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材料二: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B.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C.《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D.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B.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C.《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D.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B.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C.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D.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A3.B4.①文章首先引出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论断;②接着列举与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见解,并加以阐述。5.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②林语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③从高鹗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④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⑤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笔迹。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鹗。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②以胡适为代表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③《红楼梦》的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面受到严厉批评。【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在材料一第五段。该段的主要思想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是对于高鹗续作表示存疑的。而“《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也只是提出一种论据,并非是定论。故选项“无可争辩的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语句为“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其中并未说明发现残卷是苦心求索还是偶然得之,因此不构成必然关系。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该项主要是评价黛玉命运描绘的精切,并非说明《红楼梦》前后内容的差异。C.该项主要肯定后四十回存在的价值,但并未对内容差别和作者进行讨论,不能据此去判别作者异同。D.该项评价后四十回内容的精神价值,并未直言作者差别,在判别作者上不如B项“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明显。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末尾“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是对第一段行文内容的总结。材料第二段则从胡适引申到俞平伯、周汝昌、张爱玲等人,进一步论述红学界《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补写这一论断。而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开头的总起句“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可知此处行文思路转换为《红楼梦》作者为一人。而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则是作者自己的分析,根据其中“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可知,作者是认为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选曹雪芹或是高鹗均可。重点是能从文中找到正确的对应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如选曹雪芹,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三段到第六段对于行文思路线索的连续性如“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言语调语气的一致性如“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人物判词与结局的一致性如“《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等角度,以及材料二中关于曹雪芹存有底本、高鹗只是做了部分修补,如“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等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如选高鹗,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一段、第二段中残卷陆续发现的历史记录如“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的来往赠诗故事如“《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等角度展开论述。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节选)曹雪芹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众人看去,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忽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①,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删改)【注】①鳏鳏(guānguān):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黛玉说的“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B.香菱爱陆放翁的诗有趣,黛玉却说其诗“浅近”,入了这个格局便再也学不出来,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C.《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D.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是末事。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辞藻”不谋而合。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C.文章准确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绝妙的比方“念到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且从艺术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8.《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分析。9.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答案】6.B7.A8.①乐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②善为人师。善于鼓励,精通教艺,提倡自学。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不仅如此,林黛玉更强调自学,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9.①学诗要学习一流的诗歌,否则,一入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学不出来了。②学诗应该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感悟、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就是在强调积累;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引导香菱谈自己的读诗感悟;还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很重视探究提升。③学诗应该进行读写综合训练,重视实践。例如香菱请黛玉给自己命题写作,且每写完一首就去请教,分析问题,进行改善。④写诗要有新意,大胆创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如文中香菱谈到“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则说“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都是在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又借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评价香菱的第二首诗歌时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都是在强调写诗要有真情实感。【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错误,以偏概全,不能因为这一句诗就说陆放翁的诗格调不高。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虚实结合”错,文中没有虚写,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都是实写。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主要是写林黛玉指教香菱写诗,所以考生要根据林黛玉如何指导来概括其特点。如香菱向黛玉求教的时候,林黛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见黛玉乐于教导香菱写诗,这表现出黛玉的乐为人师,同时她的话语中展现出自信率真。如教导的过程中,黛玉“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可以看出林黛玉善于为人师,她引导香菱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强调自学。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曹雪芹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作者主要通过林黛玉之口来表述自己对诗艺的看法。如“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是说学诗一定要学习一流的诗歌。如“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是强调写诗要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如“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是强调感悟;如“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是强调探究提升。如“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是强调诗歌的立意、意趣以及真情实感。如“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是强调学诗要进行读写训练,要重视实践。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而智勇,好立名节。魏兖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隆以武吏托称愚客,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兖州举隆才堪良将。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皆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帝弗纳。隆立标简试。自旦至申,得三千五百人,隆日:“足矣。”因请自至武库选杖。于是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爵加秩各有差。太康初,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房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毕隆之政,不敢为寇。(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B.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C.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D.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B.泰始,是晋武帝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C.申,指申时,古代十二个时辰之一,指下午一点至三点。D.爵,指爵位。古代爵位有很多,如亲王、郡王、公、侯、伯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隆既勇且义,赢得州人称赞。兖州刺史令狐愚犯罪被杀,无人敢替他收尸,马隆不但自己出钱给他举行殡葬仪式,还服丧三年。B.马隆勇于担当,能够毛遂自荐。皇帝有西顾之忧,而朝臣们又都无言以对,马隆主动请命,后率勇士三千多人,与敌厮杀。C.马隆亲历亲为,带兵自有一套。朝廷和地方兵力众多,可直接调用,马隆却自立标准,亲自选拔,不仅如此,还亲自采买武器。D.马隆熟习军阵,并且善于巧制。马隆作战时曾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窄就制造木屋放在车上,边战斗边前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日:“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2)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答案】10.A11.C12.C13.(1)皇帝说:“如果一定能消灭敌人,怎能不任用你?只不过看你的计策怎么样罢了。”(2)朝廷六军人数众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调用即可,不应另外设立赏赐招募士兵来扰乱常规。【解析】【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朝廷认为由于西平荒废毁坏,应该及时修复,任用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带领所率的精锐部队,并另派给一支防守牙门军营的卫队,驻扎防守西平。当时南部之敌成奚经常成为边境的祸患,马隆到后,帅兵讨伐他。“兴复”为一个词,意为“恢复”,中间不可断开。而且“复”要是与后面的“以隆为平虏护军”连用则理解为“又”的意思,改变了文意,排除BC;“所领精兵”为“将”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又“太守”为官职名称,后面加上“将”句意不通,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下午一点至三点”错误。申时为下午三点到五点。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又名日昳。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亲自采买武器”错误。原文为“因请自至武库选杖”,应该是亲自去武库挑选武器。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必”,一定;“何为”,宾语前置,即“为何”,为什么;“顾”,只是,只不过;“方略”,计策;“何如”宾语前置,即“如何”,怎么样。(2)题得分点有:“但”,只管;“宜”,适宜,应该;“典”,规范,制度。参考译文: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年轻时就智勇双全,喜欢树立名声节操。魏兖州刺史令狐愚因事犯罪被诛杀,整个兖州没人敢给他收尸。马隆凭借武官的身份,假称是令狐愚的门客,用个人的钱埋葬了他,并守丧三年,在墓地周围种上松柏,守丧礼毕才返回,全兖州都把这事作为美谈。泰始年间,晋武帝将要发动攻打吴国的战事,下诏说:“吴会没有平定,应该选拔勇猛的将士来成就武事。”兖州推举马隆的才能可以做优秀的将领。起初,凉州刺史杨欣与羌戎失和,马隆说杨欣一定会失败。不久杨欣果然被敌人所杀,黄河以西断绝了与中原的联系,皇帝常常有顾念西部的忧虑,上朝时叹息道:“谁是能替我征讨敌人打开通往凉州道路的人呢?”朝廷大臣没人回答。马隆上前说:“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能平定凉州。”皇帝说:“如果一定能消灭敌人,怎能不任用你?只不过看你的计策怎么样罢了。”马隆说:“陛下如果能任用我,应让臣下自任。”皇帝说:“怎么讲?”马隆说:“请允许我招募勇士三千人,陛下不要问他们从哪里来的,我率领他们击鼓向西进军,依仗陛下的声威仁德,那些敌人哪堪一击!”皇帝答应了他,就任命他为威武太守。公卿们都说:“朝廷六军人数众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调用即可,不应另外设立赏赐招募士兵来扰乱常规。”皇帝没有采纳。马隆设立标准,选拔测试(士兵)。从早晨到下午,选出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马隆于是请求亲自到武库挑选武器。向西渡过温水。敌人树机能等率领数万士兵,有时凭借险隘在马隆前面阻挡,有时设伏在他后面堵截。马隆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隘就建造木屋加在车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弓箭射到的地方,敌人随着弦声倒下。出奇的智谋,不时施用,出敌不意。有时在狭窄的道路两旁堆上磁石,敌人穿着铁铠甲,被吸住不能前行,马隆的兵士都穿犀甲,前行无碍。转战千里,杀伤的敌人数千人。自从马隆西行后,音讯断绝,朝廷为他担忧,有人说他已战死。后来马隆的使者夜里回到朝廷,皇帝拍手高兴地笑了。朝廷商议加封马隆将士的勋爵赏赐,赏赐的爵位增加的俸禄各有等级。太康初年,朝廷认为由于西平荒废毁坏,应该及时修复,任用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带领所率的精锐部队,并另派给一支防守牙门军营的卫队,驻扎防守西平。当时南部之敌成奚经常成为边境的祸患,马隆到后,帅兵讨伐他。敌军凭据险要抵抗坚守,马隆下令士兵全都扛着农具,做出要去耕种的样子。成奚以为马隆没有讨伐他们的意思,防卫之意逐渐松懈。马隆趁着敌军没有戒备,进军攻击并打败了他们。到马隆任职结束时,敌人再不敢入侵。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溪晚凉李贺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玉烟青湿白如幢①,银湾晓转流天东。溪汀眠鸯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②。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注】①幢:旌幡。②游溶:水缓慢流动的样子。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扫”字体现出山风的强劲,山风既带来了“秋寒”,也留下了澄碧的夜空。B.诗人善于观察,抓住山间溪边轻烟的色泽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一幅迷蒙梦幻的画面。C.“银湾”指银河,它以皎皎的光辉照亮了夜空,又像一湾流水闪耀着波光向东方倾泻。D.如龙一样蜿蜒盘旋的险峻山势使前文轻快的笔调为之一转,“苦篁”更增添了凄厉之感。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展现秋夜的幽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4.D15.①想象。颈联中诗人想象白鹭沉浸在睡梦中,正梦见了征鸿。唤起了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②拟人。在静夜里,溪水也善解人意地“不语”,而是缓缓流淌。苦竹则对着山间的客人吟唱起笛箫般悠长的调子。一静一动,都凸显出山间之静。③以动衬静。白狐对月的呼号和苦竹临风的幽鸣都以柔和的自然之声衬托出溪边的宁静。④比喻。渲染夜晚宁静的意境。【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苦篁’更增添了凄厉之感”错,“苦篁对客吟歌筒”,诗人未写竹影,只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呜,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读者则从这竹声的描绘中,想象到星光之下竹影幢幢、随风摇曳的动人景象。可见诗人以轻盈的文笔描绘出秋夜的清丽静谧,并无凄厉之感。故选D。1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意境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溪汀眠鹭梦征鸿”,溪边的沙汀是水鸟栖息嬉戏之地,此刻早已寂无声息,诗人想象白鹭正梦见征鸿远去,引起悠远的梦思,这种巧妙的构想,将人的情态赋与水鸟,意在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运用想象写地面景象,极显秋夜之静谧。“轻涟不语细游溶”“苦篁对客吟歌筒”,拟水如人,“不语”二字,意味着白昼水面的喧闹早已消逝,溪水在夜色的抚摸下安歇,诗人用一连串形容词“轻”、“细”、“游溶”,分别描写水波轻动、波纹细微、水流徐缓之状,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呜,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运用拟人手法,一静一动,凸显出山间之静。“白狐向月号山风”“苦篁对客吟歌筒”,写白狐向月嗥叫,山风吹来深谷的回声,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呜,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柔和的自然之声衬托出溪边的宁静。“玉烟青湿白如幢”,晚烟缭绕悬浮,摇曳不定,宛如风中飘动的白色幢幡,运用比喻渲染夜晚宁静的意境。【点睛】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五、混合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齐国虽然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后又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鼎”“砾”“逦迤”“呕”“嬴”“劫”“拱”。六、选择类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B.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C.人君当神器之重
木兰当户织D.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为大王不取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D.句意: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窃”,私意,私下。句意:我私下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窃”,私意,私下。A.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爱”,吝惜、舍不得。句意: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爱”,怜惜、爱惜。B.句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克”,能够。句意: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克”,战胜、攻克。C.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当”,掌握、主持。句意: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当”,面对着。故选D。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杳不知其所之也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C.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D.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貌恭而不心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而”,连词,表转折。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而”,连词,表转折。A.句意: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之”,动词,到、去。B.句意: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起”,代词,这。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C.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以”,介词,用。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以”,连词,因为。故选D。19.下列句子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莫春者,春服既成
夫子喟然叹曰B.距关,毋内诸侯
令将军与臣有郤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不复一一自辨
张良出,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振之以威怒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B.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距”同“拒”,把守。“内”同“纳”,让……进入。句意: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郤”同“隙”,隔阂。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蚤”同“早”,早些,早点。A.句意: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希”同“稀”,稀疏。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成(或穿上春装)。“莫”同“暮”,晚。句意:孔子长叹一声说。没有通假。C.句意: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辨”同“辩”,分辩。句意:张良出来,请项伯进去。“要”同“邀”,请,邀请。句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倍”同“背”,背叛,违背。D.句意:用威风怒气震慑他们。“振”同“震”,震慑。句意:(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没有通假。句意: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没有通假。故选B。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未尝见全牛也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不同寻常。句意: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B.句意: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小孩。“童子”,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为“指未成年的人”。句意: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天气冷暖却不一样。“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C.句意: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接近于死亡;不好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D.句意: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未尝”,不曾,古今意思一致。句意: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不恤”,不顾虑、不考虑。古今意思一致。故选D。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族疱月更刀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⑧则思江海下百川
⑨李牧连却之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⑧/⑤⑦/⑥⑨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⑨ D.①③⑦/②④⑧/⑤⑨/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句意: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一”,数词做动词,统一。②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月”,名词做状语,每月。③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夜”,名词做状语,连夜。④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事”,名词做动词,做。⑤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⑥句意: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⑦句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面”,名词做状语,当面。⑧句意: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名词做动词,处于……之下。⑨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却”,使动用法,使……退却。①数词做动词/②③⑦名词做状语/④⑧名词做动词/⑤意动用法/⑥形容词做名词/⑨使动用法。故选C。2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征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⑧至于怨诽之多⑨戍卒叫,函谷举A.①⑥/②/③④/⑤⑦⑨/⑧ B.①③/②⑥/④/⑤⑧/⑦⑨C.①③⑥/②⑨/④/⑤⑧/⑦ D.①③⑥/②④/⑤⑦/⑧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②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③句意: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事。宾语前置,“是以”应为“以是”,“臣未之闻也”应为“臣未闻之也”。④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⑤句意: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⑥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⑦句意:即使想对您强行罗嗦几句,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被动句,“见”表被动。⑧句意: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定语后置,“怨诽之多”应为“多之怨诽”。⑨句意:(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被动句,“举”含被动。①⑥状语后置/②主谓倒装/③④宾语前置/⑤⑦⑨被动/⑧定语后置。故选A。2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重视谏官,曾专门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宋代谏官职权很大,对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安石新政的失败,与谏院同政府丞相势如水火有很大关系。B.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干支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十天干十二地支,按照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的顺序组合搭配,一轮正好六十种。C.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且堂室有别。堂上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室内以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卑为西向。D.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是指宋钦宗的谥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谥号”错误,“靖康”是指宋钦宗年号。故选D。七、语言表达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红楼梦》中,对绘画运用体现最充分的第五回,即贾宝玉梦游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画册。总体看,作者运用______两者互相映照,展现出作者对诗歌和绘画艺术的熟谙。其中众多青春红颜的判词判画,______,是未尽的后四十回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林黛玉、薛宝钗的判画恰似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两株枯木是主题,一条玉带是配景,一堆白雪与雪里金簪,都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红楼飞云,一湾逝水——史湘云的判画,是一幅典型的“山色云水图”,_______。曹雪芹用深厚的绘画素养为小说插上了翅膀,让这些文字飞越时空,直抵读者内心。【答案】
诗、画相结合的方式;
暗示着每个人物的命运;
是她命运的写照。【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①空,从下文“展现出作者对诗歌和绘画艺术的熟谙”,可知作者运用的诗歌和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此处可填写:诗、画相结合的方式。第②空,从上文“众多青春红颜”,下文的“重要线索”,以及下文中林黛玉、薛宝钗的判画“都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可知,这些判词判画,为下文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此处可填写:暗示着每个人物的命运。第③空,从上文,判画“都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到“红楼飞云,一湾逝水——史湘云的判画”,分析可知,这也是主人公命运的写照。此处可填写:是她命运的写照。【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标准施工合同附件格式
- 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合同书
- 经营管理优化
-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内蒙古赤峰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 系列自动遥测气象站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非铁分选提纯设备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初中道法】增强安全意识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开发模式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绿化设计合作协议
- 学校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传承汉字文化》活动方案3篇
- 2024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动漫产业园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规划展望报告
- 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4新教材)
- 小学校园防欺凌班会课件
- 2023乌鲁木齐法院书记员真题
-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夏云才课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