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1.1数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第4页课堂活动,认识计算单位千、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过程与方法: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o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

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

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

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0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

10根I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I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

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挂图(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挂图演示,

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

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

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挂图(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

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个大正方体里面有1000个小正方体,10个大正方体里面一共有多

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

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

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

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

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

1、独立解决课本第3—4页:课堂活动1—2题.

2、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六、布置作业

1.1.2数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第5页例5,第5页课堂活动,数数和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经历数出万以内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

事物。

(2)会按顺序数万以内的数,会在计数器上拨连续的数。

(3)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2)通过具体实例感受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大数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理解和数“翻坎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竖式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教师用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

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

一定要加1个“零工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

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

(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c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

么拨?怎么数?

(2)突出1010,1020o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

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

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

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

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

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页课堂活动。

2、班内集体交流订正。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数数(二)

99、100>101199、200、201999、1000>1001

九百八十一千零五十一千九百

9个百8个十1个千5个十1个千9个百

1.2.1写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例1,例2、第8页例3,课堂活动,万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探究写万以内数的过程,会写万以内的数,体会算珠或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

表示的意义不同。

(2)正确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的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会正确的写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

正确写中间、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鸟图、鸟巢图、计数器、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竖式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认识数位顺序:小鸟回家

1、教师拿出5个鸟巢,一边讲述一边贴在黑板上(贴在一横排);5名学生分别拿1张

纸片,上面写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教师:天黑了,玩了一天的鸟儿们该回家了。鸟儿们都还小,但愿他们都能记得自己的

家。

2、老师出示衔着数位的小鸟。

(1)个位鸟:我的家在哪儿?谁能帮我找一找?

(2)十位鸟和百位鸟也依次找到自己的家。

(3)千位鸟和万位鸟:天黑了,我们回不了家了,随便找个窝住下吧。

(学生帮助千位鸟和万位鸟找到自己的家)

教师:祝贺鸟儿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些数位的顺序吗?(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其实,要记住数位顺序并不难,你们听,我们的聪聪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呢。

3、播放录音:记住数位并不难,找准方向是关键,右起第一是个位,往左依次十百千,

要问万位在哪里,就在千位的左边。

二、探究新知:

1、写没有零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学生写:65。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面板书:65。

请一学生拨珠,可以拨三位数(265)、四位数(3246),教师出示相应的算珠图。

其余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像这样没有0的数怎么写?

启发学生逐步说出:

(1)两位数先写十位数,再写个位数;

(2)三位数先写百位数,再写十位数,然后写个位数;

(3)四位数先写千位数,再写百位数,然后写十位数,最后写个位数(也就是从高位

开始,一位一位往下写)。

2、写末尾有0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1)教师:这两个数与刚才(例1)的数有什么不同?

刚才(例1)的3个数从个位起,每一位上都有算珠,每一位上都是0以外的数,写数

时不会出现0。而这两个数中,第1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第2个数的百位和十位

都没有算珠。

(2)讨论:没有算珠的这一位怎么写?

(3)归纳: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3、写文字表示的数

出示例3:1台柜式空调四千八百元,1台洗衣机二千零七十五元。

(1)先让学生尝试写。

(2)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这两个数,全班交流写法。

(3)归纳“用文字叙述的数”怎样写。

小结:文字叙述的数的写法: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就写几,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

0o

三、巩固新知:

1、独立完成课堂活动中的3个题目。(独立完成,小组互相检查)

2、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1、你会写万以内的数吗?怎么写?

2、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写数

652653246

从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写

26003001

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1.2.2读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4、例5,第9页试一试,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读的方

法。

2、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地读数来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读万以内数的过程,会读万以内的数。

难点:正确读中间、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

教具:竖式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计数器、数字卡片、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电视机大约是34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2806

人,妈妈的工资一个月是3320元……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教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你们会读吗?今天我们学习万

以内的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列4:读没有零的数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横线上的数,再读出这两个数给同

桌听。

(2)小组讨论:这两个数是怎么读出来的?

(3)汇报交流,归纳读法。

第一个数:百位上的“3”读三百,十位上的“1”读一十,个位上的“5”读五,这个

数读作:三百一十五。

第二个数:千位上是“1”读一千,百位上的“2”读二百,十位上的“3”读三十,个

位上的“6”读六,这个数读作:一千二百三十六。

教师:我们写数是从高位写起的,那读数是从哪位开始读的?千位上的数要读成什么?

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又要读成什么呢?

学情预设:读数是从高位读起,千位上的数要读成几千,百位上的数要读成几百,十位

上的数要读成几十,个位上的数就读成几。

(4)把课本上的读数方法补充完整,并读一遍。

2、教学例5,学习数的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1)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例5中的两个数:260,3100。

①教师:(指着第一个数)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这个数为什么要这样读?

学情预设:百位上是“2”读二百,后面两位数是已学过的“六十”,

合在一起读作:二百六十。或:百位上是“2”读二百,十位上是“6”读六十,个位上

没有数,不读,这个数读作二百六十。

②第二个数让学生自己试着读后,再在全班读一读。

③教师小结:刚才这两个数都是末尾有零的数,我们是怎么读的呢?

学情预设:末尾的0不读。

(2)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例5中的两个数:4030,4003。

①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两个数,多请几人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第一个数:先让学生观

察这个数的百位上是“0”,如果不读这个0,就读成什么?四百三十,与实际题目不符合,

所以,千位上是“4”读四千,百位上是“0”就读零,十位上是“3”读三十,合起来就是

“四千零三十”。第二个数:让学生观察这个数的十位、百位都是“0”,怎么读呢?可能有

的学生会读作四千零零三,教师应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0,只读1个零。再指几名学生读。

②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两个数的中间都有0,我们是怎么读的呢?

学情预设:中间有1个0或者连续有两个0,只读1个零。

③指导读出书上的结语,并结合例4、例5的读法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3)练习读数:完成书上第9页的“试一试”。学生先在小组里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

并注意对比。

三、巩固新知:

1、读数课堂活动第1题,第2(1)题,读数是口头练习,不用笔写。(自由读,和小

伙伴互读互听,全班抽读)

2、课堂活动第2(2)题。

3、老师收集一些生活、生产中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一读。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1、你会读万以内的数吗?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2、收集万以内的数,并与同伴交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读数

3151236

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603100

末尾的0都不读

40304003

中间一个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

1.2.3认识算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6、例7及课堂活动,算盘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算盘的发展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体会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难点:

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竖式算盘,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谜语引入

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嘴里啪啦连声响。

2、介绍算盘的历史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

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算盘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算盘的构造。

出示算盘:

(1)介绍:算盘形成为长方形,周围是木框,内贯直柱,称为“档”(板书),一般

有九档、十一档到十五档。档中横的一条叫“梁”,梁上两珠,称“上珠”(板书),后简

化为一珠,表示“5”。梁下五珠称“下珠”(板书),后简化为四珠,每一珠当作“一”。

在使用算盘时要先定数位,再拨珠记数或计算。

(2)让学生指着算盘说说其基本构造,然后介绍给同桌听一听。

(3)游戏巩固

出示大算盘:你认识算盘了吗?我们来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着算盘的某

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教学例6。

(1)质疑:记数,必须用到数位,你知道算盘上怎样表示数位吗?

介绍:算盘上的数位用“档”表示,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

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分别贴于梁上,学生在小算盘的档上定好)。

学生在小算盘上练习,选定一个档表示个位后,再在算盘上找一找、说一说其他的数位。

同桌互相找一找给对方看,说一说给对方听。

练习:教师在大算盘上指定一个档表示个位,请几名同学说一说其他档所表示的。

(2)引导:在算盘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没有数。拨珠靠梁,表示记数。一个下珠表

示1,一个上珠表示5,0用空档表示。

教师示范在大算盘中拨出1-9.

练习:学生在自己的小算盘上拨出1~9.

游戏:①同桌说出一个1至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请同桌拨出来。

②同桌在算盘上拨出1至9之间的任意一个数,请同桌说说拨出的数是几。

③填空。完成教材上例6后面的填空: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

(3)教师介绍拨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拨珠,各有分工,协

同工作(边讲边拨)。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叫拨人下珠。(学生试拨)

食指:把下珠向下拨,叫拨去下珠。(学生试拨)

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叫拨人、拨去上珠。(学生试拨)

3.教学例7

(1)质疑:10应该怎么拨?100呢?

试拨:从9拨到20,从80拨到100。特别提醒:遇到满5、满10时,应怎么拨珠?

(2)在算盘上分别表示。71,509,6800.

①学生独立尝试拨一拨,边拨边说一说拨珠的方法。

②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拨珠的方法。

71:在十位上拨1粒上珠和2粒下珠表示7个十,在个位上拨1粒上珠表示1个一。

509:在百位上拨1粒上珠,表示5个百;十位上用空档表示0;在个位上拨1粒上珠和4

粒下珠表示9个一。

6800:在千位上拨1粒上珠和1粒下珠表示6个千;在百位上拨1粒上珠和3粒下珠表示8

个百;十位和个位上都用空档表示0.

(3)出示“试一试”:在算盘上拨珠表示下面的数。

105123487655261800750012013546961510000

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例如教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拨珠表示,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4)教学读算盘上表示的数。

①在大算盘上出示309.

引导:要读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先应该找准数位。在这个算盘上,哪个档表示的是个位

呢?这个算盘上表示的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它的十位上是空档,表示的是几?

引导:这个算盘上表示的数,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表示的数是多少?

②在课件上出示大算盘表示的400和8050.

出示自学要求:

A.在算盘上找出个位和这个数的最高位;

B.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C.说说算盘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小结:读写算盘上拨出的数,要先在算盘上找到个位,然后找到最高位,弄清楚算盘

上表示的数的组成,再将数读写出来。

三、巩固新知:

1.游戏性练习: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另一个同学

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学生读写的数最多?

2.完成教材第11页“课堂练习”第3、4题。

学生集体交流、完成练习。

四、达标反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算盘

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1.3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例2及15页课堂活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数据,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归纳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竖式计数器、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件出示:沙滩上有两只小海龟正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

(出示两只小海龟,背部贴有表示年龄的卡片7和13)

请同学们帮助它们比一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7<13)

提问:7<13,你是怎样想的?(一位数小于两位数)

这时沙滩上又爬来了一只31岁的海龟,它和13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

表示?(13<31)

4只老海龟听说比年龄,也爬过来凑热闹,你们看,一只活了200岁,另一只活了800

岁,第3只活了1000岁,第4只活了1100岁,怎样比较海龟的年龄大小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教师:比较填空.

学情估计: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填出3200>514«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因为514不满1000,而3200已超过了1000,所以3200>514。

学生2:因为3200是四位数,514是三位数,四位数大于三位数。

教师:同学们,用哪种方法来比较最简单?

学生:比较位数的方法最简单。

教师:比较下面几组数的大小。

黑板上出示:99701000,13740895,679098,1235089。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教师:同学们真棒,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了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了,

请把书上第14页例1下边的话补充完整,再读两遍。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485005200.

教师:同学们,这组数怎么比较大小?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一组数吗?为什么?

学生:这组数的数位是相同的,不能只看数位比较大小。我就比较千位上的数,第1

个数千位上的数是4,表示4个千,第2个数千位上的数是5,表示5个千,4个千小于5

个千,所以4850V5200。

教师:下面这组数如何比较?(课件出示:330003250)。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们比较的方法。

教师:结合这两个题,想想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能概括一下比较的方法吗?

学生: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比……

教师:独立完成第14页下面“试一试”,并向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3、师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万以内数的比较,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数位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

三、巩固新知

(1)做15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谁大

谁小的理由。(尽可能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2)拨一拨,比一比。(15页第2题)

同位互相在算盘上拨数,并比较所拨数的大小,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的

大小比较。

(3)游戏:比较大小。(第15页第3题)

①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将两人手指个数加起来填入自己选

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

连续进行3次,各自组成1个三位数,数大者获胜。

②师生先示范,然后同桌同学游戏。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大小比较

32005144850<52003300>3250

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最高位大的数就大;最高位相同,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1.4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万以内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对大数估计的过程中认识“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多得多”,能

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

2、规程与方法:

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较大的数。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书、尺子、4人小组每组1袋黄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件出示张小明正在帮妈妈卖文具。

1、教师:大家看,张小明多懂事呀!假期里帮着妈妈一起做生意。你们看,小明家大约

准备了多少支笔要卖呢?

课件出示货柜上的4筒笔。

2、教师:有什么好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支笔?

学生1:我可以一支一支地去数。

学生2:这样太麻烦了,我们可以估计一下张小明家大约准备了多少支。

教师:哦,这是一个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3、揭示课题:较大数的估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3堆水果:橘子、苹果、柚子。(苹果中的“900个”先不出现)

(2)议一议:这3堆水果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堆的大小,你感觉怎样?

②这3堆水果每堆大小大致相同,每堆水果的个数怎么样呢?个数为什么不同?(每个的

大小不同)

③你觉得哪种水果的个数多?为什么?哪种水果的个数少?为什么?

a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

b苹果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少一些。

c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

d苹果的个数比柚子的个数多得多。……

(3)为什么说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

(4)教师出示:在苹果图上标出:苹果有900个。请大家具体估计橘子与柚子的个数。

橘子大约有多少个?(950个、1000个、1100个……)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

说出估计的理由。(因为橘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一些)

柚子大约有多少个?请大家估计。

学生可能估:大约是100个、200个、80个、50个……请学生说出估计的理由。(因为

柚子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少得多)

(5)学生活动:根据刚才估计的结果选出橘子、柚子的个数,学生独立完成第16页上面

的表格。做完以后请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并说出理由。

(6)做课堂活动第1题(第17页),学生独立做,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1)教师:(端出一碗黄豆)刚才同学们对较大数的估计很有方法,现在你们能估计一

下这碗黄豆有多少粒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估计。

(2)教师:同学们刚才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着进行估计的,没有实际的依据,

这样的估计有可能与物体的实际数量相差很远。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使我们

的估计结果与实际数量更贴近一些呢?

学生:像例1那样,你先告诉我们一堆有多少颗,然后再根据这一堆与我们这一碗的多

少比较,我们估计的数量就更准确了。

(3)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举一反三了,但我们要估计的是这碗黄豆的颗数,没有

一堆啊?你说的这一堆是什么意思?如果老师不告诉你们这一堆的颗数,你有办法知道吗?

请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探究方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先找一块粗糙的布垫在桌上,把黄豆倒在上面,然后把黄豆分成大小大约相同的儿堆,

先数出一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就能估计出1碗有多少粒黄豆。

②先装一小杯黄豆,数出1杯大约有多少粒,再看1碗有多少杯,也能推测出1碗大约

有多少粒黄豆。

③先抓1把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看1碗黄豆大约能抓多少把,就能推测出1

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了。

(4)教师:真聪明,其实同学们找到的方法就是先找出1份这样的物体大约有多少,

再看有这样的几份,就能推测出一共有多少了。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碗黄豆。

(5)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刚才探究出的方法,对这碗黄豆的粒数进行估计吧。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并说出他们的估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修正。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第16页例2的填空。

3、教学例3

(1)教师:小小的黄豆没有难住大家,现在一起来研究我们的经常用的数学书。

(课件出示书上例3中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尺子量出你们的数学书的厚度,并填在书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

一看数学书一共有多少张纸。

1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cm;

这本书大约有()张。

教师:刚才大家量出了1本数学书的厚度接近1cm,那么大家再猜猜到底要多少张纸

才最接近1cm呢?

学生纷纷猜想,师生一起得出最佳答案:1本书有(60)张纸——厚(l)cm。(课件出示)

(2)那么,如果这样的600张纸,合起来有多厚呢?

(课件出示:估计这样的600张的厚度大约是()cm。)

学生自由活动,可以用笔算一算,也可两两商量,猜一猜。

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1:60页为1本书,600张纸里我估计有这样的10本书。那600张纸有(10)本书

厚,大约厚(10)cm吧。

多请几位学生回答,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最后师生一起填出答案。(课件出示)

600张纸有这样的(10)本书一一厚(10)cm。

(3)那么这样的12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cm,

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

我们首先应该估计出1份是多少,再来推测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用这种方法,比较

大的数都能估计出来。小朋友,你们学会了吗?

(5)议一议:1200名同学占城1列有多长?

三、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完成第17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和第3题。

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说说估计的结果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朋友,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给同学们讲讲。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较大数的估计

橘子苹果柚子

多一些900个少得多

先估计出1份是多少,再来推测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1.5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P12-P21,整理与复习,练习四1、2、3、4、5和思考题,万以内数的组成、读法、写

法、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数数方法,能熟练、灵活地数万以内的数。

(2)熟练掌握数的组成,能熟练地读数和写数。

(3)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比较数的大小。

(4)熟练掌握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估

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

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

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运用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

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单元知识网络图。

学生准备:图片、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复习

1、自主回忆、知识再现

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实在想不起来可以看看课本。

2、小组合作、构建网络

(1)同学们,刚才大家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放电影,相信大家通过放电影对本单元

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汇

总和整理。

(2)学生小组知识汇总。(可以用图表式、大括号式、知识树式等方式)

(3)教师巡视指导。

一注意学生对知识汇总的指导,尽量做到不重复、不缺漏;二是注重对知识网络构建的

指导,注意要美观、要全面。

3、班内交流,总结提升

(1)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

(2)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21第5题(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再集体评讲。

(5)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21第4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二、达标检测、巩固知识;

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数、读数,大小比较和

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1、写一写。P21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读数。(P21第2题)

3、写数。(P21第3题)

4、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7”,错的打“X”)

(1)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

(2)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

(3)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

(4)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5)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6)306是一个两位数.()

(7)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相同都是“1”。

()

5、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四、课堂小结、方法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复习课到此结束,你觉得在这节课中你都掌握了那些知识?学会了那些

方法?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吧.

第二单元

2.1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1-—例3,24页课堂活动,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知道1千米有多长.

(2)知道1km=1000m,知道1千米也叫1公里,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

在“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中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悟1千米的长度,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之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米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挂图,米尺,软尺,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

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训练场景的挂图)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三届体育节了,瞧,这些同

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出示100in赛跑挂图)教师: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

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

法:

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

见过?

挂图出示路牌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

相接才是1000米?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

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

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

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

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

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

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4、解决问题(教学例3)

出示课本第23页的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这

个问题。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自主完成教科书24页2、3题

2、小组交流,教师有侧重加以指导。

四、达标检测

五、反思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千米的认识

lkm=1000m

2309mO3km

3km=3000m2309m<3km

2.2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第25页课堂活动,毫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

毫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时不足1厘米时,才会用到毫米,所以本节课应从毫

米与厘米的关系引入,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毫米”产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毫

米的认识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直观观察实物一一面线段中感受一一手势表示毫米一

估一估量一量的实际应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交替中自主构建毫米的表象,完善

对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在测量时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

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及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直尺等

学生准备: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

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

——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究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

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一一毫米。

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