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二四年初中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5题,共24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弟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年年如是,周而复始。(2)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簌簌________风雪载途___________(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答案】(1)年年如是,周而复始(2)①.sù②.zài(3)①.弟②.第③.消④.销【解析】【小问1】本题考查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标点符号各占一格。注意“年、是、周、复、始”的间架结构和写法。【小问2】本题考查字音。簌簌(sùsù):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也可以用来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风雪载途(fēngxuězǎitú):形容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风雪遍地,满路都是。它常被用来形容旅途的艰辛或环境的恶劣。【小问3】本题考查字形。次弟——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B.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C.高树与低树栩栩如生,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D.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连三而来。句中形容家庭接连遭遇不幸,使用正确;B.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句中形容离别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使用正确;C.栩栩如生:一般用来形容画作、雕塑等艺术作品形象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在此句中,它被用来形容“高树与低树”,是不恰当的,因为树木本身就是活的,不需要用“栩栩如生”来形容。此句意在表达树木的多样性和自然之美,而非其逼真程度;D.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句中形容疲倦状态下迅速入睡,使用正确;故选C。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能否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B.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C.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D.通过“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学习,使老师们认识到“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的重要意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语序不当,将“充分”移至“发挥”前;C.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造成的”;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故选A。4.古诗文默写。(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木兰诗》)(2)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3)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李清照在国难之时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却屡遭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5)当我们面对成绩起伏与生活悲喜时,可以用《岳阳楼记》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6)梅兰竹菊被古代文人誉为“花中四君子”,请任选其一写出与此相关的连续两句古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关山度若飞②.亭亭净植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枯藤老树昏鸦⑤.我报路长嗟日暮⑥.学诗谩有惊人句⑦.不以物喜⑧.不以己悲⑨.零落成泥碾作尘⑩.只有香如故【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亵、焉、藤、鸦、嗟、暮、谩。(6)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理解。解答时,结合自己的积累,选取有关“梅兰竹菊”的连续两句诗词作答即可。示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走进名著。(4分)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B.《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均出自《世说新语》。C.《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D.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不是刘义庆编写的;故选B。6.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它包括_____、_____和《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答案】①.《贝多芬传》②.《托尔斯泰传》【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第6—9题,共10分)为响应号召,你所在班级开展了“垃圾分类,你我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7.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8.班级准备举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9.班级打算出一期主题板报,请你拟定三个栏目。10.你所居住的小区也开展了垃圾分类活动,作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的你,要上门给各家各户发放《垃圾分类指南》,发放过程中,你会对小区住户说些什么?【答案】7.示例:①垃圾分类,利国利民。②垃圾分类,全民行动。8.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垃圾分类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做好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正确给垃圾分类,你了解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活动中吧。9.示例:①垃圾分类的方法。②垃圾分类的意义。③垃圾分类的好处。10.示例:叔叔(阿姨),您好!打扰了,我是咱们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来给您家发放《垃圾分类指南》。请您看看这个宣传册,积极配合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共同维护好我们的家园,谢谢您!【解析】【7题】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扣住活动的主题“垃圾分类,你我参与”来拟写宣传标语,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示例:垃圾分类新时尚,你我共筑绿色梦!【8题】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首先,需要明确活动的主题是“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使用亲切、热情的语言来开场,如“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这样的开场白能够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接下来,需要阐述这次活动的意义。然后,明确活动的目的,即“通过今天的竞赛,增进理解,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环境”。最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听众的参与热情,如“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这场智慧与环保并行的旅程吧!”。这样的表述能够激励听众积极参与竞赛,共同为环保事业努力。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充满环保热情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不仅是生活的小事,更是关乎我们地球家园的大事。让我们以知识为钥,开启绿色生活的大门,通过今天的竞赛,增进理解,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环境。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这场智慧与环保并行的旅程吧!【9题】本题考查栏目设计。解答时,需要明确板报的目的,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班级板报应围绕这一主题,展现垃圾分类的各个方面。受众为班级同学,他们可能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可能存在知识盲点或误解。因此,板报应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示例:栏目一: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栏目二:垃圾分类实践案例栏目三:垃圾分类互动问答【10题】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小区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接着,明确此次行动的目的是“上门给各家各户发放《垃圾分类指南》”。了解垃圾分类活动的背景和重要性。最后表示愿意为住户提供垃圾分类方面的帮助和解答疑问,鼓励住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示例:叔叔(阿姨),您好!我是咱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督导员。今天来,是特意给您送上这份《垃圾分类指南》,希望能帮助您更清晰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垃圾分类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让咱们的生活更加绿色健康。希望您能积极参与,一起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的地方,请随时联系我。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三、阅读理解与分析(第10—25题,共36分)(一)(共10分)【古诗赏析】1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诗从主题上来说是一首什么诗?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怀古咏史诗,全诗借古物引发感叹,以此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大意: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前两句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折戟”又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二句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而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借吟咏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𪩘,列如啐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①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选自《蜃说》)注:①歘(xū)起:忽然涌起。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食马者食:______(2)鱼鳞相比鱼鳞:________13.翻译下列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14.【甲】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乙】文想要表达的情感。【答案】12.①.同“饲”,喂②.像鱼鳞一样13.(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不曾见过的,父老们看了都认为(这个景象)非常惊奇。14.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乙文将古代有名的建筑进行类比,曾经恢弘华美的建筑都化为灰烬,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表达作者身处南宋见证国家衰亡,对时光飞逝、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解析】【12题】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喂千里马的人。食:同“饲”,喂。(2)句意为:像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鱼鳞:像鱼鳞一样。【13题】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2)句重点词语:忽:突然。涌:涌现。皆:全、都。昔:以前。未尝:不曾。甚异:非常惊奇。【14题】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分析。第一问,甲文《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第二问,结合乙文第二段“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𪩘,列如啐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可知,文中详细描绘了海市蜃楼变幻莫测、美轮美奂的景象,从“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到“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赞叹与敬畏之情。结合乙文第三段“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可知,通过将海市蜃楼与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荡为焦土的著名建筑相比较,如“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作者深刻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这些曾经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的建筑,最终都化为了历史的尘埃,与海市蜃楼一样,不过是过眼云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身处南宋末年,作者亲眼见证了国家的衰亡,个人命运也随之飘摇不定。文中对古代建筑的描写,实则是对南宋王朝乃至整个历史兴衰的隐喻。作者通过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家国情怀。【点睛】参考译文: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文: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会有这样的事情。唐寅三月,我为了躲避兵乱,暂住在海滨。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时,家僮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报告外面发生了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看了觉得非常惊奇。”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人来邀我前往共赏此奇景。到了海边,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在广大无边的海面上,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迭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犹如一座人口多的城市,几十万户人家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其中有佛寺、道观、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别护着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翘出如牙的建筑装饰,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的像站立着的人,有的像野兽在逃散,有的像飘扬的旌旗,有的像瓮盎之内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傍晚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奇异景象那里去了呢?大海还是像往常一样风平浪静。沈括在《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我是因为亲眼看过,所以才开始相信有这回事的。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此高耸入云的楼台殿阁,历代不知有多少,可是物换星移、朝代交替,这些宫殿楼阁都已经荡然无存,化为焦土、尘埃,这也算是一种海市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还有闲暇工夫去讨论这种蜃景的奇异现象呢?(二)(共8分)阅读《中国墨》一文,回答问题。中国墨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白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湖《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1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1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17.阅读第④段,谈谈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说明对象“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C.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制作烟料团、加入配料制成墨团、捣练锤击、入模成型。D.选文第③段横线空白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既……又……”。【答案】15.①墨的制作过程(或:制作工艺)。②墨的选择和应用。③现代墨汁的制作和特点。④“墨”的含义的演变。16.作比较。比较松烟墨和油烟墨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突出说明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17.“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程度的副词)。表明了不是全部,而是绝大部分,说明了现代墨汁因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的特点,差不多替代了手工制成的烟墨,但并未完全替代。“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8.C【解析】【15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从第②段中“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可知,这段文字介绍的是中国墨的制作工艺;从第③段中“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可知,这段文字介绍的是墨的选择和应用;从第④段“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可知,这段文字介绍的是现代墨汁的制作和特点;从第⑤段“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可知,本段这段文字介绍的是墨的意义的演变。【16题】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第③段画线句“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将“松烟墨”与“油烟墨”的墨色、色泽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它们的不同的适用范围,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本段“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的内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17题】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几乎”指差不多,接近,为表程度的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带词解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绝大部分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但是未全部取代,有未被取代的。联系第④段“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可知,此句说明了现代墨汁因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的特点。“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18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的理解。C.有误,从第②段中“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可知,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加入配料和成烟料团、捣练锤击制成墨团、入模成型;故选C。(三)(共9分)阅读《走出“信息茧房”》一文,回答问题。走出“信息茧房”①网上尖锐对立的不同观点造成的人群撕裂触目惊心。不同的持论者不仅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且拒绝交流讨论,连对方提供的事实与信息也一概拒绝。②这一方面展示了文化和思想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想和文化的偏颇、偏执和狭隘。③不禁让人感叹:原本以为网络是思想交流的平台、理性讨论的园地,却不承想成了不同持论者们织就的“信息茧房”和步入其中各执己见党同伐异的场所。④“信息茧房”的说法非常形象,它点出了不同的持论者囿于已见、作茧自缚。⑤《庄子》有段话的含义是:你跟一只生长在水井里的青蛙讲海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长空间局限于水井,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出大海的广阔。你跟一只主要生存在夏季的昆虫讲冰雪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命在秋天就结束了。你跟一个曲学阿世的人讲什么是道,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受的教化就是精致利己。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走出囿于己见、偏执陋见的“信息茧房”。⑥超越利益藩篱。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是人的本性,很难超越,也不宜动辄进行道德评判与道德绑架。但是,为了表面、眼前与部分利益而丧失实质、长远与整体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而且,有时确实需要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只要这样的牺牲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值得而且可以获得补偿,那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⑦更何况,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讨论交流,大多并不与利益直接相关,更多的是思想的差异、观点的分歧,有时甚至仅是意气之争。固执己见的原因,仅是觉得若是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被对方说服了,就输了气、降了格、掉了份似的。这其实大可不必。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接受了对方的观点,是你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维,是收获而不是失去。⑧拓展知识边界。一个人不管怎样博学深思,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知识和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对边界内的知识比较了解,思想比较成熟;边界之外,知识未免浅陋,思想未免幼稚。在不与别人交流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发现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局限;在与人发生争论时,越是自己感到生疏和冷僻的知识与思想,越可能是自己的未知领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顺势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疆域,即可获得新的知识与思想的版图;而固于已见坚守陋见,就丧失了获得新知和丰富思想的机会。在知识快速更新、思想日新月异的现代,如果思想和知识总是缺乏更新替代,唯一的结果就是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⑨保持思想开放。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可图强。对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一个人也是这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因为它永远保持对所有江河湖泊的开放和容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保持开放与运动。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多湖之城。为解决市内湖泊的水质问题,武汉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它们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不开放、不交流,总是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因为呆滞而变得腐臭不堪;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青春与活力。⑩你有一个革果,我有一个革果,交换之后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各有两个思想。⑪苹果是物质的礼物,思想是精神的礼物。如果有人与你交换,或者赠送你一个苹果,你即使不接受,也不会觉得对方有什么恶意;为什么当别人希望与你交换,或与你共享一个思想的时候,你不仅会拒绝接受,而且还会激烈反击呢?这真是一个饶有兴味和值得深思的问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0.简要概括想要走出“信息茧房”,我们应该怎么做?21.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论证思路。22.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答案】19.一个人思想开放才能收获更多。(我们不能囿于己见、作茧自缚。)20.超越利益藩篱;拓展知识边界;保持思想开放。21.首先提出“保持思想开放”的观点,并论述开放对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古文证明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列举武汉将湖泊与长江相连从而变活水的例子来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思想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青春与活力。22.示例:通过文章内容我明白了思想闭塞对人的危害,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保持开放,吸收接纳各种优秀的思想,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例如在数学解题时,不应该只满足于一种解法,学习掌握多种解法才能让自己的数学思维有所提高。【解析】【19题】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位置分析法:一看标题。通读全篇,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判断出文章是否围绕标题展开论述,从而判断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二看开头。仅用于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中心论点也在首段末尾点出;三看结尾。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论点。可留意一般标志性词语,如“总之”“所以”“因此”“总而言之”“归根到底”等。四看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和直接表述句。尤其是注意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表述句。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网络上因尖锐对立观点导致的人群撕裂现象,并引入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即人们因囿于己见、作茧自缚而难以接受和交流不同观点。接着,文章通过引用《庄子》的寓言,强调了走出“信息茧房”的重要性。随后,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走出“信息茧房”的建议:一是要超越利益藩篱,不因个人利益而拒绝交流和讨论;二是要拓展知识边界,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局限,积极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三是要保持思想开放,接纳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最后,文章通过比喻和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思想开放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走出“信息茧房”,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据此可概括中心论点为:一个人思想开放才能收获更多或我们不能囿于己见、作茧自缚。【20题】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⑥段中“超越利益藩篱。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是人的本性,很难超越,也不宜动辄进行道德评判与道德绑架。但是,为了表面、眼前与部分利益而丧失实质、长远与整体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而且,有时确实需要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只要这样的牺牲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值得而且可以获得补偿,那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⑦段中“更何况,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讨论交流,大多并不与利益直接相关,更多的是思想的差异、观点的分歧,有时甚至仅是意气之争。固执己见的原因,仅是觉得若是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被对方说服了,就输了气、降了格、掉了份似的。这其实大可不必。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接受了对方的观点,是你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维,是收获而不是失去”可知,在交流讨论中,不应过分关注个人利益,而是要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理性对待不同观点,不因个人利益而拒绝交流或固执己见。据此可概括为:超越利益藩篱;结合⑧段中“拓展知识边界。一个人不管怎样博学深思,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知识和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对边界内的知识比较了解,思想比较成熟;边界之外,知识未免浅陋,思想未免幼稚。在不与别人交流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发现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局限;在与人发生争论时,越是自己感到生疏和冷僻的知识与思想,越可能是自己的未知领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顺势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疆域,即可获得新的知识与思想的版图;而固于已见坚守陋见,就丧失了获得新知和丰富思想的机会。在知识快速更新、思想日新月异的现代,如果思想和知识总是缺乏更新替代,唯一的结果就是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可知,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局限性,积极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通过与人交流和争论,发现并拓展自己的未知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据此可概括为:拓展知识边界;结合⑨段中“保持思想开放。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可图强。对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一个人也是这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因为它永远保持对所有江河湖泊的开放和容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保持开放与运动。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多湖之城。为解决市内湖泊的水质问题,武汉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它们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不开放、不交流,总是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因为呆滞而变得腐臭不堪;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青春与活力”可知,保持思想开放: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不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让思想保持流动和活力,避免陷入封闭和僵化的状态。据此可概括为:保持思想开放。【21题】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结合⑨段中“保持思想开放。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可图强。对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一个人也是这样”可知,首先作者明确提出“保持思想开放”的观点,并强调开放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民族的重要性,指出封闭会导致落后,而开放则是实现强大的关键。结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因为它永远保持对所有江河湖泊的开放和容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保持开放与运动”可知,接着,作者通过道理论证的方式,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古文,来进一步证明思想开放的重要性。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开放包容的胸怀和保持开放与运动以维持活力的道理。结合“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多湖之城。为解决市内湖泊的水质问题,武汉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它们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可知,然后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列举了武汉为解决市内湖泊水质问题,将湖泊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的例子。这个生动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开放对于改变现状、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结合“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不开放、不交流,总是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因为呆滞而变得腐臭不堪;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青春与活力”可知,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思想也需要保持开放和流动,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这一结论既是对前文论证的总结,也是对读者提出的殷切期望。【22题】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解答时,需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走出‘信息茧房’”,并理解文章通过多个方面(如超越利益藩篱、拓展知识边界、保持思想开放)来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接着,将文章中的理论或观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信息茧房”的情况,比如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拒绝接受不同观点等。分析这些实际情况如何与文章中的观点相呼应,并思考这些观点对自己有何启示。比如,如何超越个人利益、如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何保持思想的开放等。示例:本文让我意识到“信息茧房”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即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或已持有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观点和信息。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视野,也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和理解。文章强调了拓展知识边界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和思想在不断更新,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正如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如果仅仅局限于已知的解决方法,就可能陷入困境。而当我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新的解决思路时,往往能够找到更好的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这些观点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难以接受。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并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就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四)(共9分)阅读《温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馨梁晓声①那夜失眠,倚床而坐,将台灯罩压得更低。吸一支烟,于万籁俱寂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就悄悄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为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厚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灯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④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坑、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我都要将这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上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⑤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⑥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⑦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为了让母亲过上不必借钱花的日子,再远的地方我都心甘情愿地去,什么苦都算不上是苦。⑧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上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后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⑨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⑩温馨,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溶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也许是老父亲某一时刻的目光;它也许曾浮现于老母亲变形了的嘴角;它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丝欣慰;甚至,可能与人们所追求的温馨恰恰相反,体现为某种忧郁、感伤和惆怅。⑪它虽溶解在日子里,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在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选自《语文经典读本》,有改动)23.围绕“温馨”,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24.文中第⑨段说“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请你说说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25.“寻常”在第⑩段反复出现,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意义。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溶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26.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许多往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答案】23.寒冷冬夜,母亲下班回来后的身影;上了中学后的“我”干活很在行,付出后家人的感动;工作后将积攒的钱塞给母亲后,母亲欣慰的泪花;父亲临终前,“我”紧挨着父亲躺下,并本能地握住父亲的手。24.父亲临终前,“我”一直依偎在父亲身边,尤其是那短暂而亲密的握手,充满家庭的温馨,父亲走得安详而宁静,是对弥留之际的父亲最大的安慰;也是“我”回报养育之恩的最好体现,“我”对父亲尽到应有的责任,从而没有遗憾。25.前两个“寻常”强调温馨无处不在的特点,后一个“寻常”点出温馨极易被人忽视的特点,呼吁人们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温馨的美好瞬间。26.“温馨”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写“我”回忆的与温馨有关的事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下乡时光”及“现在”几个时间段展开记叙;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文章井然有序;选取典型素材,抓住能打动人心的寻常小事展开,于寻常事件中寄托温馨的真情。【解析】【23题】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②段中“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就悄悄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为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厚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灯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③段中“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可知,在寒冷的冬夜,年幼的作者冒着严寒到小胡同口迎接辛苦工作晚归的母亲。据此可概括为:寒冷冬夜,母亲下班回来后的身影;结合④段中“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坑、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⑤段中“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可知,中学时期的作者,在春节前把家里粉刷得焕然一新,尽管过程辛苦,但看到家人醒来后惊喜和感动的表情,作者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温馨。据此可概括为:上了中学后的“我”干活很在行,付出后家人的感动;结合⑥段中“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可知,参加工作后,作者每次探家都会把积攒的钱交给母亲,尽管这些钱有时还需要向战友们借,但看到母亲感动的泪花,作者感受到了深深的温馨和满足。据此可概括为:工作后将积攒的钱塞给母亲后,母亲欣慰的泪花;结合⑧段中“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上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可知,在父亲临终前,作者紧挨着父亲躺下,并本能地握住父亲的手,这短暂的陪伴成为了作者一生中最深刻的温馨记忆。据此可概括为:父亲临终前,“我”紧挨着父亲躺下,并本能地握住父亲的手。【24题】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⑨段中“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可知,作者回忆了在父亲临终前,他紧挨着父亲躺下并握住父亲的手,度过了短暂而亲密的五六分钟。这段时光成为了他一生中最深刻的温馨记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尽到子女责任的满足与无憾。这五六分钟是父亲临终前与“我”最为亲密的时刻。在父亲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刻,“我”紧挨着父亲躺下,并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这种身体上的亲近让“我”感受到了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亲密无间的陪伴,对于即将离世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温暖。这五六分钟是“我”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在父亲的一生中,他为家庭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而“我”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在他身边,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欣慰。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回馈,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力量。最后,这五六分钟也是“我”对父亲无憾的告别。在父亲安详地离去后,“我”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愧疚。因为“我”知道,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给了他最大的陪伴和关爱。这种无憾的告别,让“我”更加珍惜与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25题】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寻常”是普通、随处可见的意思,作者连用三个“寻常”,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温馨的随处可见,人们往往会因此而忽略,由第⑪段“它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可知,作者在这里想唤起人们对温馨的重视,进而表达文章主旨“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温馨的美好瞬间”。【26题】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文主要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温馨在作者生命中的不同体现和感受。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寒冷冬夜迎接母亲回家的温馨场景,中学时期独自为家人粉刷房间带来的家庭温馨,下乡探家时给母亲钱的温馨时刻,以及后来与父亲临终前亲密相处的温馨瞬间。这些平凡日子中的温馨瞬间,虽然转瞬即逝,却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了其生命中宝贵的记忆。文章最后强调,温馨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储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岁月的沉淀,在不经意间被我们重新想起。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精心构思,将众多往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线索上:全文以“温馨”作为贯穿始终情感线索,无论是描述与母亲的相聚、中学时期的家庭劳作、下乡探家时的情感交流,还是与父亲临终前的亲密时光,都紧紧围绕着“温馨”这一主题展开,使得文章情感集中,主题鲜明。叙述顺序上: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者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从“小学”时期开始,逐步推进到“中学”、“下乡时光”,直至“现在”,逐步展开对往事的回忆。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不仅使文章脉络清晰,也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绪,一同经历那些温馨的瞬间。详略安排: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不同的事件进行了详略处理。例如,对于迎接母亲回家的场景、为家人粉刷房间的过程以及与父亲临终前的亲密时光,作者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因为这些事件最能体现“温馨”这一主题。而对于其他相对次要的内容,则进行了简略处理,从而保证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不枝不蔓。选材上:作者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素材,抓住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寻常小事进行展开。这些小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通过这些小事,作者成功地传达了“温馨”的真谛,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据此概括作答即可。四、写作(第26题,共50分)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27.鲁迅留学日本,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给予他关怀和鼓励,这种影响在他的回忆中日渐深远,于是他写下了《藤野先生》;朱德出身贫苦,他的母亲勤劳慈爱,这种影响对他投身革命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他写了《回忆我的母亲》……在你的回忆中,有没有对你影响很大的一个人?请你以“就这样,你影响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就这样,你影响了我母亲的关爱润物无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就一直很排斥母亲的管教,讨厌她不理解我。母亲,总是用她独特的方式来限制我的行动,以她的一厢情愿策划我的生活。生性不羁的我厌恶被人操纵着。于是矛盾在日益碰撞中愈发激烈。发狂的时候,我有时甚至忘记对母亲所应持有的“尊重”。矛盾归矛盾,生活还是在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因为自己的英语成绩不甚理想,母亲帮我找了一个家教,课外辅导我。虽然自己很不情愿,为了成绩能有所提升,我还是勉强地接受了。那天晚上,我去英语老师家补习,直到九点多才离开。下楼时,寒风透过楼道的护栏猛烈地刮着,我不由得紧缩脖子,顶着凛冽的寒风“噔噔噔”地下楼。刚出防盗门,猛地一抬头,一个背影闯进眼帘,是母亲!借着昏暗的路灯,我分明认得出那是我母亲,她靠在车旁,弓着身,背对着我,双手放在嘴边直呵气,或许是想获得更多的暖和,她还不时地抬头看看灯光,可寒风毫无人性,依然有恃无恐。那时,我忘记了身上的寒冷,忘记了夜的黑暗,我的大脑储藏空间,只有母亲!只有在寒风中颤抖等待的母亲!突然,母亲转过身,看到了站在原地发愣的我,推着车走过来。她的身影越来越近,最后她的影子笼罩在我的身上。我不知所措,言不由衷地问:“你来干什么?”母亲从车篮里拿出一件风衣,笑道:“我怕你冷,拿了件衣服过来。接你回家。”接过衣服,触到她冰冷僵硬的手指,问:“为什么不到老师家里去找我?”“因为我怕影响你学习啊!”她说得那么自然,让我顿时哑然。长期和母亲冷战,已不懂得如何和母亲沟通交流的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表达心里突然涌起的各种滋味,只是木然地披上衣服,和她一起慢慢往家的方向走。橘黄色的路灯投射光芒,竟是如此温馨。想起一次次的争吵,她那受伤的眼神,我深感愧疚,她是我的母亲!我以前竟忽略了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亲的爱,为我驱散夜的黑暗,风的寒冷。我深刻的理解了母亲的不易——既要操持家务,又关注我的成长。是母亲让我学会了,学会了理解多替他人着想,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影响着我,让我不断成长。【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就这样,你影响了我”为题进行作文创作。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其含义。“我”提示我们作文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创作。“这样”“影响”提示我们应该围绕一件事或几件事展现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联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