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青铜大立人像台座青铜兽首冠人像青铜兽面具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 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既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也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体现了三星堆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B项正确;三星堆文明、中原青铜文明、印度文明都属于东方文明,材料未涉及东西方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未体现它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人人"见贤思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统治者要有贤德,规范统治行为,C项正确;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重建社会秩序是其哲学的最终目的,A项排除;材料论述孔子和墨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暴政,排除D项。故选C项。3.下表为秦汉制度对照表。据表可知,这些时期()秦汉皇帝制度创立皇帝制度,定种种专用称谓、名号,出现文书避讳制度,皇帝独尊,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沿用不废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名称、职司略有改变玺印制度以和氏璧制成御玺,方四寸,交五龙,李斯书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亡入汉,曰"传国玺"军功爵制沿用商鞅变法确定二十等爵制沿用不废,爵号有所变更郡县制秦并天下,废分封,设36郡,约1000个县,郡置“一监一守一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郡县如秦制,另有封国制与之并行,郡国增至103个,县1587个。A.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玺印制度”“军功爵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未体现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使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唐高祖武德四年)救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天下兵革方息,……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A.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 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 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委本县考试”可知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可知材料所述措施促进庶人参与政治,因此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是在宋代,排除A项;科举制限制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结束说法绝对,排除C项;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是为了选拔人才、巩固统治,不是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西汉到宋初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图中()A.①阶段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调整 B.②阶段人口变化主要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C.③阶段人口的增长是由于大一统的推动 D.④阶段人口持续降低是由于土地资源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西汉到宋代的中国。③阶段是唐代,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人口增加,即人口的增长是由于大一统的推动,C项正确;①阶段是东汉后期,这一时期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社会动乱,而非政策调整,排除A项;②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一定的开发,人口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B项;④阶段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人口持续降低,而非土地资源导致,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宋夏贸易的需求促使西夏同意与宋朝和谈,反映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D项正确;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出产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品,但西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夸大了事实,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宋朝,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印证“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生产的物品,未提及宋朝对西夏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7.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时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曾国藩认为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清朝()A.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 B.士人强调礼法一脉相承C.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 D.俭约不贪成为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清朝从皇帝到官员,都重视家训,而材料中提到的《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强调了治家之道和子女教育之道,这说明清朝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法,排除B项;曾国藩认为《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可以教育子侄,这是继承而非更新,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的群体主要是皇帝和官员,无法得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8.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守备并在台湾建省,反映出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A项正确;宗藩政治瓦解的标志是中国对朝鲜宗主权的丧失,排除B项;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经略早于材料时间,“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19世纪末,维新派首倡禁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北洋政府颁布《女子教育条例》,规定女性有受教育的权利。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由此可知()A.男尊女卑的观念被摒弃 B.女性解放成为社会潮流C.时代变迁推动女性解放 D.女性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末一直到1929年,妇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从维新派首倡禁止缠足,到女性享有与受教育权利,再到国民政府开始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这说明时代变迁推动女性解放,C项正确;A项中的“摒弃”表述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女性解放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妇女解放的现象,排除B项;D项“普遍”表述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中国成为多元的庞大共同体,实为世上所仅见。这反映了近代中国()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革命任务发生根本变化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革命目标从单纯的反满反帝转变为民族平等和联合世界其他民族等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A项正确;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1.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一主张()A.意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B.强调塑造国人精神品格C.将体育与爱国救亡结合 D.掀起了体育强国的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体育之研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知,毛泽东主张将体育与精神相结合,且主张体魄与精神共同关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毛泽东主张将体育与爱国救亡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也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故选A项;毛泽东主张强其体魄,并非只强调精神,排除B项;体育强国提出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公元前3000一前1000年的人口迁移图。图中的人口迁徙()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一前1000年(世界)。根据图片中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形成,D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人口迁徙,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形成,不是导致衰落,排除B项;图片中反映的是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不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13.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医书《医典》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能够吸收东西方文化,表明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B项正确;《医典》是汇集欧亚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但是不能证明其是世界上领先的医学成果,排除A项;《医典》是阿拉伯医学成就,而非拜占庭,排除C项;《医典》的医药学著作,而非医学理论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14.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27个国家派代表参加。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月”,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该会议的召开()A.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 B.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C.标志着美国开始参与瓜分世界 D.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月’,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子午线大会加强了世界的联系,B项正确;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开始参与瓜分世界,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世界文化融合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欧洲)。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战促使各国政府不断控制经济体制,逐渐演变为“计划经济”,说明一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各国政府机构职能的变化,而非国际协调行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产生,而非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共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说中国材料一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材料二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答案〗(1)秦汉: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疆域扩展,制度创新;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发展,民族交融;儒释道三教合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华夏/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的文化认同凸显,华夏一词逐渐成为中原诸侯国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概念。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华夏/中国”的政治内涵形成并不断丰富。汉唐至明清,随着疆域的扩展,族群的扩大,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不断增强,多民族国家不断扩大和巩固,“华夏/中国”也成为精神纽带,使中华民族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华夏/中国”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南征百粤,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根据材料“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上,创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民族关系上,民族政策开明,或和亲、或羁縻、获册封,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发展,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服从中央管辖,扩大疆域;思想上,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学复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体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二”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等信息可知,“华夏/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从春秋时期到秦汉再到隋唐、明清时期,“华夏/中国”的政治内涵形成并不断丰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中,“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要有世界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华夏/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华夏/中国”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乾隆盛世”材料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清朝前期的社会情况与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团成员内容摘要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使,著有回忆录《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相继登基的四个皇帝,都具有卓越的治理,不寻常的精力和果断的毅力……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张。乔治·斯当东副使,著有回忆录《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国王朝固守着自己的方针,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的天堂,不愿意同外国打交道,不愿意自己的臣民同外国人有来往。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他可以利用印刷按照自己的意图指导人民的思想。约翰·巴罗主计员,著有回忆录《我看乾隆盛世》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生活在水上的悲惨大清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威廉·亚历山大随行画师,著有画集《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结合材料,以“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年间来到中国,感受到了乾隆盛世下封建社会持续繁荣,也观察到了繁荣盛世景象下暴露出的危机。使团成员看到了清朝皇帝的励精图治,领土不断扩张,国家呈现繁荣景象。当时中国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上,清朝版图得以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经济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农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使团成员也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英国工业文明的衰退景象。清王朝固守专制统治,百姓生活困苦、缺乏自由;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僵化的理学、文字狱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清朝官兵仍在使用大刀、弓箭等冷兵器,军事装备落后。使团成员的描述,基本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乾隆时期的中国。设问是以“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由材料“相继登基的四个皇帝,都具有卓越的治理,不寻常的精力和果断的毅力……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张。”及所学可得出使团成员看到了清朝皇帝的励精图治,领土不断扩张,国家呈现繁荣景象。当时中国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上,清朝版图得以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由材料“生活在水上的悲惨大清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及所学可得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农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使团成员也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英国工业文明的衰退景象。由材料“中国王朝固守着自己的方针,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的天堂,不愿意同外国打交道,不愿意自己的臣民同外国人有来往。”及所学可得出清王朝固守专制统治,百姓生活困苦、缺乏自由;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材料“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及所学可得出僵化的理学、文字狱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由材料“《中国衣冠举止图解》”可得出清朝官兵仍在使用大刀、弓箭等冷兵器,军事装备落后。综上所述可知,使团成员的描述,基本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保路运动材料一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注:第一段文字为教科书正文内容,第二段文字为“历史纵横”栏目内容。)——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1911年,政府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签订一笔一千万英镑贷款的借约,作为开发满洲和币制改革之用,另外,还举借六百万英镑贷款作为建设粤汉铁路之用。前者用来实现1910年已计划好的币制改革,后者是为了把私人建设或发展的铁路收归国有。——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晴史》(下卷)材料三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四国银行团逼出来的。正如盛宣怀所言:“查四国借款合同不能消灭,所以提议铁路国有,如铁路不为国有,则借款合同万不能签字,是铁路国有之举,其原动力实在于借款之关系。”——夏良才《国际银行和辛亥革命》(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对保路运动叙述的差别。(2)综合材料信息,就保路运动原因作出你的叙述。〖答案〗(1)角度一:关于路权“国有”与借款先后关系的差别。正文叙述强调是政府先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从而引发了保路运动。历史纵横的叙述是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合同在先,清政府后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进而引发了保路运动。

角度二:关于民愤的焦点的差别。正文叙述中保路运动是四国银行团享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等特权,激起当地等人民的强烈愤慨,从而爆发了保路运动。历史纵横的叙述是清政府收回了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从而引发保路运动。(2)原因:1910年,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但清政府并没有签字,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以盛宣怀为代表的清政府做出了铁路干线“国有”的决策。1911年,为了实现铁路“国有”,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订立了借款合同,贷款六百万英镑购买民有的粤汉铁路,四国银行则团享有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清政府向列强出卖了路权,又没有退还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招致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保路运动由此兴起。(说明:能将三则材料信息综合利用,梳理出正确的时序和因果关系。)〖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由材料“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可知,正文叙述强调是政府先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从而引发了保路运动;由材料“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可知,历史纵横的叙述是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合同在先,清政府后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进而引发了保路运动。由材料“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可知,正文叙述中保路运动是四国银行团享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等特权,激起当地等人民的强烈愤慨,从而爆发了保路运动;由材料“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可知,历史纵横的叙述是清政府收回了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从而引发保路运动。【小问2详析】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由材料“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可得出1910年,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但清政府并没有签字,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以盛宣怀为代表的清政府做出了铁路干线“国有”的决策。由材料“1911年,政府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签订一笔一千万英镑贷款的借约,作为开发满洲和币制改革之用,另外,还举借六百万英镑贷款作为建设粤汉铁路之用。”“查四国借款合同不能消灭,所以提议铁路国有,如铁路不为国有,则借款合同万不能签字,是铁路国有之举,其原动力实在于借款之关系”可得出1911年,为了实现铁路“国有”,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订立了借款合同,贷款六百万英镑购买民有的粤汉铁路,四国银行则团享有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由材料“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可得出清政府向列强出卖了路权,又没有退还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招致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保路运动由此兴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材料古典大学是以传播和探索高深知识为单一职能,主要为上层社会和教会培养所需要的官员和教会人员。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为近代大学创立了模式,成为各国模仿的对象。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它所提倡的大学研究职能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1855—1860年间,牛津大学建立了许多现代实验室。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驰名世界的卡迪文什实验室,使英国的实验物理学执世界之牛耳。1862年林肯签署《莫里尔法》,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观念"。威斯康星大学与州政府密切合作,“大学为州服务”的观念使服务成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第三项职能。德国技术学院的前身大多是创办于1819—1870年之间的侧重科学训练和职业训练的技术学校。从19世纪60年代起,技术学校改为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在英国,为发展商业和科技教育,打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垄断,1828年伦敦大学建立,主要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科学。从19世纪中期起城市学院兴起,绝大多数城市学院都偏重工业和科学领域,而且大都成为所在城市工业研究中心。——摘编自牛长松《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就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释。〖答案〗【示例1】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近代大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对科学研究和工人职业技能水平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西方近代大学在教育职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在大学的类型上,近代技术学院在侧重科学训练和职业训练的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伦敦大学为代表的近代大学,主要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科学。此外,城市学院兴起,不仅开展教学活动,还成为城市工业研究中心。大学职能的演变也体现出工业时代的需要,从单一的传播和探索高深知识逐渐增加了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近代大学的发展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需求,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激发了社会活力。【示例2】西方大学的发展日益多元化近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西方近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西方近代大学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西方近代大学的职能不断多元化,由最初的为上层社会和教会培养官员和教会人员这一单纯的教育职能发展为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同时在课程内容上,由最初侧重科学训练和职业训练的单一课程发展为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使西方近代大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总之,西方近代大学多元化发展是适应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新趋势,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西方。首先,根据题意要求,就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提炼一个主题,可从西方近代大学建立与发展的背景、职能、课程设置、影响及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等单一或综合角度加以提炼。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近代大学相比于传统大学在职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提炼,并能够进行总结提升,再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作用进行阐释。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青铜大立人像台座青铜兽首冠人像青铜兽面具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 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既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也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体现了三星堆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B项正确;三星堆文明、中原青铜文明、印度文明都属于东方文明,材料未涉及东西方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未体现它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人人"见贤思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统治者要有贤德,规范统治行为,C项正确;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重建社会秩序是其哲学的最终目的,A项排除;材料论述孔子和墨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暴政,排除D项。故选C项。3.下表为秦汉制度对照表。据表可知,这些时期()秦汉皇帝制度创立皇帝制度,定种种专用称谓、名号,出现文书避讳制度,皇帝独尊,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沿用不废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名称、职司略有改变玺印制度以和氏璧制成御玺,方四寸,交五龙,李斯书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亡入汉,曰"传国玺"军功爵制沿用商鞅变法确定二十等爵制沿用不废,爵号有所变更郡县制秦并天下,废分封,设36郡,约1000个县,郡置“一监一守一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郡县如秦制,另有封国制与之并行,郡国增至103个,县1587个。A.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玺印制度”“军功爵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未体现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使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唐高祖武德四年)救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天下兵革方息,……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A.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 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 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委本县考试”可知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可知材料所述措施促进庶人参与政治,因此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是在宋代,排除A项;科举制限制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结束说法绝对,排除C项;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是为了选拔人才、巩固统治,不是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西汉到宋初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图中()A.①阶段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调整 B.②阶段人口变化主要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C.③阶段人口的增长是由于大一统的推动 D.④阶段人口持续降低是由于土地资源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西汉到宋代的中国。③阶段是唐代,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人口增加,即人口的增长是由于大一统的推动,C项正确;①阶段是东汉后期,这一时期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社会动乱,而非政策调整,排除A项;②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一定的开发,人口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B项;④阶段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人口持续降低,而非土地资源导致,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宋夏贸易的需求促使西夏同意与宋朝和谈,反映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D项正确;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出产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品,但西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夸大了事实,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宋朝,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印证“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生产的物品,未提及宋朝对西夏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7.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时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曾国藩认为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清朝()A.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 B.士人强调礼法一脉相承C.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 D.俭约不贪成为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清朝从皇帝到官员,都重视家训,而材料中提到的《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强调了治家之道和子女教育之道,这说明清朝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法,排除B项;曾国藩认为《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可以教育子侄,这是继承而非更新,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的群体主要是皇帝和官员,无法得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8.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守备并在台湾建省,反映出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A项正确;宗藩政治瓦解的标志是中国对朝鲜宗主权的丧失,排除B项;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经略早于材料时间,“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19世纪末,维新派首倡禁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北洋政府颁布《女子教育条例》,规定女性有受教育的权利。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由此可知()A.男尊女卑的观念被摒弃 B.女性解放成为社会潮流C.时代变迁推动女性解放 D.女性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末一直到1929年,妇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从维新派首倡禁止缠足,到女性享有与受教育权利,再到国民政府开始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这说明时代变迁推动女性解放,C项正确;A项中的“摒弃”表述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女性解放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妇女解放的现象,排除B项;D项“普遍”表述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中国成为多元的庞大共同体,实为世上所仅见。这反映了近代中国()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革命任务发生根本变化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革命目标从单纯的反满反帝转变为民族平等和联合世界其他民族等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A项正确;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1.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一主张()A.意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B.强调塑造国人精神品格C.将体育与爱国救亡结合 D.掀起了体育强国的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体育之研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知,毛泽东主张将体育与精神相结合,且主张体魄与精神共同关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毛泽东主张将体育与爱国救亡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也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故选A项;毛泽东主张强其体魄,并非只强调精神,排除B项;体育强国提出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公元前3000一前1000年的人口迁移图。图中的人口迁徙()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一前1000年(世界)。根据图片中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形成,D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人口迁徙,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形成,不是导致衰落,排除B项;图片中反映的是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不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13.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医书《医典》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能够吸收东西方文化,表明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B项正确;《医典》是汇集欧亚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但是不能证明其是世界上领先的医学成果,排除A项;《医典》是阿拉伯医学成就,而非拜占庭,排除C项;《医典》的医药学著作,而非医学理论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14.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27个国家派代表参加。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月”,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该会议的召开()A.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 B.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C.标志着美国开始参与瓜分世界 D.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月’,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子午线大会加强了世界的联系,B项正确;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开始参与瓜分世界,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世界文化融合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欧洲)。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战促使各国政府不断控制经济体制,逐渐演变为“计划经济”,说明一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各国政府机构职能的变化,而非国际协调行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产生,而非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共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说中国材料一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材料二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答案〗(1)秦汉: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疆域扩展,制度创新;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发展,民族交融;儒释道三教合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华夏/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的文化认同凸显,华夏一词逐渐成为中原诸侯国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概念。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华夏/中国”的政治内涵形成并不断丰富。汉唐至明清,随着疆域的扩展,族群的扩大,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不断增强,多民族国家不断扩大和巩固,“华夏/中国”也成为精神纽带,使中华民族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华夏/中国”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南征百粤,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根据材料“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上,创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民族关系上,民族政策开明,或和亲、或羁縻、获册封,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发展,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服从中央管辖,扩大疆域;思想上,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学复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体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二”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等信息可知,“华夏/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从春秋时期到秦汉再到隋唐、明清时期,“华夏/中国”的政治内涵形成并不断丰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中,“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要有世界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华夏/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华夏/中国”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乾隆盛世”材料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清朝前期的社会情况与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团成员内容摘要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使,著有回忆录《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相继登基的四个皇帝,都具有卓越的治理,不寻常的精力和果断的毅力……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张。乔治·斯当东副使,著有回忆录《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国王朝固守着自己的方针,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的天堂,不愿意同外国打交道,不愿意自己的臣民同外国人有来往。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他可以利用印刷按照自己的意图指导人民的思想。约翰·巴罗主计员,著有回忆录《我看乾隆盛世》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生活在水上的悲惨大清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威廉·亚历山大随行画师,著有画集《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结合材料,以“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年间来到中国,感受到了乾隆盛世下封建社会持续繁荣,也观察到了繁荣盛世景象下暴露出的危机。使团成员看到了清朝皇帝的励精图治,领土不断扩张,国家呈现繁荣景象。当时中国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上,清朝版图得以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经济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农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使团成员也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英国工业文明的衰退景象。清王朝固守专制统治,百姓生活困苦、缺乏自由;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僵化的理学、文字狱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清朝官兵仍在使用大刀、弓箭等冷兵器,军事装备落后。使团成员的描述,基本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乾隆时期的中国。设问是以“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由材料“相继登基的四个皇帝,都具有卓越的治理,不寻常的精力和果断的毅力……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张。”及所学可得出使团成员看到了清朝皇帝的励精图治,领土不断扩张,国家呈现繁荣景象。当时中国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上,清朝版图得以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由材料“生活在水上的悲惨大清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及所学可得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农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使团成员也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英国工业文明的衰退景象。由材料“中国王朝固守着自己的方针,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的天堂,不愿意同外国打交道,不愿意自己的臣民同外国人有来往。”及所学可得出清王朝固守专制统治,百姓生活困苦、缺乏自由;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材料“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及所学可得出僵化的理学、文字狱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由材料“《中国衣冠举止图解》”可得出清朝官兵仍在使用大刀、弓箭等冷兵器,军事装备落后。综上所述可知,使团成员的描述,基本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保路运动材料一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注:第一段文字为教科书正文内容,第二段文字为“历史纵横”栏目内容。)——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1911年,政府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签订一笔一千万英镑贷款的借约,作为开发满洲和币制改革之用,另外,还举借六百万英镑贷款作为建设粤汉铁路之用。前者用来实现1910年已计划好的币制改革,后者是为了把私人建设或发展的铁路收归国有。——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晴史》(下卷)材料三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四国银行团逼出来的。正如盛宣怀所言:“查四国借款合同不能消灭,所以提议铁路国有,如铁路不为国有,则借款合同万不能签字,是铁路国有之举,其原动力实在于借款之关系。”——夏良才《国际银行和辛亥革命》(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对保路运动叙述的差别。(2)综合材料信息,就保路运动原因作出你的叙述。〖答案〗(1)角度一:关于路权“国有”与借款先后关系的差别。正文叙述强调是政府先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从而引发了保路运动。历史纵横的叙述是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合同在先,清政府后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进而引发了保路运动。

角度二:关于民愤的焦点的差别。正文叙述中保路运动是四国银行团享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等特权,激起当地等人民的强烈愤慨,从而爆发了保路运动。历史纵横的叙述是清政府收回了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从而引发保路运动。(2)原因:1910年,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但清政府并没有签字,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以盛宣怀为代表的清政府做出了铁路干线“国有”的决策。1911年,为了实现铁路“国有”,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订立了借款合同,贷款六百万英镑购买民有的粤汉铁路,四国银行则团享有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清政府向列强出卖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