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特点,体会宋词韵律。
2.诵读宋词内容,分析宋词手法。
3.知人论世,结合时代领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始于梁,成于唐,盛于宋。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王国维先生曾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也”。宋词的魅力,至今悠悠绵延,发出璀璨的光彩。《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
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长短不一,也是合乐的歌词,所以又叫“曲子词”“乐章”“长短句”“诗余”
等。宋词每首词有固定的词调,而不同的词调对应有固定的字数和句式以及分段(一般
分为上下阕):在句式上参差不齐,以长短句为主;词中声韵要求严格,平仄亦有严格
限定,这就是“填词”的原因。
宋词有三大特点:格律美、生活气息浓郁、极具音乐美。宋词历来有两派说:委婉派
和豪放派。
1.婉约派
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宋初的欧阳修、晏殊、
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又是名气最大名气的柳永。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
其中以李清照的名气最大。
婉约派词的内容比较窄狭,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
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
2.豪放派
苏轼别开生面,突破“词为艳科”之藩篱,凡怀古、感旧、抒志、咏史、写景、记游、
说理,皆举以入词,意境清新高远,风格豪迈奔放,遂开创豪放词派。这一派大体是创
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北宋苏轼、黄庭坚、晁补之、贺
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宋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豪放只是一个风格的总汇,虽是豪放,每个人的词风稍有不同,苏轼是豪放中见洒脱,
辛弃疾是豪放中见雄浑。
《渔家傲•秋思》
(一)上阕写秋景:围绕“异”展开。(“异”字统领下文的具体描写,又是作者的
主观感受)
1.异在肃杀凄凉。边塞广漠空旷,本来就很荒凉,加之秋风萧瑟,草枯叶败,更显得肃
杀凄凉,与家乡高爽清朗的秋景迥然不同。
2.异在雁无留意。大雁都避寒而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候鸟依时迁徙,秋雁南飞,本
是极正常的自然现象,“无留意”三字流露出作者对茫茫无终的边镇生活的厌弃。
3.异在边声苍凉。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异风景使大雁“无留意”呢?因为城头号角吹动,
四方的边声随之而起。边声,指边地的悲凉之声,暗用汉典。李陵《答苏武书》:“侧耳
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悲切苍凉的一部交响乐。
4.异在落日孤城。远处是万峰千嶂,丛山中孤城紧闭,茕茕孑立;放眼望去,暮霭苍
茫,落日只剩下惨白的余辉。这种充满森冷气氛的荒漠景象,使守卫孤城的将士感到心
境凄凉而又孤独。一个“孤”字,写城亦写入。
秋色肃杀凄凉是整体感觉之异,大雁的决绝是对气候条件之异,边声角声是听觉之异,
落口孤城是视觉之异。
(~)下阕写思情:思乡之浓(暗含报国之心)
1.浓在万里思家。“浊酒一杯家万里”,此句为词人自抒情怀之句,身负重任,戍
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生乡关之思,然而一杯浊酒,又怎能消除浓浓的万里思乡之愁?
思亲之情又岂是酒能取而代之的?
2.浓在归家无计。“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有家暂且不能回的原因:边患未平,燕然
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词
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思乡,另一方面边患未平,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使词人充
满了苦闷与悲愤。虽然当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
引用典故“燕然未勒”,通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故
事,说明戍守边关的将士还没有平定边患,建立功业,那么只有强压住对家乡的思念。
范仲淹用典,不仅突出了戍边将士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
3.浓在羌笛愁人。“羌管悠悠霜满地”,承接上阕由黄昏转到深夜的描写,烘托将士
们寒夜戍守的悲壮情境:白霜铺地,寒气袭人,偏偏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
戍边将士的愁思。
4.浓在白发眼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异域他乡、凄清寒夜之中,忧
深愁浓志壮的边城将士们又怎能安然人睡呢?“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
情》),壮志犹未酬,岁月催人老。边塞生活的清苦,昼夜征戍的辛劳,使根根青丝变成
了白发。此句采用互文:将士们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都白了头发;因
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整首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
戍边将士们的悲壮情怀和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背景介绍:
苏轼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于是苏
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
城)任职。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冬,密州任上第二年。苏轼年轻时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
响,他的理想是“读书万卷”、“致君尧舜”。然而政治上的排挤打击,使得理想与现
实一下变得那么遥远,这种遭际不能不使他感慨系之。因此,尽管他勤政爱民,每到一
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但他的生活却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忧愁使人老,长
时间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往往会催生出一种苍老的心境,所以才39岁的苏轼自称“老夫”。
(-)上阕描写热烈的出猎场面和词人的豪迈气概。(“狂”字贯穿全篇)(形狂)
1.行为之狂:装束张扬,随从众多,场面盛大。“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牵”
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
为了炫耀。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
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那些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成千的骑士情
绪高昂,精神抖擞,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令人仿佛看到了战
士们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弘场面。千军万马奔腾,席卷平地山冈,一个“卷”
字写出了势如破竹的行猎场面。
2.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
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二个翻译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因为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是苏
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少年轻狂”。
(二)下阕写行猎之后畅饮美酒,突出报国渴望。(心狂)
3.进取之狂:虽被贬,但怀报国之心,仍渴望重用,保卫疆场。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委以重任。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
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承“少年狂”
而来,仍是表现少年似的狂放,写出了饮酒后的意气豪放,因此就有了“鬓微霜,又何
妨”的豪言壮语。写出作者满怀壮志、老当益壮的豪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授任他为边郡太守,带兵抵
抗强敌。“会挽雕弓如满月”与上阙的“亲射虎”照应,意在说明自己还有很强的作战
本领。末句中“西北”,指西北方向的辽与西夏,“天狼”,星宿名,象征侵略者,指
辽、西夏。写作者希望朝廷任命自己率军去抵抗入侵者,引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在御敌
守边的战斗中建功立业,抒发出渴望报国的强烈愿望。
【补充】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
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
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
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
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
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小结】
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
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
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
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
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
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
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写作背景】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年5月11日诞生在山东历城(今济南)。他的一生
是在激烈的民族矛盾斗争中度过的。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即靖康二年四月,金兵南侵,将
宋微宗赵佶、钦宗赵桓父子掳掠北去,中原沦于金人统治之下。赵佶的儿子赵构于1127
年在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在朝廷内存在着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
斗争。为了维持偏安局面,求得暂时的安乐生活,赵构无耻地向金国屈膝投降,称藩称
臣,将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出卖给金国,每年向老百姓搜刮大量财帛向金国纳贡。
在金人残暴蹂蹒下的占领区内成长起来的辛弃疾,从小就受到祖父的爱国思想教育,
要他寻找机会,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1161年,年青有为的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
多人的义军,在山东济南附近的山区发动了起义。第二年,率领这支义军投奔由耿京领
导的农民起义军,并担任起义军中的“掌书记”。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耿京同意投归南
宋一道抗击金兵。但当他渡江与南宋政府接洽投南事宜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起
义军于是溃散。当他在回归途中得知此事,十分气愤,率领五十多骑直入敌营,活捉张
安国,押送南宋朝廷,献给宋高宗。赵宋王朝被他机智果敢的情神和惊人的爱国行为所
惊异,但由于他们害怕抗金义兵,所以将辛弃疾部众万余人遣散,只派他到江阴做个佥
判。
他23岁归南宋朝廷。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
但都是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
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
突;而他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
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
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后,朝庭准备北伐,62岁的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
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
岁时含恨而逝。
这首词大概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之时,是写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
字同甫,著名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打击迫害。此时,作者已
近暮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亲率百万雄师,驰骋疆场,恢复中原。然而,他的美好夙愿,
直到两鬓斑白,也无法实现。他寄给陈亮的这首词,正是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上阕:因醉入梦,梦回战场一一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渴望。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动作与心理描写,由现实进行梦境描写)。
词人长期闲居家中,十分苦闷,长夜难熬,借酒浇愁,在醉意朦胧间,还拨亮了灯火,
深情地端详着曾随自己一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心爱宝剑。在迷朦恍惚中,酣然入梦,
梦里又回到嚓亮的军号声激荡在一座连着一座的军营上空的情景。
作者闲居已久,壮志难酬,胸中郁闷,惟借酒浇愁。醉时,又触发他无限感慨,所以
“挑灯看剑”。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第二句因“醉”入“梦”,梦中想着抗金杀敌,
可见愿望迫切!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梦中之境)
这三句意思是:部下正在饱餐着分给他们的烤牛肉,军营中各种乐器正奏出边塞威武
雄壮的战斗曲子,秋风劲吹,(我)在战场上检阅着百万雄兵,誓师出征。写出兵强马
壮、士气高昂的场面,显示了词人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急切心情。
(~)下阕:梦中战景,梦醒自叹一一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继续写战斗场景,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
快,弓箭声像响雷那样令人心惊。视听结合,描写将士们冲锋陷阵的勇猛,突出表现这
支劲旅的行军神速,敏捷善战,锐不可挡。有了这么一支勇敢强壮的部队,何患敌人不
灭?何愁中原不复?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完成了替君王收复中原、完成了人民统
一祖国大业的伟大心愿,为自己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好名声。洋溢着词人忠君爱国、建功
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美好理想,洋溢着大功告成的喜悦之情。至此,词的激情上升到至高
点。
3.“可怜白发生!”结句笔锋陡转,从梦想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悲叹自己壮
志未酬,年华虚度,满头尽白,人已衰老。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形成巨大的反差,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雄才大略的辛弃疾率部南归后,宋高宗只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小职。宋孝宗赵春即
位后,他先后向孝宗进奏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北伐中原大计,却都没有得到重
视和采纳。42岁时,他被投降派罗织罪名弹劾罢职,以后基本赋闲江西农舍,空怀凌云
之志,却终究报国无门。“可怜白发生!”是对南宋最高统治者和投降派误国行径的强
烈控诉!读罢,我们似乎可以跨越时空,看到英雄有心杀贼、无力报国而怆然泪下的情
景!令人与之同悲共戚,为之扼腕长叹,为之悲愤不已!
【小结】
作者追忆了当年戎马住健、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
志,也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1.内容上,有层次感。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大、
场面壮观的抗金斗争画卷。
2.结构上,构思奇特。传统写法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而此词首尾两句写现实,
其余写梦想,层层推向高潮,又跌宕起伏:打破常规,有艺术独创性,艺术感染力强。
(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比较
1.同中之异
从内容上看,两首词都写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生活,都写到了军事战争,但前者侧重
写梦境,后者侧重写现实。这是因为,辛弃疾在政治上屡遭打击,长期闲居,报国无门
的痛苦使他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而苏轼是在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
见自请外任期间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这时的他似乎更需要通过现实中的一些
具体做法来向朝廷证明自己的主张。
从主题上看,两首词都表达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但《破阵子》比《江城子》
多了一份壮志难酬的悲情。同为白发,苏轼道“鬓微霜,又何妨”,表现出老当益壮的
豪迈情怀;而辛弃疾却慨叹“可怜白发生”,时不我待,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表达方式上看,两首词都进行了场面描写,都集叙事、抒情、言志于一体,但《破
阵子》是通过“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
卢”、“弓”等军事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幅恢宏壮阔的战地场景;而《江城子》则
用“发”、“牵”、“擎”、“卷”、“射”、“看”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声势浩大的
出猎场面。
2.异中之同
从写作目的看,辛弃疾写作《破阵子》是为了赠给志同道合的战友陈亮,与之共勉的;
而《江城子》则是苏轼在一次出猎后写下的生活随笔式的小词。但两首词都是为了向世
人、向朝廷传达一种政治理想,这一目的是相同的。
从结构上看,《破阵子》突破了词分上下片的程式,而是首尾两句写实,其余八句,
一气贯通,描写梦境,体现了辛弃疾的创新精神;《江城子》则以“狂”字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就个人情绪抒
发感怀,进一步写了词人“少年狂”的胸怀及打猎中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但一致的是,
两首词都是上下片内容连贯,虚实结合。
总之,同样豪迈奔放,却又异彩纷呈;皆为匠心独运,却又异曲同工。
《满江红》
【作者介绍】
秋瑾(1878年-1907年),原名闺瑾,字培卿,别号鉴湖女侠。留日时改名瑾,易字竞
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
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
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
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
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
与解放。1904年她冲破封建罗网东渡日本,结识了革命党人,参加了光复会、同盟会,
思想觉悟飞跃发展。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发的不合理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
愤然回国。在上海筹办中国公学,创办《中国女报》,并奔走各地,联络会党,积极组
织起义。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培训革命干部,并与徐锡麟组织光复革命军,
准备起义,因被人告发被捕,同年7月15日在绍兴城内古轩亭口英勇就义。
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在短暂而闪光的一生中,她写下了不少诗文,因此,
她又是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和作家。秋瑾早期的诗文多写景咏物,格调纤巧,表现
了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精神。后期的作品慷慨激昂,感情真挚,洋溢着“一腔热血勤
珍重”的革命热情,风格豪放雄健。
1903年,秋瑾寓居京城,目击庚子之乱京城被外国侵略者践踏的情景,爱国爱民的
感情,发自内心,愤而写了《满江红》这首词。
(一)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
的决心。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华容如拭”,秋瑾于1903年5
月随丈夫王廷钧入京,到中秋节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所以称“小住”。在一般人的
印象中,中秋本应是家人团圆、共度佳节的美好时光,但是,作者却称“早又是中秋佳
节”,似乎对中秋节的到来并没有特别的欣喜。这又是为什么呢?在下一句中,秋瑾这
样写道一一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一句,写中秋节前后的景致。黄花,就是
菊花。这一句的大意是,篱下开遍菊花,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风景显得更加明净。
这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这种令人愉悦的景致,却并没有给作者留下美好的心情。经
过开篇部分的渲染,这首词作的悲伤气氛已经得到了充分铺垫。这四句明写秋景,暗寓
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
2.“四面歌残终破楚”句,“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据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就是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垓下之战”。后人便用“四面楚歌”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
境。在此,“四面楚歌”形容的,便是十九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特别是庚子年
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
恰如被汉军重重包围下、四面楚歌的项羽。
3.“八年风味徒思浙”句,写作者本人,“风味”是况味的意思。1896年作者与王
廷钧结婚,至写此词时,恰为八年。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一个纨绮子弟,秋瑾的婚姻生
活并不幸福。因此,秋瑾也格外思念故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阜阳颍南中学2025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2025届数学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2025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互助担保基金管理办法
- 多源异构元数据融合-洞察及研究
- 大数据隐私保护的联邦学习协议研究与创新-洞察及研究
- 可靠性增强技术研究-洞察及研究
-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第22篇-洞察及研究
- 数字资产风险控制-洞察及研究
- 乡村非遗传承困境-洞察及研究
- 急性淋巴结炎的护理查房
- 2024届上海市风华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查房课件
- 昌平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 北京开放大学《现代管理专题》终结性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无线)门禁系统报价单
- 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实验室上岗证样本
- 动脉采血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 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有梯形程序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