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和《芣苢》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插秧歌》和《芣苢》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插秧歌》和《芣苢》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插秧歌》和《芣苢》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插秧歌》和《芣苢》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学习目标0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0203想象情景,比较两首诗情感基调的异同。。理解诗意,着重分析两首诗的动词和表现手法。04体悟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包括305篇作品。《诗》在战国时已经成为儒家经典,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文学常识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日赋、日比、曰兴、曰雅、曰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主要指民间);《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主要指宫廷宴会或朝会);《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比就是类比(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以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而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文学常识诚斋体: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文学常识例: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知识扩充芣苢:车前草,植物名。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朗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芣苢先秦·佚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朗读两首诗歌,说一说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共同主题:田间劳作《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芣苢时的欢快场面。《插秧歌》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节辛勤插秧时的情形。2.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苢时的吟唱。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来展现她们的采摘过程;②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重章叠句”是一种常见的诗歌手法,通过上下句或上下段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达到表达效果。它可以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同时,它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以白描手法为主。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 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再现情境,如亲历者娓娓道来。 3.根据劳动者的身份和呈现的场景,如何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呢?《芣苢》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的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轻重。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插秧歌》分别运用“抛”“拔”“插”等动词来展现一家人插秧劳作、繁忙而辛劳的场景,用“唤”“低头折腰”等人物劳动中的动作表现他们插秧时的心无旁骛。《芣苢》中六个动词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请说明理由。不可以。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接着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祮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换。3.同样描绘劳动场景,《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苢》有何不同?

《插秧歌》是按照“抛秧”一“插秧”“拔秧”一“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芣苢》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采、有、掇、捋、祮、擷”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3.吴师道评价《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劳动之乐。

1.发现茂盛的荣首的喜悦:“采采”解释为茂盛的样子,说明荣首很多,采摘的人看见自然心生欢喜;2.多人聚集劳动时的愉快唱和:采芣苢,多人聚集,边劳动边唱歌劳动的艰辛也化为了劳作的快乐。3.重章叠句构成的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如果删去重章叠句的内容,将变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