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引言自人民陪审员制度成立以来,我国便给予了该制度足够地重视,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不断进行改革试点,相继颁布《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在经历三年改革试点之后,立法者和法学界终于在2018年就人民陪审制度参审范围以及参审职权初步达成了统一并颁布了《人民陪审员法》。可见,人民陪审员制度随着我国的国情及社会状况不断地变化和完善,如今其不仅为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提供了制度支持,更扩大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社会认可度,已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一项法律制度。但我们深知,所有制度都不可能非常完美,人民陪审制度也逃脱不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制度难以得到实质性地发挥,如大部分地区各级法院人民陪审制度都仍旧存在“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该功能异化的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以及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时职权范围界定不清,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纵向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有关规定的历史制度严格进行反思总结,横向对域外人民陪审员制度参审范围制度进行研究和反思,综合我国法学界学者的建议,浅议人民陪审员制度参审范围改革意见,如完善当事人申请人民陪审制度、健全法官指引制度、引入事实清单制度等方面的初步建议,真诚地希望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完全符合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的目的并落实。一、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的演变“参审范围”这一名词第一次被官方表达是在2015年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印发的《试点方案》中,结合试点方案的上下文可以确认方案中的“参审范围”即指人民陪审员的案件审理范围。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方案在内容第(三)项中规定:“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合理界定并适当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充分发扬司法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但在实践里学者在研究陪审制度时常用“参审范围”来简称“参审职权范围”,笔者认为单从“参审范围”的语义来看似乎也应涵盖“参审职权范围”,即“参审范围”也包含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时的职权范围。综上,本文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方案在内容第(三)项中规定:“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合理界定并适当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充分发扬司法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一)案件审理范围演变进程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在2004年的《决定》简单规定了社会影响较大的和当事人申请的两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2条:“人民法院审判下列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一)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2010年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审理范围稍微细化了一些,在2004《决定》规定的基础上将“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细化为三类案件,即“涉及群体利益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以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三类案件。2015年《实施办法》将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案件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界定了适用的案件类型,除规定的社会影响更大的三种案件外,还增加了重大刑事案件以及当时有关征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地重大案件两类新型案件。《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第1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第一审案件,原则上应当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审理:(一)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二)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刑事案件;(三)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案件。”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在2018年《人民陪审员法》进一步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15条:”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一)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的;(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三)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人民陪审员法》增加了一项“案情复杂或其他情形”的兜底条款以此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范围,并在合议庭审理做出了创新,明确规定七人合议庭审理的三类社会影响重大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16条:“人民法院审判下列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进行:(一)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二)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三)涉及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四)其他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15条:”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一)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的;(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三)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16条:“人民法院审判下列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进行:(一)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二)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三)涉及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四)其他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人民陪审员不参加下列案件的审理:(一)依照民事诉讼法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二)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的案件;(三)裁定不予受理或者不需要开庭审理的案件。”(二)审理案件时职权演变进程1.同职同权自2004年《决定》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以来,我国确立了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同职同权参与案件审理的模式,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共同认定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但此种模式很快暴露出了问题,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但并未参与案件审理的实权。究其原因,陪审员相对于法官而言,其职业技能以及心理素质均相对较差,因此在审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当其不知道如何判定案件疑难问题从而出现选择困难时,往往会出现盲从心理,这就使得人民陪审员容易盲从于与法官相同的选择,同时这让人民陪审员制度形同虚设。2.分职分权由于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同职同权的模式带来了人民陪审员名存实亡的弊端,因此中国开始探寻新的出路。2015年中国颁布《试点方案》和《实施办法》,力图将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相区分,就出现了新的模式,即区分职权。由于考虑到人民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较为欠缺,因此不再让人民陪审员对法律适用环节享有表决权,但仍旧给予其适当的建议权。对于事实认定环节,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享有同等权力。3.同职同权和分职分权相结合分职分权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三人合议庭出现了一些问题:若有两名法官一名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当法官存在歧义时难以形成有效判决;当有两名陪审员一名法官时又容易出现一人独裁的情况。因此考虑到此实际情况,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我国2018年颁布施行的《人民陪审员法》对三人合议庭和七人合议庭中人民陪审员的职权进行区分,即在三人合议庭中陪审员享有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表决权,在七人合议庭中陪审员仅就事实认定部分进行表决。虽然新法对此仅有两条规定,但顺应了我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优秀传统,为法律审和事实审区分提供了逻辑,至于实务中由于证据规则和案件的复杂性导致的难以区分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迎来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新时代,给人民陪审员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不可否认在2015-2018三年的试点改革中,各人民陪审员课题小组从中央到各地试点情况进行指导改革并实时跟踪记录试点改革成果,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参审机制方面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法院逐渐从原来注重人民陪审员“陪审率”转变到注重“陪审质量”,原来的“驻亭陪审”情况也得到的良好的改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报告》.载中国人大网,2018-04-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报告》.载中国人大网,2018-04-25.案件审理范围模糊的原因分析1.民诉法与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存在一定冲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陪审员法有关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的法律规定不一致,樊传明.人民陪审员评议规则的重构[J].比较法研究,2019(06):184-198.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而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第一审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中案情复杂或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案件。而关于某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这一决定权掌握在法官手里,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一审普通程序可以选择由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这无异于是法院完全拥有是否让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权力。换言之,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几乎可以参加任何案件的审理,这就给了法官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将有可能导致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恶意释法无限制的滥用人民陪审员制度,最终将有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以及司法效率的降低。樊传明.人民陪审员评议规则的重构[J].比较法研究,2019(06):184-198.2.文本语言表达模糊现行人民陪审员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关于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情形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性词汇,如“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等词汇,而这些词汇主观性太强,使得评判标准不清楚。现在我们就“社会影响较大”来举例说明其弊端,第一什么是影响较大都没有准确的定义和评判性标准;第二认定社会会影响较大这一决定权在谁,是由当事人、法官还是第三方来判定,法律也没有规定;第三,什么是社会影响,是对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的影响我们也不得而知。刘峥,刘知行.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中的参审案件范围[J].法律适用,2018(09):20-27.而类似“社会影响较大”这样的词汇在人民陪审员法律法规中比比皆是,表面上是有法可依,但实际上给予法官过多的裁量空间,而法官过多的自由裁量空间有可能会导致恶意解释法律,并最终导致将原为使用的案件解释为原则上不适用。施鹏鹏.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考量[N].人民法院报,2015-04-30(002).刘峥,刘知行.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中的参审案件范围[J].法律适用,2018(09):20-27.施鹏鹏.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考量[N].人民法院报,2015-04-30(002).3.当事人申请陪审缺少可操作性关于当事人申请人民陪审员陪审制度不完善。胡莹莹.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研究[D].贵州大学.2018(01)虽然人民陪审员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陪审员陪审,但同样也规定了法院的审查决定权力。且人民陪审员法未规定当事人申请陪审程序、也并没有规定双方当事人一方申请另一方不同意等此类争议的问题处理,由于缺乏当事人申请细致规则,这些权力再次回到法官的手中,不利于实现司法民主。另外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陪审不代表当事人是否知晓自己拥有此项权利,法律规定法官的告知义务但没有规定未履行该义务的责任,因此法官若未告诉当事人此义务时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就使得人民申请陪审缺少可操作性,该项法律规定形同虚设。胡莹莹.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研究[D].贵州大学.2018(01)陪审员职权范围模糊的原因分析法官和陪审员职权不明确,将会导致两种极端。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第一种由于法官的威慑性与专业性使得人民陪审员怠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将会出现“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第二种是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陪审员被当作法官来使用,这种情况在基层法院尤为明显,在此情况下,职业法官与陪审员的角色定位模糊使得部分案件陪审员法官化,二者逐渐趋同。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人民陪审员制度背离立法初衷,不利于司法的进步。因此探究人民陪审员和职业法官职权范围的原因并解决势在必行。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1.法律适用及事实认定难以区分我国现行诉讼法区分“三人合议庭”和“七人合议庭”,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三人合议庭中陪审员与法官共同参与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事宜,七人合议庭中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这是我国特有的“同职同权”和“分职分权”相结合的模式,我们不可否认该制度规定具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在三人制和七人制合议庭下人民陪审员定位不同会导致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矛盾。其次因为证据规则本身就复杂,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有时难以区分,且一些复杂案件中关键客观事实与法律适用本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关于何为事实认定,何为法律适用本身就具有争执。陈学权.刑事陪审中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J].中国法学,2017(01):53-70.关于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的区分一直是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重点,我国很多地方的法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有些法院实施“事实清单”,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在如今没有相关成功试点案例的规模普及的现状以及在没有法律规定细化的前提之下,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区分的操作难度仍旧很大。陈学权.刑事陪审中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J].中国法学,2017(01):53-70.2.法官指引制度缺少权威性具体细则相较于法官而言,人民陪审员的优势在于:其一,人民陪审员来自于民间,其对民间的风俗习惯、教育观念等更为熟悉,且其说理会更以让人信服,以此会大大加强案件的社会认可度。其二,人民陪审员思维更加活跃,不会像法官一样,在审理众多案子之后会形成一种固定思维。但人民陪审员体恤社情民意的特点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人民陪审员带有过多的主观情感时将有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人民陪审员有关生活和教育等的阅历和观念有可能会带来先验因素,而这些先验因素将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认定,从而影响审判的质量、公正。因此,法官对人民陪审员的适度指引尤为重要。我国《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了审判长的指引、提示义务,要求审判长在合议庭中应就事实认定、证据规则和法律适用对陪审员做出解释和说明。《《中国人民陪审员法》第20条:“审判长应当履行与案件审判相关的指引、提示义务,但不得妨碍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的独立判断。”(三)履行职权缺乏管理保障的原因分析1.缺少宪法保障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够体现政治和法律两种功能的制度未在宪法中得以体现,这直接导致其没有宪法根本法的保障,间接导致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司法民主作为一项根本原则,被大陆法系以及英美法系各国家所认可,而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实现司法民主的最重要的其中一条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司法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因此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值得被放到宪法当中。将人民陪审员制度写入宪法,施鹏鹏.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民主精神的载体[N].人民法院报,2020-12-07(002).也即再次肯定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要性,有利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地落实,这对于解决人民陪审员制度施行消极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状具有很大的推动力。施鹏鹏.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民主精神的载体[N].人民法院报,2020-12-07(002).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培训机制据观察,我国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时有时会怠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发表了意见但并未被合议庭采纳的现象一直存在,而这种现象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我们需要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人民陪审员专业素养低。自人民陪审员法颁布以来,我国还没有人民陪审员制度相关的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这使得人民陪审员“不专业”的缺点仍旧存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确有必要。反观我国现在相关制度,第一,人民陪审员考核体系不科学。自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年发布《规定》之后,陪审率得到了重视,成为全国基层法院的考核指标之一,全国基层法院陪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有的法院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的陪审率达到了100%。胡云红.陪审制度比较与实证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304.这一数据反映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基层法院的执行力度之大,但是陪审率不能成为人民陪审员考核体系唯一目标。若仅追求陪审率,将会导致片面追求陪审率而滥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异化。第二,人民陪审员培训机制不合理。根据《人民陪审员法》的规定可知,培训是人民陪审员正式参与陪审的必要步骤与前提条件。《人民陪审员法》第25胡云红.陪审制度比较与实证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304.《人民陪审员法》第25条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培训、考核和奖惩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人民陪审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人民陪审员应当按照要求参加培训。”三、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之完善路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国家招纳普通民众参与司法的一种制度,其在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经济、司法效率、司法大众中均存在重大的价值。但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冲突的现象,举例说明:实践中案件常常会由于人民陪审员专业问题导致法庭的拖沓,以至于司法效率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衡量司法效率与司法民主的关系?又比如说实践中常常由于案例多法官少的的情况下法官会不注重案件是否真的需要人民陪审员,而单纯是为了解决案件压力而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这就体现了司法公正价值与司法效率价值的冲突,那么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衡量?曾有学者以人民陪审员降低了诉讼效率且浪费司法经济为由主张废除人民陪审员制度,当然这是少数。更多的学者还是会认可人民陪审员的价值,即人民陪审员深入民众、监督制约法官权力的优点,也就是人民陪审员的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核心价值地体现。笔者也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不可偏废,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在保证司法民主公正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司法效率并增加司法经济。除此之外,基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我国诉讼文化特点,我们还应该考虑诉讼经济和诉讼文化对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审形式案件范围的影响。李俊.人民陪审员参审刑事案件范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07).李俊.人民陪审员参审刑事案件范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07).(一)改革并明确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范围1.改革案件案件范围,适当扩大或者减缩我们在前文中有提到过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司法公正,通过司法民主、司法效率等方式来实现司法公正,从而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而人民陪审员的主要作用便是通过控权和其本身更接近群众的优势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我们在确认案件审理范围时也要紧紧抓住司法公正这一核心价值。最后,笔者认为参审案件范围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在审判程序中笔者认为不应当把人民陪审员局限于一审范围中,那些影响范围较大的案件二审也应当参与。其次应对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参审范围进行区分。其一,刑事案件参审范围应当适当扩大,刘峥,刘知行.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中的参审案件范围[J].法律适用,2018(09):20-27.因为刑事案件大多与人的生命自由相关联,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一个简简单单的决定影响的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生,应当也必须谨慎处理,而来自不同职位不同阶层的人民陪审员恰好更能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以及作案动机等情况,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例如可以考虑将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改为可能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还可以考虑当被告人律师主张无罪辩护时应给予被告人申请人民陪审员陪审的权利;其二,对于民事诉讼,笔者认为应当顺应世界趋势,作出适当减缩。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民事案件相对于刑事案件对当事人的影响较小,对于诉讼标的额明显较少以及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应当明确排除于案件审理范围之外。另外将现行人民陪审员法规定的社会影响较大的民事案件应当纳入原则上参审,但同时应当给予当事人可以拒绝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权利,以此尽可能减缩民事案件的人民陪审员陪审,提高诉讼效率并降低诉讼经济。刘峥,刘知行.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中的参审案件范围[J].法律适用,2018(09):20-27.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2.尽可能明确兜底性条款现行人民陪审员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类型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性词汇蒋凤鸣.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及其程序保障[D].湘潭大学,2018.,如“社会影响较大”,词汇主观性太强,使得评判标准不清楚。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在于如何解释“社会影响较大的情形”和“其它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这些兜底性条款。在确定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时应衡量多重因素:当事人的数量、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案件结果对当事人的影响程度(包含案件标的数额以及刑事案件中被告有可能被判处的刑事责任大小)等等。蒋凤鸣.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及其程序保障[D].湘潭大学,2018.笔者认为立足现在社会发展状况,可以适当的明确几类案件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1)被新闻媒体或者各大社交广泛报道的案件。如今互联网之发达显而易见,消息“一日传千里”成为普遍现状,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上微博热搜或者其他同等影响app的案件纳入人民陪审员必须参审的案件。(2)有关未成年人、女性等弱势群体的案件。如今社会,人人都追求平等,但在追求平等的方式中,有些人过于极端,打着女权的称号对各类有关女性权利的事情吹毛求疵甚至无中生有。因此有关未成年或者女性的案件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键盘侠”的抨击。所以在此类案件应当让代表各种立场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3)大型集团诉讼案件。这类案件往往涉案标的非常大,且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牵扯事项也较为晦涩难懂,因此此时需要懂金融财会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帮助法官理清关系。当然除了这三种案件,涉及政治影响的案件、有关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案件、或者有关残疾人、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的案件也应当有人民陪审员的参与。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3.完善当事人申请陪审制度我们在上文论述人民陪审员案件审理范围模糊时曾提到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即当事人申请陪审的可操性较低,因此如何完善当事人申请陪审制度成为另一个难题。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当事人陪审制度名存实亡的原因:其一,公民对此项权利知晓度低;其二,有关当事人可以申请陪审案件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如哪些案件原则上当事人可以申请陪审,哪些案件原则上应当适用陪审制度但当事人可以拒绝。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当事人陪审制度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案。首先,完善当事人可以申请陪审制度细则。(1)严格保障当事人对于此项权利的知情权和否定权,如在法律中规定法官在送达文书时便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陪审员陪审或者可以拒绝原则上应当陪审的案件。(2)明确法官解释说明的义务与责任,将法官对当事人释明义务写入法律并规定当法官不履行释明义务导致冤假错案时法官需承担相应责任。(3)以列举方式将当事人不能申请陪审的案件明确规定下来,这样可以提高诉讼效率。(4)明确法院是否同意当事人申请陪审的评判标准。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此项规定可以避免担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导致法官恶意释法的情况。其次,应当对当事人拥有申请人民陪审员陪审的权利进行宣传。具体可以通过新媒体、讲座、指导案例等方式向社会各界突出表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加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社会效果。王砚章.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二)严格区分法官和陪审员职权区分法官和陪审员职权与明确案件审理范围同等重要。法官和人民陪审员职权不分以及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难以区分等问题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有可能导致法官为自己行便利,如大案子中认为人民陪审员不权威而将难以区分的事实和法律适用认定为法律适用,又或者为自己怠于履行法官职责时将大部分难缠的案子抛给陪审员。除此以外法官自有裁量权过大会导致原本处于劣势地位的陪审员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审而不议”的现状。解决这些问题,合理界定人民陪审员和法官职权应当做到满足以下几点张磊蕾.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4):79-84.:(1)人民陪审员应当仅就事实问题进行审判,不参与法律问题的认定。(2)细化职权职责,明确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关系,即制定明确且合理的机制规范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防范一系列问题。3.法官仍应处于审判的主导位置,但并不干扰陪审员事实认定的看法,在人民陪审员存在问题时,对陪审员进行适当的指引。张磊蕾.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4):79-84.王比学.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N].人民日报,2015-05-27(017).1.探索制定问题清单制度张磊蕾.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4):79-84.张磊蕾.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4):79-84.2015年《试点办法》曾规定过制定事实清单的制度,在试点改革方案中规定多所法院积极探索制定事实清单,但结果好像并不如意。根据试点改革的中期报告显示,在所有试点改革法院中适用事实清单的法院仅占全部陪审员案件的大约4.54%,这也就代表着事实清单制度并未实施下去。但也有法院做出了一些成就,如对15种常见刑事犯罪案件如何制作事实问题清单做出具体说明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案件审理的事实认定问题清单》,又比如有些法院制定类似事实清单制度的事实审要素表,如《类型化要素事实明细表》。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载中国人大网2016-06-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载中国人大网2016-06-30,/wxzl/gongbao/2016-08/22/content_1995705.htm.《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七人合议庭开庭前,应当制作事实认定问题清单,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区分事实认定问题与法律适用问题,对争议事实问题逐项列举,供人民陪审员在庭审时参考。事实认定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难以区分的,视为事实认定问题。”2.建立区分争议时的评价机制关于何为事实认定,何为法律认定本身就具有争执,因为证据规则本身就复杂,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有时难以区分,且一些复杂案件中关键客观事实与法律适用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当不能认定是事实或者法律时,对事实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尤为重要,因此建立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对此,我国曾有过两种做法,2015年试点方案采取对限缩解释法律问题,扩大解释事实问题的原则,而后在此基础上新实施的司法解释直接规定,当不能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时,应认定事实问题。笔者认为,单单这样的规定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有陪审员的案件和仅有法官审理的案件进行审判结果的区分,以此来防范二审中出现的问题。因为现行法律人民陪审员不参加二审审判,所以在二审中法官应当尊重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共同审理结果,应严格规定除非有相反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和证据适用确实有错误的,不得随意撤销或改判一审中由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事实认定。3.健全法官指引制度刘尧玺.人民陪审员参审实证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刘尧玺.人民陪审员参审实证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人民陪审员是在众多公民之中挑选出来的,于法官而言,人民陪审员在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相对欠缺,因此在审议案件时,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且陪审员不理解的地方,法官应当对人民陪审员进行释明、指引。我国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了法官的指引义务,但并没有规定法官指引细则且没有规定法官该指引却未指引时的责任。何时指引、对什么内容进行指引等内容以及法官责任的欠缺,使得法官指引在实务中不了了之,由此一来,人民陪审员由于法律职业能力欠缺导致在法庭程序以及证据规则等方面将无法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造成盲从于法官决定的现象。综上,健全法官指引机制对于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各司其职有很大的意义。在以后的司法改革中,可以适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健全法官指引制度。英美法系国家中,大多数一审案件人民陪审员仅就事实问题进行评议,法官仅就法律问题进行审议,因此法官会时刻跟进人民陪审员的事实认定及审议进程,随时指引人民陪审员向正确的方向进行。在美国,法官指示是一种制度性的规范,其会制定专门范本指示,规定法官必须指引的内容,防止法官错误指示或遗漏指示。另外规定了法官指示的效力和救济规则,如因为法官遗漏重要指示导致当事人实体权利损害时,将成为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法定理由。中国也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做法,如对法官指示内容做出规定以及规定法官指示的救济规则詹月.中美陪审制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7.。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现在的陪审员制度,法官指示内容应当包含告知公民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与义务、庭审的程序规则、证据规则问题、本案的争议焦点以及过往案例的判决,但需注意规定法官履行指引义务时不得带有主观标准。詹月.中美陪审制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7.(三)健全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机制1.确定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法性地位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承载着我国最核心的制度,如基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人民陪审员制度既是司法民主的政治功能的体现,也是促进司法公正法律职能的体现,施鹏鹏.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民主精神的载体[N].人民法院报,2020-12-07(002).可见人民陪审员制度之重要。此外,若人民陪审制度没有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么立法机关必然将享有用或者不用陪审制度的立法自由。因此笔者认为将人民陪审员写入宪法是必要之举,更是大势所趋,可以从下面两个途径来确认其宪法地位。施鹏鹏.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民主精神的载体[N].人民法院报,2020-12-07(002).首先,在宪法中明文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将此项权利写入宪法之中,更有利于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其次,研究表明,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即人民陪审员与当事人和法官面对面的沟通更有利于社情民意,毕竟人民陪审员比法官更深入普通群众的生活,更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当事人的做法。其次,将当事人可以请求陪审这一权利写入宪法。这样一来当事人申请陪审就有了宪法的保障,如此一来当事人请求陪审的权利便同时有了法律保障、社会保障和政治保障,这样一来实践中当事人申请陪审操作难的问题就有了改革的推动力。2.制作科学合理的考核培训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这就要求不仅要对人民法院进行考核,也要对人民陪审员进行考核。对人民法院的考核可以从该法院陪审率、该法院法官对人民陪审员指引制度的实行情况以及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应主要体现在其专业素养、参审案件数量、参与表决的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当然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当同时规定考核结果以及奖惩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人民陪审员的积极性,更会提高人民陪审员各方面素养。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定期对人民陪审员进行培训,谨记正确的培训内容应当严格控制在有关程序性规则以及必要的履职职责范围之内。四、结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解决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问题刻不容缓。现如今,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以及法官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界定不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纵向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反思总结,横向对域外人民陪审员制度参审范围进行借鉴,综合考虑司法公正、司法正义、司法经济、司法效率等价值之后,笔者对改革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提出了几点创新性建议,即完善当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专项出租车驾驶员劳务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保险经纪与代理服务合同5篇
- 2024年公司担保事务具体合作合同一
- 2024年专业劳务分包合作细则合同范本版
- 2024年合作伙伴权益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度企业市场营销与推广合同
- 2024年兼职工聘用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国际贸易代理协议规范格式版
- 2024年专业食堂运营管理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工程分包合同详细内容
- 2024秋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试卷A参考答案
- 2024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试卷3:试卷C《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大作业
- 复旦大学(张奇):2023年大语言模型评测报告
- 9.2 化学合成材料 同步练习
- 光伏屋顶荷载检测合同模板
- 音乐教育者招聘合同范本
-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 学校班主任培训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次月考试卷(1-2单元)含答案
- 2024年港澳台华侨生入学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英语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