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汇报一: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1.1国际产业转移基础内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一些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域转移到另部分国家和地域。它是一个含有时间和空间维度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组成要素国际移动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和演进历史梳理。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一些含有较高技术水平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输入,所以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它有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和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能够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和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结果。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和转入国之间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一样发展水平两国产业之间贸易,所以,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通常是伴伴随资本输出较优异技术产业输出,或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产业投资,所以,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所引发累积性产业成长达成一定程度时,一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含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发产业转入国和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革命性转换。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终价值增值需要。它们不可能经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和自己竞争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外部经济效应,即取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和其它前向联络效应和后向联络效应1.2国际产业转移影响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中国就业水平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久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比较优势,不再含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这么产业转移出去,能够为那些附加值高新产业提供更多资本和劳动力。鉴于中国现在关键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影响。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一)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正面效应:我们对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动力作用作一个大致归纳。综合而言,它能够在下列四个方面推进转入国经济发展。第一,要素转移效应。这有两种形式:贸易转移要素和投资转移要素。贸易转移要素是指转入国家能够从转出国进口零部件等中间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引进相对优异技术。这里发生了商品全部权转移,所以可称为全部权要素转移。投资转移要素,是经过转出国在转入国直接投资而带入中间产品、资本品和优异技术,所以全部权仍然属于转出国。对于转入国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拟式要素转移。第二,就业结构改变。经过产业贸易而建立起来新产业,自然会吸收一定劳动力就业,或从其它产业流入一定量劳动力。因为这些新产业通常是从事制成品生产,而且通常这类新产业除了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键工序熟练操作工来自投资国之外,通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则由转入国劳动力担任,从而促进转入国就业人口增加和就业结构改变。第三,技术、知识溢出效应。转出国在产业转移中移入产业,尽管通常不会是本国最优异技术产业,但其技术水平仍然高于转入国同类产业。在其直接投资过程中,首先它从本身需要出发,会对转入国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其次,经过外资企业雇佣本国人员而取得操作技术、工艺步骤、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等优异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降低本国学习成本曲线,促进本国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第四,结组成长久有效应。经过要素转移效应和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或提升本国已经有产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或经过前向联络效应和后向联络效应刺激相关产业发展,或产生新产业,从而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换代,加速其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以上四个效应作用下,产业转移有可能带动转入国GDP增加:首先,产业结构升级引发贸易结构改变,可能会有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输出,使本国从出口贸易中取得更多价值盈余;有可能带动转入国GDP增加:其次,中国贸易产品生产能力扩展和劳动力工资上升,在中国市场上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动力四种效应,能否转变为现实性,有赖于转入国政治环境稳定,一个强有力以经济发展作为实际目标廉洁、高效政府及其多种适宜经济政策配套。(二)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带来问题即使含有一些条件,而且实际上产业转移也会成为经济上动力,仍然不排除产业转移含有阻碍经济发展作用。或说,单纯依靠于产业转移,转入国并不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第一、虚拟竞争优势。要素转移中固有技术级差经过产业转移,可能在转入国出现产业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现象,这类产业产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全部有可能打上某转入国字样,给世人造成一个该国拥有这类产业竞争优势印象。但实际上,因为产权和管理权,大部分或全部控制在外商手中,通常而言转入国和转出国之间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不仅存在,甚至有固化倾向,所以这类产业大部分或全部,对于转入国来说,可能只是虚拟产业。(1)技术级差。不管是从产品周期理论“时滞”说来分析,还是从转出国产业转移基础动因来考察,或是从近几十年来实际情况来看,全部决定了转出国在产业转移中所移出产业,通常不会是中国最优异技术产业,而且该产业关键技术也一直掌握在转出国手里,所以移出技术发达国家和移入技术转入国之间差距将长久存在。(2)产业级差。从产业转移历史和现实来看,转入国和转出国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国际分工方面存在产业级差外,生产过程型分工级差和产品差异型分工级差将越来越普遍。通常在某一产品不一样工序或同一产品不一样层级之间,也存在劳动密集程度、资本密集程度、技术密集程度差异。因为技术转移固有级差存在,同时因为转出国对转入国民族工业挤压,双方在产业结构等级方面差距轻易固定化。第二,收益不均衡分配。产业转移加紧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可能性,并不意味着转入国在产业转移中能够取得和它们价值投入对应价值盈余。在技术水平、垄断性和制度结构方面,产业转出国含有显著优势,所以含有更多价值盈余起源:如由不平等交换所引发价值盈余差额,在贸易和投资中由垄断原因引发垄断利润,由制度结构差异和国际权力结构所引发制度利润.加之因为转入国急于引进外资,不仅其中国地域间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以减免税让利,而且转入国之间也猛烈竞争,纷纷以愈加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最终全部是增加外国投资者资本回报率,而使转入国自己获取直接利益甚少。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外部经济效应,即取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和其它前向联络效应和后向联络效应。不过,这些外部效应取得,取决于移入产业性质、双方当事人谈判能力,和其它各项经济政治条件。“飞地”现象或“飞镖”效应,就是在这方面不利于转入国经典现象。第三,污染产业转移和有害产业扩散。西方工业化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代价,这已经成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人共识。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严重外部效应。也就是说,企业经过该产业赚得了利润,但给社会造成了损害。社会成本远远大子私人成本。转出国对这类产业通常实施限制其中国生产政策,所以对于企业主而言,产业转移则成为在不受管制条件下继续获取利润路径。结果是大批污染产业迁往转入国,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该国可连续发展。二、战后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战后以来至90代前期,国际上曾掀起四次产业调整和转移浪潮。因为每次参与国家(或地域)和传输、调整内容不一样,所以自然地形成整体范围不停扩大,并展现多层次追赶、整体性成长态势。(一)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战后,作为东亚区域隐性组员,美国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所以首先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序幕,成为第一次国际性产业调整浪潮中主角。美国在率优异行产业调整中,首先主动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吸收已失去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次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援助和扶植日本等当初处于中等工业发展水平国家。而东亚区域日本则有效地把握住了这次发展良机,大量引进来自美国为主优异设备和技术,首先大力发展纤维、食品等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以深入积累推进工业化资本;其次则主动扶植面向中国市场进口替换工业,如钢铁、化工等资本密集型工业和一部分耐用消费品工业,以适应和满足中国扩大生产所需设备生产和居民消费需求。据统计,从1950年至1959年间,引进最新外国技术达2332件,并从1955年开始扩大更新设备,而且最新设备在全部机械设备中所占比重快速超出当初欧美发达国家。如1955年末至1964年末,美国全部机械设备中,使用年限达以上占64%,其中20年以上占23%;日本同期使用年限6年以下由42.8%下降到27%,而仅仅使用3年最新设备.从43.3%飞跃到56.2%,(o这使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快速壮大起来。(二)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因为前一时期以美国为中心产业调整和转移带动了日本产业调整,进入60年代,日本已和美国一起,充当第二次结构调整和传输浪潮主角,而且以后日本一直在东亚区域充当结构调整和转移起源地,对东亚各国和地域结构调整和连锁型变动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时,美、日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工业,同时重视发展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换工业,如电子工业、机器人和航天工业等,而把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逐步转移到转入国。亚洲“四小”经过50年代进口替换,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有了相当程度发展,而且在劳动力素质和价格低廉上较之其它国家俱有绝对比较优势。所以抓住这一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立即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如纺织、服装、食品、杂货等。因为“四小”不仅含有些人力资源方面优势,而且含有优良地理位置,所以也成为美、日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理想场所。同时,“四小”中韩国和中国台湾还在这一时期利用外部环境提供机遇,主动扶植发展钢铁、化工、民用机械和家电等进口替换型重化工业。至于东盟四国也逐步在这第二次浪潮中受到波及,开始加入产业结构调整行列,但基础上四国全部采取满足中国需求为主进口替换型工业化战略,所以“四小”是这次调整和转移浪潮关键得益者。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战后“日本经济奇迹”,也造就了“四小”腾飞“开启机制”。(三)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70年代曾发生过两次“石油危机”冲击,1973—1975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耗能较多重化工业,迫使她们对产业结构进行第三次大调整,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把~部分粗放型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同时,亚洲“四小”因经济迅猛发展而弱化了廉价劳动力优势,加之发达国家对轻纺工业产品进口采取限制政策,促进“四小”抓住国际经济给它们提供第三次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立即地调整本身产业结构:首先大力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造船等工业;其次开始将失去比较优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移植到东盟四国,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这一时期,东盟四国也主动参与产业调整行列,马来西亚和泰国率先把这以前面向中国市场轻纺工业,快速扶植成面向出口主导工业,实现了工业化发展战略转换,接着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在这次调整浪潮中实现由原优异口替换向出口导向战略转换,使东盟四国在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后,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元贬值。伴随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不仅给日本而且给整个国际经济以强烈冲击,从而掀起战后以来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传输浪潮。日本作为东亚区域调整源头,首先开发和普及发明性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和美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争夺“制高点”,并以微电子最新技术改造原有传统产业,以适应中国需求改变;其次深入把失去比较优势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价值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尤其是“四小”和东盟,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低廉优势就地生产然后返销或向第三国出口。这次转移产业除了一部分附加值较高轻纺工业外,还包含汽车、电子等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了资本密集型和一部分技术密集型工业,所以这次转移和传输对东亚区域,尤是对四小和东盟四国含有更大辐射影响。50年代50年代美国日本(资本密集型产业)60年代美国日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亚洲“四小”(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70年代美国日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亚洲“四小”(资本密集型产业)美、日、亚洲“四小”东盟四国(劳动密集型产业)80年代中期后美国日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亚洲“四小”(标准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美、日、亚洲“四小”东盟四国、中国(劳动密集、部分资本、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型产业)图1.1战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示意图三、国际产业转移现实状况和特征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基础趋势。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网络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促进国际分工不停深化和扩大。在产业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现在正在兴起第五次产业转移。但这一轮产业转移和以往四次大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展现出不一样特征。(1)从产业转移路径和主体来看,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转移关键路径,跨国企业成为产业转移主体。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又有了新动因,那就是由国际直接投资在决定国际间产业结构转移上起到了主导作用。跨国企业购并和重组成为产业转移关键路径,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高达3.3万亿美元,比1998年上升了31%,其中跨国企业并购总额达4110亿美元,占全球跨国投资额63.8%。(2)从产业转移内容来看,转移是产业价值链上某个步骤。跨国企业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体系复合一体化战略转变。在复合—体化战略下,母企业和子企业之间根据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产业价值链不一样位置上,形成相互间垂直或水平分工,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国际—体化生产体系。产业转移内容不再是某个特定产业,而是产业价值链中某个步骤。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上来看,在研究和开发一关键部件制造一零部件制造一组装—销售五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向转入国转移多为赢利最少第4和第3阶段,即组装和零部件制造阶段。同时利用和扩展东道国销售渠道,抢占市场。(3)从产业转移层次来看,展现升级态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含有更为鲜明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企业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快速。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猛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4)从产业转移方一直看,展现多元化格局。跨国企业不停寻求含有比较优势地域,不再在某个地方从一而终。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全部采取了自由放开政策,尤其是广大转入国全部逐步降低了对外资进入限制,甚至提供优于本国投资者待遇来吸引外资。在这么国际政策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动范围、规模和速度不停加大。投资格局多元化日益加剧。四.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中国意义4.1中国接收产业转移四个阶段中国大陆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次是来自香港地域制业产业转移,这次转移方法关键是“三来一补”,转移地点关键是珠江三角洲,所带动产业关键是纺织、服装、鞋帽、玩具、日用具等。第二次是来自中国台湾制造业产业转移,其转移方法关键是投资办厂和贴牌生产相结合,转移产业关键是IT产品和家电产品,转移地点关键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东莞和苏州等地作为世界通信产品零部件制造基地崛起是其中经典代表。第三次是来自日本、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第四次是来自欧美制造业产业转移,这两次产业转移初现端倪,关键集中在以上悔为中心包含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带在内东部沿海地域,所转移产业比较广泛,相对而言,还未形成像东莞、苏州这么特色鲜明产业制造基地。4.2中国大规模接收国际产业转移原因和现实状况。从全球角度来看,转入国制造业关键有东亚、东南亚和拉美两大区域。多年来,东亚和东南亚制造业超出拉美制造业,并使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东亚转移,而中国因为改革开放不停深入,经济连续增加,加上巨大市场潜力,已成为其中吸纳全球产业转移中心地带。之所以在中国能形成这种全球生产转移效应,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世界经济不景气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经济下滑是形成这一效应国际大环境;第二、中国良好政治经济形势和中国外对中国经济长久预期改善,使这一效应形成关键,中国巨大市场需求和信息技术市场快速发展更是造成信息技术产业生产和采购向中国集中直接诱因;第三,中国除了在部分市场要素上含有成本比较优势外,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实践,已经含有了很好工业基础,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深入发挥了中国比较优势,显著增强了中国出口竞争力,这是造成全球生产向中国转移关键基础;第四,中国采取优化通关环境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政策方法,对这一效应形成发挥了主动作用。尤其是“9.11”事件后,不仅加剧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衰退,也引发了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略调整。跨国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规避潜在物流风险,正致力于原有垂直分工体系重组,同时为了尽可能缩短生产步骤和销售步骤距离,跨国企业更倾向于使制造业领域相关步骤在靠近消费市场地点相对集中。中国凭借潜力巨大消费市场、低通货膨胀、高素质低成本人力资源、优惠外资政策和低汇率,拥有吸引外资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最大优势,同时也成为国际资本最安全“避风港”。(1)从规模上看,连续8年中,中国每十二个月平均吸纳外国直接投资400亿美元以上。在《财富》500强中,有近400家已经在中国投资多个项目。美国排名前500名企业有二分之一以上到中国投资。世界上最关键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和发电设备制造厂家全部将把她们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中国已经被纳入跨国企业全球生产和供给链之中。1—10月,全国新批外商企业20549个,平均天天有1亿多美元投入中国。中国人世,将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更有利环境。1995年至1999年,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由12980家增加到17498家。在全球直接投资大幅下挫形势下,以来中国实际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显著增加。这些也充足说明了生产转一效应存在马太效应。(2)从层次上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转移因为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间竞争白热化,为了取得最大市场和利润,从战略需要出发,也会将最新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英特尔将向上海英特尔制造厂新增投资3.02亿美元,用于验证、测试和封装最新支持英特尔飞跃4处理器平台英特尔845芯片组。世界上最关键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中国。中国有些企业经过和跨国企业合资或组成多种形式策略联盟,得以引进世界最优异生产设备,进行高层次、高端酌世界最新设计产品生产。不仅如此,茌过去几年中,世界著名企业已经在中国设置了100多个研究和开发中心,方便愈加好地贴近市场,实施当地化战略并利用中国高素质人力资源。当然,跨国企业关键技术仍然被其利用知识产权及专利法规加以保护和控制。(3)从影响上看,出现中国竞争国际化新趋势。目前中国市场实际上已经展现出中国竞争国际化新特点,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国际竞争和中国竞争,已经极难截然分开了。这种竞争以后会愈加猛烈。比如,在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苏、浙两地产业发展已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地以上海为中心进行分工和配套,从而出现和上海出现产业同构化、在同一层面上进行水平分工竞争新格局。又比如,中国主流汽车制造厂基础是已经和国外跨国企业合资,国外合作者差不多全部带来了自己最新产品,几乎成为中国企业身后汽车跨国企业之间竞争。4.3对中国接收国际产业转移几点认识1、对国际产业转移本身认识直接投资不仅为中国带人了产业成长所必需而转入国又十分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渠道。同时,子企业和合资企业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不一样程度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使得中国得以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积累资金,提升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快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所以,跨国企业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发展,是中国切人全球化产业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产业链条演进关键而且便捷路径。所以,从产业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内部化使得一国竞争优势不在表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表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步骤上。而对于转入国来说,其全球化产业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成为不停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非战略步骤一步步向技术密集战略步骤挺进过程。,从产品生命周期上来看,发达国家关键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产品开创期、成熟期生产,获取高附加值垄断利润和经济租金;而发展中国家则关键进行产品标准化生产,靠适度规模生产和不停渐进性创新才能得到微薄收益;把握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机遇,是转入国共同目标,所以,也无形中加剧了转入国相互间在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中竞争。为发展中国家经过发展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从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发明了有利外部条件。当跨国企业投资企业在知识、资本、劳动力效率等竞争要素中同时含有竞争优势时,就会容易形成超强竞争力,压制行业内民族企业生存空间,从而使跨国企业竞争力难以真正转化为区域本身产业竞争力,外资一旦撤离就会使投资地产业竞争力快速下降;而当跨国企业投资企业在多种竞争要素中处于劣势时,则会难以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发达国家将低端制造技术加速向转入国进行产业化转移,尽管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开始逐步将部分成熟高端技术向转入国转移,但中低级技术转移仍将是以后一个时期产业转移主体。发达国家在将转入国变成她们加工组装基地和制造工厂同时,仍然能够掌握传统产业关键技术,并经过不停向转入国转让其专利技术获取市场利益。中国即使是世界运动类鞋业全球性工厂,不过美国耐克企业却拥有最优异运动鞋设计制造技术,中国制鞋企业只是其企业打工仔。一个国家或地域,假如资本、技术、甚至市场全部受控于外国跨国企业,沦为跨国企业组装或加工基地,不管该基地有多强,充其量只不过是人家工厂,全部无法和前述英、德、美、日世界制造中心相提并论。我们欢迎跨国企业和我们合资进行国际间合作竞争,提倡抓住机遇、结合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接续国外转移过来制造业,生产国外品牌产品;我们支持经过灵活贴牌战略引进优异生产设施,或所以使闲置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并以“中国制造”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不过我们最终目标不是成为跨国企业加工厂,而是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产品去争夺世界市场。当今,市场垄断真正含义在于技术垄断,市场份额仅仅是技术垄断一个回报而已。假如我们不加强整个产业链上竞争力,尤其是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就会受制于跨国企业,应验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马太效应”。即便在制造上取得相正确发展,但永远只能是一艘拖在舰队后面小船,摆脱不了跟进一落后陷阱,摆脱不了技术依靠地位,最终成为地球村贫民,永远和经济强国无缘。这种“世界工厂”距“世界制造中心”相去甚远,不仅缺乏主动意义,还存在相当危险性。(2)从中国现实状况来看中国至今仍是一个还未完成工业化国家,和工业优异国家相比,存在着显著差距:①在产业结构上,现在中国仅仅在轻纺、服装、日用品、家用电器、电子信息零部件等领域含有一定竞争力,占据了一定国际市场。不过,尤其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上,“中国制造”即OEM或ODM(贴牌或外来技术加工)多,中国自己品牌产品少。关键靠是成本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附加价值低。而在很多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上显著后于发达国家。—些高、精、尖产品品种和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大量进口。中国汽车产量即使跃居世界第8位,不过在关键技术上和欧美相比最少落后。②在市场结构上,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度低,处于低水平竞争之中。政府干预过多,尤其是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和进行纵向、横向并购扩张自由度小。大企业不够大、不够强,控制市场能力低。多数产业大企业在生产经营效率、制度效率上尚无法和跨国企业相匹敌。在“人世”前,不管家电产业还是汽车行业全部没有来得及在竞争中形成国际型大集团。在5年保护期内,大企业集团成长是一个艰巨任务。③企业国际化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国际经营经验欠缺,对外直接投资低于转入国平均水平,仅有少数产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加入WTO和融人全球经济进程中,还没有真正中国跨国企业走上国际经济大舞台,在国际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和中国作为第6经济大国、第7贸易大国国际地位是极不相当。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开发能力较差,科技投入少。1999年和中国研究和开发经费分别为GDP0.83%和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达成1%年份分别为1950年、1959年和1983年。现在大全部靠近3%水平多数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也大大低于国际同行,引进后再创新力度不够。因为一个国家被称之为·世界工厂·,意味着其制造业已经是全球关键工业品生产基地,有一批仑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呼风唤雨,其生产能力、市场拥有率。新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在和世界同类产业同类企业比较中居于优势地位,它们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和发展趋势.2。就产业结构来看,我们现在只是在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服装,日用具等轻纺工业领域.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台组装加工业如家电、电脑零部件等领域有着比较优势,但在资本和技术密集飞机、汽车、精密机床、石化、半导体、精细化工等制造领域还远远谈不上含有了世界工厂规模水平。尽管机电产品在中国出口产品组成中已替换轻纺产品成为出口主力,比重达成45%.但大多为低单价、低附加值产品。人家出口一架波音客机,就相当于中国出口20-30万台彩电,这说明我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达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合同2篇
- 2024年度cloudcomputing云服务提供商合同
- 2024年度高空施工废弃物处理与清运合同3篇
- 2024年度福建省茶叶采购与销售合同3篇
-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系统研发与销售合同2024年度
- 石方破碎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年度城市商业区停车位租赁合同3篇
- 涂料购销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运营合同
- 二手家具一次性付款交易合同2024
- 《红色的画》说课稿
- 发动机机械系统2.0升ltg9.65维修指南车上
- 架线施工导地线展放作业指导书
- 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 特殊治疗知情同意书
- 企业商务英语口语PPT培训课件
- 土壤学-李保国-土壤学习题集
- 颈托的正确使用课件
- 贾冰喳喳小品《彩礼谈判专家》台词剧本手稿
-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5版)习题答案
- 国际环境保护法讲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