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鹤壁市2023—2024学年下期高一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诗与画的关系上,最著名的说法出自苏东坡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来苏东坡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精彩,仅指王维的诗作,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这句名言日后成了诗画统一的理论依据,还出现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的说法。其实,作为艺术形式,诗与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统一是在对立中的统一,如果只看到统一而忽略了对立,就会失之偏颇。16世纪明朝人张岱说:“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如李青莲《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张岱的质疑很雄辩,思故乡的心理活动,是无法用视觉图画表现的,18世纪德国人莱辛的《拉奥孔》,也揭示了诗与画的不同,论述诗与画、诗与造型艺术的矛盾,成为美学经典。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将其翻译成中文。但是,长久以来,诗画统一论仍然被奉为不刊之论。这并不是偶然的,中西方艺术中诗与画之关系,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诗与画关系特别亲密,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全面修养,许多诗人兼长书法和绘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往往也能为诗,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十四行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但是,在西方,诗与画各自独立,诗并不为画而作。在西方画家看来,把十四行诗写到画中去,无疑是对画面结构的破坏。这是因为工具的不同,欧洲古典绘画一般用刷子刷油漆,施之于帆布,而为诗则用天鹅毛、大雁毛蘸墨水,不能挥洒油漆,刷子也不能为文作诗;而中国绘画与诗歌所用工具皆为毛笔和墨水,一概施诸纸张和绢帛。故诗与画相近相亲,堪称一枝双花。当然,诗与画从亲近到共处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文字与图画各自独立,连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李思训的名字都不见于画中。就是在画中署名,有的也是署在不显眼的角落,叫作“藏款”。宋朝经典画作《溪山行旅图》作者是谁,争论不休,直到1958年,才有学者在密林丛叶隐蔽处发现了范宽的题名。后来,画家以“题跋为多”,不但把名字写进去,还有些题意之类的简洁文字,因为在画中写字,书法必须与之相配,就不能不有所讲究。书法从此进入绘画。但是,光有文字还不是诗。从唐、五代到宋代,以诗题画的风气大开。但是,诗不像名字那样,不可能再“藏”,直接写到画幅中,可能干扰画面结构。故最初诗是题在画外的。元末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题在《墨梅图》空白处。受其影响,明朝董其昌、唐寅等兼善诗歌、书法的大画家,画成而后题诗,成为一时风气。这样一来,诗与画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诗不再是画外的附属品,而成为画的组成部分。诗处在画幅的显眼处,其书法不能不与画相称。诗书画三位一体,诗与画不再是一枝双花,加上书法,成了一枝三花。诗书画三者要达到有机统一,面临三个难题。第一,诗的质量;第二,书法的质量;第三,最重要的是,诗歌、书法与画不能简单相加。这个问题,到了18世纪,终于有了理论的概括。方熏在《山静居画论》卷下这样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话切中肯綮,诗书画三位一体,不但诗的质量要达到画的水准,更重要的是,题画诗包括书法,要“位置画境”,也就是要服从画面结构,同时,“画之不足”,要由诗来抒发出“高情逸思”。但是,比方熏早近半个世纪的郑板桥,早在艺术上将三者达到高度和谐。他不但在画中写诗,还将诗写到画幅当中,一首不满足,再写一首。有时他甚至把诗写到画的主体石头上。他这样不拘一格的“位置画境”,丝毫没有造成对画面的干扰。这是因为他书法自成一体,在汉隶的“八分书”中加入行书、楷书和草书的笔法,成为一种六分半书法。表面看似有点乱,但聚散纵横,错落有致。他的诗也别具一格,诗思、书法、绘画高度统一和谐。试举一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题在自己竹石画上的诗。将竹放在与石的关系中,石非土,不宜于植物生根发芽,郑诗强调竹之坚韧,用了“咬定”二字,竹胜于石,益之以“千磨万击”而不改“坚韧”,最后还加上“任尔东西南北风”,用了大白话,达到诗的高潮,这哪里是写竹,分明是写人。他的“高情逸思”确实提升了“画之不足”。(摘编自孙彦君《诗书画的历史:从苏东坡到郑板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相亲相近,这与它们所使用的工具毛笔、墨水及载体纸张、绢帛有密切的关系。B.王冕在《墨梅图》空白处题诗的做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兼善书法、诗歌的画家积极仿效。C.诗书画要达到有机统一,会面对诸多难题,如诗、书法的质量要求,诗书画三者间的组合方式等。D.郑板桥在竹石画上的题诗与画完美融合,在于所题之诗别具一格,写出了“高情逸思”,从而提升了画之不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原本只是针对王维的作品作出的评价,但由于苏轼声名显赫,最终得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B.莱辛在其美学经典《拉奥孔》中揭示了诗、画两种艺术的不同之处,而中国学者对莱辛书中的观点并不认同。C.从《溪山行旅图》的作者姓名在隐蔽处被发现可以看出,当时有些画家的名字不见于画作之中,可能与不想影响画面的风貌有关。D.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对诗书画三位一体做出了理论上的概括,这为后来郑板桥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印证“诗是无形画”“诗中有画”观点的一项是(3分)()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直接引用明朝张岱的有关言论,意在论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对立且统一的关系。B.在论述中西方艺术中的诗画关系时,文章使用了对比论证,将中国诗画关系密切与西方诗画各自独立进行比较。C.“一枝双花”“一枝三花”等比喻的使用,将诗书画间的关系表述得通俗易懂,也增加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D.文章在论述我国诗书画关系论题时,虽并非严格按时间先后逻辑顺序展开,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5.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梳理我国古代诗、书、画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花香时节送马老阿来马老走了。3月28号晚间,手机响起,话筒里传来声音:马老走了。问:马老去哪里了?还是那句话:马老走了。哦,不是去散步,不是去访友,不是去出席活动,是告别人世的那个走了。用他常说的话,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了。第一反应,要去医院送他。但被告知,那边已经收拾停当,要去殡仪馆了。我去那里等他。到了成都北郊浅山上,已经有十来位记者等在那里。他们把话筒举在我面前,我说:想不到马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走了。马老肺功能不好,之前的担心是怕冬天难熬。眼下严冬过去,春回大地,梅花刚过,海棠盛开,樱花盛开,不想,老头却选这个时候走了。柳条弄色不忍见,海棠满枝空断肠。春节前,我去看他,一行七八个人。他拿一只放大镜,正在琢磨一副新写的对联,又给同去的人,每人用红斗方写一个“福”字。他说,耳聋眼花,好在脑子好使。用他自己的旧体诗句,叫“近瞎近聋脑却好,能饭能走体如初”。这么多年,国家有什么事,操心。作家协会有什么事,也记挂,也关心我们这些晚辈。他说,你还年轻,要多思多写。他是百岁老人,看谁都年轻,我只有唯唯。此前也是说我年轻,我说50多快60了,他说这算啥子,我出版《清江壮歌》已经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那时你才刚出生。今年春节前探望,我们一行告辞出门,见院中蜡梅正盛,红梅含苞欲放。我突然就想到一个词:薰染。此时,我确实闻到阵阵花香,手上还有与他握别时的力量与温暖。那天,从他身边离开,我去秦岭中,带着杜甫和岑参的入蜀诗去走蜀道。走到一个嘉陵江上的渡口,我对同行的人说,当年马识途马老到过这里,代表川康地下党迎接贺龙率领的解放军十八兵团入川。还听过他不止一次讲地下党出生入死的故事。但现在,他确实是在春暖花开时走了。等候灵车的时候,我心里已经有了一副挽联:揭黑暗痛心疾首写《夜谭十记》寻光明披肝沥胆谱《清江壮歌》他的革命经历我辈只能崇仰,但他的创作之路,却能使晚进深获教益。当年《夜谭十记》在杂志上连载,直到今天还记得那别开生面的写法给我的震动。这组小说有意借鉴巴蜀民间讲故事,看似随兴所之,其实起承转合自有特别的路数与讲究。在那个时代,从理论到实践,注意力多集中于对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的观念与形式的借鉴与化用。但马老不为所动,写作上一直清醒地坚持自己的努力与选择。不止一回,他都申明要在写作中追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多年过去,马老106岁时,《夜谭续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马老一以贯之的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追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高度评价。这本书出版时,马老第一时间把签名本送到我手里。书中还夹了两纸手书的古体诗,其中几句,我读了心痛:年逾百岁兮日薄山,蜡炬将烬兮滴红残。本非江郎兮才怎尽,早该封笔兮复何憾。我想,这是宣布停笔不写的意思啊!第一次未经预约,我马上起身去他家里。见他第一句话就是:精神健旺,思路清晰,不能不写。第二句话是对他女儿马万梅说的:老头不会不写!果然,再去探望时,他又在伏案写作了。按他的诗就是:“说文解字读甲骨。”107岁,又一本书《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完成。中国文字的知识之外,更有对西南联大学习生活的鲜明回忆,彼时一代学人师长的形象因深情勾勒而跃然纸上。灵车来了。担架上那个已无声息的人是他。读者、亲人、朋友散立在殡仪馆的院子里。这个夜晚,春风回暖,花香隐约。经过庄重装殓的老头躺在了厅堂中央。我垂手屏息,看见他安静的遗容。他就是睡着了,安安静静地睡着了。马老,这回是真的封笔了。第二天,去乐山市参加一个表彰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活动,叫“追光”。马老是第一届追光活动的致敬人物,“追光”两个字也是由他题写。这一届当选的人物之一,是生态环境学专家,80周岁的印开蒲老师。那天颁奖下来,印先生一直拉着我说话。他说,他是马老任科学院领导时,特招进林业科学研究所,而走上生态与环保之路的。又有当地领导说,解放初期,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作为制药原料的咖啡因不能进口,马老了解到茶叶中也可以提取此物,便力倡科学攻关,办厂生产。成功提取出咖啡因,解决当时卡脖子的大问题。古人讲事功,我想这就是事功了。今人讲奉献,我想这就是奉献了。也就是苏东坡所说是的飞鸿雪泥了。我常对写作同行说,马老是我们的榜样,却原来,自己对这个榜样知晓得还如此之少。4月4号,清明节上午。去送他最后一程。送行的人自发前来,手捧着白菊与黄菊,花香浓郁。我们送他去火化,那个烈焰腾腾的空间里,他再次燃烧,自己变成了火焰。我想,他化成了光,那我就去追这束光。用负责任的写作,用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去追这束光。他用道劲的汉隶饱蘸浓墨写过这两个字:追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电话里传来马老走了的消息时,“我”没有立刻听懂对方的意思,说明“我”对马老离世还没有心理准备,这个消息太过突然。B.春节前,马老给前来看望他的一行人每人写了一个“福”字,还说自己“耳聋眼花,好在脑子好使”,可见他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C.马老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贯坚持,不仅让晚进作家获得教益,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极高的评价。D.“我”与马老交往已久,把他奉为榜样,在他去世后才发现“对这个榜样知晓得还如此之少”,这样写突出了“我”因对马老不够了解而惭愧、后悔的心态。7.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我”确知马老去世的消息后,文章连用三个“不是……”构成排比句,读者从中可以看到马老日常的生活。B.“他就是睡着了,安安静静地睡着了”使用反复修辞,写出马老躺在殡仪馆厅堂中央时,平静而安详的状态。C.“马老,这回是真的封笔了”既与诗句“早该封笔兮复何憾”照应,也借“封笔”委婉表达了对他去世的惋惜。D.结尾部分写“手捧着白菊与黄菊,花香浓郁”,从侧面表现送别马老的场景,既点了题目,又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8.文章以“花香时节送马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时会特别注意作品中人称的使用。本文对马识途先生的称呼在“马老”“他”“老头”中转换,请分别概括作者在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简要分析人称转换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材料二: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夫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为亭A于堂之北B而凿池C其南D引流种树E以F为休息G之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指我,与《齐桓晋文之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中的“予”含义相同。B.材料一中“始治官舍”与材料二中“修既治滁之明年”两句中的“治”含义相同。C.而,表转折关系,与《答司马谏议书》“而天下之理得矣”中的“而”用法不同。D.“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使用的文言句式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为书命名、汉武帝为年号命名、叔孙为儿子命名,古人面临的喜事大小不同,但都喜欢以所喜之事命名,这对苏轼产生了影响。B.苏轼到任扶风的第二年,在已经建好的亭子里摆设酒宴,与朋友相聚宴饮,一问一答之间,可见作者心忧天下苍生的情感。C.欧阳修发现滁州城南一百步的地方山水风景优美,十分欢喜,于是让人拓出空地,修建一座亭子,此后常与百姓在此游玩。D.滁州在五代混战时曾是兵家争夺之地,宋太祖领兵平定滁州。到欧阳修在滁州时,滁州已成为一个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地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简要概括苏轼、欧阳修为自己建的亭子所命之名的缘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水调歌头·雨花台①韩元吉②泽国③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今古长干桥下④,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江南岸,淮南渡,草连空。石城潮落,寂寞烟树锁离宫。且斗尊前酒美,莫问楼头佳丽,往事有无中。却笑东山老⑤,拥鼻⑥与谁同。【注】①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②韩元吉,南宋词人,宋朝南渡后,韩元吉一家南迁。③泽国,多水的地方,指金陵(南京)。④长干桥,位于雨花台附近。⑤东山老,东晋宰相谢安,其早年曾隐居东山。⑥拥鼻,《晋书·谢安传》有“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后以“拥鼻吟”指用雅音曼声吟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从大处入手,点明环境特点,给读者以整体感受,“飞鸿”二字从点上着笔,由面到点。B.三、四句使用设问、夸张等手法,其中“暮云重”既写云彩之厚重,又可指当时“中原”艰难的状况。C.“斜日”二句通过视听描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与下片“石城潮落”两句的孤寂落寞互相映衬。D.面对金陵晚秋之景,词人不禁想要及时饮酒行乐,且对往事的有无产生了怀疑,流露出逃避现实的一面。16.这首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以金陵为写作对象,两首词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周瑜的神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周瑜战功之大。(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静态的桥具有了腾飞气势的动态美。(3)“孤舟”的本意是孤零零的小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其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梦境里的古琅琊是这样的:海风梳理着古巷、港口,帆布被潮头打湿。我乘一片云朵,沿城外的道路一路低飞,洼地上开满白色的芦花。这是《诗经》里的芦花,被汉朝的人吟咏,被明朝的人朗读,被当今的琅琊人反复温习。(1)《诗经》中的“伊人”在哪里?(2)她究竟象征或隐喻了什么?当我从梦中醒来,才知道她是神仙的化身,是梦境的另一种形态,是人类终生追寻的福祉符号。(3)为了寻找“伊人”的踪影,古往今来的先贤蜂拥而至,(4)老子来过,庄子来过,孔子和孟子来过,风、雪和月光来过。而那个企图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嬴政,更是率领一支浩荡的队伍出现在海湾之畔。俱往矣!秦始皇的车马背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被纷纭的传说取而代之,蜜蜂般嘤嘤而歌。沧海桑田,风云际会,斗转星移。每当一年一度春暖花开,城外的草野萌芽泛青之时,琅琊人便三五成群地驾车出游,到大海边默念祈福:愿出海捕捞的船队平安归来,大地风调雨顺。而我,慕名而至,来到东夷半岛寻古问今——大珠山、神仙洞、祭海神庙……茫然四顾,却发现琅琊是一台多维的棱镜,恰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的心中奔腾着一千个古邑的琅琊郡。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后,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A.古往今来的先贤蜂拥而至。(趋之若鹜)B.沧海桑田,风云际会,斗转星移。(一日千里)C.琅琊人便三五成群地驾车出游。(三人成虎)D.大地风调雨顺。(五风十雨)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A.(1)处B.(2)处C.(3)处D.(4)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们总是谈“烧”色变。一发烧,整个人四肢酸痛、头晕目眩。但如果将目光放向人类之外,A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