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5545-2018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1页
DL-T-5545-2018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2页
DL-T-5545-2018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3页
DL-T-5545-2018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4页
DL-T-5545-2018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DL/T5545—2018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2018-06-06发布国家能源局发布2018年第8号依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 4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择要求 5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 6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计算 6.1一般规定 6.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 6.4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裕量 7间接空冷工艺系统及设备 7.1间接空冷散热器系统 7.2凝汽器 7.3循环水泵及管道系统 7.4膨胀水箱系统 7.5地下贮水箱及充排水系统 7.6散热器清洗系统 7.7循环水系统水质控制 8.1一般规定 8.2间接空冷塔本体结构 9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控制要求 9.1启动和停机 10间接空冷系统试验要求 附录A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空气动力计算阻力系数及 附录B冷却管束水阻和修正系数 6.1Generalrequiremen 6.3Designparametercalculationofindirectdrycooling 7.3Circulatingwaterpumpa 7.7Waterqualitycontrolofcirculatingwatersystem 7.8Condensationwaterrefinetreatmen 7.10Heatpreservation,paint 9(Operationandcontrolrequirementsofindirect 10.1Mathematicalandphysicalmodeltestofindirectdry AppendixBWaterresistanceandcorrectionfactorof Listofquotedstandar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为了使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安全可靠、技术先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工程单机容量为125MW~1000MW级的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1.0.3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应积极采用经运行实践或1.0.4间接空冷工艺系统的设计寿命应为30年,间接空冷塔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1.0.5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标识系统应与火力发电厂主体工程1.0.6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以空气作为最终冷却介质,利用循环冷却水作为中间换热介质,将汽轮机的排汽热量间接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系统,包括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和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temwithjetcondenser汽轮机的排汽与循环冷却水之间在混合式凝汽器中换热的间接空冷系统,又称喷射式凝汽器的间接空冷系统。由若干组管束、管板冷却元件组成,冷却柱调节空冷散热器进风量的装置,由框架及窗叶组成。由两片长度相同的冷却柱和一组同长度的百叶窗组成三角形的冷却单元。间接空冷散热器冷却水进口温度与散热器入口空气温度的差值。循环冷却水从冷却柱一端进入,不改变方向直接从冷却柱的另一端流出。循环冷却水从冷却柱一端的半侧翅片管流入,在冷却柱另一端通过水室折返到另半侧翅片管后流出,进水和出水在冷却柱同一端,流入翅片管和流出翅片管内的水流方向相反。2.0.11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naturaldraught利用冷却塔内外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空气自然对流作用冷却空冷散热器内循环冷却水的设施。2.0.12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mechanicaldraughtindirect利用风机形成的空气强制对流作用冷却空冷散热器内循环冷却水的设施。2.0.13排烟间接空冷塔indirectdrycoolingtowerwith兼有烟囱排放烟气功能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冷却三角在塔周垂直布置时,冷却三角顶部与间接空冷塔塔体之间的封闭结构。在空冷塔外零米地面以上10m标高处未扰动环境空气的2冬季气温低或供热机组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防冻3.0.2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和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耗电量以及混合式凝汽器和调压水轮机的设计制造水平等因素,3.0.3辅机驱动用汽轮机的排汽冷却设施宜与主机冷却设施合3.0.4在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0℃的地区采用间接空宜采取合理的配置规模和度夏设计措施;在高环境风速地区使用3.0.5对于单机容量为600MW级及以上机组,每台机组宜配置1座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3.0.6间接空冷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与单元机组的自动化水平3.0.7间接空冷系统应纳入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监视54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择要求4.0.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所需的气象资料和深度应符合现行行4.0.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气温应按参证气象站典型年的气象资4.0.3典型年气温累积小时数统计应按气温由高到低递减顺序排列,气温分级不宜大于2℃。典型年气温累积小时数统计表内4.0.4间接空冷系统环境风资料宜符合下列规定:2统计分析最近10年全年和夏季的风速大于3m/s的各风3统计分析最近10年当环境气温大于或等于26.0℃,且10min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4m/s及5m/s同时出现的各风向出4.0.6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时应分析论证所选参证气象站对厂址应在厂址区域设立空冷气象观测站进行对比分析。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的相关技术要求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4.0.7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宜收集厂址区域的逆温分布资料,相关技术要求宜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4.0.8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应对厂址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以的最长持续时间、沙尘暴强度、主导风向、最大风速等进行分析污环境条件进行分析。5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5.0.1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筑物相对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宜布置在直接空冷平台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2不宜布置在机械通风湿冷塔的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3不宜布置在粉尘源的全年主导风向下风侧;5.0.3相邻间接空冷塔的塔间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散热器塔内水平布置的塔间净距不宜小于4倍较大的进风口高度,且不应小于0.5倍较大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柱中心零米处直径;2散热器塔周垂直布置的塔间净距不宜小于3倍较高的散热器高度,且不应小于0.5倍较大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3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塔间净距1)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两塔散热器高度之和的1.5倍;2)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高度的1.5倍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高度2倍之和;3)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高度的2倍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高度1.5倍之和;4)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两塔进风口高度之和的2倍。5.0.4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可按下式式中:Lmin——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H——间接空冷塔最外围进风面有效高度(m);h——间接空冷塔周围建(构)筑物有效阻风高度(m)。对于靠近冷却塔的特别高大的障碍物,应通过专项研究评估5.0.5当厂址所在地对烟囱有限高要求或经论证采用排烟间接空冷塔技术经济更优时,经环境影响评价达标后可采用排烟间接5.0.6当两台机组的间接空冷塔零米标高差大于2m时,宜采用5.0.7间接空冷塔的位置不宜布置在循环冷却水系统较低点。关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要求设置于间接空冷塔内。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要求设5.0.10间接空冷塔塔筒的几何尺寸应满足间接空冷塔的热力性定。当采用双曲线型钢筋混凝土塔筒时,间接空冷塔塔筒的几何尺寸宜按表5.0.10的规定取值。塔高与塔底直径的比喉部面积与壳底面积的比喉部高度与塔高的比塔顶扩散角壳底子午线倾角0.40~0.603°~6°14°~17°5.0.11自然通风排烟间接空冷塔烟道宜设在相邻两个冷却扇段5.0.12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泵房宜靠近间接空冷循环水泵组宜靠近凝汽器布置。5.0.13间接空冷系统宜在间接空冷塔或主设备附近设置电子设6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计算6.1.1间接空冷系统各设计工况应与空冷汽轮机各设计工况相对应,设计和计算参数选择应以空冷汽轮机对应工况的参数为6.1.2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工况宜在设计气温条件下,达到空冷汽轮机最大连续出力工况背压和出力的要求。以最大连续出力工况出力作为机组铭牌出力的空冷机组,应根据夏季计算气温校核规范》GB/T5578确定铭牌出力的空冷机组,应在夏季计算气温条件下,达到空冷汽轮机铭牌出力工况背压和出力的要求。6.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6.2.1设计气温应根据典型年的小时-干球温度统计,宜按5℃以上年加权平均法确定设计气温,5℃以下按照5℃计算。6.2.2夏季计算气温应根据发电机组夏季电力负荷需求和特点合理确定,可选取典型年的小时干球温度统计表由高至低取累计不大于200h对应的环境气温。6.2.3设计环境风速应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环境风速不宜小于最大月平均风速。6.2.4设计大气压力和夏季大气压力宜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大气压力宜采用多年平均大气压力,夏季大气压力宜采用多年最热月平均大气压力。6.2.5设计相对湿度和夏季相对湿度宜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相对湿度宜采用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夏季相对湿度宜采用多年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6.2.6初始温差应根据气象条件、主机选型、厂址布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计算确定。设计初始温差值宜在25℃~35℃范围内选择。6.2.7对设有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电厂,夏季计算背压对应的饱和蒸汽温度应与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程度相匹配。6.3间接空冷系统计算6.3.1间接空冷系统热力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Q₁——间接空冷散热器换热量(W);K——总传热系数[W/(m²·℃)];与散热器水侧流速和空气侧风速有关,关系式由制造厂提供或通过试验给出;S——散热器传热面积(m²);F,——非逆流换热修正系数;△tm——传热平均温差(℃);ma——通过散热器的迎面质量风速[kg/(s·m²)];v——散热器水侧流速(m/s);ts——对应于汽轮机排汽压力的饱和蒸汽温度(℃);t₁——散热器进水温度(℃);t₂———散热器出水温度(℃);△t——循环冷却水进出水温差(℃);θ₁——散热器入口空气温度,即环境干球温度(℃);θ₂——散热器出口空气温度(℃);(TTD)c——凝汽器端差(℃);Qk——凝汽器的排热量(W);W——循环冷却水流量(kg/s);2凝汽器的排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k=Dk(hk—h)+2Dk;(hki—h;)+Q(6.3.1-7)式中:Qk——凝汽器的排热量(W);Dk——主机汽轮机的排汽量(kg/s);hk——主机汽轮机的排汽焓(J/kg);he——主机凝结水的焓(J/kg);Dki——各辅机汽轮机的排汽量(kg/s);hki——各辅机汽轮机的排汽焓(J/kg);h;——各辅机凝结水的焓(J/kg);Qs——疏水的排热量(W)。3环境空气的吸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₂=△θ×ma×Sn×Cpa(6.3.1-8)式中:Q₂——环境空气的吸热量(W);△θ——空气温升(℃);Sn——散热器的迎风面面积(m²);Cpa——空气定压比热容[J/(kg·℃)]。6.3.2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风筒有效高度产生的抽力宜按下式计算:ND=He×g×(p₁一p₂)(6.3.2)时宜采用散热器中部至塔顶的高差,散热器水平布置时宜采用散热器顶部的平均值至塔顶的高差;g——重力加速度(m/s²);6.3.3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各部位通风阻力计算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与所设计的间接空冷塔相同或相似的原型塔的实测数据;2当缺乏上述数据时,可按本规范第6.3.4条和第6.3.5条规定的经验方法计算。6.3.4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通风阻力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计算:1百叶窗通风阻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b——百叶窗通风阻力(Pa);Cb——系数,通过试验获得;m——指数,通过试验获得;vb——气流通过百叶窗的迎面风速(m/s)。2散热器进口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hi=51.601-1.335α+0.0094α²(6.3.4-3)散热器进口的阻力(Pa);Khi——散热器三角形进口阻力系数;Uh——通过散热器迎风面空气流速(m/s);3散热器出口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ho=14.0150.2929α+0.0017α²(6.3.4-5)式中:△Pho——散热器出口阻力(Pa);Kho——散热器三角形出口阻力系数。4散热器阻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h——气流通过散热器的阻力(Pa);Ch——系数,通过试验获得;n——指数,通过试验获得。5气流通过塔筒支柱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气流经过塔筒支柱阻力(Pa);可按表6.3.4-1的规定取值;p——通过断面气流的密度(kg/m³);Va——塔筒支柱上游迎面风速(m/s);Aa——进风口柱体总横断面积(m²);b——塔筒支柱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m);d——塔筒支柱迎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m);Re——雷诺数(10³<Re<10⁶);μ—-通过塔筒支柱气流动力黏度(Pa·s)。支柱截面形式塔筒支柱阻力系数Ca类似于椭圆形按本标准式(6.3.4-8)计算圆形矩形26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至风筒底部截面之间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P——空冷塔空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Pa);K;——空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可按表6.3.4-2的规定计算;Ve——进风口上缘风筒横截面平均空气流速(m/s);Di——进风口上缘塔筒直径(m);Se——间接空冷塔有效利用系数,可近似为散热器沿塔周边的有效长度与塔周边长度之比。表6.3.4-2空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计算公式和适用范围表散热器布置形式空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K;计算公式适用范围散热器水平布置按本标准式(6.3.4-11)计算散热器垂直布置按本标准式(6.3.4-12)计算7间接空冷塔出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空冷塔出口阻力(Pa);v₀——间接空冷塔出口空气流速(m/s);p。——间接空冷塔出口热空气密度(kg/m³)。8空气通过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可按下式计算:TP₂=△Pp+△Phi+△Pho+△Pb+△Pa+△P;+△P。式中:TP,——空气通过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Pa)。6.3.5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通风阻力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进行计算:1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阻力(Pa);vd——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断面的空气流速(m/s)。2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气流转弯阻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₂——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气流转弯阻力(Pa);K₂——气流转弯阻力系数,可取0.5。3支撑梁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P₁——支撑梁阻力(Pa);K——支撑梁阻力系数;v₁——通过支撑梁处的空气流速(m/s);A₁支撑梁处气流有效面积(m²);A。——塔体围护横截面积(m²)。4风筒圈梁进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₄——风筒圈梁进口阻力(Pa);K。风筒圈梁进口阻力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v₄——风筒圈梁进口断面的空气流速(m/s);Eo风筒圈梁进口面积比阻力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A.0.2的规定取值。5风筒进口渐缩段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P。——风筒渐缩段阻力(Pa);K.——风筒渐缩段阻力系数;v₁——风筒喉部截面积的空气流速(m/s);C——风筒进口逐渐缩小缓冲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A.0.3的规定取值;A——风筒喉部截面积(m²);A.——风筒渐缩段进口截面积(m²);e——风筒进口渐缩段面积比阻力修正系数;λ——摩擦系数,可采用0.03;6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P、——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Pa);K、——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系数;K、——风筒扩散段阻力系数;K、2——风筒出口动能损失阻力系数;δ——风筒内装风机造成风速分布不均匀的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A.0.4的规定取值;C′——逐渐扩大缓冲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A.0.5的规定取值;A,——风筒出口截面积(m²);γ——风筒出口渐扩角(°)。7空气通过抽风式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可按下式计算:TP;=△Pb+△Phi十△Pho十△Ph十△Pd十△P₂+△P₁十空气通过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Pa)。6.3.6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水力计算宜采用与所设计的散热器相同的实测数据或与所设计的散热器相似的实测数据;当缺乏上述数据时,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计算圆形管束间接空冷散热器水阻:1冷却管束内的水阻可按下式计算:冷却管束的水阻(mH₂O);Vw——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m/s);d₂——冷却管束内径(mm);R₁——水温修正系数,可按本标准附录B.0.1取值;的规定Li——全流程冷却管束总长度(m)。2冷却管束流入、流出管端水阻可按本规范附录B.0.2的规定取值,对应的流速为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3水室进口水阻和出口水阻可按本规范附录B.0.2的规定取值,对应的流速为与水室相接的循环冷却水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速。4间接空冷散热器总水阻可按下式计算:式中:Rr——间接空冷散热器总水阻(mH₂O);Rpi——冷却管束流入管端水阻(mH₂O);Rp。——管端流入冷却管束水阻(mH₂O);Rsi——水室入口水阻(mH₂O);6.3.7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应根据典型年小时气温条件,结合不同末级叶片的汽轮机特性和系统布置,确定最佳的汽轮机背2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应按下列两阶段进行:1)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初步优化,确定设计气温,冷设备特性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进一步对空冷系统设计参3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主要优化参数宜包含如下内容:1)冷却水量;4)主要循环水管管径;径等主要塔型参数;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迎风面风速、4在满足热力性能和总平面布置要求的前提下,间接空冷塔的塔型宜满足本规范5.0.10条的规定;5循环水量可通过循环水泵的最佳运行台数进行选择,运行循环水量占总循环水量的百分数可按表6.3.7的规定选取;表6.3.7运行循环水量百分数循环水泵台数水量百分数(%)运行1台运行2台运行3台运行4台260~65340~45430~3585~90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的6.3.9水锤计算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同时提供试验室试验报告和冷却元件性能试验报告,必要时可提供工程应用测试报告。由试验室试验所得的传热系数,在实际工程应用计算时宜按乘以0.80~0.85的折减系数计算。出水温度裕量宜为0.5℃~1.5℃,夏季计算工况的冷却塔出水温度裕量宜为1℃~3℃,以现行国家标准《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规7间接空冷工艺系统及设备7.1间接空冷散热器系统7.1.1间接空冷散热器宜采用塔周垂直布置,在沙尘暴频发地区散热器可采用塔内水平布置。7.1.2散热器型式应根据热负荷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铝制间接空冷管束》DL/T1672的有关要求。7.1.3散热器的流程形式、冷却柱长度或高度、冷却三角数量选1钢制管束内水流速度宜为0.7m/s~2.0m/s,铝制管束内水流速度宜为0.7m/s~1.8m/s;2冷却柱的水阻不宜大于8m水柱;3钢质散热器的冷却柱长度或高度不宜大于15m;4铝制散热器的冷却柱高度宜选择散热器本体及其框架的制造成熟可靠的方案;5散热器三角数量和冷却柱高度的组合宜使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型符合本标准第5.0.10条的规定。7.1.4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散热器迎面风速应综合环境风速、素,宜在1.0m/s~2.3m/s范围内选择;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散电压等级等因素,迎面风速宜在1.5m/s~2.5m/s范围内选择。性等要求综合确定;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同一冷却扇段的风机运7.1.6冷却三角的百叶窗应为可调节型,1个百叶窗执行机构宜控制不多于2个百叶窗。7.1.7循环水管网的配置应使进入各冷却扇段和冷却三角的流7.1.8间接空冷塔内循环水管的阀门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统启动过程中循环水泵扬程维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旁路阀门宜选择软密封电动调节阀或软密封电动蝶阀;7.1.9散热器排气管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2每个冷却扇段的排气管道的管径和数量应和冷却扇段充3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每个冷却扇段应有独立的吸气排4冷却扇段排气立管出口高于膨胀水箱底部不宜小于10m;用钢制散热器时排气管宜与氮气保护系统连通。7.1.10采用钢制管束散热器时,宜设氮气保护系统,并宜采用制氮设备和稳压装置维持系统压力,系统内氮气压力范围宜为当地大气压力的1.05倍~1.10倍;每个冷却扇段应有独立的充氮保护管路系统。充氮保护系统的所有设施应有可靠的防冻7.1.11冷却三角进出水管宜设不锈钢膨胀节。7.1.12散热器的设计压力应大于其所在位置各种工况下的最大7.1.13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塔筒支柱零米直径和进风口高度应结合对冷却三角的长度、数量和冷却扇段的布置的优化计算确1散热器在塔内水平布置时,宜选择塔筒支柱零米直径较小的散热器配置方案;散热器在塔周垂直布置时,冷却三角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柱之间距离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靠近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塔筒支柱零米直径宜兼顾总平面布置的限制,并宜采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成熟可靠程度高的接空冷塔进风口高度应根据冷却三角高度和冷却三角联箱管、排气管布置的要求确定;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高度宜结合塔筒支柱结构设计综合优化确定。7.1.14散热器垂直布置的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应结合总平面布7.1.15机械通风间接空冷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7.1.16机械通风间接空冷风机及配套的电动机、齿轮箱等设备GB/T50392的有关规定。7.1.17当1座自然通风冷却塔内布置2台机组的间接空冷散热7.2.1表面式凝汽器管束材质宜采用不锈钢。混合式凝汽器的材质应根据管道材料、环境极端最低温度及在各种工况下运行的7.2.2表面式凝汽器冷却水管内的允许流速宜符合现行行业标7.2.3混合式凝汽器水箱的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合式凝汽器水箱正常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贮水量不宜小于最大连续出力工况下10min的汽轮机凝结水量;2混合式凝汽器水箱正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高差不应小于1000mm。7.2.5凝汽器设计压力不宜小于0.4MPa,且循环水泵设在表面式凝汽器出水管路时,凝汽器设计压力不宜小于间接空冷系统膨胀水箱最高水位与凝汽器最低点之间的水头差;循环水泵设在表面式凝汽器进水管路时,凝汽器设计压力不宜小于间接空冷系统膨胀水箱最高水位与凝汽器最低点之间的水头差与整个循环水系统的水阻之和。凝汽器试验压力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汽轮机凝100%汽动给水泵组时,可单独设置给水泵汽轮机凝汽器;单独设7.3.1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火力发电厂的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宜采用单元制或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宜采用单元制供水系统;每台汽轮机宜采用1条7.3.2每台汽轮机可配置2台~4台循环水泵,宜根据工程情况空冷系统宜设置水轮机及其旁路调节阀,其水轮机组宜与循环水7.3.4循环水泵宜设在凝汽器出水管路上。循环水泵应有良好的抗汽蚀性能,循环水的最高运行水温应按极端最高气温条件下的凝汽器出水温度设计,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泵的电动机驱动或变频控制方式。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泵配电机应满足系统变工况运行时扬程和功率变幅大的要求。电动机的冷却方式宜根据电厂水源和冷却水回收利用的条件,采用空冷或水冷的7.3.7循环水泵出口阀门宜采用液压缓闭止回蝶阀。7.3.9钢制循环水管外壁应做防腐;钢制循环水管内表面除锈后,宜采用水溶性磷酸制剂钝化处理,当未采用钝化处理时,在施工期间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并在管道冲洗前应进行二次7.3.10循环水管道沿程水阻和局部水阻的水力计算应符合现行7.3.11循环水管道的壁厚、刚性环类型及间距应通过优化计算确定,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进水管的最高运行水温宜按75℃~80℃设计,冷却塔出水管的最高运行水温宜按65℃~70℃设计,循环水管的最低运行水温宜按不高于5℃设计。7.3.12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管的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的有关要求,并宜对循环水管的布置进行优化,减小间接空冷塔内膨胀水箱和地下贮水箱的1间接空冷散热器扇段循环水进出支管阀门与冷却三角之间的管段应设置检查人孔;2间接空冷塔内地下循环水管及局部隆起段两侧均应设置3局部上弯的高点和冷却扇段进出水管道阀门与地下环管间应设置排气补气装置,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宜为自动排气补气阀,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宜为手动排气补气阀;4循环水管宜在低点设排空设施,排空水应回收利用。7.3.13循环水管道系统的工作压力和循环水泵设备的承压能力应根据系统在供水时可能的最大运行压力确定。7.3.14循环水管应进行水压试验,管道试验压力及试验要求应的1.25倍,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管的试验压力不宜小于循环水泵关闭水头加上膨胀水箱最高水位和循环水管最低管道中心线的高差之和;2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管的试验压力不宜小于循环水泵关闭水头;3水压试验的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和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5部7.3.15辅机汽轮机的排汽冷却采用独立的间接空冷系统时,循机组集中布置时可共用1台备用泵。7.4膨胀水箱系统7.4.1膨胀水箱的有效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小于冷却三角数最多的冷却扇段水容积;2应容纳整个循环水系统水体积膨胀量。7.4.2每台机组的膨胀水箱宜单独设置。当两台机组的间接空冷系统采用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时,不同机组对应的膨胀水箱标制散热器时排气管应与大气直接连通,采用钢制散热器时排气管宜与氮气保护系统连通。7.4.4膨胀水箱宜选用钢制水箱。7.4.5膨胀水箱的壁厚、加固肋类型及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且水箱的壁厚应有不小于2mm的腐蚀裕量。7.4.6膨胀水箱外壁和无充氮保护的膨胀水箱内壁应做防腐。7.4.7膨胀水箱设置高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膨胀水箱最低液位应高于空冷散热器顶部,其高差不宜小于5m。7.4.8膨胀水箱出口宜设滤网,滤网孔径不宜大于散热器基管直径的0.7倍,并满足通流要求。7.5地下贮水箱及充排水系统7.5.1地下贮水箱有效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有冰冻影响的地区,当有可靠的防止塔外管道存水自流进入地下贮水箱的措施,地下贮水箱有效容积应能够容纳间接空冷塔内布置在冰冻线以上的管道和设备内所有存水;当没有可靠的防止塔外管道存水自流进入地下贮水箱的措施,地下贮水箱的容积还应包括间接空冷塔以外设备、管道水流入地下贮水箱的统设备检修时最大放空水量的要求。7.5.2每台机组的地下贮水箱宜单独设置。当两台机组的间接空冷系统采用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时,不同机组对应的地下贮水箱宜采用水位平衡措施。7.5.4地下贮水箱宜选用钢制水箱。7.5.5地下贮水箱的壁厚、加固肋类型及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且水箱的壁厚应有不小于2mm的腐蚀裕量。7.5.6地下贮水箱外壁和无充氮保护的地下贮水箱内壁应做循环水环管顶标高。7.5.8充水泵和补水泵宜符合下列规定:1每台机组宜设置2台50%容量的充水泵及2台100%容3充水泵和补水泵宜布置在地下贮水箱或独立设置的泵径的0.7倍,并满足通流要求。7.5.10充水及排水系统的阀门宜集中布置。7.5.11紧急泄水阀门及连接管道的管底应低于散热器最低点。7.5.12间接空冷塔冷却扇段排水管道及其阀门应靠近扇段进出口阀门,冷却扇段排水管道底部标高应与扇段进出口管道底部标7.5.13间接空冷塔内管道及设备内存水应能全部排空。7.6.1空冷散热器应设置清除积尘的水清洗设施,并应根据不同直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外时清洗系统宜按塔内清洗方式布置,散热器垂直布置在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外时清洗系统宜按塔外清洗方式布置,散热器水平布置在间接空冷塔内时清洗系统应布置在散热器上方。7.6.2清洗水质宜采用除盐水或软化水。7.6.3每座塔同时清洗的冷却三角宜为1个~2个,清洗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根据清洗时间、喷头规格和数量等经计算确定。7.6.4清洗水泵宜采用高压柱塞式往复泵,每台清洗水泵的流量宜满足1个冷却三角的清洗水量,清洗水泵的出口压力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材质的空冷散热器的清洗喷嘴工作压力来确定。清洗水泵可采用固定式或移动式。7.6.5散热器垂直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外时,大门上方宜7.6.6清洗系统的地上管道和设备应设置放空设施。7.6.7空冷散热器清洗水管道的材质宜采用不锈钢。7.7循环水系统水质控制7.7.1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的补水应为除盐水。7.7.2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宜满足表7.7.2规定的循环冷却水质电导率(25℃)(μS/cm)pH(25℃)全铁材质含铝材质7.7.3循环水系统应设计加药装置,宜与化学加药装置合并7.7.4间接空冷系统采用全铁材质时,加药宜采用加氨处理;间接空冷系统采用含铝材质时,加药宜采用加联氨或其他缓蚀剂7.8凝结水精处理系统7.8.1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及布置的设计应符合现置和除盐装置均应设置备用设备。备可不设备用但不宜少于2台。7.8.4超临界及以上参数表面式间接空冷机组应设置除铁和除盐装置,除铁装置可不设备用但不宜少于2台;除盐装置应设置和百叶窗门开度的检测与仪表。7.9.3工艺检测参数、环境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或辅机、阀门故障应在控制室发出报警信号。7.9.4间接空冷系统主要检测项目及报警要求可按表7.9.4的序号就地指示仪表类型备注模拟量开关量调节连锁报警显示1风速√√√—2风向√√√ 3大气压力√√√—4环境温度√√√√4塔内环境温度√√√√——6冷却扇段出水温度√√√√√√每个冷却扇段7间接空冷塔进口循环水温度√√√—8间接空冷塔出口循环水温度√√√—9循环水泵入口压力√√√压力√√√√√—冷却扇段水位√√√每个冷却扇段地下贮水箱水位√√√√√√ 膨胀水箱水位√√√√√间接空冷塔出口√√序号就地指示仪表类型备注模拟量开关量调节连锁报警显示间接空冷塔出口循环水导电度√√适用于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塔出口循环水含氧量√√适用于混合式凝汽器循环水泵轴承温度√√√随设备供循环水泵电机轴承温度√√√随设备供循环水泵电机线圈温度√√√随设备供氮气压力调节阀出口压力√√√适用于钢制间接空冷散热器水轮机入口压力√√√适用于混合式凝汽器水轮机出口压力√√√适用于混合式凝汽器水轮机轴承温度√√√√适用于混合式凝汽器7.9.5环境温度、冷却塔循环水进水温度及出水温度、冷却扇段7.9.6大气风速、风向的测点位置应根据间接空冷塔的位置及周围建筑物布置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标准《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2中的相关规定。人体易接触的循环水管道应设置防烫伤保温。7.10.2有防冻要求的排气管应设置保温和伴热设施,且伴热保温高度不应低于排气管内最高液位高度;在间接空冷系统启停期间和设备切换时,室外可能产生积水冻结的管道和设备应设置保7.10.3钢制循环水管、膨胀水箱和地下贮水箱的防腐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面除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的有关要求;对于大口径循环水钢管宜采用喷射或酸洗除锈,除锈等级达到;2防腐涂层材料、防腐等级可根据运行水温、周围土壤、地下水浸蚀性质和用途等因素确定;3防腐涂料及等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2、《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DL/T5394及《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的有关规定。7.10.4当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循环水管道和散热器之间应采取绝缘措施。8间接空冷塔结构8.1.3间接空冷塔结构设计应对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分别取其最不利工况进行8.1.4间接空冷塔的抗震设防分类应为重点设防类。间接空冷塔的结构抗震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8.1.5钢筋混凝土间接空冷塔的耐久性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证也可采用钢结构。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不宜超过8%;2地上结构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应大于0.45,自然通风排烟空冷塔不应大于0.40,地下结构混凝土水胶比应根据地基土及3混凝土最小强度等级应符合表8.1.7的规定;混凝土最小强度等级常规自然通风空冷塔机械通风空冷塔塔筒-塔筒支柱—倒T形、环板形基础,单独基础框架、单独基础及墙板空冷器基础或支架垫层掺加引气剂。8.1.8当无工程经验可借鉴时,自然通风冷却塔的环境干扰影响可通过风洞试验确定。8.1.9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混凝土最低抗冻等级应符合表8.1.9的规定:微冻年冻融循环次数(次)—地下结构地上结构月月平均气温在-3℃~-8℃;严寒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低于一8℃。8.1.10常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混凝土最低抗渗等级不应低于W6,排烟间接空冷塔混凝土最低抗渗等级不应低于W8。8.2.1散热器塔外垂直布置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结构分析时应考虑由展宽平台传给塔体的各种荷载和作用。8.2.2计算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冬季满发运行工况筒壁温度应1冬季塔外计算气温应按30年一遇极端最低气温计算;3塔筒筒壁内外表面温度差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日照筒壁温差最大值可采用10℃~15℃。8.2.5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X塔筒支柱纵向弯曲长度计算应符1沿径向计算长度宜为塔筒支柱自支墩顶至塔筒下环梁底的轴线斜长的0.9倍;2对于X塔筒支柱的下支柱及上支柱,沿环向计算长度宜为塔筒支柱X交点至柱底支墩及塔筒下环梁底的轴线斜长的0.7倍。8.2.6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筒壁最小厚度要求应符合表8.2.6塔体规模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面积S(m²)2500≤S<40004000≤S<80008000≤S<10000S≥10000最小壁厚(mm)注:1S为自然通风空冷塔进风口顶标高处塔筒横截面积;2排烟间接空冷塔塔筒最小壁厚相应增加10mm。8.2.7混凝土间接空冷塔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8.2.7表8.2.7混凝土间接空冷塔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mm)塔筒、侧墙板及平台板(机械塔)支撑塔筒的塔筒支柱环板型基础、独立基础框架(机械塔)2排烟间接空冷塔塔筒与烟气有接触可能的部位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8.2.8间接空冷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计算与裂缝宽度验算8.2.9排烟间接空冷塔混凝土塔筒表面应分区采取附加防腐措用期不宜少于10年;3防腐范围和厚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8.2.10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框架结构设计时应考虑下列荷载及2顶板活荷载和检修荷载;4风机和电动机振动荷载;5散热器作用在塔体上的荷载;7降噪装置作用于塔体结构上的荷载。8.2.11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4钢筋混凝土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按温度区段应设置伸缩塔体之间应设展宽平台。250年一遇基本雪荷载,雪荷载组合值系数宜为0.5;检修活荷载不应小于0.5kN/m²,组合值系数宜为0.7;二者不同时出3作用在展宽平台水平封板上的风荷载应同时考虑外部风压和内吸力的共同作用,荷载重现期为50年一遇,且应符合以下1)外部风压最大值应取平台封板标高处的平均风压,作用方向垂直于封板,向下为正;迎风侧体型系数可取1.1,背风侧体型系数可取一0.5;外部风压荷载组合值系数应为1.0;2)内吸力应取塔顶高度处设计风压的0.5倍,沿塔圆周均数应为1.0。4空冷散热器顶部支撑传来的水平点荷载应包括直接作用5布置在展宽平台上的设备荷载应按空载及满载两种工况6地震作用;7温度作用。8.3.4展宽平台的平台排水方向可采用向内或向外的布置形式,并设置雨水落水管。8.3.5展宽平台封板应有足够的刚度。采用镀锌花纹钢板时,板下应设置垂直于檩条方向的加劲肋。8.3.6有檩条的展宽平台沿环向应采取释放温度应力的措施。8.3.7展宽平台封板采用夹芯板等轻型材料时,展宽平台封板上应布置检修巡视通道,宽度不宜小于800mm,并应设置栏杆。8.3.8预制混凝土封板间的缝隙应采取密封措施,混凝土封板与展宽平台钢梁之间应采取拉结措施。8.4散热器水平布置塔芯结构8.4.1塔芯结构支撑柱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撑柱柱顶沿环8.4.2塔芯与塔筒之间应相互独立,设置变形缝并采用密封措施。变形缝的宽度应满足抗震缝的要求。8.4.3塔芯密封平台可采用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当采用轻型钢结构时,应满足内吸力作用下钢结构的抗风整体稳定性要8.4.4塔芯结构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3检修活荷载,数值不应小于2.0kN/m²;4垂直落地的密封结构应同时考虑外部风压和内吸力的共8.5.1垂直布置散热器的基础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散热器基础板宜通过钢筋混凝土墙或柱支撑在冷却塔环超过30m,并采用防水材料嵌缝。8.5.2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应设置从地面至展宽平台或密封平台的爬梯。爬梯应采用带中间休息平台的多段斜梯,可布置在塔内侧或外侧。散热器垂直布置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爬梯布置在8.5.3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爬梯及塔顶栏杆应符合下列1塔筒外侧应设置至塔顶的检修爬梯;2塔顶走道板两侧应设置栏杆,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2m;GB/T50102的规定执行,其中排烟间接空冷塔喉部以上爬梯及8.5.4高位膨胀水箱支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位膨胀水箱支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钢2从地面至支架顶部平台应设置钢斜梯或钢筋混凝土斜梯;3支架顶部平台的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2m;4不同工况下主要作用荷载应符合表8.5.4-1的规定;5构件挠度允许值应符合表8.5.4-2的规定;表8.5.4-1荷载和作用工况荷载和作用正常运行结构自重、设备自重、水重(全重的一半)、平台活荷载、风荷载扇段充水结构自重、设备自重、水重(全重)、平台活荷载地震作用结构自重、设备自重、水重(全重的一半)、平台活荷载、地震作用表8.5.4-2挠度允许值计算部位平台板平台次梁平台主梁设备梁框架梁允许挠度6支架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9度时,支架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应按框架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2)验算时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3)支架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取1/550。7计算风荷载作用时,支架可按四周有围护墙的封闭式构筑物考虑,风荷载可取0.30kN/m²,风振系数可取1.0。8.5.5散热器垂直布置的间接空冷塔塔内地面应铺设层厚不小于80mm的碎石层;散热器水平布置的间接空冷塔塔内地面宜采用混凝土硬化地面。当塔内布置有其他设施时,应根据运行或检9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控制要求洗;启动初期,应控制旁路阀的数量或开度,实现循环水管旁路9.1.3冷却扇段启动的顺序从间接空冷塔进水侧方向依次宜为9.1.4冬季启动和停机操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却扇段充水的水温不宜低于45℃,充水前应关闭百1补水泵应根据膨胀水箱水位自动启停;2地下贮水箱的水位应和已投运冷却扇段的数量对应,并与补水电动阀门联锁;当地下贮水箱水位低时应联锁打开补水电动3循环水泵应和其出口阀门联锁;4循环水泵的运行台数或转速应根据环境温度、机组负荷的变化进行控制;9.2.2空冷散热器宜根据厂址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脏污程度情况定期清洗。环境温度低于5℃时不应清洗。9.3.1间接空冷系统切换到冬季运行模式的环境气温设定值宜为2℃,切换到非冬季运行模式的环境气温设定值宜为5℃。9.3.2间接空冷系统的防冻应先调节百叶窗。各冷却扇段百叶窗开度的调节应根据循环水温度进行自动调节。当某个冷却扇段出水温度低于正常运行范围时,应自动关闭该冷却扇段百叶窗。9.3.3采用机械通风的间接空冷系统时,其系统运行应遵循下列1当循环水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应先递增百叶窗开度至全开2当循环水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应先递减风机转速至最小转9.3.4间接空冷系统的防冻控制水温宜根据条件相同或类似电厂成功运行经验确定,当缺乏参考时,可按出水温度20℃~25℃防冻预警和15℃~20℃冷却扇段隔离泄水控制。冷却扇段隔离投入紧急泄水程序。9.3.5在出现以下现象时,应开启紧急泄水阀进行全塔泄水:1冷却扇段泄水发生故障;9.3.6在冬季运行模式下,膨胀水箱中的水温低于12℃时应启动膨胀水箱防冻保护程序,当膨胀水箱水温大于20℃时应退出膨9.3.7冬季冷却扇段百叶窗应定时同步百叶9.4.3间接空冷机组的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在凝结水水温超过10间接空冷系统试验要求10.1间接空冷系统数模和物模试验10.1.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进行间接空冷系统数值模拟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1厂址周围地形复杂,间接空冷塔周围有山体或高大障碍2间接空冷塔之间间距、间接空冷塔和其他散热建(构)筑物之间的间距不满足本标准第5.0.3条的规定时;3当设计环境风速大于4m/s,空气流场复杂且无可借鉴的经验时;4采用未经工业塔验证的间接空冷塔塔型或散热器时;5间接空冷塔塔内布置体积较大设施且无可借鉴的经验时。10.1.2间接空冷系统的数值模拟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应依据以2间接空冷塔和散热器规格;3厂址处气象条件;4厂址处地形条件;5间接空冷塔周围高大建筑物规格和布置位置;10.2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考核试验10.2.1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考核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有关10.2.2间接空冷系统应考核设计工况和夏季计算工况的空冷系10.2.3间接空冷系统的考核试验应包括散热性能和水阻性能10.2.4机械通风间接空冷系统还应考核风机总电耗和噪声等10.2.6设计时宜预留性能测试需要的测点布置条件。附录A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空气动力计算阻力系数及修正系数A.0.1风筒圈梁进口阻力系数K₄可根据进风口收缩段高度与小断面直径之比L/D值和圈梁进口渐缩角β(图A.0.1)按表A.0.1的规定取值。不同圈梁进口渐缩角β时的K20°40°60°0.0250.470.450.430.410.400.420.450.0500.450.410.360.330.300.350.420.0750.420.350.300.260.230.300.400.1000.390.320.250.220.180.270.38不同圈梁进口渐缩角β时的Kq20°40°60°0.1500.370.270.200.160.150.250.370.6000.270.180.130.110.120.230.36缩口断面面积与塔体围护面积之比A./A。按表A.0.2的规定取值。Ae/A₀00A.0.1);A.0.3风筒进口逐渐缩小缓冲系数C可根据风筒进口渐缩角γγ20°25°40°60°80°C0.240.160.170.220.310.441A.0.4风筒内装风机造成风速分布不均匀的修正系数δ可根据风筒出口渐扩段高度与风筒喉部直径之比L'/Dn值(图A.0.1)表A.0.4风筒内装风机造成风速分布不均匀的修正系数δ02468δ0.850.680.500.300.18A.0.5逐渐扩大缓冲系数C′可根据风筒出口渐扩角y'(图A.0.1)按表A.0.5的规定取值。γ附录B冷却管束水阻和修正系数平均水温(C)123456789平均水温(C)平均水温(C)1平均水温(℃)平均水温(℃)平均水温(℃)1单流程散热器水室及管端水阻可按表B.0.2-1的规定取值。流速vw(m/s)1管端水阻Rpi,Rpo(mH₂O)水室入口水阻Rsi(mH₂O)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O)续表B.0.2-1流速vw(m/s)2管端水阻Rpi,Rpo(mH₂())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流速vw(m/s)管端水阻Rp,Rp(mH₂()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流速vw(m/s)3管端水阻Rp,Rpo(mH₂())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2双流程散热器水室及管端水阻可按表B.0.2-2的规定取值。流速vw(m/s)1管端水阻Rp,Rpo(mH₂())0.0450.0610.0780.0960.1150.1360.160.187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0.020.0280.0360.0450.0550.0660.0780.091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O)0.010.0130.0160.020.0250.030.0360.043流速vw(m/s)2管端水阻Rpi,Rpo(mH₂())0.2170.250.2860.3240.3640.4060.450.496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0.1050.120.1350.1510.1670.1830.22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0.0510.060.070.080.090.110.12流速v.(m/s)管端水阻Rpi,Rpo(mH₂O)0.5440.5940.6460.7570.8180.8830.952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0.2410.2630.2860.310.3350.3610.3880.416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O)0.130.140.150.160.1720.1850.1990.214流速v.(m/s)3管端水阻Rpi,Rpo(mH₂())水室入口水阻Rs;(mH₂())水室出口水阻Rs。(mH₂O)3表B.0.2-1和表B.0.2-2中冷却管束流入、流出管端水阻对应的流速可为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水室进口水阻和出口水阻对应的流速可为与水室相接的循环水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速。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引用标准名录《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规范》GB/T557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管选材导则》DL/T712《火力发电厂铝制间接空冷管束》DL/T1672《发电厂化学设计规范》DL5068《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2《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5158《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DL5190.5《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DL/T5394《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基础资料及其深度规定》DL/T5507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DL/T5545—2018,经国家能源局2018年6月6日以第8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的编制主要遵循下列原则:1.结合我国国情,使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满足安全可靠、技术2.统一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有关名词术语定义和有关3.对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总体性能和各子系统功能提出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4.积极贯彻国家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针。行和维护情况,共10个电厂项目,其中4个采用内置脱硫装置的排烟间接空冷塔,2个采用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4个为两台机组共用1座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1个采用机械通风间接空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 4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择要求 5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 6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计算 6.1一般规定 6.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 6.3间接空冷系统计算 6.4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裕量 7间接空冷工艺系统及设备 7.1间接空冷散热器系统 7.2凝汽器 7.3循环水泵及管道系统 7.4膨胀水箱系统 7.5地下贮水箱及充排水系统 7.6散热器清洗系统 7.7循环水系统水质控制 8.1一般规定 8.2间接空冷塔本体结构 8.3展宽平台 8.4散热器水平布置塔芯结构 8.5附属结构 9间接空冷系统运行控制要求 9.2正常运行 9.3冬季运行 9.4夏季运行 10.1间接空冷系统数模和物模试验 10.2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考核试验 1.0.2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是指主机及辅机驱动用汽轮机的排汽冷却系统,系统中有凝汽器。辅机设备如果采用带机械通3.0.1空冷系统的型式主要有直接空冷系统和间接空冷系统;按通风方式又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类;需根据工程建厂条在我国应用较广的空冷系统型式主要有机械通风直接空冷系在国内有极严寒地区运行业绩,适合热电厂冬季汽轮机排汽量减冷却设备为全钢材料,凝结水系统在碱性水或中性水工况下运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在国内较普遍采用的是表面式凝汽器量调节受一定限制;采用全铝冷却元件时,需控制循环水的目前,国内自然通风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和产品制造均不成熟,因此受噪声要求的限制,不能采用机械通风直接空冷系统时,只能考虑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鉴于上述两种空冷系统的特点,环境风场流态紊乱、风速较优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部分电厂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都没有设喷雾设施,个别设有喷因此不推荐设置空冷散热器夏季喷雾降温系统。接空冷塔较为经济。空冷塔传热效率远低于湿冷塔,即使300MW级的空冷机组,其对应的间接空冷塔尺寸规模也将达到或大于600MW级湿冷机组冷却塔规模。工程实践表明,300MW级以上凝汽式空冷机组面一般没有优势,故建议300MW级以上凝汽式机组配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但供热机组在冬季热负荷变幅比较大时,可能远热量和防冻要求选择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冷却方式。3.0.2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也称海勒系统。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和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最大区别是采用机排汽混合并将其冷凝,喷射混合凝汽器排汽与凝汽器循环水出水的终端温度差值(TTD)。较小,设计计算值仅为0.5℃~1.0℃,但受喷射混合凝汽器设计性能和安装质量的影响,在额定负荷下,现场实测终端温度差值(TTD)。有一定的偏离;因循环水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循环水泵扬程包括大气压力与凝汽器压差、散热器顶部水面标高与凝汽器水位标高差和循环水在热管段的总可以通过水轮机回收,受水轮机效率的影响,一般可回收25%~30%的能量,因此在循环水量、散热器和循环水管布置相同的情况下,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的循环水泵电耗和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相比略高;我国已经运行的200MW、300MW及600MW机组的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均采用了进口的喷射混合凝汽器和带水轮机的循环水泵泵组,国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尚不成熟。近几年我国新建的间接空冷机组大部分采用了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3.0.3现行国家标准《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的第17.8.12条规定,当空冷机组采用汽动给水泵时,给水泵汽轮机排汽的冷却方式宜采用间接空冷系统。该条规范是从节水的角度,强调空冷机组的给水泵汽轮机排汽的冷却方式不宜采用湿冷系统;该规范编审期间我国300MW以上的大中型火电机组应用间接空冷系统较少。本标准强调间接空冷机组的给水泵汽主机是直接空冷系统的机组时,给水泵汽轮机排汽的冷却即可采用独立的间接空冷系统。近两年引风机汽轮机也有应用,辅机驱动用汽轮机含给水泵汽轮机、引风机汽轮机等所有可能采用汽轮机驱动的辅机。3.0.4间接空冷系统的防冻设计除了常用的措施外,特殊的防冻措施主要有:在百叶窗外采用挂帆布的临时措施或设置可自动升降防风布帘,加密对冷却三角水温和冷却柱壁温的监测等。冷塔四周设置导风墙、在主导风迎风面方向设置挡风措施等。热器数量以加快清洗的速度;清洗过程实现全自动以减轻清洗的劳动强度等。3.0.5目前在建和投运的空冷机组中,300MW级机组采用一机一塔和两机一塔配置以及600MW级以上机组一机一塔的配置在实践中均得到成功应用。考虑到600MW以上机组如果采用两台难度大增,故给出本条规定。但随着近年来更大翅化系数的散热器问世,已经有工程技术人员在研究600MW机组两机一塔的可能性,故并不排除600MW机组两机一塔的可行性。本条未规定600MW以下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的配置形式,设计中可通过实际工程综合比较论证确定。4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择要求本章内容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5158和《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基础资料及其深度规定》DL/T5507的要求进行规定,针对间接空冷系统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选择的气象参证站需要具有10年以上的历史观测资料和最近10年的风速、风向和气温自记记录。当尚未确定空冷系统冷却型式时,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需要同时满足直接空冷系统和间接4.0.2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1)从参证气象站资料中求出最近10年的年平均气温,然后再求出最近5年内各年按小时气温统计的算术年平均值,将算术年平均值与最近10年的年平均气温最相近的一年作为典型年;(2)若有多个年份气温算术年平均值与最近10年的平均气温相近,选择高于最近10年的平均气温的年份作为典型年;布最不均匀的年份作为典型年。4.0.3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4.0.4间接空冷系统设计风速为距地面10m标高处的风速,因此有关环境风资料应包含10m标高处的风速、风向资料。4.0.6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5158—2012第5.1.1条的规定“应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接近、下垫(2)参证气象站周围建构筑物、植被条件等与厂址区域变化(3)厂址与参证气象站之间有较大山体或河谷相隔;2012第5.1.4条规定:“对参证气象站和空冷气象观测站实测的4.0.7本条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DL/T5158—2012第5.7.2条内容制订。逆温资料包括逆温的5间接空冷系统总体布置5.0.1本条对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筑物相对位置做了规定。1有些分期建设的电厂早期的机组为直接空冷机组,扩建机组为间接空冷机组。扩建机组间接空冷塔位于直接空冷平台上风(1)直接空冷平台与间接空冷塔相互热回流影响小;(2)间接空冷塔可减缓直接空冷平台受夏季高温大风的影响。2实际调研北方电厂时发现,如果机械通风湿冷塔位于空冷某些高大建筑物位于间接空冷塔上风向,可降低大风对间接空冷塔冷却效果的不利影响;相邻两座冷却塔中心连线与主导风向平行时,冷却塔综合抵御大风影响的能力最佳。在实践中也可作为优化总平面布局的因素之一。5.0.3本条规定中,散热器塔内水平布置和塔周垂直布置分别借鉴了逆流式和横流式湿式冷却塔通风干扰的研究成果。表1给出了若干已投运电厂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间距。序号散热器布置方式间接空冷塔外径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高散热器高度间接空冷塔中心距间接空冷塔净距塔间净距/塔外径塔间净距/进风口或散热器高度1国投哈密一期(2×660MW)工程塔周垂直布置续表1序号散热器布置方式间接空冷塔外径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高散热器高度间接空冷塔中心距间接空冷塔净距塔间净距/塔外径塔间净距/进风口或散热器高度2蒙古康巴什热电厂2×350MW空冷机组工程塔周垂直布置3神华新疆准东五彩湾发电厂一期工程塔周垂直布置4新疆神火动力电站工程塔周垂直布置5南非肯达尔电厂塔内水平布置6太原第二热电厂塔内水平布置7水洞沟塔周垂直8华能秦岭塔周垂直9电厂塔周垂直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动力站工程塔周垂直华能左权电厂一期(2×600MW级)塔周垂直国电大武口电厂塔内水平富平神华电厂塔周垂直表2给出了已投运的几个项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与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间相对位置关系数据。表2已投运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与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间相对位置和间距序号工程名称机组规模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数据(m)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数据(m)自然塔与机力塔净距相对关系外径进风高度塔排长度进风高度1国电克拉玛依电厂~20~20塔排面向自然塔2京能康巴什电厂塔排倾斜面对自然塔3国投哈密电厂塔排轴线指向自然塔从表2可见,实际工程中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与机械通风间工程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与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之间的距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但从实际调研来看,电厂运行后并未提出不良反馈。关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与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间距,也借鉴逆流式湿式冷却塔与横流式湿式冷却塔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往的规范在规定机械通风冷却塔之间的距离时引入了塔排比较严密的规定有一定难度,故在标准中未进行规定。英国标准协会标准《冷却塔第3部分热力和性能设计规中对湿式冷却塔之间的间距做了如下(1)当塔排的长轴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如果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