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学科素养1.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推恩令”实施的作用。2.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3.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尊崇儒术的实质、目的。4.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课前精梳理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02年。(2)定都:汉朝定都______,史称西汉。2.汉初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①“汉承秦制”。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_与分封并行体制,即______________。长安郡县郡国并行制(2)七国之乱①背景:刘邦在陆续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②时间:汉景帝在位时。③概况: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3个月内即被平定。3.“文景之治”(1)原因:汉初统治者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1)颁布“_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__________________。(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推恩令中朝官吏选拔制度2.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_________收归中央。(2)实行___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___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4.积极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____________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2)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_____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河西走廊张骞(3)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4)影响: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经过汉武帝的经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知识点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____________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时间:公元9年。(3)结果:外戚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土地兼并王莽2.绿林军起义(1)原因:王莽不切实际的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经过: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3)结果:_________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绿林军3.刘秀重建汉朝(1)时间:25年。(2)光武中兴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__________;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____________,惩处贪污腐败。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③思想上,重视儒学。(3)影响:东汉初年,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____________”。外戚干政整顿吏治光武中兴4.东汉后期统治黑暗(1)起因:外戚与______干政。(2)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_____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____________”。宦官清议党锢之祸5.黄巾军起义(1)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时间:184年。(3)经过: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_”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4)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太平道知识点四两汉的文化1.两汉史学:《史记》与《汉书》(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______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断代史。史学纪传体2.两汉文学: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____________,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此外,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铺陈排比3.两汉医学(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础。(2)《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专著。4.两汉科技(1)数学上:《九章算术》在中国_________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_________,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医理论药物学数学史造纸术[特别提醒]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汉朝实行的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即为创新。[概念阐释]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思考点·见教材第22页·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提示: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主要是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巩固逐渐解决的王国问题的成果,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监察制度的需要。[构图解史]推恩令[思维点拨]

中朝制度的影响(1)积极影响: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达到了以内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2)消极影响:随着中朝势力的膨胀,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成为中朝的主宰,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概念阐释]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易错易混]

焚书坑儒与尊崇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尊崇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则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规律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3)统治者善于用人。(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等。[概念阐释]田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建立了家族田庄。田庄是东汉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自给自足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温馨提示]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人瞩目的文化成果,如史学巨著《史记》,气势恢宏的汉赋等。这些成就都表现出汉朝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磅礴气势。

学思之窗·见教材第25页·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提示:汉赋辞藻华丽,将汉代的恢宏气势发挥到了极致;汉乐府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很多诗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日常生活;五言诗语言朴实押韵。课堂强研习合作学习精研重难西汉大一统国家的确立与巩固材料一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笔记]材料一:材料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西汉政府统治阶级多是农民起义领袖,所以是农民政府;二是汉初政府采用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三是汉初的无为实则为汉承秦制。[探究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初政府称作“农民政府”?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你如何理解材料中“无为之实则为

因循

”的说法?答案:称作“农民政府”的原因:西汉政府是在秦末农民起义后建立起来的,统治阶级多是农民起义领袖。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政策相切合。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材料二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秦汉时期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探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措施。答案:政治上:设立中朝,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国家,实行盐铁官营等。文化上:尊崇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民族关系上: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1.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B解析:A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从材料中“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可知,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不了解朝廷政治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导致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汉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符,故错误。2.(2022·天津卷)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D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国家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两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汉代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别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③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3)思想方面: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4)民族和对外关系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课后提素养深刻剖析提升能力一、选择题1.观察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王朝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A解析:从题中图片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中央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所献酹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的“酎金夺爵”,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单从材料看不出汉武帝贪财暴虐,故排除D项。B3.从汉武帝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人增至1万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其中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长官。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加强B.促进学术思想自由发展C.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D.使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A解析:根据材料“从汉武帝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人增至1万余人……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是西汉官办的最高学府,其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是对尊崇儒术的实践,这促进儒学正统地位的加强,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的尊崇儒术是思想专制的体现,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不利于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生主要是官宦和地主子弟,不利于使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排除D项。4.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C解析:根据材料“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逐渐都称为‘汉人’”说明汉代民族认同感加强,故选C项;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是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应该提供的信息是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排除B项;政权分裂根源消除与后来历史发展相违背,排除D项。5.《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并将其列为黄帝后代,都为炎黄子孙,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司马迁将华夏与四夷都作为黄帝后代,排除B项;司马迁强调各民族都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并非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政权,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轮台县东北)。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为了扶持东西交通的发展,西域都护府不仅“稍筑列停,连成而西”,还为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还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通道。从公元前105年开始在西域实施屯田,汉朝政权专门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到了东汉时期屯田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自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两宋时期都把边防屯垦作为一个重要军事策略。依据材料,概述汉朝政权经略西域的意义。答案:意义: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民族交融,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课时作业(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史料实证)《史记》记载:“汉独为(诸侯)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于天子”“高祖时诸侯皆赋”“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表明当时(

)A.边疆经济得到开发

B.国家尚未真正统一C.盐铁官营初见成效

D.政治体制存在隐患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享有政治和经济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这表明当时政治体制存在隐患,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存在隐患,与边疆经济开发无关,排除A项;汉朝属于大一统王朝,B项说法错误,排除;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材料未体现盐铁官营初见成效,排除C项。2.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察举制从民间拔擢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让他们成为皇帝的智囊团。其举措的初衷在于(

)A.分散丞相的权力

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C.减轻皇帝的负担

D.完备中央职官设置解析:根据材料“从民间拔擢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可知是为了强化皇权,削弱相权,A项正确;选拔的人才并不一定是监察官员,排除B项;减轻皇帝负担是其作用之一,但并不是皇帝主要目的,排除C项;选拔人才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是完备中央职官设置,排除D项。A3.先秦原始儒学注重双向性伦理,虽有“尊尊”之等级,实无“尊卑”之贵贱;汉代儒生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这反映出西汉儒学(

)A.背离了儒家思想传统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完善了纲常伦理体系D.肯定了秦朝的政治统治B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儒生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可知,同先秦儒学相比,汉代儒学更强调上下尊卑秩序,这一变化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西汉儒学依然继承了传统儒学的核心思想,排除A项;汉代儒学更强调君臣伦理,但并不意味着其完善了纲常伦理体系,排除C项;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春秋》的“尊尊”并不意味着其肯定秦朝的政治统治,排除D项。4.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C解析:从材料中的“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刺史主要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即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选C项;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官员,排除A项;从“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来看,刺史必须按照法律处罚官员,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刺史“位高权重”,排除D项。5.(历史解释)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宣布盐铁官营,对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颁布算缗令、告缗令。这些措施反映出西汉当时(

)A.抑商政策正式开始B.反击匈奴,开支巨大C.经济恢复社会发展D.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B解析:材料中的盐铁官营政策及中央统一发行货币的政策体现的都是政府企图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结合时间得知当时对匈奴作战,军费开支加大,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表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的措施属于经济措施,“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排除D项。6.(时空观念)西汉时期对开发边疆的移民,大司农会组织农耕并提供补给,政府还实行假民公田和赋民公田等制度。到东汉,大司农将发展农业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豪族在开发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批流民和欲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豪强地主。这一变化(

)A.改变了传统“重本轻末”思想B.推动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C.加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D.弱化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西汉时大司农会组织农耕并提供补给,到东汉时,大司农将发展农业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豪族在开发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豪强势力的发展,大批流民和自耕农纷纷投靠豪强地主,从而加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行为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重,排除B项;弱化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7.(历史解释)《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因为“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称为“度田”。这引发了河南南阳的“郡国大姓”与“群盗”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在镇压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这一事件(

)A.推动了州刺史制度的形成B.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C.加速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D.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度田”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但刘秀因地方豪强叛乱而下令停止度田,这会加速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C项正确;汉武帝时设立刺史,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事件会加速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不会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排除D项。8.(家国情怀)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母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开始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由之前的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变为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夫妻关系,这反映了汉代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不能得出“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的结论,排除D项。9.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项错误。10.(2022·辽宁卷)《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1.(2021·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