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实践_第1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实践_第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实践_第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实践_第4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实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一课,教师通过深入探讨“圆梦大舞台”与“自信的中国人”两大主题,引导学生从个人和国家两个维度理解和探索中国梦的内涵,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可促进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在学生心中植入深刻的政治认同感。一、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形成初步的政治认同感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地位与政治认同的培养紧密相关,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反思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与政治相关的概念和价值观,从而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共圆中国梦”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见文末表1),为学生形成初步的政治认同感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在引入课程时,应当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开始,询问学生的个人梦想,逐渐引导到中国梦的共同愿景,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感受到中国梦与个人梦想之间的联系。这种从个人到整体的引导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项“我的梦、我们的中国梦”活动来引入课程。活动开始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个人梦想,然后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自己的梦想如何与中国梦联系。接下来,教师引入中国梦的概念,通过播放关于中国梦的短片或邀请学生阅读相关的短文,让学生理解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含义,还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接着,教师设计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如“我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思考并识别他们所在社区或学校可以改进或需要提供帮助的领域,如环保活动、助老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需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一个具体的项目,制订实施步骤,并动手操作。例如,一小组学生关注校园的环保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绿色校园”项目,目标是减少校园内的塑料使用,提高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学生首先通过搜集数据的方式了解校园内塑料使用的现状,然后设计宣传海报和口号,鼓励师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水杯和餐具。同时,他们还计划定期组织垃圾分类和清理活动,最后通过校园广播或班会分享项目的进展和成果,以此提高校园、社区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项目结束后,通过口头报告、海报展示或制作视频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项目经验和感悟。这种表达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也能促进班级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建立起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质疑现有的知识和观点,从而推动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在政治认同的培养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深入思考,能够使学生更全面、批判性地理解政治概念和价值观,从而在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认同和深刻理解。在“共圆中国梦”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教师应设计并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深入思考中国梦的含义及其对个人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表达,有效促进学生对国家发展大局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开放式问题(见表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核心问题,再以此为核心进行学习和思考,以促进他们对中国梦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个人经验出发,思考如何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去。问题确定后,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使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也能激发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例如,在探讨“你认为中国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时,一名学生分享了他对中国梦的理解,认为中国梦不仅关乎国家的繁荣和强盛,还包括每个公民的幸福生活和个人成就。另一名学生则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行动和责任,还分享了一张“低碳之路”的宣传海报(见图1)。这幅图展示了一个有创意的环保行动示例,它将一般被忽视的井盖转变成传达环保信息的画布。图中以绿色为底,寓意环保和生态,同时写着英文“ROADTOCLEANSAFE”,意味着清洁和安全的道路是每个过路人共同创造和维护的。环保分享活动让更多学生体会到,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宏伟蓝图的构想,更是每个人日常行为中的小小努力。开放式的讨论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和同理心,从而在集体讨论中形成对中国梦的共识。这样的讨论能使学生在相互倾听和理解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国梦的实现既是宏大的国家目标,也融入了个人的梦想和行动,从而深化了对中国梦含义的共识和认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学会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多元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中国梦的认同和理解。三、结合文艺活动传递情感,培育深厚的民族归属感文艺活动可以展现国家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成就,深化学生对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的连接和自豪感的增强是政治认同培养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学生对国家价值观和理想的认同,使其在心理和情感层面支持国家的发展目标,形成社会凝聚力。因此,在“共圆中国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艺活动开展教学,以实现爱国情感的传递,培育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创作具有乡土特点的文艺作品,有效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首先,教师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如音乐、戏曲、舞蹈、绘画和诗词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教师可以选取能够体现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如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教师可以播放描绘中国各地风情和发展成就的短片或MV,如反映中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及现代发展成就,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和国家发展的巨大变迁,还能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学生心中植入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积极期待和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如编写自己家乡的乡土诗歌、绘制反映家乡特色的画作或编排展现地方文化的舞蹈。如引导学生围绕“我与中国梦”的主题,创作属于自己的乡土诗歌或绘画作品。学生通过诗歌描绘自己对未来中国的憧憬,如描述科技发展、环境美化或社会和谐的景象。学生通过绘画则可以表达对家乡未来变化的期待,如绘制一个充满绿色植被、科技和传统文化和谐共存的理想家乡。学生通过这些创作活动不仅能深入探索和理解家乡的文化,还能在创作过程中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与期待。参与式的文化体验和创作过程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艺表演,如校园文化节或社区文化活动,这种形式能够展现学生的才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例如,学生通过表演改编自民间故事的戏剧或舞蹈,在表达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改编一段以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为背景的舞蹈,学生结合春节的习俗和象征意义,编排了一支展现家庭团圆、国泰民安愿景的舞蹈。学生通过这个舞蹈,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这一中国梦愿景的理解和祝福,从而加深了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和共鸣。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艺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如探讨歌曲、戏剧中反映的社会问题、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通过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分析一首描述现代中国发展成就的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背后反映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从而激发了他们投身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领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文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贴近家乡和祖国,还能在认识上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时代精神,从而在心灵深处培育出深厚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内心深处厚植家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