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_第1页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_第2页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_第3页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_第4页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山西省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王京关键词:适应行为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引言人生是一个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也适应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是个体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个体进而改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前提。适应行为(adaptivebehavior)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即个体独立解决平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成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盼望限度的能力。现在适应问题是广大心理学家极感爱好且心理学各领域之综合课题。而我们重要针对2——4岁的幼儿。在各个领域内,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重要是在成人和青少年身上进行的,因此,其仅仅揭示了成人和青少年适应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认为,人类个性的形成,幼儿阶段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影响。因此,把研究重点放在幼儿身上有更深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对幼儿入园适应行为进行研究是一项很重要且很有必要的工作。同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施行,独生子女人口大量增长,在这部分幼儿中,依赖行为和适应性缺少的倾向日益严重,将对我国未来社会的人才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这给我们课题提出了现实问题。即使从近处着眼,2——4岁幼儿在不远的将来,将走上人生独立的第一步—进入小学学习,全面的适应能力考验将迅速降临在他们的身上,因此,了解和研究该阶段幼儿适应性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规律,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实际参数和教育培养目的。基于上述资料,本研究拟定了四个目的:第一,探讨幼儿的适应行为由于年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年龄是否直接影响幼儿的适应行为;第二,探讨幼儿的适应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第三,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与入园适应困难有无直接的关系;第四,影响幼儿适应行为的其他因素。2.研究方法2.1研究设计采用自然观测法,被试按照年龄,班级分为四组,托班,小一班,小二班,小三班。2.2考察指标考察指标重要参考《幼儿园管理》中指定的幼儿入园适应量表。在进行考察时,需要连续每日对被试入园的表现进行观测记录:(1)幼儿与家长分开时的表现(2)接受劝慰的情况(3)悲观情绪连续时间(4)参与活动的情况(5)有无特殊表现评分:每一项纪录中有三个观测选项,选a为“1”分,选b“2”分,选c”3”分。2.3被试取样被试取自长治市某幼儿园幼儿28名,被试情况分布如表一表一幼儿适应性研究被试情况班级性别托班小一班小二班小三班男2444女2444总计4888其中,托班幼儿年龄在2—3周岁之间,小班幼儿在3-4周岁之间2.4研究材料秒表,设计好的登记表格2.5研究程序研究重要结合2-4岁幼儿的特点,设计35项有关适应性的实验。幼儿与家长分开时表现a哭闹、不愿分开、追逐b.哭泣、不安、c.安静接受劝慰情况a难以接受劝慰b.不稳定c.易劝慰,较稳定悲观情绪连续时间a.较长b.一般c.短4.有无特殊情况a.良好b.一般c.不适应5.有无特殊表现a.拒食b.拒睡c.大小便失禁主试与各班主任老师协同纪录每日观测结果,然后按照评分标准得出结果,并根据得分情况对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记录分析。3.结果与分析3.1年龄对幼儿入园适应应行为的影响表二托板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行为的差异记录(N=28)托板(x)小班(x)t值p值10.158.82.023p>.05n1=4n2=24从表一的结果得出,托板幼儿得分的平均数要高于小班幼儿,但是t检查结果看,差异不显著。在茅于燕对3-3.5岁,3-4岁,4-4.5岁三个年龄组适应有困难的儿童人数的百分数按规律递减,分别是56.3%,34.8%,14.3%。茅于燕重要是针对3岁-4岁半的幼儿进行适应性研究比较,而对2-3岁的入托幼儿的适应行为并未作实际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2-3岁的幼儿的适应行为与3-4岁幼儿无显著差异。对2-3岁的幼儿,也许年龄因素在其心理发展上表现的不明显。由于在此项记录中,托班的被试较少,所以很难就多个取样做结论性说明,对此我们将在讨论部分做进一步分析。3.2性别对幼儿入园适应行为的影响表三男孩、女孩在入园适应行为的差异记录(N=28)男孩(x)女孩(x)t值P值9.48.81.053P>.05n1=n2=n从t检查结果看,男孩与女孩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性别与适应困难无直接关系。但从平均数看,男孩以适应行为普遍要高于女孩性别差异的也许性也是存在的。关于性别差异重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总体平均数看,男孩的数值要高于女孩,但差异不显著。一方面,根据Diener等在1985年的研究发现,在应付各种紧张陌生情绪中,并无显著两性差异,只是女性比男性更易报告和表现她们的懦弱、胆小和焦急等感受。这也也许是产生表三结果的因素。另一方面,在进行研究中,被试是在主试观测时随机抽取的,并无有目的地按性别来取样。而在记录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初入园时有适应困难的人数是相等的,并不存在差异。这说明男孩、在入园时有同等限度的适应困难,只是在入园后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第二,如表二所示,托班幼儿的适应行为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小班幼儿虽然在适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可以认为,年龄越小,对性别的结识越少,缺少性别的稳定性,尚未实现性别定型化。虽然他们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也懂得一些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爱好,如知道男孩玩汽车、枪,女孩该玩娃娃、烹饪游戏,但他们对这些结识十分刻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3-4岁或更大一点的幼儿逐渐开始结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份,如男孩胆子要大,要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服从,不能粗野,这时儿童一方面对文化规定的性别概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灵活。表四男孩、女孩在入园不适应表现的差异记录不适应表现男孩(x)女孩(x)t值与家长分开时的表现1.81.70.74接受安慰情况32.24.211悲观情绪连续时间2.41.92.673参与活动情况2.32.01.622.N1=n2=14df=26P<0.5差异显著P<0.1由于第五个考察指标,教师未对其做具体的报告,在此暂且不做讨论。第三,对男孩和女孩在入园不适应表现的情况进行差异性检查的结果表白:(1)与家长份开始的表现。此项指标差异不显著(t=0.74,df=26,p>0.5)。表白男孩、女孩在入园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焦急,此项考察指标不存在性别差异。(2)接受劝慰情况。此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t=4.211,df=26,p<.01)在接受劝慰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接受。只也许与性别结识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教师在劝慰时总给予一定得性别暗示,如“男孩子最勇敢”“男子汉不能哭”等等,是男孩比女孩受到了更多的鼓励强化行为。由于家庭、教师等社会因素,使男孩、女孩学会采用社会所接受的性别角色行为的社会化因子。(3)悲观情绪连续时间。此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t=2.673,df=26,p<.05),表白女孩比男孩连续悲观情需情绪时间更长一些,这也也许是由性别角色所决定的。一方面,男孩哭更容易受到成人的阻拦和斥责,而女孩哭则较少遭到拒绝。另一方面,这与接受劝慰情况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也是直接的关系。易接受劝慰的幼儿连续悲观情绪的时间相对短一些,而不易接受劝慰的幼儿悲观情绪连续时间长一些。(4)参与活动情况。此项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孩和女孩在参与活动方面表现出同样的喜好。在这个年龄段,尚未表现出于明显的性别角色行为。3.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园不适应情况的比较表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园不适应情况的比较独生(x)非独生t值P值8.279.791.179p>0.5n1=20n2=8t.考研的结果表白,幼儿是否素生子女与入园是否有适应困难无显著关系。独生子女一般出生在只有成人的家庭里,二非独生子女出生时家中已有小孩,从理论上说,非独生子女已有过一段适应儿童伙伴的经验,而独生子女更习惯于一个人玩的生活,很也许在入幼儿园的适应行为上有反映,但结果表白差异不显著。对产生此结果因素尚不十分肯定,在讨论部分将对研究者提出的5点因素作进一步讨论分析。虽然研究结果没有显示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适应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以适应量表来看,70%的非独生子女均要高于独生子女的数值,研究认为在入园适应行为方面两者应有差异。一般认为,独生子女在某些反面较好,如焦急少,自尊心强,性格活泼,知识面广等。而在某些方面差,如依赖性强,胆小怯儒,任性。而这恰恰没有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所应具有的心理因素。后生子女通常会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爱慕,有更多的行为楷模可模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头生儿一些积极的特点,却很少有头生儿一些悲观的特点。他们一般受人欢迎,安全感较强,乐观、自信。这些个性特点的不同也许是影响独生和非独生子女适应行为的直接因素。3.4其它因素对幼儿适应行为的影响3.4.1过去经验儿童有无入托经验直接影响其适应行为。没有入托经验的儿童,入园痛苦要大得多,经记录检查达成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5。经验对于一个人的社会性唯有重要的影响,入过托与否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最重要的,不同的社会经验。入过托与没入过托的幼儿有适应困难比例为1:4,后者高出3倍多,这源于未入过托的儿童离开亲人,置身于陌生环境,有“不安全感”常思念亲友,回忆过去在家的快乐体验,感到痛苦。入过托的儿童已有过短时的集体生活经验,行为习惯已被“塑造”过了,加以“入园——与家人团聚——入园——与家人团聚”这个循环早已形成。“回家与家人团聚”也是生活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他们较少有“在这个陌生环境中不知呆多久”的焦急,但这个因素也不是绝对的。3.4.2亲子联结亲子依恋限度、亲子关系愈紧密入园焦急表现愈明显。这里所说的“亲”涉及父母、老人和寄养家的代替亲人。材料表白,有适应困难的儿童与亲人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未入过托,但寄养在老人家里的困难更大,这些老人整天和儿童在一起,养成密切的亲自联结,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环境。在此如何考察依恋限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形成依恋有先天的影响,但是依恋的目的、强度和性质却部分地依赖于父母表现的与儿童有关的行为。有材料表白,儿童与全日工作的母亲与全天在家的母亲有相同强度的依恋。可见,重要的是养育行为的质而不是量。第一是对幼儿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反映性。依恋性强的孩子的父母一般会对孩子的社会性的积极表达做出迅速的、积极的反映。第二是热情、支持和从容不迫。对儿童的母亲在指导孩子时用热情的声调和从容的命令,并在适当的时候用明确的评论支持孩子的行为。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是预示着注重养育、保护的母亲培养安全依恋的孩子,而较少保护的母亲培养回避非安全依恋的孩子。但是,同样结果也可以认为预示着对孩子的保护会培养出不大能应付陌生情况中的不安定性的孩子。在观测中也发现,那些划归安全依恋的孩子母亲对孩子更有保护的愿望,认为他们的孩子较少自信,依赖性强。对比之下,许多划归回避的依恋的孩子的母亲在他们的孩子中鼓励自治和不胆怯,因此教能解决好母亲离开时引起的焦急。此外亲子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它与父母的教育活动,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有关,对此将在讨论部分做进一步分析3.5在研究中尚有几点不可控的因素值得一提3.5.1家长的行为幼儿情绪具有情境性特点,易变。他们的情绪、情感经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偶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幼儿的分离焦急在亲人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抚慰后情绪稳定下来。而一些家长由于紧张子女,在窗口再次出现,幼儿看见后立刻又引起痛苦的情绪,影响幼儿的适应行为。3.5.2同伴关系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十分痛苦,但假如成人告诉他班里有自己结识的伙伴时,他的情绪会立即稳定下来,与同伴玩。表白有同伴会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恐惊感,同时与同伴在一起也减少了他对周边环境的注意力。3.5.3半途入园幼儿的干扰幼儿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周边人的情绪和影响,还很不稳定。半途入园的幼儿在适应困难上表现出来的哭闹,会引起早已习惯了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们都哭起来,这也是影响幼儿适应行为的一个不稳定因素。3.5.4入园中断由于各种因素,一些幼儿在入园中出现了中断,这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适应行为。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在中断入园一段时间后再次入园时会又表现出明显的适应困难,使原先已趋于稳定的情绪又变得不稳定起来,很不利于培养幼儿连续的入园意向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适应行为4.1年龄对幼儿适应行为的应响年龄是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适应行为,是幼儿适应性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托板幼儿与小托板幼儿在适应行为上差异不显著,而在茅于燕的研究中,年龄是与适应困难与否有直接关系的因素。虽然她未对2——3岁的托班幼儿进行适应性的研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增多,适应行为的年龄规律应当是存在的。那么什么因素影响了记录差异的不显著呢?下面就也许的因素进行分析。托板人数较少,教师有较多的精力去进行个别照料。2——3岁的幼儿重要依赖父母的照顾,社会经验少,在陌生的环境感到潜在的危险大些,不安全感多些。而教师则像妈妈同样哄抱幼儿,给以抚慰和鼓励,使自己尽快成为那些焦急不安的孩子新的依恋对象,陌生环境的保护着,这些因素也许减少了托板与小班幼儿适应行为的差异。因此,被试人数和教师的行为也许是导致差异不显著的重要因素。4.2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园适应方面无显著差异,研究者提出五种也许的因素。(1)非独生子女虽然有适应儿童伙伴的经验,但却缺少适应新环境的经验,而适应新环境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时最先必须要适应的。研究者在观测中也发现,儿童新入园头两周很少表现出互相交往的活动,他们的一切活动都由老师组织和指挥。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了对同伴的适应。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较最大的优势是有同伴交往的经验,而这个优势在出入园时却无法充足发挥出来,当他们在适应新环境,情绪逐渐稳定后,才开始与同桌邻近小朋友往来,这也许是产生两者差异不显著的一个直接因素。(2)三、四岁儿童年龄还小,生活一切都在成人的照顾之下,难以有机会让两类儿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3)三、四岁儿童的内克制相对地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虽然他们有焦急或痛苦的情绪状态,但不一定在幼儿园表现出来。(4)个别差异大于出生顺序的影响。例如在研究中观测到小一班的李施心是一对双生姊妹,两人从出生就生活在有同伴交往的生活中,但在入园适应上两名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姐姐李旋冰较容易适应幼儿园,很少哭闹。而妹妹李旋心则哭闹得十分厉害,甚至整天都连续悲观的情绪状态,并且拒绝午睡,见到生人就规定带她回家,表现出明显的入园适应困难,这表白,同样是非独生子女却表现出很大的个性差异性。(5)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影响。如托班幼儿布凡是非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老小”布凡家中兄妹较多,但年龄都与其相差较大,等于家里多了一个“小大人”,而不是多了一个同伴。其父母在社区开商店,在入托前她一直与父母在商店生活,她的父母也没有时间对他进行过多的照顾。由于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接受的新异刺激较多,活动的范围也较大,并不局限于家庭。所以布凡在入园时未表现出适应困难,不久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并能积极与同伴交往。4.3幼儿气质的影响亲子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这与父母的教育活动、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有关。而父母行为和幼儿气质的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双向性原理的基础。这个原理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互相关系有两条途径: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影响父母的行为。前面已经分析了父母的行为,在此重要讨论孩子对父母行为的影响。有两个相差一年多点的孩子就是这个原理的例子。大孩子是个男孩,他是个很爱笑,很有社会反映性的,喜欢别人抱他的孩子。他的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