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_第1页
202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_第2页
202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_第3页
202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_第4页
202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技术指南目次1总则 42术语 53基规定 目次1总则 42术语 53基规定 74资核验 95仪监测 136现核实 197公核算 218模模拟 249专评和众2710合估评结论 28附录 30引用准录 3521总则1.0.1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和评估的科学实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制定本指南。1.0.2本指南适用于成片海绵城市区域的建设效果评估。1.0.3成片海绵城市区域建设效果的评估应遵循对象选取合理、数据采集客观、方法选用科1总则1.0.1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和评估的科学实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制定本指南。1.0.2本指南适用于成片海绵城市区域的建设效果评估。1.0.3成片海绵城市区域建设效果的评估应遵循对象选取合理、数据采集客观、方法选用科学、验收评估公正的原则。1.0.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建设效果的评估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条文说明1.0.2本指南不仅适用于国家试点海绵城市的成片区域,也同时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成片海GB/T51345条文说明1.0.1本指南基于国家现行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对成片海绵城市区域验收评估的方法进行细化,以引导我国海绵城市建设。2术语2.0.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piecesofspongecityarea流关系的排水分区组成的区域。2.0.2汇水分区watershed根据地形地貌划分的雨水地面径流相对独立的汇流区域。2.0.3catchment根据排水管渠的收水边界划分的、相对独立汇集排放雨水的区域。2术语2.0.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piecesofspongecityarea流关系的排水分区组成的区域。2.0.2汇水分区watershed根据地形地貌划分的雨水地面径流相对独立的汇流区域。2.0.3catchment根据排水管渠的收水边界划分的、相对独立汇集排放雨水的区域。2.0.4projecttributaryarea2.0.5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5条文说明2.0.4条文说明2.0.3bhn条文说明2.0.2降雨径流主要依靠重力进行地面汇流时,汇水分区主要以地形地貌、等高线为依据划分,在汇水分区基础上可进一步划分子汇水分区。2.0.6impervioussurface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地面。2.0.6impervioussurface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地面。6条文说明2.0.6硬化汇水面面积包含工程范围内所有的非绿化屋面、不透水地(表)面、水面等,不含绿地、透水铺装地面或常年径流系数约小于0.30的下垫面,也不含地下室顶板上的绿地、透水铺装。3基本规定3.0.1km23基本规定3.0.1km2绿地项目中的2类。7条文说明3.0.1规定了验收评估的对象。以“2km2201575)202020%以上203080%1000500100010050050100(202020%10km22km2km2/()3.0.4果,对照评价标准判定形成评估结论的过程。图3-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的评估流程3.0.5评估对象应摸查其所在城市的本底条件及建设目标,根据海绵城市成片区域规模边界3.0.4果,对照评价标准判定形成评估结论的过程。图3-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的评估流程3.0.5评估对象应摸查其所在城市的本底条件及建设目标,根据海绵城市成片区域规模边界和片区内功能地块的类型要求进行确定。GB/T5134584资料核验4.0.1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地下水水位等指标。4.0.21应核验项目竣工图是否与项目设计图一致。对于建筑小区项目、停车场与广场项目,新建项目不应低于“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所在区域规定下限值,及所对应计算的90%4资料核验4.0.1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地下水水位等指标。4.0.21应核验项目竣工图是否与项目设计图一致。对于建筑小区项目、停车场与广场项目,新建项目不应低于“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所在区域规定下限值,及所对应计算的90%90%流体积;应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接纳周边区域降雨径流;2指标进行比对;3指标进行比对。4.0.3径流污染控制的资料核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SS计下垫面总面积的比值的设计参数不宜小于60%;23指标进行比对。9条文说明4.0.3)条文说明4.0.2核验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控详规、涉水法规、政策文件、海绵城市工程技术、设计施工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图集、导则、指南等。4.0.4暴雨径流峰值控制的资料核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改造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2指标进行比对;34.0.4暴雨径流峰值控制的资料核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改造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2指标进行比对;3指标进行比对。4.0.5地面率。10条文说明4.0.5硬化地面率主要指城市中通过人工行为使某一区域内原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地面面积与区域内总地面面积的比率,城市中通过硬化的不透水地表对降雨径流形成40%(SS)(SS)年径流年悬浮物(SS)总量削减率与下垫面降雨径流的悬浮物(SS)浓度本底值、初期冲刷(SS)(SS)(SS)(SS)(SS)总量削减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较实际往往偏小。各地可通过监测获取场降雨事件条件下城市各类用地或不同下垫面的悬浮物(SS)(SS)(SS)(SS)15cm;GB500141h15cm;GB500141h15cm。积水深度和退水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与《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的规定;1GB50014GB51222的规定。4.0.812次数。4.0.91城市水环境质量应核验国/省控断面环境质量公报,断面监测数据应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黑臭水体应核验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平台或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公众监督平台或黑臭水体消除通报,黑臭水体应得到消除且6个月内无反弹;64.0.10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的资料核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23应查阅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城市蓝线绿线保护办法等制度文件;11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水体的生态性岸线率应与规划相符;4线等管控要求。4.0.11地下水水位的资料核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3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水体的生态性岸线率应与规划相符;4线等管控要求。4.0.11地下水水位的资料核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31(潜水)水位监测数据;2如无当地监测数据,可参考同类地区的同期数据;4.0.121可核验海绵城市建设前至少为近5年的6月~9月日平均气温监测数据,及海绵城市建设后至少为1年的6月~9月日平均气温的监测数据。2如无当地监测数据,可参考同类地区的同期数据;12条文说明4.0.11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城市,可不核验此项。5仪器监测5.0.1(护状况和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地下水水位、海绵城市区域评估模型等指标。5.0.2降雨量(降雨强度)的数据获取,可采用雨量监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5仪器监测5.0.1(护状况和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地下水水位、海绵城市区域评估模型等指标。5.0.2降雨量(降雨强度)的数据获取,可采用雨量监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234可采用在线雨量监测仪器采集降雨量(降雨强度)数据;3-5km20.2mm5min;应获得至少连续1年的监测数据;5如果当地气象、水文等部门能提供数据,可不必重复监测。5.0.3典型下垫面水量和水质的数据获取,可以采用水量监测法和水质检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或采样点位,点位对应的汇水区域应清晰明确;2际汇流关系确定;3对于选定的典型下垫面,应采集至少1个雨季的流量监测数据和至少3场降雨(大雨、中雨、小雨)的水质检测数据;1min15min监115min5min115-60min,每隔15min160-120min30min1(15降雨中后期至少各收集一个水样;若降雨历时较长,后期可每隔1-2小时采集1个样本;13条文说明5.0.278水质检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如当地其他部门能提供数据,可不必重复监测。的规定;5.0.4海绵设施水量和水质控制的数据获取,可以采用水量监测法和水质检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设施,在其排水口满足监测设备安装条件的地方设置监测点位及设定采样点位。2水量监测频率、水质采样频率和检测方法参照本指南78水质检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如当地其他部门能提供数据,可不必重复监测。的规定;5.0.4海绵设施水量和水质控制的数据获取,可以采用水量监测法和水质检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设施,在其排水口满足监测设备安装条件的地方设置监测点位及设定采样点位。2水量监测频率、水质采样频率和检测方法参照本指南5.0.3。5.0.51齐全。211“-”延长1个雨季或1个汛期。14条文说明5.0.4条文说明5.0.3一般来说,满足监测条件的典型下垫面的面积不会很大,降雨径流的产流量相对较雨水径流浓度更接近地表水水质,雨水径流需要检验的指标与城市地表水和污水相《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的规定。5min1min;210%间隔大于设施设计排空时间的实际降雨,接入市政管网的溢流排水口或检查井处无排泄流量,或排泄流量应为经设施渗滤、沉淀净化处理后的排泄流量,可判定项目达到设计要求。5min1min;210%间隔大于设施设计排空时间的实际降雨,接入市政管网的溢流排水口或检查井处无排泄流量,或排泄流量应为经设施渗滤、沉淀净化处理后的排泄流量,可判定项目达到设计要求。5.0.61151。5.0.711监测项目同步进行连续自动监测;2获取至少1年的重要易涝点积水范围、积水深度、退水时间摄像监测资料分析数据,及市政管网排放口“时间-流量”或泵站前池“时间-水位”序列监测数据。5.0.8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数据获取,可采用水量监测法和水质检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23应采用在线流量监测仪器监测溢流污染处理设施的场次降雨累积流量;应检测溢流污染处理设施的SS排放浓度,且每次出水取样应至少1次;10时间-流量”序列监测数据。155.0.5CJJ681枯水年、丰水年时,监测时限可适当延长1个雨季或1个汛期。HJ/T91HJHJ/T91HJ495HJ-T91-2002的规定。5.0.10列规定:1获得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城市水体以及城市规划区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水体的生态性岸线高分辨影像图;2获得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天然水域、自然地形地貌和山水格局的高分辨影像图。5.0.11地下水水位的数据获取,可采用水位监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GB/T51040的规定;5()少1年的地下水(潜水)水位。1000mm5.0.12城市热岛效应的数据获取,可采用气温监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气温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GB/T35226的规定;256~9少1年的6月~9月日平均气温。16条文说明5.0.8规定了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监测技术要求。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都会导致溢流污染,是由降雨驱动产生的城市非点源污染。105.0.1311121h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的降雨;5.0.1311121h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的降雨;时间-“-”间摄像监测资料数据,及市政管网排放口“时间-流量”或泵站前池“时间-水位”序列监测数据;4对于年溢流体积控制率评估模型,应在市政管网末端排放口及上游关键节点处设置流量计,获取溢流口排放“时间-流量”序列监测数据。5.0.141应选择易安装、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智能报警的在线监测仪器,应采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应建立统一数据网关和监测系统软件;2仪器的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GB4208的有关规定,可能IP68IP65;34电;井下安装的仪器应达到本质安全防爆等级;井下安装的仪器应采用防爆电池供电,井外安装的仪器宜采用太阳能充电系统供5仪器应支持不下井安装,安装过程应不破坏排水设施,宜支持不断流安装。17条文说明5.0.14条文说明5.0.1331818GB4208GB38366现场核实6.0.1现场核实法适用于涉及设施、海绵工程项目、成片海绵城市区域的指标和要求。Ⅰ设施6.0.2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的核实,应结合监测数据现场核实各项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是否达到设计要求。6.0.56现场核实6.0.1现场核实法适用于涉及设施、海绵工程项目、成片海绵城市区域的指标和要求。Ⅰ设施6.0.2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的核实,应结合监测数据现场核实各项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是否达到设计要求。6.0.5化等作用。Ⅱ海绵工程项目新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宜大于40%70%;60%。1234道路应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径流污染控制;对具有防涝行泄通道功能的道路,应保障其排水行泄功能;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对应的降雨情况下,路面不应有积水现象;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对应的暴雨情况下,不得出现内涝。1192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的控制措施实施情况。Ⅲ成片海绵城市区域6.0.10水体生态性岸线的管控,应现场核实下列情况:2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的控制措施实施情况。Ⅲ成片海绵城市区域6.0.10水体生态性岸线的管控,应现场核实下列情况:70%。6.0.11自然生态格局的管控,应现场核实下列情况:1达到相关规划的蓝线绿线等管控要求,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天然水域总面积不宜减少,不侵占天然行洪通道、洪泛区和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敏感区;2保护并最大程度恢复自然地形地貌和山水格局。207公式核算7.0.1公式核算法适用于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海绵工程项目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成片海绵城市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项目/成片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年溢流体积、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等指标。7.0.27公式核算7.0.1公式核算法适用于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海绵工程项目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成片海绵城市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项目/成片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年溢流体积、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等指标。7.0.21“”计要求;2Vin=Vs+Win (7.0.2-1)Win=KJAts V(3Vs3——3(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取值;J——水力坡度,一般取1;A(2s(h2h~12h。3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按下列公式计算:Ved=Vs+Wed (7.0.1-3)Wed=(Vs/Td)tp Ved3ed(3Td——设计排空时间,h。根据设计SS去除率所需停留时间确定;p——h2h~12h。21条文说明7.0.2VsVs””率;0;(α=(1-φ)×100% (7.0.3)φ——径流系数。5“”所在区域规定下限值的90%。22条文说明7.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图”可参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无设施控制的透水下垫面包括透水铺装、普通绿地等。“GB50400施的有效滞蓄容积为储存容积,不包括仅承担峰值流量控制功能的调节容积。SSSS去72hSS渗透系数应取决定设施渗滞能力的对应土壤层或人工介质层的渗透系数。α=ΣαnSn/ΣSα=ΣαnSn/ΣSn 式中:α——%;αn——汇水或排水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Sn——汇水或排水分区的控制范围,Km2;项目/:𝑟𝑟=𝑃1−𝑃0×10……………….0.5)𝑃0式中:r——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P0——传统建设模式下的年径流污染负荷,宜通过模型模拟得出;P1——按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年径流污染负荷,宜通过模型模拟得出。11(Δh1Δh2(211()Δh3Δh1Δh3Δh1)3年降雨量大于1000mm的城市,可不评价地下水水位。238模型模拟2108模型模拟2101min5min15min11“时间-流量”“-水位”2(Nash-Sutcliffe)0.5;拟评价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2汇水分区、排水分区、成片海绵城市区域内涝防治效果的评估,宜采用模型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拟功能;5min1440minPilgrim-Cordery124条文说明8.0.1可选用至少近10年的连续降雨监测数据,模拟评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万3万3(万3万3万3万3“仪”1min5min15min测,获取至少1年的重要易涝点积水范围、积水深度、退水时间等监测或观测资料分析数“-流量”测,获取至少1年的重要易涝点积水范围、积水深度、退水时间等监测或观测资料分析数“-流量”“时间水位”21h(Nash-Sutcliffe)0.5。4GB50014GB51222的规定。8.0.31、下101min5min15min211“-”21h10数。8.0.4125条文说明8.0.3本条中的分流制雨污混接仅指有污水混接进入了雨水管道,且在雨水管道排入水体之前设置了截流管道的情况。条文说明8.0.2美国多个城市的排水设计手册对道路积水深度及允许淹没的路幅宽度均有设计要15cm度均不超过2GB/T5134515cm2211年的时间浓度2(Nash-Sutcliffe)0.4。3在模型中设置未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建设的情景,模拟得到本底污染负荷。在模型中设置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建设后的情景,模拟得到海绵城市建设情景下的污染负荷。二者相比,可得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效果。269专家评议和公众评议Ⅰ专家评议9.0.1专家评议法是基于专家经验进行判定的评价方法,适用于难以通过定量监测或检测及计算进行评价的指标。9.0.2专家评议可采用德尔菲法或集体研讨的形式开展。9.0.37名。Ⅱ公众评议9.0.4公众评议法适用于通过直接感官感受或间接信息传播可以进行评判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1234路面积水情况改善的公众满意度9专家评议和公众评议Ⅰ专家评议9.0.1专家评议法是基于专家经验进行判定的评价方法,适用于难以通过定量监测或检测及计算进行评价的指标。9.0.2专家评议可采用德尔菲法或集体研讨的形式开展。9.0.37名。Ⅱ公众评议9.0.4公众评议法适用于通过直接感官感受或间接信息传播可以进行评判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1234路面积水情况改善的公众满意度城市内涝情况缓解的公众满意度水体黑臭情况改善的公众满意度热岛效应缓解的公众满意度27条文说明9.0.3公众评议的具体内容可根据评价对象的本底条件和公众需求进行设定,如绿地面积或亲水滨水空间是否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等。条文说明9.0.2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意见进行评价和预测的方法。10复合评估和评估结论10.0.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效果评估应根据被评估的对象所具备的评估条件,采取多种方法,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进行复合评定。10.0.2重点推荐的方法。10-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效果指标评定方法选用表10.0.3对不同尺度的指标,选用评估方法的优先序宜符合下列规定:1设施尺度涉及的指标,宜优先采用仪器监测、现场核实、资料核验法;28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资料核验仪器监测现场核实公式核算模型模拟专家评议公众评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控制√√√硬化地面率√√√√道路排水行泄功能√√√√路面积水控制√√√√√√内涝防治√√√√√√√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城市水体环境质量√√√√√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条文说明10.0.110复合评估和评估结论10.0.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效果评估应根据被评估的对象所具备的评估条件,采取多种方法,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进行复合评定。10.0.2重点推荐的方法。10-1成片海绵城市区域效果指标评定方法选用表10.0.3对不同尺度的指标,选用评估方法的优先序宜符合下列规定:1设施尺度涉及的指标,宜优先采用仪器监测、现场核实、资料核验法;28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资料核验仪器监测现场核实公式核算模型模拟专家评议公众评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控制√√√硬化地面率√√√√道路排水行泄功能√√√√路面积水控制√√√√√√内涝防治√√√√√√√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城市水体环境质量√√√√√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条文说明10.0.12项目尺度涉及的指标,宜优先采用现场核实、仪器监测、公式核算法;3片区尺度涉及的指标,宜优先采用仪器监测、模型模拟、公众评议法。10.0.4GB/T51345所有考核内容的要求,满足要求的成片区域可认定为海绵城市建成面积。10.0.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效果评估结论的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项目尺度涉及的指标,宜优先采用现场核实、仪器监测、公式核算法;3片区尺度涉及的指标,宜优先采用仪器监测、模型模拟、公众评议法。10.0.4GB/T51345所有考核内容的要求,满足要求的成片区域可认定为海绵城市建成面积。10.0.4成片海绵城市区域效果评估结论的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R=As/Ab (10.0.4-1)式中:R——海绵城市建成比例As——海绵城市建成面积,km2Ab——城市建成区总面积,km210.0.5到建设目标的结论。29条文说明10.0.5([2015]75号70%202020%以203080%此外,各城市还可比对本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具体建设目标进行判定。附录1资料核验评估表30指标方法和标准资料核验评估结论评估建议属实合理不属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控制1附录1资料核验评估表30指标方法和标准资料核验评估结论评估建议属实合理不属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控制190%9023径流污染控制1(SS60%;2331暴雨径流峰值控制123硬化地面率应对比设计和施工文件核验工程竣工文件,新建的建筑小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宜大于40%,改扩建的建筑小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应大于改造前原有硬化地面率。路面积水控制131暴雨径流峰值控制123硬化地面率应对比设计和施工文件核验工程竣工文件,新建的建筑小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宜大于40%,改扩建的建筑小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应大于改造前原有硬化地面率。路面积水控制115cm;2GB50014标准的最大1h降雨量时,城市重要易涝点的道路路缘石侧和低洼处的径流水深不应大于15cm内涝防治1GB50014GB5122221GB50014GB51222城市雨污水排口污染控制1232次模拟计算数据,旱天雨水排口不得出流污水,溢流排放口雨天溢流频次不得超过规划设计次数。城市水环境质量1应核验城市水环境质量国/省控断面环境质量公报,断面监测数据应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263应核验其他水体连续6个月的监测数据,水体水质应优于监测初始。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1应查阅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城市蓝线绿线保护办法等制度文件;2332次模拟计算数据,旱天雨水排口不得出流污水,溢流排放口雨天溢流频次不得超过规划设计次数。城市水环境质量1应核验城市水环境质量国/省控断面环境质量公报,断面监测数据应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263应核验其他水体连续6个月的监测数据,水体水质应优于监测初始。自然生态格局管控和水体生态性岸线保护1应查阅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城市蓝线绿线保护办法等制度文件;234地下水水位131)2如无当地监测数据,可参考核验同类地区的同期数据。城市热岛效应156~9设后至少为1年的6月~9月日平均气温的监测数据。2如无当地监测数据,可参考同类地区的同期数据。2现场核实评估表33指标方法和标准现场核实评估结论评估建议属实合理不属实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应结合监测数据现场核实各项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状况1应现场核实设施的设计构造、径流控制体积、排空时间、运行工况、植物配置等能够达到设计要求;2应结合监测数据现场核实除砂、去油污等专用设施的水质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要求。设施溢流排放状况应结合监测数据现场检查设施达到径流体积控制的设计要求后溢流排放的效果。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的衔接应现场核实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结合监测数据检查是否能够发挥绿色设施滞峰、错峰、削峰等作用,以及控制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溢流污染及水质净化等作用。建筑小区项目应现场核实下列情况:1新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宜大于40%,改扩建项目硬化地面率不应大于改造前原有硬化地面率且不宜大于70%;2新建项目的全部不透水下垫面宜有径流污染控制设施,改扩建项目有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与不透水下垫面总面积的比值不宜小于60%。道路、停车场及广场项目2现场核实评估表33指标方法和标准现场核实评估结论评估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