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其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五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五止十义”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也是孝的表现形式,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⑥《左传》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⑦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换言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⑨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⑩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周时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主要是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土地的继承与分配。B.殷周至春秋,“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C.在等级分封、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合、融为一体的。D.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既是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丰功伟业的动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族血缘宗法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也决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B.按照家国同构的观念,以事亲之孝移之于君,就可以成为国君所需要的臣子,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C.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下,对“孝”的提倡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治。D.家国情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在逐渐形成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A.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B.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D.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4.文章首段提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第2至10段的论证思路。5.说:“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答案〗1.A2.B3.B4.①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②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①期望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②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③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错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说法绝对,原文第5段中说的是“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只是强调了古人认为治家与治国是同一回事,但并未说只要能治好家,就能治好国。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家国同构”观念一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即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治家与治国是一回事;二是指家与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B.语出《慎子·内篇》:“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说明国君的设置是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他们个人。这是先秦法家的“家国异构”国家理论,主张明家国之分、国法之公,君主不能依赖血缘亲情和伦理道德治理国家。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1段是第一部分,提出观点: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第2至7段为第二部分:第2、3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形成,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这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第4至7段指出“家国同构”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第8至10段为第三部分:“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题目要求“结合本文内容”谈认识,那么回答时就要把的话和文中的内容相关联。的这段话“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体现了家国情怀。然后要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对青年说。结合“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可知,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结合“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知,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聂赫留朵夫在监狱的门廊里已等了好久。他来到监狱,在大门口打了打铃,然后把检察官的许可证交给值班的看守。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在心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已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见了越发怜悯她了。“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自己的心事,却又被她抢过话头。“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他们就坐了牢。”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很不错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着,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愣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在上帝面前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让人不明白。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不明白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我知道,我知道,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聂赫留朵夫说。“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看守走到他们跟前。“你闹什么!怎么可以这样……”玛丝洛娃垂下眼睛,将她那双小手的手指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又坐下了。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还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穷人成亲夜晚也短,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直至大醉。(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第一部第48章,草婴翻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两次提到聂赫留朵夫觉得玛丝洛娃奇怪,是因为他觉得现在的玛丝洛娃与过去的她给他的印象完全不同。B.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醉酒的状态下,表面上是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实际上是为她无所顾忌地发泄情感创设条件。C.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此次会面,突显了两人之间完全迥异的生活环境和无法逾越的地位鸿沟。D.玛丝洛娃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形象,少女时代的她曾爱过聂赫留朵夫,但对方的冷酷使她把这份爱深藏在心底,而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将这份情感激发了出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虚实结合,通过聂、玛二人的对话,读者可以想象当初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感情的玩弄和欺骗以及玛丝洛娃被抛弃后生活的凄惨。B.“求婚”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线索,聂赫留朵夫求婚与玛丝洛娃拒绝求婚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深层矛盾是上流社会与底层劳动人民的矛盾。C.小说运用大量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玛丝洛娃形象,使其显得生动逼真,更从侧面揭示了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际。D.作者在描写人物、讲述故事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语言辛辣,给人如芒在背之感。8.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求婚,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怨愤情绪,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其原因。9.节选小说人物除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之外,还有柯拉勃列娃、道口工、老婆子等其他人物。请分析这些人物作用。〖答案〗6.D7.C8.表层原因:想到当初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经历,得知聂赫留朵夫企图以求婚方式来赎罪以拯救自己的灵魂。深层原因: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回到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清醒而痛苦地生活。9.①为老婆子开脱罪名从侧面体现出玛丝洛娃的善良;②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对玛丝洛娃的劝告反衬了她对真正爱情的坚贞执着;③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组成的典型环境;④描绘了作者笔下这个充满痛苦绝望的世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D.“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将这份情感激发了出来”错误,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激起的是玛丝洛娃一直以来的愤怒和憎恨。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大量的外貌描写”分析错误。节选部分仅一处外貌描写,“眼睛边上已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分析能力。依据“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可知,想到当初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经历,又想到聂赫留朵夫企图以求婚来拯救自己灵魂的行为,玛丝洛娃的情感是鄙弃的。所以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怨愤情绪。依据“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回到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清醒而痛苦地生活。此时她感觉自己与聂赫留朵夫地位悬殊,两者是无法结合的,所以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痛苦与怨愤的情绪。【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玛丝洛娃在见到聂赫留朵夫时,她并没有请求聂赫留朵夫为自己办事,倒是想到了与自己关在一起的老婆子,“‘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很不错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她为老婆子开脱罪名,甚至为此不惜请求聂赫留朵夫,从侧面体现玛丝洛娃的善良。在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之后,玛丝洛娃回到牢房,牢房里的那些人对她的评论和劝告反映了当时一般人对聂赫留朵夫来找玛丝洛娃的想法,如“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还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穷人成亲夜晚也短,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对玛丝洛娃的劝告反衬了她对真正爱情的坚贞执着。同时,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柯拉勃列娃、道口工、老婆子等人物都是底层民众,他们的言行举止,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组成的典型环境,描绘了作者笔下这个充满痛苦绝望的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答案〗10.A11.C12.B13.(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于墓”是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夫子式而听之”中,“夫子”是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B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家族;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B.正确。C.错误。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应改为“先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应为“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使……安乐;“其”,大概;“病”,担忧。(2)“诚”,使……真诚;“意”,意念;“致其知”,获得知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知,“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即“平天下”;由原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材料二: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材料三: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备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对愁态只是轻描淡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名时间。B.“胭脂”两句,以哀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意思,暗含词人的田园之思。16.杨炎正是杨万里的族弟,也是辛派重要词人。杨炎正素日与辛弃疾交往甚密,其词作在词风语言、主旨立意、创作手法上也明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从词风语言上看,该词上片选取“西风”“暮江千顷”“征鸿”等豪放色彩强烈的意象,塑造了广阔辽远的意境,全词整体风格极为豪迈,明显属于辛派豪放词。②从主旨立意上看,该词明显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愁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一句将作者内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抒发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传统词中婉约晦涩之感,作者心中所想和胸中之志在这首词中都清晰可见。③从创作手法上看,该词的下片化用典故,借陶渊明归居田园、范蠡弃官归隐之典,达词人归隐田园之意。可见杨炎正受辛词影响,也极好用典。〖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以哀景衬哀情”错,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是乐景,应是“以乐景衬哀情”。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思想主旨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从词风语言上看,该词上片即景生情,词人把酒临风,但见红日西沉,秋意正浓,回想他的浮沉宦海,不由得愁绪满怀。选取“西风”“暮江千顷”“征鸿”等豪放色彩强烈的意象,塑造了广阔辽远的意境,全词整体风格极为豪迈,明显属于辛派豪放词。②从主旨立意上看,该词明显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愁思。下片词人感叹身世飘零、怀才不遇,“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这一句将作者内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抒发得淋漓尽致,没有传婉约晦涩之感,作者心中所想和胸中之志在这首词中都清晰可见。③从创作手法上看,该词的下片化用典故,“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可见杨炎正受辛词影响,也极好用典。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木,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也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钉子大小的乡村。而今,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天边微微()着这城市。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的月色里……月夜瓜棚,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结伴儿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绵长看虚无缥缈如诗如画B.绵延看虚无缥缈诗情画意C.绵延睨缥缥缈缈诗情画意D.绵长睨缥缥缈缈如诗如画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B.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C.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D.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B20.构成:“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形成排比修辞。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更能突出乡情浓重细腻,增强亲切感。〖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第一空,绵长:形容词,延续很长。绵延:动词,延续不断。根据后文修饰“丝线”此处应为“绵长”。第二空,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睨:斜着眼睛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睨”有一种感情在里面。“睨”字更符合前文“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这一语境,故此处选用“睨”更合适。第三空,缥缥缈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用来形容“月光”,选用“缥缥缈缈”更合适。第四空,如诗如画:像诗和画一样美好。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前者可以作定语,而后者不能。此处用来形容故乡那美好的月色,选用“如诗如画”更合适。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一是“无论”这一关联词位置不当导致中途易辙,应将“我无论走到哪里”改为“无论我走到哪里”。二是“伴着”后缺少宾语,应在“伴着”后加“我”;三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可将“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断”。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排比的构成,就要指出哪几个短语或句子结构一致或相似,形成了排比。排比的常见作用为“增文势”“广文义”。“增文势”指各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增强气势;“广文义”指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或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明确了这些,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即可。“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三个都是“数量词+形容词+的+名词”构成偏正短语,结构相同,形成排比修辞。表达效果,形式上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容上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详情的浓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睡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飘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光是人体生物钟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飞船绕地球运转一周为90分钟,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宇航员生理系统的紊乱。另外,因工作需要,飞船和空间站从不关灯。因而,为更好地休息,宇航员需科学地调节睡眠时间,睡时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舱内过于频繁的亮暗变化;飞船内也需在休息区降低光照强度,以营造夜间环境。其次,飞船内的失重状态,会使宇航员产生类似地球上倒立时的不适感,身体也会在空中随意飘浮。为给宇航员营造地面睡觉的感觉,空间站上设置了专门的卧室。床铺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当然,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②昼夜规律的改变;③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22.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

〖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是针对“睡眠”问题而谈的;此处是对上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的转折,可以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空结合前文“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以及后文“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可知,这里是说这样多的昼夜变化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因此可以填:昼夜规律的改变。第三空由“当然”可知是对前文“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内容,也就是使用睡袋睡觉的转折,后面有可以用带子捆绑之类的内容,因此可以填: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原句“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的句子主干为:床上有睡袋。睡袋的前面有两个定语,即“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鉴于题目要求改写成两个短句,“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定语可以置于句子主干中,即改为: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可以改写成以睡袋做主语的短句,可以是: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其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五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五止十义”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也是孝的表现形式,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⑥《左传》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⑦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换言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⑨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⑩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周时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主要是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土地的继承与分配。B.殷周至春秋,“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C.在等级分封、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合、融为一体的。D.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既是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丰功伟业的动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族血缘宗法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也决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B.按照家国同构的观念,以事亲之孝移之于君,就可以成为国君所需要的臣子,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C.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下,对“孝”的提倡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治。D.家国情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在逐渐形成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A.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B.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D.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4.文章首段提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第2至10段的论证思路。5.说:“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答案〗1.A2.B3.B4.①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②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①期望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②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③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通过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错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以理家经验治国,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说法绝对,原文第5段中说的是“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只是强调了古人认为治家与治国是同一回事,但并未说只要能治好家,就能治好国。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家国同构”观念一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即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治家与治国是一回事;二是指家与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B.语出《慎子·内篇》:“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说明国君的设置是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他们个人。这是先秦法家的“家国异构”国家理论,主张明家国之分、国法之公,君主不能依赖血缘亲情和伦理道德治理国家。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1段是第一部分,提出观点: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第2至7段为第二部分:第2、3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形成,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这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第4至7段指出“家国同构”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第8至10段为第三部分:“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题目要求“结合本文内容”谈认识,那么回答时就要把的话和文中的内容相关联。的这段话“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体现了家国情怀。然后要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对青年说。结合“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可知,家国情怀根植于“家国同构”这种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也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结合“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知,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聂赫留朵夫在监狱的门廊里已等了好久。他来到监狱,在大门口打了打铃,然后把检察官的许可证交给值班的看守。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在心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已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见了越发怜悯她了。“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自己的心事,却又被她抢过话头。“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他们就坐了牢。”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很不错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着,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愣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在上帝面前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让人不明白。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不明白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我知道,我知道,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聂赫留朵夫说。“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看守走到他们跟前。“你闹什么!怎么可以这样……”玛丝洛娃垂下眼睛,将她那双小手的手指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又坐下了。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还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穷人成亲夜晚也短,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直至大醉。(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第一部第48章,草婴翻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两次提到聂赫留朵夫觉得玛丝洛娃奇怪,是因为他觉得现在的玛丝洛娃与过去的她给他的印象完全不同。B.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醉酒的状态下,表面上是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实际上是为她无所顾忌地发泄情感创设条件。C.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此次会面,突显了两人之间完全迥异的生活环境和无法逾越的地位鸿沟。D.玛丝洛娃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形象,少女时代的她曾爱过聂赫留朵夫,但对方的冷酷使她把这份爱深藏在心底,而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将这份情感激发了出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虚实结合,通过聂、玛二人的对话,读者可以想象当初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感情的玩弄和欺骗以及玛丝洛娃被抛弃后生活的凄惨。B.“求婚”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线索,聂赫留朵夫求婚与玛丝洛娃拒绝求婚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深层矛盾是上流社会与底层劳动人民的矛盾。C.小说运用大量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玛丝洛娃形象,使其显得生动逼真,更从侧面揭示了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际。D.作者在描写人物、讲述故事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语言辛辣,给人如芒在背之感。8.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求婚,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怨愤情绪,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其原因。9.节选小说人物除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之外,还有柯拉勃列娃、道口工、老婆子等其他人物。请分析这些人物作用。〖答案〗6.D7.C8.表层原因:想到当初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经历,得知聂赫留朵夫企图以求婚方式来赎罪以拯救自己的灵魂。深层原因: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回到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清醒而痛苦地生活。9.①为老婆子开脱罪名从侧面体现出玛丝洛娃的善良;②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对玛丝洛娃的劝告反衬了她对真正爱情的坚贞执着;③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组成的典型环境;④描绘了作者笔下这个充满痛苦绝望的世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D.“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将这份情感激发了出来”错误,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激起的是玛丝洛娃一直以来的愤怒和憎恨。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大量的外貌描写”分析错误。节选部分仅一处外貌描写,“眼睛边上已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分析能力。依据“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可知,想到当初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经历,又想到聂赫留朵夫企图以求婚来拯救自己灵魂的行为,玛丝洛娃的情感是鄙弃的。所以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怨愤情绪。依据“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回到因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清醒而痛苦地生活。此时她感觉自己与聂赫留朵夫地位悬殊,两者是无法结合的,所以玛丝洛娃表现出了极大的痛苦与怨愤的情绪。【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玛丝洛娃在见到聂赫留朵夫时,她并没有请求聂赫留朵夫为自己办事,倒是想到了与自己关在一起的老婆子,“‘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很不错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她为老婆子开脱罪名,甚至为此不惜请求聂赫留朵夫,从侧面体现玛丝洛娃的善良。在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之后,玛丝洛娃回到牢房,牢房里的那些人对她的评论和劝告反映了当时一般人对聂赫留朵夫来找玛丝洛娃的想法,如“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还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穷人成亲夜晚也短,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对玛丝洛娃的劝告反衬了她对真正爱情的坚贞执着。同时,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柯拉勃列娃、道口工、老婆子等人物都是底层民众,他们的言行举止,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组成的典型环境,描绘了作者笔下这个充满痛苦绝望的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答案〗10.A11.C12.B13.(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于墓”是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夫子式而听之”中,“夫子”是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B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家族;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B.正确。C.错误。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应改为“先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应为“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使……安乐;“其”,大概;“病”,担忧。(2)“诚”,使……真诚;“意”,意念;“致其知”,获得知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知,“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即“平天下”;由原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材料二: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材料三: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