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两种研究倾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界定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别人存在的影响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队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的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测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别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23):是研究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影响和互相关系的科学。Baron(202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金盛华(2023):是研究社会互相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与侧重点着眼于社会自身,注重社会、群体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关注社会互相作用对人的影响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相关性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注重因果关系的揭示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个性的结构等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行为研究着眼点个体差异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共性研究层面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探索人们平常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行为比较研究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研究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资料分析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因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长、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发明“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23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毕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当也的确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性;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边世界的结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欧洲——注重问题的提高,指向理论建构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大陆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收集资料进一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节强化导向的SP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三、社会学习理论:注意保持复制动作再现四、社会互换理论人际互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互换收益≥代价关系维持收益<代价关系破裂收益≥≥≥代价内心不安收益<<<代价愤怒认知导向的SP理论一、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一)基本假设1、认知因素间的三种关系:互相无关,一致的认知,不一致的认知假设:意识到认知间的不协调是令人很不舒适或讨厌的;因此人们产生了减少失调感的动机(二)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违反;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层次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认知失调的限度1、与某一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2、失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不协调中的一种2、增长协调认知二、社会同一性理论(Tajfel,etal.,1982,1987)基本观念: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因素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三、自我类化理论(Tajfel,Turner,1982)1、类化2、社会类化3、类化的作用——加强效应4、自我类化理论——完毕群体的高认同和高凝聚力第三节角色理论(Mead,1934;Cooley,1902)一、基本观点:●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认为人们是按照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二、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学来源-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最初是由布鲁默(H.Blumer,1937)在一本由莎密特(E.P.Schmitt,1937)主编的《人与社会》的著作中提出的,布鲁默在1969年则专门出版了《符号互动论》一书,专门阐述了该理论的原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①人对事物所采用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班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的自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functionalism)认为一个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身份和地位构成的,执行这些社会功能的正是这些身份和地位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人们互相之间动力关系的引导体系,并决定人们的行为。角色则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身份上的表现,一个人对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其社会身份的功能意义决定的。●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三、重要概念角色盼望:周边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规定和盼望。镜象自我:从别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角色获得:可以按照社会盼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盼望而产生的冲突。第四节自我价值定向理论(金盛华,2023)一、基本观点1、人需要解释世界2、人需要解释自己3、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4、人寻求自我价值5、自我价值定向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个人的行为二、基本概念1、自我价值2、自我价值定向3、自我价值感4、自我价值支持5、自我价值保护思考题:1、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互换理论的基本观点2、理解认知导向的几种理论,并对其比较3、运用角色理论分析自身的角色及曾遭遇的角色冲突,提出也许的解决途径4、运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解释个人的一些社会行为。第三章SP研究方法第一节SP研究的方法学途径一、现象揭示研究探索描述研究:x是什么?描述二、关系解释研究相关研究:xy预测三、因果联系实证研究纵向研究:xy因果关系具体研究方法一、观测法二、档案法三、调查法四、现场实验五、实验室研究一、观测法优点: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测,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导致的误差缺陷:需要对研究者进行系统的训练(观测表样例)被动等待现象出现,花费时间精力观测者效应无法观测很少发生的现象以及一些微妙的现象结果解决过于主观档案法优点:不引人注目、非觉察的、非反映性的,排除了特殊反映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陷:不易得到档案,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分析能力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反复使用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缺陷: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易受条件限制现场实验优点:所要考察的现象不用期待,缩短研究周期环境真实,被试不易觉察,心理、行为自然,因果关系清楚明了缺陷:选题与设计难度大,若时间长,则易受无关变量影响自变量有时不能引起反映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五、实验室研究优点:把复杂环境移植到实验场合,研究便利可控制环境操纵自变量可反复实验,检查假设成为也许缺陷:人为环境中,会影响实验的真实性分离变量,所得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在社会现实中推论SP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因素,无关因素二、操作自变量:差异性;实验条件的作用同等性因变量:操作性定义;同等的被记录性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一)随机分派(二)误差控制——研究者影响——被研究者的影响误差控制——研究中的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盼望效应(对结果、对被试)避免方法:双盲法,用录音带播放指导语2、被试的偏向(1)实验效应(2)社会赞许性倾向避免方法:规定其尽量自然反映,参与观测法,隐瞒真实目的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分析与综合原则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四、宏观与微观统一原则五、伦理性原则补充: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表现1、侵犯隐私的问题2、哄骗被试的问题3、心理不安的问题——弱点的发现4、被试也许遭受实质伤害的问题(二)哄骗的使用与解决1、使用优点:保证研究的可信性缺陷:引起被试反感与愤怒;身心伤害2、解决方法——活跃的扮演角色限制:实验枯燥,被试很难高度介入;被试在开始前已拟定行为方式3、使用原则a、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b、权衡利弊——结果VS被试的伤害c、知晓批准d、实验后的真实告白思考题1、分析三种研究的方法学途径各自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2、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五种具体研究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优缺陷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有那些4、试举例说明哄骗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也许产生的问题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理解一、社会化的内涵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偏向学者的视角 对社会化的理解和解释社会学的社会化 偏重:社会对人的规范作用;关注:社会规范内化、社会角色形成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化 偏重:文化继承,把社会化看作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的过程;关注:民族文化模式对其成员人格社会行为的影响教育学的社会化 偏重:教育环境对人的社会影响关注:个体适应社会的引导和影响个体发展的教育体制设计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化 偏重:“个体社会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关注:特别关注个人人格、自我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社会教化内容:专家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的分类:系统、正规的VS非系统、非正规(二)个体内化途径:观测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四、社会化的基本目的和类型(一)基本目的(内容)1、政治社会化自然人政治人2、民族社会化自然人民族意识的人3、法律社会化自然人法律意识的人4、道德社会化自然人道德意识的人5、性别角色社会化6、言语社会化自然人社会人(二)社会化的基本类型1、初期社会化(青少年期)2、预期社会化(大学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青年期)4、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成年期)5、再社会化(成年期)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角色引导机制二、社会比较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四、亚社会认同机制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一、基因与遗传二、文化作用: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2、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本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3、使个人可以顺利与别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三、家庭重要性:1、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2、童年期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最强;3、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四、学校教师的威信教师的盼望成绩的公开评价班级气氛五、同辈群体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个人自由选择,有高度心理认同感;独特的亚文化;没有强制的性质。六、媒体(一)电视优点:1、获得了社会事件的一般知识,不同社会角色的职责2、教学节目更有助于学习缺陷:1、儿童的理解力和价值观未成熟,易错误理解和模仿2、暴力镜头的增多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二)网络优点:1、了解社会,开阔视野2、大量的信息收集3、新的交往渠道与平台缺陷:1、思想的混乱2、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3、色情、暴力等信息的泛滥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二、荣格的“人的后半生”三、艾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四、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五、科尔伯格与“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前习俗(4-10岁);习俗(10-13岁);后习俗(13岁以后)社会化的启示一、生命全程观注重社会化过程中的质变二、社会化是一种整体发展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共同发展;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三、发展意味着变化四、让儿童拥有童年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化?2、社会化有那些途径?试举例说明这些途径得以实现的因素有那些?3、社会化的过程都存在那些观点,试对你所赞成的观点进行分析社会化的启示有那些?第五章态度第一节态度的实质一、什么是态度(一)G.W.Allport(1935):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个人的反映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二)Krech&Cruthfield(1948):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三)Freedman: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别人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就是对人、事、观点的评价。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二、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事实信念评价意向观点情感倾向外显行为理解情绪偏好三、态度的特点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具体指向性3.态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态度的主观经验性5.态度的复杂性与简朴性四、态度的维度指向——肯定or否认强度深度——卷入水平向中度——接近核心价值的限度外显度态度的功能1.实用功能2.自我保护功能-自我防御机制3.结识功能4.价值表达功能第二节态度的形成Zanna&Rempel,19881并非所有的态度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形成的,2尽管所有的态度都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3但一种拟定的态度也许更多是来源于某一种经验的。以认知经验为基础的态度基于对态度对象的相关知识与信念(belief)而形成的。信念的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父母、朋友、学校,媒体功效:区分某一事物的优缺陷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我不喜欢你,但是我爱你,我仿佛总是惦念你,你对我很糟糕,我却疯狂地爱着你,你真的已经完全支配了我”——SmokeyRobinson(1962)基于人们的感觉和价值观两个途径:简朴呈现——熟悉导致喜欢感条件反射作用:--无关刺激与情绪反映的联结--强化共同特点:1.都不是来自于对问题的理性检查2.不受逻辑支配3.经常与人们的价值观相关联,不易改变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在听到自己说的话之前,我怎么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呢?”*基于对行为的观测而作出的推断*Bem的自我觉知理论发生情境: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很模糊当人们的行为没有其他合理解释时态度形成的阶段(Kelman,1958,1961)(一)依从阶段(二)认同阶段(三)内化阶段五、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二)知识(三)家庭(四)参照群体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认同的群体(五)文化(六)生物因素:遗传,药物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可以预测行为吗?一、态度与行为分离的研究拉皮埃尔的研究(1934):p89威克尔(1969)回顾了30多个相关研究:态度与行为的相关很少超过.30,表白态度能解释的行为变异还不到10%二、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1、态度与行为测量的兼容性:一般态度预测一般行为,具体态度预测具体行为2、行为的本质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的态度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意向行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态度的本质基于直接体验的态度更能预测行为态度的可接近性:某一态度进入意识的难易限度,或某一事物与你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的联系强度。结论:态度可以预测行为当对态度和行为的测量兼容时,当态度测量和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时,当态度是高可接近性态度时态度的测量一、自陈量表(一)瑟斯通量表每题只作“是否”回答,按题目的审定值记分(二)李凯特量表(三)语义差异量表,成对的两级反义词投射法在测验时,向被试提供一些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反映,从而不知不觉露出其人格特点。即在没有控制的条件下,个人内在因素通过某些刺激投射出来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用几十张内容暧昧的图片,让被试看图后自由编故事,但必须有四方面内容:你看到什么?促使图片上的事发生的因素是什么?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以画中人的体验是什么?造句测验造句测验(SCT):事先准备好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毕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反映被试的态度。思考:假设你希望人们能少食油炸食品,而使用更健康的食品,你会如何帮助人们抵制油炸食品的诱惑?态度改变(说服)第一节态度改变的过程一、Hovland的劝导模型二、Petty&Cacioppo的精加工似然模型第二节有关说服的理论一、平衡理论(Heider,1946,1958)Newcomb的修订有条件限制的:1、态度改变的方向遵循最小费力的原则2、平衡存在强弱区分:联系肯定下的平衡>联系否认下的平衡联系肯定下不平衡的压力>联系否认期的压力失调理论的相关研究失调理论相关内容回顾*基本假设:意识到认知间的不协调是令人很不舒适或讨厌的;因此人们产生了减少失调感的动机*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不协调中的一种2、增长协调认知(一)经典范例●1.自由选择范例:决策后失调*人们被规定在两个以上的可选物中做出选择。当人们自由地做出一种选择后,经常就会体验到失调感。*减少决策后失调的方法:增长协调认知因素——支持该决定的一些想法。●2.诱导的服从范例:与态度相反的行为*个体被诱导做出与他们私下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假如个体有很好的理由解释他们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那么即使态度没有改变,他们也可以通过增长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失调感。*实验: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1959)*情境:诱导失调vsnot1美分vs20美分的报酬研究的意义:它表白了行为会影响态度(而不是平常认为的态度会影响行为);它揭示报酬的反常效应:当所得报酬很少时,与态度相反的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更大●3.努力合理化范例:承受痛苦是爱的表现*假设:我们并不喜欢付出多余的努力;也不喜欢去有所损失。当个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或者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或者花费了很多的钱财)去达成某一目的,他将会倾向于认为这个目的是很重要并且很值得的*失调的认知因素是:“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个目的是没故意义、不值得的”失调理论的替代观点●1、自我觉知理论当个体行为与原有态度不一致很低,遵循自我觉知理论当个体行为与原有态度不一致很高,遵循认知失调理论●2、印象管理理论(Tedeschi,Schlenker&Bonama,1971)态度改变是由表现一致性所驱动的公众行为增长了态度改变●3、自我验证理论(Steele,1988)人们并不总是很介意他们认知间的一致,而是很介意他们作为优秀的、有能力个人的地位(他们的自我价值)人们失调感的减少可以通过证明他们价值的任何方式来实现●4、自我概念理论(艾洛森1968;1992)任何对自我概念的威胁都会产生失调感,而不管它是否卷入了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和“我已经误导了别人”认知反映途径(Bohner&Wanke,2023)重要假设:1.某一信息的有效性是由接受者在对说服信息进行预期、接受或反映时产生的想法或者认知反映决定的。2.决定某一信息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是否它会导致接受者产生普遍积极的、支持性的想法(称为“有利论证”)或者普遍负性的、批判性的想法(称为“相反论证”)。测试方法:想法罗列技术双加工模型佩蒂和卡斯泊(1981,1986)精加工似然模型柴肯(1980,1987)系统-启发式模型加工类型加工特点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态度改变的效果启发/边沿加工接受者依据外部线索而不是通过积极思考信息自身内容宣传说服者变量:如可信性和吸引力;信息表面特性;宣传说服次数态度改变薄弱而短暂,根据态度较难推测行为系统/中心加工接受者对信息自身内容反映积极并作内容加工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反映;信息接收者的逻辑判断;宣传说服质量信息的论点态度改变相对强烈,较持久,可由态度预测其行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信息传达者的特点:被人爱慕,可信性信息接受者的特点:性别,好心情,承诺,认知需要信息的特点:恐惊唤醒,反复,论点的特点信息传达者的特点1被人爱慕:我总是与我喜欢的人的观点相一致2可信性:可靠性;专长睡眠者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低可信性的传递者导致的态度改变量明显增长信息接受者的特点1、性别:不同性别态度改变的差异是与各自的专业分工有关2、好心情:为了维持好心情而避免艰难的思考好心情也许会减少仔细加工信息的能力承诺承诺强度的条件:已经作出了相应的行为;公开化;直接体验;自由选择4、认知需要:个体参与认知活动的愿望三、信息的特点1、恐惊唤醒高恐惊唤醒导致态度改变?保护动机理论(Rogers,1983etal)恐惊唤醒产生态度改变的条件第一、问题的严重性(肺癌,艾滋病)第二、问题的也许性第三、做出改变的有效性第四、自我效能感2、反复材料的特点:论点的有效性,论点的数量态度防卫与保护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倾向抗拒反映心理惯性保存面子(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措施1、笼统拒绝2、贬损来源3、歪曲事实4、论点辩驳5、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措施二、拒绝态度改变的措施(一)个人卷入度增长(二)预先警告(三)态度接种三环节:1、告知接受者要面临袭击2、给予轻度袭击3、使接受者积极反击说服信息第五节态度改变的方法一、信息影响力的提高高可信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提供信息二、态度防卫的回避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弱化态度主体的自我防卫倾向三、参照群体引导运用个人与别人以及与群体的关系来改变个人的有关态度。四、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effect)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诱导的服从范例角色扮演思考题:1、请分析与评价劝导与态度改变过程模型2、评述态度改变的理论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重要有哪些?4、在现实中当你试图说服别人时,别人是否有防御倾向?请根据本章所学分析别人的各种防御策略并找出消除其防御倾向的方法。5、举例说明如何诱导别人的态度发生改变。6、面对说服信息,如何有效地抵制其对态度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说明。第七章社会知觉第一节社会知觉的理解知觉: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信息:自然界中机械、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种种现象。人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现象,具有各种社会角色的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事件。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重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二、概念辨析社会知觉vs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涉及社会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社会知觉vs一般知觉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社会知觉vs印象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一个陌生情境中,一方面注意到一个衣着亮丽的美女;你喜欢红色,对美女身着的红色小礼服很欣赏;假如是一个party,你对美女的着装很赞赏,假如是一个葬礼,你会认为这样的穿着不合时宜。●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认知对象自身的特点:认知对象的意义,认知对象的突出性等认知者自身的特点:认知者的需要,认知者的生活经验等认知的情境:特定的社会情境规定了人们特殊的行为,因此,人们会根据情境来推论相应的行为第二节印象形成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印象:个体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拟定向的过程。问路指路一个人冲到你面前我也不太清楚抢劫大呼求救把钱包积极给他定向作用:明确周边的个体,特别是别人对自己的意义,从而拟定自己的行为。(影响人际关系最初、最直接的因素)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自然特性: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女性vs男性)社会特性:所属群体、社会角色(农民工vs老师)心理特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人际关系(真诚vs自负)、智力(聪慧vs笨拙)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人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N.H.Anderson)。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理论四、对个体和团队的知觉个人属性身体特性:容貌、体形、年龄心理特质:能力、人格对个人的知觉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个人状态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表现行为:动作、姿势团队属性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对团队的知觉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队特性团队状态团队气氛、士气、活动第三节社会知觉偏差一、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DeLucchi首因效应(Primary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他内向还是外向?(A.S.Luchins,1957)——课本P110材料1:吉姆和谐、外向、乐于交往、快乐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足,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b.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二、社会知觉偏差—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本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本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判断需要依赖目前情境时,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三、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晕轮效应(Halo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光环效应扫把星效应美女效应对于容貌美丽的照片,被试赋予其和蔼可亲、沉着善良的人格特质,认为他们会谋得称心的职业,找到抱负的配偶,建立幸福的家庭。一个人美丽、有魅力是一种好的特点,于是其他的特点往往也被认知为具有积极意义。晕轮:外貌、衣着、家庭背景四、社会知觉偏差-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皮格马力翁效应)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罗森塔尔效应:P113五、社会知觉偏差—积极性偏差与人为善对人的知觉,往往倾向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特别是缺少充足信息条件情况下)。双赢原则(你好我好,大家好)。存在利益冲突时六、社会知觉偏差—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种活动中的作用。S.C.Thompson&H.H.Kelley(1981)夫妻双方中的每一方总认为自己在一些活动(对对方需要的敏感性、解决冲突等)中承担的责任大于50%。A:〉50%B:〉50%A+B?●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认知启发(CongnitiveHeuristics):人并不对关于别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表征性启发:根据与典型事件相似度进行判断可用性启发:容易被回忆和联想的信息调整性启发:设定一个点,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调整判断投射作用:将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投射到别人身上。(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越熟悉,个人卷入越多,越有也许出现偏差(法官、警察等回避亲属的规定)内隐人格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有各自的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互相联系,其中有一个特性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说话粗俗—胆大妄为、不守信用……)第四节印象管理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盼望。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印象管理的作用:适应社会;迷惑别人一、印象管理与情境一致性情境一致性(SituatedIdentity):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规定,具有一致性。二、印象管理的策略自我美化——努力增长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整洁的外表、对自我的积极肯定描述)指向自我别人美化——通过各种途径使别人感觉很好,引发别人的积极的心情和反映。(赞扬别人,对别人观点表达赞同,表现对别人的关注)指向别人三、印象管理的辨认非语词反映1)人们易控制的表现,如语言,仪表;2)非控制性的信息,如姿势、眼神、无意识动作。(往往会透露个体的真实信息)自我监控限度自我监控量表题目(见《社会心理学》金盛华,2023,p120)高自我监控者:实用主义的自我,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自己低自我监控者:原则性的自我,更容易表现出态度行为一致四、印象管理的运用希望表现稳定一致,保持一定的形象是给人良好印象的前提。“登门槛”效应(The“foot-in-the-door”Effect):个体接受一个小规定后,为保持形象一致,也许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规定(得寸进尺)。“门面”效应(The“door-in-the-face”Effect):先提出一个很大的会被拒绝的规定,接着提出一个小一些的规定,比直接提出规定更有也许接受这个小规定。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A.G.Greenwaldetal.,1995)●社会性:包含社会、文化影响●积淀性: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无意识性:自动、无意识的过程●启动性:旧有的经验和认知对当前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研究方法*补笔法,阈下条件法,反映时法,内隐联想测验(IAT)*相关研究印象形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思考:在社会中,我们如何结识人和事,受什么因素影响?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对人、物、事形成印象,印象如何形成,有什么规律?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也许完全对的,会出现什么偏差?我们如何运用这种偏差,让自己看起来更好,如何看清别人的本质?我们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犯错误、粉饰自己,内隐认知是什么?第八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一、刻板印象的概念概念: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特点:僵化性、广泛性、无意识性理论解释:1.心理动力学——知觉者的动机投射2.社会文化倾向——社会环境与文化传承3.认知倾向——观念系统,图式作用1.节省认知资源2.偏见与歧视刻板印象的形成类别化扩大组间差异,缩小组内差异减少他他差异,扩大他我差异我总是与众不同的第二节偏见与歧视一、概念界定偏见:是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人、对事的态度歧视:是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人、对事的行为刻板印象、偏见、歧视三者比较二、偏见与歧视的成因(影响因素)(一)情绪因素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如:困苦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外群体成为替罪羊的特性(Berkowitz,1962)安全可见性:目的群体的突出特性陌生性以前不喜欢某群体(二)社会因素1.社会地位的不平等2.成群结党,明分彼此-社会同一性理论(三)人格因素:独裁主义人格(四)认知因素:类别化,选择性信息加工三、对偏见目的的研究(一)客观上的劣势导致心理上、经济上和生理上的损失(二)劣势群体的归因偏差劣势群体与优势群体的自尊水平没差异失败归由于偏见和歧视的存在(三)个体-群体歧视差异弱势个体报告个人歧视比群体歧视更少两种解释*个体也许被激发否认个体歧视或将其最小化尽力保持可以控制他们生活的感觉否认个体歧视为没有坚决采用行动反对歧视者的行为提供合理化解释*弱势个体也许会夸大群体歧视报道的夸张与经历的真实;提高地位的证据减少偏见和歧视社会性对策立法反对歧视父母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建立社会规范促使人们遵从非歧视行为增进团队间的接触相同的地位,非正式的方式,合作的气氛第三节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定义:根据外部有关的线索、信息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就是归因。即对某行为因素的推论过程。二.归因理论(一)Heider的朴素心理学观点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两种动机:1.对周边环境一致性理解的需要2.对周边环境控制的需要个体行为因素:1.外在因素2.个人因素(二)Jones&Davis相应推断理论通过外显行为推测其内在动机与人格特质行为和引起行为的意图总是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特点(倾向性)相应。别人行为归因的三个条件:1.社会盼望水平(socialdesirability)2.不寻常结果效应(noncommoneffects)3.行为的自由选择性(freedomofchoice)局限:1.人们更加关注寻常的偶发行为,而非不寻常行为2.合乎社会盼望的行为也会被归由于个人特质(三)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更为关心人们究竟是运用哪些信息做出归因的归因时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环境背景归因时三种信息:1.一致性信息:重要针对行动者Consensusinformation不同人對同一個刺激的反應為何一致性高,外在归因的也许性越大;一致性低,内在归因的可靠性高2.区别性信息:重要针对刺激物Distinctivenessinformation同一個人對不同刺激的反應為何区别性越高,外在归因也许性越大3.一贯性信息:针对情境Consistencyinformation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對同一個刺激的反應為何一贯性反映的是稳定性的存在,与内外归因无关。反映无常的现象(一贯性低)往往是因临时突发的情境引起的。
信息维度高低一致性行动者外在归因内在归因区别性刺激物外在归因内在归因一贯性情境
外在情境归因局限性:1.验证该模型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先给出被试共变信息,事实上人们也许主线不考虑这些因素2.过高估计了普通人的思考能力3.忽视了其他信息加工过程存在的也许性(四)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败行为的影响二维归因影响因素:不稳定稳定内部努力能力外部运气任务难度对个体成败的不同归因:1.目前成就与过去不相致,但与别人的成就不同,归由于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努力)2.目前成就与过去一致,但与别人的成就一致,归由于工作的难易限度3.目前成就与过去一致,但与别人成就不同时,归由于能力L.Abramson提出了抑郁型与乐观型归因风格抑郁型:把悲观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因素之上乐观型:与上相反Peterson&Seligman研究发现这两种风格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也许存在一下几种因素:1.抑郁型的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张相类似。2.抑郁型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解决问题中变得疯狂3.抑郁型风格的人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少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4.抑郁型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时比较被动,不会积极寻求帮助第四节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一、归因原则(一)共变性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因素之间的(共变)不变联系(二)折扣原则:假如不同的因素可以产生同样的结果,那么当其它也许的因素存在时,给定的一种因素对于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三)扩大原则:假如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克制因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也许的促进性因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二、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重要归因偏差)对别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由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性,低估了情境的作用(二)活动者-观测者效应行动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不同于别人对此行为的归因同一行为,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由于个人,失败归由于情境,而观测者则更多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行动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不同于别人对此行为的归因同一行为,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由于个人,失败归由于情境,而观测者则更多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因素:着眼点不同信息来源不同(当时的状况,过去的行为方式)(三)自我服务偏差个体会对良好行为采用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否认自己的责任因素:(Ross,&Sicoly,1979)1.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奉献更容易被注意2.回忆自己的作用和奉献更容易3.接受信息的差异也许导致我们认为自己作用更大4.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我服务偏差思考什么是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些不良影响?对于偏见目的的相关研究有那些?什么是归因,相关的归因理论及其观点有那些?试结合具体事例,用凯利的三维归因模型对其分析归因中存在那些偏差,假如解释和避免?第九章自我结识第一节自我的界定一、自我的本质我们对自我知觉的二元性(James):自我是对自己的见解与信念所组成的——已知的,me(宾我)自我越是个活跃的信息解决器——知悉者,I(主我)二、自我概念(一)界定“自我概念”就是,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些见解,不管这些见解是否对的,是否与别人对他的见解一致,它将影响个人以后的行为和生活,也影响个人与别人的关系,这种个人对自己的见解,称为自我概念。(二)自我概念的特性(1)自我概念是后天学来的我们並非天生就有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经由与別人的互动,学习到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並经由別人的回馈,逐渐地形成了对自己的概念(2)自我概念的形成,生命中重要别人的影响最大(3)自我概念並不一定客观,有時与別人的见解不一致,有時则与事实不符导致这种不适切的自我概念,也许有三个因素(Adler&Towne):A自我概念是根据过去的事实而立的B別人的回馈不对的C为了达成规定完美的社会盼望(4)自我概念有自行增强的效果我們往往会根据自我概念來选择信息,当对自己形成特定的自我概念后,就会选择性的注意与自己概念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概念不一致的信息第二节通过内省来结识自己一、关注自我:自我觉知理论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当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状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当我们开始知觉我们自己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假如:你和朋友聊天,你说谎了,就在交谈的半途,你发现你的朋友正注视着你,你认为你的感觉如何?●当个人取得了正面成绩时,自我觉知会让自我相称快乐●此外,自我觉知可提醒我们的是非观,从而避免惹上麻烦。(如作弊的欲望)●当自我觉知提醒人们自己的缺陷时,自我觉知是特别令人反感的,人们就是避免进行自我觉知,如喝醉酒,转移注意力等二、判断我们的感受方式:告诉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基本的心理过程,很多是发生在意识知觉之外的——我们意识到思考过程的最后结果,但经常觉察不到导致这种结果的结识过程。如恋爱——你为什么爱上那个女孩子?他爱上个女孩子是由于她会吹萨克斯管●内省也许无法告诉我们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的真正因素,但是我们会设法说服自己去思考自己所提供的因素:我的心情糟糕透了,我敢肯定这一定与我昨晚没睡好有关。●尽管人们有许多因果理论(关于自己的感受及行为的起因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却都是错误的:小别胜新婚每逢星期一人们的情绪就会较差*相关研究:评价购物中心里的衣物的质量结果发现展示台上愈靠右边的衣物人们越喜欢评价噪音对影片的喜欢限度实验组vs控制组(有无噪音)实验组对影片的评分并没有低于控制组(事实上前者对影片的爱慕限度还略高于后者)大部分的被试报告说噪音减少了他们对影片的评分三、对因素进行内省的结果●做决策时,对因素进行内省时,我们会寻找一些听起来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而这些理由是不对的的。●我们也许说服自己去相信这些理由,进而改变自己对自身感受的见解去符合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因素所导致的态度改变●当规定人们写下对某位情人有那些感受的确切因素时,他们经常改变(至少暂时改变)对于其爱人的见解Why?●你和伴侣本来相处融洽,但却很难用言语表达真正的因素,一方面想到的理由会导致态度的改变例如:你想到你俩的背景和爱好非常不同,你也许会说:“我俩的共同点不多,我想这段关系并无幸福的将来可言”——结果:你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爱她第三节通过观测我们的行为来结识自己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在不拟定或模棱两可时,我们会通过观测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当我们自由选择了某行为的话,我们通过行为来推测自己。●过度理由效应●理解我们的情绪:情绪的二因素理论Schachter:我们推断自己情绪是通过观测自己的内在行为,即去感受唤起生理反映的情形。情绪经验是一种二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的结果,一方面,我们必须体验到生理的激发,接着,再为这个激发状态寻找适当的解释。●对唤起的错误归因情绪的二因素理论在多大限度上可以解释平常生活?当存在多种对唤起状态的合理解释时,人们容易产生对情绪的错误推论——唤起的错误归因。第四节通过别人结识自己一、通过与别人的比较结识自己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和别人比较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两个问题:你什么时候进行社会比较没有客观标准,对自己的不拟定你将与谁比较*与我们相似的人比较*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在某种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自己杰出的人进行比较*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在某种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二、透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思考:1、如何理解自我?2、我们是如何结识自己的?3、你认为自我结识有多准确?在那些情况下人们会做犯错误的推论?第十章沟通第一节沟通的概念一、沟通的定义: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二、沟通的意义1.提供信息资源2.有助于建立、维持互相联系3.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三、沟通的条件1.语言符号系统——沟通一方面是意义的传递2.共同经验——信息要被充足理解3.重视信息的反馈——有效的沟通是双方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4.沟通双方要有诚意,发明一个互相信任的气氛第二节沟通的结构(Barker,1987)障碍障碍信息接受人通道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人通道信息源信息第三节沟通的种类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语词沟通:通过语词符号实现的沟通。●非语词沟通:借助于非语词符号,如姿势、动作、表情、接触及非语词的声音和空间距离等实现的沟通。二、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口语沟通是指借助于口头语言实现的沟通。通常提及口语沟通时,一般都是指面对面的口语沟通。而通过广播、电视等实现的口语沟通通常称作大众沟通或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书面沟通即借助于书面文字材料实现的信息交流。三、故意沟通和无意沟通四、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五、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六、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群体沟通涉及:小群体沟通,公众沟通和组织沟通小群体沟通又有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沟通。不同类型沟通的特点类型沟通者数目身体接触限度有效感觉通道反馈直接性很多低最少最迟大众沟通组织沟通公众沟通小群体沟通人际沟通个人内沟通单独高最多最直接第四节非语词符号的沟通一、身体语言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和外表等它的特点广泛性连续性不受环境限制和保密性跨文化沟通简约性二、身体语言的类型(一)眼神注视透过眼神注视的方向与时间长短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眼神注视具有下列五种功能:(1)提供信息(2)规范互动(3)表达密切(4)执行控制(5)促进任务的达成(二)面部表情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忧伤--眼睛快乐与厌恶--口部惊奇--前额愤怒—眼睛,嘴巴,前额(三)身体运动和抚触1.身体运动语言——握手注意事项:1握手者必须从内心真诚接纳别人2握手要热情有力,避免钓鱼式、死鱼式、抓指尖式握手3作为主人、上级或女性,应积极与人握手4不要戴手套与人握手5男性一般不抢先与女性握手6握手时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2.触摸●触摸行为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1)功能性—专门性触摸(functional-professionaltouch)
重要是为了达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触摸行为,也许不带有任何情感的色彩(2)友谊—温暖触摸(friendship-warmth
touch)及爱情—密切触摸(love-intimacy
touch)
此种触摸可以传达彼此的关心、喜欢、或好感(3)性唤起触摸(sexual-arousal
touch)
情侣或夫妻之间则也许出现较为亲昵的动作,引发彼此的性欲求,这类的触摸行为则属之。(4)社交—礼貌性触摸(social-polite
touch)
例如刚结识的朋友见面时,彼此握手,短暂寒暄等。●有关触摸的研究发现如下:男女在触摸行为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女性对触摸的反映较男性正向(Fisher,Rytting,和Heslin,1976)Major(1981)进一指出出,这种性别差异的现象,重要是发生在地位平等或相近的互动者之间。(四)姿势和衣着1、姿势2、衣着个人的衣着,也也许影响人际沟通,由于别人经常会依据我们的穿着判断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穿着打扮必须配合情境三、副语言沟通所谓副语言是指我们说话的方式涉及音调(声音的高低)﹑音量(声音的大小)﹑頻率(声音的速度)﹑和音质(声音的品质)这四种声音的特性,可以补充﹑加强或抵触语言自身所传达的意思。我们可以经由别人的声音,进行一些判断。非常接近(3-6英寸7-15cm)呢喃细语,绝密密切区接近(8-12英寸20-30cm)轻轻低语,非常秘密近(12-20英寸30-50cm)室内,低声秘密;室外,正常声音,秘密个人区中度(20-36英寸50-91cm)低声,个人事情中度(4.4-5英尺134-152cm)正常声音,非个人信息社会区公开距离(5.5-8英尺168-244cm)大声的,告知一个群体房屋跨度距离(8-20英尺)大声的,告知一个群体公众区超过距离限度(室内20-24英尺室外可达100英尺)欢呼,启程时的欢送人际距离可以传达互动双方的喜欢限度,也可以传达彼此地位的信息。第五节沟通的改善方法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共同经验三、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技术同理心;SquarelyOpenLeanEyecontactRelax技术四、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思考1、沟通的结构是什么?2、沟通的类别有那些?3、空间距离对沟通是否有所影响?表现如何?4、如何有效改善不良沟通?第十一章人际吸引第一节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一、人类的亲和动机两种动机(Atkinson,1954;Mcadoms,1980):1、亲和需求needforaffiliation(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人际关系的愿望)2、密切需求intimacy(人们追求温暖、密切关系的愿望)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与社会比较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边世界的知识。人们之所以与别人亲近,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他同情境下的人比较。研究发现:和别人在一起,可以减少焦急和恐惊2、与社会互换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互换来得到心理与物质酬赏。人们会尽力寻求并维持报酬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亲和动机的报酬(R.Weiss,1974)(1)依恋attachment:指最密切的人际关系所提供应个体的安全感和舒适感(2)社会整合socialintegration:通过亲和与别人交往,与别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队归属感(3)价值保证reassuranceofworth:得到别人支持时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4)可靠的同盟感asenseofreliablealliance:通过良好关系的建立,意识到自己需帮助时,别人会伸出援助之手(5)得到指导theobtainingofguidance:与别人交往可从别人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指导(6)受教育的机会theopportunityofnurturance: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别人的教育二、为了克服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快乐感。Weiss把寂寞分为两种:1.情绪性寂寞:没有任何密切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感2.社会性寂寞:当个体缺少社会整合感或缺少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队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感寂寞与孤独的区别:孤独是一种与别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寂寞感的影响因素:1、婚姻与经济状况已婚的寂寞感少,贫穷的比富有的人寂寞感强2、年龄因素Parlee(1979)18岁以下的79%说有时或经常感到寂寞,45-55岁报告率53%,55岁以上为37%3、人格因素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此外,寂寞经常与焦急和忧郁相伴4、社交技巧Solano和Koester(1989)发现,有慢性寂寞的人经常是那些缺少社交技巧的人提高社交技巧的方法:1.提高对别人的关注;2.培养自己结识并遵从社会交往规范的能力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第二节什么导致人际吸引一、熟悉性“越熟悉,越喜欢”Zajonic在1968年提出来所谓的「曝光效应」,就是认为若增长一个人的曝光率,就可以增长我们对此人的喜欢限度Moreland和Beach(1992)运用真人所进行的研究,也发现这种「曝光效应」●熟悉导致吸引的三点因素:A、一个人的反复出现会增长我们辨识出这个人的也许性,因而减少不拟定、不安的感觉,而增长了对这个人的正向感觉B、对一个人熟悉时,我们较可以预测对方的行为C、对一个人熟悉时,越也许发现或假设对方与我们相似,因而增长对此人的好感●熟悉性的局限:A、当我们一开始接触某个人,假如形成快乐或至少中性(neurtral)的初始知觉,则此人的反复出现,的确会增长其吸引力。但是假如初始知觉是负面的,则只是反复曝光或距离接近,并无助于增长我们对此人的爱慕B、当两个人之间的爱好(interests)﹑需求(needs)﹑个性(personality)相抵触时,空间的距离愈大,见面的机会愈少,彼此的争执或冲突,反而也许减少C、当刺激人物反复出现太多次之后,也也许引起人们厌烦(boredom)﹑或过度饱和(satiation)的感觉,而达成了曝光吸引效果的极限二、个人特性1.个性品质受到高度喜欢的特质介于稍微喜欢与稍微不喜欢的特质最不受喜欢的特质真诚固执态度不佳诚实循规蹈矩不友善善解人意大胆敌意忠诚谨慎多嘴多舌真实追求完美自私值得信赖易激动目光短浅聪明文静粗鲁可靠冲动自傲自大有思想精力旺盛贪婪受到高度喜欢的特质介于稍微喜欢与稍微不喜欢的特质最不受喜欢的特质体贴害羞不真诚可信赖感情丰富心地不好温暖内向不值得信赖心地善良天真恶毒友善好动可憎快乐白日梦者不真实不自私追求物质享受虚伪风趣反叛残忍负责任孤独卑鄙开朗依赖性欺骗信任别人
说谎2.才干一般说来,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才干与吸引力之间的倒U型关系●犯错误效应: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干的人吸引力更增长一层——犯错误效应直接受性别角色与自尊心的影响男性更爱慕犯了错误的才干杰出的男性。而女性则更喜欢能力杰出而没有错误的人。中档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能力杰出而有错误的人,而低自尊的男性则更偏爱没有错误的能力杰出者3.外表吸引力因素:A晕轮效应——“美的就是好的”B美丽的辐射效应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存在文化差异●外表吸引力的局限:A、这种「美即是好」的效果,只在社会能力(socialcompetence)上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外表在预测个人生活适应(adjustment)﹑智力﹑正直(integrity)﹑关心别人(concernforothers)等方面,却只有中档﹑甚至没有任何效果。B、外表的吸引力只有在讯息有限的情况下(例如形成第一印象﹑或根据照片进行判断),才会产生重大可观的影响力,但是,对于长期的人际关系,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效力了。一方面也许由于两人互动的时间和频率增长之后,人们对彼此内在的特质会有更为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也也许是由于人有感觉适应(sensoryadaptation)的现象三、时空接近性●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也许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恋人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两个愈接近的人,愈也许彼此吸引,进而成为朋友时空的接近性是建立友谊的先决条件,同时对于人际吸引也有重大的影响力时空接近性除了友谊形成外,对于人们伴侣选择上,也有其重大的影响力●物理距离和功能距离●接近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1.接近性能增长熟悉性2.接近性与相似性有关3.从社会互换的观点看:物理距离的接近使人更容易获得来自别人的帮助四、相似性1.人口特性的相似性(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年龄)2.外表的相似性:3.态度的相似性4.行为的相似性●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影响的因素分析:1.社会比较的自我确认理论:那些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我们是对的的感觉2.平衡理论: P-O-X平衡: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也许会积极建立人际关系。在重要态度上的分歧导致关系的破裂。五、互补性*异性交往时:刚开始遵循相似性,接触增长时互补性需要增强*当个体对某问题有明确清楚的见解与结识时较喜欢与自己有相似观点的人;当个体处在对某问题模糊不清时喜欢与己观点相异的个体●相似性vs互补性异性相吸?vs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交往双方社会地位接近或平等,社会角色作用相同时,如通常的友谊关系,决定人际吸引水平的重要因素是相似性。*另一方面,当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最关键因素或社会角色互相相应时,互补就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第三节密切关系一几种不同的密切关系:亲情、友谊、恋情(一)家庭:最初的人际关系1.与父母的关系:*孩子最初与父母的交往对他日后的人际交往有所影响,由于家庭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第一个场合。*父母、祖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到婴儿、幼儿和青少年。*一定限度上,交往性质将依赖于与之交往的长辈的个性特点。2.兄弟姐妹的关系:*当孩子与父母都有良好的关系,并且父母也认为家庭生活很幸福时,兄弟姐妹之间就容易产生深厚的感情。*手足关系很重要,它对将来与同伴、恋人和配偶的关系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一些研究表白,学校中的流氓痞子及行为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发生在兄弟姐妹关系不好的男孩子,若尚有一个拒绝、处罚型的母亲就更是这样。(二)家庭之外的关系建立密切友谊:*密切关系一旦形成,与一般关系相比,会使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场合增多,还会有自我暴露、双方情感支持,以及区别于其他一般朋友的特殊对待。*密切朋友意味着慷慨、细腻、真挚——在他面前你能感到轻松和自由展示自我。性别与友谊两个男人在一起喜欢讨论女人和性、人际关系困境,尚有运动和酒。而女人在一起则喜欢讨论与男人的关系、服装、与室友的矛盾、赠送或接受礼物等话题。男女对异性友谊的盼望有所不同:男性倾向于和有魅力的女人建立友谊,希望能从朋友关系发展为性关系。但假如没有身体上的吸引,男人便认为有理由结束交往了。而恰恰相反,对于女性来说,与男性建立友谊是为了得到身体上的保护,假如不具有这种保护,他们也感觉应当疏远这种关系。恋情:超越友情人们更看重的是得到对方的接纳,而不是要真实可靠——只想无条件地去爱和被别人所爱,因此表达最多的是共识和赞美。大家一同去游玩,双方也都会表现出自己最佳的一面。恋爱就是部分建立在幻觉和美好想象之上二、爱情(一)爱的定义1.友谊式爱情与激情式爱情*友谊式爱情:当我们对某个人非常在乎时所感觉到的密切和情感,并不包含激情和生理唤醒*激情式爱情:对某人强烈的渴求,随着着生理唤醒。当爱是互相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极大的满足和狂喜,当爱是单方面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痛苦和绝望2.爱情三元论(三角论)密切、激情、承诺(二)爱情关系1.进化与爱情:配偶的选择*爱情选择的依据:保证成功的繁殖*两性为异性身上不同的特性所吸引男性被女性的外表所吸引(外表,年龄,健康)女性被男性的资源所吸引(经济状况和职业成就)*批评:互换理论:美貌换财富相似性:外表吸引力和财富的近似限度2.密切关系中的依恋方式*成年关系中的行为根植于幼年与父母和教养者之间互动的经验。*依恋方式:基于个体在婴儿时期与重要的教养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而来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方式。*三种依恋方式:安全型,回避型,焦急/矛盾型安全型:以信任、不紧张被抛弃以及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很受人爱慕为特性的依恋方式安全型依恋的婴儿通常有着会对他们的需要有所回应,以及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出正性情绪的教养者回避型:因建立密切关系的尝试被回绝,而以压抑依恋需要为特性的依恋方式回避型依恋的婴儿通常有着那些冷淡、疏远并常回绝婴儿建立密切关系尝试的教养者焦急型:一种特性为关注他们的伴侣不会以同等方式回应他们对密切的需要的依恋方式焦急型依恋的婴儿通常有着情绪不稳定且专横的教养者●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我们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学会的特定依恋方式成为我们描述我们关系的即行模型或图式这个初期儿童关系的图式会随着我们一生,并扩展到我们与其别人的关系之中。●归因和依恋方式:*安全型-安全型的伴侣关系最稳定*假如一个焦急型和一个回避型的人相遇研究发现,他们会成为伴侣焦急型的个体盼望在关系中有更多的投入,而回避型的个体盼望对关系承担的责任更少(Kirkpatrick&Davis,1994)。焦急-回避型伴侣报告,他们的关系了无生趣,并有许多的负性、有问题的沟通方式,因此他们组成的伴侣关系会很短。焦急型的女性和回避型的男性,他们的关系非常稳定*性别的刻板印象焦急型的女性表现的是典型刻板化的女性角色;男性则表现出典型的刻板化男性角色。他们在关系中体验到的负性感觉很多,但却都归因于伴侣的性别。3.长期关系中的社会互换●投资模型:人们是否会忠于一段关系不仅取决于1、他们就收益、成本、比较水平和替代性比较水平而言的对关系的满意限度,还取决于。2、他们对关系进行的那些离开关系就会失去的投资水平。●长期关系中的公平性两种关系:*互换关系:受到公平需要支配的关系*共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最关注的是对别人需求做出回应。●互换关系的指导原则:关注公平我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及时的回报假如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那么我们会感觉被人运用了我们不断捕获有关“谁对这段关系奉献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 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表
- 福建公务员面试模拟95
- 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32
- 2018年6月17日下午福建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 3.2 代数式的值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堂堂练(含答案)
- 2024年教师安全责任书
- 2014年6月22日上午辽宁公务员面试真题
- 安徽公务员面试模拟26
- 吉林申论模拟45
- 海尔智家-智能家电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与发展白皮书-2023.08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树兰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数学试卷
- 初中作文课件-细致观察-生动表达
- 叶片气动特性快速计算桨距角的改进算法
- 家长会课件:高一家长会班级优质课件
- 2023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经典话剧剧本《雷雨》
- 早期教育环境创设(早期教育专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皮质醇增多症课件
- 大学生创新创业(微课版第3版)课件 第9、10章 初创企业的营销管理、初创企业的财务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