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命题大赛)6【带答案】_第1页
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命题大赛)6【带答案】_第2页
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命题大赛)6【带答案】_第3页
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命题大赛)6【带答案】_第4页
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命题大赛)6【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学科(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在夏令营活动中,你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玉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因此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根据题意,A项正确;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半坡人会制作精美的彩陶,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根据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夏传子,家天下。”最早建立夏王朝的是()A.黄帝 B.炎帝 C.禹 D.启【答案】C【解析】【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C项正确;黄帝和炎帝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排除AB项;启是夏朝第二位国王,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C项。3.青铜文明灿烂的时期是指我国的()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夏朝 D.西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青铜文明灿烂的时期是指我国的商朝,B项正确;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刚刚出现,排除A项;夏朝青铜文明没有商朝发达,排除C项;西周文明没有商朝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4.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代表人物是老子,C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5.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工程是()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始皇陵【答案】B【解析】【详解】据“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此联中的“太守”是李冰,最主要贡献是修建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6.“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新旧交替剧烈变革的时代,A项正确;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发生在秦朝排除B项;道教产生在东汉末年,排除C项;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发生在秦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A项。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秦朝的这个大变动是()A.建立行省制 B.建立刺史制 C.建立郡县制 D.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可得出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是元朝,B项是汉代,D项是隋唐,排除ABD项。故选C项。8.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只传到秦二世,就爆发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和刘邦展开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东汉、三国和西晋,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9.历史上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的景象称为“盛世”“治世”。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B.出现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C.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D.为西汉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文景之治”是文帝与景帝时期,而不是汉武帝,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根据所学,ACD项的内容都是文景之治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春秋时期的“铁犁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C.春秋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国家更加四分五裂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根据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的内容都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1.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项羽出现在汉高祖刘邦的微信朋友圈,那么刘邦最可能把项羽备注为()A.无能之辈 B.竞争对手 C.知心朋友 D.手下战将【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项羽出现在汉高祖刘邦的微信朋友圈,那么刘邦最可能把项羽备注为竞争对手。B项正确;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是刘邦的竞争对手,而不是无能之辈和知心朋友,排除AC项;项羽不是刘邦的手下战将,排除D项。故选B项。12.以你对《史记》的了解,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最不可能记载的是()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答案】D【解析】【详解】《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历史,秦始皇、陈胜、汉武帝均有记录,但是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不在史记的记录中,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3.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在发明、改进过程中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用废鱼网等原料制成纸,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因此,它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均没有体现出“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4.郑吉(西汉将领)灭车师,收服日逐王,威震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遣子弟入侍汉朝,以为人质,求汉朝庇佑。汉朝在乌磊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直属中央管辖。上述历史现象发生于()A.汉文帝时期(前180年—前157年) B.汉景帝时期(前157年—前141年)C.汉武帝时期(前141年—前87年) D.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8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汉朝在乌磊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公元前60年处于汉宣帝统治时间。D项正确;ABC项与题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5.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治蜀发生在三国时期,③符合题意;卫温到达夷洲发生在三国时期,④符合题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①②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16.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序》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听到这首歌时会想到下列哪个书法家()A.张旭 B.颜真卿 C.王羲之 D.柳公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与王羲之和《兰亭集序》有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也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张旭、颜真卿是唐朝书法家,与“兰亭临帖”无关,排除A项、B项;柳公权是唐朝书法家,与“兰亭临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以下政权定都洛阳的是()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A.①②⑤ B.②③⑤C.③④⑤ D.②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课本所学,西汉定都长安;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定都于建康;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魏、东汉、西晋、北魏等政权都曾在洛阳定都。故选B。18.三国建立实现了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到局部统一过程,西晋的建立完成了国家统一。西晋的建立者以及该政权完成统一的标志分别是A.司马炎、西晋灭蜀 B.司马炎、西晋灭吴C.司马睿、西晋灭蜀 D.司马睿、西晋灭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B项正确;由此可知,ACD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9.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A.兰亭书法 B.顾恺之画作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且佛教宣扬的忍耐的学说深得统治者推崇,因此各地新修佛教寺院、石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突出的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C项正确;兰亭书法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与佛教无关,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山水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D.北方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而客观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认它...都照样存在的,就是客观的,主观跟客观正相反,它指被人的意识所支配的一切,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主观的,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C项正确;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也缺乏依据,排除B项;北方人口南迁属于主观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1题18分22题17分23题15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费正清材料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材料四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中提到的“时期”是哪一时期?为什么说“铁制农具和牛耕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2)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利与弊。(3)材料三中“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指的是什么?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学派代表人物及著作。(4)材料四提到了“商君”改革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利: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拓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春秋战国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受影响(3)百家争鸣。道家学派老子《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春秋》。墨家墨子《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兵家孙武《孙子兵法》。(4)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影响: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铁制农具和牛耕给中国带来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所以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力图拓展疆域”可以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利有: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拓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有:春秋战国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受影响。【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中的“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学派及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春秋》,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墨家:墨子《墨子》;法家:韩非子《韩非子》;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四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见,提到了“商君”改革的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公之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材料四地方权力到中央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及其意义。(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西汉初年诸侯王的封地应该是材料三图一中的“国”还是“郡”?材料三图二中提到的“汉承(继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和豪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了什么制度?(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秦始皇(嬴政);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3)“国”;中央集权制;刺史制度。(4)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到的天下共主的地方分权体制是西周的分封制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推行全国。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根据材料二“公之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可知,该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的封地应该是材料三图一中的“国”。汉初实行分封,各诸侯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出现王国问题。“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4)据“……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了国家统一。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族本源)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民族一统)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勃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三(民族交融)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主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1)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谁?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概括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3)请列举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材料中“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5)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答案】(1)黄帝和炎帝;特点: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2)政治措施:实施推恩令;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匈奴、鲜卑、羯、氐、羌;北魏孝文帝改革。(4)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