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特点_第1页
中医针灸治疗特点_第2页
中医针灸治疗特点_第3页
中医针灸治疗特点_第4页
中医针灸治疗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针灸治疗特点*老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运用针灸、推拿、火罐、内服外敷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软伤患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其中,他尤其重视针灸治疗,并多有独到之处,现将其总结记录如下:1、掌握平衡*老师常说,中医是随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科学,要学好中医,就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他把对“中庸”的理解运用到针灸治疗当中,认为中医治则所由派生的一般方法即其哲学基础就是《内经》所说的“和”,而“和”应用于医学领域,第一步就是具体化为调整阴阳,主张“掌握阴阳平衡”。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机体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标志着身体健康。《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之人,气血充沛,寸口脉、人迎脉等九处脉象一致,称之为“平人”,即健康无病者。健康人的气血运行上下和谐,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形肉气血相互协调。《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只有保持着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平衡与运动不可分割,人体总是处于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由此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来。总括起来说,健康人包括机体内部阴阳的相对平衡和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样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无论什么病,中医学都认为应该用相应的阴阳不平衡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是相互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老师常说:一旦阴阳失调,任何一方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如果阴阳平衡关系破裂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老师认为:人体有非常完善的免疫系统,人体组织有非常顽强的修复能力,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但是人体的自愈能力并不足以战胜所有疾病,因此,必须首先重视治疗,重视“治愈”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决不忽视机体的“自愈”能力,更不能因治疗而削弱了机体的自愈能力。大量的慢性疾病,与其说是靠药物来控制病情,不如说是依赖机体的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而维持生命活动的。其实,任何有效的治疗都不过是为痊愈创造了条件,或缓解病情而为机体的自愈争得了时间。疾病的痊愈归根到底还得靠人体本身的自愈能力,所以治疗当中既重视对疾病的“治愈”作用,还要重视调动病人自身正气以祛除邪气的“自愈”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重视“治功能”和“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观。软伤科疾病本身也有一个“劳损--代偿--失代偿”的过程,就象我们皮肤的小创口会自行结痂、脱落一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是代偿。如骨质增生、肌肉韧带增粗,这开始就是一种代偿性的自愈过程,当损伤大于人体的代偿或代偿太过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疾病就会发生。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调整机体产生一个新的代偿,按中医的理论来说就是调节阴阳,使之平衡。《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就是说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采用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方法,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治疗目的。*老师针刺取穴治疗软伤疾病,多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局部、上下、左右、前后对称取穴的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局部对称:其痛处只有很小一块,找准痛点,画上记号,在对侧相同部位施术,按虚实而使用补泻手法,以痛点消失为度。左右对称: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在健侧同名穴上施术。前后对称:凡痛必有一中心痛点,寻得后在对侧正相对处施术,对得越准,效果越好。上下对称:手经取足经,上取下,下取上。如手太阴与足太阴:少商─隐白,鱼际─太白;手阳明与足阳明:商阳─厉兑,合谷─陷谷;手少阴与足少阴:少府─然谷,神门─照海;手太阳与足太阳:少泽─至阴,前谷─通谷;手厥阴与足厥阴:中冲─大敦,劳官─太冲;手少阳与足少阳:关冲─足窍阴,中渚─足临泣,外关─绝骨。如此可使阴阳经脉营卫气血调和,则病可痊愈。针刺健侧肢体腧穴,源于《素问·调经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利用健侧经气,在针刺刺激下调动患侧经络中残存之真气,共同驱除同经之邪气,从而使患侧的受损功能得以恢复。2、取穴精练*老师临证取穴力求精练,多为对称取穴,少则两穴、多则六穴。往往取穴很少而疗效颇佳。对进针方向和针刺深度则根据患者身体条件、病势轻重、病程长短灵活掌握。治疗腰部疾病常用穴有大肠俞、膀胱俞、上廖、次廖、秩边、环跳、殷门、足三里、条口、三阴交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疲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上也说:“…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闪挫、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可见腰痛原因主要关键在于肾。肾虚易感外邪,邪恋日久则易伤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腰在脏为肾,在经则属太阳,故取太阳经以化气行滞,舒经通络。故见效迅速而无延久伤肾之弊。治疗肩部疾病取穴肩贞、肩前、肩髃、臂臑、条口、承山、曲池、尺泽等等;肩部是手三阴三阳经筋结聚之所,经筋病则使肩痛活动不利,如《灵枢·经筋》所述“(手太阴经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手阳明经筋)其痛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手太阳经筋)其痛小指支……腋下痛、腋后廉痛……”。而这些结筋病灶点与解剖学有关,肌腱、韧带抵止点大都吻合。此病据其病因病理属“筋痹”范畴,以理气活血、舒筋止痛为原则。针灸取穴法以祖国医学经筋理论和以痛为腧原则为指导。膝关节疾病取穴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肾俞、阿是穴等穴位,能纠正膝周各肌群间力平衡,缓解肌肉、韧带紧张牵拉状态,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病变引起的疼痛,同时补益气血、肝肾、活血化瘀通络。促进膝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其内环境,使炎症消散、组织修复,改善软骨及周围组织的营养,促进代谢和组织修复。颈部疾病取穴:选阿是穴、反应点、颈部夹脊穴、风池、大椎、翳风、肩井、曲池、中渚、合谷穴。神经根型可配患侧大杼、肩髃、肩贞、抬肩、手三里、列缺等穴;椎动脉型可配角孙、百会、太阳、印堂、内关、神门、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以上各型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还可依据病变所分布经络区域选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区疼痛取大椎、陶道、风府、天柱、昆仑;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区疼痛取曲池、手三里;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区疼痛取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小海;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区疼痛取天井、支沟、悬钟、丘墟。若属太阳经输不利之表症,可加双侧合谷、列缺、太阳;若上肢麻重者加肩髃、曲池;指端麻木者加外关、合谷;头晕加风池、百会;若肝肾不足者,加肾俞、肝俞、气海、足三里等穴。*老师往往对证治疗而非对症治疗,循经取穴力求精炼,惟恐多加一穴,针刺功效就会因杂乱无章而减弱。3、擅用快针*老师针刺有“三快”:辨证快、速度快、起效快。其取穴、进针、行针速度很快,往往患者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郭主任已经针刺完毕,疼痛缓解,令患者啧啧称奇。这与他对疾病性质、部位的了解和临床经验丰富是分不开的。对某些起病急,病程短,或者久病痛处固定不移的软伤疾病,无论病势轻重,皆用快针疗法。找准穴位快速进针,以提插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胀麻感,并向周围传导;若感觉不明显,可用滞针疗法,即单向(顺时针)捻转,直致捻不动时向上提3—5秒,以患者局部酸胀能耐受为度,持续行针30—60秒,然后摇大针孔,快速出针,出针后不按压针孔,并可加拨罐治疗,以助邪气外出。正所谓:“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故而效如稃鼓。跟师三年中,我亲眼见到许多腰腿疼痛患者,被几人抬来求医,经*老师快速针灸后,立即下床,独自步行回家。效果之快之好,令患者及其家属连称*老师为“神医”。例如:患者涂某某,女,75岁,乃因“双膝退行性骨关节炎”住院的病人,平素大便干结,小便涩,微黄,口干,面色略显苍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住院期间大便干燥日盛,4日未解,上午予电针治疗,取穴双腹结、太溪、足三里,当天下午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大便秘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用开塞露无效,郭主任予针刺双天枢,足三里,用快针泻法,出针后3分钟后即感便意,如厕泄泻,连续3次后停止。腹痛缓解,面色如常,仅感体虚乏力,予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调理善后便秘消失。4、补泻得当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而确立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两类不同针灸法。软伤科疾病同样有虚实之分,只要辨证清楚,手法得当,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于软伤治疗中,往往可以取得神奇的效果。**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将针刺补泻手法灵活运用于软伤科疾病治疗中,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4.1补泻兼施,先泻后补对虚实夹杂,正虚邪盛的患者,以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方法:准确取穴,迅速进针,插至一定程度,患者出现酸麻胀或循经传导感觉时,即将针尖抵住该点,名曰守气,然后反复重提轻插,由深至浅,即“动而伸之”的手法,徐徐提至浅层,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补法行针一次,出针时揉按针孔。病例:李某,男,45岁,2003年3月26日初诊。主诉:腰痛伴左下肢牵扯痛半年。患者于半年前由于搬抬重物导致腰部扭伤疼痛,伴左下肢牵扯痛,不能坐立,经内服消炎止痛药及行腰部推拿后,疼痛略见好转,仍时有发作。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腰痛及左下肢牵扯痛,经药物及腰部推拿治疗无效,遂请*师诊治。查体:腰部肌肉板结状,L4-5棘突左侧旁开1.0cm处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屈颈实验(+)“4”字试验(+)。做腰椎CT示:L5-S1椎间盘突出,*师在针刺中给予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方法。取穴大肠俞(双)、关元俞(双)、环跳(左)、殷门(左),针10次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巩固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按:*师认为:颈、腰椎劳损性病变的患者多数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且病因有感受风寒湿邪,有气滞血瘀,有肾亏体虚,错综复杂,从而导致腰腿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无以濡养筋脉,因而发生腰痛。久病多虚、多瘀,而症状表现多为急重,应属体虚邪盛,故在治疗上要补泻兼施。《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指出:“补者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营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营气迎之于前而泻”。*师先泻后补法正是体现了由重深到轻浅,从营到卫的补泻兼施的道理。先祛除其气滞血瘀之邪,再补其肾亏体虚之瘀。以达到邪去正盛的目的。4.2掌握针刺补泻的度*师强调:在针刺补泻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度,对相同的病症,应特别注意准确辨证,要从病因、病机,病人的体质、心理诸方面综合考察后,选穴配方,在针刺手法中,掌握合适的轻重、深浅度及针刺方向,方能有较佳疗效。元·滑寿《难经本义》指出“营为阴,卫为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所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营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说明针刺的深与浅,不仅作用不同,手法操作亦相异。轻重程度也同样重要,如坐骨神经痛,由于单纯性坐骨神经炎大多正实邪实,用强刺激的泻法,重泻则痛止;如系腰椎间盘突出症日久压迫坐骨神经之疼痛,因正虚邪实,虽手法不重,而已产生泻法的效用,往往稍重刺即正气受伤而疼痛增剧。因此同此一症,针刺手法亦不尽相同,而也有差异。病例:齐某,5岁,2003年6月12日初诊,主诉:早晨起床时,在床上跑跳,受到家长责骂后,突发斜颈,头向右侧转80度,可由外力被动将头扶正,但失去外力后头又复原,胸锁乳突肌增粗痉挛,局部无明显压痛。*师选取患测风池、肩井两穴,以1寸针,迅速刺入两穴约0.5分,轻轻捻转,用隐力迅速上提,由深及浅,反复操作3次,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治疗1次显效,3次痊愈,随访1月未复发。按:患者小儿,阳气盛,活泼好动,受家长责骂后,肝气郁结,疏泻失职,导致颈部筋脉拘急孪缩,发为斜颈。病属足厥阴肝经,因其起病急,病势轻浅,病位属阳,故选取与之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经穴,应局部取穴的原则,由于小儿畏惧针刺,哭闹好动,又采取快速针刺法,以针刺泻法,浅刺其卫阳,以轻柔的手法,疏经通络,疏肝理气,使气机得畅,则其胸锁乳突肌痉挛消失,斜颈逐渐恢复。4.3善于运用针刺补法软伤科疾病大多虚证不明显,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喜欢用泻法和平补平泻手法,*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软伤疾病多为劳损性病症,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多瘀,更应注意针刺的手法,灵活运用补法,往往疗效极佳,否则会产生欲速而不达的结果。病例:罗某,女,62岁,2003年6月18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眩晕,项强,失眠,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整夜不眠,他院医生以美尼尔氏综合征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一月前,患者头部眩晕加重,伴项强,失眠恶心,呕吐,耳鸣,复摄CT片示:C3-4、C4-5、C5-6椎间盘膨出,经他院输液、针灸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遂来我院请*师诊治,入院时,患者头昏,眩晕,项强,左耳连续鸣响,声调低沉,时轻时重,听力下降,舌苔薄,脉细。查体颈部肌肉略僵硬,旋颈征(+)。*师取穴四神聪、风池(双)、大椎、内关(双)、三阴交(双),进针后,在浅层侯气,出现针下沉紧,便可运用“推而内之”的手法,先浅后深,用隐力将针徐徐推进,约纳入3—5分,患者有酸麻胀感,再慢慢纳至一定深度,出现热胀感。留针15分钟后缓慢出针,按揉针孔。用以上手法针10次头部项强、眩晕明显减轻,20次诸症渐消而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按:该患者为颈椎病的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项强、失眠、眩晕和耳鸣。耳鸣者,非实则虚,眩晕则“无虚不成眩”,结合症状及舌诊脉象,可以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故失眠,血不充耳,故而出现耳鸣耳聋;脾主生清,头为清窍,脾气虚弱,头失所养,故而项强、眩晕,给予针刺四神聪、风池、大椎、内关、三阴交以益气、健脾、宁心安神,故获良效。《素问.调经论》中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针刺补泻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故历来医家对补泻手法尤为重视。*老师认为针灸治疗学中补虚泻实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刺手法、穴位特性,更核心的内涵是辨证施治,要准确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熟悉脏腑经络腧穴功效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方可起沉疴于针下。5、针灸并用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有“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重要”。明朝《医学入门》也有:“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及,必灸之”之说。可见历代医家对灸法的重视。传统灸疗种类繁多,但在治病过程中需人扶持施灸,操作及不方便费时费力,稍不留意便会灼伤皮肤,烧坏衣物,极不安全。针灸医师在临床中不便使用,患者也畏惧灸疗,导致当前在针灸治疗中“重针轻灸”的局面,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老师克服了艾灸易灼伤皮肤且费时费力的缺点,在临床中对传统的灸具灸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非药物综合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先后研制出了“中国霸王灸”和“神农塔灸”两项灸具,并都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发明对人体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安全、舒适、卫生、操作简便,疗效高、易于推广普及。使艾灸治疗得以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其优越的治疗效益。“中国霸王灸”(又名多用灸具)将艾火灸、温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击等技法和刮痧有机地融合于一枚灸具中,具有一具多用,方法独特,外形美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