招生数〔万人〕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图七: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在读生数〔万人〕图八: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毕业生数〔万人〕图九: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招生、在读生、毕业生总数变化图从以上几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2006年,招生数、在读生数、毕业生数都呈一个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高校招生376.76万人,到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730.5万人,平均年增长50.5万人。现在,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群众化阶段,但是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与招生人数迅猛增加所相对应的使毕业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在使大局部学生受到高等教育的同时,带来了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矛盾等问题。5.师资队伍数量持续增长,师资质量不断提高,一大批国家级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学术骨干脱颖而出。2000~2007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师资总数和专任教师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开展态势,而成人高校的师资总量和专任教师总量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前面成人高等学校数量逐年下降相关。2003年,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励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奉献的教师,从而带动高等学校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从基本上提高教学质量。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长江学者奖励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有效地凝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特别是吸引了一批学术上卓有建树的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至2006年共有97所高校分八批聘任了799位特聘教授、308位讲座教授,14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图十:2000~2007年我国高校师资变化情况图十一:2000~2007年我国高校师资中专任教师变化情况6.科学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开展问题。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新的春天,教育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假设干意见》,启动实施了“2003-200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方案〞,通过制度化的政策保障和不断加大的经费支持,以及各高校、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热情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设立了一套较为标准完善的科研工程资助体系,建设了一批堪称“国家队〞的研究基地,造就了一支相当规模、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和科研服务平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气氛和学术风气。200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工程启动,至2007年共批准立项195项,已评审结项36项。产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引领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咨询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创新平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也是“繁荣方案〞重点支持的建设工程。自1999年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共设立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重点基地135个,省部共建重点基地16个〕,分布在全国66所高校,几乎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截至2006年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到达3640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9411人,其中,教授36138人,副教授9327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9.92%和25.62%;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64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993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29%和24.72%。教育部:《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促进学术繁荣——“2003-200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方案〞成就巡礼》在科技工作方面,高校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与开展的中心,高校科研投入显著提高,高校科研比重加大,科研产出硕果磊磊。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31.5万人,占全国的8.2%;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个,占全国总数近2/3;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程2/3以上,承当国家“863”、“973”方案工程为2/5左右;全国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学建设了合作关系。高等学校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奉献。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均占全国的7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创造奖、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获奖项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现逐步增长势头。事实充分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是根基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7.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和各种民间资金支持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格局,高等学校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根基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表1:高等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经费构成情况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tjsj/ndsj合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2000年98313655637055529740390904153444216693717830252001年12475481.36659987.16322876.8253801.9174307.63124295.92263088.82002年1583212978751767548856417624279514426451729952982003年1873678887687378389002776276257366548749334469162004年225764591009839296582761309226216321693865840138632005年26578618.311285356.110801930.81814894.8211955.98379125.94887285.6图十二:2000~2005年高等教育经费构成及其增长情况上图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构成。总体上讲,2000~200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获得的办学经费增长很快。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特别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较大、增长也较稳定,学费和杂费所占比重居于第二位,增长也较稳定,其它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居第三,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两项虽然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所占比重较小,仍具有较大开展空间。8.学生资助政策日趋成熟,教育公平日益凸显。自1993年逐步实行收费制度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制度建设,成本分担体制下的大学生资助政策逐渐成熟,初步构建了我国“奖〞、“贷〞、“助〞、“补〞、“减免〞多元资助体系。更为可喜的是,2007年新政策构筑下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成功出台,在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长期性、资金分担合理性、资助水平提高、政策导向明显以及总的财政投入增加等方面。在宏观财政助学投入上有了大幅度提高,兼顾到“奖〞、“贷〞、“助〞、“补〞、“免〞各项资助政策的调整,而且在资助覆盖面和资助力度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扩大了“不需归还〞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规模,极大地增进了教育公平。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到达308亿元左右。新资助体系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到达500亿元,每年将有约400万大学生受益。二、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开展现状一般而言,财经学科是指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指工商管理学科〕两门学科的总称。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公布〕中指经济学学科门类〔02〕、管理学学科门类〔11〕特别是工商管理〔1102〕。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公布)中指经济学学科门类〔02〕、管理学学科门类〔12〕特别是工商管理〔1202〕。高等财经院校是指以高等财经院校、其它高等学校的财经系科为主体的,涉及到管理体制、教育对象、教育规模、教育内容及资源配置等的综合系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以服务于国家及社会经济开展需要为宗旨,以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为基本职责,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与管理开展为准绳,在政府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办学根基之上,推崇学术自由、科学进步、注重实践、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以培养为国家民族服务的应用型、研究型财经人才为主,以提供各类财经在职培训为辅,同时以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成果为重要义务的以财经学科为主体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包括普通高等财经院校、成人高等财经院校等《中国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之一》,王裕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中国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之一》,王裕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高等财经院校数量较为稳定。2000年,高等财经院校为68所,占全国1041所普通高校的6.5%。2001~2003年,财经院校数量分别为65、62、64所,略有下降〔参见下表〕。据《中国高等学校大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独立学院318所,成人高校444所。其中,高等财经院校〔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独立院校〕217所。表2:2000~2003年高等学校分类别数〔单位: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时间合计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1041832394461002211568261429121842001年122591231426962101565281429123862002年1396112224406992031562301530125482003年155212122337697188166433152912711图十三:2000~2003年高等学校分类别统计上图反映了2000~200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格局。除职业技术学院外,在12种办学类型中,高等财经院校数量小于理工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医药院校,大于农业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民族院校、语言院校和林业院校,具有重要的地位。2.学科专业建设上经管特色鲜明。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高等财经院校学科专业建设集中反映在三点:一是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分布广泛,本科专业设置、硕士博士点分布上相当普遍,形成“无校不财经〞的人才培养格局;二是财经院校除经济、管理学科外,还向非财经学科专业拓展延伸。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优化学科专业构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998年,教育部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与改革现状,在广泛调查研究高等教育资源供需情况以及征求各方面建议及意见的根基上,进展了学科专业调整。调整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划分为11个大类、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进一步标准了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类别,为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开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截止到2007年5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布点33000多个,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开展需要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根据《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05~2007年〕来统计每年新增的本科专业总数和各新增专业的类别,并且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院校性质类别来判断某所院校是否非财经院校。数据来源:《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05、2006、2007年〕图十四数据来源:《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05、2006、2007年〕图十五:2005~2007年新增财经类专业所占比例图十六:2005~2007年新增财经专业图十七:2005~2007年财经院校新增财经类专业所占比例2005~2007年,每年新增本科专业总数在逐渐下降,由2005年的2594个下降到2007的1711个。同时在这些新增的专业中,新增财经类专业的总数也再不断的下降,由2005年的611个下降到2007年的340个。但新增财经类专业占总新增专业的比例对比稳定,为16%到19%之间。2005~2007年,财经类院校新专业中,财经类专业和非财经类专业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左右,波动的幅度不大。表3:财经院校新增专业统计表200520062007法学3%2%5%工学15%15%11%管理学39%31%40%经济学13%13%9%理学9%9%7%农学1%1%0%文学19%28%25%哲学0%1%0%教育学1%0%2%图十八:2005年、2006年、2007财经院校新增专业分学科统计从财经院校新增专业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院校新增财经类专业中,管理学专业所占比例要高于经济学专业。在财经院校新增的非财经类专业中,文学类专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工学类专业和理学类专业。农学、哲学和教育学专业所占的比例最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开展,高等财经院校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一的财经类院校,绝大多数院校除拥有经济学、管理学门类外,还根据学科穿插、渗透的原则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向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拓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目前,我国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12个。自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先后于1981年、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和2006年批准了10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46个〔其中,高等学校291个、中共党校1个、科研机构54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97个〔高等学校530个、中共党校15个、科研机构152个〕,学士学位授予单位691个。在学科点分布上,全国共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78个,二级学科点17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459个,二级学科点10008个。其中,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6个,二级学科点61个,分别占博士学科点的3.3%、3.5%;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29个,二级学科点508个,分别占硕士学科点的3.7%、5%。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5个,二级学科点77个,分别占博士学科点的9.8%、4.4%;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6个,二级学科点696个,分别占硕士学科点的11.4%、7%。《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名册〔2006年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名册〔2006年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注:《中国学位授权单位名册》〔2006年版〕一书编者说明中,全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数、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数与附录中的数据不相吻合,本文采用附录中的统计数据,下同。高等财经院校在我国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全国346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财经院校13家〔其中,一级学科授权12家、二级学科11家〕;697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财经院校34家〔一级学科授权25家、二级学科授权33家〕。13所财经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东北财经大学〔4〕、上海财经大学〔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西南财经大学〔3〕、天津财经大学〔2〕、中央财经大学〔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哈尔滨商业大学〔1〕、江西财经大学〔1〕、广东外语经贸大学〔1〕等11所财经院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江西财经大学〔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中央财经大学〔3〕、上海财经大学〔3〕、山西财经大学〔3〕、西南财经大学〔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浙江工商大学〔2〕、哈尔滨商业大学〔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东北财经大学〔1〕11所财经院校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4所财经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上海财经大学〔6〕、江西财经大学〔6〕、西南财经大学〔6〕、东北财经大学〔5〕、中央财经大学〔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哈尔滨商业大学〔4〕、山西财经大学〔4〕、浙江工商大学〔4〕、河南财经学院〔4〕、云南财经大学〔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天津财经大学〔3〕、北京工商大学〔3〕、山东经济学院〔3〕、山东财政学院〔3〕、长春税务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2〕、北京物资学院〔1〕、河北经贸大学〔1〕、南京财经大学〔1〕、广东外语经贸大学〔1〕、贵州财经学院〔1〕、新疆财经学院〔1〕等25所财经院校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上海财经大学〔22〕、北京工商大学〔21〕、江西财经大学〔19〕、浙江工商大学〔18〕、河北经贸大学〔18〕、哈尔滨商业大学〔17〕、广东商学院〔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5〕、天津商业大学〔15〕、浙江财经学院〔15〕、安徽财经大学〔1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2〕、南京财经大学〔12〕、广东外语经贸大学〔11〕、山西财经大学〔11〕、贵州财经学院〔11〕、天津财经大学〔10〕、河南财经学院〔10〕、云南财经大学〔10〕、长春税务学院〔9〕、石家庄经济学院〔9〕、重庆工商大学〔9〕、中央财经大学〔8〕、上海对外贸易学院〔8〕、山东经济学院〔7〕、山东财政学院〔7〕、西南财经大学〔6〕、兰州商学院〔6〕、新疆财经学院〔5〕、内蒙古财经学院〔5〕、西安财经学院〔5〕、北京物资学院〔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等33所财经院校拥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表4: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生招生情况〔2009年〕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整理而成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培养单位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119经济思想史31经济史41西方经济学68世界经济7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招生机构自设专业*13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84区域经济学136财政学68金融学114产业经济学165国际贸易学115劳动经济学55统计学65数量经济学89国防经济25招生机构自设专业*15工商管理会计学159企业管理262旅游管理117技术经济及管理144招生机构自设专业*125工商管理硕士(MBA)124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我国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教育部负责组织,已评选了三次。2007年,教育部发布通知〔教研函[2007]4号〕,公布了第三批重点学科名单。.第三批重点学科〔军事学门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下同〕共有一级学科286个,二级学科677个。286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累计为1253个,因此,本批重点学科共有1930个,这一数字与第二批重点学科907个〔不含军事学门的重点学科〕相比,猛增了2.12倍。286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有270个分布在211院校,分布在985院校的有222个,这一数字充分说明了985、211院校强大的实力。677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分布在211院校的有537个,分布在985院校的略少,有366个。分布说明,重点院校优势明显,对高等教育实行重点建设,是表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成功典范。参见“我国国家重点学科的布局分析与开展建议——基于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的计量分析〞,邱均平、牛培源,《评价与管理》,2008年第3期1930个重点学科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工学门依然拥有最多的重点学科,哲学门则最少,这一分布与第二批重点学科极其相似。图十九:各学科门类重点学科的分布本批重点学科考核增补首次确定了286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样可以更好的调整学科构造,促进学科穿插、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统计结果说明,286个一级学科分布在19个省区的83所高校中,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和81%的一级学科。清华文学以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排在第一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紧随其后。图二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各学科门类的分布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理论经济学一级重点学科分布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重点学科分布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3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和1所财经院校。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商管理一级重点学科分布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和1所理工大学。二级学科设置上,理论经济学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下有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4个二级学科。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上,理论经济学下有7个,应用经济学下有28个,工商管理下有9个。这4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在综合性大学22个、财经院校17个、理工院校3个、军事院校2个,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和理工院校仍是高等财经教育的主力。表5:财经院校拥有的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学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其他中央财经大学一级学科会计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思想史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民商法学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会计学注:◆为重点培育学科3.人才培养优势突出。伴随着共和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开展,三十年来财经教育历经坎坷,从弱到强,办学类型从单一走向多样。从1975年的两所,开展壮大到2007年的217所;从单科财经院校到财经类院校、综合院校、理工院校三强并举。学科建设步入历史最快时段,招生人数超速增长。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局部解决了长期缺乏经济人才的为难局面。据2007年统计,毕业生人数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70%;招生人数占高校招生人数的6.29%;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6.06%;人才构造逐步优化,从社会长远开展来看,财经高校较之其它类型院校,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针对性,有长期建设起来的学生实习、教师科研及毕业生就业领域的传统联系,这种独有的教学传统与价值,是其它类型的高等财经教育不可替代的。图二十一:经济学类在校生数量变动情况经济学类〔从2001年开场,各种统计文献将管理学类单列〕在校生人数从1999年的614028人增加到2005年的3638120人〔含管理学〕,经济学教育进入了开展时期的繁荣。在721所本科院校中,493所开设了经济类专业,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使得经济类教育成为最热门、开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图二十二:经济学类学生占全部在校生的百分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培养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表6:经济学类在校人数一览表〔1978—2006〕年份合计财经百分比年份合计财经百分比19781978年数据来自1978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年〕》,1979年9月,第43页856322181902.12%1993253600033320013.14%19791979-1983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方案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53页1019950215972.12%19941994-2002年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79863939653414.17%19801143712370823.24%1995290642943408414.94%19811279472478953.74%1996302107946102715.26%19821153954559804.85%1997317436248344615.23%19831206823711005.89%1998340876450840414.91%19841984-1985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方案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1980-198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1页1395656974056.98%1999408587461402815.03%198517031151475438.66%2000556090087645215.76%19861986-1993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因该《汇编》中的单位为万人,所有这几年的数据的精度与其它年份有所不同。18800001694009.01%20017190658359888(1027499)19.29%198719590001804009.21%20029033631466433(1381742)20.46%198820660002061009.98%20032003-2006年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11085642604135(1784272)21.55%1989208200021910010.52%200413334969731263(2272728)22.53%1990206300022050010.69%200515617767857757〔2780363〕23.29%1991204400021560010.55%200617388441921365〔3233445〕23.89%1992218400024440011.19%20072007年数据来自: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开展统计公报》,2008年4月18849000图二十三:博士生录取情况〔按学科门类〕图二十四:硕士生录取情况〔按学科门类〕4.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人数增加迅速,已形成一支构造对比合理的教师队伍,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形成了一批经济学、管理学大师。同时,近年来引进了大批海外归国人才,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教师水平不断提升。从以以下列图可看出,从2001年到2006年,经济学、管理学类教师数量增长很快,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也快速增长。据教育部网站:2001年、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图二十五:200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分学科构成图二十六:2001、2006年普通高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增长5.科研实力显著增强。高等财经院校的服务领域仍然在不断开展和壮大,如金融、保险、证券、商贸、会计、统计、经济信息等等,这些行业或应用技术正是我国稳固和开展市场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开展背景中的重点开展领域,正经历着适应“入世〞之后的阵痛,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之中。这些行业或应用技术的改革及其开展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开展的进程。因而,继续保持和开展长期为之服务并对其现状十分熟悉的高等财经院校,在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自身的开展,财经院校在人文社科类的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以国家社科工程观测点,财经院校已成为综合类高校之后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图二十七:2005~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工程统计以教育部直属的5所财经院校和东北财经大学为代表,对其学术生产力进展统计。表7:6所财经院校学术生产力学校全部期刊EI来源刊核心刊上海财经大学5730312908中央财经大学4440151642对外经贸大学232891163中南财经政法120xx72928东北财经大学8745316486.教学投入和硬件设施有待改善。表8:各类高校图书资源分布学校类型图书校均藏量(万册)图书人均藏量〔册〕财经院校7589.0理工院校58.251.2农林院校6854.7师范院校10852.0政法院校4070.4综合大学10275.2表9:各类高校校均占地面积比照学校类型校均占地面积(平方米)财经院校465833理工院校678260农林院校1395651师范院校856890政法院校396303综合大学948106三、高等财经教育的问题与缺乏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开展,一方面满足了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将中国送入了高等教育群众化时代,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管理较为薄弱,在构造与质量等方面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高等财经教育在此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反映如下:1.专业设置存在偏快现象。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几次,调整专业目录,98年经济学类专业目录调整过后,极大地拓宽了经济学类的专业口径,专业名称更加符合经济学科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等学校改革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由于高校扩招政策在1999年迅速出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的不适应性。经济管理类专业又是各校扩招时首先的扩招对象,各高校为了在人才培养上表达差异性,一方面增加了各专业的招生人数的总量,另一方面增设了局部新专业。表10:财经类专业点设置表〔1998-2006〕年份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上专业点数12761322146916892090248628662612我国方案经济时期,经济学开展长期受到压抑,取消商品经济,长期重理轻文,无视价值规律,在改革开发后,迫切需要一个大的开展,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要求,经济学专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农林,办学投入对比低,新兴高校出于办学成本,吸引生源的目的,盲目设置专业走曲线招生的路线。表11:经济类专业点分布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点数020101经济学286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561020103财政学88020104金融学291020105W国民经济管理7020106W贸易经济12020107W保险58020109W金融工程25020110W税务17020111W信用管理5020112W网络经济学1020113W体育经济2020114W投资学3020115W环境资源与开展经济学1020116S海洋经济学1小计1358经济学15种专业就规模而言存在很大差异。如表6所示,截至2005年,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占到经济学全部专业点数的90%以上,其中专业点设置最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占全部点数的41.38%,其余专业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开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所占专业点数目较少,有3个专业在全国只有一个点。2.财经院校专业存在一定趋同现象,院校开展缺少配合分层战略的实际行动。有关学者研究说明,按类别查询了财经类各10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就其在1993、1998、2006这三年的专业设置状况进展对照对比,从1993年到1998年,设有非类专业的高校其非类专业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专业比例平均值为26%,平均涨幅为24.23%;从1998年到2006年,虽然这10所高校非类专业比例已达33.73%,但实质上有3所院校的专业比例与1998年相比是下降了,不过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平均下降幅度只有4.24%。这说明财经类院校的非类专业设置也是较多,幅度也对比大参见参见“我国高等院校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性院校开展为例〞,俞俏燕邬大光,《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1月3.高等教育学科开展投入上的不公,造成财经高等教育横向对比开展不均衡。其原因在于,国家在重点投入上缺乏合理机制,目前的作法,无视了单项优势与整体优势相结合的方法向学校提供开展性经费,过于注重当前的经济效应,按照工科思维办事,致使大量的文科院校,首先丧失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许多徘徊在“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外。对此,高等财经院校达成共识,认为学校的开展必须解决环境上的不公平待遇,呼吁教育部有关部门在设立研究生院、教育资源分配设置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工程等问题上,应对综合类院校与多科性大学给予同样国民待遇。4.师资培养横向对比相对滞后。以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包括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8.0〕、两院院士人数〔教师资源包括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8.0〕、两院院士人数〔5.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4.0〕、师生比〔2.0)等4个二级指标。图二十八:财经院校排名比照多数重点财经院校均跌出100名,且大局局部布在150名左右,与“211工程〞的地位并不相符,与理工、农林类高校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一方面,主要因为评价标准因素。师资构造不够客观和缺乏针对性等有待优化。如表所示:与理工、农林、师范、政法综合类高校相比,中级职称较为接近,符合正常水平,而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五类院校中位居末席,中级以下职称教师比例位居首位,相较其他五类高校,财经高校师资队伍梯队构造并不明显。表12:师资队伍职称表学校类型其中: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财经院校10%28%33%23%9%理工院校12%29%34%23%8%政法院校9%30%35%20%9%农林院校15%30%31%22%9%师范院校11%29%33%23%7%综合大学13%30%33%20%7%平均数12%29%33%22%8%据《中国高等学校大全》〔2007年版〕图二十九:各类高校教师梯队比例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开展,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缺乏。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数占全部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不到9%,但需要承当培养15%本科学生的任务.在农林/理工/师范/政法/综合六类院校中,师生比例仅低于师范类。5.人才培养的层次构造比例失调,供求出现构造性矛盾。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博士、硕士、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模均小于需求规模,是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大于需求规模。如以所培养的博士为基数,各类院校在校生的层次比例如下:表13:分层次人才培养比例学校类型本科专科硕士博士财经院校221341理工院校13521农林院校32831师范院校17541政法院校241361综合大学10331平均20841如上表所示,经过四年的开展,财经类高校在硕士与博士培养方面趋于正常水平,大多院校仍以培养本科以下人才为主,这与财经类院校没有一个研究型大学的现状基本相符。专科生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说明专科层次人才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6.财经教育资源分布有失协调,区域差距大。以部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参照,中央部属高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全国平均值为24847.23元,超过这一平均值的仅有江苏、浙江、广东、北京、黑龙江、上海、安徽7个省区域,集中在东部。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全国平均值是12162.88元,高于均值的有天津、浙江、上海、北京等。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依据,我国部属高校全国平均值为11279.08,高于这一平均值的省市仍集中在沿海地带,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4809.87元参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开展研究》P100.,高文兵郝书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这说明不但教育经费支出,整体上中西部差距很大,类别上中西部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有明显优势,东部高校地方与部属高校财政并无明显差距,但同时说明不同层次间,西部部属财经类院校较东部地方高校而言已无优势可言,其开展空间受参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开展研究》P100.,高文兵郝书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我国既有的教育投资既要照顾相对的政策公平,又要照顾事实公平,在不同的区域内的部属高校之间采取差异化,相对加大扶持西部院校的投入,以弥补由于区位而造成的相对缺乏。这样才更有利于满足高等教育开展多样分层,重点建设的宏观战略目标。7.财经高校本地奉献率差异显著,呈现马太效应。如以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为例,从生源入口,和毕业生就业出口看,西部本地化率为仅为31.93%,东部本地化率均值为49.66%,而本专科生就业地区流向为分别为58%、89%数据来源:《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概览》,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数据来源:《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概览》,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8.科研经费相对紧缺。受到学科开展的影响,财经类院校仍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奉献相对缺乏。与当今财经学科学科穿插的开展趋势不甚相符,在新兴学科的培育与学术研究方面在与理工院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财经院校的资助工程却相对较少,以2008年为例,在面上工程的资助中,财经院校仅有21所,资助工程共有55项,仅占总面上资助工程的0.62%。青年基金工程资助情况情况与面上工程资助情况相似,财经院校仅有18所,资助工程共有42项,占总数的0.88%。9.国际化程度不高。截至2007年,财经高校在校均留学生人数150人,留学生与在校生比例为1:57,在六类高校中,好于农林、师范、政法类高校,与理工类高校持平,但远低于综合类1:49。拔尖人才的引进,仍居中流。但以在校生人数和专业总数的比例来看,国际化程度较低。以2005年全国高校特聘教授与长江学者比例来参照,六类高校在区域上成以下趋势。表14:全国高校特聘教授与长江学者分布比例表学校类型2005年2006年财经院校7%7%理工院校30%32%农林院校3%2%师范院校4%3%政法院校4%3%综合大学52%53%合计100%100%财经高校引进国外拔尖人才,虽然总数列于第二,与其所培养的人数基本相符7%,但是就整个高等财经教育而言,其所占比例仍为7%,远远低于其在专业点总数中的比例和在校生总数;其次,财经教育在引进国外拔尖人才方面,除出现类似师范教育和农林教育一样的情况即局部区域缺失外,还呈现东部教育兴旺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财经教育国际化程度悬殊的特征。这一特征院校分类中尤为明显。图三十四、中国高等财经教育中长期开展的政策建议1.将高等财经教育开展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开展规划纲要》部署之中,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安康开展高等财经教育直接服务于金融、保险、会计、统计、工商、财税、经济信息管理等行业和职业,它的特性和生命力在于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与社会经济开展之间水乳交融、息息相关,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金融和工商企业联系严密,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鲜明,是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运行及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智力源与人才库,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基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高等财经院校所直接服务的行业和职业,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开展领域,也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最多的领域。特别是面对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的严峻形势,独立设置的高等财经院校,急需得到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在财经教育领域具有多年的办学实践经历和深厚的行业背景优势,深入研究分析当前经济金融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进一步服务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之中,彰显“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从前述数据分析来看,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开展,但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财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开展缺乏,重视不够、整体实力不强的问题,有待于在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中予以解决。将高等财经教育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安康开展和教育中长期开展规划部署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议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中设立财经科学委员会。长期以来,国家对文科教育开展缺乏组织机构,严重制约了财经教育的开展,而财经科学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设立财经科学委员会,要对财经学科开展有权限、有规划、有指导,中西部要有委员。同时鼓励各个财经院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加强与原直属领导部委的沟通,争取获得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对某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等重要问题上提出中国经济学界有科学依据的、有可行性、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发挥好高等财经教育的重要作用。2.加强特色大学建设,落实分类分层指导原则,推进高等财经教育又好又快开展建造特色是世界高校通行的开展战略,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特色型大学也能建设成世界级的大学。高等财经院校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办学规律,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分类指导,加强特色大学的建设。在管理上更注重精细化、个性化、特色化,尤其不宜使用同一标准、同一尺度要求各类学校。〔1〕从办学类别来看:高等财经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等相比,在学科评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11工程〞建设大学的研究生院设置、教改工程、研究生优秀论文评审、研究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中,要尊重财经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财经院校实际的考核标准和管理方法,发挥财经学科和财经教育的优势,并且有针对性地促进财经院校解决教育开展中的重大问题。〔2〕从财经学科的办学类别来看:第一,重点高等财经院校具备承当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建设与开展领头羊和引领财经科学开展潮流的能力,应成为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开展的主力军和领头羊。这局部高等财经院校要致力于成为“以具有高水平的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中心的,联结经、管、文、法、工、理等学科的,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体,着力扩大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科’教学科研型大学〞。在研究生院设置方面,给予财经类高校倾斜。目前,全国独立设置财经院校还没有一所设立研究生院,建设选择少数重点财经院校设置研究生院,在设置条件上进展分类指导。在“985工程〞建设方面,适当增加少数重点财经院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工程,扶持和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以发挥其在高等财经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二,地方一般本科财经院校在局部学科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些专业由于针对性强,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服务中还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特色取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需要,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局部院校致力于成为“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上的局部专业上有鲜明特色和较高水平,并积极开展法学、文学、工学、理学等相关支撑学科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教学本科型大学。〞第三,地方高等专科财经院校要直接为社会服务,立足于地方经济开展的需要,把培养大量的财经操作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推广普及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知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这局部院校致力于成为“以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体,具有文学、法学、工科等相关学科的,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中心,并逐步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向的专科性院校。〞〔3〕从学科构造来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是财经学科的制高点。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尤其是当前金融危机全球扩散的形势,更加凸显了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重大影响,金融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更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若何完成以推动中国现代金融业开展与创新、维护国家金融经济安全为己任、引领金融学开展,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构造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构造,加强和改良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重要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不少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需要高等财经院校的金融学科开展前瞻性、原创性、对策性研究,为我国金融业开展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金融可持续开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奉献。与之相应,金融学科的重要地位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加快高等财经院校金融学科开展,推进金融创新,是保障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开展、化解金融危机,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财政、会计、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经济学管理学的主要领域,必须得到开展,以适应社会构建和经济开展的需要。还要高度重视公共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对财经学校的支撑作用,促进财经学科的开展壮大。〔4〕从财经高校的地域区划来看:高等财经院校主要集中沿海地区,中西部院校相对开展缺乏。中西部地区13个省区市的面积和人口占国土总面积和总人口的绝对多数,但高校数量相对较少,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的财经类高校也仅有西南财经大学一所。面对新形势,为更好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开展的促进,中西部地区财经类高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财经类高校社科研究力量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中西部地区的财经类高校处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中西部地区的反贫困、生态保护、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三农〞、统筹城乡等问题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开展的重大问题。中西部地区财经类高校担负着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因而,国家应对中西部地区财经高校的社科研究给予特别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学科设置、各级各类工程设立的指标体系等诸多方面,以及落实沿海兴旺地区高校教师支援中西部高校的政策,形成标准制度性安排,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特别是希望国家在“211工程〞建设上予以充分支持,尽量将西部地区重点财经院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和财经教育开展工程,列入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大学“985工程〞建设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中,争取获得中央财政投入支持,以推进西部地区高等财经院校建设和开展步伐。3.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落实优先开展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极其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开展,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中央《决定》中提出:“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达4%。〞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开展教育事业的决心。是否将此项具体目标实现期限规定为“十一五末期〞,并且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进一步明晰化,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倾斜性支持力度,充分表达教育公平。以科研经费投入为例:科研经费是学校科研开展的助推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等综合性高校和理工类高校以及东部沿海兴旺地区高校的科研经费普遍对比充裕,但财经类或文科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相比照拟单一,数额对比有限,尽管各种渠道投入科研经费总额有较大增长,但经费总额确实对比少。目前,财经类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可分为国家各级政府的哲学社会基金的工程资助经费、国内社会企业事单位的委托工程经费和国外机构的研究经费,国家各级政府的资助普遍对比低,资助额度最高的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工程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工程,额度是50万元。对于国外机构的资助考虑到国家安全等因素,高校的教师能够得到资助的普遍对比少。4、控制失业严重局部财经类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有效降低失业率西南财经大学就业课题组发现,全国2007界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财经类占据4个,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专业。这些专业前几年还是热门专业,正如前面分析的,因热门专业导向,形成了“无校不财经〞的办学格局,从而导致局部热门专业供求失衡。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建设大学生中长期供求的预测体系和机制,为大学招生规模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高等财经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总体格局中,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仍然是高等财经教育开展的本质要求,其办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展。因而,在开展战略措施上,国家应当从建设资金、教育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实施分类分层指导,支持财经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经教育事业开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等财经院校整体实力提高和均衡开展,又有利于推动假设干所代表性院校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实现金融学等局部财经学科尽早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推进国际一流的财经教育均衡协调开展。附件表15:2000~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变化时间全国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2000年181310417722001年191112256862002年200313966072003年211015525582004年223617315052005年227317924812006年231118674442007年23211908413表16: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变化时间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2000年7384153232001年7284113172002年7284083202003年7204073132004年7694543152005年7664503162006年7674503172007年795479316表17: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毕业、在读变化〔万人〕时间研究生招生数在读研究生数毕业研究生数总数博士硕士总数博士硕士总数博士硕士2000年12.852.5110.3430.126.7323.395.881.104.782001年16.523.2113.3139.338.5930.746.781.295.492002年20.263.8316.4350.1010.8739.238.081.466.622003年26.894.8722.0265.1313.6751.4611.111.889.232004年32.635.3327.3081.9916.5665.4315.082.3512.732005年36.485.483197.8619.1378.7318.972.7716.202006年39.795.634.2110.4720.889.6625.593.6221.972007年41.865.8036.06119.5022.2597.2531.184.1427.04表18:2000~2007年我国高校师资数〔万人〕时间总数普通高校成人高校2000年129.98111.2818.72001年138.82121.4417.382002年147.17130.3616.812003年160.61145.2615.352004年176.57161.0715.502005年189.1174.2114.892006年201.26187.26142007年211.08197.4513.63表19:2000~2007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数〔万人〕时间总数普通高校成人高校2000年55.6246.289.342001年61.9953.198.802002年70.7361.848.892003年80.9872.478.512004年94.4585.848.612005年105.0196.588.432006年115.74107.68.142007年124.85116.838.02表20: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招生、在读生、毕业生总数时间招生数〔万人〕在读生数〔万人〕毕业生数〔万人〕总数普通成人总数普通成人总数普通成人2000年376.76220.61156.15909.73556.09353.64183.0294.9888.042001年464.21268.28195.931175.05719.07455.98196.69103.6393.062002年542.82320.50222.321462.52903.36559.16251.23133.73117.502003年604.49382.171222.321667.721108.57559.16305.25187.75117.502004年668.50447.34221.161753.301333.50419.80428.73239.12189.622005年697.48504.46193.031997.8515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