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逐章(节)解读_第1页
《郡斋读书志》逐章(节)解读_第2页
《郡斋读书志》逐章(节)解读_第3页
《郡斋读书志》逐章(节)解读_第4页
《郡斋读书志》逐章(节)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郡斋读书志》逐章(节)解读CATALOGUE目录原序卷一易类书类卷二诗类礼类乐类卷三春秋类孝经类卷四论语类经解类小学类卷五正史类编年类卷六实录类杂史类卷七伪史类史评类职官类CATALOGUE目录卷八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卷九传记类谱牒类书目类卷十家类卷十一道家类法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卷十二杂家类卷十三小说类天文类星历类卷十四五行类兵家类类书类卷十五艺术类医书类卷十六神仙类释书类CATALOGUE目录卷十七楚辞类别集类上卷十八别集类中卷十九别集类下卷二十总集类文说类附录晁公武01原序《郡斋读书志》是南宋晁公武撰写的一部解题私家藏书书目,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而且在其编录和体系上有着诸多创新和特点。随后,晁公武叙述了自己的仕途坎坷和书籍的丧失,表达了对无书可读的遗憾。他提到了一位名叫南阳公的人物,这位南阳公爱好书籍,常以其俸禄的一半用于传录书籍。南阳公在巴蜀地区任职时,由于该地未受战乱影响,因此收集到了许多珍稀的异本。南阳公去世后,将其毕生所藏书籍赠予了晁公武。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的原序中,首先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书籍对于博闻强识的重要性。他提到杜邺和王粲,这两人都因为得到了前辈的藏书而分别以多闻和博物著称。晁公武进而指出,他的家族自文元公以来,七代以翰墨为业,家中藏书丰富。然而,经历了战乱之后,藏书几乎全部丧失。原序原序晁公武在得到这些藏书后,结合自己的藏书,除去重复,共得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他在闲暇之余,亲自用朱黄笔校对讹误,并在每篇终了时,撰写提要总结书的主要内容。晁公武明确表示,他并不敢效仿前人的博闻,只是希望不坠家声。最后,晁公武在原序中表达了对未来遇到藏书子孙贤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如约传承这些珍贵的书籍。总的来说,《郡斋读书志》的原序不仅阐述了书籍的重要性,还记录了晁公武得书的经过以及他编录《郡斋读书志》的初衷和过程。这部书目不仅体现了晁公武对书籍的热爱和珍视,也展现了他对学术传承的贡献和期望。02卷一易类书类卷一易类书类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郡斋读书志》作为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信息,还为后世的图书分类、编目和提要撰写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通过研究《郡斋读书志》,我们还可以了解南宋时期的学术风气和文化背景,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类的编排与分类在书类中,晁公武按照书籍的内容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例如,他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又细分为易、书、诗、礼等多个小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体现了晁公武对书籍的深入了解和精细划分,也为后世的图书分类提供了重要参考。易类文献的丰富性《郡斋读书志》卷一易类中,著录了众多易类文献,如《坤凿度》等。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易学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晁公武对易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收集。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一窥古代易学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03卷二诗类礼类乐类《毛诗故训传》详细解释了《诗经》的注释和传播历程,强调了其在经学中的重要地位。《石经毛诗》提到了该书由伪蜀张绍文书写,并与《礼记》同时刻石,显示了其历史价值。《毛诗正义》由唐孔颖达等撰写,该书混合了南北朝的经学风格,对《诗经》进行了详细注解。卷二诗类礼类乐类04卷三春秋类孝经类《春秋正经》十二卷本书以《左氏经》为本,对与《公羊传》、《谷梁传》不同之处进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对比阅读的便利。卷三春秋类孝经类《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该书是杜预对《春秋》经传的集解,其中包含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同时也被指出存在一些对经文的误解或忽视。《春秋公羊传》等除了《春秋正经》和《春秋经传集解》外,《郡斋读书志》还著录了《春秋公羊传》、《石经公羊传》等重要著作,丰富了春秋类的内容。05卷四论语类经解类小学类由魏何晏集解,主要依据《鲁论》以及包咸、周氏等多家之说进行注解,对《论语》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何晏注论语》十卷由梁皇侃撰写,他在何晏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十三家之说,虽然有些引事被认为近乎诡异,但其援证精博,为后世学者所推崇。《皇侃论语疏》十卷由宋代邢昺等人撰写,以皇侃的《论语疏》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注解和阐释。《论语正义》十卷卷四论语类经解类小学类06卷五正史类编年类《史记》详细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事。其他正史除了《史记》和《汉书》外,还有《后汉书》、《三国志》等,构成了中国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卷五正史类编年类01020307卷六实录类杂史类房玄龄等撰者内容价值记录唐高祖李渊从起兵反隋到建立唐朝的历史。为研究唐朝初期政治、军事提供了重要史料。卷六实录类杂史类08卷七伪史类史评类职官类《九国志》由宋代路振撰写,详细记录了吴、越、唐、前蜀、后蜀等九个割据政权的历史。《华阳国志》晋代常璩所著,记录了巴蜀地区自汉以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蜀桂堂编事》由伪蜀杨九龄撰写,主要记载了孟氏广政年间的科举事迹,包括试题和登科人的信息。卷七伪史类史评类职官类09卷八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由唐代李德裕编撰,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服饰制度和礼仪规范。《服饰图》三卷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包括各种场合的着装、举止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文化。礼仪制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包括服饰的款式、颜色、材质等。服饰文化卷八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01020310卷九传记类谱牒类书目类01《黄帝内传》记录了黄帝时期的事迹,对于了解古代神话和传说具有重要意义。《穆天子传》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的游行经历,包括与西王母的会面,是研究古代神话和历史的宝贵资料。《汉武内传》、《汉武故事》、《汉武洞冥记》这些传记聚焦于汉武帝的生平事迹,揭示了古代帝王的政治手腕和个人生活。卷九传记类谱牒类书目类020311卷十家类子部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历法、五行、兵家、类书、艺术、医书、神仙、释书等多个类别,展现了古代学术的广博和多元。分类丰富合计收录了555部著作,共计7760卷,显示了宋代学术的繁荣和文献的丰富。著作众多卷十家类12卷十一道家类法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13卷十二杂家类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集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编撰背景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涵盖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知识。内容概览该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杂家代表作,展现了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抱负。影响与评价卷十二杂家类14卷十三小说类天文类星历类卷十三小说类天文类星历类《周卢注博物志》晋代张华撰,记载历代四方奇物异事,分为十卷,具有博物之意,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奇异事物的认知和想象。《世说新语》《殷芸小说》宋代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记录东汉以后的事迹,分为三十八门,反映了当时社会名流的生活面貌和思维方式。宋代殷芸撰,述秦汉以来杂事,内容丰富,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5卷十四五行类兵家类类书类详细介绍了五行的变异及其对应的征兆,是研究《洪范》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广古今五行志》三十卷以八卦和五行为基础,虽然被认为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其文辞雅致,属于相墓书一类。《八五经》三卷如《青囊补注》、《拨沙经》等,均涉及五行理论在地理、风水等方面的应用。其他五行类著作卷十四五行类兵家类类书类16卷十五艺术类医书类艺术理论的探讨列举了书中对于历代艺术作品的评价和介绍,展示了作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观念。艺术作品的评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书中关于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关系的论述,揭示了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详细解析了书中对于艺术理论的探讨,包括对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以及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卷十五艺术类医书类17卷十六神仙类释书类卷十六神仙类释书类010203内容概述该书为元始天尊所说,主要讲述了道家的神仙之说以及修炼长生不老的方法。学术价值此书是神仙类道经的重要篇章,对研究道教神仙思想及道教史具有重要价值。流传与影响该书在道教内部流传广泛,对后世道教信仰和修炼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18卷十七楚辞类别集类上卷十七楚辞类别集类上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是楚辞类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楚辞以丰富的想象、华美的辞藻和深沉的情感为特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起源与发展屈原创作《离骚》,标志着楚辞体的诞生,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19卷十八别集类中20卷十九别集类下21卷二十总集类文说类注解详尽李善对《文选》的注解非常详尽,旁征博引,为后人阅读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术价值高李善注在训诂、校勘、考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和语言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影响深远李善注对后世文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文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借鉴。卷二十总集类文说类22附录晁公武生平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是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的进士,历任多种官职,包括四川转运副使井度的属官、知荣州等。家族背景其七世祖晁迥是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晁氏家族后迁居山东,因此晁公武也被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他的父亲冲之和族父补之、从父说之都是当时的知名学者。附录晁公武附录晁公武成书过程该书主要基于晁公武在四川荣州任官时的藏书,这些藏书部分来自他的好友井度的馈赠。晁公武利用闲暇时间,亲自校对书籍,撰写提要,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完成了初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