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重点难点】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知识导航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3.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①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②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2)儒家与法家①儒家的德治思想代表时代治国思想教化思想理论来源孔子春秋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善孟子战国“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国别治国主张(实践)社会教化理论来源韩非韩国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人性恶商鞅秦国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③社会影响: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国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1)秦朝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②云梦睡虎地秦简,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的认识。(2)汉朝①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②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律的认识。③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3)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儒家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4)唐朝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③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2.唐朝的教化(1)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2)732年,唐朝政府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②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最后一次重修《问刑条例》时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理学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③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达标检测1.周代,礼乐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祭祀和敬神有吉礼,朝聘会盟有宾礼,行军打战有军礼,丧亡殡葬有凶礼,婚冠饮宴有嘉礼。周代重视礼乐文化旨在()A.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B.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C.完善国家的典章制度D.弘扬儒家的礼治思想2.秦朝在郡、县之下设乡,乡里设置有秩、三老和游徼等基层官吏。有秩是一个乡的总负责人,三老管教化,游徼管司法治安。其中,三老最为重要,它由一乡之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通过教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安分守己。这表明秦朝()A.重视教化地方百姓B.实行外法内儒政策C.地方机构分权制衡D.基层官吏奉公守法3.(2021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4.(2023贵州毕节期末)北魏确立“存留养亲”制度:犯死罪的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法律则网开一面,奏请皇帝予以宽宥。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的规定()A.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B.纲常观念决定法律判决C.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D.保留大量少数民族习惯5.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变化旨在()A.树立中央权威 B.重视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