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某学者指出:“关于秦汉两朝帝国传统的记忆,延续贯穿了整个分裂时期。不仅那些渴求重现帝国雄伟气象的帝王心存此念,士族阶层亦复如此。”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A.统治阶层存在统一观念 B.传统社会观念已被颠覆C.士族门阀制约社会进步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强化2.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和大迁徙的时代。下图为当时少数民族内迁路线图。这一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A.促进了隋唐盛世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 B.使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基本消失C.加快了儒、佛、道三教融合发展步伐 D.促成了魏晋时期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3.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中央集权 C.重视农业生产 D.主张唯才是举4.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 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C.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5.乔师望是唐朝的一名官吏,7世纪中期在西域任职,主要工作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他任职的部门隶属于A.羁縻卫所 B.平卢藩镇 C.安东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6.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维护了儒家伦理道德 B.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C.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D.束缚了士人文学创作7.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有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 B.进一步削弱了君主专制C.降低了政务处理的效率 D.强化了中书省的决策权8.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麻三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夭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A.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政府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9.《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B.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10.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A.草书成为书写主流 B.反映了政治清明的特征C.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11.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A.加强了君主专制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C.削弱了中央集权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12.《宋史》云:“(太祖)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由此反映宋朝治国特点的是A.重文抑武 B.守外虚内 C.繁荣开放 D.军镇增加13.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少数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4.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A.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 B.通过宣扬君权神授强化专制统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D.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16.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17.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如宋代的词、话本、元杂剧、散曲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宋元文学艺术的繁荣A.促进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B.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使文学艺术形式推广到全世界 D.推动政府实行“重文轻武”国策18.明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帝王诏令)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由此可见明代内阁A.自此成为法定机构 B.领导监督六部行政工作C.辅政地位日益突出 D.掌握了批答奏章的权力19.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D.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20.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曾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为A.澳门被葡萄牙侵占 B.东南沿海倭患严重C.荷兰强占了台湾岛 D.瓦剌俘虏了明英宗21.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22.清朝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朝采取的措施有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派遣驻藏大臣③实行金瓶掣签制度④设立伊犁将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下表为清朝前期对外政策演变简表。由此可推知,此时时间事件1685年清廷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增设榷关。1755年“英人请收泊定海,将货物运至宁波,(清廷)亦许之。”1757年清廷下谕,“自以驱(外商)归粤海为宜。明年应专令在粤。”1792年英人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帝对其改良通商之请,一概驳斥不准。1810年英国派遣阿姆哈斯来华,未得觐见清廷皇帝。A.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 B.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C.中外经济交流完全中断 D.中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威胁24.明万历年间,江浙地区的王江泾镇有居民7000家,“多织绸,收丝缟之利”。濮院镇有居民万余家,“民务织丝苎,商旅辐辏”。这反映了当时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长途贸易的发达C.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D.抑商政策的松弛25.明万历年间,山东博平县出现了百姓“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其流至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裤”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消费观念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D.北方经济影响力超越南方26.在元明戏曲、小说中,《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等五部作品把唐代诗人李白刻画为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由此可知,元明戏曲、小说对李白的形象塑造A.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追求 B.宣扬了儒士兼济天下的价值观C.表达了作者对元朝统治的不满 D.寄托了士人的心理期待和追求27.下图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据图可知A.西方列强扩大市场的意图明显 B.至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清政府逐步丧失了京师控制权 D.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了洋务新政的开展28.“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内容是某同学在学期期末备考时看到的一段文献内容,该内容的原始出处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瀛环志略》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29.1861年7月曾国藩在一份奏折中指出:“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表明A.洋务派彻底改变了传统华夷观念 B.洋务新政的目的在于自强求富C.曾国藩对洋务认识存在较大局限 D.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洋器”的重要30.《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却)向清政府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据此可知A.日本当时国力明显弱于西方列强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C.东北亚地区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D.东西列强对侵略中国有着一致性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代腊日已成为合家欢聚的重要民俗节日,每到腊日,朝廷都要“纵吏民宴饮”,还要发放钱物作为腊祭之费,地方吏卒也有腊钱、腊肉。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放松一年紧张的生活,“烹羊鱼羔,斗酒自劳”,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腊祭是岁终祭祀祖先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神灵的活动。“腊祭百神”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神。崔寔《四民月令》曾描绘岁终祭祖的过程:正旦,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进酒降神,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气氛温馨欢乐。通过腊祭,使家庭成员在祭祖的仪式之下获得重温感情与重整秩序的时机。祖先崇拜加强了家族、家庭的凝聚力。——摘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腊日和腊祭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腊日成为重要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指幽云十六州)以北,拓跋(指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号位,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治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也。——《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三

金帝国汉化太深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朝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特征,一一具备。——柏杨《中国人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简要分析其作用。(3)材料三中认为金灭亡的原因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反对派”所说的“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是指什么?这场交易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危害?(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解析】材料“不仅那些渴求重现帝国雄伟气象的帝王心存此念,士族阶层亦复如此”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统治阶层内部存在统一的观念,A项正确;传统社会观念被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中央集权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D【解析】根据材料“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和大迁徙的时代”可知,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民族间相互交流、融合、吸收,促成了魏晋时期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D项正确;隋唐盛世的开创得益于统治者休养生息和开明的政策,和魏晋的分裂局面并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B项“基本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儒、佛、道三教的交流只是魏晋开放文化特征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3.C【解析】根据材料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可知,贾思勰不赞同舍本逐末的做法,反映了他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并非鼓励民众经商,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贾思勰倡导中央集权的思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贾思勰的科举观,D项排除。故选C项。4.B【解析】根据材料“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武将手握重权,赐姓可以有效的笼络人心,维系统治,B正确;材料与冲击宗族观念无关,A排除;扩大统治基础的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C排除;材料与文化心理认同无关,D排除。故选B。5.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这符合材料“唐朝的一名官吏,7世纪中期在西域任职,主要工作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的描述,D项正确;羁縻卫所是明朝管理边疆的措施,排除A项;平卢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不符合材料“7世纪中期在西域任职”的限定,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安东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辽东、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6.B【解析】根据材料“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可知,唐朝科举制注重对时政问题的考查,而考生的试卷也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紧密,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维护,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制注重考查时政,和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唐朝科举不避时政,不会束缚士人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B项。7.A【解析】根据材料“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可知,政事堂是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的地方,三省长官就国家大事相互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具体执行,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削弱,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政事堂设立之前,三省以相互牵制为主,而政事堂设立之后,三省长官集体议政,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的三省集体议政,没有强调中书省的权力,而且中书省的职能是草拟诏令,并无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材料“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夭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强调,租庸调制度下,可“以庸代役”,这有利于保证农民的耕作时间,也表明人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属于国家土地私有制,这种制度下,土地不能买卖,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土地兼并现象,从而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排除B项;C项“有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租庸调制破产,排除C项;“以庸代役”表明人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排除D项。故选A项。9.D【解析】材料“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体现了南方茶叶贩运到北方等地,进而促进了饮茶之风的发展,说明当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体现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排除A项;仅仅通过北方饮茶不能得出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的结论,排除B项;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10.D【解析】根据材料“气势磅礴、千变万化”“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并结合所学可知,书法艺术是时代背景的反映,张旭的草书具有磅礴的气势,即不受约束,也体现了严谨的法度、方正的规矩,体现了盛唐的法度与气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草书成为书写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治清明,排除B项;北宋才形成理学,排除C项。故选D项。11.A【解析】材料反映中枢机构分化事权,也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能削弱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故BCD不符题意。12.A【解析】据“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可知北宋实行重视文官抑制武将的治国理念,故A正确;BCD没有体现,排除。1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从唐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①正确;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②正确;元朝时期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成为新兴的手工业,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C项正确;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4.D【解析】宋代通过大规模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根据材料“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可知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故选D项;材料与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物种交流无关,且美洲物种输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D【解析】材料“全新的创造”指的是理学之前的儒学所没有的,结合所学可知,理学通过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是对儒学的全新创造,D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就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就已经宣扬君权神授,排除B项;先秦儒学就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理学只是进一步强化,不能说是“全新的创造”,排除C项。故选D项。16.D【解析】材料“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体现的是朱熹认为理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7.B【解析】材料“宋代的词、话本、元杂剧、散曲等众多的文学”均属于世俗文学,结合所学可知,世俗文学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元文学的繁荣,并没有关于宋元科技的描述,况且材料也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推广到全世界”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和“重文轻武”的国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8.C【解析】由材料“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可知,皇帝对内阁大臣的倚重越来越明显,内阁辅佐皇帝的地位日益突出,故选C项。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内阁大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始终都没有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更谈不上领导、监督六部,排除A、B两项。内阁的“票拟”权只是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批答奏章的权力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C项。19.C【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的,它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没有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没有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20.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是我国明朝时期民族英雄,他抗击倭寇,维护沿海国家安全,材料中的诗文就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倭患严重的背景之下创作的,表达了他愿为平定倭患实现国家“海波平”而鞠躬尽瘁的精神,而故选B;其他选项均与戚继光及材料中的诗文无关,故排除ACD。21.B【解析】根据“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推行的密折制,B项正确;通政司是管理奏章以及相关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无需“密陈朕前”,故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政事务,保密性没有像材料中强调的那么强,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22.A【解析】设立伊犁将军是属于管理新疆的,与西藏地区的管理无关,其余的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派遣驻藏大臣③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均与西藏地区管理有关,故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3.B【解析】材料“英人请收泊定海,将货物运至宁波,(清廷)亦许之”“英人马戛尔尼来华”体现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试图与清政府进行通商贸易,说明的是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B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当时中外经济交流并未完全中断,如保留广州一口,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24.A【解析】“民务织丝苎,商旅辐辏”,可得出江浙地区的王江泾镇、江浙地区的王江泾镇因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发展起来,得出正确答案: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商帮是明清时期兴起的区域性商人群体,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明清政府加紧了抑商政策,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25.A【解析】由材料“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可知,社会消费奢靡,由“其流至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裤”可知,这种奢靡消费并不局限于富裕阶层,在整个社会中形成风气,冲击着旧的消费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清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朝廷政策影响,明清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排除B项;底层老百姓也趋向于奢靡消费,不代表社会贫富差距缩小,而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全国商业经济都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A项。26.D【解析】根据材料中李白的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明戏曲、小说在结合历史记载塑造前代文人的同时,又对他们的经历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并加入逸闻、传说等丰富作品情节,对前代文人的接受与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潮有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寄托了士人的心理期待和追求,D项正确;材料与对世俗文化的追求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兼济天下的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与对社会现实不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7.A【解析】结合材料地图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A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虽然攫取了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但C项中“丧失了京师控制权”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图,而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反应,排除D项。故选A项。28.C【解析】《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与题干相符,故C项正确;《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成书于清朝末年,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9.C【解析】根据材料“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可知,曾国藩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购买武器、学习技术和培养技术人才方面,没有看到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性,表明曾国藩对洋务认识存在较大局限,C项正确;曾国藩只看到了清朝技术的不足,不能得出洋务派彻底改变传统华夷观念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知,曾国藩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以及抵抗侵略,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清政府的态度,而且“开始”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30.D【解析】材料体现了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而西方列强却趁机以高额利息借款给清政府,体现了东西方列强对侵略中国有着一致性,D项正确;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是因为日本刚经历甲午战争,国力损耗巨大,不能以一敌三,但这不能说明日本国力明显弱于西方列强,而且A项说法并不符合史实,如之后的日俄战争就已日本胜利而告终,排除A项;《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能以此得出列强争夺的焦点便是东北亚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31.(1)社会功能:合家欢聚、放松身心、团聚宗族等。(2)主要原因:汉代统治者凝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