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_第1页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_第2页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_第3页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_第4页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令第一单元郑伯克段于鄢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以及姜氏偏私任性,以私情干政;共叔段野心勃勃,愚蠢骄横。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22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2.“姜氏何厌之有?”厌—餍古今字满足。3.“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拾放着,放在一边。佗—他异体字睲—昵异体字寤—牾通假字倒逆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通假字挖掘无—毋通假字不要封毙:本意为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33 二心 (3)“君何患焉?” (4)“其是之谓乎?” (1)“佗邑唯命。” (2)“君将若之何?”式。“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焉其表推测。44齐柜公伐楚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殼是【重点实词讲解】。好,春秋时期君王的谦称。【重点虚词讲解】2.君其问诸水滨: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诸,兼词—之于。【特殊文字现象】古今字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共—供。55【特殊语法现象】宾语前置岂不殼是为?先君之好是继。①寡人是徵。②寡人是问。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以攻打虢国,宫之奇识破其阴谋,力谏虞公,虞公不听,结果晋灭虢返国时顺势灭虞。文中主要写了宫之奇的劝谏过程,谏词分三层:先陈述形势,次揭露晋无情(第二自然段),后阐述修德重民的道理。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重点实词讲解】保佑。66【重点虚词讲解】【特殊文字现象】1.吾享祀丰薭,神必据我:薭—潔(洁)2.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冯—凭(馮憑)。轻视。2.不唯翨乎:翨—逼,迫近。所有的地方。【特殊语法现象】宾语前置烛之武退秦师秦晋二强以郑文公没有以礼待晋文公为理由包围了郑国,郑文公采纳了佚之孤的建议,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辞,终于打动了秦穆公,使他撤兵回国。烛之武的77许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何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88①没有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④卑贱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66④越国以鄙远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⑧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⑩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作为;今义:认为)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⑨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⑩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晋灵公不君本文主要刻画了晋灵公和赵盾两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晋灵公的荒暴残忍和赵盾的忠心为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罞熊蹯不孰,杀之,蜫诸畚,使妇人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蜫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之谓矣!”厚敛以?墙:加重赋税来雕画装饰城墙。厚:形容词使动。敛:动词用如名词。《潜夫论·浮侈》:之举。使妇人载以过朝:王力注引孔颖达说,孔说认为此举是想借以让众人怕自己,若依此解,则下文赵盾见其手(证明死尸是被裹蒙住的)不好解释。《史记·晋世家》作“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依想让人知道,此说较近情理。。为数量的表示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有好的结果。意即善始易,善终难。岂惟群臣赖之:难道只是我们群臣才依赖吗?衮职二句:人臣之职是进谏君王,君王有所不逮,则人臣进谏,弥补其不足。后代有“拾遗”补阙能补过也:判断句,(这是说)能弥补过错啊。?刺赵盾”。盛服将朝: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正准备上朝。按一大早即起,且穿戴整齐,此乃对朝廷恭敬的表现。非礼:(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判断句。死之:为之(指赵盾)而死。有人称这种句式为动用法。“畋”来表示,可为由猎向农转变的见证。舍其半:留下一半不吃。内的臣仆,后才引申为“仕”,即当官(对天子而言,当官也只是天子的奴仆)。此句译为“服事人家三年了”。与肉:双宾语。“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逃亡不越过国境,回来又不讨伐弑杀国君的贼子。竟境,反返均为古今书法不隐:根据记事的法则来行事,而不加以隐讳。按赵盾久得民心,古有为尊者讳之说,但董抓狐作为史官却秉公处事。,自己遭受恶名。模拟练习题】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并解释词义。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③故不能推车而及。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④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⑤引领北望。获保首领以殁于地。若挈裘领。总领从官。齐晋鴦之战鴦之战是《左传》五大战役之一。《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其写战争主要笔墨往往不在双方如何交锋,而在于战争的前因后果,并尽可能揭示出胜负的原因。本篇的外交辞会也很出色,但不太好理解。鴦之战的战争双方是齐晋,导火线是齐先入鲁卫,鲁卫为小国,抵挡不住,遂向晋求救(鲁卫晋都是姬姓国,齐为姜姓)。齐仗国大兵强,轻敌冒进,求胜心切,结果未能得逞,主帅齐侯还差点成为俘虏。晋国国君虽未出战,但将士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终于大败齐军。癸酉,师陈于鴦。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薥于木而止。丑父寝于霢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伐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免之。【重点难点字词句】 鴦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 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列阵,摆开阵势。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复姓。?(xì)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献子、?子等。 灭 的号令。 ) [16]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们的旗子和鼓声上。进退从之:前进、后退都听从它们。 [18]可以集事:可以(之)集事,可以靠它(主帅的车)成事。集事:成事,指战事成功。 情。古代国家大事有两件:祭祀与战争。这里指战争。 兵,拿起武器。 [21]勉,努力。 pi绳。古代一般是四匹马拉一车,共八条马缰绳,两边的两条系在车上,六条在御者手中,御者双手执之。“左并辔”是说解张把马缰绳全合并到左手里握着。 [28]韩厥,晋大夫,在这次战役中任司马(掌祭祀、赏罚等)。子舆,韩厥的父亲。 车之左右而居中。旦辟左右:明早(上阵时)躲避车左和车右(居于中间)。按古代兵车安排座位有两种情况:国君或元帅出战时国君或元帅不出战时御者尊者主帅御者车右车右 [30]中御:在战车中间为御者。当时战车,只有天子、诸侯、主帅之车将在中间,其他战车皆御者 [32]非礼也:戎事(打仗)以杀敌为礼,齐侯的话说明他不懂戎礼。 [35]綦(qí)毋张:晋大夫。姓綦毋,名张。丧车,丢失了车。 着韩厥。寓,寄。寓乘:寄(于)乘,搭车。 [37]从左右:跟随(韩厥)想站左边、右边。皆肘之:都用肘推开他。肘:名词用作动词,用肘推。 [38]?:同“俯”,俯身。定其右:把车右之尸体(身体)放稳固,以免坠于车下。 [39]易位:调换位置。逢丑父乘韩厥俯身之机,与齐侯调换位置,己居中,齐侯居右。当时军中君主与将士之服相同,韩厥未见过二人,故不能分辨。逢丑父与君易位,准备危急时掩护齐侯逃走。 [40]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骖(cān):骖马。古代用三马或四马驾车,中间驾辕的马叫服 [42]肱(gōng):胳膊从肘至腕的部分。此处指整个胳膊。 [43]伤而匿之:匿:隐藏,这里是“隐瞒”的意思。此为追述前事,逢丑父击蛇受伤,隐瞒伤情未报。 [44]故不能推车而及:因胳膊受伤不能推车出险,而被敌人赶上。 h [46]奉殇加璧以进:向齐侯进酒献璧。奉:捧。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犹如后代的酒杯。加:加上,放上。璧:玉环的一种。以上三句写韩厥对齐侯行臣仆之礼。这是古代俘获敌国国君时的礼仪。 [47]寡君,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词。鴦之战的前奏是齐代鲁,卫助鲁侵齐,鲁卫战败,向晋求救,晋才出兵与齐交战。所以韩厥说“为鲁卫请”。 [49]下臣:韩厥自称。这是人臣对别国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50]属当戎行:属:恰好之意。恰好我当此戎车之行。 辱没。 [53]臣辱戎士:我不配当戎士。 [55]摄官承乏:代理职务。摄:代理。承乏:承当其空乏。齐侯之御者空缺,韩厥请求代摄此职,为其驾车。实际即俘获齐侯之意。 离危难为难。难:“认为……难”,“把……看作难 。 模拟练习题】一、将下列句子加粗的简体字还原为繁体字。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⑤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⑦八月剥枣,十月获稻。⑧狄人伐辧咎如,获其二女。⑨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楚归晋知鄑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楚泌之战,楚俘虏了晋知鄑,而晋也俘虏了楚公子谷臣并持有被晋射死的楚连尹襄老之尸。本文是写知鄑的父亲佐中军之后,双方交换战俘之事。文中主要写了楚共王在送行知鄑时双方的对话,表现了知鄑忠君爱国、对楚不亢不卑的精神。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鄑。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惰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重点难点字词句】 (1)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 (3)于是:在这个时候。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责,后义由前义引申而来。 (4)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5)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以为俘馘:而当 (6)衅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时的怒气。惩:因受打击而产生警戒之心。今成语有“惩前毖后”。 U (11)任:担当。不任受怨:担当不了被仇恨这种情况。 (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次及于事:轮到(我)承担军事职务。 里正用本义。今有“久违”。 (17)致死:献出生命。所以报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你的方式。: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模拟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古字、借字或异体字,写出相应的今字、本字或异体字,并说明它们的关系是①一胫之大几如要。③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眗不足于体与?④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⑦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⑧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⑨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⑾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⒀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⒁秦民大说。祁奚荐贤时期晋国的大夫,历事晋景公、厉公、悼公、平公四世(公元前532年—前599年)。祁奚本是晋国公族晋献侯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高梁伯,因食邑于祁(今天山西省祁县),遂以祁为姓。晋悼公继位,立祁民的一致称赞,成为千古美谈。祁奚请老(1),晋侯问嗣焉(2)。称解狐(3)—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10)。称其仇,不为谄(11);立其子,不为比(12);举奚有焉。【重点难点字词句】晋侯:指晋悼公。嗣:继承人。指接替职位的人。于是羊舌职死矣:于是,两个词,在这时候。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于是,两个词,在这件事上。羊舌赤:羊舌职的儿子。句子用引申义。一党,偏袒(动词),均含贬义。句中为动词。又如成语“黨同伐异。”王道:理想中的政治。荡荡:平坦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公正无私。这两句话见于《尚书·洪范》。220“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因果复句,前果后因,“也”是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祁奚有焉:祁奚有这种德行在里面。模拟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说明原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①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③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⑤功皆示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⑥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⑧其意盖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⑨女为悦己者容。⑿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子产是春秋时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精心图治,使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郑国获得安定。本文写作为郑相的子产把乡校作为倾听人民评政的阵地。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人。他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才任使,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221唯二三臣?”【重点难点字词句】 (1)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人们早上晚上收工回来而到这里游玩。焉:于此,兼词。 (2)执政:政事。其所善者:他们认为好的。其所恶者:他们认为正好的。 (3)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 (4)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5)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我闻忠善以损怨:我听过多作忠善的事来减少仇恨。 (6)作威;摆出威风。作威以防怨:抖威风来堵塞仇恨。防:本义为堤坝,引申为堵,再引申为防止。 (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名词意动。 可事;可以成事。 (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这话是后来加上的。)。。模拟练习题】八、指出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说明条件并解释之。222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④缚者曷为者也?⑤唯陈言之务去。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⑩城中皆不之觉。223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 中“祌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 (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夸kuā←苦(k-)+瓜(-uā)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224一般工具书往往是倾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 (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 (2)以词为侧重点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所谓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 (1)《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 (2)《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3)《经籍纂诂》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225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词组对这一切反映最迅速,新义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差异其中有些是一种微殊的异。例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226部分。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本节主要是讲古汉词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古汉词的构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致的地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是要了解古今不一致的地方。 (一)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占优势,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上古除了个别情况外(主要是连绵字),几乎是一字一词。这种区别,在把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汉语用六个字,现代汉语却用十二个字表示,字数翻了一番。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词,如“遂蜫姜氏于227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汉语中很多貌似双音词的语言片断,实际上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后来才逐渐凝固成双音词,词组凝固成词有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历史主义的现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现象,不能以今律古,用现代汉语复音词套古代汉语。比较。英雄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应劭《人物志·英。疾病1.亮疾病,卒于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掌养万民之疾病。《周礼·天官·疾医》第一句是两个词的组合,译成现代汉语是: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第二句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复除了并列结构以外,其他结构的都有这种貌似现代复音词的现象。如:《韩非子·外储说》上述双音词组,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不是一个双音词。228总之,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后代的复音词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外,基本上都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 (二)几种比较特殊的复合词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①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③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东南飞》③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④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⑥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偏义复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和谐的效果。如上述所举十二个例子,第一种情况的第单音形式出现,则显得十分拗口,韵文体中的句子自不必说,散文体中的句子如《出师表》中四个语言片断,前三个每个语言片断均为四个音节,最后一个语言若为三个音节,则看起来不匀称,读起来不和谐。一词素有义。229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前面讲过,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几乎是一字一词。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怩”“造次”“兹基”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逍遥”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亡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抓住本 (一)词的本义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330求词的本义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二)词的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向道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節)符节节制木节节操竹节关节礼节节气节奏②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習数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习惯331过经过超过过分③综合式引申过错责备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 (三)词的假借义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产生的途经有两种: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没有人其—→第三人物代词笑—→动作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模拟练习题】⒈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主要类型。⒉怎样辨析同义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⒊什么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假借义和引申义有什么不同?⒋怎样辨别词的本义?掌握词的本义有什么重要作用?⒌词义引申的方式有哪几种?什么叫近引申、远引申?⒎汉字字体从古到今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隶变”的特点。⒐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异同,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异同。⒑指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各自的特点。⒒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⒓异体字产生的原因(异体字的几种情况)。古代汉语代词的分类和特点。⒕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形式。判断句中的作用。⒗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332⒘说说古代的宾语前置需要满足哪几个条件。⒙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种类。⒚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的一些使用特点。⒛名词理解: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偏旁部首形符声符直音反切333令第二单元冯谖客孟尝君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本文记述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所寡有者。”。334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者,乃今日见之。”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重点难点字词句】◎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还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寄食门下,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诺,答应声。◎以,因为,因为孟尝君的态度而轻视冯谖。◎居有顷,过了不久。◎铗(jiá),剑。335。◎为之驾,为他配车。◎揭,举。◎过,拜访。◎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即把我当上等门客看待。◎归来,回去。◎弹,敲打。◎无以为家,没有能力养家。◎给jǐ,供给。一种公文文种。◎计会(kuài),会计。◎习,熟悉。◎负,辜负,对不住。实际意思是没有发现它的才干。◎谢,道歉。,疲劳不堪。◎开罪,得罪。◎不羞,不以为羞。。◎券契,债契。债务关系人双方各持一半为凭。古时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分两半,验证时,合起来查对,故后有合券之说。◎市,买。◎寡有,没有。◎当偿者:应当还债的人。◎合券,验合债券。可知前面应解为“债务契约”。古代契约分为两半,立约双方各执其一。◎矫命,假托(孟尝君)命令。336◎疾,迅速。◎子其民,视民如子。◎贾,做买卖。贾(gǔ)利之,做买卖获利。(不必视为名词作商人解。)◎休矣,算了吧。◎后期年,一周年之后。期(jī)年,整整一年。齐王,齐滑王。《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滑)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各高其主,而擅◎就国,回自己的封地。国,指孟尝君的封地薛。◎窟,洞。◎放,放逐。◎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先驱,驱车在前。◎重币,贵重的财物礼品。◎显使,地位显要的使臣。◎固辞,坚决辞谢。◎太傅,官名,为辅弼国君之官。掌制定颁行礼法。◎文车,文饰华美的车辆。。◎服剑,佩剑。糊涂。一说不善,没有福气。◎谢,赔礼道歉。3737◎被,遭受。◎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被阿谀奉承的奸臣所迷惑。◎不足为,不值得你看重并辅助。一说无所作为。◎顾,顾念。指全国百姓。模拟练习题】①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一个是。②东汉许慎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结构和意义的字典,它把汉字的偏旁概括为 部首,首创字典的法。③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根据表音成份的有无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份的字、字和字,一类是带表音成份的字;也可以根据形体是否单纯分为两类:字和 字。④汉字形体由古文字向现代汉字转变发生的重大变化叫。⑤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用“”等词表示被动的句子,无标志的被动句又称为的被动句。⑥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分为两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赵威后问齐使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338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重点难点字词句】 问:聘问,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 (4)恙:忧患。 (6)不然: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7)苟:如果。 (11)处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钟离:复姓。 (12)食(sì):拿食物给人吃,作动词。 (13)衣(yì):给人衣服穿,作动词。 (14)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用作动词。 (15)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为复姓。 (16)哀鳏寡:怜悯鳏夫寡妇。 (17)恤:抚恤。 (19)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 (21)朝:谓使之为命妇而朝见君主。 w (24)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模拟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君若以德绥诸侯侯谁敢不服? () () () ()339 () () () () () () () () () () () () () () () ()江乙对荆宣王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之畏虎也!”【重点难点字词句】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畏害怕模拟练习题】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 )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 )舟。 )。 ) )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 )庄辛说楚囊王从楚怀王时开始,楚的国势已由盛转衰,楚怀王被秦昭王扣留,客死于秦。楚襄王即位以后,不但遣於陈。本文是在楚国大败前后庄辛的两次诤谏,以生动的譬喻说明强敌当前,必须励精图治;若犹一味贪图享乐,日与幸臣为伍,必将遭到国破身亡之祸。庄辛是个标准的人臣,能够见微知著的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毫无避讳直言君上,在楚襄王根本听不进去的时候,庄辛能够避其祸锋、保存实力,后以其超凡的智慧拯救了落难的楚襄王。楚襄王:贪图安逸,在国难当头时无主见,不听取他人之言,最终教训惨重,但是他还是能够在最之言,任勇人才,这一点值得表扬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囑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于公子之手。摇乎好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休其庐,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艦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使用乃以执硅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重点难点字词句】楚襄王:楚頃襄王,橫。楚懷王之子。流放屈原。4242郢都: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从丹阳迁到郢。将:还是。选择连词。《庄子·至乐》:“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醜而为此乎?”?祥:不祥的预兆。?=妖。祥:吉凶的预兆。辟=避。去之:离开楚国前往赵国。迫也。”。发驺zōu:派遣骑士。驺a)古代掌管马的官。b)骑士。汤武:商的开国之君和周的开国之君。以百里昌:凭藉百里之地昌盛发达。桀纣:夏代最後的国君和商代最後的国君。以天下亡:拥有整个天下卻灭亡。惋即俯小事。囑同啄zhuó公子:泛指官宦人家的兒子。王孫:泛指貴族人家的兒子。攝丸:按上彈丸並拉緊弓帶。代辭格。修,其它義項二字通用。所以說二字的关系不是簡單的通假。被□礦jiànbō:遭受銳利的箭頭。□:銳利。礦同碧。折:飛行方向轉變。這裹指突然從空中落下,猶如折斷。嬖bì女:寵愛的女人。馳鹦:快馬加鞭地趕車。靈王:楚靈王。楚滅蔡。見:使……見。使動用法。飯:吃。名詞用為動詞。封碌之粟:封地所交納用作俸給的殼物。方府之金:四方所貢納于國庫的金銀。雲夢:雲夢澤。今河北江陵至斬春之间的大湖區域。。 (二)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三)不明语法和文体 (四)不明音韵总之,正确地标点古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标点古书的错误,是没有简单的办法的。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等到词义、语法、音韵、文化常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了,又读了一定数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于不会断句了。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修辞方式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和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使之更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中国作风。另一方面,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与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前者,主要强调的是指导阅读,而后者除了阅读外,还要指导说话和写作。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阅读能力。二、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稽古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详下。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如说“曹公,豺虎也。”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2.以部分代全体。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3.以原料代成品。原料和成品是互相有关的事物,所以原料可以指代成品。例如《孟子·滕文公4.以具体代抽象。这是古人在修辞上常用的一种手法。试举“刑罚”的概念为例。“刑罚”是一5.以地代人。古书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做官的地点为人的代称。例如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因为谢灵运当过临川内史。6.以官代人。以官代人是表示尊重。上文所述的以地代人,实际上也是以官代人,只不过把官名隐去,只剩做官的地点罢了。司马迁把自己的父亲称为太史公而不称名,这是很明显地表示尊敬。甚字的,例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代也有人省称为右军。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舆扁鹊也。(扬雄解嘲)(俞跗、扁鹊都是良医的8.割裂式的代称。把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用其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这是割裂式的代性,是不应该提倡的。 (四)倒置序“倒装”或“前置”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是有条件的,而前者一般没有附加条件(北宋沈括《梦溪笔与鹤飞”。其实这是作者故意在后句用了宾语前置的句式,造成与前句不同的感觉,清新且不落俗套,修改者不懂这种情况,改得不好)。也就是说,“倒置”一般不符合语法规律,它一般是由于要适应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而特意造的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多半出现在辞赋骈文里,散文里有时也可见 (五)譬喻譬喻是古今都非常常见的修辞方式。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盘庚上》中,一共不到四十句七个譬喻。 (六)迂回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说,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做迂回法。古人的迂回法往往是利用典故来表现的。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骈体文或骈散兼行的文章里面。我们现在读骈体文之所以感到难懂,往往是由於这种表达方式和口语背道而驰,因而和我们的语言格格不入。 (七)委婉语用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八)夸饰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古今都是一样的。夸饰不等於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九)并提并提就是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这种表达方式又叫“分承”,也叫做“合叙”。这种方式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而运用的。如: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馆列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此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十)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互言”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意即“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体裁的形式规范问题。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因其格律严整,故亦称格律诗。中国诗歌格律的产生,与中国的语言有密切的联系。汉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富有声调的变如广州话就有九个声调。声调的升降、曲直的不同变化,可以使汉语听起来高低有致,富有节奏感。汉语这种高低曲直的节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使之很早就开始注意语言的节奏美。比如《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铿锵;楚辞以七言为主,加上一些语气词的运用,读起来错落有致。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在节奏感的把握方面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正是中国语言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人能够从不自觉地纯靠自然地运用它到自觉地有意识地研究它运用它。齐梁时周颗发现了汉语的四声,重要的转折点。经过唐初一些诗人的进一步努力,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得到完善,终于完成了中国近体诗形式的固定和规范。此后词曲格律的产生和规范实际上仍遵循着诗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仍以中国语言节奏美为基本准则。格律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是人类诗歌创作在形式上的一种规范和总结,它的完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模式,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格律并不完全是人为的规范,它自有它的自然法则,它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音节的平衡和节奏的铿锵,都可能引起欣赏者心灵的共振,这对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分析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绝不能撇开其形式的选择和安排,否则便不全面或不深刻。对诗歌形式的重视和研究,绝不能看成是形式主义者。研究形式对于更好地表达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这说明格律自有它的作用,自有它的优点。当然,任何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弊。格律的定型规范是诗歌形式的必然发展方向,当人们并不因此就感到十全十美,原因就是定型格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中国近体诗的格律虽然完美,但人们仍然要求突破它,如今新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便是一个很好在证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新的形式对旧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是屡见不鲜的。必然四言诗的饱和就导致五、七言诗的产生,五、七言诗的饱和就导致词的产生,词的饱和就导致曲的产生,都是因为原有形式太完美太僵化以至于失去充分的表现力。我国的旧体诗,从格律上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种分法始于唐代。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唐初,产生了一种新诗体,即一般所说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近体诗是唐代的产物,因此称为“今体诗”,与之相对应的唐代以前的诗歌则都是古体诗。先秦时代的《诗经》、以后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也还写古体诗。”)诸体,唐以后以五、七言居多,所以古体诗大致来分,通常只分为五言和七言两大类。五就语言形式来说,汉魏六朝诗歌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大,四言、五言或七言诗与散文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每句的字数固定,二是要求押韵。至于杂言诗与散文就只有押韵与否的区别了。由于受到骈体文的影响,魏晋以后的诗多用对仗,也与散文相近。古体诗在格律方面主要是要求押韵。1.押韵标准: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的韵一般不通押。。规定。因此,古体诗可以说是古代的自由诗。近体诗虽然有绝句、律诗、排律诸体,但排律是律诗的扩展,所以近体诗一般只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点:每首律诗限定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五言者称五律,七言者称七律。我们要注意的是,律诗的字句是固定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都是律诗。因为律诗之所以成为律诗,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格律要求,特别是平仄和押韵。不讲平仄和押韵,五言八句不是五律,七言八句也不是七律。近体诗一般要求押平声韵(有极少数仄韵律诗,那是不规则的),用韵的位置只限定在偶句句末,单句押韵只限于首句(称首句入韵)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也是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本质特点。近体诗每句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律诗一般要求在中间两联对仗。律诗八句共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次联),五六句为颈联(腹联),七八句排律的格律要求: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可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排律是按照律诗的粘、对规则加以扩绝句的格律要求:这里的绝句是指律绝,每首四句,有五绝和七绝两种。绝句在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其押韵、平仄与律诗相同,只是不要求对仗。可对仗。也不对仗。五、近体诗押韵和押韵的位置押韵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一种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那么什么是押韵呢?所谓押韵(也作“压韵”),指的是把同韵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近体诗在句那么什么是韵呢?韵和韵母是不同的。韵母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包括韵头(又叫介音),只要主要元音(韵腹)相同(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而且声调也相同,就是同韵字,就归在同一个韵部。凡同一韵部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首句都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它当作一个韵来用。北宋官颁的韵书是《广韵》(陈彭年、丘雍等奉命编修)和《礼部韵略》(丁度等奉韵略》分一百九十三韵,也相当繁细。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今山西绛县)刘渊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同时金人王文郁(任平水书籍)撰《平水新刊韵略》(成书减为一百零六韵。后来现在一般所说的“诗韵”又叫“平水韵”,指列的。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包括平声三十韵(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平水韵韵目见教材。它仍然能够反映唐朝人做诗用韵的情况,后代人做诗,都还依照平水韵。古人也有专门挑险韵来做诗的,以示才华(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就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之句)。另外,做诗选韵还需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来选择,有些韵适合于表达高亢激昂的感古代用同韵部的字押韵,读起来都很和谐。但是有的字,按照观在普通话的语音来读并不和谐,这是语音变化的结果。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并不和谐。但在古代,它们都是麻韵,是和谐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古今语音变化的道理,才不至于误会古人的用韵。.近体诗偶句押韵,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一般只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押仄韵的近体诗极罕近体诗毕竟以平韵为正例。一韵部的字的时候,还要求字音不完全相同,要么声母不同,要么介音不同。平仄是古人对中古四声的分类。中古四声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为平、上、去、入。莫名其妙的。倒是明代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分四声法》的说法比较容易理解,他说:“平声平道莫平仄在诗句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古人写诗,依字音的高低升降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型,并使它在句中交替出现,就是为了使声调多样化,造成诗歌抑扬顿挫、起伏回环的节奏美。一首诗如中交替运用,就会使声调曲折变化,朗读起来铿锵悦耳,富有诗歌的节奏美。近体诗的节奏一般以两个音节(两个汉字,采用“平平、“仄仄”这种双叠形式)为一个单位,另一个音节自成一个单位,放在句尾或插在句中。近体诗的节奏由平仄交替构成。五言诗的节奏构成是二二一或二—二。七言诗的节奏构成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近体诗利用平仄交替来构成高低缓急的节奏,注意单双配搭和上下变换,就可以在整齐中见错诗的声律美。但是平仄交替作为一条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区分的,因此辨别中古的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由于时代的发展,语音的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里了解了汉语声调演变的情况,对于平仄的掌握并不是很困难的。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而这类的字并不多。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然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象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着入声。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关于平仄的问题,我们还应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些字平仄两读,词性、意义都不同。远在南朝齐梁时代,诗人就有意识地把四声运用到诗歌写作中去,使诗歌更适于吟咏。梁朝的庾信曾写出了与后代平仄格式完全相合的诗篇来,但当时并没有总结为规则并定为诗歌的格律。直到初唐末年,诗人们经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和研究归纳,找出了平仄组合的规则,并且把它定为格律,这才产生了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的产物,它是唐代的新体诗,唐人习惯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则,主要有三条:。。下一个音节放在末尾或中间,形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式。两个音节中的后一音节为节奏点。“间”的规则要求节奏点的平仄相反;剩下一个音节的平仄,要与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相反。以五言为例。即凡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就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又要用仄。反之亦同。2.“对”的规则,即平仄在上下句(一般称出句和对句)中是对立的。这是组联的规则。如出句是仄粘仄,也就是下联出句第二字(这是节奏点)的平仄必须跟上联对句第二字(节奏点)的平仄相同。具体地说,律诗的第三句第二字要跟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第五句第二字要跟第四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第七句第二字要跟第六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由此而联缀成篇。换言之,就是仄起联要与平起联交替出现。十二、律诗绝句的平仄格式课堂练习律诗、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有其固定不变的一面,也有其灵活可变的一面。在写作中,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联上下句的平仄当对不对叫做“失对”。失粘、失对是近体诗的大忌。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还句。“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人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脚之外,句中只剩下一个孤单的平声字了。依此类推,七言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里,第三字也必须用平,否则就是犯了孤平。在唐代,孤平被视为近体诗的大忌,唐人诗中,极少看到孤平的例子。宋以后,对孤平就不象唐人那样严格避忌了。这里要注意的是,犯孤平是指单平脚“平平仄仄平”(五言)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这种句型说的。至于单仄脚“仄仄平平仄”(五言)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七言)这种句型,即使句中只有一个平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的仄声也不能改为平声,否则就成了所谓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风的常用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诗人对于拗句,往往面(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为补救。拗了用救,仍算合律。常见的拗救方法有三:①本句自救。②对句互救。③本句自救和对句互救相结合。关于拗救,向来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说法。这是能随便。这主要指在可能出现三平调的句式里或可能出现孤平的句式里,具体说,在五言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里,为避免三平调,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就必须是仄,否则就是三平调。三平调无救。而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为避免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否则就要进行补救。可能也不能不论。二四六有时也可不分明,亦即说,某些仄收的句式,二四六的字可平也可仄,只要有所补救就行。具体说,在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可改用平声,允许不分明,只是要进行补救(特种拗救)。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可改用平声,也允许不分明,不过也要进行补救(对句互救)。总之,“一三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