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中外文学赏析)模拟试卷7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罗曼.罗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A、《贝多芬传》B、《米开朗琪罗传》C、《约翰.克利斯朵夫》D、《托尔斯泰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罗曼.罗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选项A、B、D都是他的传记作品。二、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标准答案:这首词是词人随皇帝出关巡视途中所作。词以“长相思”为词牌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家园故土的留恋之情,深得其中情味。词的上片开篇即写旅程的艰难曲折、路途遥远。“山一程,水一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词人离乡越来越远,离愁越来越重,越来越深。路途的曲折漫长同音节上的回环往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词句既含有丰富的意义,又有很强的节奏感。“身向榆关那畔行”指出路途的方向,“那畔”暗含疏远之意,与下片“故园”两相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出关之行的无奈,暗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深千帐灯”以白描手法写边塞壮阔之景,笔法极简,却呈现了极其开阔深远的意境。引发无限的想象空间。“深”直指时间的同时,暗含诗人夜深仍然不能入眠,自然地引出下片深夜风雪景物的描写和幽深绵长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紧承上片途中路程遥远的描写,写途中环境的恶劣。“风一更,雪一更”与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对照,一写天气,一写路途,语言简练,节奏急促,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边地的苦寒,又暗含了词人对此次出行的厌倦焦虑之情。词的节奏和词人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写作手法高妙。“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点出夜深人不寐的原因。“聒碎”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风狂雪紧的恶劣天气。夜深人静,大雪簌簌落下,扑打帐篷的声音格外明显。旅途劳顿、边地苦寒依然不能使词人入眠,一方面是因为环境恶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词人对故乡家园的思念。“乡心”和“故园”是本词的词眼。王国维评论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出了出关途中的壮美意境和深切的思乡之情,以情入景,以景入心,情感真挚,值得反复体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标准答案:这首诗是陆游离开故乡山阴,在临安等候皇帝召见时所作。陆游此时已至暮年,该诗与其之前抒发慷慨报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诗作不同,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和有感于现实的愤激。首联诗人巧设比喻,将“世味”比喻为“纱”,形象地指出世态炎凉和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失望。诗人多年宦海浮沉,壮志难酬,对官场已经深有感悟,厌倦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以“谁令骑马客京华”发问,实乃无奈之问。诗人空怀满腹报国热情,却一直未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看尽世态炎凉,却不得不骑马赶赴京华候召,实是生活所迫,这是诗人不愿言及的隐衷。颔联由首联的抑郁悲凉之情斗转,进而描写令人喜悦的自然之景。“小楼一夜听春雨”写出了诗人候召之时的闲适心境;“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诗人的想象之景,一夜的绵绵春雨过后,杏花盛开,明天深深的小巷中可以听到卖杏花的声音。两种情景一实一虚,美丽的景物使诗人抑郁的心情暂时缓解,内心充满了喜悦,但是联系诗人处境,这种喜悦之情中又透露着淡淡的忧愁。颈联写诗人看似闲适的生活。客居京华,诗人百无聊赖,借写草书和煎茶独品来打发时间。“闲”“戏”相互关合,可见诗人内心的无聊。诗人“为国戍轮台”的报国之志无处施展,却客居京华,看似闲适的生活描写中,暗含了满腹的牢骚和感慨。尾联诗人借用陆机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何苦客居在外。饱受风尘之苦,不如尽快收拾行囊,尚可在清明之前回到家里。这两句是诗人的自嘲之语,生活所迫奔赴京华,怎可洒脱还家,诗人在自嘲中结束全诗,悲愤之情流露在外,令人深有体会。诗中虽有喜悦心情,但也仅是转瞬即逝,抑郁伤感的情绪一直笼罩着全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标准答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作者在雨夜等待客人的情景。前两句写景。“黄梅时节”交代了当时的节令,“雨”则点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青草”“池塘”“蛙”与前一句的“雨”组合成一幅江南梅雨夜景图。“家家雨”既写出江南黄梅季节阴雨连绵、无处不在,又为后两句诗做了铺垫,暗示了客人不能如约而至的原因;“处处蛙”即写蛙声处处,蛙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热闹的场面,用它们的“闹”反衬出乡村夏夜的恬静和美妙。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摹江南夏季雨夜特有的场景,在写出雨夜恬静和谐气氛的同时,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对这恼人的梅雨天气的无奈与烦躁。后两句叙事。第三句交代了人物和事情。“有约”说明了诗人在等待客人来访,“过夜半”则点明了等待时间之久。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前面两句的写景皆为此句做铺垫,正因为有了前面的“家家雨”才有了此处的“有约不来”。第四句又是由此句延伸生发而来,正是因为客人“有约不来”,客人的敲门声久盼不至,诗人无事可做,而持续不歇的雨声和阵阵蛙声使得他心情焦躁,百无聊赖之际,就“闲敲棋子”,结果震落了燃尽的灯芯。一个“敲”字,再加一个“闲”字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焦躁。“落灯花”写灯芯久燃之后,灰烬应声而落,极写诗人候客之久。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惘怅,可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标准答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奉命前往边塞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记述了出行的旅程和沿途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诗的缘起,点出了出行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即轻车简从,暗指使团规模之小;“居延”为汉朝治下的县名,“属国过居延"意指自己“问边”欲往的地方将远于汉朝的居延县,借汉朝的典故来说明唐朝疆域的辽阔。颔联借景设喻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抑郁。“征蓬”指随风远去的枯草,暗指行程之远,“归雁”指南雁北回,点出出行的季节是春天。这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用“征蓬”和“归雁”自比,即景设喻,说自己出使边塞既像随风远去的枯草,又像北回的大雁,既写出飘零之感,又抒发了内心的愤慨和抑郁。“出汉塞”“入胡天”紧承首联的“问边”和“居延”,这一出一入之间,将远去边塞的长路漫漫以及“汉塞”“胡天”的旷野茫茫,衰草连天,浩浩天宇,雁声阵阵的景致包蕴其中,给人一种气象辽阔、天地迥然的感觉。颈联绘景,白描边塞风光。“大”言沙漠的浩瀚无边,“孤”言景物之单调和边塞之荒凉.一个“直”字写出没有一丝风的寂静之感;“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诗人在大漠中观看落日的独特感受,用圆圆的“落日”映衬“长河”,给人一种苍茫静寂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开阔、雄浑、壮美的大漠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固守边陲的赞美之情,并从侧面表达了自己被排挤的悲凉和抑郁之情。尾联继续叙事,虚写战争取得胜利。“燕然”用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虚写前线战争大捷,赞美了边关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此诗通过描写边陲壮丽雄浑的风光,既写出了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又表达了诗人因被排挤而生的孤独、寂寞和悲伤之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标准答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思所想,属于吊古怀乡之作。诗的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借用仙人驾鹤于此的传说,为黄鹤楼镀上一层神话色彩.虚实结合,表现出诗人对世事茫茫的慨叹。首联从眼前的黄鹤楼生发开去,联想到昔日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处,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空余”两字寄寓着诗人内心的无限感慨。此句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暂,世事茫茫。“一去不复返”更写出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遗憾。诗人慕名而来,但仙人已去,黄鹤杳然,所见的只是一座寻常的江楼,巨大的心理落差为下文抒发乡愁做好了铺垫。诗的后四句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颈联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实景,灿烂的阳光中,汉阳镇郁郁的树木和鹦鹉洲上茂盛的花草历历在目。尾联借景抒情,述说了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日落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根本无法寻到家乡的方向。此处一个“愁”字,将诗人怀乡思归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日暮”“烟波”又将诗的意境从颈联历历在目的实景推向苍茫辽阔的境界,给人一种缥缈空灵之感,正好照应前四句的神话色彩。同时用颈联景物的历历在目,反衬遥望“乡关”却只见茫茫烟波的那种茫然无措之感,传达出的不仅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还有长久漂泊的沧桑。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思、所感,通过美丽的神话以及黄鹤楼、睛川、鹦鹉洲、汉阳树、芳草、落日、烟波、白云等景物描写抒发了浓烈的乡愁。此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堪称吊古怀乡的佳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标准答案:“秦淮”即秦淮河,从六朝到唐代,秦淮河一直都是权贵富商们游玩取乐的繁华之地。这首诗是诗人描写自己夜泊秦淮的所见、所听和所思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和对当时腐朽统治下的唐王朝的担忧。“烟笼寒水月笼沙”,这首诗以景开头,朦胧的暮霭像烟一样笼罩着秦淮河,皎洁的月光铺满了岸边的白沙,描绘出一幅迷蒙冷清的水边夜色图,让人不禁生出一种寂静凄清之感;“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时间、地点,诗人夜里乘船停泊在临近酒家的秦淮河畔,这一句起到照应题目、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明了上句景色所描写的时间、地点,又用“近酒家”引出了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陈叔宝所作。陈后主性喜奢侈,不理朝政,在位期间每日与妃嫔沉湎声色,最终为隋所灭。国家灭亡之时正是《玉树后庭花》在宫中盛行之时,因此这首诗也被称为“亡国之音”。诗人借歌女不懂国破家亡之恨,还在唱着这“亡国之音”,来抒发对统治阶级只知醉生梦死、不以史为鉴的谴责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整首诗写景生动细腻,抒情巧妙自然,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巧。诗人借秦淮一隅奢靡颓废的情景,抒发对当权者昏庸无道的愤慨和对国家将重蹈陈灭亡覆辙的忧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标准答案:这首诗以乐府曲名为题,描写了壮烈震撼的战争场面。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前两联描写日落之前的战斗情景,后两联写将士夜袭敌营的情景。诗的首联将战况与景色结合起来,描写两军对垒的场景。“黑云压城城欲摧”描写敌军兵临城下,诗人先用“黑云”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再用一个“压”字来表现敌军的人多马众,表现出敌军来势汹汹,即将破城而入,守军危在旦夕,战况十分危急;“甲光向日金鳞开”描写了守军将士严阵以待的场景,一缕日光穿破黑云射下来,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像金色鱼鳞闪闪发光,这里用“甲光”来凸显守军士气高昂,威武雄壮,连日光都来为其助阵。诗的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鼓噪而前,步步紧逼。但守军也不甘示弱,他们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奋勇杀敌,誓死护城;但是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出两军刀兵相见的场景,而是通过对激战过后战场上场景的描写来渲染战事的惨烈——“塞上燕脂凝夜紫”。战斗从白天进行到了晚上,大片的血迹将泥土染成了紫色,在夕阳的映照下,紫色显得更为浓烈。这一侧面描写比直接叙述战斗的场面效果更好,暗示了交战双方伤亡惨重,凸显了战争的惨烈,营造出一种凝重悲凉的氛围。诗的颈联描写将士夜袭敌营浴血杀敌的场景。“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红旗”是因为夜袭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部队要偃旗息鼓,给敌军以突然一击,“易水”既是指交战的地点,也化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典故来表现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到达敌军阵营后,便击鼓助威,开始进攻,虽然夜寒霜重,连战鼓都难以擂响,但这并不影响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尾联引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战士们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贤纳士,吸引天下英才,在易水东南修筑了黄金台,台上置千金以招纳有才之士。此联表现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英勇气概。诗人更像是一个画家,用黑色、金色、紫色等浓烈鲜明的色彩表现了战争的悲壮激烈,表达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气概和以身报国的决心,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标准答案:宋仁宗年间,范仲淹曾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承担守卫边疆之重任,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全词描写了边塞荒凉的景色和生活的艰苦,以及将士们既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词的上阕写景,主要描写边塞秋景,从侧面表现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西北边疆苍凉的秋景与温暖明媚的江南截然不同,飞回衡阳的大雁没有半点停留之意,大雁可以回去,我呢?我只能继续待在这远离家乡的偏远之地,每日伴随着号角声,听着种种属于边塞的声音——风声、马鸣声、羌笛声,声声入耳,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长烟直上云霄,孤寂的城门紧紧地闭着,展现出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阕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艰苦孤寂的边塞生活和思乡怀亲之情,同时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紧张,也为下阕的抒情营造了苍茫悲凉的氛围。词的下阕抒情,首句直抒胸臆——想家时,只能饮一杯浊酒,借酒消愁,排解对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还不能归家啊!边塞未定,强敌未逐,燕然山勒石之志还没有实现,怎么能回家呢?借“燕然勒石”的典故抒发为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燕然勒石”是指东汉永元元年时,窦宪大破匈奴,命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归的典故。第二句借景抒情——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已渐深,却无人入睡,壮志未酬,国家未定.将军已是满头白发,士兵也已泪流满面。下阕将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结合起来,给人以悲凉豪放之感。全词意境开阔,慷慨悲凉,边境风光描写独到,抒情粗犷豪迈,情景交融,将思乡报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标准答案:王湾,唐代诗人,其诗作受当时南北诗风交流融合的影响,在北方诗人的豪放中又带有几许清新与柔婉,本诗即为诗人在冬末春初泊舟于北固山下时的所见所思。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说明自己所处的环境一身处异乡,既照应题目,又为后面的写景抒情做铺垫。诗人乘船出游,行至北固山下,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此时,春潮正涨,江面宽阔无垠,春风和顺,船帆高悬,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景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描绘出一幅江水茫茫,一张船帆高悬于江面的壮丽画面,使人读后犹如置身于水天之间,油然而生一股开阔舒朗之感。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明时间,岁末时节,冬犹未过,但江春早至,一轮红日冲破残夜,从江面缓缓升起,四季交替,昼夜循环,时光匆匆,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曙光会驱散黑夜,春天也终将到来!于写景处说理,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之感,并且通过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引发下联的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请你们帮我捎一封信到洛阳吧,那里是我的家乡!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寓情于景,借旅途中的风景抒发思乡之情,以景说理,把自然之景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上,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引人深思,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堪为千古佳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标准答案: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作者张养浩被朝廷派往陕西赈灾,路经潼关,见景生情,怀古伤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引人深思的小令。全曲分为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通过对潼关地理位置的描写,说明潼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并为下文的“千古一叹”做铺垫。作者站在潼关的土地上,举目四望,四周层峦叠嶂,将潼关重重包围,一个“聚”字将群山拟人化,好似群山争先恐后地聚集到潼关周围,守卫着这一兵家重地;再往外看,波涛汹涌的黄河奔腾咆哮,一个“怒”不仅凸显了黄河的汹涌澎湃,更体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一腔悲愤之情,使人不禁感叹——“山河表里潼关路”。内有华山,外有黄河,潼关地势之险要,气势之雄伟,由此可见一斑。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身处潼关,向西遥望古都长安。遥想当年,长安作为古都,乃虎踞龙盘之地,是何等的昌盛与繁华!而今长安的万千宫殿都已化作一片焦土,曾经的繁华昌盛都已灰飞烟灭,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生出无限感伤。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昔日种种都已化作尘土,不复存在!曾经的一宫一阙,一砖一瓦,都是用百姓的血汗筑就的,是无数百姓的血汗成就了一个朝代的辉煌,当王朝衰亡时,百姓还要遭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不论兴亡,受苦的永远都是无辜的黎民百姓,由此引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从历代帝主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情景交融,由潼关之景引发作者对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感慨,一语道破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人民群众的本质,抒发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同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标准答案:此词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与友人一同游黄州赤壁,联想到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触景生情,借古抒发自己奋发和失意之情。这首词,格调雄浑,大气磅礴,意境宏阔,将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是北宋词坛上不可缺失的篇章。开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景抒情,穿越古今,带领我们回忆了历史上出现过的许多英雄人物。他们豪情万丈,姿容风采万千,我们仰望、赞叹。怎奈时光流逝,纵使他们当时多么辉煌,也挡不住历史发展的脚步,无奈他们也变为曾经,变为了历史的陈迹!“浪淘尽”三字,形象地把“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衔接起来,意境深远,暗含感叹与感伤,点出主题——怀古,并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铺垫。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承“风流人物”,交代出怀古的时间、地点、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气势宏大,用“乱石”“惊涛”等蔚为壮观的景象寄寓感情,形象地描绘出古战场雄伟壮阔的景象,衬托出周郎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豪杰形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收尾上阕。如今山河依旧如画,可是当时的英雄却不见了。此句承上启下,既回应了第一句,也顺利引出下阕感情的抒发。下阕集中笔墨写周瑜。第一句中的“遥想”两字照应“一时”,周瑜,字公瑾;美人小乔是乔公的幼女,汉献帝建安三年嫁给了周瑜。此句并不是机械地写,而是用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对人物进行刻画。既是史实,又插入风趣的一笔,用美人衬托出周瑜的气宇轩昂、春风得意,让人甚是羡慕。“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凝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场景。“羽扇纶巾”是对周瑜儒生外形的生动描写;“谈笑间”是神态描写;而“灰飞烟灭”四字却把周瑜那种运筹帷幄、气定神闲的神态与风采刻画得十分传神。周瑜便是词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然而面对眼前的现实,这强有力的反衬让词人慨叹光阴虚度,好像梦一场。他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又苦无机会。再加上被贬的处境,这种失意也只能借举杯消愁来抒发。此词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情,突破了宋代以前词专写儿女情长的内容,开创了宋词豪放的先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标准答案: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写作方面造诣很高,他的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朦胧、幽深,优美动人,留给读者无限的感思。《锦瑟》诗,起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以“锦瑟”起兴,从听觉的感受来传达诗歌的真挚情感。“无端”即无缘无故地,诗人好像埋怨地诉说“锦瑟啊,你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呢?”;“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即青春年华,诗人感叹年华黯然消逝,好像在诉说“你的一弦一柱,每个音符都让我思念往事”。那往事暗合作者悲切的情愁。首联两句用“锦瑟"营造氛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既要听者聆听瑟音,又要读者领会惆怅哀怨、缠绵顿挫的瑟旨。这两句可以说是这首诗的总起。颔联紧承起句中的“思”字回首往事。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此句一方面表现瑟音的哀怨深曲,另一方面又将作者的“春心”(美好的愿望、感怀身世、忧国伤时之情)都寄托于此。“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晓梦”“春心”分别化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望帝化杜鹃的典故,并把这些固有的典故加以创造性的引申,让人产生了更多的感动和联想。“迷”字形容梦境、理想的变幻,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流露出的心声,是诗人“悲剧”身世的表现;“托”是全句的句眼,诗人妙笔抒写了自己的“春心春恨”都托付那杜鹃啼血般的哀怨凄迷之声中了。诗人对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直白的叙述,而是寄情于物,情感含蓄,写法贴切。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月夜下的瑟声,情致更加幽深了。此句借景抒情,在茫茫的大海上,每一颗明珠都有泣泪,泪花点点。在那个盛产美玉的蓝田山中,人们只见烟霭,却对那美玉漠视。这明珠、美玉同作者一样无人赏识,作者借此表达了失落与失意之情。李商隐无奈卷入牛李党争。诗人仕途不畅,怀才不遇,妻子早逝,终生潦倒,如此种种,诗人独自怅惘,孤独凄凉。上述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无所指,但读者又有所感知。四个景物所营造出来的意境,诗人的怅惘之情,溢于言表。尾联收束全篇。如此情怀,早在当时已经令人不胜伤感,怎能待到回忆的时候呢!“此情”即是上述两联所抒发的难言之痛,至苦之情。诗人隐去自己具体的人生经历,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点出主旨:追忆往昔,苦涩悲哀。一曲《锦瑟》奏罢,一个孤独憔悴的身影消逝于哀深凄婉的琴瑟之韵中,留给读者无限的怅惘与遐思。这首诗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运用了曲折的表现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感伤自己的身世,报国无门;痛惜华年易逝,旨趣遥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望海潮北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标准答案:开篇一句,直接铺陈。“东南”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三吴”说法不一,这里泛指江浙一带。“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说杭州地理位置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是说杭州历史悠久、富庶。“形胜”“繁华”揭示主题。作者仅用这十四个字就概括出杭州的重要性,以磅礴的气势笼罩全篇。接着作品又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续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说作者走进杭州,映入眼帘的是城市道路两旁柳色如烟,精致雕饰的桥梁,“风帘翠幕”是形容居民房屋的华美、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十万”都是“大约”之义,突显出整个都市人口的稠密。“云树”三句极写杭州形势之险要,“云树”形容树木茂密如云,“绕堤沙”是说树木围绕着堤岸,写出堤岸绵延、堤树葱郁的态势。“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说钱塘江的浪涛澎湃浩荡,浪花白如霜雪,无边、广阔。“天堑”是指天然的深沟,这里指钱塘江。历来说到杭州,每年八月的钱塘江大潮便是必不可少的展示壮阔景象的一笔。用它来描写,恰到好处。“市列”三句,“珠玑”“罗绮”指珠宝(贵重的商品),也是妇女之物。这两个细节暗示杭州市场繁华,商品琳琅满目。“户盈罗绮”,“罗”“绮”是指丝织品,在古代也是贵重的物品。这两个细节形容市民富裕。“竞豪奢”是说人们在各个方面进行攀比,看谁奢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杭州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奢靡。词的下片专门描写西湖。用杭州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花——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凝练出杭州最具特色的美。秋天的桂花、夏天的荷花,对仗工整,虽然夸张,但却令人感受到景色的优美,令人神往。“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是说湖面上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是悠扬的笛声与欢快的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姑娘都很愉快。“嬉嬉”二字,形象、生动地将他们欢愉的情境、画面、神态做了描绘,栩栩如生。“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官员在西湖游玩的景象。“千骑拥高牙”从侧面描写官员游西湖时威风凛凛、随从人员众多的场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从正面描写吟诗作赋,醉情于山水之间。词的结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中的“凤池”代指朝廷,此句是说要将一幅西湖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在归京时献给朝廷,饱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望海潮》一词,艺术成就很高,也开创了柳永词豪放的风格。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美,为宋代繁华都市留下了形象的缩影。词人抓住富有特色的事物,加以饱满的感情和适度的夸张,使词的内容、语言、词调、音律完美融合。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法,逐层深化,寥寥数笔,气象万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醉花阴南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标准答案: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能诗能文,词的成就尤为突出。本词作了1103年,表达了词人对婚后不久就远游的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情。词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从漫长的白天来写。“薄雾浓云”既指天气,又暗指萦绕词人心头的“愁”绪。“永”是说时间的漫长,是作者对时间的心理错觉,借此说明她独自一人,度日如年。“瑞脑销金兽”是说她的生活单调、乏味,只得坐在香炉旁边,看着那香料,任凭它们一点一点地消融。此句足以见得词人的无聊与寂寞。接着一句“佳节又重阳”可知,词人正赶上重阳节这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苦于孤单一人,思念之意更深、更甚。“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纱橱”这些生活中的用具,透出作者的寒意,而词人的心境更是寒冷。“凉”既指生理的肌肤之感,又写出了作者心里的悲凉,同时也刻画出了夜半相思、孤枕难眠的女性形象。上片有代表性的“愁”“凉”二字,充分地表达出词人的寂寞、怨恨与凄苦之感。下片着重感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先是写重阳节赏菊、饮酒的节日惯例。这一天,词人照样饮酒到黄昏,时节、物象俱在,秋菊的花香依然充盈了衣袖,但因为婚后丈夫久别,自己形单影只,只能是借酒消愁。赏菊又有何心情呢?词人独自黄昏饮酒的痛苦,无人叙说的离别愁绪涌上心头。词作最后造就了“人比黄花瘦”的效果。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帘外之黄花的“瘦”极喻人的形体消瘦,创意极佳。词人以憔悴的“黄花”喻指自己相思愁绝的神情,设想奇妙,比喻精彩,创造出一个深秋怀人的凄清、冷寂的境界。这三句先以“销魂”点神伤,又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与上片的“愁”相照应,情景交融。更加深化了词人的“愁”意。词人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郁的相思之情。巧妙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形象和情致。词作底蕴丰富,那愁苦的感情穿越古今,为世人称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标准答案:本诗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是陶渊明在辞彭泽县令,归家隐居后所作,叙述了自己的志趣,描写了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回归田园生活后的安适之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句诗人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做官并不适合诗人,他并不会曲意逢迎、周旋、投机取巧,大自然才是诗人的志趣所在,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才是诗人所向往的未来。这为下文“弃官归田”做铺垫。“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是说诗人误入那污秽而又浑浊的官场很久了,“三十年”交代了自己的入仕时间,而这些时间并没有用于田园农耕,饱含着诗人的怨恨和懊恼。诗的五、六句以“羁鸟”“池鱼”“旧林”“故渊”为喻,强化了诗人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的情绪,同时也为下文详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做铺垫。“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写诗人终于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守拙”表明诗人学不会官场生活中的曲意逢迎等技巧,所以,诗人投身“南野”,遵循自己的本性,开荒田园。“守拙”回应了上文的本性,“归园田”回应了上文的“爱丘山”。诗人面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选择了抗争一一弃官。诗的九至十八句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环境的描写。首先是静态地、近景描绘家庭院落的景致,包括房屋、田地的数量,自然之物如榆、柳、桃树等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动态地、远景描绘远处村落的景致,“暧暧”一词极富诗意,写出了轻雾弥漫下的乡村若隐若现之感。“依依”一词契合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临摹出一个“世外桃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还是一个主谓倒装的句子,这种特殊的句式结构,读来却朗朗上口,韵律和谐,使诗味更浓。“狗吠”“鸡鸣”令原本安静的画面一下子活跃起来,以动写静,衬托出乡村环境的特征,清静而又和谐。这一和谐的境界,隐隐之中,让你不忍烦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写景转到叙事,由写物转到摹人,描绘出诗人如今生活的悠闲、自在的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点题之笔,诗人就像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又重回大自然的怀抱,诗人的本性也由此获得解放,表现出诗人回归田园的欢欣与舒畅之情。全诗语言简淡,情感自然,毫不修磨,逐层递进,精心构思出一个极富自然情趣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短歌行东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嬿,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标准答案: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短歌行》属于乐府旧题,但在曹操的笔下,它被赋予较强的政治色彩。本诗为四言体,分四个小节,八句为一小节。再三咏叹,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忧”字可以概括第一节,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忧愁连绵不断,所以借酒消愁,开篇基调稍显低沉,实则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胸怀。用“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生动形象.哲理深厚。第二节“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引入《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用姑娘思念情人形容诗人内心对贤能之人的倾慕之情,婉转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思;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归附于他,而诗人也会以礼相待,真心地接纳他们,并与他们愉快相处。此节引用贴切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感情。第三节“明明如月”以下八句,照应上文。虽然表达的意思都相近,但诗人并不满足,而是希望有更多的贤能之士能够帮助他,共谋大业。如此照应、反复咏叹,并不是简单地对内容的重复,相反加深了诗歌的含义与内容,加强了诗歌抒情的效果,使全诗变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情味深厚绵绵。广招贤才,诗人的心犹如那常行的明月一样,不会停止。这样写是为了消除有学识的人的忧虑,即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对于有才之人,诗人是不会嫌多的,无论早晚,他都会待贤以礼。此句是诗人心细周到的表现,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第四节“月明星稀”以下八句点明主旨,以“乌鹊绕树,无地栖息”的例子启发那些犹豫不决的贤才,希望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择良枝而栖,归顺自己。诗人最后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决心,希望贤才都能心悦诚服地归顺。此节进一步加深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短歌行》是曹操渴望实现政治理想的言志之作,诗作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本诗巧用比喻和典故,想象丰富,全篇出现了多个“忧”字,抒发了诗人渴望贤能、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在深沉的忧叹中洋溢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充沛、笔调沉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标准答案: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重阳登高时的抒怀之作。此时安史之乱结束已经四年,诗人进入暮年,身患疾病,生活困顿,登高远眺,触目所见引发了诗人无尽的悲愁。诗歌通过对所见秋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感时伤怀、客居他乡的悲苦愁绪。诗歌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首联点明节序和环境,用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景物,刻画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诗人登高所见之景:秋风紧急、秋空辽阔、猿猴哀鸣……无不透露着萧瑟悲凉的浓浓秋意。首联的萧瑟秋景描写为诗歌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情感基调。颔联两句所写景物形象逼真、意境开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千古名句。“无边”极写落叶之多,“萧萧下”写落叶下降的情形;“不尽”写长江流水绵延不绝,“滚滚来”写长江之水气势雄浑。远眺写树,俯瞰写水,俯仰之间,写出了秋景的萧瑟、时间的流逝。此二句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年华已逝、壮志难酬、客居他乡的慨叹和悲凉之情。诗歌后四句写登高抒发的羁旅愁情。颔联写诗人客居他乡、多病登高的情形。“常作客”点明作者多年颠沛流离、客居他乡的处境。“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常年离乡,自然免不了生出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情。“万里”写诗人离家之远,“悲秋”指出时令的“凄惨”,这两个词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了诗人悲愁之重、之深。诗人年过半百,体弱多病,重阳无友相伴,独自登台,更加重了诗人的悲愁。颈联两句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写出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和孤苦无依的愁绪。尾联写诗人在国事家事的愁苦中,鬓已斑白,“苦恨”指出诗人内心悲苦深重;世事艰难,生活潦倒,愁苦难解,想要靠借酒消愁,但是疾病缠身,不得不戒酒。诗人郁积于胸的万般愁绪没有了抒发的途径,更见悲苦。这首诗所写景物逼真传神,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句子对仗工整,语言凝练简洁,意蕴深厚,实是“古今七律第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北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标准答案:这首词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孤高清傲、不同流俗的心境。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上阕开篇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深秋寒夜图,月挂疏桐、漏断人静交代了时间,营造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缺月、疏桐、漏断、人静的深秋寒夜里,人们皆已入睡,可是词人呢?愁苦之人难入眠,词人只有出门消解心中的苦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现做了铺垫。时已深秋,雁已南飞,落单的鸿雁是何等孤独寂寞!寒夜排遣愁苦的“幽人”与孤独寂寞的“鸿雁”两个意象达到了心灵和情感上的契合。词的下阕紧承上阕进一步描写“孤鸿”的不幸遭遇。离群失所、心绪难安的“孤鸿”,被词人惊醒,回头顾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鸿雁不愿就木而栖,宁愿以孤独寂寞之姿落宿于凄凉的沙洲。词人将个人遭遇同“孤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词人才华横溢、踌躇满志,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难以容身;坚持个人政治观点,不同流俗,却因诽谤而遭贬谪。词人正是借惊恐不已、寂寞的“孤鸿”来写自己寓居黄州时心含幽愤、心绪难安的愁苦;借“孤鸿”不愿栖身寒枝,择求栖身之处,来寄托自己仕途上不同流俗、怀才不遇的孤愤。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借物抒怀、托物喻人,词人没有明确表明自己内心的孤寂愁苦和幽愤,却用“孤鸿”形象化地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不同流俗的孤独词人形象,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词选景叙事简洁凝练,语境高妙,语言含蓄蕴藉,不愧是词作中的名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标准答案:这首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此诗的作者不详。从诗文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的诗,表达了游子思乡情切却欲归不得的愁苦心绪。此诗的前两句写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江岸美丽的芙蓉,湖沼处众多鲜艳的香草,不禁生出采撷之心。“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点明游子采芳草是为了赠予远在故乡日夜思念之人。古代有采撷芳草以赠关人的习俗,不知是江岸兰泽中的芳草牵动了游子的情思,还是游子的情思促使其采芳草来赠予思念之人。“远道”指出了游子与所思之人路途上的遥远,思而不能相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再次指出离乡路途漫漫,游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进一步增强,积聚成浓浓的离情,望而难归的离愁更加悲苦和凄婉。“远道”“长路”等空间上的阻隔,让游子联想到了更加可悲的情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本是同心相爱,期望白首的两人,却不得不异地相隔。斩不断的愁思、化不开的离情却难以逾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阻隔,游子思妇别离的忧愁更加凄婉绝望。这首诗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之作,所写内容极其简单,却写尽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情真意切,真挚自然,让人读之悲愁顿生,引起无限的共鸣。刘勰评论《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此诗是其中的代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评论文章。寄黄几复北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标准答案:这是一首写给远方友人的诗。诗人通过诗歌写出了与友人的别离之苦,回忆往日之情的同时,写出了友人处境的艰难,赞美了友人正直、好学、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料包类餐饮加盟合同(2篇)
- 2024-2025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模拟题】
- 2024-2025部门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2025项目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达标题】
- 2025标准物流行业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上海租房合同范本【标准】
- 2025年滤波型无功补偿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物流行业劳动合同
- 2025年湿式碾米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室内LED照明灯具合作协议书
- 培训行业用户思维分析
- 星巴克消费者数据分析报告
-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 PMC-651T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2
- 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性病症
- 雷雨话剧第四幕雷雨第四幕剧本范文1
- 办公设备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服装终端店铺淡旺场管理课件
- PQR-按ASME要求填写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 医院中央空调维保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