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单元斗争与文化交锋第61讲斗争与文化交锋一、选择题1.下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饰板。饰板图案描绘的是头戴花冠的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而在她身旁,希腊胜利女神尼姬手执长棍和缰绳,背后生出双翼。而两位女神所乘巨轮高栏的狮子战车,又是波斯的样式。再加上六层阶梯砌成的祭台,明显具有叙利亚和伊朗的元素。这体现了(A)A.多元文化的交融 B.波斯帝国的兴盛C.丝绸之路的畅通 D.希腊疆域的扩大[解析]据材料可知,阿富汗出土的饰板上有希腊文化的内容,还有波斯、叙利亚地区的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题干饰板上有希腊文化的内容,与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化时代有关,不能体现波斯帝国的兴盛,解除B项;题干中的阿富汗的饰板是公元前3世纪的文物,丝绸之路开拓于公元前2世纪,解除C项;希腊没有将疆域扩展至阿富汗地区,解除D项。2.猎狮是一项起源于西亚的贵族传统活动,“帝王猎狮图”也是西亚一种常见的传统艺术创作主题。亚历山大在折服波斯后,实行了几场大型狩猎活动,而他手持马其顿长矛与雄狮搏斗的英勇场景也被创作成了各种画像(如图),供人仰慕。这可以用于说明(C)《亚历山大猎狮图》A.狩猎运动符合帝国武力扩张须要B.狩猎运动在帝国境内得到普及推广C.统治者以猎狮文化强化自身权威D.统治者的爱好左右艺术创作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雄狮的威猛与亚历山大的威猛,构成了一对猛烈的冲突,从而显示出亚历山大的英勇与威猛,也是亚历山大尚武精神的反映。因此,可以说明统治者以猎狮文化强化自身权威,C项正确;材料凸显的是统治者的权威,非迎合帝国武力扩张的须要,解除A项;材料仅体现的是亚历山大的个人行为,非全国普及运动,解除B项;艺术的发展是社会状况确定的,帝王爱好是影响因素,非确定性因素,解除D项。3.埃及出土了许多覆盖在木乃伊脸部的人物肖像。这些肖像形态不一,极具特性,与埃及画像一模一样的固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多为希腊罗马式,装饰图案既有埃及的神灵,也有希腊罗马人宠爱的橄榄花冠、玫瑰花等。这些肖像说明(C)A.希腊罗马的先进文明折服了埃及B.武力扩张推动了文明的快速传播C.文化交融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D.文化侵略泯灭了埃及文化的特色[解析]依据材料“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多为希腊罗马式,装饰图案既有埃及的神灵,也有希腊罗马人宠爱的橄榄花冠、玫瑰花”可知,埃及文化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文化交融对埃及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罗马文化对埃及的影响,并未说明希腊罗马文化的先进性,且文化沟通和影响是相互的,“折服了埃及”说法不恰当,解除A项;材料看不出古希腊罗马与埃及之间的文化沟通是通过武力扩张还是和平交往实现的,解除B项;覆盖在木乃伊脸部的人物肖像照旧保留埃及文化的特征,比如有埃及神灵的图案,说明埃及文化特色没有泯灭,解除D项。4.(2024·烟台)罗马帝国中后期,帝国政府允许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并且在退役后,他们能像以前罗马的退役老兵那样,领取土地进行耕种。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仍保留着日耳曼房屋的式样、耕作方式和土地丈量制度。罗马帝国的这一政策(A)A.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融B.促进了庄园劳作方式的兴起C.扩大了罗马的奴隶来源D.保证了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允许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并且在退役后分给其土地进行耕种,这样就有一批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军人和居民,促进了日耳曼文明与罗马文明的交融与渗透,A项正确;庄园经济是欧洲中世纪的经济形态,解除B项;材料所述政策是允许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而非将日耳曼人掠为奴隶,解除C项;罗马帝国中后期社会动荡加剧,“保证长治久安”表述过于确定,解除D项。5.(2024·青岛)有学者探讨认为,15、16世纪,殖民者为在拉美站稳脚跟,巩固其殖民统治,不得不熟悉土著语言,并把一些语言总结成文字。这就是拉美迄今拥有诸多土著语言的缘由。该学者强调(A)A.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建设性作用B.传统印第安文化的慢慢消逝C.殖民斗争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D.拉美种族融合现象特殊普遍[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入侵拉美的殖民者为了维护统治利益,把一些土著语言总结成文字,这有利于土著语言文化的传承,体现了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建设性作用,A项正确;学者强调土著语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传统印第安文化的消逝,联系所学学问可知,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解除B项;据材料,殖民者是对原土著语言进行总结,不能体现促进文化多元化,解除C项;材料描述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影响,而非拉美种族融合,解除D项。6.(2024·汕头)忽必烈下令颁行的《万年历》,由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编制;元朝太医院下设的广惠司,由叙利亚人爱薛创建;阿拉伯人为修建元大都也作出了贡献。这反映出(D)A.西亚学者掌控元朝的文化事业B.中国传统科技遭外来挑战C.元朝政府与四大汗国关系密切D.蒙古西征推动了文化沟通[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与中亚地区的文化沟通频繁,这是蒙古西征客观推动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两地的文化沟通,并不能看出西亚学者掌控元朝的文化事业,解除A项;材料未反映西亚文化对中国传统科技构成威逼,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元朝政府与四大汗国的关系,解除C项。7.(2024·咸阳)拿破仑斗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削减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由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斗争(A)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解析]据材料“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削减到只剩下30多个邦”可知,拿破仑斗争结束后,德意志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而普鲁士开启民主改革有利于普鲁士的崛起,从而领导德意志的统一,所以,客观上讲,拿破仑斗争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A项正确;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意识就已兴起,解除B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时间与材料不相符,解除C项;“铲除了”说法过于确定,解除D项。8.(2024·郑州)19世纪初,普鲁士诗人海因里希幻想着一场全德起义,令法兰西斗争不断;教化家弗里德里希·杨在柏林发起了一场体操运动,其成员不仅要求健康柔韧,还须是酷爱自由的民族主义者。这说明,在德意志(B)A.军国主义思想慢慢萌芽B.拿破仑的折服政策激发民族意识C.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民众渴望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解析]据材料“19世纪初……一场全德起义……还须是酷爱自由的民族主义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德意志,拿破仑的折服政策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19世纪初,拿破仑折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德意志在对法斗争中失败,激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而非军国主义思想萌芽,解除A项;材料主旨是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激发,解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德意志人民抗拒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的激发,而不是强调民众渴望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解除D项。9.(2024·鞍山)19世纪70年头后,传教士对华译介生理卫生书籍,内容以个人身体健康、西方卫生学问为主。1894年后,在华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多为国人编译、撰写,大多数书籍接受了进化论学说,宣称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变更折射出(C)A.传教士的影响日渐衰微B.进化论学说已被普遍接受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D.西学传播以医学学问为主[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世纪末,介绍西方生理卫生学问的书籍,留意宣扬进化论,强调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折射出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传教士影响的日渐衰微,解除A项;19世纪末,进化论学说并未被中国人所普遍接受,解除B项;西学传播以医学学问为主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相符,解除D项。10.20世纪,我国历史学家针对亚非拉民族运动中某一领导人物的阶级属性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他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人认为他是买办资产阶级,有人认为他是农夫阶级的代表。学者的看法从侧面反映出,该人物(C)A.制定了多样化改革措施B.坚决维护农夫群体利益C.领导的斗争极具困难性D.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更[解析]据材料“有人认为他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人认为他是买办资产阶级,有人认为他是农夫阶级的代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领导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斗争方向和斗争策略等可能发生过变更,以至于学术界对他的阶级属性无法得出统一结论,这说明该人物领导的斗争极具困难性,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此领导人的阶级属性模糊,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斗争方向和斗争策略等可能发生过变更,但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其改革措施是否多样化、其是否坚决维护农夫群体利益以及其思想观念是否发生较大变更,解除A、B、D三项。11.(2024·昆明)20世纪30年头,民族学和民族史论争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一页。傅斯年的《中华民族是完全的》(1935)、齐思和的《民族与种族》(1937)、顾颉刚的《中华民族之团结》(1937)等著作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是(A)A.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B.国共阶级冲突不断激化C.国民政府放松思想限制D.抗日救亡运动起先兴起[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头,民族学和民族史论争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一页”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故这时期的学者对民族问题特殊关注,A项正确;20世纪30年头中日民族冲突慢慢成为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国共阶级冲突不断下降为次要冲突,解除B项;国民政府并未放松对思想限制,解除C项;抗日救亡运动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缘由,解除D项。12.学者金重远指出:“其次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因为斗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斗争(B)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B.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D.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解析]据材料“斗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可以得出斗争对文化既有破坏的一面,也促使文明之间的冲突沟通,并促使人们反思进而产生新思潮,说明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斗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斗争对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而A项只看到了斗争对文明的破坏,D项则只看到了斗争对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A、D两项都表述片面,解除A、D两项;世界文化发展没有中断,C项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13.(2024·镇江)下图是瑞士雕塑家贾克梅蒂1953年创作的《手指向某处的男子》。该作品表面嶙峋,像是被烧焦的尸体,体现出人凄惶的灵魂,感觉与人隔着不行逾越的距离。作者意在(A)A.反思世界大战带来的伤痛B.揭露两极格局下的人性扭曲C.表达对欧洲社会失去信念D.怜悯经济萧条下的民众境遇[解析]据材料“1953年创作的”“表面嶙峋,像是被烧焦的尸体,体现出人凄惶的灵魂,感觉与人隔着不行逾越的距离”并结合所学可知,贾克梅蒂阅历了二战,亲身体会到了斗争的残酷,他的这幅作品充分表达了对世界大战的反思,A项正确;1953年两极格局尚未正式形成,解除B项;作品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爆发世界大战的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欧洲,C项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经济大危机大萧条是1929—1933年,距离该雕塑的创作时间较久远,两者无干脆的关系,解除D项。14.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C)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俗[解析]康有为列举了发辫于机器运用、军事行动等多有不便,认为应当去除发辫,结合题干中“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可知,康有为的本质意图是为了学习西方现代文明,C项正确;康有为是维新派,主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除A项;革除发辫不等于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而且康有为主见改良而非革命,解除B项;革除社会陋俗只是手段,而不是本质意图,解除D项。15.(2024·合肥)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印度才终止了英语唯一官方语言(与印地语相同)的地位,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印度人以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印地语则是其次语言。这一现象反映出(A)A.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B.殖民扩张带来经济侵略C.印度逐步融入国际社会D.打响独立斗争燃眉之急[解析]据材料“曾经的殖民地”“以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印地语则是其次语言”可知,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存在传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内在冲突,应当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语言”属于文化侵略,解除B项;材料强调印度的语言,与融入国际社会无关,解除C项;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解除D项。16.(2024·丽水)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硕大无朋’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B)A.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B.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逆境C.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D.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波普艺术”是美国最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北方硕大无朋”指的是美国,“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表明,以流行文化为主的美国文化广泛渗入拉美各地,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面临生存逆境,B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全面崩溃,与材料无关,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拉美文化遭到渗透,未涉及其文明贡献,解除C项;材料体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造成材料所述逆境的缘由,并非其二者之间的冲突,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4·濮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觉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战胜法军、接管埃及,依据倒戈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折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当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缘由。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答案](1)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缘由: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新特色: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2)评析: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是探讨希腊化时代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石碑先后被法国、英国占有,后被陈设于大英博物馆,是西方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是西方殖民侵略埃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洗车店防水装修合同范本
- 管道拆迁补偿协议书范本
- 银行存钱协议书模板模板
- 私人钢结构厂房合同范本
- 篮球馆员工合同协议模板
- 父亲赠与女儿房产协议书
- 砍伐树木后要栽树协议书
- 船舶股份转让合同协议书
- 环卫特种车租赁合同范本
- 鹤壁买房定金协议书模板
- 项目融资计划书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 YY/T 0595-2020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YY/T 0287-2017 应用指南
- LS/T 1222-2020粮食干燥机系统工艺设计技术规范
- GB/T 9813.2-2016计算机通用规范第2部分:便携式微型计算机
- GB/T 26636-2011动植物油脂聚合甘油三酯的测定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HPSEC)
- GB/T 19869.1-2005钢、镍及镍合金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 GB/T 1796.4-2017轮胎气门嘴第4部分:压紧式无内胎气门嘴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专项练习及答案
- 上海高一数学教材电子版
- GB 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