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六盘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亘古至今,人世间滚滚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座“孤岛”。它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与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翻山越岭,在此交汇。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遇冷凝结,山间云雾弥漫遂成为常态。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充沛的降水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孕育出放射状水系,四下奔流。仅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处之多。如此多的水流,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每年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上亿立方米的洁净淡水,这在石漠化严重的贵州是极为重要的。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突破石质荒漠困境的第一次出手。第二次出手,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梵净山地处亚热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摄氏度。往往是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四个温度带,相当于水平距离上几千千米的变化。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孑遗物种”。在这里,可以看见叶靓花美但颇为珍稀的鹅掌楸。其树木高大,可达40米。更为稀少的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它是梵净山的特有品种。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就这样,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挪亚方舟”。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得以延续生命。第三次出手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之下,向全球迁徙。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黔金丝猴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后来在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目前仅存约800只。三次危急时刻,“孤岛”三次出手相助。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阻碍了暖湿气流向上爬升,使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B.梵净山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洁净淡水,突破石质荒漠困境,是因为它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能够汇聚地表降水。C.“孑遗物种”指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的作用下,度过寒冷冰期,生命得以延续的鹅掌楸、珙桐、冷杉等古老珍稀植物。D.在密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与“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都是比喻句,它们的本体相同。B.梵净山有大量的动植物生存栖息,得益于其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及亚热带环境所构成的优越水热条件。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写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梵净山助力生命的“三次出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D.作者通过本文不仅告诉我们梵净山助力生灵繁衍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梵净山垂直自然带规律的一项是()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4.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为什么它能在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D3.A4.①孕育生命,助力生灵繁衍存续;

②水热条件优越,为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优良环境。

③山地垂直自然带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

④成为大量灵长类动物的避难所;

⑤自然植被相对原始,成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5.①运用大量的数字。如“包括1300~1400米以下”“1400~2200米”等体现语言的准确;

②使用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如“石漠”“垂直自然带”等术语体现语言的准确。

③使用修饰限制词语,如“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的“周边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大都”等修饰语体现语言的严谨。

④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如引用了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的观点,体现语言的严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A.“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错误,根据原文“梵净山为周边区域的最高峰”可知,梵净山是“周边区域”的最高峰。B.“它周围的碳酸盐岩能够汇聚地表降水”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可知“碳酸盐岩地区”应为“变质岩地区”。D.①根据原文“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可知“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中“都”过于绝对。②根据原文“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可知“它们”指黔金丝猴。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篇章结构、评价主要观点的能力。D.“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错误,原文没有依据。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写出了同一座山因海拔不同可以跨越四季,符合山地垂直自然带的规律。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意思是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经行了八万里,适用于赤道地区。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反映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得到的启示不同。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写了深秋时节远望群山,山上一层层的树木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本题要回答梵净山脱颖而出的特点,依据文本内容提取每段的中心句,筛选概括即可。根据“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助力生灵繁衍存续”可知,孕育生命,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根据“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可知,水热条件优越,为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优良环境;根据“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可知,山地垂直自然带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根据“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可知,成为大量灵长类动物的避难所;根据“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可知,自然植被相对原始,成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语言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本文语言的严谨准确体现在列数字、修饰限制词语、科学术语和引用四个方面,找到文本相关语句梳理即可。根据“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等可知,运用大量的数字。根据“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可知,使用科学术语,“石漠”“垂直自然带”等术语体现语言的准确。根据“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等可知,使用修饰限制词语,如“周边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大幅”“大都”等修饰语体现语言的严谨。根据“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遏制,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体现语言的严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悬崖上的溜索杨静鹦哥,这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但这个村庄从前并不诗意。鹦哥对岸是四川布拖,对于峡谷里的世界来说,布拖县是一个无比热闹的地方,但对于云南这岸的人来说,热闹的布拖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如同一个梦中之境。因为这个距离是峡谷外面的人无法想象的距离。他们可以两岸喊话交流,这边的鸡打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上。但是若上路,也许要用一天才能融入布拖的热闹中。你必须在这块隐藏的土地上翻山越坎,穿江渡河,再花很长时间走到县城。①有形和无形的距离也就在这遥遥祈望中产生。几十年来它就这样惊心动魄地矗立在云南巧家境内金沙江畔的峡谷上,眺望着生活在距离与距离之间的山民。蜿蜒的峡谷和奔涌的金沙江隔开了这头和那头的时光,在这里,此岸彼岸需要用时间来丈量,两岸的互通有无需要用岁月来铺陈。他们的生存似乎就是为了记忆峡谷的沟壑,他们的双脚似乎就是为了留住翻山越坎的时光。由此,溜索应运而生,金沙江峡谷也诞生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它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横空出世,悬在峡谷人的生活里,专门为了摆渡他们的岁月。②它的出现带着几分挑衅,带着几分不屑,又带着几分无奈。当它现身峡谷时,它已不仅是一条通江溜索,更是峡谷人日复一日的脚步,在日出日落中,它出没在峡谷人每日的生活场景里,淡定而从容。在悬崖峭壁上,有一座简陋的小土屋,墙上挂有一块“渡江管理”的牌子,上面写着“收费标准:载重100市斤收费2元,一米以上的公民2元,牛马每匹收费15元,小猪每只1元,肥猪10元。”当它立于此地,它就不再是一间小土屋,而是一个渡口。它不在水面,也不在平地,而是在耸入云天的金沙江大峡谷峭壁上。它如一个传奇,在滔滔激浪里,在云遮雾绕中,描述着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这段溜索离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人畜、油盐、砖瓦甚至摩托车等几乎一切物资,都从这条溜索上滑过来,再滑过去。隔着金沙江便能看见,对岸背着箩箩筐筐的赶场人进了长方形铁框,这时,停在对岸的铁框朝这边移动过来。溜箱宽1.2米,长1.7米,重约150公斤,一次可搭乘600至700公斤的货物或10个人,随着4根钢缆上的滑轮缓缓而来。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摆渡岁月。两边是陡峭的山崖,脚下是咆哮的江水,溜索高悬在空中,看一眼也让人胆寒,更别说站在那大铁框里了。可每个乘坐者都是那么镇定,就连几岁的小孩也沉着无比。其实,这不算最险,最险的还在铁框后面的钢绳上一步一步朝前移呢。如果溜索是峡谷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拉溜则是溜索上的另一种人生。他们就站在铁框顶后面的两根钢绳上,两人一左一右,紧握铁框顶部扶手,一人踩着一根钢绳,如同杂技演员在天空中奋力推着铁框一步一步朝前,而铁框也就在他们的推力下滑过对岸,他们就是——拉溜人。这是世间最具阳刚之气的一幕图景:那溜箱从对岸缓缓而来,溜箱后面是两个精壮男人,手紧紧抓住溜箱,他们身上隆起的一块块肌肉在太阳下泛着光华,他们迈着稳沉的步子,一声吆喝便往返在高空的钢绳上,眼神中除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还有那生活的艰辛和男人的一种担当。在此之前,鹦哥村是困顿寂寞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渡船是他们抄近道穿梭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于是,几张小木船成了终日的风景,不仅摆渡赶场人,也摆渡峡谷里悠长的岁月。但是水急浪险的金沙江也让人们胆怯,涨水季节翻船是难以避免的。这个时候,金沙江不再是一条江,而是一堵铜墙铁壁,隔开了滇川,也隔开了此岸彼岸的时光。上世纪90年代末,对岸四川的沿江公路修通了,到县城仅需两个小时。对岸越来越多的诱惑让鹦哥村再也端坐不住,村里有几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架起这座特别的溜索,于是,一条空中道路凌空而现,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一个渡口诞生了,这是一个坐落在峡谷顶上的奇特渡口。这空中渡口使两岸互通有无,他们的生活也就从这里开始了。③他们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仿佛有了他们和脚下的溜索,峡谷才是雄性的峡谷,金沙江才是雄性的金沙江。峡谷外的人把拉溜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每天都要在高空摆渡岁月的拉溜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时间比山外的慢了很多,这种慢是江与峡谷渲染出来的。如果顺着溜索寻找金沙江人行走的痕迹,你俯身时便能拾拣到人类文明遗下的一声叹息。天还不亮,拉溜人张国能就告别梦中的妻儿,背着几天的粮食匆匆离家了。他要星夜兼程赶到金沙江边鹦哥的那座小土屋,得走两小时山路。在鹦哥的这条跨江溜索上,他投了2000块钱,成为小股东。拉溜的经营方式十分独特,股东自己披挂上阵亲自拉溜,根据拥有股份划分经营天数。由于拉溜的劳动量太大,股东间便自发地两两相配共同经营,每天收入由双方平分。往后的几天中,张国能吃住都得在那间小土屋,他在这里摆渡别人,也摆渡自己。2018年7月,此处“溜索改桥”工程正式竣工。去年6月底,大桥到村庄的引道工程全面竣工,两岸百姓出行不再靠溜索了。“以前买一袋水泥,从县城到溜索处运费要2块5,过溜索1块5,卸货搬到家门口再加3块,总共是7块。先不说要跑多少趟,建个房子光运费就要上万块。”建起了桥,张国能将建房计划提上日程。“现在好了,货车一口气运到家,费用省了一大半。”如今,凉山州7个溜索改桥项目已全面建成,各族群众告别“溜索时代”,迎来“大桥时代”。村里商量后,鹦哥溜索作为一个旅游体验项目继续保留。④如今这空空如也的溜索,寂寞地悬挂在烈日下,悬在沁凉月色里,仿佛在纪念那条刻骨铭心的生活之“路”。(节选自《光明日报》)6.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有形距离”指鹦哥村与布拖县的地理距离,而“无形距离”指山民内心产生的距离感。B.句子②写出了面对蜿蜒的峡谷和奔涌的金沙江,应运而生的溜索展现出了淡定从容的姿态。C.句子③表明拉溜人和溜索的存在使峡谷和金沙江更具阳刚之气,他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D.句子④中,“寂寞”一词,暗含了作者对落后“溜索时代”的批判和先进“大桥时代”的赞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峡谷外的人把拉溜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运用侧面描写,突出拉溜的危险,也表达了对拉溜人的敬佩。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意”的鹦哥村山民因交通不便,生活被阻隔的情景。C.文章借助全知视角,叙述了溜索由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向旅游体验项目的转变,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D.“溜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先介绍溜索的由来,接着呈现拉溜人的生活,最后写了溜索改桥的时代变迁。8.面对无法改变的境遇,我们可以从“拉溜人”身上学到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他在这里摆渡别人,也摆渡自己”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6.D7.B8.①不畏艰险②吃苦耐劳③义无反顾④勇于担当/敢于面对、敢于冒险⑤勇于改变、追求幸福生活9.①“摆渡别人”是指张国能通过溜索来帮助山民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②“摆渡自己”指张国能通过拉溜的方式来养家糊口,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③无论是“摆渡别人”还是“摆渡自己”,他的工作,连通了落后与文明,改变了山民的生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D.“对落后‘溜索时代’的批判”错误,于文无据。“溜索时代”只是代表一种落后的时代,文中没有批判之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借代”手法错误,文本中有比喻“它如一个传奇,在滔滔激浪里,在云遮雾绕中,描述着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有拟人“它的出现带着几分挑衅,带着几分不屑,又带着几分无奈”,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文章第7段“他们就站在铁框顶后面的两根钢绳上,两人一左一右,紧握铁框顶部扶手,一人踩着一根钢绳,如同杂技演员在天空中奋力推着铁框一步一步朝前,而铁框也就在他们的推力下滑过对岸,他们就是——拉溜人”可知,从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他们身上具有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②根据原文第8段“眼神中除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还有那生活的艰辛和男人的一种担当”可见,他们具备义无反顾、勇于担当(敢于面对)、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③根据原文第9段“对岸越来越多的诱惑让鹦哥村再也端坐不住,村里有几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架起这座特别的溜索,于是,一条空中道路凌空而现,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可知,他们具有勇于改变,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品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第一,解释“摆渡别人”和“摆渡自己”在文中的表层含义,根据原文“溜索是峡谷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张国能通过溜索来帮助山民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即为“摆渡别人”。根据原文第12段可知,张国能通过拉溜的方式养家糊口,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即为“摆渡自己”。第二,结合散文的主题,解释“摆渡别人”和“摆渡自己”在文中的深层含义。根据原文“如果顺着溜索寻找金沙江人行走的痕迹,你俯身时便能拾拣到人类文明遗下的一声叹息”可知,在此之前,鹦哥村是困顿寂寞的,渡船是他们抄近道穿梭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而“溜索”的架起,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实现了两岸互通有无,他的工作,连通了落后与文明,改变了山民的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齐有宦者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蒙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文本二: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节选自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10.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睹古人A节义B之事C未尝不D感激沉吟久之E后蒙赏遇F赐名G敬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又患疥”的“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含义不同。B.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阴”,可知文中“山阴”在会稽山南面。C.“卒成学士”的“卒”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含义相同。D.“不暇他语”的“暇”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且不得暇”的“暇”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通过梁元帝和田鹏鸾的事例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尊卑、地位高低都应勤勉好学。B.文本一叙写的众多人物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都为我们树立了勤学苦读的典范。C.文本一朱詹家境贫寒,衣食匮乏,饥饿至极,只能起来偷东西吃,即便这样也没荒废学业。D.文本二认为异端邪说、流俗传闻、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不仅浪费读书人时间,还腐蚀其心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14.古人读书注重态度,也讲究方法,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概括如何读书〖答案〗10.CEF11.B12.C13.(1)(刘绮)早年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难以置办灯烛,经常买回荻草,按一定尺寸折断,点燃后在夜里照明读书。(2)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志向坚定了,学习才能更好/精进,从未听说过没有志向却能把求学当作志向的人。14.①勤勉刻苦/勤学苦读;

②辨明书中的大道理;

③观察书中隐微精深的言论;

④学会取舍,独立坚定的求学志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他从书中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没有不激动沉吟良久的。后来他得到赏识和礼遇,被赐名为敬宣。“古人节义之事”为“睹”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语义完整,应在C处断开;“久之”指良久,修饰“激动沉吟”,表示激动沉吟时间很长,应在E处断开;“赏遇”为“蒙”的宾语,语义完整;且后面的“赐名敬宣”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应在F处断开。故应在CEF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患病、生病。/担忧、忧虑。句意:当时我身患疥疮。/秦惠王对此担忧。B.“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阴’”说法错误。山南水北为阳,因此山阴应在会稽山北部。C.正确。两句中的“卒”都为终、最终。句意:最终成为饱学之士。/保全她的终生。D.正确。“暇”都为空闲、闲暇。句意:没有空闲讲其他的话。/尚且不得空闲。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能起来偷东西吃”错误,根据原文“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可知,起来偷东西吃的是狗。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孤”,早年丧父;“然”通“燃”,点燃;“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益”,更好、精进;“以……为”,把……当作……。【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概括的能力。根据文本一中梁元帝、刘绮、朱詹、田鹏鸾等人求学的事例,可概括出勤勉刻苦,核心词为“勤”“苦”;根据文本二中“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概括出要辨明书中的大道理及观察书中隐微精深的言论;根据“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可概括出要学会取舍,独立思考;从“志定而学乃益”中概括出要有坚定的求学志向。参考译文:文本一: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在会稽郡时,我才十二岁,就已经喜欢学习了。当时我身患疥疮,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弯曲。我在闲斋中挂上葛布制成的帷帐来遮挡蚊蝇,独自坐在帐中,身边的银盆内装着山阴产的甜酒,不时喝上几口,来减轻自己的疼痛。我随意读一些史书,一天读二十卷,既然没有老师传授,有时不认识某字,有时不理解某句话,就需要自己反复思考,不知道厌倦。”梁元帝以帝王之子的尊贵身份,以孩童的闲逸,尚且能够如此用功,何况那些希望通过学习谋求仕途显达的读书人呢?古代的人勤奋好学,有用锥子刺大腿的,有投斧头的,有映着雪光读书的,有收聚萤火虫照明苦读的,有在田间劳作时就带上经书的,有放牧时将蒲草编成简写字的,也是非常勤奋。梁代彭城人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年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难以置办灯烛,经常买回荻草,按一定尺寸折断,点燃后在夜里照明读书。很受器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人朱詹,世代住在江陵,爱好学习。(朱詹)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天冷没有被子,就抱着狗取暖睡觉,狗也饥饿虚弱,起来跑到外面偷食吃,朱詹叫它也不回来,悲哀的呼声惊动了邻居,尚且不荒废学业,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官做到镇南录事参军。北齐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十四五岁,就知道好学,随身带着书,早晚诵读。他的地位十分低下,工作也很辛苦,经常等候空闲时候,想尽办法询问求教。他每次到文林馆,都气喘汗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没有空闲讲其他的话。当他从书中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没有不激动沉吟良久的。后来他得到赏识和礼遇,被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文本二: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辨明书中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观察书中隐微精义的言论,以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地步。如果没有高明的气度来掌握书本的旨意,没有取舍的标准来慎重地独立思考,那么读书万卷,只是导致更迷茫,倒不如不学无术的人还能保全他的纯朴。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志向坚定了,学习才能精进,从未听说过没有志向却能把求学当作志向的人。(如果)因为所学到的东西而改变自己的志向,(那么)异端邪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从大的方面会腐蚀他的心智,从小的方面来说会则荒废他的时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六句用虚实结合手法,写出诗人前年、去年、今年三年的变化。B.五六句“最堪笑”“羞自照”写出了诗人面对颓唐处境时的自嘲。C.诗人“得酒”而“狂”、“脱帽”而“大叫”的行为暗含着无奈之情。D.诗歌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用“风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情。16.有人认为本诗“以豪壮的气概,映照深沉的悲痛”,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A16.①“豪壮气概”表现为在如山的白浪中“脍鲸东海”,在寒夜“急雪”中射虎南山,选取典型的“壮举”来突出曾经的“豪情”,豪壮非凡;

②“深沉的悲痛”表现为当前处境颓唐,华发苍颜,只能苦中作乐的无奈;逆胡未灭内心难平,壮志难酬失地难收的不甘与愤懑。

③以过去的豪情壮举来衬托当前的无奈愤懑,更显刻骨的沉痛。〖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写出诗人前年、去年、今年三年的变化”错误。“前年”“去年”“今年”并非具体时间,并不确指三年。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前四句“脍鲸东海”,陆游壮年怀抱救国壮志,不但学文,亦曾习武,颇有臂力,有南山射虎之事。在“白浪如山”中“脍鲸东海”,在南山射虎,直到寒夜始归,“急雪”洒满了“貂裘”。前四句选取极其典型的“壮举”来突出以前的“豪情”,豪壮非凡。中间四句写当前,诗篇由豪壮过渡到沉痛。“摧颓”“华发苍颜”表现出当前处境的颓唐,“谁知”二句转向豪壮,但“狂”有赖于“得酒”,“脱帽”只是向人“大叫”,看出作者只能无奈挣扎,苦中作乐强颜欢笑。“逆胡未灭”是诗人“心未平”的根源,作者终其一生希望抗敌复土,豪壮的气概与沉痛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挂在床头的“孤剑”,有如亲密的战友,与诗人同有“不平”之感,发出“铿然”的响声,衬托出诗人的沉痛。“破驿”二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沉痛心情,不能灭敌,愤恨难消,寄身“破驿”之中,“梦回”之后,正是“三更”时分,听着“打窗”的“风雨”之声,看着“欲死”的昏灯,何等凄凉。与前面的豪情壮举对照,这种凄凉更觉难堪,显示了刻骨的沉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也”,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远大的志向,还要为之努力奋斗,加强学习,学习时要防微杜渐,切忌玩物丧志,正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学有所成很重要,但提高自身修养更重要,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把修身作为根本,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3分)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红楼梦》第三回有这样一段话:“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了?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1)这段话是____________说的。(2)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这段话中说话者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王熙凤(2)①八面玲珑②能说会道、虚情假意、矫言伪行、周密细致等,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原著内容、人物的把握与理解能力。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是王熙凤说的。【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可知王熙凤不仅关照到了林黛玉,更为了讨好“老祖宗”,可见她的八面玲珑、能说会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连发多问,却根本没有听林黛玉的回答,可见她的虚情假意、矫言伪行等。“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了?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可见其周密细致。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个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①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其中蕴藏的中国智慧也在②地滋润着一代代中国人。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③的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壁画般的精美图片和对应的中国古典诗词,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惊艳世界、感动国人。它激起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让人重新认识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重燃敬畏与兴趣。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借力世界盛会大舞台,一跃成为“中国式浪漫”的代名词之一,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圈”奠定基础。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家喻户晓②潜移默化③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20.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感动国人。②它有壁画般的精美图片和对应的中国古典诗词。③它有独特的艺术形式。〖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二十四节气歌的语言特点和后文“至今仍在广泛传颂”判断,此空可填“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等。朗朗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第②空,此处强调二十四节气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变着“一代代中国人”,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③空,所填成语修饰“组成部分”,根据前文内容强调的是节气在传统文化中重要性,此空可填“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此题为长句变短句,做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提取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分析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主干: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感动国人。此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修饰“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不能再将其拆分开来,因此第一个短句则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感动国人。剩下的修饰成分“以壁画般的精美图片和对应的中国古典诗词”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可再变换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很显然这两个内容都是形容“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故两句的主语都为“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又因三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故后面两个句子则可用“它”来代替,故可变换成:“它有壁画般的精美图片和对应的中国古典诗词”和“它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和人类一样,属于温血动物,需要靠自身能量的消耗产热。企鹅看似只有薄薄的一层羽毛,但为什么不怕冻?A!我们从外向内依次来介绍。首先,B。企鹅油性羽毛的排列十分紧密,①具有重叠、密集的鳞片状,②大约每平方英寸都覆盖了超过70多根羽毛,③由于这种羽毛是油性的,天然具有绝佳的防水性,④因此当企鹅在零下的冰水中“冬泳”时,⑤海水难以浸透,⑥因而不会攻破它的保温。第二层保暖材料应该绝大多数人想不到,那就是空气!羽毛和皮肤之间,有一层“空气衣”,这可不是皇帝的新装,空气实则起到的是绝缘隔热的作用,使得体内产生的热气不容易散失。第三层才是“真皮保暖衣”,也就是皮肤。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海鸟,看起来像拥有光滑的皮肤,实际上它们发育完全时全身都长满羽毛,只不过羽毛的生长方式不同于其它鸟类,并非长在长条形的羽胚上,而是均匀地长在身体上,因此看起来像皮毛。最后一层则是皮下脂肪。企鹅的皮下脂肪层,厚达2~3公分,占体重的30%,C,是它们最暖和的“棉衣”!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句①改为:具有重叠、密集的鳞片/呈重叠、密集的鳞片状。句②改为:大约每平方英寸都覆盖了超过70根羽毛/大约每平方英寸都覆盖了70多根羽毛。句⑥改为:因而不会攻破它的保温防线。22.A因为它们有四层保暖材料/因为它们有多层保暖材料;B最外层是油性羽毛/第一层是油性羽毛;C厚厚的脂肪保护层能抵御严寒(能御寒/能保暖)。〖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辨析与修改语病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句①“具有重叠、密集的鳞片状”句式杂糅,“具有……”和“呈……状”杂糅,应改为:具有重叠、密集的鳞片/呈重叠、密集的鳞片状。句②“大约每平方英寸都覆盖了超过70多根羽毛”成分赘余,“超过”“多”保留一个即可,应改为:大约每平方英寸都覆盖了超过70根羽毛/大约每平方英寸都覆盖了70多根羽毛。句⑥“因而不会攻破它保温”,“攻破”缺少宾语,应改为:因而不会攻破它的保温防线。【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根据前文“为什么不怕冻”可知,A空补写内容是不怕冻的原因,根据后文可以概括出“不怕冻”是因为有四层保暖材料,此空应填“因为它们有四层保暖材料/因为它们有多层保暖材料”。根据前文“我们从外向内依次来介绍”可知,B空补写的内容是介绍最外层的保暖材料,根据后文“企鹅油性羽毛的排列十分紧密”可知,保暖材料是油性羽毛,此空应填“最外层是油性羽毛/第一层是油性羽毛”。根据前文“企鹅的皮下脂肪层,厚达2~3公分,占体重的30%”可知,“脂肪层”很厚,根据后文“棉衣”可知,它有御寒的作用,得出C空应填“厚厚的脂肪保护层能抵御严寒(能御寒/能保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继去年“村BA”大火之后,日前,在“村BA”起源地台江县的隔壁榕江县,又一个现象级的“村超”正在火爆进行。榕江已有30多支民间足球队,种菜的、卖鱼的、教书的、办企业的,披上战袍,都是球员,随便走进一个村寨,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体育的那份热爱。球员们不再焦虑于金牌的多少,而把目光聚焦于体育本质的回归,享受到了体育带来的纯粹快乐。看“村超”,不光是看踢球,还能看“民族服装T台秀”,还能看现场打糍粑,还能看当地美景……榕江人民借助足球文化将民族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着实让乡村体育火了一把。贵州,一个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台江、榕江在贵州也算不上富裕,为何这里的乡土体育,却能屡屡“破圈”,引领全国潮流?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心有所向勇追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凭借“村超”而圈粉无数,这一“破圈”之举绝非黑天鹅事件,而是经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时间积累。贵州因“村超”闻名全国、享誉内外,源于这里的人们在心中播种下一颗不甘平庸的种子,然后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最终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如今的硕果累累。质言之,正是因为他们心有所向并矢志追寻,才“破圈”,才成就了伟大,惊艳了四方。个体生命的存在因为心中有了目标,跋山涉水时才不会迷失方向;也因为心中有了所向、所爱,行动起来才有力量。正是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才把一座座高山踩在脚下,体验“山高人为峰”的万丈豪情,才让一条条江河变成身后的风景。之所以能够享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愉悦,源于内心对崇山峻岭和浩荡江河的爱。“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这是毛主席为国人擘画的奋斗蓝图。华夏儿女在这幅宏伟蓝图的感召下,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攻坚克难,终于实现了神舟问天和蛟龙探海的目标。不可否认,每一个目标的实现,不论是小目标,还是大目标,都源于一份对“目标”的喜欢与热爱,然后才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没有爱和喜欢,目标的实现很可能就变得微茫了。试想,如果生活在台江和榕江两地的人们不是对“球”富有深情,并精耕细作,很难借“球”之东风,把当地的特色产业带出家乡,走向全国。“心中有光,未来可期。”是的,不论是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只有明确了前行的方向、确立了目标,然后为了达成目标积极而为,这样行走起来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把所想变成现实。全红婵的惊艳世界绝非偶然,小小年纪因为对跳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太多的好奇与憧憬,所以不厌其烦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心人,天不负”,她凭借令人瞠目结舌的“水花消失术”,让世界真正领会了“不可思议”一词的含义。多元发展时代,为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至于能不能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当代青年们应该精心谋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地奋斗拼搏。惟其如此,才能够掷地有声地喊出“青春有我,不负韶光”的铮铮誓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材料聚焦热点话题“村超”。在一个西部欠发达的省份贵州,台江、榕江在贵州也算不上富裕,从经济指标的角度来看,它们放在全国这盘大棋中是可以完全被忽略的。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以自己的方式,立足本地实际,遵从本地现实,用自己的行动,刮起一股乡土体育的旋风,而且能屡屡“破圈”,引领全国潮流。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地方,因为“村超”而走向全国,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人们因为“热爱”,让“体育回归本质”;因为“喜欢”,把“文化”根植到内心深处,这就是“乡土体育”“破圈”的原因。基于此,从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贵州破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怎样实现自我突围。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言说的话语空间很多,而根据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可知:“乡土体育”为何“破圈”是写作的核心。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很多的视角,要抓住关键点分析论述。写作时,首先明确文章表达意旨,提炼文章的中心,如“心有所向当矢志追寻,惟其如此才不留遗憾”;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把材料与现实联系起来,既然心中有了所爱的目标,就应该努力奔跑追寻,而不应该止于“想”的层面;最后,回归现实,与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成长关联,进一步分析“心有所向”当不懈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立意:1.为“热爱”而“奔跑”。2.回归体育本质。3.以“文”育“体”,以“体”兴“旅”。4.融合与创新才是发展之路。5.要走综合发展之路。贵州省六盘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亘古至今,人世间滚滚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座“孤岛”。它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与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翻山越岭,在此交汇。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遇冷凝结,山间云雾弥漫遂成为常态。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充沛的降水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孕育出放射状水系,四下奔流。仅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处之多。如此多的水流,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每年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上亿立方米的洁净淡水,这在石漠化严重的贵州是极为重要的。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突破石质荒漠困境的第一次出手。第二次出手,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梵净山地处亚热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摄氏度。往往是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四个温度带,相当于水平距离上几千千米的变化。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孑遗物种”。在这里,可以看见叶靓花美但颇为珍稀的鹅掌楸。其树木高大,可达40米。更为稀少的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它是梵净山的特有品种。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就这样,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挪亚方舟”。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得以延续生命。第三次出手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之下,向全球迁徙。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黔金丝猴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后来在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目前仅存约800只。三次危急时刻,“孤岛”三次出手相助。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阻碍了暖湿气流向上爬升,使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B.梵净山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洁净淡水,突破石质荒漠困境,是因为它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能够汇聚地表降水。C.“孑遗物种”指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的作用下,度过寒冷冰期,生命得以延续的鹅掌楸、珙桐、冷杉等古老珍稀植物。D.在密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与“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都是比喻句,它们的本体相同。B.梵净山有大量的动植物生存栖息,得益于其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及亚热带环境所构成的优越水热条件。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写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梵净山助力生命的“三次出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D.作者通过本文不仅告诉我们梵净山助力生灵繁衍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梵净山垂直自然带规律的一项是()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4.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为什么它能在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D3.A4.①孕育生命,助力生灵繁衍存续;

②水热条件优越,为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优良环境。

③山地垂直自然带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

④成为大量灵长类动物的避难所;

⑤自然植被相对原始,成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5.①运用大量的数字。如“包括1300~1400米以下”“1400~2200米”等体现语言的准确;

②使用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如“石漠”“垂直自然带”等术语体现语言的准确。

③使用修饰限制词语,如“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的“周边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大都”等修饰语体现语言的严谨。

④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如引用了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的观点,体现语言的严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A.“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错误,根据原文“梵净山为周边区域的最高峰”可知,梵净山是“周边区域”的最高峰。B.“它周围的碳酸盐岩能够汇聚地表降水”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可知“碳酸盐岩地区”应为“变质岩地区”。D.①根据原文“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可知“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中“都”过于绝对。②根据原文“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可知“它们”指黔金丝猴。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篇章结构、评价主要观点的能力。D.“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错误,原文没有依据。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写出了同一座山因海拔不同可以跨越四季,符合山地垂直自然带的规律。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意思是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经行了八万里,适用于赤道地区。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反映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得到的启示不同。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写了深秋时节远望群山,山上一层层的树木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本题要回答梵净山脱颖而出的特点,依据文本内容提取每段的中心句,筛选概括即可。根据“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助力生灵繁衍存续”可知,孕育生命,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根据“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可知,水热条件优越,为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优良环境;根据“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可知,山地垂直自然带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根据“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可知,成为大量灵长类动物的避难所;根据“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可知,自然植被相对原始,成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语言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本文语言的严谨准确体现在列数字、修饰限制词语、科学术语和引用四个方面,找到文本相关语句梳理即可。根据“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等可知,运用大量的数字。根据“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可知,使用科学术语,“石漠”“垂直自然带”等术语体现语言的准确。根据“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等可知,使用修饰限制词语,如“周边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大幅”“大都”等修饰语体现语言的严谨。根据“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遏制,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体现语言的严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悬崖上的溜索杨静鹦哥,这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但这个村庄从前并不诗意。鹦哥对岸是四川布拖,对于峡谷里的世界来说,布拖县是一个无比热闹的地方,但对于云南这岸的人来说,热闹的布拖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如同一个梦中之境。因为这个距离是峡谷外面的人无法想象的距离。他们可以两岸喊话交流,这边的鸡打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上。但是若上路,也许要用一天才能融入布拖的热闹中。你必须在这块隐藏的土地上翻山越坎,穿江渡河,再花很长时间走到县城。①有形和无形的距离也就在这遥遥祈望中产生。几十年来它就这样惊心动魄地矗立在云南巧家境内金沙江畔的峡谷上,眺望着生活在距离与距离之间的山民。蜿蜒的峡谷和奔涌的金沙江隔开了这头和那头的时光,在这里,此岸彼岸需要用时间来丈量,两岸的互通有无需要用岁月来铺陈。他们的生存似乎就是为了记忆峡谷的沟壑,他们的双脚似乎就是为了留住翻山越坎的时光。由此,溜索应运而生,金沙江峡谷也诞生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它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横空出世,悬在峡谷人的生活里,专门为了摆渡他们的岁月。②它的出现带着几分挑衅,带着几分不屑,又带着几分无奈。当它现身峡谷时,它已不仅是一条通江溜索,更是峡谷人日复一日的脚步,在日出日落中,它出没在峡谷人每日的生活场景里,淡定而从容。在悬崖峭壁上,有一座简陋的小土屋,墙上挂有一块“渡江管理”的牌子,上面写着“收费标准:载重100市斤收费2元,一米以上的公民2元,牛马每匹收费15元,小猪每只1元,肥猪10元。”当它立于此地,它就不再是一间小土屋,而是一个渡口。它不在水面,也不在平地,而是在耸入云天的金沙江大峡谷峭壁上。它如一个传奇,在滔滔激浪里,在云遮雾绕中,描述着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这段溜索离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人畜、油盐、砖瓦甚至摩托车等几乎一切物资,都从这条溜索上滑过来,再滑过去。隔着金沙江便能看见,对岸背着箩箩筐筐的赶场人进了长方形铁框,这时,停在对岸的铁框朝这边移动过来。溜箱宽1.2米,长1.7米,重约150公斤,一次可搭乘600至700公斤的货物或10个人,随着4根钢缆上的滑轮缓缓而来。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摆渡岁月。两边是陡峭的山崖,脚下是咆哮的江水,溜索高悬在空中,看一眼也让人胆寒,更别说站在那大铁框里了。可每个乘坐者都是那么镇定,就连几岁的小孩也沉着无比。其实,这不算最险,最险的还在铁框后面的钢绳上一步一步朝前移呢。如果溜索是峡谷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拉溜则是溜索上的另一种人生。他们就站在铁框顶后面的两根钢绳上,两人一左一右,紧握铁框顶部扶手,一人踩着一根钢绳,如同杂技演员在天空中奋力推着铁框一步一步朝前,而铁框也就在他们的推力下滑过对岸,他们就是——拉溜人。这是世间最具阳刚之气的一幕图景:那溜箱从对岸缓缓而来,溜箱后面是两个精壮男人,手紧紧抓住溜箱,他们身上隆起的一块块肌肉在太阳下泛着光华,他们迈着稳沉的步子,一声吆喝便往返在高空的钢绳上,眼神中除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还有那生活的艰辛和男人的一种担当。在此之前,鹦哥村是困顿寂寞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渡船是他们抄近道穿梭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于是,几张小木船成了终日的风景,不仅摆渡赶场人,也摆渡峡谷里悠长的岁月。但是水急浪险的金沙江也让人们胆怯,涨水季节翻船是难以避免的。这个时候,金沙江不再是一条江,而是一堵铜墙铁壁,隔开了滇川,也隔开了此岸彼岸的时光。上世纪90年代末,对岸四川的沿江公路修通了,到县城仅需两个小时。对岸越来越多的诱惑让鹦哥村再也端坐不住,村里有几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架起这座特别的溜索,于是,一条空中道路凌空而现,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一个渡口诞生了,这是一个坐落在峡谷顶上的奇特渡口。这空中渡口使两岸互通有无,他们的生活也就从这里开始了。③他们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仿佛有了他们和脚下的溜索,峡谷才是雄性的峡谷,金沙江才是雄性的金沙江。峡谷外的人把拉溜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每天都要在高空摆渡岁月的拉溜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时间比山外的慢了很多,这种慢是江与峡谷渲染出来的。如果顺着溜索寻找金沙江人行走的痕迹,你俯身时便能拾拣到人类文明遗下的一声叹息。天还不亮,拉溜人张国能就告别梦中的妻儿,背着几天的粮食匆匆离家了。他要星夜兼程赶到金沙江边鹦哥的那座小土屋,得走两小时山路。在鹦哥的这条跨江溜索上,他投了2000块钱,成为小股东。拉溜的经营方式十分独特,股东自己披挂上阵亲自拉溜,根据拥有股份划分经营天数。由于拉溜的劳动量太大,股东间便自发地两两相配共同经营,每天收入由双方平分。往后的几天中,张国能吃住都得在那间小土屋,他在这里摆渡别人,也摆渡自己。2018年7月,此处“溜索改桥”工程正式竣工。去年6月底,大桥到村庄的引道工程全面竣工,两岸百姓出行不再靠溜索了。“以前买一袋水泥,从县城到溜索处运费要2块5,过溜索1块5,卸货搬到家门口再加3块,总共是7块。先不说要跑多少趟,建个房子光运费就要上万块。”建起了桥,张国能将建房计划提上日程。“现在好了,货车一口气运到家,费用省了一大半。”如今,凉山州7个溜索改桥项目已全面建成,各族群众告别“溜索时代”,迎来“大桥时代”。村里商量后,鹦哥溜索作为一个旅游体验项目继续保留。④如今这空空如也的溜索,寂寞地悬挂在烈日下,悬在沁凉月色里,仿佛在纪念那条刻骨铭心的生活之“路”。(节选自《光明日报》)6.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有形距离”指鹦哥村与布拖县的地理距离,而“无形距离”指山民内心产生的距离感。B.句子②写出了面对蜿蜒的峡谷和奔涌的金沙江,应运而生的溜索展现出了淡定从容的姿态。C.句子③表明拉溜人和溜索的存在使峡谷和金沙江更具阳刚之气,他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D.句子④中,“寂寞”一词,暗含了作者对落后“溜索时代”的批判和先进“大桥时代”的赞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峡谷外的人把拉溜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运用侧面描写,突出拉溜的危险,也表达了对拉溜人的敬佩。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意”的鹦哥村山民因交通不便,生活被阻隔的情景。C.文章借助全知视角,叙述了溜索由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向旅游体验项目的转变,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D.“溜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先介绍溜索的由来,接着呈现拉溜人的生活,最后写了溜索改桥的时代变迁。8.面对无法改变的境遇,我们可以从“拉溜人”身上学到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他在这里摆渡别人,也摆渡自己”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6.D7.B8.①不畏艰险②吃苦耐劳③义无反顾④勇于担当/敢于面对、敢于冒险⑤勇于改变、追求幸福生活9.①“摆渡别人”是指张国能通过溜索来帮助山民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②“摆渡自己”指张国能通过拉溜的方式来养家糊口,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③无论是“摆渡别人”还是“摆渡自己”,他的工作,连通了落后与文明,改变了山民的生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D.“对落后‘溜索时代’的批判”错误,于文无据。“溜索时代”只是代表一种落后的时代,文中没有批判之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借代”手法错误,文本中有比喻“它如一个传奇,在滔滔激浪里,在云遮雾绕中,描述着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有拟人“它的出现带着几分挑衅,带着几分不屑,又带着几分无奈”,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文章第7段“他们就站在铁框顶后面的两根钢绳上,两人一左一右,紧握铁框顶部扶手,一人踩着一根钢绳,如同杂技演员在天空中奋力推着铁框一步一步朝前,而铁框也就在他们的推力下滑过对岸,他们就是——拉溜人”可知,从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他们身上具有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②根据原文第8段“眼神中除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还有那生活的艰辛和男人的一种担当”可见,他们具备义无反顾、勇于担当(敢于面对)、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③根据原文第9段“对岸越来越多的诱惑让鹦哥村再也端坐不住,村里有几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架起这座特别的溜索,于是,一条空中道路凌空而现,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可知,他们具有勇于改变,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品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第一,解释“摆渡别人”和“摆渡自己”在文中的表层含义,根据原文“溜索是峡谷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张国能通过溜索来帮助山民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即为“摆渡别人”。根据原文第12段可知,张国能通过拉溜的方式养家糊口,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即为“摆渡自己”。第二,结合散文的主题,解释“摆渡别人”和“摆渡自己”在文中的深层含义。根据原文“如果顺着溜索寻找金沙江人行走的痕迹,你俯身时便能拾拣到人类文明遗下的一声叹息”可知,在此之前,鹦哥村是困顿寂寞的,渡船是他们抄近道穿梭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而“溜索”的架起,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实现了两岸互通有无,他的工作,连通了落后与文明,改变了山民的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齐有宦者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蒙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文本二: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节选自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10.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睹古人A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