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021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夏商时期有10项,两周时期有15项,秦汉至明清时期有37项。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 C.多元一体 D.以中原为中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夏商时期直至明清时期,都有考古发现入选,说明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并未中断,源远流长,A项正确;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强调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多元一体强调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并存,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以中原为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对农民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体现了()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采取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政策,改善民生,反映儒家“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4.《管子》记载,“齐有渠展之盐”。齐国濒临渤海和黄海,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地,年产海盐36000钟(一钟合今制384公斤)。齐国将盐卖给“梁(魏)、赵、宋、卫、濮阳”等无盐之国,“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这表明当时()A.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争霸战争促进了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区域位置影响诸侯国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是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材料主旨信息是齐国因为濒临渤海和黄海,成为当时最大的海盐产地,与众多无盐之国经贸交流频繁,促进了齐国经济发展。由此可知,齐国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即区域位置影响诸侯国发展,D项正确;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交通条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此时()A.人们放弃华夷观念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D.国家统一推动牛耕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畜牧技术和汉族的农耕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牛耕,可见民族融合推动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纷争,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破坏,材料显示是民族融合推动了牛耕的出现,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根据所学,秦朝的政策是严刑峻法,不恤民力,而西汉之初采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BCD项是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西汉初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7.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设立中外朝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 D.推行刺史制〖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此局面”表明丞相权力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汉武帝为此设立了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三公九卿是秦始皇始设的,排除C项;刺史制是西汉在地方设立的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三公九卿 B.推行与民休息政策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C项正确;秦始皇设三公九卿,排除A项;西汉初年,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排除B项;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9.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B项正确;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并未其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0.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汉衣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社会动荡导致服饰混乱 B.少数民族服饰成为时尚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 D.统治阶级强推汉化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民族服饰之间的交融,这主要是和民族融合有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与服饰混乱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穿着汉族服饰,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的强制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1.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重视家世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察举制依据的是人的品行,排除A项;魏晋时期,科举制并未形成,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据此可知,该作品()A.奠定了其画圣的地位 B.体现了儒学的影响C.突出了对形似的追求 D.意在展现男女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对女子德行的要求和儒学的影响,B项正确;画圣是指唐代的吴道子,排除A项;顾恺之追求的是“以形写神”,排除C项;受封建思想影响,当时不可能展现男女平等,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诗人作品诗句王维《出塞作》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陈陶《陇西行四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中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方式有:征战、和亲、经济交往和册封等,C项正确;表中信息不能体现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只有“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能体现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是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表中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反映了当时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政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选人不论出身”说明科举考试扩大了选官范围,让不同门第、地域、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举制的选官范围,而非选官标准,排除A项;“避免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除了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7.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汉和菩萨是佛教代表,城隍土地、往古道人是道家代表,贤妇烈女是入儒家思想代表,因此该壁画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并行,A项正确;儒学自西汉后,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可说明宋代()A.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C.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 D.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谏官从规谏皇帝转向文武百官,说明对皇权又少一层制度制约,体现了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C项正确;谏官监督百官并非是权力制衡,而是监察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数量的增多,不能说明存在大量冗员,排除B项;对宰相加强监督,不等于削弱了宰相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19.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 D.察举制度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可得出宋代阶层流动频繁,“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门第观念在逐步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消失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史实,排除B项;宋朝时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明朝士人周思兼道:“介甫(王安石)之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而成大功,而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呜呼,法未行而先挤之,已不足以镇服天下之心,而况其所挤者,又当世之望人,……而卒无成功。”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遭到名人贤士反对 B.触犯大地主的利益C.未能解决统治危机 D.措施违背民众意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当世之望人”表明,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在执行变法的过程中遭到富弼、韩琦等当世之望人的排挤,从而导致变法失败,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触犯大地主的利益”“违背民众意愿”,排除B、D项;周思兼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也即如果变法顺利实行,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宋朝统治危机,排除C项。故选A项。21.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有利于()A.监察地方政治 B.防范宰相擅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备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可知行省制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因此不能监察地方政治,排除A项;行省制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和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官僚体制在元代并没有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2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经略台湾,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是()A.宣政院 B.宣慰司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C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元置宣慰使司,管理军民事务,分道掌管郡县,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排除B项。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宰相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3.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A.冲击了正统思想 B.迎合了市民需要 C.凸显了士人文化 D.加强了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元曲得以发展,B项正确;元曲属于文学,并不会冲击正统思想,排除A项;士人文化强调文人追求的道德品质,而材料强调元曲属于歌剧艺术,排除C项;元曲属于文学作品,并不会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24.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直接领导六部而政务繁忙。为解决此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常设的辅佑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它是()A.内朝 B.参知政事 C.军机处 D.内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设置内阁辅助皇帝办公,非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内朝是汉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宋朝时期设置的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25.《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经贸往来 B.文化交流 C.耀兵异域 D.扩大疆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根据“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耀兵异域扩大影响力以建立宗藩关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并不是为了经贸往来和扩大疆土,排除AD项;文化交流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漫画中国通史故事》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现象出现背景。(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答案〗(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有错别字不得分)。(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和学术自由。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各国的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写出任3点)(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答出任意两点,写出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爱、法、军事”“各学派各抒己见,互相争辩”可得出是百家争鸣。【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孔子创办私学等知识可得出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和学术自由;据材料二“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据材料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据材料二“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各国的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三“世纪大辩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以及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结合所学“使民有恒产的小农经济主张”“重农抑商的主张”等知识可得出,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据材料三“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7.关于朝代之间的继承与变革,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二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1)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答案〗(1)表现: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任答两点即可)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答两点即可)(2)评价: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防弊之政”,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解析〗【小问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并结合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可知,西汉继承秦代的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联系西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可知,西汉在继承秦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小问2】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防弊之政”。根据材料“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可知宋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根据材料“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可知宋初的制度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021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夏商时期有10项,两周时期有15项,秦汉至明清时期有37项。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 C.多元一体 D.以中原为中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夏商时期直至明清时期,都有考古发现入选,说明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并未中断,源远流长,A项正确;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强调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多元一体强调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并存,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以中原为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对农民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体现了()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采取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政策,改善民生,反映儒家“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4.《管子》记载,“齐有渠展之盐”。齐国濒临渤海和黄海,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地,年产海盐36000钟(一钟合今制384公斤)。齐国将盐卖给“梁(魏)、赵、宋、卫、濮阳”等无盐之国,“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这表明当时()A.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争霸战争促进了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区域位置影响诸侯国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是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材料主旨信息是齐国因为濒临渤海和黄海,成为当时最大的海盐产地,与众多无盐之国经贸交流频繁,促进了齐国经济发展。由此可知,齐国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即区域位置影响诸侯国发展,D项正确;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交通条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此时()A.人们放弃华夷观念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D.国家统一推动牛耕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畜牧技术和汉族的农耕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牛耕,可见民族融合推动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纷争,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破坏,材料显示是民族融合推动了牛耕的出现,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根据所学,秦朝的政策是严刑峻法,不恤民力,而西汉之初采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BCD项是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西汉初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7.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设立中外朝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 D.推行刺史制〖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此局面”表明丞相权力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汉武帝为此设立了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三公九卿是秦始皇始设的,排除C项;刺史制是西汉在地方设立的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三公九卿 B.推行与民休息政策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C项正确;秦始皇设三公九卿,排除A项;西汉初年,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排除B项;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9.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B项正确;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并未其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0.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汉衣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社会动荡导致服饰混乱 B.少数民族服饰成为时尚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 D.统治阶级强推汉化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民族服饰之间的交融,这主要是和民族融合有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与服饰混乱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穿着汉族服饰,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的强制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1.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重视家世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察举制依据的是人的品行,排除A项;魏晋时期,科举制并未形成,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据此可知,该作品()A.奠定了其画圣的地位 B.体现了儒学的影响C.突出了对形似的追求 D.意在展现男女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对女子德行的要求和儒学的影响,B项正确;画圣是指唐代的吴道子,排除A项;顾恺之追求的是“以形写神”,排除C项;受封建思想影响,当时不可能展现男女平等,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诗人作品诗句王维《出塞作》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陈陶《陇西行四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中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方式有:征战、和亲、经济交往和册封等,C项正确;表中信息不能体现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只有“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能体现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是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表中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反映了当时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政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选人不论出身”说明科举考试扩大了选官范围,让不同门第、地域、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举制的选官范围,而非选官标准,排除A项;“避免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除了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7.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汉和菩萨是佛教代表,城隍土地、往古道人是道家代表,贤妇烈女是入儒家思想代表,因此该壁画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并行,A项正确;儒学自西汉后,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可说明宋代()A.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C.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 D.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谏官从规谏皇帝转向文武百官,说明对皇权又少一层制度制约,体现了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C项正确;谏官监督百官并非是权力制衡,而是监察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数量的增多,不能说明存在大量冗员,排除B项;对宰相加强监督,不等于削弱了宰相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19.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 D.察举制度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可得出宋代阶层流动频繁,“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门第观念在逐步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消失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史实,排除B项;宋朝时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明朝士人周思兼道:“介甫(王安石)之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而成大功,而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呜呼,法未行而先挤之,已不足以镇服天下之心,而况其所挤者,又当世之望人,……而卒无成功。”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遭到名人贤士反对 B.触犯大地主的利益C.未能解决统治危机 D.措施违背民众意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当世之望人”表明,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在执行变法的过程中遭到富弼、韩琦等当世之望人的排挤,从而导致变法失败,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触犯大地主的利益”“违背民众意愿”,排除B、D项;周思兼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也即如果变法顺利实行,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宋朝统治危机,排除C项。故选A项。21.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有利于()A.监察地方政治 B.防范宰相擅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备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可知行省制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因此不能监察地方政治,排除A项;行省制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和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官僚体制在元代并没有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2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经略台湾,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是()A.宣政院 B.宣慰司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C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元置宣慰使司,管理军民事务,分道掌管郡县,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排除B项。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宰相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3.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A.冲击了正统思想 B.迎合了市民需要 C.凸显了士人文化 D.加强了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元曲得以发展,B项正确;元曲属于文学,并不会冲击正统思想,排除A项;士人文化强调文人追求的道德品质,而材料强调元曲属于歌剧艺术,排除C项;元曲属于文学作品,并不会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24.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直接领导六部而政务繁忙。为解决此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常设的辅佑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它是()A.内朝 B.参知政事 C.军机处 D.内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设置内阁辅助皇帝办公,非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内朝是汉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宋朝时期设置的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25.《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经贸往来 B.文化交流 C.耀兵异域 D.扩大疆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根据“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耀兵异域扩大影响力以建立宗藩关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并不是为了经贸往来和扩大疆土,排除AD项;文化交流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漫画中国通史故事》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适用型房地产劳动协议范例
- 2024商铺局部改造施工协议样本
- 2024年数据保护与信息安全保密协议
- 2024年合作投资资金安排协议
- 2024年项目顾问协议模板详解
- 2024非金融机构借款协议示例
- 2024年商用中央空调购销协议要约
- 2024年度工程设计协议格式
- 2024年定制门卫劳务服务协议范本
- 2024年公司重组并购协议示例
- 资产 评估 质量保证措施
-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这些是大家的-部编ppt课件
- 《矿山机械设备》复习题
- 冷库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
- 中国古代楼阁PPT课件
- 排舞教案_图文
- 简单趋向补语:V上下进出回过起PPT课件
- 超声检测工艺卡
- 公司“师带徒”实施方案
- 《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完整版)
- 5GQoS管理机制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