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2.明太祖认为,“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专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规定“凡有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这一举措()A.构建起完备的行政监察体系 B.旨在保证国家权力运行和政治稳定C.通过完善中央机构制约相权 D.有效减少决策失误和提高行政效率3.明永乐十七年,大学士杨荣上疏斥责府、部、法司各部门弊政。皇帝示意杨荣,“天子近臣直接上奏,易使朝堂臣子间相互猜忌,不如让御史弹劾这些部门、”于是御史邓真疏入奏,被弹劾的各部门纷纷认罪。这反映了明初()A.中枢机构内外相维的体制 B.皇权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C.阁臣在朝局中的作用有限 D.监察御史权力重而品级低4.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5.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提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由此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6.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A.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C.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7.明代“贸易瓷”是为了外销而烧制的,常见伊斯兰纹饰或欧风花样。当今红海岸上福斯塔特的中国“贸易瓷”残片,都是由海道起岸转驳陆路时留下的废品;且近来打捞的南海沉船,亦常见数万件明瓷。这表明()A.官窑瓷器备受外国人青睐 B.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兴起C.手工业生产具有市场意识 D.瓷器占据外贸商品主导8.明末思想家何心隐曾在家乡创办名为“聚合堂”的理想社区,他接纳一切士农工商人士,“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会首是“师”也是“君”,君臣平等,相师相友。何心隐这一实践()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 B.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叛C.体现工商皆本的时代要求 D.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9.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10.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有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材料突出()A.军机处设置的意义 B.密折制度的特点C.皇帝制度的弊端 D.兴文字狱的必要性11.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改上归流,实现了该地郡县化的管理;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日本侵略台湾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建省;1874年日木侵略台湾,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行省,下设府、厅、州、县。这些举措()A.旨在应对列强国家的侵略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C.表明清政府主权意识觉醒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12.1757年,粤海关提督向乾隆呈贡“镶玻璃洋自鸣乐钟”和“镀金洋景表亭”各一座。乾隆罕见地就贡品发布了指示:“此次所进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的多觅几件。”此后,广州西洋八音匣等售价因而猛涨。这一事件表明()A.列强侵略行径引发关注 B.中央干预外贸商品市场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D.统治阶层愈发奢靡腐败13.明清时期,江南、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这种生产格局()A.根源于市场需求的区域差异 B.反映社会经济分工的发展与加强C.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范围 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14.《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药物进行记载分析。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此书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资料。该书()A.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B.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C.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 D.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15.下表是棉作物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种类原产地传入时间种植情况木棉未定未定树棉南亚3000年前亚洲树棉(中国棉)南亚宋元间经中国培育成为草棉非洲草棉非洲公元初年陆地棉美洲19世纪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A.新航路开辟推动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B.历史上棉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C.新来物种和已有物种存在竞争与嬗替D.棉作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6.1751年,徽州府发生旱荒,“米价不特昂贵无比,且至无米可买,民情窘迫”。歙县盐商程扬宗毅然响应徽州知府的输银救灾呼吁,于次年一次性捐出6万两白银“买谷积贮”,平抑粮价:1805年黄淮大水后,歙县盐商鲍暮芳集众输银300万两,用于抢救恢复水毁工程。这反映出当时()A.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 B.商人成为社会救济主体C.主流思想影响商人行为 D.社会救济制度日趋成熟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封建皇室和各级官府在宫殿、官署、陵墓等建筑上耗费的大量木材,主要依靠役卒、刑徒采伐天然森林获得,其余则向民间采购。官府的木材需要带动了木材贸易的活跃,商人和部分官员积极参与贩卖木材,牟取暴利。受采伐与运输技术的限制,木材多为就近取材,以本地的名贵木材为主。人口稠密的长安、洛阳地区的重要木材供应地,就是关中西部的陇右地区,这带动了关中地区的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成为木材的集散地。然而,由于秦汉时期在林业生产上存在的重采伐、轻种植的倾向,这对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木材贸易的发展。——摘编自罗启龙《秦汉林业若干问题研究》等材料二明代木材贸易吸引了资本雄厚的徽州商人的参与,徽商取代官府成为木材贸易的主导方。为扩大利润,徽州木材商人买下山场,雇工造林、管理、砍伐,实现了植树和贩材的有机结合。明中期以后,木材市场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木材需求日多,尤其是平民生活需要的家具与燃料用的木材。所以不少徽州木材商人深入川、湘、云、贵、赣、闽等地采购,然后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到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这带动了武汉、芜湖、南京、镇江、上海、杭州等木材贸易枢纽城市的繁荣。——摘编自梁明武《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明代木材贸易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木材贸易繁荣的原因。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19.【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利玛窦规矩”,一般是指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实行的“文化适应”中国或“本土化”传教策略,具体则指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实行的那些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教方式,如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祭孔祭祖不是偶像崇拜、允许中国教徒祭祖、因地制宜的改革天主教圣事礼仪以适应中国民俗风情等。如果从更大范围来考察利玛窦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教策略的话,我们也可以将耶稣会的“上层传教”策略,包括“附儒易佛”和“科学传教”等方面的内容概括进广义的“利玛窦规矩”之中。——摘编自任婷婷《天主教改革与“利玛窦规矩”的兴衰》明末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玛窦规矩”的形成进行阐释。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与明初相比,全国人口大幅度增加,但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没有太大变化,且明末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这足以说明地方治理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高产作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萎缩,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在人口增长一倍多的情况下,政府规模变化却相对较小,说明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解析:明太祖设立通政使司方便皇帝了解民情,有利于加强皇帝的权力和对地方的了解,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维持政治稳定,B项正确;通政使司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项;通政使司并不是为了制约相权排除C项;这个机构的设立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止朝堂臣子相互猜忌,皇帝不让内阁大学士弹劾各部,而让御史弹劾,这反映了阁臣在朝局中的作用有限,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内阁、御史服从于皇帝,并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内外相维,故A项错误;材料与皇权强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御史听从皇帝意思来弹劾,未涉及御史的权力重和品级低,故D项错误。故选:C。4.答案:D解析:本题对比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珍宝与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有不同的归宿,原因是两国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对财富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中国重农抑商,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策差异”,B项排除;C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可知,明朝沿海地区居民受到倭寇的骚扰,故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A正确。材料旨在说明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明朝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D错误。6.答案:C解析:材料第一句意思是高拱的建议基本会被采纳,第二句高拱建议“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可见内阁权力得到加强,故选C项;材料未能体现行政效率提高与否,排除A项;B、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知,且不符合史实,排除。7.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中国用于外销的瓷器,多是依据市场或客户要求进行烧制,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说明明代的手工业生产具有市场意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销瓷器的特点,但无法体现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外销瓷器的特点,无法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瓷器占据外贸商品的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解析:何心隐的“聚合堂”会首是“师”也是“君”,君臣平等,这是对程朱理学强调纲常礼教的反叛,B项正确。聚合堂是何心隐个人的一种实验,不是官方或者宗族组织,起不到完善社会治理的作用,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何心隐的做法具有发展工商业和工商皆本的倾向,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9.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管理的措施,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未体现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措施,C项未能全面反映材料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的结论,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密折制度,“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体现了密折制度机密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与军机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帝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未涉及文字狱,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通过改土归流,清政府加强了西南地区的管理,晚清政府加强了新疆、台湾、东北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雍正帝时,清朝没有列强侵略的威胁,排除A项;“主权意识觉醒”不合史实,清朝前期主权意识没有觉醒,排除C项;清朝对边疆的治理除了边疆内地一体化外,还有“因俗而治”等措施,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统治危机。乾隆皇帝对贡品的指示使得地方官员投其所好,导致此类奢侈品价格猛涨,这反映了君主的奢靡以及官员的钻营取巧,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表现列强侵略行径,A项错误;西洋奢侈品价格上涨不是因为中央政府的政策性干预,B项错误;地方官员收买西洋奢侈品并非放开了闭关锁国政策,C项错误。13.答案:D解析:材料“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反映了生产的区域分工、生产的专业化,从而有利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结构,D项正确;生产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社会经济分工主要是农工商、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材料主旨为区域分工,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生产的领域拓宽,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D解析:《本草纲目》+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本草纲目》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还“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进行记载分析”,甚至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说明该书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故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未总结古代的科技成就,排除A项;材料信息仅说明《本草纲目》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能说明其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排除B项;《本草纲目》属于传统药物学的范畴,其并没有推动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并没有指出“全国性”,政府推广农作物又是特点之一,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代,在元代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这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各种棉作物产地不同,传入途径自然不同,如有北道的(印度--中亚--新疆),也有南道的(越南--闽粤、缅甸--云南),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B项;从“种植情况”中说“陆地棉”的引进“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可知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棉花本身是经济作物,棉花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C解析:材料“捐出6万两白银”“集众输银300万两,用于抢救恢复水毁工程”体现了徽商的家国情怀,说明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主流思想对商人行为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徽商,无法体现“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社会救济制度成熟,排除D项。17.答案:(1)相同点:都有政府与商人的参与;都出现了一些木材交易中心城市。主导人员不同:秦汉由官方主导,明代由徽商主导;集中地区不同:秦汉以关中地区为中心,明代集中在南方;贸易产品不同:秦汉以当地名贵木材为主,明代品类丰富.(2)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徽商资本雄厚;正确的经营策略(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明代采伐与运输技术的提高。解析:第(1)小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明代木材贸易的异同。根据材料—“商人和部分官员积极参与贩卖木材”和材料二“徽商取代官府成为木材贸易的主导”,得到都有政府与商人的参与;根据材料一“关中地区的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成为木材的集散地”和材料二“带来木材贸易枢纽城市的繁荣”,得到都出现了一些木材交易中心城市;根据相同点的参与人员,得到主导人员不同;根据相同点中的地域特征,得到木材贸易集中地区不同;根据材料二“对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木材”,得到明代木材品类丰富。第(2)小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木材贸易繁荣的原因。材料中屡次提及徽商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实现了植树和贩材的有机结合”,得到正确的经营策略;根据“木材市场进一步扩大”,得到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得到生产运输技术提高。解析:(1)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可知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材“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可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材料“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适回销售”可知,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根据材料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2)结合明朝中后期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19.答案:(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