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高一上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绝密★启用前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8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的马家窑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残存的粟、稷等作物的碳化籽粒,还有细心磨制的石斧、石镰和石凿等工具出土,“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A.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南稻北粟格局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D.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文明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青海、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同农作物的碳化籽粒,以及经过细心磨制的石器工具,居民多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这些现象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代特征,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A项正确;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粟的碳化籽粒属于北粟,但材料未体现长江、珠江流域的水稻种植,无法体现南稻北粟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早期国家雏形的特征,早期国家的雏形强调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私有制等特征,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逐渐开始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2.《左传》记载,郑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子产为政,有事(需)伯石(帮忙),因而赂之以邑,子大叔质疑子产(的行为),子产答之曰:“……《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这可以用来说明,子产为政()A.受到儒家政治思想影响 B.具有维护贵族利益的保守性C.符合战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D.旨在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前543年,子产引用《郑书》中“‘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的内容回答子大叔的疑惑,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子产试图通过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地位稳定国家秩序,这说明子产为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B项正确;子产的言论和儒家虽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其改革是否受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明确信息,排除A项;子产改革中的经济改革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但维护贵族利益的举措却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违背,此外,子产改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子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而非维护西周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3.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向中央传送文件信息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指因本人犯罪,或被俘,或亲属连坐充作官奴婢者,男的称隶臣,女的称隶妾)及不足信赖者。秦朝这些规定旨在()A.加强传送的安全性及时效性 B.健全各级政府的传送系统C.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 D.保障文件内容的客观真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传送文书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及不足信赖者,这些都是以保证文件传送的安全性、时效性为目的,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文件信息传送的人员选择,未体现健全各级政府传送系统的信息,排除B项;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仅凭传送者的选择无法保障信息内容的客观真实,排除D项。故选A项。4.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A.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 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内徙者中,一方面大部分成了佃客,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成为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无论是佃客还是劳动力,都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早在魏晋北方民族内迁之前就已出现了屯田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内徙民族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北民南迁,排除D项。故选C项。5.唐玄宗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逐渐让翰林院学士成为内相。据此可知,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A.造成了宰相人数的剧增 B.否定了中书门下的存在C.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玄宗为了分割中书令所拥有的出令权,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且让其成为内相,唐玄宗此举的目的是牵制中书令的权力,削弱相权,C项正确;宰相人数剧增的表述在材料中缺乏数据支持,此外,唐代之所以由独相到众相,其主要原因是三省六部制自身的机制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并不是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导致的,排除A项;翰林院学士仅是为了牵制中书令的权力,并没有否定中书门下的存在,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晚唐时期,苏州人口繁多、市场热闹,几乎可与长安、扬州相媲美;杭州城万商云集,有店肆三万家,商船绵延二十里;广州则是海船往来停泊的著名港口,“南海舶,外国船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反映出晚唐时期()A.商业发展促进交通发展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外商成为商人的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唐时期,苏州、杭州、广州等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表明晚唐时期,随着内河航运和远洋航行的发展,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逐渐超过内地城市,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运输促进商业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仍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虽有大量外商来唐,但外商是否占据主体,材料并未表明,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是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童图》,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菻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这一作品可以作为()A.物种频繁交流的说明 B.朝贡贸易体制成熟的标志C.绘画技法精湛的体现 D.丝路促进中外交流的见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双童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菻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由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这幅出土文物能够作为唐代时期以陆上丝绸之路为桥梁的中外交流的见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融,不是物种交流,此外,仅从“拂菻狗”传入中国无法说明物种交流的频繁,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有“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一说,但这无法作为朝贡体制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绘画技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将领要受到枢密院、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枢密院调发军队,朝廷临时委派将臣统领;战毕,兵回属地,将臣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旨在通过构建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防止武将专权,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B项正确:“开创”一词表述错误,秦代的三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分权制衡的作用,排除A项;兵回原属地未必能说明兵农合一,将臣回原岗位与兵农合一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崇文”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1265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A.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C.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忽必烈对西藏采取了册封宗教领袖的方式,鉴于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忽必烈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A项正确;忽必烈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践行民族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忽必烈采取的是册封各派宗教领袖的方式,其不能促进西藏内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开始封建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在与朝臣展开的大礼议之争的过程中,遵循“非天子不议礼”的古训,极力扭转朝中官员的政治伦理,以大规模的廷杖镇压了哭谏的朝臣,以武力镇压了天子议礼的反对派。明世宗此举旨在()A.传承儒家古训 B.强化君主专制C.重构价值体系 D.整顿官场风气〖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世宗在与朝臣展开大礼议之争的过程中,以大规模的廷杖镇压了哭谏的朝臣,以武力镇压了天子议礼的反对派,明世宗此举旨在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世宗只是借儒家古训维护君主专制,并非传承儒家古训,排除A项;明世宗此举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扭转朝中官员的政治伦理,而不是重构价值体系,排除C项;打击文官系统,整顿官场风气不是明世宗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所示为顾炎武对宋明理学与“禅学”论述的摘录。据表可知,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来源摘录《〈下学指南〉序》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程颐、程颢)门。横浦(南宋张九成)则以禅而入于儒。象山(陆九渊)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A.丧失了正统地位 B.重塑了道德体系C.汲取了佛教思想 D.延续了孔孟道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在《(下学指南》序》中关于宋明儒学与“禅学”关系的阐述说明儒学思想借鉴吸收了佛教思想,体现了宋明儒学对禅学思想的汲取,C项正确;宋明时期,儒学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心学,并具有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儒学的确重塑了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但表格所反映的主旨是禅学对宋明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从“淫于禅学者实多”“以禅而入于儒”“亦无非禅之宗旨矣”等信息可知,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表明该时期的扬州()A.政治氛围比较宽松 B.主流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C.诗文之风比较盛行 D.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据材料可知,乾隆统治初期的扬州诗文之风盛行,很多官员和商人也参与其中,C项正确;A项中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儒家思想的蜕变,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当时商贾阶层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19世纪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A.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B.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C.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D.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中央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让地方社会主持地方重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力量遭到削弱,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排除B项;材料可以反映当时清政府统治力量削弱,但不能得出当时清廷统治已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类型统计总数/家资本总数/元工人人数/人国人创办企业902512689560000外国在华企业16482900034000中外合办企业1629370—A.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72至1895年间,中国人创办的民族企业数量、资本总数、工人人数均高于外国在华创办的企业和中外合办的企业,这可以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遭到一定抵制,B项正确;民族企业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从发展程度、发展规模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我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合理,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消除了外族的侵略行径C.开启了民主革命序幕 D.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可知,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南洋总汇新报》的这一社论是基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旨在唤醒、激发海外华侨关心中国民族危亡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D项正确;该社论旨在通过延续传统中国的民族精神来激发海外华侨的近代民族精神,而非延续传统民族精神,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910年之前,民主革命就已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1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像商周革命或秦汉革命一样,改变了中国政治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A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并没有结束中国的专制制度,之后的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均推行专制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御史由最初的君主秘书人员逐渐演变为集文书枢机之权和监察之权为主的核心监察官,御史大夫秩两千石且为副丞相,御史机构的设置和分工更加清晰,“给事殿中”“理众官”等官员在秦代御史执掌监察权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化和精密化。西汉初期,御史的办公场所是位于宫中的御史大夫寺,此时的御史与秦朝时一样也成为沟通皇权与相权的重要节点。西汉中后期以来,虽然御史大夫外化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侍御史仍继续留在中朝,并通过与尚书在行政机制的分工等方面的适应性调试,发展了原有的监察之权,御史与尚书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专门监察官员。——摘编自牟学林《从枢机到监察:西汉御史机构的职能转化》材料二东汉时期,尚书台尽管是总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却已享有一定的监察权,其机构设置也较为完善,尚书令、尚书左丞以及诸尚书都获得了较大的相互独立行使的监察权。就监察对象而言,尚书台不仅可以监督台内官员,还可以弹劾台外官员的不法行为。虽然在实践中尚书更多的是行使其对外朝官员的弹劾权,但无论是台内官员,还是台外官员,都在尚书台的监督范围内。尚书台官员不仅可以劾奏官员的政治犯罪,还可以就官员违反礼制的行为进行纠举。尚书台的监察权是东汉多元监察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西汉时期尚书仅临时性地弹劾官员相比,无疑是一大突破。——摘编自王娟《东汉尚书台监察职能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御史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的监察体制“无疑是一大突破”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御史主要职责发生变化;御史官员监察权逐步细化,地位日益突出;御史机构设置与分工较明确:监察官员具有沟通皇权与相权的作用。(答出两点即可)(2)表现:尚书台的监察作用日益突出:监察官的权限范围不断扩大;监察主体之间相互独立。(答出两点即可)(3)历史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监察体制的发展;为后世政权完善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时期(中国)。西汉时期御史制度演变的特点:根据“御史由最初的君主秘书人员逐渐演变为集文书枢机之权和监察之权为主的核心监察官”得出是御史主要职责发生变化;根据“在秦代御史执掌监察权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化和精密化”得出御史官员监察权逐步细化,地位日益突出;御史机构设置与分工较明确:根据“此时的御史与秦朝时一样也成为沟通皇权与相权的重要节点”得出监察官员具有沟通皇权与相权的作用。【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东汉时期(中国)。东汉时期的监察体制“无疑是一大突破”的表现:根据“尚书台不仅可以监督台内官员,还可以弹劾台外官员的不法行为。虽然在实践中尚书更多的是行使其对外朝官员的弹劾权,但无论是台内官员,还是台外官员,都在尚书台的监督范围内”得出是尚书台的监察作用日益突出:监察官的权限范围不断扩大;根据“ 尚书令、尚书左丞以及诸尚书都获得了较大的相互独立行使的监察权”得出监察主体之间相互独立。【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两汉时期(中国)。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加强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监察体制的发展;为后世政权完善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夜市起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记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在实行宵禁制度时,夜间的活动多为上层贵族、官僚阶级和部分文人在豪邸中进行的宴饮活动,市民阶级的活动较少,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材料二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与东京开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主要街区都有夜市,店铺林立。朱雀门外尤以“州桥夜市”与“马行街夜市”两处较大,东大街也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时半夜酒楼作乐喧嚣声甚至传入皇宫内。商品交易、娱乐、服务性场所或机构有很多,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摘编自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夜市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答案〗(1)主要特征:夜市受法律明文禁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方管控趋于松弛。(2)变化:日趋成熟并呈现出规模化趋势;形式多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日益普遍;活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唐朝时期也是的主要特征:根据“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可知,夜市受法律明文禁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根据“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得出官方管控趋于松弛。【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根据“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得出日趋成熟并呈现出规模化趋势,形式多样;根据“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得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日益普遍,活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材料二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清中叶后民变起伏。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因人口增长压力导致的人群流移成为清代中叶后社会的常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统治疆域的扩大;高产农作物传入。(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为农业、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答出两点即可)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社会贫困化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加剧;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至清中叶(中国)。据材料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可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可得出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据材料“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可得出“统治疆域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为人口增长提高条件;新航路开辟,高产农作物传入。【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至清中叶(中国)。据材料二“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可得出人口增长促进土地开发、粮食增产,据材料“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可得出为农业、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据材料“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可得出“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据材料“ 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可得出“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社会贫困化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加剧;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由民族英雄林则徐倡导的“开眼看世界”,是中国人应对千年变局之时变,挣脱传统守旧文化束缚,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魏源根据《四洲志》及明末至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人所写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地图、部分科技资料等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具有极大突破性。曾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徐继畲,广泛搜求中外文献,撰成的《瀛寰志略》对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乃至日本社会的影响仅次于《海国图志》。虽然如此,但由于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的开放思想的发展过程十分坎坷曲折。——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时期的史实,围绕材料中的整体或某一观点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开眼看世界”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论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的同时,也惊醒了当时部分开明官僚和知识分子,他们迈出了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第一步。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纂、整理《四洲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著《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天朝上国观念造成一定冲击。他们的著作激励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深入探寻西方国家强大的奥秘,开启探索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因此,近代早期的“开眼看世界”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为此后中国社会转型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由民族英雄林则徐倡导的‘开眼看世界’,是中国人应对千年变局之时变,挣脱传统守旧文化束缚,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可知,“开眼看世界”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结合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纂、整理《四洲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著《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天朝上国观念造成一定冲击。他们的著作激励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深入探寻西方国家强大的奥秘,开启探索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因此,近代早期的“开眼看世界”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为此后中国社会转型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绝密★启用前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百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8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的马家窑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残存的粟、稷等作物的碳化籽粒,还有细心磨制的石斧、石镰和石凿等工具出土,“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A.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南稻北粟格局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D.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文明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青海、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同农作物的碳化籽粒,以及经过细心磨制的石器工具,居民多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这些现象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代特征,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A项正确;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粟的碳化籽粒属于北粟,但材料未体现长江、珠江流域的水稻种植,无法体现南稻北粟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早期国家雏形的特征,早期国家的雏形强调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私有制等特征,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逐渐开始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2.《左传》记载,郑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子产为政,有事(需)伯石(帮忙),因而赂之以邑,子大叔质疑子产(的行为),子产答之曰:“……《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这可以用来说明,子产为政()A.受到儒家政治思想影响 B.具有维护贵族利益的保守性C.符合战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D.旨在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前543年,子产引用《郑书》中“‘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的内容回答子大叔的疑惑,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子产试图通过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地位稳定国家秩序,这说明子产为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B项正确;子产的言论和儒家虽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其改革是否受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明确信息,排除A项;子产改革中的经济改革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但维护贵族利益的举措却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违背,此外,子产改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子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而非维护西周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3.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向中央传送文件信息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指因本人犯罪,或被俘,或亲属连坐充作官奴婢者,男的称隶臣,女的称隶妾)及不足信赖者。秦朝这些规定旨在()A.加强传送的安全性及时效性 B.健全各级政府的传送系统C.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 D.保障文件内容的客观真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传送文书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及不足信赖者,这些都是以保证文件传送的安全性、时效性为目的,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文件信息传送的人员选择,未体现健全各级政府传送系统的信息,排除B项;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仅凭传送者的选择无法保障信息内容的客观真实,排除D项。故选A项。4.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A.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 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内徙者中,一方面大部分成了佃客,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成为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无论是佃客还是劳动力,都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早在魏晋北方民族内迁之前就已出现了屯田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内徙民族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北民南迁,排除D项。故选C项。5.唐玄宗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逐渐让翰林院学士成为内相。据此可知,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A.造成了宰相人数的剧增 B.否定了中书门下的存在C.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玄宗为了分割中书令所拥有的出令权,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且让其成为内相,唐玄宗此举的目的是牵制中书令的权力,削弱相权,C项正确;宰相人数剧增的表述在材料中缺乏数据支持,此外,唐代之所以由独相到众相,其主要原因是三省六部制自身的机制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并不是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导致的,排除A项;翰林院学士仅是为了牵制中书令的权力,并没有否定中书门下的存在,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晚唐时期,苏州人口繁多、市场热闹,几乎可与长安、扬州相媲美;杭州城万商云集,有店肆三万家,商船绵延二十里;广州则是海船往来停泊的著名港口,“南海舶,外国船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反映出晚唐时期()A.商业发展促进交通发展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外商成为商人的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唐时期,苏州、杭州、广州等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表明晚唐时期,随着内河航运和远洋航行的发展,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逐渐超过内地城市,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运输促进商业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仍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虽有大量外商来唐,但外商是否占据主体,材料并未表明,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是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童图》,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菻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这一作品可以作为()A.物种频繁交流的说明 B.朝贡贸易体制成熟的标志C.绘画技法精湛的体现 D.丝路促进中外交流的见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双童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菻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由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这幅出土文物能够作为唐代时期以陆上丝绸之路为桥梁的中外交流的见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融,不是物种交流,此外,仅从“拂菻狗”传入中国无法说明物种交流的频繁,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有“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一说,但这无法作为朝贡体制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绘画技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将领要受到枢密院、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枢密院调发军队,朝廷临时委派将臣统领;战毕,兵回属地,将臣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旨在通过构建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防止武将专权,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B项正确:“开创”一词表述错误,秦代的三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分权制衡的作用,排除A项;兵回原属地未必能说明兵农合一,将臣回原岗位与兵农合一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崇文”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1265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A.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C.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忽必烈对西藏采取了册封宗教领袖的方式,鉴于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忽必烈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A项正确;忽必烈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践行民族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忽必烈采取的是册封各派宗教领袖的方式,其不能促进西藏内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开始封建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在与朝臣展开的大礼议之争的过程中,遵循“非天子不议礼”的古训,极力扭转朝中官员的政治伦理,以大规模的廷杖镇压了哭谏的朝臣,以武力镇压了天子议礼的反对派。明世宗此举旨在()A.传承儒家古训 B.强化君主专制C.重构价值体系 D.整顿官场风气〖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世宗在与朝臣展开大礼议之争的过程中,以大规模的廷杖镇压了哭谏的朝臣,以武力镇压了天子议礼的反对派,明世宗此举旨在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世宗只是借儒家古训维护君主专制,并非传承儒家古训,排除A项;明世宗此举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扭转朝中官员的政治伦理,而不是重构价值体系,排除C项;打击文官系统,整顿官场风气不是明世宗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所示为顾炎武对宋明理学与“禅学”论述的摘录。据表可知,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来源摘录《〈下学指南〉序》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程颐、程颢)门。横浦(南宋张九成)则以禅而入于儒。象山(陆九渊)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A.丧失了正统地位 B.重塑了道德体系C.汲取了佛教思想 D.延续了孔孟道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在《(下学指南》序》中关于宋明儒学与“禅学”关系的阐述说明儒学思想借鉴吸收了佛教思想,体现了宋明儒学对禅学思想的汲取,C项正确;宋明时期,儒学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心学,并具有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儒学的确重塑了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但表格所反映的主旨是禅学对宋明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从“淫于禅学者实多”“以禅而入于儒”“亦无非禅之宗旨矣”等信息可知,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表明该时期的扬州()A.政治氛围比较宽松 B.主流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C.诗文之风比较盛行 D.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据材料可知,乾隆统治初期的扬州诗文之风盛行,很多官员和商人也参与其中,C项正确;A项中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儒家思想的蜕变,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当时商贾阶层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19世纪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A.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B.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C.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D.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中央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让地方社会主持地方重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力量遭到削弱,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排除B项;材料可以反映当时清政府统治力量削弱,但不能得出当时清廷统治已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类型统计总数/家资本总数/元工人人数/人国人创办企业902512689560000外国在华企业16482900034000中外合办企业1629370—A.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72至1895年间,中国人创办的民族企业数量、资本总数、工人人数均高于外国在华创办的企业和中外合办的企业,这可以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遭到一定抵制,B项正确;民族企业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从发展程度、发展规模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我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合理,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消除了外族的侵略行径C.开启了民主革命序幕 D.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可知,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南洋总汇新报》的这一社论是基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旨在唤醒、激发海外华侨关心中国民族危亡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D项正确;该社论旨在通过延续传统中国的民族精神来激发海外华侨的近代民族精神,而非延续传统民族精神,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910年之前,民主革命就已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1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像商周革命或秦汉革命一样,改变了中国政治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A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并没有结束中国的专制制度,之后的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均推行专制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御史由最初的君主秘书人员逐渐演变为集文书枢机之权和监察之权为主的核心监察官,御史大夫秩两千石且为副丞相,御史机构的设置和分工更加清晰,“给事殿中”“理众官”等官员在秦代御史执掌监察权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化和精密化。西汉初期,御史的办公场所是位于宫中的御史大夫寺,此时的御史与秦朝时一样也成为沟通皇权与相权的重要节点。西汉中后期以来,虽然御史大夫外化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侍御史仍继续留在中朝,并通过与尚书在行政机制的分工等方面的适应性调试,发展了原有的监察之权,御史与尚书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专门监察官员。——摘编自牟学林《从枢机到监察:西汉御史机构的职能转化》材料二东汉时期,尚书台尽管是总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却已享有一定的监察权,其机构设置也较为完善,尚书令、尚书左丞以及诸尚书都获得了较大的相互独立行使的监察权。就监察对象而言,尚书台不仅可以监督台内官员,还可以弹劾台外官员的不法行为。虽然在实践中尚书更多的是行使其对外朝官员的弹劾权,但无论是台内官员,还是台外官员,都在尚书台的监督范围内。尚书台官员不仅可以劾奏官员的政治犯罪,还可以就官员违反礼制的行为进行纠举。尚书台的监察权是东汉多元监察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西汉时期尚书仅临时性地弹劾官员相比,无疑是一大突破。——摘编自王娟《东汉尚书台监察职能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御史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的监察体制“无疑是一大突破”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御史主要职责发生变化;御史官员监察权逐步细化,地位日益突出;御史机构设置与分工较明确:监察官员具有沟通皇权与相权的作用。(答出两点即可)(2)表现:尚书台的监察作用日益突出:监察官的权限范围不断扩大;监察主体之间相互独立。(答出两点即可)(3)历史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监察体制的发展;为后世政权完善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时期(中国)。西汉时期御史制度演变的特点:根据“御史由最初的君主秘书人员逐渐演变为集文书枢机之权和监察之权为主的核心监察官”得出是御史主要职责发生变化;根据“在秦代御史执掌监察权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化和精密化”得出御史官员监察权逐步细化,地位日益突出;御史机构设置与分工较明确:根据“此时的御史与秦朝时一样也成为沟通皇权与相权的重要节点”得出监察官员具有沟通皇权与相权的作用。【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东汉时期(中国)。东汉时期的监察体制“无疑是一大突破”的表现:根据“尚书台不仅可以监督台内官员,还可以弹劾台外官员的不法行为。虽然在实践中尚书更多的是行使其对外朝官员的弹劾权,但无论是台内官员,还是台外官员,都在尚书台的监督范围内”得出是尚书台的监察作用日益突出:监察官的权限范围不断扩大;根据“ 尚书令、尚书左丞以及诸尚书都获得了较大的相互独立行使的监察权”得出监察主体之间相互独立。【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两汉时期(中国)。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加强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监察体制的发展;为后世政权完善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夜市起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记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在实行宵禁制度时,夜间的活动多为上层贵族、官僚阶级和部分文人在豪邸中进行的宴饮活动,市民阶级的活动较少,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材料二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与东京开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主要街区都有夜市,店铺林立。朱雀门外尤以“州桥夜市”与“马行街夜市”两处较大,东大街也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时半夜酒楼作乐喧嚣声甚至传入皇宫内。商品交易、娱乐、服务性场所或机构有很多,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摘编自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夜市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答案〗(1)主要特征:夜市受法律明文禁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方管控趋于松弛。(2)变化:日趋成熟并呈现出规模化趋势;形式多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日益普遍;活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唐朝时期也是的主要特征:根据“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可知,夜市受法律明文禁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根据“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得出官方管控趋于松弛。【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根据“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得出日趋成熟并呈现出规模化趋势,形式多样;根据“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得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日益普遍,活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