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1页
法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2页
法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3页
法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4页
法理学综合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理学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现象B.政治现象C.法律现象D.自然现象2.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A.法律体系B.法学体系C.法学课程体系D.法学专业体系3.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的划分标准是()。A.法律类别B.法律制定和实施C.认识论D.法学外部关系4.法的国家强制性表现在()。A.法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B.法以思想教育作保证C.来自人们内心反省D.以国家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5.法律标准的逻辑结构是指()。A.法律标准的形式B.它由什么机关制定C.它由哪些局部构成D.构成它的经济根底6.“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这属于()。A.命令性标准B.任意性标准C.强制性标准D.强行性标准7.命令性标准和禁止性标准可合称为()。A.授权性标准B.委托性标准C.义务性标准D.确定性标准8.凡标准未规定行为规那么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这种标准是()。A.确定性标准B.任意性标准C.委托性标准D.准用性标准9.有“可以这样行为”的模式的法律标准,为〔〕。A.授权性标准B.禁止性标准C.命令性标准D.强行性标准10.法律标准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法律条文由法律标准表达出来一个法律标准就等于一个法律条文一个法律标准不能包括在几个法律条文中一个法律条文可以包括几个法律标准在内11.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A.实质正义B.形式正义C.社会正义D.平均主义12.以下属于根本不适合使用法律手段加以调节的是()。A.离婚纠纷B.亲属间的财产纠纷C.仅有作恶的思想而并无作恶的行为D.家庭内部矛盾13.权利和利益在法律上是密不可分的,权利就是法律所成认和保护的()。A.目的B.手段C.利益D.形式14.有关技术性法律标准的作用主要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和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标准作用强制作用15.古人云:“徒法缺乏以自行”,这说明了〔〕。A.法律可有可无B.法律万能C.要法治不要人治D.法律的作用有局限性16.从法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标准的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法的作用,称之为()。A.法的标准作用B.法的指引作用C.法的社会作用D.法的评价作用17.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A.违法者的行为B.每个人本人的行为C.一般人D.他人的行为18.法的教育作用的对象是()。A.违法行为人的行为B.一般人的行为C.他人的行为D.局部人的行为19.法的起源是指()。A.法的产生B.法的制定C.法的认可D.法的执行20.原始社会的行为标准是()。A.法律B.技术标准C.习惯D.纪律21.依法建立和维护代议制民主是()。A.资本主义法的特征B.封建制法的特征C.社会主义法的特征D.奴隶制法的特征22.民法法系通常将法律分为()。A.制定法和判例法B.公法和私法C.普通法和衡平法D.成文法和法官立法23.普通法系中的普通法是指()。欧洲封建割据时期作为一种象征的教会法在欧洲大陆通行的罗马法英格兰各地的习惯法适用于英格兰全境的法律24.美国的法律属于()。A.法典法系B.罗马-日尔曼法系C.大陆法系D.普通法系25.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分类的根底是()。A.公法与私法B.普通法与衡平法C.刑法与民法D.社会法与经济法26.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根底而制定的()对民法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A.《维斯比法》B.《阿马尔法》C.《法国民法典》D.《民事诉讼法》27.〔〕主要指宪法、行政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法。A.公法B.私法C.民法法系D.普通法法系28.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存在于()。A.罗马法系和普通法法系B.罗马法系C.社会主义法系D.普通法法系2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出现在()。A.民法法系B.普通法法系C.社会主义法系D.英美法系30.现代意义上的法制的中心环节是()。A.民主立法B.公正司法C.依法办事D.违法必究31.从历史上看,法治国家在()才出现。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近现代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2.法制是以〔〕名义制定和实施的。A.统治阶级B.全体人民C.国家D.人大代表33.法治一词的概念()。A.与人治对称B.指执法者严明C.指法律与制度D.与帝制对称34.在法的范围内进行改革是改革的自我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改革是一场革命,不应该用法束缚它在法的范围内进行改革,会束缚党和国家领导改革的手脚法与改革是互相冲突的在法的范围内进行改革,是保证社会安定的需要35.既是违反道德,又是违法的行为有()。A.撒泼骂街B.结伙打架C.铺张浪费D.经常撒谎36.提交会议讨论而被列入会议议程的建议或意见称为()。A.法律草案B.议案C.法律草稿D.法律试行稿37.法律确立的最后阶段是()。A.法律议案的提出B.法律草案的审议C.法律草案的通过D.法律的公布38.以下不属于标准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是()。A.法律解释B.法律清理C.法律汇编D.法律编篡39.立法机关对于法律条文本身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的称为()。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执法解释D.行政解释40.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A.法律调整的范围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C.法律标准的数量D.法律调整的后果41.由一个国家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法学上称为()。A.立法体系B.法学体系C.法律体系D.法系42.构成法律部门的最根本细胞是()。A.法律制度B.法律体系C.标准性法律文件D.法律标准43.法律对人的效力方面,我国采取的原那么是()。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以属人主义为主,与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44.法律标准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时,其生效的时间,依惯例应是()。A.法律通过之日B.法律公布之日C.法律批准之日D.法律实施之日45.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那么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权力机关的非法干预上级司法机关的非法干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46.我国对法律有无溯及力问题,采取()原那么。A.从新原那么B.从旧原那么C.从轻原那么D.从旧兼从轻原那么47.国家赔偿责任的范围包括()。A.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B.民事赔偿和刑事赔偿C.刑事赔偿和经济赔偿D.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48.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是()。A.国家B.公务员C.社会团体D.其他社会组织49.按权利的效力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划分为()。A.公权利和私权利B.对世权和对人权C.原权利和救济权D.专属权和可转移权50.每个公民自出生到死亡都享有权利的能力或资格,在法学上称为()。A.人身权B.财产权C.权利能力D.行为能力5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称为〔〕。A.限制行为能力人B.无行为能力人C.有行为能力人D.法人52.法律关系参加者依法享有权利并承当义务的资格是()。A.权利主体B.权利客体C.权利能力D.行为能力53.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A.法律事实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关系内容D.法律关系54.在根据运输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中,托运方和承运方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是()。A.被托运的货物B.运输行为C.运输费用D.运输方式55.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A.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B.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C.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D.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56.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A.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57.某法学教授著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一解释属于〔〕。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非正式解释D.正式解释58.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中,有权进行行政解释的主体是()。A.国务院办公会议B.国务院法制办公室C.国务院办公厅D.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59.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A.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C.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D.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解释60.在我国,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时,应当由()。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最终解释B.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最终解释C.中央政法委作出最终解释D.中共中央作出最终解释61.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A.国家审判机关B.国家监察机关C.国家检察机关D.国家公安机关62.在我国,法律监督客体的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全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63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核心是()。A.多党合作B.社会主义法治C.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A.国内法学B.国际法学C.理论法学D.应用法学E.法律解释学2.以下学科属于法学边缘学科的有()。A.法学本科B.法医学C.刑法学D.犯罪心理学E.比拟法学3.在法学体系中,能够成为独立分科的有()。A.立法学B.理论法学C.比拟法学和外国法学D.法律史学E.应用法学4.法学产生必须具备的前提是()。A.法律的产生B.立法已开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C.职业律师的出现D.职业法学家集团的出现E.商品交换的出现5.我国法学工作者日常使用的法学的研究方法有()。A.社会调查的方法B.历史调查的方法C.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D.分析和比拟法律的方法E.词义分析的方法6.从古代汉语中法律的词源看,法律有以下词义()。A.公平B.神明裁判C.一致遵循D.权能E.权力7.法的要素包括()。A.法律概念B.法律名称C.法律原那么D.法律标准E.法律条文8.法律标准的逻辑结构包括()。A.行为条件B.行为模式C.法律原那么D.法律后果E.法律规那么9.在当代中国,狭义的法律包括()。A.法律整体B.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C.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D.行政法规E.地方性法规10.法的价值的含义指()。A.法促进哪些价值B.法本身有哪些价值C.法作为评价准那么D.法的本质和作用E.法的实用价值11.正义通常又可称为()。A.公平B.公正C.正直D.合理E.标准12.一般的法总意味着()。A.理性B.效率C.民主D.秩序E.自由13.关于法与正义的理解,西方法学中的三种观点是()。法与正义是同等的正义是衡量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的准那么法与道德是无关的正义不同于法一个不正义的法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14.法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从积极方面讲,包括()。对有关利益加以确认、鼓励或保护预防利益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对受损害一方提供补救对有关利益加以限制、禁止E.对实现利益提供时机或条件15.法的标准作用包括()。A.法具有标准性B.法的预测作用C.法的指引作用D.法的教育作用E.法的解释作用16.法的社会作用包括()。A.它是一种社会标准B.它维护阶级统治C.它表达全社会意志D.它调整公共事务E.教育作用17.维持原始社会秩序的组织和标准是()。A.习惯法B.氏族C.习惯D.部落E.法18.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在于是否()。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具有强制性C.具有标准性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E.是上层建筑19.资本主义法律社会化的表达包括()。A.实行合同自由B.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社会保障法的制定D.盛行社会防卫主义所有权行使的限制20.从法系这一角度来说,我国的澳门地区属于()。A.普通法法系B.大陆法系C.罗马-德意志法系D.英美法系E.民法法系21.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的差异有()。A.历史渊源不同B.经济根底不同C.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异D.判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E.在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异22.民法法系又名()。A.罗马法系B.法典法系C.罗马-德意志法系D.大陆法系E.英美法系23.一般的私法分为()。A.民事侵权行为法B.合同法、财产法C.继承法D.家庭婚姻法E.民事诉讼法24.以下属于民法法系的法律有()。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B.《英国民法典》C.《德国民法典》D.《法国民法典》E.《日本民法典》25.在我国和西方国家历史上关于法治与人治之争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不同观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观点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反封建专制时所提出的法治观点中国古代的守旧派与革新派的不同观点E.清朝的礼法之争26.人们往往说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开放性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27.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有()。轻视法律的作用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教义法即是刑轻视诉讼和权利观念淡薄轻视法学28.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阶段。A.立法的准备阶段B.法律议案的提出C.法律草案的审议D.法律的通过阶段E.法律的公布阶段29.法的形成阶段有四局部,它们是()。A.法律议案的提出和审议B.法律草案的审议C.法律草案的通过D.公布法律E.立法的规划30.在我国,有权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性规章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31.在我国,立法提案权的享有者包括〔〕。A.中央军事委员会B.国务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0名以上的代表D.最高人民检察院E.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团32.法律的完备阶段包括()。A.法的修改、废除B.法的解释C.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清理D.法律汇编E.法律编篡33.以下属于公法的是()。A.宪法B.刑法C.行政法D.商法E.刑事诉讼法3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章要报以下机关备案〔〕。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D.本级人大常委会E.本级人民代表大会35.标准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法律清理B.法律汇编C.法律编篡D.法律的修改E.法律的废除36.法律解释分为()。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执法解释E.历史解释37.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那么有()。A.属地主义B.属人主义C.保护主义D.以属地为主,与属人、保护主义相结合E.普遍主义38.法的执行具有()特点。A.国家强制性B.主动性C.单方面性D.公众性E.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39.法的执行主体是()。A.国家立法机关B.人民法院C.国家行政机关D.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E.人民检察院40.法律效力可以分为()。A.对人的效力B.对事的效力C.空间效力D.时间效力E.法律溯及力41.一般权利的分类主要有〔〕。根据法律的不同类别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根据权利的效力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对世权和对人权根据权利是否独立存在可分为原权利和救济权根据权利是否可以转移可分为专属权与可转移权根据权利是否独立存在可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42.法律关系客体包括()。A.物B.作为C.不作为D.精神财富E.公民43.作为法律事实组成局部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A.是人们从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B.是有自觉意识或意志的行为C.是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D.是有方案实行的行为E.是无意识的行为44.法律责任的分类,以责任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A.财产责任B.非财产责任C.过错责任D.无过错责任E.民事责任45.依责任的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行政责任D.违宪责任E.经济责任46.依制裁的性质,法律制裁可以划分为()。A.民事制裁B.刑事制裁C.行政制裁D.违宪制裁E.经济制裁47.行政制裁可以分为()。A.行政处分B.劳动教养C.行政处分D.违宪制裁E.刑罚48.法律需要法律解释的原因是()。由于法律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上的差异由于立法缺憾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改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由于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开展之间的矛盾通过法律解释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教育49.根据字面解释的尺度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A.历史解释B.限制解释C.扩充解释D.字面解释E.文义解释50.根据法定解释的主体或性质的不同,法定解释包括()。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宪法解释E.严格解释51.法律推理与一般推理相比有这样几个特点()。法律推理受现行法律的约束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法律推理的结果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关系法律推理不需要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定法律推理只可能是分析推理52.社会监督包括〔〕。A.中国共产党的监督B.社会组织的监督C.新闻监督D.人民群众的监督E.法律职业的监督53.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A.行政机关B.社会组织C.公民D.权力机关E.司法机关54.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方式主要有()。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B.审查文件C.开展执法检查D.受理申诉D.视察三、名词解释1.法理学2.法律渊源3.法律体系4.法律关系主体5.法治6.法的创制7.法律标准8.法的实现9.法的适用10.权利11.权力12.义务13.法律程序四、简答题简述法理学的社会功能。简述现代法律的价值标准。简述现代法律的形式标准。简述法律的根本特征。简述法律的正当性。简述法律的标准作用。简述法律的社会作用。简述法律作用的限度。简述法治的含义。10.简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1.简述法治与民主的关系。12.简述法律的对人效力范围。13.简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4.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异同。15.简述法律整理的内容。16.简述现代法治社会里司法的功能。17.简述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18.简述法的安定的含义。19.简述授权立法必须遵守的原那么。20.简述现代立法程序原那么。〔特别说明:上述简答题中,第1、2、3、4、5、6、7、8、9、10、11、14、16、18、19、20为考试复习重点,其他简答题为一般了解的内容〕五、论述题试论法与正义。试论法与自由。试论权力、权利和义务间的关系。试述现代立法原那么。法理学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A4.D5.C6.B7.C8.D9.A10.D11.B12.C13.C14.B15.D16A17.B18.B19.A20.C21A22.B23.D24.D25.B26.C27.A28.D29.A30.C31.C32.C33.A34.D35.B36.B37.D38.A39.A40.B41.C42.D43.C44.B45.C46.D47.D48.A49.B50.C51.A52.C53.B54.B55.D56.C57.C58.D59.C60.B61.C62.C63.C二、多项选择题1.CD2.BD3.ABCD4.BD5.ABCDE6.ABC7.ACD8.BD9.BC10.ABC11.ABCD12.ABD13.ABC14.ABE15.BCD16.BD17.BCD18.ABDE19.CDE20.BCE21.ACDE22.ABCD23.ABCD24.ACDE25.ABC26.ABCDE27.ABCDE28.ABCDE29.ABCD30.ABC31.ABCDE32.ABCDE33.ABCE34.CD35.ABC36.ABC37.ABCD38.ABCE39.CD40.ABCD41.ABCDE42.ABCD43.ABC44.AB45.ABCD46.ABCD47.ABC48.ABCDE49.BCD50.ABC51.ABC52.ABCDE53.ABCDE54.ABCDE三、名词解释1.法理学:是研究法的一般理论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法理学属理论法学。2.法律渊源:指法律的权威及强制力的来源或法律的存在形态。3.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法律规那么和原那么按一定逻辑顺序组合起来的整体,法律体系的根本构件是法律部门,法律体系的原子是法律规那么和原那么。4.法律关系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当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5.法治:即“法的统治”,法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一切的统治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6.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标准的活动。7.法律标准:由国家公布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那么。8.法的实现:是指法律标准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9.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力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10.权利:是为社会或法律所成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其目的是保障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11.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处理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能力。12.义务:是指法律关于权利主体负有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约束。13.法律程序:是法律生命在时空中展开的过程,是从事法律行为、作出法律决定时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步骤和手续。四、简答题1.简述法理学的社会功能。答:〔1〕法学学科体系内的指导功能法理学确立的方法和一般原那么对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有指导意义。〔2〕促进法律实践理性化的功能法理学所确立的法律一般原那么和规那么对立法具有指导、标准和评价意义,从而促进立法的科学化、合理化进程。〔3〕填补实在法空缺和纠正实在法失误的功能,以及解决疑难案件的功能任何实在法都存在潜在的空缺,在没有实在法可资援用的情况时,法理学所提供的一般原那么和价值可作为裁判的依据。在特殊情况下,当实在法存在明显不公的情况时,法理学确立的一般法律原那么可对实在法作出矫正。这里的疑难案件指对适用何种规那么以及对法律的解释存在困难的案件,在此种情况下,法理学所确立的原那么成为解决疑难案件的准那么。2.简述现代法律的价值标准。答:首先,自由、平等是现代法律的总体精神,维护人的自由是现代法律的根本目的,它应当摒弃任何特权的规定。其次,保障权利是现代法律的主要功用,对权利的限制必须是合理的、必要的,立法不得无理地、非正当地限制公民权利。再次,民主和限制权力。对民主确实认和对权力的限制是保障三大目标〔自由、平等、权利〕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只有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才是自由的、平等的,只有在政治上具有人格的人,其权利才是政治社会所保障的。为了保障民主和有效地限制权力,现代法律所确认的权力必须是分立的,相互制约、平衡的。〔注:考试时,第三点不用展开说明,此处之所以给了展开说明的内容,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3.简述现代法律的形式标准。答:首先,法律体系的完整和谐。即法律体系就其内容来说必须是完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法律调整,法律部门高度分化,各部门法之间及部门法内的制度和标准相互协调以及最少的相互矛盾和冲突。其次,法律标准的普遍性、明确性、严格性。一般来说,法律都具有普遍性、明确性、严格性,但是工业社会要求法律有更高的普遍性,不得因人而异;要求更高的明确性,不得模棱两可,防止给特权和滥用权力留下空隙;要求更高的严格性以保障法的权威而限制个人任意。再次,法律运作过程的严格程序性。立法、行政、司法都应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最后,从法律的地位看,必须实行法律至上。这是价值标准和形式标准的交汇点。4.简述法律的根本特征。〔1〕法律是社会标准,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社会标准之一种,法律作为社会标准以法律规那么和原那么的形式表现出来。法律作为社会标准,使得法律与其他类似现象相区别。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不同。第二,法律与思想观念等一般意识形态不同。第三,法律与规律不同。第四,法律与命令不同。第五,法律作为社会标准不同于技术标准。〔2〕法律是以正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关系调整器法律作为标准的功用在于调整社会关系。任何时代的法律都力求或起码声称其目的是为了正义、社会公共利益,或其调整本身是正义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工具,不是为局部人谋利的工具。法律的正义导向性要求法律得到民众的认同,起码是基于传统的顺从与默认,完全依靠暴力推行的“法律”不是法律。〔3〕法律是出自社会和国家的就法律的来源而言,法律是多元的,它既是来自国家的,也是来自社会的。法律是出自国家的指法律是由国家行为造就的,国家造法的方式主要是制定、认可、签约、国家惯常行为等。在法律国家主义观念影响下,人们将法律完全归之于国家行为。当我们放眼于法史和国际法领域时,社会造法就是不争的事实。〔4〕法在总体上以强制力为后盾法律是普遍性的标准,这意味着冲突的各方要遵守同一标准。法律要解决相互冲突、重叠的利益,必然会限制或剥夺一方的利益以达公正,因此,可能会遭到该方的抑制或反对;同时,法律要对侵犯他人权利的一方作出否认性反映,所以,必须以强制力为后盾。〔5〕法律的正当性与强制性在西方,古希腊人从道德的视角切入法律,均持正当论〔即以正当性为法的根本属性〕。他们将正当性作为法律的根本属性,不正义的法不是法。〔注意:此题答题时,只答划线局部即5个标题,其余内容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5.简述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正当性包括三方面的最低要求:①立法权的正当来源,即掌握立法权的人的地位来自民众选择或起码被民众认可,这种正当性以神授、禅位、继承、天赋、民选等观念和实践表达出来。②立法权的正当行使,即立法的程序、立法内容、立法目的被民众接受或默认为正当。③强力的适当使用。法律强力不是压迫者的强力,它或者有法定上级权力为依据或以上位阶法律为依据,强制权力的行使应遵守法定程序。6.简述法律的标准作用。一般认为,法律的标准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1〕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指法律作为社会标准,指引人们选择行为的内容及其方式的作用。〔2〕预测作用。预测作用指法律有预知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作用。〔3〕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法律通过其本身的存在以及运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弃恶从善、正当行为的作用。〔4〕评价作用。评价作用即法律作为规矩、权衡、尺度给人们提供评判、衡量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标准的作用。〔5〕强制作用。强制作用指法律以物质暴力制止恶行、强制作为,并迫使不法行为人作出赔偿、补偿或予以惩罚以维护法律秩序的作用。7.简述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相对于法律的标准作用而言的,指法律对社会和人的行为的实际影响。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作用。现代法律对社会整体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其任务主要包括:①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生活秩序。②对经济和社会整体开展予以规划和指引。③对经济和技术开展带来的不良后果予以控制。④对不测事件的受难者予以救济和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险。8.简述法律作用的限度。〔1〕法律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能涉及人的思想。法社会学家们强调强制干预思想的无效性,因为人的思想只有表达出来才与社会有关,才是社会行为,才受制于社会。法律强制干预人的思想只能使法自身陷入难堪之境。法哲学家那么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用强制手段干扰人的思想、统一思想是不道德的。马克思曾说过,只有有了行为,人才步入法律的领域。法的这种局限性具有必然和应然双重属性。从必然角度来看,对思想作出强制,在许多场合是无效的。例如,国民党禁止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终究难以奏效。从应然角度来看,强制思想的法是不道德的,是恶法。〔2〕利益相互冲突,使法律不能保护所有利益。这方面的限制主要有:①有些利益很微妙,容易陷入圈套,法律不能管。例如,感情利益〔夫妻感情、亲子关系〕。②取证困难。为防止伤害无辜,如无证据,只好放纵可能的罪犯或侵权人,不能保护被害者的利益。例如,普通法国家的“宁可放纵一百个罪犯,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刑事诉讼法根本原那么。③法律证据本身的缺陷也使得某些人的利益客观上得不到保障。法律证据与科学证据不同,科学证据是完全客观的,而法律证据却允许有主观的成份。例如,成认证人证言。尽管法律追求证据的“客观性”,但有时是无法到达的。因为,现实中存在证人不愿作证、作伪证、错证或客观证据的消失,允许推定证据等阻碍实现证据的客观性的因素。于是,法律设立时效制度,过了一定时效的利益,法律不加保护。④冲突的利益不能两全,法律只能保护其中之一。例如,一方诉请离婚,他方不愿离婚,法律保障了离婚自由就不能保障他方不离婚的自由,反之亦然,法律只能选择其一。〔3〕法律的精神属性产生的限制。法律是一系列标准和原那么的集合体,它是价值的外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着,它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正所谓“徒法缺乏以自行”。法律必须借助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才能得到贯彻,因此,法律的作用受到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为的影响,这就使得法律不能保护它应当保护的所有利益。当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偏离法律时,法律保障的许多利益必将受损,一旦两者失控那么法将不法。〔4〕法律救济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导致的限制。大局部法律救济行为必须经过社会主体的起诉才能够启动,通过审判后予以救济。如果当事人或国家公诉人不起诉,救济程序就无从启动,被害人的利益和被损害的社会利益均无法得到保护。此即所谓“不告不理”原那么。〔5〕法律难以扭转惯常行为方式。法律很难纠正人们的惯常行为方式,特别是作为长期历史积淀的陋习。例如,印度年轻寡妇自焚的习惯,中国农村的迷信陋习、赌博陋习等等。当然,法律难以纠正惯常行为方式不能成为立法中保存陋习的借口,对于严重侵犯人民权利、落后的习俗,法律应当与之作坚决的斗争。〔注:此题考试时,只需要答划线局部即5个标题,其余展开内容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不需答出〕9.简述法治的含义。答:法治的内涵或原那么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上权威。〔2〕良法的实体内容,指法律必须保障自由、平等、权利等根本人权,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是法治的灵魂。〔3〕良法的程序内容,良好的法律不但要求内在价值善,也要求有善的形式。良法的形式通常指:法不溯及既往、法的明确性、公开性、普遍性〔不得制定针对具体个人的法律〕、不矛盾性〔法律不得相互矛盾〕、可行性、安定性等。〔4〕维护、表达法治的根本制度,包括:第一,国家机关分权制衡原那么;第二,司法独立;第三,司法审查。10.法治与法制的区别答:〔1〕就词义而言,“法制”主要是指法律与法律制度〔法律与制度〕,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法制建设”虽涉及法制的动态过程,也还是限于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还只是就法律的形式而言,不问其实质内容。“法治”的含义那么是“法的统治”,要求法律在治国中居于统治、支配的地位,即“法律至上”。法律不只是控制社会的工具,而且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那么和价值标准。〔2〕从价值观念上说,“法制”只是作为治国安邦的一种手段,它既可以为专制政治所用〔封建专制国家都无例外地有完备的法制〕,也可以同民主政治相结合。法制所关注的是秩序;法治所关注的是法律至上的权威。法制的目的可以只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国家统治社会的目的;法治那么是为了保障和实现人民或公民的权力与权利,并以制约国家与政府的权力为首要目的。因此,一个国家有法制,并不意味着一定实行了民主的“法治”,可能还只是专制下的法制;而实行法治,虽然也要以法制为根底,但它必然要求实行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政治,从而同人治和专制划清界限。法制往往局限于把法律只当作“防民”、“制民”的“刀把子”或“阶级斗争的工具”;而“法治”那么指人民之治,人民运用法律既可以之支持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也可以运用法律来监督、制约它,乃至依法更换、撤销由人民选出的政府。〔注:考试时只需答出划线局部的内容〕11.简述法治与民主的关系。答:法治的政治根底是民主政治。民主与法治实在是同一枚银币的两面,不可别离。没有法治即便不是绝对没有民主的话,也只能有低度的民主。至于法治,如果没有民主奠基,只能是空中楼阁。民主为良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没有民主的立法制度、选举制度,良法便失去民意依托和制度依托。民主为普遍守法提供了心理和社会根底,民主的良法是建立在民众认同之上的,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暴力,所以,民主的立法有利于取得民众的认同,有利于法律得到普遍遵守。民主有利于对权力的控制,从而保障法治原那么得到遵守。民主的核心使权力的取得与行使建立在民意之上,民意及其制度表达、舆论等构成对权力的控制,迫使权力走到法律之下。12.简述法律的对人效力范围。答:法律的对人效力范围指法律对什么样的人生效。这里的“人”指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也包括国际组织和国家。确定法的对人效力的原那么通常有:〔1〕属人主义原那么。〔2〕属地主义原那么。〔3〕保护主义原那么。〔4〕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辅的原那么。13.简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从动态角度对法律关系的认识。这一动态过程是法律关系的生命过程与存在方式。法律关系的产生指主体间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变更指法律关系诸要素的变化。法律关系的消灭指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终止。14.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异同。答:法律与道德的主要不同之点:〔1〕道德的产生早于法律。〔2〕形成的方式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适用的范围不完全相同。法律只能管束人的外表行为而道德那么既要管束行为又要干预内心世界;有些法律管束的范围无所谓道德问题〔例如许多技术性、程序性规定〕而有些道德问题是法律不应涉及的〔如个人隐私中的道德问题〕。即使在两者共同适用的领域〔例如禁止赌博〕,两者也有所分工,法律只对其中严重的行为作出反响。〔5〕保证实现的力量不同。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1〕在正常的社会里,法律与道德维护的价值根本相同;〔2〕法律与道德的实现都离不开民众的认同;〔3〕法律和道德两者可以相互转化。15.简述法律整理的内容。答:法律整理包括法典编篡、法律汇编、判例汇编、习惯汇编。法典编篡通常是指将现有法律规那么和原那么集中起来,消除冲突、重叠局部,进行修改、补充,按一定逻辑顺序编订成法典的活动。法律汇编又称法规汇编,指将现行标准性法律文件按一定标准、逻辑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的活动。判例汇编是将司法判决汇编成册的活动。习惯汇编指对习惯加以整理编排成册的活动。16.简述现代法治社会里司法的功能。答:司法的一般功能即是法律的根本价值的实现:通过裁判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实现起码的社会公正。现代法治社会里司法是社会纠纷的最终裁判者,司法具有立法和行政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是:〔1〕维护秩序与起码的社会公正、保障权利。〔2〕维护法律权威。〔3〕控权。控制权力最重要的途径是司法。无权缺乏以控权,而控制权力的权力过大同样危险,所以只能通过中立的司法来控制权力。17.简述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答:〔1〕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2〕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对审判工作中具体运用法律的问题作出解释。〔3〕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检察工作中具体运用法律的问题作出解释。〔4〕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有权对除审判和检察工作外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进行解释。〔5〕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包括省级人大常委会和较大市人大常委会,其解释的内容是地方性法规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情形。〔6〕省级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有权对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作出解释。18.简述法的安定的含义。答:法的安定指法的平安与稳定,即法律内容和法秩序的稳定以及行为与法律后果结合确实定性。法的安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健康的法律。健康的法律要求法律的适度稳定性、开展的连续性和法律内部秩序的维系。〔2〕法的适用的合法性、确定性。〔3〕民众的广泛认同与强大的调控能力。民众的广泛认同是法安定的社会根底;法律强大的调控能力要求社会上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主体,司法成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权威,特别要求公权力处于法律之下。19.简述授权立法必须遵守的原那么。授权立法必须遵守一定的原那么,否那么将会导致立法机关对立法的失控,破坏宪法所确定的体制。这些原那么是:〔1〕法律保存原那么。法律保存原那么要求重要事项的规定只能以法律形式出现或只能由立法机关以法律规定。“重要事项只能以法律规定”旨在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维护立法权;“只能由立法机关以法律规定”又称“议会保存”,即这些立法权不能转授,这是对立法机关“授权法”的限制,防止立法机关放弃职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就确立了法律保存原那么〔第22条〕,可惜的是从来没有遵守,许多本属立法范围的事由中共和行政机关擅自行使。现行宪法对保存原那么的规定较1954年宪法严格,保存的范围包括兵役〔第55条第2款〕,税收〔第56条〕,土地使用〔第10条第3款〕,重要的国家机关的组织、选举、活动规那么,民刑等根本生活标准等。〔2〕明确性原那么。这是对授权法的限制,授权法不能模糊不清,不能一揽子授权,不能将某一方面的法律制定权一下授出。明确性原那么要求授权法应明确规定授权立法的目的与范围。各国对何为“明确”的标准把握不一,通常借助于判例或权威性理论加以规定。〔3〕合法性原那么。授权立法是依据授权法的行为,因此必须符合授权法,同时不得违反有关的法律。〔4〕合理性原那么。授权立法行为离不开裁量,裁量行为必须受合理性原那么拘束。〔注:考试答题时,只需答出划线局部的内容〕20.简述现代立法程序原那么。现代立法程序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通过程序运作,法律取得合法性;第二,提高法律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减少立法任意性和非理性。为达此目的,现代立法程序必须遵守以下原那么:〔1〕公开原那么立法程序公开原那么是立法民主的要求。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主权者必须对立法行为知晓并进行监控,所以立法必须是公开的。这包括立法的任何信息必须向民众公开,民众可以旁听立法会议,媒体必须对立法过程详细报道。〔2〕辩论原那么这是程序上对价值多元和利益主体多元的认可,为防止局部人独揽立法权,使各种价值和利益主张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为了增强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立法必须进行充分的辩论。立法辩论是以立法会议形式进行的辩论,不包括民众讨论、舆论宣传、议会小组讨论等形式。立法会议应当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的、平等的发表时机。〔3〕多数裁决原那么多数裁决是民主的主要形式,立法程序的多数裁决原那么要求立法决定最后由多数人作出,不能由个人专制。这是立法程序区别于其他程序的一个重要特色。因为法律被看作是社会公意的表达。宪法的通过通常采取特别多数裁决〔例如三分之二多数、四分之三多数〕,普通法律的通过采用过半数通过。〔4〕公布原那么公布原那么即任何法律必须公布,不允许存在秘密法。这条原那么的结果还在于任何未经公布的文件不得被作为行使权力的依据,特别是不得作为判决的依据。〔注:考试答题时只需答出划线局部的内容〕五、论述题1.试论法与正义。答:〔1〕正义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安排的范畴。对个人来讲,正义即善。对于社会来讲,正义是人际关系中的公正、公平。正义是适宜地分配利益和责任的状态。〔2〕正义相对主义及其危害以正义的流变和对立为绝对,不成认正义不变的内容和相对同一的内容的观念可称为正义相对主义。正义相对主义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这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只看到正义的流动性、对立性〔差异性〕的一面,未看到正义的恒定性和同一性。第二,正义相对主义夸大了正义的主观属性,忽略了正义的客观性。第三,正义相对论者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原那么要求正义研究是欠妥的。总之,正义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正义相对主义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首先,正义相对主义使各种非道德主义得以正当化。其次,正义相对主义对法律的进化构成威胁。再次,正义相对主义对法学的开展极为不利。最后,在举国追求法治的今天,正义相对主义有碍法治国家建设。〔3〕正义最低限度的要求第一,正义要求利益与责任的分配不是任意的,不是完全依靠暴力,而是应当按人们可以理解的标准,使人们有所遵循地去争取自己的利益;第二,正义与平等存在起码的联系,要求按一定标准〔例如:身份、职位、性别、劳动等〕的平等,或是量的平等;第三,裁判者起码的中立。〔4〕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正义对法律具有评价作用。在专制国家里,在权力层面上正义几乎难以评价法律。在社会层面上,这种评价始终存在,但是软弱无力。在民主法治国家,正义发挥着强有力的评价作用,不正义的法律被拒绝认可为法就是典型的表现。正义对法律的进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正义推动了法律精神的进化。第二,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第三,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首先,正义观推动了宪法的产生。其次,正义推动了控权行政法的产生与完善。再次,正义推动了程序法量与质的提高。最后,正义催生了专门针对国家机关的诉讼形式:宪法诉讼和行政诉讼。第四,正义提高了法律的实效。上述正义对法律的推进作用主要是通过“纠错”来实现的,正义是法律的“校正器”。〔5〕法律对正义的功能关系具有或然性。就个别法律或某一时期的法律来讲,它对正义是否具有推动作用是不确定的。正义的法律确认、推动正义的实现,不正义的法律那么会对抗正义、阻碍正义的实现。但是,法律作为整体却对正义有推动作用。因为,法律所具有的形式化特点使人际关系稳定化、明确化、标准化,这本身就排斥了任意分配社会资源这一最大的不正义,即使是最专断的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任意暴力对人身和财产的侵犯,是对弱肉强食的邪恶的否认。法律具有的强制性要素能使正义观念较好地转化为现实。法律通过实现惩恶扬善的结果,有利于正义观念的传播。2.试论法与自由。答:〔1〕法律自由的含义法律自由是指一定国家的公民或社会团体在国家权力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能力,是受到法律约束并得到法律保障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法律自由主要包括这样几层含义:首先,法律自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其次,法律对自由的规定是通过公民权利的形式进行的。再次,法律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在法的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自由作为一种价值理想,是法的灵魂。〔2〕法的自由价值第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自由是法的最高价值之一。所谓法的自由价值,就是指:法律应当是“自由的法”,是自由的准那么、依据和保证;法律标准是为了确认和保障自由而制定,法律权利和义务也是为了实现自由而设定,法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自由。简而言之,法律以自由为前提和目的,同时必须通过法律实现自由。第二,通过法律实现自由。法律可以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法律可以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法律可以提供选择的时机,增加自由选择的效能;法律可以保障自由免受侵犯,并不被滥用。〔3〕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法律限制自由的根据自由是一种法的价值,对公民自由的限制,需要说明理由和条件。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以下四种学说:第一,伤害原那么,又称为密尔原那么,该原那么主张,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只有为了阻止对别人和公共利益的伤害,法律对社会成员的限制才是合理的。第二,父爱主义原那么,又称为亲缘主义原那么,该原那么主张,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由于父爱主义原那么有可能错误地导致扩大国家对个人自由的干预,所以,必须严格地控制对这一原那么的运用。第三,冒犯原那么,该原那么主张,法律可以限制那些可能并不伤害他人的行为自由。据此原那么,法律制裁冒犯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所谓冒犯行为,是指明知可能被人看到并会使人极度羞耻、惊恐或激怒的、公然的淫荡和放肆行为。这种行为公然地侮辱公众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受到制裁。第四,法律道德主义原那么,或称立法伦理主义原那么,该原那么主张,强制实施道德,法律应当限制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而且应当禁止不道德的行为。运用该原那么时,必须注意,道德领域里既有公共利益又有个人利益,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原那么是:容忍与社会完整统一相协调的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尽可能地尊重个人隐私;法律涉及最低限度的而不是最高限度的行为标准。法律对自由的合理限制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是合理的,要找到合理的限制界限,这样的法律才配得上叫做“良法”。中国法学界所提出的对自由的法律限制原那么主要有以下四项,一般认为,超出了这四项根本原那么,就是不合理的限制。原那么一: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原那么二:法律为了社会及他人的利益而限制自由。原那么三:法律为了行为人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原那么四:法律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3.试论权利、权力和义务三者间的关系。答:〔1〕权力与权利权利可以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社会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相对简单,社会权力的行使不得侵犯公民的权利。社会权力源自公民间的权利交换与让渡。下面表达的主要是国家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区别第一,性质不同。权力是公共机关管理社会的强力,具有公共性;权利那么是社会主体的利益,不具有公共性。这产生了权力与权利行使原那么方面的众多差异。权利的目的在于确认和保障权利主体的利益,权利是一种选择自由,可以交换。权力的目的那么不在于权力主体的利益,原那么上不是选择自由,而是应为,只在极有限的范围内,为公共利益所许才允许裁量,权力更不能进入交换领域。第二,对立面及其与对立面的关系不同。权利的对立面是义务,权利义务关系是对等的。权力的对立面可以是义务、责任、权利,关系较为复杂。第三,影响力不同。就侵害性权力而言,权力主体一般可直接行使物质强力实现意志;权利主体那么只有在义务主体不履行义务时请求公权力救济,由公权力机关行使权力以帮助实现权利,即权利原那么上不可自我救济,这是强制力从私力中分化出来的结果。第四,行使的自由度不同。权利可以放弃,权力不可以放弃,放弃权力即为放弃职守,要承当法律责任或政治责任。②权利是根源的东西,权力那么是派生的。③现代社会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为防止权力蜕化,权力设置的目标应当是:既使权力有足够的能力保障权利,防止权利滥用,同时又要防止权力侵犯权利,防止权力背离公共目的。因此,防止权力滥用始终是现代公法制度的根本宗旨和原那么,因为,不制止权力滥用,就谈不上权力有效保障权利。为到达这一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坚持:第一,权力以权利为根底;第二,权力以保障权利为目的;第三,权力以权利为界限。〔2〕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①这是指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性和对抗性,无论是在社会整体的权利义务体系中还是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一方,它方便不存在。社会设一权利,必设一相对应的义务,否那么权利便形同虚设;设立一义务,必有相应之权利,否那么义务便不是社会义务。②权利义务两者还存在相互转化关系,即由于某种条件,一项权利可能会对主体产生义务,一项义务也可能会产生一项权利。4.试论现代立法原那么立法原那么,是立法者应当遵循的准那么或指导方针。立法原那么集中反映了社会的根本价值追求。从严格意义上讲,标准立法者的立法原那么是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物。这种立法原那么是社会对立法者的约束,而不是立法者主观意志的抽象。即现代立法原那么是与立法主体相别离的,外在于立法者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根本价值的表达,而不是立法者的自我利益追求。立法原那么分为立法的价值原那么和立法的形式原那么。立法的价值原那么是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应当贯彻的价值,它的功能在于维护法律正义或法的价值合理性。现代立法应当遵守的四大价值原那么如下:〔1〕平等原那么平等原那么是所有现代立法原那么中的根底性原那么。只有将所有人同等看待,才能产生民主观念;只有将所有人平等看待,才可能产生抽象的普遍的权利保护标准;只有将每个人看作平等的个体,才能产生利益分配时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那么;同时,只有基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保护,才可能产生一系列立法形式原那么。平等原那么要求立法者规定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人格尊严,不得因种族、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授予一局部人特权,歧视另一局部人。平等原那么要求同类的社会团体享有同样的权利,例如公司不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一律平等。在国际法领域,平等原那么要求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平等作为立法原那么为现代法理学所公认,为绝大多数国家宪法和法律实践所认可,也为国际法的实践所证明。〔2〕民主原那么民主原那么是仅次于平等原那么的第二个重要立法原那么。现代宪法大多以“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民主”等类似语句表达民主原那么。民主立法原那么应贯彻在立法的各个环节上。第一,在立法权的归属上,立法权只能由人民直接行使或经由人民选举、并向人民负责的人民代表行使,立法机关的组织必须采取会议制,不能是专制者或少数人说了算。第二,立法的内容必须充分表达民主原那么,这要求立法必须充分记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并规定民主权利的实现途径与方法,规定民主权利的保障措施。第三,立法程序必须贯彻民主原那么,这要求立法必须充分贯彻程序公开、公正、辩论原那么,法律必须公布。第四,公民有提出立法建议与批评立法之权,重要的立法必须交由全民讨论,特别重大的立法必要时得交由全民公决。民主立法原那么的意义在于:〔1〕民主是立法的正当根底。现代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即社会是由组成社会的分子——个人在法律下的联合而成的,所以个体便是社会的主人,民主就成为现代社会的根底性价值准那么,违反民主的立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正当性与合法性。〔2〕民主与其他立法原那么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民主就谈不上平等。同样,没有民主就没有充分的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